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空間布局城市雕塑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張家界城市雕塑主題
通過挖掘張家界城市發展歷史與地域民族文化傳統,結合張家界城市發展定位,致力于彰顯張家界城市鮮明個性,打造具有大湘西特色的國際文化旅游城市,筆者提出了張家界城市雕塑的四大主題:地域文化主題、歷史發展主題、自然遺產保護主題、可持續發展主題。
1.1地域文化主題
張家界是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故在城市雕塑規劃設計中應該挖掘地域文化中具有歷史價值和獨特風格的民族元素進行展示,使其具有鮮明的本土傳統文化特征。張家界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有著多樣的民族文化,其中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白族文化等有著濃厚的民族特色。因此在城市雕塑規劃設計中融入張家界本土的文化特色,使這些古老民族文化與藝術展現在世人面前,并能夠不斷發揚與傳承下去。城市雕塑作為一種公共藝術,是公共環境景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非常緊密。因此在展現城市文化內涵的同時要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使市民產生共鳴,以其獨特的表現手法使人們感受其美感與內涵。
1.2歷史發展主題
城市雕塑是城市歷史演變的見證,是一部城市發展的石頭史書。在張家界歷史長河中有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值得紀念,應該以之為題材規劃設計城市雕塑,以豐富與延續張家界的特色歷史景觀。比如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新中國元帥,無產階級革命家、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廖漢生、袁任遠、范子瑜,以及鎮守臺灣、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清末名將劉明燈、孫開華等重要人物;再如1982年9月,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此類重大事件都可以納入到城市雕塑的規劃設計中去。
1.3自然遺產保護主題
張家界地處于澧水中上游,屬武陵山區腹地,地層復雜多樣,造就了當地的特色景觀,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巖峰林地貌,風景優美,為世界罕見,這也使之其成為世界知名旅游勝地。且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武陵源自然風景區列入了《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那么,對于打造“國際知名旅游勝地”的張家界市,自然遺產保護是不容推卸的責任。城市雕塑是一個城市的代表,更應把保護自然遺產作為使命。并且,城市雕塑在宣傳、教育、警示等方面有著其獨特的作用,所以在張家界城市雕塑的設計與建設中,應該融入自然遺產保護主題。使人們明白自然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聯合國的責任,也不單單是國家、政府的責任,更是每個公民的責任。
1.4可持續發展主題
城市雕塑作為環境的主要構成要素之一,在主題內容、表現形式和空間尺度等諸方面均表現城市雕塑與環境的相互制約關系,使他們有機統一。同時我們要深知城市雕塑的建設并不是一時之事,近年來全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雕塑的同化越來越嚴重,這就需要以長遠的眼光,嚴謹的態度創造出跨越時代的雕塑,更需要結合現代數字互動技術使城市雕塑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2張家界城市雕塑主題
通過挖掘張家界城市發展歷史與地域民族文化傳統,結合張家界城市發展定位,致力于彰顯張家界城市鮮明個性,打造具有大湘西特色的國際文化旅游城市,筆者提出了張家界城市雕塑的四大主題:地域文化主題、人文民俗主題、歷史發展主題、生態環保與可持續發展主題。
2.1地域文化主題
張家界是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故在城市雕塑規劃設計中應該挖掘地域文化中具有歷史價值和獨特風格的民族元素進行展示,使其具有鮮明的本土傳統文化特征。張家界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有著多樣的民族文化,其中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白族文化等有著濃厚的民族特色。因此在城市雕塑規劃設計中融入張家界本土的文化特色,使這些古老民族文化與藝術展現在世人面前,并能夠不斷發揚與傳承下去。
2.2人文民俗主題
城市雕塑作為一種公共藝術,是公共環境景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非常緊密。張家界人文民俗豐富多彩,尤其是民族歌舞、戲劇曲藝、工藝美術、民間文學及民間體育游藝活動方面遺留豐厚,2006年普查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5類70余項。因此在展現城市文化內涵的同時要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使市民產生共鳴,以其獨特的表現手法使人們感受其美感與內涵,體現其科普教育價值。
2.3歷史發展主題
城市雕塑是城市歷史演變的見證,是一部城市發展的石頭史書。在張家界歷史長河中有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值得紀念,應該以之為題材規劃設計城市雕塑,以豐富與延續張家界的特色歷史景觀。比如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新中國元帥,無產階級革命家、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廖漢生、袁任遠、范子瑜,以及鎮守臺灣、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清末名將劉明燈、孫開華等重要人物;再如1982年9月,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1992年,武陵源自然風景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等重大事件都可以納入到城市雕塑的規劃設計中去。
2.4生態環保與可持續發展主題
城市雕塑作為環境的主要構成要素之一,在主題內容、表現形式和空間尺度等諸方面均表現城市雕塑與環境的相互制約關系,使他們有機統一。張家界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與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城市雕塑應表現出生態環保的主題,宣傳教育生態環保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再者城市雕塑的建設并不是一時之事,近年來全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雕塑的同化越來越嚴重,這就需要城市雕塑以長遠的眼光,嚴謹的態度創造出跨越時代的雕塑,更需要結合現代數字互動技術使城市雕塑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3張家界城市雕塑的空間布局
3.1空間結構總體布局規劃
在張家界城市總體規劃(2007-2030)的基礎上,結合張家界城市雕塑的主題,我們確定張家界市兩中心城區城市雕塑空間結構總體布局如下。永定城區:一軸兩心三園四片區多節點,具體內容見圖2a;武陵源城區:一軸一區兩中心多節點,具體內容見圖2b。
3.2空間布局內容及要求
城市雕塑意象的塑造可以根據凱文•林奇歸納出的人們感知城市意象的五要素(道路、邊沿、區域、結點、標志)來塑造。張家界城市雕塑擬建以大型的公共廣場和重要城市公園為中心,在重要城市出入口、重要道路交叉口及街心花園等基礎上,以城市道路為紐帶對城市雕塑的空間布局作具體安排。
3.2.1城市門戶城市門戶是城市形象的完美展現,是首先吸引人們注意力的重要節點,主要是指進入城市最重要的入口,該處以布置標志性雕塑為主,主題為地域文化特色為主。選址有:張家界火車站廣場,高速公路入口,機場路在張家界土司城交匯處,武陵源高云路與武陵路交匯處,以及其他對外交通入城節點。城市雕塑設計應遵循以下要求:
(1)主題要求:主要體現張家界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展現張家界的風采,使人們有明確的進入城市的意識,并形成對城市良好的第一印象;
(2)尺度要求:尺度盡量大,吸引人們目光,但也應結合周圍環境及占地大小;
(3)場地要求:這類城雕應布置在視野開闊地帶,給人帶來以良好的觀賞感。
3.2.2主要廣場及公共中心城市作為公共藝術,應密切結合城市公共中心布置。具體的選址:張家界步步高商業廣場、商業步行街、人民廣場、時代廣場、大庸府城、市政文化廣場、體育中心、魅力湘西國際文化廣場、武陵源門票站廣場、溪布街等。城市雕塑設計應遵循以下要求:
(1)環境要求:廣場及公共中心是城市核心,也是人流量較大的地段,周邊建筑功能較為綜合,所以設計時布局主要考慮廣場環境的整體性與連續性以及與周邊建筑的協調關系,以取得統一的整體環境效果;
(2)主題要求:主要以地域文化主題與歷史發展主題以及生態環保與可持續發展主題為主,雕塑要體現紀念意義和時代感;
(3)尺度要求:主要取決于廣場規模和地段用地大小確定其規模,注意其與周圍建筑的比例關系,以取得最佳的視覺效果。
3.2.3文化保護區張家界有著悠久的歷史,應注重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在張家界永定城區有普光禪寺、田家老院子文化重點保護單位,以及土司城。土司城是全國僅存較為完整的彝族土司莊園之一;普光禪寺建于公元1413年,迄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田家老院子是前總理朱镕基曾經讀書的地方,也是央視、衛視等影視拍攝基地。在這些地區城市雕塑規劃設計要求為:
(1)雕塑的內容要考慮古跡區的歷史淵源,集時代精神、民族氣質和地方特色于一體;
(2)雕塑的形象語言應該力求簡潔明了,應該做到內容精練概括,構圖嚴謹完整,使人們能讀懂其內在精神。
3.2.4澧水河沿岸景觀風貌帶澧水河穿城而過,是張家界市重要景觀風貌帶,是人們休閑娛樂最佳之所。城雕景觀設計要求主要有:
(1)主題要求:雕塑融人文民俗主題、地域文化主題、生態環保與可持續發展主題為一體;
(2)結合城市水景自然環境布置城市雕塑,使雕塑對環境起到點綴和升華的作用;
(3)尺度不宜過大,應拉近人們的距離感。
3.2.5城市公園城市公園是市民日常休閑之所,人氣一般都較高。具體選址為:大庸橋公園,紫舞公園,烈士公園等。雕塑設計應遵循以下要求:
(1)功能性要求:在公園中布置雕塑必須結合公園的性質來設計,如烈士公園就與其他公園不同,烈士公園主要體現莊嚴肅穆,同時體現出歷史發展主題;
(2)雕塑類型應多樣化,適合各個年齡段人群;
(3)需有著良好的景觀性,視覺可達性要好,以達到美的欣賞效果。
4結語
優秀的城市雕塑必定是與所處地域歷史文化環境和本土民族特色相契合的。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城市雕塑應當在設計之初緊抓當地歷史文化脈絡,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創作出適應城市公共空間環境,體現城市的文化特色的優秀作品,在“全球化”環境下避免產生城市雕塑的“千城一面”。城市雕塑建設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建設過程中可應用新的理念、運用新技術,實現城市雕塑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對城市雕塑品位的要求越來越高,城市雕塑建設只有繼續開拓和不斷提高,才能體現時代精神,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建立張家界市城市秩序的新的平衡,早日結束城市雕塑建設的混亂局面,城市雕塑建設必須規劃先行,城市雕塑規劃是城市雕塑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吳有權 姚瑤 何斌 何卓 吳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