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全壽命期設計城市雕塑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①被徹底損毀(人力或自然力)以至無法修復;②被不合理地遷移以與原環境徹底割裂;③被有計劃地從原環境中拆除但未得到應有的復原。深入探悉可以發現,上述3種現象背后的本質原因主要是:①因規劃改變或周邊建筑環境拆改而被遷移、拆除;②因管理者個人審美好惡而被拆除;③因制度、資金和技術原因缺乏必要的維護而被毀損、拆除;④因設計時對主題、表現對象論證不足而在壽命期內造成不利社會影響被迫拆除;⑤缺乏一個合理的城市雕塑退出機制,導致相當數量原本可以通過遷移等方案延壽的城市雕塑被拆除。由于上述因素的動態性和關聯性,只有基于系統理論,將不同的中國現代城市雕塑個體視為不同系統中的能動組成部分,才能將其壽命期內可能遇到的各種外部變化視為系統變量,準確地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圍繞現階段中國城市雕塑的建設實例和理論研究現狀,可以發現中國城市雕塑,特別是部分體量較大、題材較重要的作品,從策劃論證之始至少存在于三大系統之中,分別是社會系統、自然系統和人工系統。一件城市雕塑在其全壽命期內是否能作為這三大系統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存在,直接決定了城市雕塑的物理壽命與藝術壽命。任何系統內部均普遍存在矛盾,因為城市雕塑以物質形態和視覺形態介入不同系統的運轉,必然在三大系統內部產生保護城市雕塑的變量和損害城市雕塑的變量之間的矛盾沖突,城市雕塑的壽命期就是這一矛盾在互相抵消中保持動態平衡的過程,一旦兩者處于失衡狀態,就是城市雕塑壽命不正常終止之時。如何在設計過程中就盡可能周全和長遠地考慮這些因素,將是實現城市雕塑全壽命期設計的關鍵。下面將從三大系統的視角,側重于外部因素,逐一分析實現城市雕塑全壽命期設計的技術路徑。
二、基于社會系統變量的城市雕塑全壽命期設計
1.城市雕塑與社會系統
社會系統由不同層級組成,可以認為所有人類是最大的社會系統,也是一個巨系統。國家、地域、城市、企業、家庭等是層級不同,規模漸次縮小的系統。這些系統之間由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構成“質素”和“質素”間的聯系。目前大多數城市雕塑的論證階段本身就起源于社會系統為維持自身穩定性而作的嘗試。城市雕塑的設計和施工活動由社會系統內部不同“行動者動機傾向于最大化滿足”的行動構成。以政府和特定單位為代表的贊助者要求體現自身的城市文化建設努力并盡可能根據雕塑主要接受者(市民)的欣賞角度來選擇雕塑的主題,雕塑家希望實現自身的藝術追求和名望,原料供應商、工程承包商以及配套供應商等希望實現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三方有著共同的最終目標,但圍繞細節會產生不間斷的沖突,任何一個雕塑設計方案都是三方在共同的文化結構規范與調停下,經過不斷沖突調整自身利益邊界而得到的最終結果。
2.介入社會系統運轉的城市雕塑
完工后的城市雕塑繼續以視覺形態和視覺形態所具有的象征意義存在于社會系統中,它會從精神角度作用于這個系統的諸多方面。如提高系統內成員凝聚力等,廣州的《五羊石像》就是這方面成功的個案,也因此具有很長的藝術壽命。另一方面,城市雕塑既然介入社會系統之中并參與系統運作,那么系統內部各部分的矛盾也會作用于城市雕塑并影響其壽命。從現有案例來看,影響城市雕塑壽命的社會系統內部矛盾首推贊助者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具體表現為后任贊助者否定前任贊助者的建設項目,直接或間接導致雕塑被遷移、拆除;其次是贊助者和創作者之間的矛盾,具體體現為擁有城市雕塑物權的贊助者不承認創作者擁有的著作權,對雕塑進行違背創作者原意的修改工作,影響了雕塑的藝術和物理壽命;還有贊助者和接受者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為城市雕塑論證時未廣泛征求附近居民意見,結果寓意和形式遭到強烈反對。在這方面最失敗的案例當屬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盛開的朱槿》(又稱“朱槿花”雕塑)。該作品由澳大利亞DCM建筑事務所設計,設計者根據地點位于桂南高速進入南寧市區入口的地形,選擇用十片大型紅色鋼板為花瓣,散落布置,當觀眾在車速適當的車中就可看到花瓣競相散開,從而在視覺中構成完整的朱槿花形象。但是,自該雕塑2002年落成以來,就一直處于劇烈的爭議中。來自南寧文化界和市民的反對聲格外強烈。廣西政協常委吳學斌甚至在政協會議上提交了《建議拆除影響南寧市形象和市容的建筑物》的提案。基于多方面因素,該作品最終于落成8年后,即2010年被徹底切割拆除。通過《盛開的朱槿》這一案例可見,在其被拆除的過程中,來自于所在地社會成員的系統性反對是主要因素。社會系統的運轉方式和內部組成變化,具體體現為文化、經濟甚至政治等領域的波動與變革,對城市雕塑的物理壽命與藝術壽命有著深遠的影響。要想實現城市雕塑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把握文化、時間和空間三方面變量開展全壽命期設計,實現城市雕塑與社會系統的和諧運轉。
3.城市雕塑全壽命期設計中的社會系統變量
(1)把握文化變量。將社會系統中各“質素”連接起來的除了政治、經濟等,當屬文化的力量最為廣泛且深遠,城市雕塑在多大程度上契合所在城市的文化,很多時候就決定了這座城市雕塑的壽命有多長久。從《盛開的朱槿》案例可以看出,海外建筑設計公司在建筑、景觀領域擁有豐富的設計經驗,但是運用的設計思維并不一定適于中國特定地區的審美主流觀點。南寧市民普遍的反應就是該雕塑的造型與他們心目中的朱槿花有天壤之別。其中一種觀點特別具有代表性,即這種分散布置的花瓣造型特別像刀刃,這在商業界人士看來尤其是一種不吉利的觀感。因此,城市雕塑的設計者必須深入調研所在地文化環境,避免先入為主的設計思路,同時也要避免所運用的設計要素與所在地文化、禁忌發生沖突。
(2)把握時間變量。每一座城市的邊界不是可以無限擴展的,城市空間在很多情況下會由于自然條件、水資源、工作機會等存在極限。因此,當城市規模這一因素被大致限定后,某一個時代建設城市雕塑的速度和規模超出了正常更替和緩慢演進的規律,就會在這一社會系統內部造成某種程度的矛盾。這種矛盾必然殃及城市雕塑,既導致前一時代建設的城市雕塑得不到良好維護或被拆除,又導致后一時代建設城市雕塑的權利受損。基于此,城市雕塑設計必須從社會系統的角度考慮代際公平因素,給后代建設城市雕塑留下充足空間,也可以保證當代建設的城市雕塑能得到后代妥善的維護。
(3)把握空間變量。“朱槿花”雕塑的拆除還反映出設計思路上存在的問題,在建筑和景觀設計中行之有效的技術和理念,未必就能在城市雕塑中取得同樣的效果。該雕塑的完整效果過于依靠觀賞時車速的適當,而大多數時候車速達不到這一理想狀態。社會成員的廣泛分布與所處空間的不同,導致了社會系統空間變量因素的存在。在“朱槿花”雕塑案例中,這種變量因素是設計者的設計意圖未能得到充分展現,最終激起所在地民眾反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基于人工系統變量的城市雕塑全壽命期設計
1.城市雕塑與人工系統
人工系統是系統理論的研究目標之一,與自然系統屬于相對的概念。相關學者將其定義為:“是在形成和功能上有人類參與的系統。”城市中的居住、工作、交通等子系統組成的城市基礎設施系統是一個有代表性的人工系統,一般認為這一城市基礎設施系統由能源、水資源及給排水、交通、郵電通信、環境和防災等部分組成。由于現代城市越來越復雜,城市雕塑對環境的介入越來越深,因此在城市雕塑的全壽命期內,以交通系統為代表的城市人工系統勢必產生巨大變化,并對城市雕塑的設置位置產生影響,進而縮短城市雕塑的物理壽命。管理、維護階段的城市雕塑更深地介入城市人工系統的運轉,而后者是城市經濟和其他相關事業的基礎。如果城市雕塑設計時只考慮短時期內周邊人工系統的形態,那么隨著時間推移,周邊人工系統形態變化較快,城市雕塑與人工系統間就會出現難以調和的矛盾,最終很可能導致城市雕塑被拆毀,但是有針對性和前瞻性的設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
2.城市雕塑全壽命期設計中的人工系統因素
首先,城市交通系統的較快發展往往會產生拓寬道路、加大或縮小交通環島的強烈需求,如果城市雕塑設計時不能根據人工系統可預期的未來變化而留有一定裕度,就會影響交通系統的正常運轉,具體表現為城市雕塑環島附近車輛擁堵嚴重或交通事故增多。針對此問題,在交通環島雕塑的設計過程中應該高度注重底部的通透性以不妨礙過往車輛駕駛員的視線,通透程度在不影響整體藝術效果的前提下還應留有一定裕度。另外,位于交通環島上的城市雕塑面臨更大的遷移可能性,因此在結構設計上應更注重重心穩定和結構強度,以適應吊裝、運輸和一定時間的非正常姿態擱置。如河北省定興縣縣標雕塑《盛世之星》就在2008年因交通系統升級而遷移,因為設計階段對將來可能的遷移有所考慮,因此雕塑能在吊裝、運輸和長時間橫臥后不變形,延長了物理和藝術壽命。總之,基于人工系統進行城市雕塑全壽命期設計,需要設計者與相關規劃部門進行深入且富于前瞻性的探討。近年來,我國城市雕塑規劃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已經取得相當大的進展。其次,完工后的大型城市雕塑還深度介入城市資源、能源子系統的運轉,因為城市雕塑沒有使用功能,不能通過為使用者提供經濟服務的過程實現內部照明,目前技術條件下主要依靠大功率射燈實現外部照明。對于負責城市雕塑運營、維護的單位來說,在至少數十年的壽命預期內耗費能源的費用將是一筆不小的負擔,而且從長遠看來也與低碳減排的環保潮流相悖。目前看來,材料領域的不斷創新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有利的武器,比如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建區10周年紀念碑《五洲擎天》高60m,要長期實現良好的照明效果需要較多能源,在大型射燈零配件供應方面也存在壓力,因此在落成十余年后改用了內嵌小型LED的新型表皮材料,大幅降低了能耗,這都是城市雕塑設計者在今后可以廣泛使用的方法。
四、基于自然系統變量的城市雕塑全壽命期設計
1.城市雕塑與自然系統
廣義的自然系統指物質世界的一切系統,也就是說包括社會系統。狹義的自然系統則指以天然物為要素,由自然力而非人力形成的系統,包括氣象系統、生物系統和生態系統等。文中的自然系統即狹義的自然系統。由于城市雕塑是物質實體,因此通常情況下完工后的城市雕塑會以物質形態介入自然系統的運轉,是否能實現與自然系統的和諧共存也是研究城市雕塑全壽命期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
2.介入自然系統運轉的城市雕塑
自然系統環境的物理影響具體表現為風力、侵蝕等。最顯著的當屬介入自然系統的城市雕塑通過與前者發生關系而受到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氣體環流的阻礙,2009年青島海濱雕塑《天地間》被大風吹倒的案例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此外,不銹鋼等雕塑表面材料對光照的反射和散射、非永久性雕塑材料在氧化作用下的分解、石質風化和石質熱脹冷縮等。這些因素都會對實現雕塑設計意圖的材料分子結構以及焊接和安裝工藝造成損害,最終影響雕塑的物理壽命,或者需要花費昂貴的代價進行維修。具有類似性質但規模相對較小、影響相對較弱的一些問題還有不銹鋼雕塑形態設計不合理導致存水腐蝕,石材雕塑落成后石頭接縫發黑影響視覺效果等。影響更小的情況如塵土覆蓋影響大理石雕塑藝術效果的發揮,而不合理或過于頻繁的清洗將會造成雕塑表面模糊,縮短物理壽命。自然環境還對建設于其間的城市雕塑提出了視覺平衡的要求。如同城市雕塑要與人工環境中的建筑、街道等相協調一樣,自然環境的空曠、開放同樣對城市雕塑設計中的尺度控制與形式選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這方面最為典型的反面案例當屬2003年拆除的《美人鳳》,除了由于其形式選擇造成社會系統內部的反對聲浪外,其尺度與相對空曠、無高大樹木的西湖邊自然環境也極不協調,如有觀點反映的“尺寸較大,顯得突兀,有點喧賓奪主。”而湖南長沙建設于橘子洲這樣開放自然環境的《青年像》則是自然環境尺度把握得非常出色的成功案例。
3.城市雕塑全壽命期設計中的自然系統因素
對自然系統要素的考量應當貫穿大多數城市雕塑建設的全壽命周期。首先是設計者對環境的踏勘。海邊建設的城市雕塑必須注意強勁海風和富含鹽分的空氣帶來的腐蝕作用。特別是不銹鋼或鍛銅雕塑在海風侵蝕下,往往可能出現外部蒙皮相對完好,內部鐵質骨架卻腐蝕嚴重的情況。1876年落成的美國《自由女神像》在全壽命期內的經歷就證明了這一點。類似的情況還有部分地區的地面沉降會對雕塑造成損害。就具體的設計、施工過程而言,對自然系統的考量不能僅僅停留在環境因素上。隨著近年來綠色環保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城市雕塑也經常成為藝術家傳達社會良知,喚起民眾環保理念的手段。但是,當前雕塑中的環保主題主要通過形式傳達出來(少數通過利用木、冰等可降解材料傳達,但由于規模過小通常不具有代表性),至于在具體論證、設計領域實踐綠色環保理念的案例則為數有限。這一現狀的產生有多種原因,一方面,城市雕塑占據三維空間和實現永久視覺形象這兩種本質特征,要求構成其形態的物質密度與結構強度必須能有效支撐自身的重量,對抗外力侵蝕,通常只有金屬、石材等少數材料能滿足這一要求。因此,如何借鑒建筑領域運用可持續材料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符合城市雕塑建設特性的生態材料,建設帶有綠色環保內涵的城市雕塑,就成為城市雕塑設計、施工中考慮的重點。同時,設計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全壽命期內一些相對微觀的因素,諸如降水、灰塵等。中國北方和內陸城市塵土較大,對大理石雕塑的藝術效果有較顯著的影響,目前主要依靠全壽命期內的妥善清洗維護解決這一問題。不銹鋼材質的城市雕塑也面臨此問題,而且由于尺度通常更大通常使問題更為嚴重。因此有經驗的藝術家會在模型階段,反復推敲形態,保持作品線條和體面轉折的順暢,一方面具有形式美感,另一方面有助于利用天然雨水沖刷雕塑表面,保持藝術效果。類似的處理手段還包括在石雕中盡可能采用整體石料以減少石料接縫,或在金屬雕塑頂部形態設計中避免出現積存雨水區域等。
五、結語
通過對系統論原理的借鑒,偏重于從外部因素視角,將城市雕塑視為社會、人工和自然三大系統中與其他部分不斷發生關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城市雕塑建設全過程中相繼或交替動態把握各系統的不同變量,并根據其與三大系統的互動關系合理選擇城市雕塑的位置、內容、形式、材料、施工和安裝工藝,能夠盡可能減少外部環境對城市雕塑壽命的潛在影響并減少全壽命期無謂的資源損耗,以實現具有物理壽命和藝術壽命目標的城市雕塑全壽命期設計過程的最優化。這一理論在城市雕塑建設中的運用主體不僅是雕塑家,也包括進行論證的決策部門、進行規劃設計的規劃部門、新型節能建材的供應商和城市雕塑維護部門,如果能在可預期的未來廣泛付諸實踐,將能夠大幅節省城市雕塑建設資金,最終為提高中國城市雕塑建設科學水平及與城市協調發展程度做出貢獻。
作者:王鶴 單位:天津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