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動物雕塑創作中漢畫藝術特點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雕塑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最有文化承載力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是記錄著人類生產生活及人類對大自然認知的重要標本。動物雕塑是藝術家對世間萬物認知的表達,是對動物喜愛之情的詮釋。漢畫作為從未被外來藝術影響最具本土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它上承先秦藝術遺風,下啟唐宋藝術發展。它是繪畫與雕刻的完美融合,是漢文化中對世間萬物理想認知的集中表現。在國內眾多地區出土的漢畫像石、磚中包含了大量富有漢代藝術特色的動物形象。這種擁有強烈民族本土文化內涵的藝術表現形式對我們未來創作彰顯民族精神的動物雕塑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文章通過研究分析漢畫的多種藝術特點,結合動物雕塑創作中的需求,淺析漢畫的藝術特點在動物雕塑創作中如何運用。
關鍵詞:漢代藝術;漢畫;動物雕塑
一、漢畫的藝術特點
漢畫藝術廣泛分布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山東、河南、陜北、江蘇、巴蜀等地均有大量漢畫精品文物出土,其中以漢畫像石、漢畫像磚最為常見,描繪形象豐富多彩,石塊和磚塊上的萬物百態繁多復雜,其中主要以刻畫人物、動物及神靈異獸為主。人物形象根據石塊中記錄的故事情節不同有的端莊典雅,有的搔首弄姿。漢畫像石中表現的動物形象既有現代生活中常見的豬、狗、牛、羊等家畜,供人騎乘駕馭的駿馬,還有豺、狼、虎、豹等猛獸,更有神仙妖怪、靈通異獸,基本囊括了當時人所認知與想象的所有物種,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描繪樣式層出不窮,漢畫藝術中所表現的內容也是豐富多彩,如歷史故事,耕種游獵、車馬出行、胡漢戰爭、天象與神話等。漢畫藝術多運用精美流暢的線條來刻畫藝術形象,這種藝術表現方式源自漢代人的審美觀念,是漢畫藝術獨具特色的線條語言。漢代藝術家們在了解物象特征后,采用中國傳統繪畫技法與雕塑藝術相結合,用粗細不同、轉折頓挫的線條刻畫出物象輪廓,再用錘刀在堅硬的石灰巖上雕琢出畫像。雕繪兼具且部分畫幅施以墨線描繪細節,在精彩部分粉飾丹紅色料使之更加精彩生動。漢代藝術家們十分精通線條的語言,曲線在用來表現運用與韻律,而直線則用來表達力量。通過散點透視,使描繪對象的形態、動態得到強化和延展,營造出更加強烈的視覺效果。清晰流暢的點線面構成,使原本斑駁的石頭變得富于親和典雅。漢畫藝術具有取之于“形”但不束之以“形”的特點,漢代藝術家們十分善于在物種原有特征的基礎上使其適度夸張變形,這樣描繪對象的特征更加明顯且富有藝術創造性和趣味性。以河南南陽地區出土的畫像石為例,工匠們利用中國傳統審美觀念將物象特征適度夸張,南陽漢畫館中《仙人虎車圖》(圖1)中翼虎以虎形為本,將虎的形體比例做了夸張變形處理。畫面中三頭翼虎奔騰飛躍時長伸利爪,大口嘶吼,彰顯虎的暴戾之美。
身材修長卻不失威嚴,虎尾挺直有力,神采飛揚。這種創作方式已不僅僅是為了描繪虎這一物種的具體形象而是對虎的藝術再造。藝術源于現實但不限于現實,強盛且統一的漢代推崇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影響下的社會彌漫著濃郁的享樂浪漫之風,豪放大氣的藝術表現逐漸在漢代藝術家們的創作中流行起來。他們雕繪出一幅幅充滿動感韻律、氣勢磅礴的畫像,在后世中國美術發展中影響深遠。漢畫藝術是中國美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精髓不僅僅在于“形”的表現,漢代的藝術家們追求畫面具有氣韻生動的“神”韻表達,“形神兼備”是我國藝術審美的最高追求。在東方的審美觀念中崇尚物象內在精神的理解與表現也就是在剖析物象的精神內核。在理解物種形體特征的同時漢代藝術家們還會通過表現物種的習性細節和生活狀態來突出“神”,而“神”的本源是因為動物本身具有的生命力,“神”的表達便是生命力的表達。例如,南陽漢畫像石《斗獸,斗牛圖》圖2畫像石中左一力士張臂跨步,揚鞭與牛奮勇搏斗,牛拱背翹尾,前蹄踏地、剛勁有力,后踢飛起、動感十足,使出渾身解數向力士猛沖過來,整體氣勢刻畫的十分到位,將人與牛激烈打斗場景展現得淋漓盡致。力士身后還有一頭被斗敗的熊,四肢奔躍,落荒而逃。右側一牛斗一虎,牛蓄勢沖撞,脊背高聳,將力量集中在前方,虎昂首嘶吼,張牙舞爪,虎尾上翹,準備與牛來一場惡戰。這場精彩的猛獸對壘大戰,在石塊中完整刻畫出來,活靈活現,氣勢磅礴。動感、力量與氣勢集中表現在畫面中,這些特點是漢代藝術家們注重描繪對象“神”的集中表達。漢畫藝術根據形體描繪神韻,將動物的生命力表現達到極致。注重理解的表現不同物種內在精神和生命力,是漢畫藝術精彩絕倫的根本所在。
二、漢畫的藝術特點在動物雕塑創作中的運用
漢畫藝術純粹的本土藝術風格特點,為中國美術發展提供了優秀的參考。漢代藝術中刻畫有很多富有動感,充滿生機與靈氣的動物形象,現代動物雕塑創作可以吸收漢畫藝術的特色。通過研究分析漢畫的不同藝術特點,結合動物雕塑創作需求,作者在創作動物雕塑時,可以學習漢畫藝術中的線條語言。線條語言可以在創作中轉化為雕塑語言。漢畫中曲線被用來表現動感和韻律,直線用來表現張力,細線用來表達柔美,粗線用來表現樸拙。動物的造型規律形成了他們特有的造型線。比如豺狼虎豹等食肉動物捕食動作形成了它們特有的拋物線;而狡猾的狐貍處處小心緊張的習慣就很多,它造型多“S”線;牛羊等食草動物的生活安逸,它的造型線是平行的直線。多變的線條語言運用在雕塑創作中的可以使動物雕塑創作更自然更具活力。在進一步創作中,作者可以學習漢畫藝術對“形”的不拘一格,在物種原有“形”的基礎上夸張再造,使描繪對象的特征更加明顯且更富有藝術創造性和趣味性。當然在動物雕塑創作中只在“形”的概念里做文章是遠遠不夠的,“形”來源于動物的解剖動態、輪廓特征,無論怎樣變化夸張也只是外在的形體變化,抓準形體是為了傳遞動物的精神。好的作品要做到“形神兼備”,所謂的“神”可以理解為動物的性格習性,動物像人一樣也有喜怒哀樂,小貓、小狗的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獅、虎的雄壯威猛、狐貍的狡猾、棕熊的貪婪、野狼的殘忍等,這些都是動物的“神”也是動物生命力的表現。創作動物雕塑作品需要蘊藏生氣,必須給人以無窮的聯想空間,作品可以給人傳達出生命力與創作激情,好的作品應該是自內而外傳達情感與生命氣息。漢畫藝術對動物生命力的表現十分到位,當我們創作老虎、獅子等猛獸雕塑時可以借鑒漢畫藝術中對十分兇猛老虎、獅子是如何將動態夸張,理解漢畫藝術表達強悍、兇猛的造型語言并加以運用,如圖2中的虎張牙舞爪,嘴部大張,虎尾高甩,飛奔撲襲,使虎的形象更加兇悍可怕,在創作中更易于將老虎的撲食等動態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不光是在創作食肉動物雕塑中,靈活、迅猛的特點同樣也沿用在溫順的食草動物雕塑創作,比如作者在創作馬的雕塑時,特別是飛奔中的馬,作者可以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可以避開解剖結構的限制。學習參考漢畫藝術中馬的形體和動態處理方式,突出馬的健碩及飛奔速度可以將馬腿飛躍的程度夸張放大,四蹄飛起,讓馬雕塑動感十足、富有張力。
三、結語
秉承藝術經典,弘揚傳統文化是我國當代藝術工作者要堅守的理想信念。漢畫藝術是中國美術史上璀璨的明珠,它作為中國傳統寫意藝術形式的開端,在中國本土藝術發展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漢代藝術家們有著豐富的藝術創造力,他們在漢畫藝術中描繪了很多精彩的畫像,其中充滿生機與靈氣的動物形象頗具特色。這些傳承千年的中華民族本土藝術標本,是漢代優秀藝術家們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其優秀的藝術特點對現代動物雕塑創作有著很高的學習價值與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楊絮飛.中國漢畫造型圖鑒.動物[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11).
[2]李希凡.中國美術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楊絮飛.漢畫像石造型藝術[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
[4]金春峰.漢代思想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5]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6]閃修山等編著.南陽漢畫像石[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89.
[7]李政.動物雕塑與生態策略[J].美術觀察,2007(2).
[8]曾凡恕.論“以形寫神”與“以神寫形,以形傳神”———中國造型藝術人物畫淺探之一[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4).
[9]郭耕.動物保護行為指南[J].文化月刊,2009(4).
[10]易樂.論中國古代雕塑中馬的形態變化[D].景德:景德鎮陶瓷學院,2011.
作者:楊蕻印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