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雕塑造型設計創新路徑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現代雕塑造型設計是當前整體藝術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展現時代特色、彰顯文化精神諸多層面上發揮著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這一定意義上是我們闡述和探討雕塑造型設計這一宏觀性命題的思想基礎。站在歷史的維度上而言,雕塑造型設計藝術是一門古老的藝術門類,古已有之,在我國及其他地區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差異化的時代特征,從整體發展軌跡上而言又具有前后明顯的歷史繼承性,是一門特色鮮明、綿延數千年的藝術形式,一定意義上構成了世界文化整體結構中的重要元素,值得相關主體的高度重視和持續關注。盡管雕塑造型設計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但變革或變異歷來是這門藝術形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特征,在當前特定時代語境下,現代雕塑造型設計藝術所面臨的時代環境區別于任何歷史時期,這從本質層面上決定了現代雕塑造型設計藝術實現優化創新的歷史必然性,也是時代向現代雕塑造型設計藝術提出的時代命題,需要各相關主體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探究。這方面的主題研究近年來得到了學界的高度重視和持續關注,一大批相關的主題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不同的研究主體從各自差異化的研究視角對現代雕塑造型藝術這一宏觀命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專題研究,而在多元化的研究成果中,吳順平老師編著的《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具有代表性,是一本匯集學界重要研究成果的著作,本文將對該著作進行較為系統的闡述和評析。
吳順平老師編著的《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是2001年3月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國發行的專業研究性著作。全書緊密圍繞現代雕塑設計這一特定命題,結合當前“新媒體時代”語境下雕塑設計所表現出的獨特形態,重點介紹了現代雕塑造型設計藝術的技法,引導學習者在系統學習雕塑造型設計技法的過程中切實感受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同時啟發讀者對現代“新媒體時代”語境下雕塑造型設計藝術的創新這一時代命題進行系統而全面的思考和探究。《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的編著者吳順平老師20世紀50年代末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受過系統的雕塑造型專業教育,此后一直致力于雕塑造型藝術創作和相關教學工作,現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專業教授。此外,他還擔任中國室內裝飾工程設計委員會委員等社會性職務,是我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在雕塑造型設計藝術領域擁有較高的學術地位,發表過一系列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理論著作和專題論文。如《現代雕塑構成論———造型觀念的更新》(《美苑》,1988年01期)、《論黑龍江地區金代早期的陶瓷工藝》(《北方文物》,1989年04期)及《當代世界玻璃藝術的新發展》(《美術》,1989年02期)、《元“一路連科”紋浮雕銅盤》(《黑龍江文物叢刊》,1984年01期)等專題文章均發表于20世紀八十年代,在當時具有開拓性的學術突破意義,一定意義上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雕塑造型藝術學科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而吳順平老師近年來致力于雕塑造型設計藝術作品的創作,曾先后創作出了諸如《動的規》(不銹鋼雕塑)、《谷的系列》(玻璃作品)、《想的意志》等享譽世界的重量級作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作品《力度》被捷克國家玻璃美術館永久收藏,近年來吳順平老師積極開拓全新的研究領域,注重考察雕塑與環境、建筑以及社會結構的關系,努力構建全新的學科理論框架,為我國雕塑造型藝術設計與世界接軌做著不懈的努力。而《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是吳順平老師近年來最為重要的學術成果之一,凝結了作者多年的專題研究成果,成書過程中曾幾易其稿,既代表了一位在雕塑造型藝術設計領域默默耕耘40多年的老藝術家的理論素養,同時也體現著當前我國在現代雕塑造型藝術設計領域內的整體成果,是一本值得學界高度重視的理論著作,著作出版發行近20年來得到了學界的充分肯定,其學術價值可見一斑。
從宏觀層面上而言,雕塑造型設計是一個系統性的宏觀命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首先是雕塑造型設計作為一門較為獨立的藝術門類,具有自身系統性的理論框架,具體涉及中國古典美學、空間造型藝術以及傳統美術、建筑學、力學諸多層面上的內容,如《茶文化內涵與現代雕塑造型設計的創新分析》(陳立新:《福建茶葉》,2017年07期)一文就立足古典茶文化與雕塑造型設計這兩大藝術門類,論證了新時代語境下兩者實現互相利用、互相促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最為本質的內容是茶文化與雕塑造型藝術精神特質和藝術源流上的吻合。因此,任何關于現代雕塑造型設計主題的闡述和探討都必須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基礎上。一定意義上而言,雕塑造型是中國古典文化主題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其他藝術形式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如《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的編著者吳順平老師在眾多雕塑造型設計作品中著重體現從簡單的造型中體現非凡的藝術設計理念,充分體現出了作者在哲學和藝術等多方面的修養。其次,雕塑造型設計的宏觀性具體體現在歷史層面上,眾所周知,廣義層面上的雕塑造型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史前時期古老的巖畫、壁畫等即屬于雕塑造型設計的范疇。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雕塑造型設計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傳承,不同歷史時期的雕塑造型設計藝術一脈相承,意味著我們闡述和探討雕塑造型設計需要立足于歷史這一維度,現代雕塑造型設計藝術不是獨立于古典時期的雕塑造型設計而存在的,兩者之間存在必然的前后繼承關系,需要考量和挖掘不同歷史時期雕塑造型設計的具體傾向,明晰歷史維度上雕塑造型設計藝術的發展軌跡。而吳順平老師編著的《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在上述兩個命題上表現突出,作品一方面集中體現了現代雕塑造型設計學科內部龐大的體系,具體的敘述不僅僅局限于雕塑設計技法層面上,同時廣泛介紹和探討了雕塑設計與傳統美學、古典哲學的辯證關系,在內容編排上顯得充實而系統。另一方面恰當地體現了現代雕塑設計及其技法與以往歷史時期雕塑設計的關系,現代雕塑造型藝術設計及其技法應該從傳統技法中繼承有益的內容,同時融入現代化元素,積極實現現代雕塑造型藝術設計的歷史性發展,這是《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的獨特價值所在。
從《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內部結構的剖析過程中能夠更為明晰地看到作品的獨特品質,特別是作品在上述兩個層面上的優秀表現。從作品內部結構層面上而言,《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共分為九章,每一章都具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敘述內容。第一章為“現代雕塑的闡釋”,在這一章節內容中,作者集中闡述了關于現代雕塑的幾個基礎性內容,如現代雕塑的基本內涵、現代雕塑與民族傳統文化間的關系等內容,特別探討了現代雕塑與古典時期雕塑、近代雕塑之間的內在繼承關系,這樣的內容安排有助于讀者進入到現代雕塑的敘述場景中去,為后續更為系統性的敘述奠定了基礎。第二章的內容旨在剖析現代雕塑的基本構成元素,作者介紹了構成現代雕塑的基本元素內涵,同時涉及了物理及心理力學元素、合一性元素及整體構成元素等內容,從不同的視角和學科體系中審視了現代雕塑的構成元素。第三章一定意義上是全書的核心部分,這一章作者系統性地闡述了構成現代雕塑基本元素的展開與模式語言,從球體構成、立方體構成、角錐體構成以及圓柱體構成、動感雕塑構成等不同的角度探討了現代雕塑這一宏觀性命題,對于讀者深刻認識現代雕塑設計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這一主題的研究盡管在學術界先后涌現過不少,但大多都是零星式的成果呈現,不利于從整體上認知現代雕塑,而《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較為理想地做到了系統性和深刻性的有機融合,這是作品本身的極大突破。第四章為“封閉空洞與半封閉空洞”,這是現代雕塑造型設計藝術實踐過程中較常見的類型,直接意義上決定著藝術設計者的設計品質,因此作者詳細闡述了封閉空洞與半封閉空洞的結構層次,明晰了空洞類型及其差異化構成。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別為“向空間的伸延”“橫向系列與逆向構思”,立足指向性空間、增殖性空間及界定性空間等類型,探討了現代雕塑造型藝術設計過程中的常見技法,同時緊密圍繞橫向系列與逆向構思兩大重要思路介紹了倒轉句法構成、簡體法構成、彈性變形及拓樸構成、軟雕塑———多種構成方式的集合體等類型,有利于幫助讀者構建全方位的現代雕塑造型藝術設計技法體系,從而切實提高學習者的設計水平。第七章的內容聚焦于現代雕塑與環境體系的辯證關系,這也是吳順平老師近年來的重點研究領域,從整體的內容來看,具體涉及建筑空間以及現代雕塑與特定建筑的融合性等核心問題,表明作者在這一主題上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理論構建任務,其學術開拓意義較為突出。第八章的內容關注了現代雕塑設計程序與操作的問題,從設計定位、設計啟動以及材料界定等層面上系統介紹了相關內容,實踐層面上的指導價值較為顯著。第九章為“現代雕塑的現狀及展望”,屬于一個結語性質的內容安排,作者重點敘述了現代雕塑造型藝術設計體系中的“現代化”元素,同時就引進、開發、投標技巧等核心命題做了簡要闡述,值得一閱。從本質層面上而言,現代雕塑造型藝術設計及其技巧是一個系統性的研究命題,其中既包括基礎性的設計技法等內容,同時也廣泛意義上與古典美學、現代建筑學等內容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吳順平老師編著的《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一書在上述一系列命題上表現優異,在多元化的既有研究成果中具有代表性,值得相關主體認真參閱和積極探究。
作者:龔吉偉 單位: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