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成人教育與和諧社會創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成人教育在“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發揮和諧作用
加快城市化進程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于是,轉移進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和城市待崗或轉崗人員的龐大隊伍,亟需掌握新知識、技能,以便適應新形勢和新崗位。為此,成人教育應義不容辭地擔當起勞動就業的培訓重任,促進就業的充分和優化,以利社會的安定與和諧。有兩種現象形成突出問題:一是農村勞動力剩余數量十分龐大,轉移任務相當艱巨。1990~2002年,盡管我國鄉村從業人員所占比重由73.7%下降到66.4%,但農村富余勞動力仍在1.5億人左右。二是一些地區和行業的工人卻十分短缺。企業缺工主要發生在“珠三角”、閩東南、浙東南等加工制造業聚集地區,重點地區估計缺工10%左右。勞動力技術素質不高是造成這個強烈反差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使中國制造業面臨挑戰,高技能人才數量短缺,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4年4月對40個城市技能人才狀況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技師和高級技師占全部技術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業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調查還發現,企業當前最急需的前三位人才依次是:營銷、高級技工、技師和高級技師,分別占調查企業需求的14.4%,12.1%和10.9%。對一般技術工人的需求排第六位,占8.9%,加上企業對高級技工、技師和高級技師的需求,企業對技工崗位的需求比例為31.9%。這種供需之間的不和諧制約了我國工業的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成人教育跟不上去。從中可以看出,成人教育在我國社會的轉型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基礎、只接受過基礎教育尤其是僅有初中程度的進城青年農民,今后在城市求職將十分困難,即使進入某些企業也難以得到發展。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前所長陸學藝先生指出:“現代化國家的歷史證明,工業化、現代化過程,是農民無論絕對量還是相對量都逐年減少的過程……其就業總的趨向是勞動力由鄉村向城市轉移;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再向第三產業轉移。”成人教育應該也必須在這種“轉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其中捕捉自我完善的機遇。成人教育的充分發展,必將迅速提高農民工的職業素質、在城市中的生存能力,并進而融入城市,和諧城市秩序,提高我國工業的產能和質量。
二、成人教育促進城市社會安定與整體和諧
成人教育與城市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的關系,可從三個方面來考察。一是從城市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市民化來考察。在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城市迅速擴大,大片的鄉村劃入城市,數量巨大的昔日的農民失去往日賴以為生的土地,成了市民。失地農民沒有城市中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技能,很難一下子融入城市生活,一些人情緒低落,無所適從,成為社會不和諧、不安定的因素。培訓這些失地農民,是成人教育的重要任務。二是城市農民工的職業培訓。隨著城市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增加,大批農民工也涌入城市。但是,由于他們文化素質低,職業技能差,許多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明明有一些工作崗位,卻因為自身的職業技能達不到要求而無法上崗。現實的矛盾,只有通過系統的大規模的職業培訓來解決。三是城市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問題。據資料統計,2004年,我國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目標是500萬人,幫助“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目標100萬人。到9月底,全國共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口821萬人。從城市人口總量上來說,這個數字也許不大,然而,這部分人的就業、生活問題若解決不好,將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和諧安定。搞好成人教育,可促進再就業問題順利解決。
三、成人教育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持續的增長,但是,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了某些經濟社會不協調,以及人和自然關系不協調的問題。2006年1月27日,評估世界各國環境質量的“環境可持續指數”在瑞士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正式對外公布,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位居133位。這是個令人感到尷尬,同時也感到危機的數字。事實告訴我們,對自然的過分索取,不能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是不利于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前一段出現的“環保風暴”正是體現了政府對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視和決心。有識之士強調,重要的是教育。一方面在廣大中小學學生中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使青少年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和知識,提高他們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健康意識,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通過成人教育,重點對廣大干部、職工等全體公民實施專門性可持續發展教育,改變他們傳統的發展觀,喚起人們的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幫助他們自覺地為維護和實現可持續發展采取新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開展適應保護環境,發展循環經濟需要的科學技術教育,增強有關的技術開發和生產操作的能力,確保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的持續、健康和良性發展。中國人口眾多,人力資源豐富,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人口素質方面存在著差距。文盲人口群體依然存在,國民受教育平均年限較低。2000年,15歲以上的國民受教育平均年限不足8年,高等教育的入學率也剛剛進入大眾化的初始階段,國民素質競爭力和科學素養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國民素質不高,勞動生產率得不到提高,就難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國民素質不高,也會直接影響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實現。重要問題是教育,除了加強“普教”提高國民受教育的年限外,還要不斷對國民進行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環境友好等方面的成人教育,不斷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成人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總之,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宏偉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成人教育應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