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失地農民分享成人教育的路徑選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失地農民分享成人教育的路徑選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失地農民分享成人教育的路徑選擇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型城鎮化成為我國社會結構轉型的重要顯性特征,價值追尋快速推進的背后是大量農用土地被征用,失地農民的量值比例越來越大,解決他們今后的生活以及就業問題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遵循成人教育對人力資源提升的內在激勵,以失地農民分享成人教育的視角,立足成人教育開展的現實挑戰,以合作學習的理念探究失地農民成人教育之路,即打造“政府+企業+社區+學校”四位一體的合作培訓體系;構建多元化的具有合作屬性的教學模式,增強師資力量;加強社會文化生活與心理健康教育等合作共振方式實現失地農民的轉變,以期更好地來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構建綠色、和諧與安定社會。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失地農民;成人教育;合作學習;合作共振

        目前,城市化進程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經濟快速發展的成績背后卻“孕育”了另一種特殊社會群體———失地農民,且這種群體基數將會持續增加。據統計,當前失地農民人數在4000萬到5000萬人之間,并以每年200萬到300萬人的速度不斷遞增。[1]預計到2030年,失地農民人數將超過7800萬人,占現有農民總數的10%。[2]因此,如何正確處理發展紅利與特殊社會群體的人文關懷,儼然成為當下政學兩界的應然之思。失地農民一般指那些原來在國家或集體的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由于國家公共事業建設或商業開發需要而使其部分的或全部的失去了原本擁有的對土地的使用權,從而導致其身份、職業發生變化的人們。[3]從當前國內已有文獻來看,針對失地農民的探討多是從經濟學、社會學與管理學角度著手,主要集中在權益訴求、社會保障、生活滿意度、城市適應等方面,而真正從教育角度對失地農民進行分析的文獻少之又少。如王佩(2013)從成人教育的角度出發,來探討其在引導失地農民融入社會的重任;[4]宋立平等人(2015)認為對失地農民以進行再教育,通過成人教育來幫助他們克服市民化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5]趙傳兵(2013)指出失地農民對教育的訴求主要表現在“市民化”、“職業化”和個人創業需求方面,并探討了失地農民教育培訓的舉措。[6]此外,王曉君(2007)、霍玉文(2008)、劉奉越(2014)、孫文杰(2016)、夏秀梅(2017)等人也多是從成人教育的視角來探討失地農民在市民化進程中遭遇的現實窘境,以及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成人教育在失地農民再教育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或者說發揮的作用如何,成人教育應如何重塑先進的合作學習理念,建構合作學習培訓體等問題,必須要引起重視、清晰梳理與重新定位,唯此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失地農民市民化的快速融合,實現改革發展與人文關懷的雙贏目的。

        一、成人教育對失地農民的價值所在

        197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教育大會和1985年第四次國際成人教育大會通過的最后報告指出:“通過成人教育,使社會成員中被視為成年的人增長能力、豐富知識、提高技術和專業資格,或使他們轉向新的方向,在人的全面發展和參與社會經濟、文化的均衡而獨立發展兩個方面,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得到改變。”[7]可見,成人教育在失地農民城市化適應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失地農民進行再教育,是提升失地農民整體素養、提高職業技能和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

        1提升失地農民的整體素養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失地農民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都與城市生活格格不入,失地農民一般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養不高,觀念陳舊,導致他們城市適應性差,社會融入感不強,自我認同感低下。同時受根深蒂固傳統思想的影響,他們一般不愿意主動地去和社會交流互動,更傾向依賴于政府的救濟和扶持,而正是這種思維認識上的局限性導致他們人際交流的受限,長久生活在自己的狹小圈子里,形成“小圈子文化”。成人教育以一種合作開放的方式,打破圈子,融入社會:一方面可以通過遠程教育、函授教育、自學考試等各種形式,對他們開展內容豐富的課程,不僅能夠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還可以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從而提高失地農民的整體素養;另一方面成人教育可以依托社區開設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衛生保健教育課程以及維權意識課程等實用性課程,利用“課程學習———知識+能力提升———思維轉變”來喚醒失地農民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個人的社會融入感,從而帶動社區的良好發展。以成人教育為牽引,營造出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合作學習氛圍,形成合作共享的發展局面。

        2提高失地農民的職業技能

        職業技能薄弱是失地農民失去就業機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被城市化以前,他們賴以生存的物質生產資料是土地,主要從事第一產業,而今,他們被迫失去了土地,離開了世代賴以生存的基礎也就意味著遭受失業窘境。成人教育是一項可以幫助人們提高職業技能的社會性教育,該教育形式通過結合市場的人才需求和失地農民的個人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失地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建立多層次、多體系、多渠道的成人教育結構,使失地農民各盡其能,滿足社會多方需求,提高人力資源利用率和學習效率。此外,大力倡導校企合作建立成人教育培訓基地,實施訂單式培訓也是提升失地農民技能的可為方式之一。通過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形式多樣職業技術培訓課程為抓手,來滿足不同層次失地農民的不同需求。在失地農民的社區開展各種適用性的職業技術培訓課程,廣泛開展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讓他們能擁有一技之長,順利找到工作。

        3提高失地農民的生活水平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指出:人的知識、能力、健康等人力資本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比物質資本、勞動力數量更重要。[8]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經不僅僅是土地、勞動力數量和資本數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人的知識、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生產的決定因素已經不是空間、能源和耕地,而是勞動力質量的改善。因此,人力資源的開發已經成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增長、創造物質財富、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因素。[9]成人教育可以幫助失地農民豐富知識,增加就業能力,直接地促進了失地農民經濟的發展,這不僅有利于推動全國經濟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因此,成人教育對失地農民的再就業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失地農民的現狀分析

        從目前失地農民的生存現狀表現來看,主要集中在就業與生活兩個層面。在就業方面,具體表現為:一是失地農民數量多、就業率低。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土地征用量越來越大,失地農民的數量規模也越來越大。然而,鑒于貨幣安置的方便性,大多數政府都比較青睞于使用一次性貨幣補償政策來打發失地農民,而不提供其他的就業安置政策。農民失去土地以后,被迫投入復雜的勞動力市場,自謀生路,在就業大軍中,失地農民顯然處于弱勢地位,就業率低。二是就業渠道少,難度大。由于勞動力市場的選擇性,失地農民不具備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也沒有接受過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所以就業面十分狹窄,只能從事一些技術含量低、可替代性強的工作。三是工作收入低,穩定性差。由于失地農民自身的局限性,他們從事的行業一般都具有臟、累、差的特點,不僅質量不高,而且這些工作具有臨時性的特點,極不穩定。失地農民隨時面臨著失業的危險。四是就業意向不明確。失地農民大多數受教育程度偏低,觀念比較落后。失去土地后,對于競爭激烈、種類齊全的勞動市場,他們往往手足無措,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工作,該做什么。導致現在許多失地農民找工作存在“有人無崗,有崗無人”的現象。另外,他們大多數不愿意背井離鄉,對一些低層次行業存在偏見。五是就業意識薄弱。由于失地農民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思想保守、信息閉塞,缺乏主動提升自己的意識和長遠的眼光。一方面,失地農民在得到政府給予的土地補償款之后,往往不知道怎樣利用這些財產來提升自己。政府提供的一些職業技能培訓,由于沒有強制性,許多失地農民并不愿主動參加類似的職業技能培訓;另一方面,失地農民也不主動地去了解和獲取勞動力市場的就業信息,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的相關技能。此外,失地農民在生活領域的現狀也不容樂觀,具體表現為:一是經濟水平有所下降。一方面,失地之前農民依靠種地有著穩定的經濟來源,征地后,他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同時也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勞動技能,由此產生的種種就業問題,使他們的經濟來源十分不穩定,經濟水平較之以前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失地后農民被集體安置在城鎮區,被市民化以后,他們要承擔市民所承擔的一切費用,比如物業費、水電費等等,然而,他們卻沒有享有和市民同樣的社會保障待遇。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障、醫療保障與為他們及其后代提供受教育培訓的機會和法律援助等體制不健全,使失地農民失去了安全感。二是身份認同感缺失。長期以來的城鄉結構性差異導致失地農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模式與城市生活不同,失地后他們的身份徘徊在農民和市民之間。與此同時,外來群體的加入也使得原來的市民對新入的失地農民的排斥心理,會對失地農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一定的沖擊,他們認為城市人不愿意與他們打交道。所以,失地農民一般像往常在農村一樣,與同村人之間進行交往,而不與城市人交往,導致失地農民社交圈狹小,文娛方式比較單一,他們沒有像城市居民一樣參加一些興趣組織,也沒有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各類活動。三是城市適應性差。由于失地農民多半屬于“被城市化”,其身份和心理方面還沒有得到完全轉變,基于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使得面對新環境、新身份的失地農民一時還無法去適應城市化的生活。

        三、對失地農民開展成人教育所面臨的現實困境

        對失地農民開展成人教育,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它不僅要靠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資金的投入,更需要社會各界的認同和參與。成人教育機構的設立、師資的配備、教學模式的變革等各方面都面臨著種種困境。

        1政府保障機制與政策關懷缺失

        第一,政府對于失地農民的就業安置政策還不健全。除了住房安置和資金補償之外,健全的就業安置體系是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從失地農民的高失業率可以反映出政府在就業安置政策方面的缺失。第二,政府監督機制松散。一些地方政府確實給予失地農民一些成人教育培訓,但是由于缺乏完備的監督機制和培訓制度,一些失地農民不愿主動地參加成人教育培訓,但也沒人督促和監督其完成培訓學習。第三,評估體系的短缺。由于政府沒有就業培訓質量的相關評估政策,所以一些地方政府提供的失地農民成人教育只限于形式,而不關注教育質量,至于失地農民通過培訓到底學到了什么,技術達標與否、無從得知。

        2成人教育投入不足

        第一,資金不到位。一個國家是否重視成人教育的發展,經費投入狀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標。當前,成人教育投入不足是發展中國家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根據統計,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用于成人學習和教育的費用還不足其教育預算的0.1%。第二,師資力量薄弱。一方面,成人教育老師的資質不高,成人教育培訓的老師一般都是外聘來的兼職老師,即使是專職老師,針對失地農民的成人教育培訓也顯得經驗不足;另一方面,成人教育老師的數量不足,每個領域的培訓都需要對應專業的老師來指導,而不是由一個老師來承擔多種課程。第三,補助體系不太健全。政府對失地農民的補助性政策有所欠缺,大部分失地農民只得到了相應的住房安置補貼,卻沒有就業安置方面的政策規定,大部分失地農民無力支付成人教育培訓的相關費用。這種安置政策只在表面上補償了失地農民的經濟損失,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缺乏本土化成人教育模式

        不同地區的城鎮化進程不同,失地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就業程度也有所不同。對失地農民開展的成人教育需要有針對性地實施本土化的教育模式,它不同于普通學校的成人教育模式,也不同于普通成人的成人教育。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因此在課程的設置,內容的選擇與安排上都要重新思考,要根據本地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和失地農民的真正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失地農民進行特色化的成人教育;而事實恰恰相反,大部分對失地農民開展的成人教育一般都是照抄照搬學校正規成人教育模式,課程繁雜且不適用,內容不易理解,所以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和就業問題。

        4失地農民學習意愿不強烈

        失地農民受根深蒂固的傳統價值觀的影響,他們一般習慣性地去被動接受社會給予的一切,不懂得如何主動地去獲取知識,甚至不愿意去獲取知識。具體表現在:一是失地農民對成人教育不了解,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成人教育,也不知道成人教育能夠給他們帶來什么。二是學習興趣不足。他們認為即使參加了成人教育培訓,也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期望值普遍較低。三是競爭意識薄弱。當前勞動力市場采取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失地農民往往由于受教育水平低、勞動技能有限而被淘汰。自身意識的缺失導致他們無心去了解勞動力市場就業形勢,因而也就難以感受到真實的競爭壓力,逆來順受的心理狀態屈服了現實的要求,再加之培訓再教育費用的支出,失地農民也就無力再去從根本上提升自己。

        四、失地農民分享成人教育的路徑選擇

        通過對失地農民分享成人教育的困境進行系統分析可見,以失地農民分享成人教育的視角,立足成人教育開展的現實挑戰,以合作學習的理念探究失地農民成人教育之路,即通過觀念轉變、體系建設、教學模式變革與師資配備以及社會文化生活與情感培育等方面,使失地農民能夠真正快速融合與適應新型城鎮化進程。

        1轉變觀念,明確教育目的

        一方面,要轉變成人教育的觀念,清楚認識到受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以全面提升失地農民的整體素質為指導。目前,我國成人教育制度在市場化過程中逐漸傾向于學歷層次教育,而成人教育對失地農民來說,應以合作學習觀念為主導,遵循素質教育為主、學歷教育為輔。在對失地農民進行教育時,不僅要關注其對知識的需求、學歷的需求,而且也要關注其對自我身份認同的需求以及角色轉變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培養失地農民的自主學習意識、能力與興趣。面臨新的環境和挑戰,原來的農耕技能已經喪失其主要作用,失地農民要重新學習市民實踐的知識和技能,學會待人處事,學會承擔一個市民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成人教育應該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的學習活動。與此同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作用是相互的,具有合作學習的內在屬性,作為受教育者的失地農民,也要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提高學習動力,積極配合成人教育學習活動,這樣才能相互促進,提高成人教育質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赫爾巴特的興趣觀指出:“所謂‘興趣’,是心理上的積極活動,也意味著自我活動,是人的意識的內在動力,是同‘漠不關心’相對立的。”換言之,興趣具有積極主動性,使人們具有主動探索的欲望。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當人的某一層次需求相對滿足了,就會向更高層次發展,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就會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因此,對失地農民開展成人教育,轉變觀念是關鍵,不僅要轉變成人教育觀,還要轉變失地農民的學習觀,只有這樣,成人教育才能順利開展,教育質量才會有效提高。

        2突出職業能力,打造“政府+企業+社區+學校”四位一體的合作培訓體系

        首先,政府要重視失地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將其上升到戰略高度,制定發展規劃,加大經費投入。具體表現為:一是鼓勵成人教育學校、社區學校的參與,允許企業、私人機構開設職業技能培訓班,保證培訓質量。二是成人教育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建立失地農民成人教育培訓基地,根據企業的需求,形成訂單式的就業培訓,滿足企業用工需求。[10]三是要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由于失地農民大部分被安置在一個小區之中,所以,要以社區為依托開展成人教育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利用社區的教育資源,而且更加貼近失地農民的生活,為失地農民打造一個良好的社區學習環境。由于社區教育和成人教育對象的交叉性和資源的互補性,使社區教育和成人教育協同發展,必然會產生1+1>2的倍增效應,成為推進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的新模式。其次,采取全方位、立體化的培訓形式。成人教育的培訓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也包括全脫產教育、半脫產教育、全業余培訓、訂單式培訓等。為更好地促進失地農民對知識與技能的快速掌握,培訓方式必須要靈活多變,要結合失地農民的特點和需求,開展全方位、立體化的培訓,例如網絡遠程教育學習等形式。同時還要加強多種培養模式的創新,突破連續教育模式,采取教育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實現“做中學”、“相互學”,以增強失地農民對知識與技能的了解、掌握與運用。最后,拓展實用性強的培訓內容。成人教育的培訓內容是豐富多彩的,但是當前急需開展的是實用性強、見效快的職業技能培訓。一方面,應根據市場需求,對不同崗位、不同工種的培訓制定有效的培訓內容。例如,以非學歷為主的職業資格認證培訓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這種方法時間短、見效快,能夠提高教育效率。另一方面,開設本土化的成人教育職業培訓課程。成人教育的開展,不僅要關注失地農民自身的特殊性,更要關注失地農民所在地的產業結構以及產業特色,根據社會環境及當地文化,適當地更新課程內容,使之更符合當地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和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只有精準定位、補其所需,才能夠更好地對失地農民進行培訓,提高失地農民的就業率。

        3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增強師資力量

        因材施教在對失地農民開展的成人教育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作為特殊教育群體的失地農民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對象的類屬特性。由于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所以在對失地農民進行分班時,應將班級設置為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等不同水平,方便把失地農民納入不同的班級,進行不同的教育內容。另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職業需求,應根據各自的職業需要和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學科設置盡可能地符合多樣化。師資力量強大與否直接決定了教育質量的高低,一支好的師資隊伍,是維持教育質量的保證。應制定成人教育教師的師資培訓制度,建立成人教育教師的資格認證體系,確保成人教育教師的質量。為鼓勵成人教育教師積極參與培訓,提升科研素質和專業能力,英國教育與就業部專門設立了“最佳實踐研究獎金”(BestPracticeResearchScholarships)和“專業獎金計劃”(ProfessionalBursariesScheme)。[11]我國也應搭建平臺,通過師范大學專業人才培養以及社會培訓機構,加強對成人教育方向教師的培養與培訓力度,為失地農民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結構穩定、調配靈活的專業化師資隊伍,保證失地農民的學習質量。

        4加強社會文化生活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共振,提高社會認同度

        失地農民市民化的價值實現需要的不僅僅是以戶籍變更為呈現方式,更多的則是需要在理念、心態以及價值觀念上的認同。雖然寄希望的愿景是失地農民能夠快速調整失地之后的生活狀態與心理狀態,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失地農民與城市居民在經濟收入、文化水平、心理狀態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大差距,而且這種差距很難在短期內縮小。心理文化適應是失地農民最高等級的適應,只有失地農民完成了心理層面的適應,才算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適應過程,完成了農民市民化的過程。[12]為此,成人教育應該充分發揮人文關懷的育人機制,從社會文化生活與心理健康兩個方面對失地農民進行教育,具體表現為:一是幫助失地農民主動去適應,以自我開放的心理來融入社會大環境之中。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是失地農民難以快速接納的,以主流話語與社會認識為例,多融合的城市文化,勢必要吸納來自不同地區人們的話語方式,形成一種新型的話語體系,如“藍瘦香菇”(難受想哭)等網絡話語的使用,更是背離了失地農民原始的文化認同,使其一時之間難以適應。因此,必須要引導失地農民改變傳統思想的束縛,在思想上走向開放,通過參加健康的、有益的社會文化活動,主動去適應城市發展的節奏。二是要加強對失地農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失地農民可能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以及社會認識上的局限性,對社會存在的一些現象難以透過表象看清本質。所以,要引導失地農民提高思想認識,幫助他們形成對挫折、困難甚至不公平待遇的正確認識和客觀態度,引導其正確處理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得與失、現實與未來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楊繼繩.中國當代社會階層分析[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136.

        [2]劉英麗.GDP誘惑與失地農民[J].新聞周刊,2003(48):24—26.

        [3]王曉君.失地農民市民化及成人教育的因應舉措施[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7.

        [4]王佩.成人教育促進失地農民社會融入的思考[J].繼續教育,2013(24):42—45.

        [5]宋立平,馬海洋.成人教育促進失地農民市民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1):154—156.

        [6]趙傳兵.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教育需求及應對[J].成人教育,2013(7):43—45.

        [7]高志敏.“成人教育”概念辨析[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0(1):5—10.

        [8]李偉林,吳望春.城鎮化背景下失地農民社區教育開展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2(7):74—77.

        [9]王穎.論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D].長春:吉林大學,2004.

        [10]杜曦.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困境與出路[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2):31—36.

        [11]董顯輝.英國成人教育教師專業化的策略及其啟示[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報,2012(3):95—99.

        [12]王曉君.失地農民的城市適應及成人教育的因應舉措[J].成人教育,2007(2):56—58.

        作者:周小云 單位:新余學院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无遮挡在线看国产 | 亚洲区欧美区偷拍区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不卡DvD | 亚洲а∨天堂在线网站 |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精品 | 在线人成免费视频69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