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地理教學改革問題及對策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新的時代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原本以知識教育為目的的教學方法早已無法滿足現代教學的要求。而相比過去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方法更加關注學生素養和能力的培養,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也需要進行大幅度的變革,因此,如何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也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地理是初中的重要學科,在初中的學科知識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需要充分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落實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以此全面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完成素質教育這一目標。
一、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要求
新課改與素質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國家實施新課改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在這種情況下,新課改引入了現代一系列先進的教學思想,如架構主義、實用主義、多元智能理論等,相比傳統的教學理念,其更加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個人的成長。可以說,素質教育這一目標的落實離不開新課改的教學觀念,而如何落實新課改提出的教學方法也成為落實素質教育這一目標的關鍵。具體來說,新課改的教學觀與傳統教學觀念的區別則主要分為四點,即從“教育者中心”轉變為“學習者中心”,從“教會學生知識”轉為“教會學生學習”,從“重結論而輕過程”轉為“重結論更重過程”,從“關注學科”轉為“關注人”。
二、當今教育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素質教育這一目標的達成有賴于新課改提出的新型教學模式的落實,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卻并非所有學校、所有教師都能盡快落實這樣的理念。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這自然是難以滿足新課改以及素質教育的要求的。而在初中地理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則存在著以下問題:①學生學習動力不足,難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②學生學習方法低效,難以進行自主學習;③學習以記憶為主,學生對過程不夠重視;④學習活動仍然關注學科,未惠及個人成長。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以合適的方法論結合地理學科的特色,落實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也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三、素質教育下初中地理教學策略
(一)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動力
現代一系列教學理論都對學生學習動力賦予了足夠的重視,而在現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學生動力的激發變得更加重要。甚至可以說,其是構建學生中心課堂的前提。但在這一方面,傳統以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方法一直效果較差。故在初中地理的素質教育中,教師需要利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為新課改下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堅實的基礎。1.利用線上素材,激發學生興趣。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中,如何激發學生興趣也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近年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教師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教學手段,相比傳統的教學手段,以視頻為主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而且,初中地理以區域地理的教學為主,而在區域信息展示方面,信息化手段也更加形象。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在課前導學環節運用多種方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例如,在“中國的交通運輸”這一知識點,教師就可以以《超級工程3縱橫中國》為導入素材。相比傳統的素材,這一素材展現的事物距離現代更近,能讓學生感受到最為先進的交通行業,從管道、鐵路、水路、空運等多個模塊展示了中國的交通。而在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正式進入本節課知識的探究。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能發現學生相當積極。這樣,通過紀錄片,教師以相關素材更有效地在課前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興趣,這對提高本節知識探究的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2.注重課堂理答,賦予學生成就感。在現代的教學中,無論是比賽還是游戲,都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其內在的原理就是學生成就感的賦予。在這一過程中,課堂理答環節是課堂問答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普遍性,能否在這一環節賦予學生成就感,對學生學習動力有著相當巨大的影響。這也就需要教師以多種方法進行表揚性、激勵性課堂理答環節,以此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能力,更好地落實學生中心的教學理念。例如,在“中國地理差異”這一知識的復習中,教師就可以以四大區域對比表格的填寫為脈絡,引導學生對這一知識進行回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每個要素詢問學生,如在氣候這一要素中,教師就可以詢問:“南方與北方氣候有什么差別呢?”“南方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北方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具體是什么啊?”學生無法回答,教師即可以引導:“冬天怎么樣,夏天怎么樣?”如果學生還回答不出,教師還可以繼續引導:“高溫低溫,多雨少雨啊?”學生回答之后,教師還可以詢問所有學生:“是不是啊?”以全體學生的回答給予學生反饋。這樣,通過追問、引導、表揚等方法,教師給予了學生正面的反饋,這對于賦予學生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開展多樣活動,注重學習過程
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強調過程與結果并重,這也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從生活情境中學習知識,而這顯然是傳統以記憶為主的地理教學過程難以實現的。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從教學和評價兩個方面構建以學生為主的探究式活動,促進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并就學習過程進行反思,有效提高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重視程度。1.開展項目化活動,構建生活情境。在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相當重要。項目化活動是以項目為中心的活動,相比傳統的教學活動,其一方面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另一方面也更加注重構建真實的生活化環境,這不僅能讓學生將生活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還有著培養學生知識遷移應用能力的作用,這對于學生知識的深度掌握相當重要。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開展項目化活動,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習知識、應用知識,落實結果與過程并重的原則。例如,在“地圖的閱讀”這一節,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繪制校園平面圖”的項目化作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以合適的方法測量距離,并將各個地理事物以合適的形式展現在地圖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注意地圖的比例尺,也需要注意圖標的標注。而通過這樣的生活化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有效將地圖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也能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地圖閱讀能力。2.優化評價方法,提高學生重視度。“學而不思則罔”,作為引導學生反思的重要步驟,教學評價在教學的過程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學評價以成績為主要指標,學生反思也會不可避免地以成績為參照物,自然也就更加重視結果,這對過程與結果并重的教學理念落實是相當不利的。在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以新課改為方法論的教學中,單一的成績評價無疑是不合適的。這也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習過程構建新型的評價方法,以有效提高學生對過程的重視程度。例如,在日常的教學中,針對結果,教師依然可以以學科成績進行評價,而針對學習過程,教師則可以以量表進行評價。其中,在評價指標方面,教師可以設立態度、方法、過程等多個指標。而在這一過程中,受參與主體的影響,學生自己、其他學生、教師、家長都可以進行評價。這對學生從過程角度認知自己的學習活動,從而進行反思并提高自己對過程的重視程度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利用多種手段,教授學習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方法的教授與學生中心地位的突出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后者需要學生擁有較高的自主學習效率為保障,而這就離不開高效學習方法的教學。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的教學方法逐漸增多,學生的學習方法也不斷革新,如何應用新的學習方法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也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滲透新的學習方法,以此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1.利用信息技術,教授數字化學習方法。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現代的教育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場景化、活動化、游戲化、移動化的教學模式逐漸流行。而在教育信息化逐步推行的現代,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也成為當今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相比傳統的教學模式,其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翻轉課堂、探究式教學等一系列教學方法中都有著重要的應用。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學習方法對學習效率有著巨大的提升作用。這也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滲透信息化教學方法,以此有效培養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例如,在“人口與人種”這一節,教師就可以以翻轉課堂的方式展開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學案和微課兩種學習資料。其中,學案主要表明學習目標,而微課則以網絡學習空間和線上空中課堂為媒介發送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微課,如學生覺得網絡學習空間的微課較為枯燥,且不夠深入,即可以觀看線上空中課堂適合的微課。這樣,通過信息技術,教師有效教授了學生數字化學習方法,這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2.科學構建小組,教授合作化學習方法。“一個巴掌拍不響”,在現代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漸流行。相比傳統的教學方法,其在培養學生素質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但同時也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合作化學習逐漸成為一種趨勢。相比其他學科,地理實踐活動往往實踐量較大,更需要學生合作完成。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科學構建學生小組,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例如,教師可以開展“觀察月相”這一趣味實踐活動。在這一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借用多元智能理論的原則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即盡量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集中到一個小組。而在實際的活動中,學生即可以以學生能力進行分工:信息技術較好的學生負責收集資料,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主導實踐報告的寫作等。當然,在觀察任務中,學生也可以以兩個學生為一組負責一天的觀察,并相互提醒。這樣,通過合理的小組構建活動,教師能有效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這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采用新型方法,關注學生本身
相比過去,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更加注重學生本身,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從知識、情感、品德方面全面培養學生,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而這也就需要教師從大班制的學科教學轉為學生的個性化教學,從只關注知識的教學轉為在課堂中滲透品德的教學,以此更好地促進學生個人的成長。1.利用智慧課堂,構建個性化教學。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往往依據教學目標進行統一教學,在這樣的情況下,經常會出現“有人吃不飽,有人吃不下”的現象,這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是相當不利的。從關注學科轉為關注人,這就要求教師關注每個學生,個性化教學的落實勢在必行。相比傳統的教學方法,智慧課堂為教師提供了便捷的學生個人數據收集方法,這對教師了解學生情況有著巨大的作用。故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智慧課堂信息為不同學生布置不同任務,以此構建個性化教學模式。例如,在“日本”這一區域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利用智慧課堂向學生布置課后作業,根據課后作業,教師發現學生在工業方面錯誤率較高,在合適的時間,教師即可以結合的學生錯題資源進行集中講解。而針對其他方面有錯誤的學生,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錯題向不同學生推薦相應的微學習資料讓學生閱讀。這樣,通過智慧課堂,教師構建了個性化學習模式,有效落實了關注學生個人成長的理念。2.結合教學內容,滲透良好品德。“立德樹人乃教育之本”,在新課改理念的要求下,培養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等良好品德本來就并非單單是思政學科的職責,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教師也需要充分滲透德育教學。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也需要結合所教學的內容充分滲透良好品德的教學,以此切實培養學生個人品質,滿足素質教育和立德樹人的要求。例如,在“氣候”這一節,結合當今大氣污染這一環境問題,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環保這一良好品德。在這一品德的培養中,教師可以先講解中國大氣污染嚴重地區,例如,華北中南部地區的污染現狀和原因。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展現出現重污染天氣時的視頻,讓學生對霧霾這一現象的害處有充分認識。而在知識擴展之后,教師即可以讓學生構建環保卡并在生活中踐行。這樣,通過“氣候”這一知識,教師有效培養了學生環保理念,完成了立德樹人和素質教育的要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對現代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課改理念的落實正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有效方法。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以線上素材、課堂理答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從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各個環節提高學生對過程的重視程度,以信息技術和小組合作教授學生學習方法,并以智慧課堂和德育教學為切入點,充分關注學生本身而非僅關注地理學科。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個人素質,滿足現代社會對教育教學越來越高的要求。
作者:陳夢竹 單位:江蘇省淮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