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研究生傳統文化傳承途徑初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傳統村落承載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村落保護研究過程中亦可以感知、認同中華傳統文化。本文在分析傳統村落保護研究對研究生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和當前我國研究生傳統文化傳承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考察調研、創新訓練和成果推廣三個方面,探討了基于傳統村落保護研究的研究生文化傳承培養途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村落保護研究;研究生
近年來,隨著國家的戰略決斷以及社會對于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研究生數量不斷增加。研究生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應對全球人才競爭的基礎布局?,F今國內對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1]創新能力培養、[2]導師團隊建設[3]與教學課程設置。[4]研究生既是我國科研創新任務的承擔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只有堅定研究生的文化自信才能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繁榮興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傳統村落中承載了無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因此,開展傳統村落保護研究對研究生的文化傳承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傳統村落保護研究對研究生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
(一)傳統村落保護研究可以激發研究生對中華家園遺產的熱情
傳統村落是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且應予以保護的村落。傳統村落中留存的建筑、風俗、手工藝等文化遺產,承載了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的民族文化,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活化石”,具有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雙遺產特性。因此,保護傳統村落實質上就是在保護一種活態的遺產。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中國自然村正以平均每天80到100個的速度消亡,其中包含大量傳統村落。傳統村落的迅速消亡,引起了國家和地方政府對于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視,其保護工作刻不容緩,對保護的研究也顯得尤為重要。研究生作為科研工作的主力軍和生力軍,其對傳統村落保護開展研究也就意義重大,通過研究過程感受我國農耕文明的博大精深,認識中華民族創造的和諧家園。通過研究找到傳統村落遺產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遺產承載力范圍內合理地進行社會經濟利用,實現傳統村落的三位(環境、文化、價值)一體保護。[5]
(二)傳統村落保護研究可以增強研究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
傳統村落承載的是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的民族文化精神和靈魂。傳統村落文化就是兩千多年中華農耕文明的集中體現。傳統村落保護研究包括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個方面,這些遺產是我們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根源。通過對傳統村落中的文物、歷史建筑以及文化遺址等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可以認識中華民族先民們的聚落選址智慧、布局理想和建造智慧,認同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生存價值取向和人地關系調適心態。通過記載、記錄、口傳等多種形式學習傳統村落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通過媒體、課程、旅游等傳播途徑的研究,可以發現中華民族先民們的飲食哲理、交往原則和生活理想,肯定中華民族農耕文明中的生存態度和人際心態。兩者結合,通過對傳統村落物質和非物質內容中的生存價值和態度的肯定和認同,內化為中華民族生產生活的固有觀念,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和心理支撐。
二、當前我國研究生傳統文化傳承存在的問題
(一)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整體把握有偏差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發展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由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不斷創造并傳承下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然而有不少當代研究生認為傳統文化只是諸子百家、詩詞歌賦等,缺乏系統、全面地了解和學習,還有些研究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局限性也缺乏清晰準確的認識,這都反映了當代研究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把握不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理解也就存在一定偏頗。
(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較單一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及其祖先創造并教給后代的道德倫理、風俗禮儀和人生道理,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集中體現。當前研究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主要依靠課程學習,大多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進行,學生選修率以及學習主動性較差。文化傳承是一個綜合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因此,家庭、學校和社會是一個整體。家庭主要是學齡前的傳統文化熏陶和習慣養成。學校主要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層解讀和批判繼承,社會主要是對傳統文化的風尚倡導和條件保障。
(三)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認識不充分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當前研究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主要依靠文本進行,缺乏物質載體,而中華傳統文化的生成及學習是一個體悟和實踐的綜合過程。實踐是學習的重要一環,實踐學習需要有載體,因此研究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僅僅靠文本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充分挖掘文物、遺址、古城、古鎮、古村,特別是中國傳統村落,將這些物質載體納入研究生學習范疇。讓研究生在對這些物質載體開展研究中進行中華文化的傳承。
三、基于傳統村落保護研究的研究生傳統文化傳承培養途徑
傳統村落具有雙遺產的特性,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研究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階段,培養創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文化傳承也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職責,傳統村落保護研究正好契合了這兩種培養目標。因此,其培養途徑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以傳統村落保護考察調研感受傳統文化
通過開展對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提取傳統村鎮的用地形態、建筑特征、聚落格局、參考環境,建立傳統村鎮文化遺傳的景觀基因庫。分析其隱含的農耕生產文明、建筑技藝、民俗特征、生態智慧,提高對以傳統村鎮為載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再通過批判其糟粕,反思當前全球化過程中的生態失衡、區域貧困、種族沖突等問題。比較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資本主義侵略文化,實現對我國傳統村鎮優秀民族文化的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的肯定,實現研究生的信念堅定、情感依托和高度信賴。
(二)以傳統村落保護創新訓練承接傳統文化
利用培養單位科研創新平臺和基地,結合省級研究生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出臺“研究生科研活動管理辦法”,重點支持對傳統村落保護研究的資助,在保送博士研究生、推優入黨等方面給予優先。大力培育傳統村鎮保護科研創新訓練的導師,保障傳統村鎮保護科研創新訓練的指導能力,培育優秀傳統文化自信力、培養集體公關、聯合攻堅的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在培育過程中,鼓勵大膽探索,鼓勵學術爭鳴,鼓勵學科交叉,鼓勵合作,營造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
(三)以傳統村落保護研究成果推廣傳播傳統文化
注重研究生優秀科研成果的宣傳和推廣,每年評選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研究生傳統村鎮優秀科研成果,打造傳統村鎮保護研究特色品牌,保障研究生科研經費投入,加大優秀科研成果的獎勵力度,充分調動師生參與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研究生科研創新的成果轉化,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1]朱劍平,馬亮.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工科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9):78-80.
[2]王海燕,李春科,林歡歡,肖敏.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西北工業大學“翱翔創新計劃”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11):28-32.
[3]李焰,白秀琴,賀宜.研究生團委導師制管理模式探討[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8,34(4):97-103.
[4]羅堯成,謝安邦.論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開發的三個理論基礎[J].教育研究,2008(4):30-35.
[5]趙世林.論民族文化傳承的本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10-16.
作者:楊立國 何威 單位:衡陽師范學院地理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