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不足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在傳統文化知識的內容上涉及不足,不能完全滿足初中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需求,尤其是關于古代文學的作品,教材沒有深入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知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品的文體界定不夠細致、準確;作品以及相關文化訊息的注釋簡略、含混;對于傳統文化中的道德修養重視不足。對此,應該采取完善作品注釋及文化訊息、開辟傳統文化版塊等方式進行改進。
關鍵詞: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傳統文化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自2016年投入使用以來,頗受好評。在這版教材中,響應國家弘揚傳統文化的號召,增加了關涉傳統文化知識的內容,教材主編溫儒敏對此評價說:“(統編版語文教材)有一個變化非常明顯,就是傳統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1]除了傳統文化內容的增多,不少研究者、教育者認為“統編版”所蘊含的關于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教育功能也在提升。郎鏑、張東航的《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認為:“從傳統文化教育的角度看,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的內涵、特征和實施策略充分體現了這種文化教育的功能。”[2]彭紅霞的《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古詩詞注釋之誤》認為:“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選編的古詩詞,高度契合了新課標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形成良好的語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總體目標。”[3]不過,雖然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在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上有所增加,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有所提升,但整體上依然有所不足,并不能完全滿足初中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需求。語文的教育目的有三個維度:一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認知,讓學生能夠準確地對漢語字詞進行認識、書寫、講說;二是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與表達的能力,讓學生能夠閱讀并理解文學作品、公文文書、新聞通訊等文字內容,并能夠進行良好的語言表達與文字寫作;三是培養學生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認知與熱愛,讓學生對于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了解、熟悉,熱愛民族文化進而熱愛自己的民族與國家。語言文字并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承載民族文化血脈的載體。如果說在小學階段語文教育的目的還是以第一個維度為主,那么到了初中階段語文教育就應該以第二個維度與第三個維度為主,尤其是對于傳統文化認知的培養,應該重點始于初中。因為初中階段學生開始具備獨立的思考意識與判斷能力,這個階段是塑造人格與培養情感的最佳時期,應該利用這個時期進行更為充分的傳統文化教育,增加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知識的認知以及民族情感的認同。從這個角度來說,初中的語文教育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關鍵,對于教材的要求更高。但是就統編版所涉及的傳統文化內容來說,還是有欠缺的。這一點在教材中古代文學作品的內容上體現得尤其明顯。
一、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不足
在初中語文課堂上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授,最為有效的方式便是利用古代文學的作品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講授與輻射。古代文學包括古典詩詞曲賦、文言文、古代小說等內容,這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古代文學作品中,又涉及典故、民俗、節慶、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方面的古代文化知識,無疑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充裕水庫。然而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關于古代文學作品的內容卻更多停留于語文基礎知識的講解與介紹,并沒有利用古代文學作品進行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導致傳統文化的知識與內涵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同時也讓學生不能夠更好地理解、接受作品中蘊含的傳統文化。
1.對古代文學體裁概念的界定過于寬泛、含混
關于古代文學的體裁,今人的界定與古人是不同的。今人對于古代文體主要分為詩歌、散文、詞、小說等幾種,而古人對于文體的界定要詳細得多。例如,詩歌便有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等之分,而文章有書、論、說、表、銘等之分。雖然現代并沒有必要完全按照古人的方法進行文體分類,但古代文體一些基本的區分還是應該明確。然而教材往往是以現代的文體概念替代古代的文體概念,并沒有真實地呈現作品真正的文體。例如,統編版七年級下冊選錄了《木蘭詩》,將其稱為“北朝民歌”,而“民歌”是今人的文體概念。在人教2001年版七年級下冊的《木蘭詩》中注釋為:“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四部叢刊》本)卷二五。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這樣的講釋參照了古人的文體分類,并介紹了文本出處,相較于統編版而言更為嚴謹。除此之外,統編版教材對于古詩詞幾乎是以“古詩詞”或者“古代詩歌”來統概,沒有進行詳盡的解讀。例如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所收四首作品其實是四種不同的體裁:《觀滄海》是古詩和樂府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絕句,《次北固山下》為律詩,而《天凈沙·秋思》為散曲,學生不能深刻體會到其中的異同,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體例。除了詩詞之外,統編版教材在文章的文體區分上也有不足。以《陋室銘》與《愛蓮說》兩篇為例,為了展示中華美德及其時代性,陶冶學生道德情操,統編版將兩篇文章編為一課《短文兩篇》,都在七年級下冊。該單元的要求是“重點學習略讀”,希望學生通過精讀了解文章特點后,再去略讀許多同類的文章。但是,統編版在課文注釋中對文體特點部分筆墨較少,對于“說”體并沒有介紹,對于“銘”也只是在注釋中簡要說明:“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顯然,這寥寥兩句的注釋對學生把握文體特點的幫助十分有限。統編版教材在文體區分上的籠統、模糊,對于古代文化知識的傳授是非常不利的。一是學生不能接受較為完整的知識訊息。《天凈沙·秋思》是散曲,卻被籠統地歸為古代詩歌。實際上,詩歌與散曲雖然都是韻文文學,但是二者擁有本質的不同,不能混同;二是學生不能準確地理解古代的不同文體,不能深刻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以詩詞為例,古代詩歌、詞體有多種體裁,而不同體裁的特色是不同的,不同特色背后體現的是漢語特有的文化魅力。比如律詩與古體詩的風格便有不同,律詩講究精嚴的格律、平仄、對仗,它是基于漢語特有的文字、語音特點形成的,它有著自成體系的語言系統與發展脈絡。從律詩出發,可以進行很多傳統文化的輻射,包括漢語的語音特點,漢語四聲的發展歷史,漢字在對仗對偶上的要求,等等。不能分門別類地對不同體裁的文本進行解讀,就讓學生失去了體會更多傳統語言、文字魅力的機會。三是學生不能以古人的視角對古代幾種主流文體進行正確認知。如果只是以今人的概念去界定古人的文體,那么必然造成學生對于古代文體的隔閡,無法真切地體會古代文體內涵。例如“銘”是一種自我勉勵的文體,是面向自我的;“說”是議論文體,是面向他人的。它們具有完全不同的使用方式和文化內涵,如果簡單地以文言文或古文涵蓋,是無法體現它們各自文體的魅力。
2.對古代文化知識的注釋相對不足
古代文學的作品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包括歷史典故、風俗禮節、古代文物、名號稱謂等方方面面。因此,在作品注釋上,應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然而,統編版在古代作品的注釋上卻更加注重文詞的注釋,而對于文化知識的注釋則相對不足。例如,八年級下冊所收的李白詩《送友人》中有“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一句,統編版對“班馬”注釋為“離群的馬”。然而“班”為何是“離群”,其實應該深挖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實際上,許慎《說文解字》注“班”字云:“班,分瑞玉也。”[4]可知,班最早有“分玉”的意思。而“班馬”一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十八年》“有班馬之聲,齊師其遁”,杜預注“班馬”云:“夜遁馬不相見,故鳴。班,別也。”[5]可見,無論是“班”還是“班馬”,都是擁有文化淵源的,完全可以對它們的文詞來源、演變進行更為詳細的注釋。在作品中涉及地理相關內容的注釋中,統編版也不夠詳細。如《木蘭詩》中的“黑山”和“燕山”,統編版的注釋為:“當時北方的山名。”而實際上,黑山在河北省的北部,燕山則是從河北省薊縣綿延到遼西一帶,它們的地理位置并不相同,如果只是籠統地介紹“北方的山名”,那么學生不能夠了解兩座山脈具體的位置,更無從了解它們背后的文化意蘊。又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劍外”,統編版注釋為:“指作者所在的蜀地。”“蜀地”為何會被稱為“劍外”?這一稱呼有文學或地理淵源嗎?統編版皆沒有進行說明。事實上,地理與文學是密切相關的,如果不能準確地理解作品中的地理訊息,那么也就無法準確地理解作品,更不能理解背后的文化內涵。因此,關于地理的注釋也應更為詳細。除了注釋不夠詳細之外,統編版部分注釋還有存疑之處。例如蘇軾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統編版注釋為:“為什么偏在人們不能團聚時圓呢?”然而有的研究者認為,“長向”不是“偏在”而是“總在”之意。又如《陋室銘》中“往來無白丁”一句,統編版注釋“白丁”為:“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然而北師大2004年版則注釋為:“白衣,平民。這里指缺乏文化教養的人。古代白的服色表示沒有地位,男子成年稱丁。”又如《木蘭詩》中“唧唧復唧唧”一句,統編版注釋“唧唧”為“嘆息聲”。在人教2001年版中則注釋為“織布機的聲音”。對于此類有爭議的文句解釋,應該同時兼備兩種注釋,給學生更為全面的信息,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更為豐富的文化知識。除了作品內容的注釋,統編版對于作品的背景、出處、作者等信息的注釋也相對簡略。以《論語》為例,統編版在七年級上冊選錄了“學而時習之”等十二則,在選錄篇目上數量較多,但是對《論語》有關的文化內容介紹上則較為簡略。例如對孔子的介紹,統編版只是簡要注釋:“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那么,孔子何以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并未明釋;又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統編版對于《古詩十九首》只是介紹“作者不詳,寫作時代大約在東漢末年”。這樣簡短的注釋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統編版對于作品相關的文化知識介紹是不足的,學生無法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品相關的訊息,作品對于他們的認知來說只是一個簡單的符號或概念,而并不是一個立體、豐富的文化內涵。
3.對學生道德修養的培育彰顯不夠
廣義的傳統文化包括人格修養、德行品質。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道德修養,提倡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仁義、忠信、孝悌、謙虛等品性都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而產生的人格追求。因此,語文教材不僅要傳授知識,同時也要重視道德修養的培養。溫儒敏強調:“作為‘統編版’,這方面(道德修養)要求更高。……教材編寫是整個教育的一環,我們的教育終究要立德樹人。”[6]雖然統編版重視道德教育,不過在古代文學版塊上,卻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實際上,可以將道德修養作為學習的重點目標,和單元要求、課前導讀或者課后習題相融合。例如統編版七年級下冊選錄歐陽修的《賣油翁》,“預習提示”是讓學生“先不看注釋讀一遍課文,看看你能讀懂多少,把不懂的語句畫出來。參考注釋重讀課文,畫出文中描寫人物行為、動作的詞語,體會文言文特有的簡潔風格”。“思考探究”中則是:“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賣油翁對陳堯咨箭術的態度?哪些語句表現了陳堯咨的傲慢無禮?”當學生帶著預習任務,帶著探究問題的角度去閱讀文本時,關注中心會偏向于文言文語言本身及陳堯咨的性格特征。但熟能生巧、謙遜有禮的賣油翁形象是更值得學生學習和探討的,卻被忽略了。
二、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改進建議
作為目前全國普遍通行的初中語文教材,統編版影響著廣泛的初中學生,因此,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上承擔著重要責任。所以,在傳統文化內容上,應進行更多的融入與展現,同時在形式上進行一定創新。
1.完善、豐富古代文學作品的注釋
古代文學作品是傳統文化的寶庫,作品涉及的歷史典故、人物事件、民風民俗、制度禮儀等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于作品內容的注釋不能簡單地停留于字詞注釋,而是應該深入挖掘作品之中的傳統文化知識。究竟哪些傳統文化知識須要注釋,可以結合文化知識的重要性、教材的整體容量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安排。例如,統編版七年級上冊選錄李白的名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可以將王昌齡與李白之間的關系進行更為詳細的介紹,只有學生能夠更深入的了解王昌齡與李白之間非同尋常的關系,那么才能真正理解此詩所蘊含的情感。又如統編版八年級上冊選錄崔顥的名詩《黃鶴樓》,可以對黃鶴樓的歷史進行詳細的介紹,如果學生能夠對黃鶴樓的歷史更為了解,不僅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崔顥的詩,同時對于我國“四大名樓”等文化知識也會有所認知。
2.完整準確地展現作品的傳統文化信息
統編版目前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涉及古代文學作品相關的文化訊息過于簡略,因此,對于關涉作品的關鍵文化訊息應該進行豐富、增補以及更為準確的界定,尤其是對于作者、出處、文體等關鍵訊息,不能寬泛、含糊,而是應該盡可能地詳細、準確。例如《木蘭詩》涉及“樂府詩”的概念時,可以在注釋中對“樂府詩”的含義進行更詳細的介紹:“‘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此官署負責采集民間詩歌并整理配樂,供朝廷典禮、娛樂之用,這些詩歌稱為‘樂府詩’,簡稱‘樂府’。”還可以針對樂府詩的“時代”“作者”“句法”“格律”等方面進行介紹,讓學生對樂府詩這一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產生巨大影響的文體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印象。
3.開辟涉及傳統文化知識的版塊
開辟文化知識版塊的做法在其他教科書中曾有嘗試,北師大2004年版的語文教材中,在每個單元后都會有一個“語文趣談”版塊,介紹語文方面有趣的知識,其中便不乏涉及傳統文化的專題。例如“詩韻解密”,從韻和韻母的區別談起,介紹了韻腳的由來,并強調由于語音的發展變化會導致一些古代詩歌押不上韻的現象;“會意兼形聲字”先介紹定義,通過舉部分甲骨文的例子說明二者是可以融合理解的,最后點出其中的規律性及作用。此種方法,值得統編版借鑒。例如在涉及《天凈沙·秋思》時,可以開辟一個“中國文化之‘秋’”的專題版塊。中國古代文學中擁有大量關于“秋”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往往都蘊含一種哀傷的情緒,有所謂“悲秋”的傳統。古人為什么喜歡表現“秋”?“秋”又為什么往往與哀愁、悲傷相聯系?開辟這一版塊,可以讓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季節、節氣的知識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蘊有更深刻的理解。
4.利用插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插圖具有直觀、生動的特性,可以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進行生動的展示。統編版中每一篇詩詞類課文都賦有1~2個插圖用以展示詩歌所繪景象,但這些插圖80%為水墨彩畫,形式比較單一。可以增加以行楷為主的書法作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優秀書法文化。并且,整部教材的插圖總數不多,一些詩詞也具有增添插圖的需要。除課內古詩詞之外,統編版新增了“課外古詩詞誦讀”版塊。該版塊以自主學習的方式為主,盡管配有文字介紹,但對初中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在此,應該增添插圖,通過繪出詩中的人物、景象,從而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詩詞中的意象,感悟古人心境。這些豐富的插圖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結合詩下文段加強理解、利用圖像記憶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學生能夠把書中不同朝代的插圖進行對比,體悟到古人服裝、習俗等方面的文化。除了上文所說的用以描繪詩詞意境類的插圖,還可增加知識類插圖。對于一些古代器物,單純的文字描述很難讓學生想象其樣貌,如果有圖片進行展示,學生便可直觀地了解器物的面貌。除了器物,教材還可增加古籍、地圖等插圖,這都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豐富自身傳統文化知識。
5.運用經典增加道德修養內容
教材里可以增加《論語》中關于道德修養的名句,但并不局限于讓學生學習其中的語文知識,而是指導他們通過討論、實踐的方式,更為深刻地認識《論語》中關于道德修養的文化內涵與行為方式,并在實踐之中進行嘗試,真正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例如選錄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時,便舉例歷史上善于反省自己而最終成才的人物。這樣,不僅讓學生擁有了更為豐富的知識儲備,而且激勵他們學會主動反省自己的不足,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作者:韋強 王文汐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