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創業、創新”背景下的高校創業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總理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2015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人統計,總理在報告中,38次提到“創新”,13次提到“創業”,2次專門提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大學生是一個國家最具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群體,大學生創業教育被黨和國家給予厚望的,也肩負著發展和建設祖國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高校;創業;改進
2016屆大學生就業人數只增不減,競爭壓力更大,預計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在770萬以上,再加上出國留學回來的約30萬以及沒有找到工作的往屆畢業生,預計將有1000萬大學生同時競爭。同時,我國面臨著經濟下行的壓力,也將對大學生乃至整個社會的就業產生較大影響。所以,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深入人心,高校“雙創”教育日益重要。
一、高校創新創業培養存在的問題
1.創業教育流于形式
現在,特別是總理提出“兩創”之后,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已經開設創業課程,開展創業比賽,舉行各種創業講座。在過去,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一般開設在工商管理類專業,幫助商科學生簡歷創業意識,發現商機近年來。許多高校不論是在硬件上還是在軟件上都為創業學生鋪好了綠色通道。但是,就大部分學校來看,一般就開設一門創學課程,只開一學期,所以課程單一并且沒有延續性,學校只是認為開設了課程就可以了,課程的質量和具體如何把控課程教育的效果沒有一個確定的方法,效果大打則扣。而且只是牽著學生鼻子走的創業教育并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熱情,容易讓學生對創業教育產生應付一下的排斥心理,對后期探索更合適的創業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弊端。
2.高校創業教育與社會實際存在一定的脫節
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吐火如荼,但大學生畢業后自主創業率卻未能顯著提升,有的甚至是在學校獲獎的創業項目最終都無法落地生根,其中一方面原因是創業教育大部分來自書本教材和教師的主觀意愿,而不是真正的社會需求。而且,現在信息化的社會變化萬千,上課學習的知識很可能到畢業的時候都已經過時了,造成理論無法應用到實際,甚至還有可能適得其反。特別是現在一些高校由于師資力量不足,對待創業學這門學科認為只要是一般老師都能勝任,所有很多老師沒有實際創業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給學生的借鑒意義自然就大打折扣。
3.缺乏先進靈活的教育模式
高校的創業教育需要增加多種形式教育在創業課程中的比重,比如創業實訓、創業模擬、實踐體驗等,改變的傳統教學模式。但目前也僅有少數學校能做到,很多地方高校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還是以“課堂教學”為核心的模式,輔以其他一些活動。這些課程缺乏學生主動參與和創業實踐的機會,不能有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從而影響創業教育實效。而且對于初入社會的學生來說,創業無疑存在著較大的風險,因為他們大多時間在學校,不僅沒有創業資金的支持,也沒有在社會中獲取的實踐經驗。現在很多學校已經制定了自主創業政策,學校會在學生創業過程中給予創業的學者一些創業資金,但僅有這些顯然是不夠的,學生在實際創業的過程中雖然比較缺乏創業基金
二、高校創業教育改進建議
1.構建科學的創業教育體系
要建立其科學高效的大學創新創業的體系,而不是單單只通過開設一兩門創業課程就算創業教育了,只能說創業課程是創業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的核心組成部分。完善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一方面需要結合不同的創業對象,實現創業課程設計的匹配性;另一方面需要根據創業教育的總體要求,綜合不同的課題內容設計,實現創業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大學創業領域無疑走在了世界的前端,美國高校自上而下都建立起了完善的創業體系,從上世紀開始,硅谷以斯坦福大學為核心,波士頓高科技產業區以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核心,這是引領美國的兩大創新創業基地。無數世界頂尖人才從這里走出,建立起了世界一流的商業帝國。就是因為這些大學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意識為己任,推動了美國的萬眾創業、大眾創新
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
創業教育中,理論和實踐必須相輔相成,可以通過由高校委派專門指導老師或創業導師對大學生的創業活動進行全程指導的方式,而且指導老師不能隨便任命,而必須是要有實際創業經驗的老師,完全可以去社會上聘請一些創業成功的兼職老師為學生做指導。而且學生將被分成多個團隊,體驗創業的準備、計劃、融資、實施等全部過程。各個團隊成員通過真實的社會實踐體驗創業可能面臨的各種困難和風險,為以后把握創業機會,投身創業做好準備。
3.加強校企、校地合作,為學生創業鋪平道路
現在,很多高校都已經實施了校企和校地合作,很多企業以及地方政府都非常樂意為學校提供這樣的實習創業基地,利用課余時間,設置可以是專門安排專門的課程,讓學生去企業去地方上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得到鍛煉,加強對社會的認知力,還可以讓學生將學校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拓展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校企合作還可以讓企業在這批學生中選擇相對來說較優秀的學生,為企業注入新活力。而且企業和地方上還可以根據情況為學生提供創業基金的支持,特別現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地方上都專門針對高校以及高校畢業生出臺相應的政策來專門支持高校學生創業。因此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對學生、學校與企業以及及政府來說都是互惠互利的,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手段,促進人才培養
三、總結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所以總理才會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被給予深厚的希望,不僅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完成就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更是能夠促動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最終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作者:湯攀宇 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