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學生資助誠信感恩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誠信感恩應該是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應該具備的基本準則,是構建社會和諧發展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開展當中可以發現很多的大學生缺乏誠信感恩意識,這就需要高校在資助工作的開展當中,要與誠信感恩教育相互結合,拓寬對大學生誠信感恩教育的途徑,以此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誠信感恩意識,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本文先分析當前學生的誠信感恩教育現狀。接著提出對學生進行誠信感恩教育的相關策略,以此更好地落實對學生的資助工作,也促進學生的身心康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資助體系;誠信;感恩;策略
對家庭困難的學生進行資助,是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以及人才強國的一項重大的策略,也是為了更好地維護教育公平,促進社會的公正以及和諧穩定的發展。但在對資助體系不斷完善的同時,由于家庭社會及學校所承擔角色的某些錯位,加之教育環境的復雜,最終導致資助體系出現一些問題。有些受資助的學生并沒有預想當中的那樣努力和自強不息,反而所存在的感恩之心非常的冷漠,根據相關的教育部門進行統計近一半的學生會存在失信等方面的問題。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大學生甚至會故意隱瞞自身家庭的真實收入,到村委或者是民政部門出具一些虛假的證明來換取助學貸款,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湖北5名受企業資助的特困大學生不懂得感恩,從而取消了其資助的資格。另外在受資助的大學生群體當中一部分學生的感恩意識不強,對資助者的態度相對冷漠,缺乏參與到社會公益以及責任方面的熱情,缺乏基本的感恩、回饋之情。這種現象在很多高校都普遍存在,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為此,在對大學生如何更好地提升資助,提升其誠信感恩之情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影響誠信與感恩教育的因素
(一)教育方式單一
在資助體系當中對學生的教育手段大多是采用灌輸以及機械說教的方式,但是相對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一正面突破的方式進行突破或者是一對一、家長式的方式進行機械的灌輸,這種教育教學方式往往忽略學生的情感體驗,試想如果在對學生的教育當中對情感教育有所忽略,那么學生又怎么會有誠信呢?為此,這就需要在教育教學中需要對學生的單項教育轉變成為雙向或者是多項之間的交流互動,從單純的指示命令說教的方式轉變成為平等生動活潑以及情感交流的形式。在誠信感恩教育當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就是要求在教育教學中能夠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去對于學生關心理解和尊重,真正地愛護學生,這樣學生才能夠在潛移默化當中受到教師的影響,促進師生之間感情的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加和諧、融洽的氛圍,以此才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重視程度有待提升
學校在對教師的自身職業道德以及專業素養方面做的表率作用不夠,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對于自身的人格、職業道德與專業素養并沒有發揮表率的作用,認識不到,程度也不夠高,部分教師甚至會出現學術不端的問題,從而大大地影響到感恩教育的實施效果。事實上課堂是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應該是持久的,為此,這就需要教師真正地在潛移默化當中影響學生,教師的舉止如何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的言行產生很大的影響,只是要真正地發揮帶頭模范作用,做好學生的表率,這樣才能夠形成榜樣的力量,讓學生心甘情愿的聽從教師的教誨。為此,這就需要發揮教師自身人格的魅力,強調教師利用自身的人格對于學生進行感染,并對學生在學習或者生活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解決,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塑造的學生健全的人格。
(三)誠信機制有待完善
當前社會發展當中有關個人信用體系還有待完善,從而使得一些學生會鉆法律的空子,本來提供助學貸款是國家對于大學生的信任作為基礎,依賴于人們的信任而擔保的一種政府補貼,但是現在國家貸款的推行卻感覺非常的困難,主要原因在于一部分人學生的信用,會讓很多商業銀行存在很多的困擾。如果學生的信用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也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家助學貸款的具體實施。在法律領域由于我國當前并沒有構建相對完善的個人信用評價體系,也沒有相對應的懲罰機制或者是法律規范,在公民誠信體制上國家在立法、司法以及執法方面并沒有達成一致性,也就是并沒有形成滿足各方面利益的相關法規,這也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學生會存在僥幸心理,得到了國家的助學貸款但是卻不能如期的償還,缺乏感恩之心。高校大學生群體當中經濟困難學生是弱勢群體,他們更需要在心理層面的激勵、鼓勵和疏導,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要避免形式化,弄虛作假,從而才能夠有利于國家資助政策的落實,真正地幫助經濟困難的學生。同時,也努力構建相對完善的誠信體系,除了國家常規提供的資助之外。也可以解更多的社會或者是企業力量參與進來。加強對學生的感恩教育,使得學生在受到資助之后能夠具備感恩之心,懂得回報,這樣才能會少一些埋怨或者是仇恨,多一些快樂和寬容,才能夠對生活抱以希望,并對別人投以愛心。對社會進行回報,才能夠與人和諧相處。當受資助的學生能夠對社會進行回報感恩時。同時也是國家提供資助政策所取得的一種成果,更加有利于國家資助政策的落實,也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誠信感恩教育途徑
(一)完善相關理論,開展誠信感恩教育
高校資助工作當中為了更好地開展誠信感恩教育,首先要引入相對豐富化的理論,具體來說主要是以杜威的道德教育以及社會主義義利觀對學生開展教育,運用道德教育理論,可以從認知、情感以及實現三個層面,對于學生進行感恩方面的教育,從而進一步豐富和充實學生的感恩教育意識,然后在實踐當中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可以進行從實踐當中的效果來豐富感恩教育的理論。認知層面主要是通過正面教育的方式來提升受資助學生對于資助的深層次的認識,例如在對學生受資助的全過程當中,讓學生接受內涵教育,并通過網絡宣傳的方式來塑造誠信感恩的典型,國家對于經濟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資助,體現出國家對于學生完成學業的重視,且希望學生在受到資助之后能夠更加的自立自強,從而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當中,通過這樣的教育可以改變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自卑心理,認識到國家的資助并不是對學生的施舍。從情感層面當學生收到一定的資助之后社會資助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組成相的團體,對用團體心理輔導的基礎使得受到資助的學生能夠在情感層面充分地認識到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并真正的樂于奉獻并參與到對于社會的回報當中。在實踐層面主要是通過組織受資助的學生才能加相關的義工合作,從而在實踐層面能夠讓學生踐行行為,也就是將誠信感恩的意識轉化為情感,以此推動誠信感恩的行為。例如可以引導受資助的學生參加一些義工服務隊,每年到一些學校為單位參加一些義務服務,并且要達到一定的時間,所參加的義務服務工作都有專門的負責人進行考評,同時只有學生考評及格了,學生所參加的服務工作時間才算是有效的。學生在參加義務服務之外,還要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學校的心理健康中心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的心理知識對學生的這種感觸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實踐當中真正的感受道德的力量,并促進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此外,還可以從事會主義義利觀對學生進行誠信感恩教育,使得受資助的學生能夠真正的講誠信,這也是每一個受到資助的學生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感恩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讓每一個受到資助的大學生都能夠知道自己也在享受到黨國家以及其他社會團體所帶來的幫助。當對他們的這種善心進行感恩時,第一反應是自己也需要對他人進行怎么,從而更好地促進民族的復興繁榮富強,這也是對每一個大學生在行為上的一種暗示,要真正的懂得誠信和感恩。
(二)強化規范管理,開展誠信感恩教育
要注重構建每個受資助學生的誠信管理信息,高校要對于每個受資助的學生要做到及時的跟蹤、搜集、監督,并建立起專門的檔案形式,具體來說可以有兩種,一種是紙質的答案,另一種是建立誠信的查詢網站,紙質的檔案可以放在需要的檔案,并做到及時的更新。當學生按照要求歸還資助的金額之后,可以送一份讓學生本人寄存的相應的檔案管理部門,同時應該能夠針對受資助的學生成立相應的程序查詢網站。在網站當中主要包含學生受資助了多少錢,何時需要還清,現欠多少錢等相關的信息,以便方便人們在第一時間能夠查詢到受資助學生的相關情況。此外學校還要和手機移動運營商經營相互合作,對于受資助的學生要做到定期發送信息提醒,以便通過剛性管理的方式來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制約,由于在獎學金的評選過程當中,對待學生懲罰最為嚴厲的方式在與取消學生的資助資格,而學校不能再進一步制定相關的嚴格的措施或規定。為此,對于生的感恩以及心靈教育只能通過機械灌輸的方式,面對數額比較大的資助,由于失信的成本相對比較低,而大學生的失信行為可以說是屢禁不止。為此,這就需要針對失信以及感恩感恩缺失的現象進行,強化管理制度,使得廣大學生能夠認識到失去誠信和感恩,其實對自身的個人檔案以及后續的工作學習產生消極的影響。例如失信可能與學分具有相應的聯系,一旦失去誠信,再取消學生受資助資格的同時,相關課程的實踐分數也會被抹去。又如可以制定學生在受到資助資金的使用范圍,并且再對受自助的評選過程當中加入學生在獲得資助之后如何對資金進行預算,評選當中還要對預算報告的分配使用情況及實際情況來進行評定。一旦學生在預算報告當中簽字,學生對于金額的分配也會按照預算進行支出,一旦資金在實際的使用過程當中與預算出現相違背的情況,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查來確定學生是否存在失信的情況。如果學生確實存在失信方面的行為,就可以按照相關的規定對學生進行管理對學生的失信行為進行約束。通過剛性管理制度進行落實,最大的好處是可以使得貧困的學生能夠真正的得到資助,當學校真正的將誠信和感恩化為自身的行為時,那么外在的管理制度也僅僅是成為一種形式,當然剛性管理制度的落實,還需要人性化的教育,以此提升學生的誠信意識,讓學生真正地在教育當中感受到誠信發揮的力量。完善誠信評價的相關體系。
(三)完善法律法規,推進誠信感恩教育
高校教育中要著重加強對受資助學生的法制觀念方面的教育,使得受資助的學生能夠認識到誠信不僅僅是道德問題,也是法律問題,可以用相關的法律問題對學生的誠信行為進行傳輸,同時,這種教育應該是在學生受資助之前,這樣可以杜絕學生對自己的家庭狀況進行作假,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一旦發現學生可能會存在失信的行為。輕則說服教育,重則取消受資助的資格并扣除項的學分。從而更好地將誠信將學生的資助工作落實強化學生的誠信感恩意識。
三、結語
國家說提供的資助大學貸款是一項實際面相對比較廣,支持力度比較強的一項舉措,主要目的是讓大學生受益,學業不會有過多的壓力,開展這項政策的得益于大學生的誠信,雖然當前很多高校只有少部分的學生出現不誠信的現象,但是仍然要認識到這種現象的嚴重性。為此,這就需要在高校資助管理中采用多樣化的形式,強化規范管理,以此更好地做好感恩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作者:孔令輝 單位: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學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