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誠信家訓融入誠信教育路徑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家訓卷帙浩繁,而家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傳統家訓中蘊藏著豐富的誠信思想。傳統誠信家訓包含修身、交友、從政和經商等內容,弘揚優秀傳統誠信家訓,將其融入高校誠信教育,對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豐富高校誠信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義。結合高校誠信教育現狀,對傳統誠信家訓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過完善誠信教育的課程建設、創新誠信教育的方式方法、將傳統誠信家訓融入高校誠信教育工作,促生新時代更具成效的誠信教育體系。
關鍵詞:傳統誠信家訓;高校誠信教育;路徑
民族傳統文化認為個體的修養品行比文化知識更重要。孔子主張在掌握文獻知識、行為規范的基礎上,更要注重錘煉忠于職守、言而有信的品格:“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如果一個人不講信用,不被人信任,那就沒有什么可以肯定之處:“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1]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認同、遵循并踐行的道德傳統。家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與希冀。家訓不僅是文化載體,還包含豐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傳統誠信家訓是古代社會的道德旨歸與行為準則,對個人教養有重要約束和指引作用。
一、傳統誠信家訓的內容概述
在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家規與家訓共同承擔著家庭道德教育的使命,并圍繞修身、治家、教子、處世等形成多種思想精華。誠信思想蘊含于傳統家訓中,是儒家倫理綱常的主要德目,也是治家教子的重要內容,涉及以誠修身、以誠交友、以誠從政、以誠經商等內容,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與之緊密相連,是高校誠信教育的價值源泉。古人強調先修身齊家,而后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為人生第一要義。誠信乃修身之本,如若不恪守誠信,終難成大器。傳統家訓講求在修身立信的過程中做到“一為察之所鑒,巧偽不如拙誠,承之以羞大矣”,[2]將誠信內化于心,奸巧偽詐不如笨拙而誠實,因為虛偽狡詐一旦被拆穿,承受的羞恥就太大了。曾國藩認為修身最難的是養心,內心明白善惡但卻不真心實意地去踐行,那就是自欺欺人:“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3]培養誠信品質是傳統家訓中修身的重要內容,高校應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堅定“修身立信”的價值理念,引領大學生爭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范,從“修身養德”做起,不斷完善自身人格修養,充分吸收并內化“修身立信”的思想。得到良師益友的教益和幫助,是人生幸事。人生在世不可能離群索居,也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如何與人相處、交什么樣的朋友是古代家長教導子孫的處世之宜。面臨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等人生難題,古人提出與人交往要誠實守信,不要作偽欺騙別人:“勿欺以交朋友。”[4]曾國藩特別注重良友的選擇:“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5]朱熹明確將誠信與否作為分辨益友損友的標準之一,要學會鑒別、擇誠信者交往:“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6]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觸品德高尚、為人善良誠實的正人君子,也會提升自身修養。借鑒傳統誠信家訓中的交友思想,融入課程體系,觸發大學生的情感認同,認同方能更好地踐行,實現“以誠交友”理念的落實,以筑牢維系良好人際關系的道德根基。古代子女從業乃家族大事,許多官宦家庭也在家訓中明確提出為官從政的道德要求,以德服人,才能成為下屬們的表率,實現治國理政、濟世安民的人生理想。誠信是在君臣和臣民之間建立雙向溝通和聯系的基本保障,可以保證自上而下的政令暢通,還可以增加自下而上的信任度。[7]顏之推反對以違背誠信和道德思想的行為方式去謀官從政,在家訓中運用大段文字闡述從政誠信的重要性:“賈誠以求位,鬻言以干祿。或無絲毫之益,而有不省之困。幸而感悟人主,為時所納,初獲不貲之賞,終陷不測之誅……非士君子守法度所為也。”[2]高校應積極引導學生踐行“以誠從政”“以誠處世”的價值準則,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進入職場提供提前適應的機會。在古代“商”位于四民之末,雖然經商在傳統農耕文明中地位不高,[8]但商賈之家都十分重視對子女的誠信商德教育,諸多家訓中也提到經商必講誠信,以家訓教化的方式加強子女的誠信意識,以保障事業與家族的延續和發展。《商賈便覽·工商切要》開篇即強調:“習商賈者,其仁、義、禮、智、信,皆當教之焉,則及成自然生財有道矣。茍不教焉,而又縱之其性,必改其心,則不可問矣。雖能生財,斷無從道而來,君子不足尚也。”[9]要求商者在日常經營時要保證公平買賣、貨真量足,生財有道才是君子。高校可將傳統誠信家訓中的經商思想和商德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業就業指導課中,教導大學生在創業就業過程中恪守“以誠經商”的理念,進而實現事業的成功。
二、傳統誠信家訓融入高校誠信教育的意義
傳統家訓包含豐富的誠信思想,為后人立身處世提供了重要價值遵循。將傳統家訓中的誠信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可以彰顯優秀傳統家訓的道德教育價值,有利于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能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豐富高校誠信教育的思想內涵,使教育真正回歸生活。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10]高校積極響應國家層面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號召,比如召開特色校園文化節、師生集體參觀家訓家風館、組織觀看傳統文化教育宣傳片等。有家才有國,家是最小國,傳承優秀傳統家訓能夠正一個家庭的家風,正一個學校的校風,進而形成整個社會的良好時代風氣。在將傳統家訓文化融入高校的過程中,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接受教育的能力較強,高校通過課程體系建設、創新教育方式等途徑傳承創新家訓文化,以更好地整合其思想內涵,通過廣泛流傳的故事傳承傳統誠信家訓文化優良傳統,實現日常生活實踐和課堂教育的緊密相連,使大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更貼切地感受到以誠修身處世的思想力量,激發誠信情感。關于怎樣看待家庭、家教和家風及其相互關系的問題,有諸多論述,如“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單就家訓和家風的關系而言,家風的形成有賴于家訓,家風是經由家訓長期教化的結果。好家訓形成好家風,好家風成就好家庭。近十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相關文件和政策措施,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有《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相關文件和政策的落實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指明了方向,并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傳統誠信家訓融入誠信教育的進度。國家從頂層設計把家庭家風建設作為興國安邦的途徑之一,而這一建設離不開優秀家訓文化的指導。要想深入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必須在高校誠信教育中引導大學生重視傳統文化價值,以實現全方位育人的目標。燦若星海的家訓文化包含著豐富的誠信思想,就其思想內涵而言,不同社會地位、家庭和所屬行業對誠信思想的詮釋也各不相同。例如,官宦之家重視對子孫后代以誠為官、以誠從政的政治誠信教育;商賈之家重視對子孫后代以誠經商、以誠處世的經營誠信教育;耕讀之家重視對子孫后代以誠守真、以誠治學的耕讀文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來說,誠信社會中的“真才實學”四字意義重大,從古代商鞅“立木取信”、曾參殺豬到現代宋慶齡小時候恪守信用不食言再到房長萍將彩票巨款如數奉還等故事,啟示大家只有做到真才實學、明禮誠信,才能取信于他人、取信于社會。近年來論文造假、論文雷同事件頻發,誠信問題越發重要。絕大部分大學生誠信意識較高,但部分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就業等方面也存在誠信缺失的問題,比如,運用電子設備作弊、不按要求上課而請代課、不按規定參加體育考試請代跑。高校應摒棄不良風氣,倡導“真才實學”的誠信思想,提升大學生素養并豐富文化底蘊。
三、傳統誠信家訓融入高校誠信教育的路徑探析
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11]因此,對待傳統誠信家訓應遵循批判繼承與創新發展的原則,將大學生的誠信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使其與高校誠信教育相互融通并發揮作用。
(一)完善傳統誠信家訓融入高校誠信教育課程建設
課堂教學是將誠信家訓思想融入高校誠信教育的最直接、最現實、最有效途徑,也是高校育人的主要途徑,對提升大學生的誠信品質具有直接影響。一方面,要創新設計誠信家訓教學內容,豐富誠信教育教學。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蘊含并積淀著豐富的誠信思想,創新設計教學內容應符合時展特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客觀評價和有針對性地選擇中國傳統家訓中的誠信內容,總結出相關內容進行創新教學。以教材為基礎,合理設置課堂教學內容,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內容,高校還可依托地方傳統家訓中的誠信文化,編寫出版具有區域特色的校本教材,彌補當前高校誠信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以公共必修課和選修課結合的方式協同教學。教師可通過編撰誠信家訓、誠信教育等相關的講義進行教學,并改善原有的結課后單一考查形式,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等方式進行綜合考查,摒棄原有的“惟成績論”,推動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發展,以課程教學和課程考查自覺發揮教師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另外,學校可通過建立諸如“家書、家訓與家教”“家訓學”等與誠信教育相關的公共選修課,以專題教學方式選取傳統家訓文化相關內容,開發特色課程,涵養大學生的誠信品質,增強家訓文化育人作用。
(二)創新傳統誠信家訓融入高校誠信教育方式
伴隨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國素質教育正全面推進,這對高校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提出更加緊迫的時代要求。一方面,要構建雙向互動課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發揮教師的主導型作用,積極引導學生融入課堂教學,改變教師中心和教材中心的傳統知識本位觀,構建友好的師生關系,實現知識本位向素質本位的轉變。誠信是當前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教師還應注重利用易于引發共鳴的情感因素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心靈距離。[12]改變傳統的一言堂教學,設置與誠信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引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能夠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帶動課堂氣氛,充當課堂引導者,通過將傳統家訓文獻和現實生活相結合的生動案例,讓課堂內容與學生思想、情感產生共鳴,通過案例分析、思辨討論,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真正主人。另一方面,豐富新媒體教育平臺,傳播傳統誠信家訓。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渠道,“低頭族”“機不離手”等含有貶義色彩的時代新詞早已成為描述當代大學生的熱詞。現實雖充滿挑戰,但挑戰背后暗藏機遇,針對這一現實問題恰好可以通過互聯網對學生進行教育。以傳統誠信家訓文化涵養大學生誠信意識,借力新媒體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實現高校誠信教育與大學生誠信問題的融合和轉化。比如運用學校的新媒體中心,通過設置微信公眾號、微博校園主頁以及學校廣播電臺等形式,以傳統誠信家訓為主題,根據學生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創作并發表短視頻或短文,做好誠信教育的宣傳工作,以學生熟悉的網絡手段讓其自覺受到誠信家訓的渲染。
(三)構建傳統誠信家訓融入高校誠信教育的支撐
將傳統誠信家訓融入高校誠信教育工作,就要利用學校的全部資源,包括家校的良性互動和高校的管理服務工作,將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和格局建構合二為一,實現高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一方面,實行家校協同培育,提升學生對誠信教育的認同感。當前,多數家長認為子女開學就歸學校管理,放假才歸家長管理,因地域跨度較大,家校的深度交流機會變少,大多是在學生出現問題后才互相聯系。對此,高校應將家校協同發展及聯系建設納入到常規管理體系,進一步落實特殊學生定期常規化交流和定期邀請家長參觀學校等,最大限度地發揮家校協同培育作用。[13]另外,高校還可通過大學生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進行宣傳報道,讓學生感受榜樣的力量,進行自我教育。例如,高校可以舉辦“誠信之家”等評選,邀請家長代表共同參與活動,激勵家長現身說法,把誠信教育融入其中,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讓大學生在家風教育的洗禮中加深對誠信家訓的認同。另一方面,將誠信教育納入高校管理服務工作。不同于中小學生,大學生大多已成年,多數已初步形成相對穩定的價值觀。大學生在校時間長且多是住宿生,將誠信教育納入高校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服務工作是必要且可行的,這就明確了高校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育人職責。他們必須率先垂范,以自身的良好品行和道德修養感染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成效。例如,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許多高校難以確定開學時間,于是多所高校的宿管阿姨承諾為學生曬被褥,并真正履行其諾言,正所謂一諾千金,她們用春風化雨的工作作風深深影響了高校學子,無形中給學生們上了一堂誠信教育課。優秀傳統家訓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身、交友、從政、經商,既有對價值追求的深刻解讀,又有對誠信義理的全面詮釋,對高校誠信教育有重要借鑒意義。高校應肩負起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不斷豐富高校誠信教育思想內涵。當前高校將傳統誠信家訓融入誠信教育的路徑仍需完善并創新,通過完善課程建設、創新教育方式、構建教育支撐等路徑,將誠信家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構建完整的誠信教育體系,在守正創新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家訓文化與高校誠信教育的結合。
作者:劉鳳 孫藝榮 單位:大連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