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文化可讀性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鄭州作為國家重要文化中心城市之一,本應在文化影響力上占據優勢,但現實差強人意。如何突出鄭州文化特色、提升鄭州城市文化可讀性、激發鄭州市民城市文化自信成為鄭州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文化特色定位不明確、城市文化建設遲緩、文化宣傳渠道狹窄和文創產品欠缺內涵等問題都有礙于鄭州文化可讀性的提升。因此應以上述問題為落腳點,給予解決路徑。
【關鍵詞】文化可讀性;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鄭州
鄭州作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文明城市、國際中心城市,同時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理應在文化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然而現實卻并不盡人意。目前鄭州的城市文化建設并沒有形成讓本地人引以為傲,抑或是讓外地人心馳神往的狀態。每每談到鄭州,對它的定位仍然是一座由鐵路拉動的城市。在市民心中,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可能遠遠超過五朝古都所創造的歷史文化價值。因此,如何突出鄭州文化特色、打造鄭州城市形象、提升鄭州城市文化可讀性、激發鄭州市民城市文化自信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城市文化的可讀性
(一)城市文化
在歷史學和考古學中,描述古代人類生活及其遺址時,常常會涉及“文明”和“文化”兩個詞,并且時常對這兩個詞進行混用。考古學家認為,文明與文化產生的基礎在于城市的出現,因為只有人類開始了城市生活后,才算是文明的開始。因此,在英文中,“文化”(civilization)與“城市”(city)擁有著相同的拉丁文詞根。這也把城市與文化之間的關系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有關城市文化的定義,在學界主要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思路。一種是立足于文化的角度,從文化的定義中推演出來;另一種是從城市自身功能角度出發進行定義,把城市文化看作一種“都市文化”和“城市形象”。本文旨在研究城市文化的可讀性,研究對象更多聚焦于城市文化的外在展示方面,因此定義更趨向于朱柏林(2005)的理念,城市文化指的是城市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形態文化、經濟文化、社會文化、精神文化四個方面。其中,形態文化包含了地理區位的生態特點、城市規劃布局、建筑特色、標志性建筑、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等。
(二)城市文化的可讀性
城市文化的可讀性其實更多體現在城市文化功能中視覺品質的部分,它標志著一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是否重視對城市形象的塑造,往往能夠代表著不同城市間個性的表達。城市文化的可讀性指的是“城市各個元素及其元素集合中蘊含的,對于任何觀察者都很有可能喚起強烈意象的特性”。這些元素涉及了一個城市的區位特點、規劃布局、建筑特色、標志性建筑以及所存在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而這些元素所表現出來的形狀、顏色、布局等都是有助于觀察者讀取信息的環境意象。強調城市文化的可讀性,就是借助這些環境意象,不斷增強觀察者們的視覺感受,做到物體不僅僅是被看見,而且要清晰強烈的被感知。
二、提升鄭州城市文化可讀性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升鄭州城市文化的知名度
城市知名度指的是一個城市被公眾知曉和了解的程度,它是評價一個城市對社會公眾影響的廣度和深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河南省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因此河南的很多城市都是知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著眾多的知名古建筑。鄭州市在社會公眾的認知里,更多地認為它是一座由“火車拉來的城市”,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國家重要交通樞紐城市,這是鄭州對外的主要城市形象。但其實鄭州也是一座極具歷史文化的城市,入選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歷史上曾有五個王朝在此建都。它擁有世界文化遺產2處,全國文保單位83處89項,這些數據足以證明鄭州的歷史文化底蘊。但鄭州之所以在文化方面不及洛陽、開封等城市聲名遠播,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本土文化挖掘和傳播力度上不夠,沒有充分發揮出歷史文物的現實價值。連鄭州本地人對于鄭州的文化底蘊都做不到了如指掌,更何況外地人。只有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并把文化通過城市元素展示出來,讓文化變得具有可讀性,變得可以“被感知”,才能更好地打造鄭州在文化方面的知名度,轉變鄭州在社會公眾認知里的印象。
(二)有利于打造鄭州城市文化品牌
現如今,城市文化品牌建設已成為城市間核心競爭力的主要表現,能夠推動城市經濟的協調發展。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競爭中,城市文化品牌成為不可或缺的競爭內容。鄭州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優勢,但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設中仍然面臨著現實困境。例如鄭州在發展城市文化過程中,內容選擇單一,難以構成不同文化間的集聚性,導致難以吸引社會大眾;在文化傳播中選擇的渠道也過于狹窄,在當今時代不利于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此外作為文化品牌最直觀體現的文化產品,無論在創新上還是品質上抑或是內容上都缺乏特色,不具備真正的文化價值。而在城市文化可讀性研究中,文化內容、文化傳播、文化產品等都是可讀性研究的重點對象。因此可以說,解決好城市文化可讀性存在的問題,對打造鄭州城市文化品牌具有現實意義。
(三)有利于增強市民的文化參與體驗感
可讀性是當代城市文化展示的核心,在當代城市文化的生產和接受中,就要求城市文化必然是可理解和可以接近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市文化傳統上的封閉性和單一性,要求通過借助各種不同的途徑來增強互動性及體驗感,將原來固定化的城市空間分割成具有多重活力的文化區域,并把這些區域改造成可被公眾感知的具有可讀性的展示空間。讓文化生產具有參觀性,其實是滿足了社會公眾渴望體驗他人生活的現代觀念。通過將城市文化場所化,將本土的文化故事、文化遺產等元素特定在同一個環境之中,以連貫的場景和沉浸式的體驗,再搭配連貫可讀的信息,從而去刺激公眾對城市文化的興趣。同時加強公眾與城市文化的互動性體驗,可以更好地克服社會大眾的距離感,通過參觀獲取更直觀的體驗感受。這種形式也打破了傳統的櫥窗說教式的觀感,增加了與城市文化的直接體驗。
(四)有利于推動鄭州城市經濟的發展
城市文化建設對于城市的發展是愈發的重要,將城市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從而形成一種以文化發展推動經濟發展的產業鏈條,以此來提升城市文化的軟實力。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現如今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所認同與關注,以至于逐漸將城市文化的地位提升到整個城市建設的焦點地位。城市文化與城市經濟兩者間的共同發力,可以對城市整體發展形成協同效應。通過提升鄭州城市文化可讀性,構建鄭州城市文化品牌,將城市文化這種可用資源,進行包裝、經營、宣傳、推廣。城市文化品牌也可以作為一種財富,融入城市文化建設之中,提高鄭州城市軟實力及競爭力,從而推動鄭州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影響鄭州城市文化可讀性的因素
鄭州雖然已經認識到文化形象對城市建設的重要性,但在文化特色定位、城市文化建設、文化宣傳渠道和特色文化產品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問題,有礙于城市文化可讀性的提升。
(一)文化特色定位模糊
一個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區別于其他城市、在城市競爭中占得優勢的關鍵所在。綜觀國內具有優秀文化特色定位的城市,無一例外都提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形象定位。例如“人間天堂”的杭州市,就提出要把杭州打造成“東方休閑之都、生活品質之城”。鄭州作為一個既有深厚歷史底蘊,又兼具時代潮流氣息的現代化城市,在2008年,市文明辦也凝練出了鄭州的城市形象定位,概括為“博大、開放、創新、和諧”。雖然這四個詞很好第體現了鄭州的歷史底蘊和時代精神,但是從市場定位來看,仍未能凸顯自身的特色與優勢,缺乏亮點。之所以會存在這類問題,主要還是基于對自身文化特色的挖掘和定位不清晰,沒有實現全面的整合統籌。一方面,鄭州作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南北交融、東西相濟。這種較高的包容與開放程度,使得多種文化在此碰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鄭州本土文化。另一方面,鄭州市中心的古跡留存較少,就只有一處商代的內城夯土城垣存在,其余大部分多分布于周邊郊區及縣市區。對于這些散落在各地的歷史古跡沒有做到合理地開發、整合和利用,導致它們之間的集聚性不強,很難給民眾傳達出最直觀的、屬于鄭州文化特色的感受。
(二)城市文化建設遲緩
鄭州的城市文化特色之所以得不到市民的“感同身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文化建設內容的偏移與滯后,以及城市建設標準上的模棱兩可。首先,隨著城市自身的現代化發展,現代文化元素的打造逐漸成為城市發展進步的主要體現。以鄭州東區為例,鄭州會展中心、“大玉米”、千禧廣場的建設都已成為鄭州現代城市文化的名片。然而,在打造現代文化濃厚氣息的當下,傳統文化氛圍在逐漸地被掩蓋。在所謂的傳統文化建筑產業中,更多的是被商業氣息環繞包圍,早已失去了傳統文化的厚重感。能夠展現鄭州歷史文化特色的標志性建筑很少,給人一種“有說頭兒,沒看頭兒”的感覺。其次,當前在對城市進行文化建設時,缺乏明確的建設標準。這就使得不同的建設單位可能存在不同的建設標準,在建設過程中為了追求所謂的市場效益,會忽視對周邊環境及歷史文化特色的保護,在建筑樣式和色彩設計上缺乏協調性,導致城區建筑風格紛繁雜亂,嚴重影響了城市整體的視覺效果,損害了城市形象,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民眾的視覺感受。
(三)文化宣傳渠道狹窄
把握城市定位,找準對城市特色文化的宣傳渠道也是文化可讀性的一種有力體現。但是由于鄭州市對于自身特色文化定位把握的不清晰,且各種文化遺跡的整合力度不夠,因此呈現出各種文化在宣傳過程中各自為戰的現象。例如新鄭市黃帝故里所傳揚的“黃帝文化”,在文化傳播上只是從黃帝這種單一文化角度出發,與鄭州市歷史文化古都的形象并沒有深入結合。所以在宣傳上容易造成黃帝文化只屬于新鄭市,而非鄭州。這顯然不利于鄭州整體文化形象的宣傳。另外,鄭州在當前文化傳播渠道上仍顯單一。雖然通過打造“建業電影小鎮”“只有河南”等一系列文化創新項目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宣傳,但在總體上,其傳播形式仍主要依賴于傳統的大眾傳媒,并沒有把當前各種自媒體、短視頻等新興形式進行整合。同時河南省大眾媒體在全國媒體影響力中一直處于劣勢,受關注程度較低,因此對于鄭州文化形象的宣傳曝光度遠遠不夠。
(四)文創產品欠缺內涵品質
目前,以鄭州文化為設計元素的文創產品開發數量較少,而且已開發出來的產品大多數都是千篇一律的旅游紀念品,極度缺乏品牌意識和包裝設計意識。與此同時,市場上現有的文創產品多出現在旅游景區或者一些普通的商品門店,游客為了追求價格低廉或者僅僅是為了求多心態,導致了旅游景區的文創產品只注重形似,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無法真正體現出文創產品的文化價值,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文化在民眾心中的傳唱度。另外,廉價粗糙的包裝設計,也讓市場上不同品牌的文創品在整體造型上趨于雷同,失去個性化,從而導致民眾的審美疲勞,大大降低了大家的購買欲。
四、提升鄭州城市文化可讀性的路徑
(一)找準鄭州城市文化特色定位
要想提升鄭州城市文化可讀性,前提必須要明確鄭州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定位。只有找準自身定位,才能更好地與周邊城市區別開來,凸顯城市個性。央視曾推出鏗鏘有力的八個字來宣傳鄭州,即“天地之中,商都鄭州”。之后我們有了這樣一個溫情的城市外宣語:鄭州,一個來了都說“中”的地方!這個“中”不僅僅代表著它地理位置的核心,更體現在它歷史底蘊的厚重感和文化開放的包容性。首先,鄭州的歷史底蘊“中”。俗話說,研究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就要看鄭州。“黃帝文化”“河洛文化”、少林寺等標志性文化符號,都彰顯著這座城市古老文化中心的地位。這些都是鄭州獨特的文化特色所在。其次,鄭州的開放包容“中”。鄭州作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多條重要國內公路和鐵路交會于此,并通過歐亞大陸橋和新鄭機場與世界各地相連。這就促使了這座城市必然將開放與包容作為其城市文化的精神所在。
(二)打造鄭州城市空間文化
提升城市文化可讀性,需要依賴打造城市空間文化、借助一系列傳播手段和城市建設來體現。首先,重視新媒體、新渠道的使用,利用好“兩微一抖”。根據移動互聯網大公司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1年6月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歷史最高值11.62億,同比凈增962萬,雖然較2020年6月同比凈增有所放緩,但是對于中國14.1億的人口而言,八成以上的移動用戶仍然是一個天花板的占比。根據數據顯示,移動社交、移動視頻、移動購物的活躍滲透率均在90%以上,且使用次數遠高于其他行業,是人們移動互聯網使用最重要的三大應用類型。相對應的移動自媒體平臺就是“兩微一抖”。因此要做好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銜接,重視各大渠道的互補作用,充分發揮各自特質,對于城市文化傳播及展示具有重要意義。其次,將城市文化元素與城市整體規劃建設相互融入。城市中的公共文化設施是城市建設的基礎,將鄭州人文與自然等文化元素融入公共文化建筑之中,能夠提升人們對于鄭州城市文化的接觸與感知,增強融入感。
(三)發展鄭州文化IP產業
對于特定文化資源的轉化開發是IP打造的基礎,更深層的文化IP目標是追求價值和文化認同,這一點與本文所強調的提升文化可讀性是不謀而合的。鄭州作為八大古都之一,自身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如何將文化資源向文化IP轉化,充分發揮文化IP的高附加值屬性及價值傳承,是必須思考的問題。當前鄭州在全力推進建設“華夏之根、黃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的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地位,并圍繞這個目標,把鄭州的文化遺產和文化符號轉變為文化IP,用IP來講好鄭州故事,從而獲取民眾對于鄭州城市文化的認同。在這方面鄭州仍欠缺經驗,可以通過“拿來主義”,借鑒杭州、北京等城市經驗,打造屬于自己特色的IP產業。
(四)打造高品質文化產品
文化產品的品質決定著文化產業的方向和發展,打造優質的文化產品有利于加強人們的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鄭州應該通過挖掘本土特色的文藝作品來發展文化產業。比如河南衛視打造的奇妙游系列節目,將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中國傳統節日與河南、鄭州的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為觀眾帶來了一系列視聽的饕餮盛宴,也讓全國人民看到了河南、鄭州的文化底蘊。同時我們也可以結合文化特色,開發文化創意產品。讓被游客拿到手里的文創產品都能凸顯出鄭州的文化氣息,感受到專屬于鄭州的城市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朱柏林.近代洪江城市文化初探[J].湖南社會科學,2005,(3):173.
[2]李振福,王卓.建筑的城市文化可讀性功能[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74.
作者:宋悅 單位:中共中牟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