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化類綜藝節目創新制作與傳播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文化類綜藝節目改版創新成為當務之急。當前,文化類綜藝節目主要在借助綜藝效果實現故事演繹、運用技術手段增強受眾體驗、豐富形式構建起相關知識體系、綜合運用線上線下手段提升知名度等方面進行創新。未來,文化類綜藝節目若想取得更加深入的發展,更好地傳播優秀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還需尋找合適的定位,增加對新媒體的應用,加強話語實踐。
關鍵詞:文化類綜藝節目;創新;傳播策略;傳統文化
近年來,隨著文化類節目數量的急劇增加,國家對文化類節目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先后頒布了《關于積極開辦原創文化節目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通知》《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一系列相關政策。文化類節目按內容可分為新聞、紀錄片、綜藝三種類型。例如,以故宮為主題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以國寶文物鑒賞為主題的綜藝節目《國寶檔案》《鑒寶》等。無論是在央視還是地方衛視,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制作都引起了廣泛的重視。如何使文物和博物館等傳統文化符號跳出原有的專業圈層,更好地在年輕受眾群體中傳播,成為節目制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在現有的形勢下,文化類綜藝節目普遍存在同質化嚴重、形式不夠活潑、易使受眾審美疲勞等問題?;诖?,有學者提出要以“空間”為突破口,在內容、審美、圈層上突破傳統文化類節目的困境,尋找節目與受眾之間新的互動關系。本文從社會需求的改變出發,結合當下優秀文化類綜藝節目,總結優秀節目的創新之處,提出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的幾點思考。
一、社會需求促使文化類綜藝節目改版創新
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1.6%。在移動技術的普及泛化和媒介終端的更新推動下,現代社會的傳播生態發生深刻改變。受眾可選擇的信息渠道增多,學習平臺更廣,從而使得其媒介素養逐漸提高。受眾對于文化類綜藝節目的信息質量及其體驗感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受眾對文化產品偏好的升級更迭,他們急需一種新的文化傳播形式來滿足自身的品質追求。這就要求文化類綜藝節目改版創新,把握時代脈搏,適應時代之變。在2016年之前,我國文化類綜藝節目以文物鑒賞為主,例如大多數觀眾都熟悉的《鑒寶》等節目。《鑒寶》主要采用演播室錄播的形式,借由專家之口講述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現場感較強。而以《百家講壇》為代表的文化類節目將文學和歷史搬到電視平臺上,以講述者之口進行口語傳播。這樣的敘事模式依然是一種線性的敘事模式,使觀眾獲得一種“聽書”感。但是在傳播格局發生變化的今天,這樣的節目設計難以滿足當下人們對文化品質的追求。說教式的節目形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當下的傳播環境,這使得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傳播陷入新的困境。
二、當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創新之處
社會需求的改變促使各大電視媒體做出改變。它們紛紛改版創新,推出了多檔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主打詩詞類競技的《中國詩詞大會》,借助文物穿古至今了解文物故事的《國家寶藏》,以故宮大IP為探秘主線設計文創產品的《上新了·故宮》,用舞臺劇方式重現經典歷史故事的《故事里的中國》等。這些節目均突破了傳統的文化節目的固有模式,增加了多樣化的元素,并重新建構時間和空間、文物和人物之間的關系,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較高的收視率。這一類節目通過改變節目形式,將傳統文化、歷史故事這些看似“枯燥”的知識點巧妙地融入節目內容中,讓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不僅滿足了娛樂需求,而且能夠陶冶情操,豐富知識儲備,從而提高大眾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度,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綜藝效果輔助文化故事演繹
將文化類節目用綜藝的形式演繹,能使文化更具親民性,也能使受眾更易于接受。當下,幾檔優秀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做法是邀請明星嘉賓作為文化的探尋者或講述者,綜合利用各種文化符號進行延伸,采取多樣的節目表現形式,讓觀眾從不同的角度領略文化的魅力。例如,《故事里的中國》借助主持人的個人魅力和采訪功底,將一個個感人至深的中國故事展現在觀眾眼前。此外,該節目第一季在選擇舞臺劇演員時,邀請了具有話劇表演經驗且為人民群眾熟知的演員,如胡歌、陳數、劉濤等參與表演。這些實力派演員的表演能夠帶給觀眾更好的觀看體驗,并將觀眾帶入故事中。觀眾在了解歷史的同時,也被演員精湛的演技所折服。
(二)技術手段增強受眾的觀看體驗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節目制作者也將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融入文化傳播中。無論是舞臺還是實景,都能借助技術使畫面更加精美,使內容更加充實,還可提高觀眾的文化體驗。例如,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運用多種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進行故宮實景拍攝,在探秘過程中加入具有科技感的虛擬技術,讓嘉賓宛如穿越,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故宮文化。在文化小劇場中,節目組運用動畫仿真等手段,將不易展現的歷史故事還原出來,復原了大量的場景和物件。此舉讓嘉賓猶如身臨其境的同時,也帶給觀眾更好的審美享受。比如,在解鎖三層大戲樓暢音閣時,節目組通過技術手段還原了熱鬧非凡的觀戲場景,展現了古人如何通過滑輪在暢音閣中“上天入地”,增加了觀眾的觀看興趣。此外,在演播室拍攝的綜藝節目《故事里的中國》利用科技手段改變傳統的視聽表達方式,呈現別具匠心的舞臺設計。導演采取多舞臺的獨特編排,分別在不同的舞臺上進行訪談和演繹,利用舞美和音響等效果,使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宛如在觀看一部電影。該節目還利用舞臺后方的屏幕輔助情節的推進,利用燈光和音樂的變化展現主人公不同的內心情感,使觀眾眼前一亮。
(三)形式創新推動知識體系構建
文化類綜藝節目既要體現文化的“大而博”,又要體現其“小而美”?!按蠖斌w現在文化本身的分量上,而“小而美”就需要體現在綜藝節目的環節設置上。節目在鏡頭呈現中,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搭建起以知識為中心、以文化為框架的知識傳播體系。例如,央視在文化類綜藝節目制作中,經常以“大會”作為節目的吸引點,用競賽的形式向觀眾進行文化科普。在《中國詩詞大會》中,適時調整賽制,并推出更加適合電視舞臺的競技模式,是該節目形式創新的重中之重。從第二季首創“飛花令”的接龍對抗賽,到第三季、第四季分別增設預備團與家庭團,節目現場的參與度逐漸提高,創新力度也不斷加強。2020年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節目重新改版,創新了題目的類型與舞臺的風格。無論是從節目主持還是互動風格上,節目都更偏向年輕化,更注重調動觀眾對知識探索的積極性。題目的難度也更具梯度,形成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知識縱深體系①。在《上新了·故宮》里,節目每期都會選取一個關鍵詞,通過這個線索引申出不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淵源,讓嘉賓進行故宮探秘,通過漫步故宮尋找線索來探尋歷史和文物的“前世今生”。節目還在游園解密的基礎上增加文創產品設計的板塊,將文化元素與現代工藝結合起來,在激發創作者靈感的同時,也提高觀眾的審美情趣。同時,在線上門店售賣相關文創產品,既維持了節目熱度,還讓觀眾從生活中感受到故宮文化的魅力。
(四)線上線下宣傳提高節目知名度
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促使傳統媒體走向媒體融合的道路。當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主要在電視平臺上播出,因此,節目在宣傳方面自然需要新媒體的線上輔助。同時,節目還可利用傳統媒體自身的優勢在線下做推廣活動。例如,《國家寶藏》在故宮建成600周年之際,在微博、微信等平臺發起投票,讓受眾參與到對文物的票選中,由受眾決定哪些“重器”可以進入特展。投票環節的設置不但可以提高節目的知名度,還能夠通過其他途徑讓受眾了解到文物信息。通過投出自己的一票,受眾能夠感受到自己與文物之間的距離被拉近,自己和國寶休戚與共的榮譽感得到提升,增強了文化自信?!独首x者》在線上啟動“致吾愛,為ta閱讀”的活動,受眾可以將自己的音頻上傳至網站,由節目組評選出優秀作品,在節目里播出。在線下,節目組在北京、廣州等13個城市設立了朗讀亭,并公開發行了節目同名書籍《朗讀者》,讀者可以通過掃描書中的二維碼觀看節目視頻。
三、文化類綜藝節目未來發展路徑
文化類綜藝節目對于引領文化價值導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具有深遠意義。要保障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持續繁榮與深刻影響,以應對時代之變,還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努力。
(一)尋找合適的定位,保證節目的持續性
文化類綜藝節目要想做成具有持續性和生命力的節目,就必須在眾多文化類節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從而更好地進行節目創新。目前,文化類綜藝節目難免出現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央視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多以演播室錄播的形式開展,各種各樣的“大會”使部分受眾產生了審美疲勞。在這樣的形勢下,各地方臺根據自己地區的特色,推出實景類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就能使受眾眼前一亮。而這樣的節目定位需要結合自身優勢,還要考慮市場需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節目常做常新。在節目環節的編排上,還要考慮觀眾的感受和需求,打破固有節目模式,尋找自身節目亮點,再利用新形式演繹出來,確保節目的原創性和獨特風格。
(二)增加對新媒體的運用,提高受眾的參與度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發展離不開新媒體的參與配合。電視媒介應和新媒體平臺攜手合作,利用各自的優勢,提高節目的知名度和觀眾黏性。在電視端播出后,節目組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延續節目的話題討論,通過淘寶等平臺售賣節目的衍生產品,讓文化真正走進觀眾的生活中。同時,還可利用各大視頻平臺進行節目的轉播,讓受眾實現多屏互動,使其能隨時隨地參與到節目中,以提高節目的傳播效果。此外,傳統媒體也應利用好自身的官方平臺優勢,開展線下的互動活動,在廣場、地鐵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進行與節目相關的宣傳,以提高節目熱度。
(三)加強話語實踐,促進“文化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這意味著電視節目制作者要在傳播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注重創新,同時不要忘記文化類節目的根本功能在于塑造大眾的“文化共同體”意識。因此,要做好文化類綜藝節目,就應從話語實踐入手。話語實踐包含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兩個方面。從文化認同的角度來講,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制作過程中,節目組需從信息、歷史、審美和文化四個層面進行知識的生產,需以博物館和文物為載體進行展示,使受眾體會到文物與人特別是廣大文物創作者、維護者的關系,從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從政治認同的角度來講,文化類綜藝節目需立足當下的輿論宣傳導向,在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提高受眾的政治認同。例如,《國家寶藏》和《上新了·故宮》就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展示,展現了我國對文物保護的力度和成果,讓受眾在欣賞文物的同時,對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認同,進而實現政治認同。
四、結語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參與休閑活動的熱情被不斷激發出來。電視媒體對高收視率的追逐以及受眾對知識和文化的渴望,使得文化類綜藝節目對自身的要求不再僅限于節目內容的提升②,節目形式的改變也被提上日程。文化類綜藝節目在滿足受眾娛樂需求的同時提升了受眾的文化素養,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增強了受眾的文化自信。在新媒體不斷沖擊電視媒體的形勢下,電視節目制作者應與時俱進,堅持內容為王,力求在節目的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同時,借助新興技術手段,實現技術賦能,升級節目呈現形式,拓展節目宣傳渠道,打造更多優秀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營造充滿正能量的文化環境。
注釋:
①李術文.《中國詩詞大會》:文化視野的“博觀”與“約取”[J].中國電視,2020(09):106-108.
②錢玉.消費文化視域下我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奇觀表達———以《上新了·故宮》為例[J].視聽,2020(12):46-48.
作者:夏穎 邢圣愛 單位: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