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武術在外國傳播現狀及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法、訪談法、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探究中國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的優勢,以馬來西亞為例探究其傳播現狀,分析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傳播所面臨的優勢與現實困境,并提出研究中國武術傳播策略。
關鍵詞:中國武術馬來西亞“一帶一路”武術傳播
1前言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創新人文交流方式,豐富文化交流內容,不斷提高文化交流水平。[1]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9年)顯示,海外群眾認為,武術是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代表,數據表明,武術在海外群眾認識中國文化的來源中排名前三,占比43%。[2]這表明中國武術是國家形象的重要傳播載體,傳播中國武術文化,有利于提升國家軟實力,在文化的交流互鑒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審時度勢,把加強國際傳播列為重要議題,大步“走出去”傳播中國聲音,充分體現了對加強改進國際傳播的高度和殷切的希望,意義重大而深遠,[3]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在東盟地區的重點建設國家,且華人人口眾多,是東南亞地區中國“功夫”最盛行的國家之一。
2中國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的優勢
2.1依托華人華僑和孔子學院的武術傳播創新平臺
中國武術的國際化傳播,大多是依靠海外華人進行傳播與推廣。同時,他們對自己所處的國外環境也相對較為熟悉,對當地的歷史、文化、語言以及宗教習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克服許多傳播障礙,便于因地制宜制定中國武術傳播方案。近幾年來,孔子學院已逐漸成為溝通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合作的橋梁,它在傳播漢語言的基礎上逐漸增加了傳承和推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任務,這其中包含中國武術文化。基于孔子學院的龐大規模,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展開合作,共同打造文化互相包容的命運共同體,有助于推動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傳播與發展,搭建起促進中國武術創新發展的新平臺。
2.2文化產業發展推動中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展開經濟合作,經濟的發展會帶動文化產業的進步。中國武術文化產業包括武術競賽、武術培訓、武術用品、音響、圖書和武術表演等幾個方面,[4]中國武術文化品牌實力的提升,需要與之相關的子產業相互協調配合,也在武術傳播過程中,發展武術訓練所需的基本設施,如沙袋、武術器械、服裝、教材以及音響設備等相關產業,有助于中國武術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傳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時,大多會以影視、書籍報刊等手段進行傳播,這推動了沿線出版社產業和影視產業的發展,從而推動中國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和傳播。同時,現場表演類文化產業對中國武術文化的推動效果也較為顯著。如中國大型現代少林功夫舞臺劇《風中菩提》武術舞臺劇在世界各地相繼亮相,是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的結果,同時,它的發展也彰顯了中國的藝術形象,較直觀地向國際展示了武術文化的魅力。
2.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下的中國武術文化發展
中國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需要使其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同時與被傳播國的文化相結合,孕育出符合“一帶一路”戰略背景的文化交流環境,從而提高中國武術文化的市場。同時,中國武術的傳播,需要專業的武術傳播人才,他們需具備一定的語言交流能力、過硬的專業素養與先進的組織管理能力,因此,應該以供給側改革為重點,在尊重客觀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從而推動中國武術文化的發展,可以通過網絡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其所需的武術文化需求,同時,國外的武術愛好者還可選擇適合自己的優質武術教練,進而解決中國武術文化在國際范圍內的推廣內容單一和推廣教學力量薄弱等問題。
3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傳播的優勢
3.1以海外華僑為主要傳播介質的中國武術文化傳承
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的傳播主要通過海外華僑為傳播介質而進行,而其傳播的方式可分為:個人傳播、組織傳播、影視媒介傳播。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的傳播過程中,涌現了很多武術先驅者,如,霍元甲之孫霍東閣、霍壽嵩,永春五祖拳高手干得源,少林拳高僧高參法師等。[5]這些武術名家將中國武術傳播至東南亞地區,為馬來西亞武術總會和馬來西亞精武體育會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中華武術在東南亞乃至世界的傳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馬來西亞,武術的傳播除了通過個人和組織傳播之外,影視媒介傳播也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傳播途徑,這為影視傳播中國武術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而問及訪談對象是否知道中國武術,他們很多會回答:JackieChan(成龍),BruceLee(李小龍)等中國武術動作明星。由此可知,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影視作品等傳播媒介進行傳播。
3.2馬來西亞精武體育會推動中國武術文化傳播
1909年,霍元甲在中國上海創辦“精武體操學校”,1910年訂立章程改組為“上海精武體育會”。1919年9月,中國精武體育會萌生了向東南亞地區發展精武體育會的想法,上海中央精武于1920年間派遣“精武五使”(羅嘯璈、黎惠生、葉書田、陳公哲、陳士超)遠下南洋宣傳精武精神,傳承中華武術文化。到南洋后,他們表演精武拳藝、推崇精武會宗旨,為南洋精武的發展開拓先道。20年代,馬來西亞的精武體育會逐步開始建立,至1993年,由于國家獨立等原因,新加坡精武體育會退出,因此其改稱為馬來西亞精武體育會并延續至今。據統計,1921年至2003年,馬來西亞先后成立了20個精武分會。[6]馬來西亞精武體育會成立以后,致力于舉辦各種大型武術活動,傳授中國武術、龍獅運動以及中華文化等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80年代以后,馬來西亞精武體育會穩步發展,已經逐步成為世界范圍內有頗具影響力的武術團體組織。2008年11月21日,馬來西亞怡保中國精武體育會承辦第十屆世界精武武術文化大會,比賽結果表明,馬來西亞精武聯合隊在本次大會中斬獲獎牌數排名第一。
3.3馬來西亞武術總會推動中國武術發展
馬來西亞武術總會對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的傳播和推廣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調查表明,自1978年4月4日馬來西亞武術總會成立以來,始終致力于推動中國武術的發展,是馬來西亞政府認可的最高級別的武術組織機構,在它的引領下,已在馬來西亞的各個州和直轄區內成立了共計14個分會[7]組織活動:(1)組織武術競賽活動和武術交流活動。馬來西亞武術總會以及下屬州分會,每年會定期組織武術比賽,各個州每年至少組織兩次州際賽,馬來西亞全國范圍內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全國賽。與此同時,馬來西亞武術總會定期組織文化交流活動,邀請海內外的武術愛好者或武術大師來到馬來西亞分享習武經驗。(2)推行武術段位制度。2008年起,馬來西亞武術總會開始正式推行武術段位制度,這為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傳播的規范化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中國武術傳播的官方性和官方管理認證考核提供了前提條件。(3)培養優質的中國武術教練員和運動員。近年來,中國與馬來西亞之間的武術交流越發密切,2018年,亞太區大師運動會在馬來西亞檳城舉行,參加此次大賽的有進20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名武術愛好者,馬來西亞武術總會副會長方萬春拿督發表重要講話,他表示:武術在馬來西亞很受歡迎,不僅是華人,現在當地的馬來人、印度人也喜歡上了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武術總會的努力之下,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高水平武術選手,多次在國際比賽中榮獲較高的榮譽。
4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傳播現狀
4.1馬來西亞人民對中國武術認知不足
阻礙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傳播的首要原因是當地人對中國武術認知不足。整體上當地人對于中國武術的認知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僅限于從影視作品或武打明星的武術表演中了解中國武術。在中國武術的傳播過程中,武術宣傳是很重要的環節,但是在馬來西亞當地,武術的宣傳卻很欠缺。馬來西亞對中國武術的宣傳途徑主要是武術組織的招生宣傳,如在Facebook上的廣告,線下的招生傳單等。同時,當地的教育系統對中國武術并未進行有效宣導。在馬來西亞的中小學中,跆拳道是學校體育課程中的必修課程,而中國武術卻處在可有可無的地位之中,只有在當地的華文學校中,才會在體育課中安排中國武術課程。
4.2優秀武術教練員匱乏
在馬來西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個官方武術組織的成立,加快了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的傳播以及武術國際化的進程。但是,在中華武術文化生態環境并不完善的條件下,武術教練員的質量就很難保證。比如,語言交流阻礙了中華武術在海外的深度傳播,優秀人才是跨文化交際的橋梁,武術在國際的傳播道路上,還需要確保人才資源的高質量,這樣才有可能順利地加快武術在世界上的傳播速度。[9]因此,武術傳播者不僅要掌握中國武術的技術動作,還要善于運用先進科學的教學方法;不僅要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哲學思想、武道精神和價值觀念,還要熟悉異國他鄉的文化習俗;不僅要有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還要結合當地特色,因地制宜制定武術傳播方案;不僅要求傳播者具備高超的動作技術水平,夯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具備先進的管理經驗與能力。這就需要從國內教育入手,早日和國際接軌,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有目的性的培養專業綜合性人才,主推中國武術在國際上的傳播和推廣。
4.3“希拉”武術與其它武術對于中國武術的沖擊
當地馬來人向筆者介紹了馬來本土的一種具有民族特色及實用性的自衛術,馬來西亞人稱之為silat(希拉),一般在結婚,國家慶典或是武術競賽中可以見到。從文化的角度分析,本土文化更容易被當地人所接受。“希拉”武術不止能夠在東南亞發展,而且能夠在國際范圍內進行推廣。同時,在馬來西亞,在大部分中小學的體育課程或者體育活動設置當中,大都開設有跆拳道的課程,學校選擇自主招聘跆拳道教師或者外聘跆拳道教練擔任課程教師,對在校生進行跆拳道的教學。反觀中國武術,在學校系統課程設置當中處于無關緊要的地位,極少數的學校會開設中國武術的教育,只有在馬來西亞的華文學校中,中國武術才被設置為體育課程的學習任務之一。
4.4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交流、融合障礙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武術根植的沃土,馬來西亞有本民族孕育的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這并未給中國武術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傳統武術的文化生態環境即傳統武術文化生存和發展賴以進行的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各種條件的總和。[10]由于文化的多元性,不同的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隔閡乃至沖突,[11]這不利于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所特有的,以諸子百家為源頭,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文化母體,其內容博大精深,其內涵意義重大,但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其部分核心內容譯介較少,而且中國武術文化身處“異國他鄉”的馬來西亞,使得當地人在學習中國武術時并沒有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理解,導致在中國武術文化傳播過程中產生錯誤傳播或“折扣傳播”,如,中國武術文化中蘊含有豐富的中華哲學思想,體現了感悟為主的東方思維方式,而在思維方式、文化系統與中國不大相同的馬來西亞,文化解讀和內涵理解時便容易造成理解偏差,同時,由于語言表述等問題的,導致中國武術在言傳身教過程中,產生傳達不到位甚至錯誤解讀等問題。這一類的文化交流、融合障礙就成為了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傳播的外部挑戰之一。
5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傳播的策略研究
5.1深化體育產業結構發展,利用武術組織借勢推廣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巨大,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基礎之后隱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體育產業及其相關子產業的協調發展成為了中國武術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的重要手段,進一步推廣中國武術,仍需深化體育產業發展,借助頂層設計的支持,發展武術競賽,武術培訓、武術用品等產業,加大對新媒體和互聯網產業的推廣和發展,完善中國武術傳播機制,帶動中國武術文化品牌實力的提升,從而進一步對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的深度傳播“搭橋鋪路”;另一方面,馬來西亞武術總會及精武體育總會作為官方武術組織,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同時其下屬多個分會,有認可程度高,覆蓋面廣以及體制健全等優勢,它們從官方層面組織武術競賽,培養武術教練員,為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在接下來的推廣策略中,仍應該堅定不移地借助官方武術組織的力量,依托于官方武術組織聯合民間武術培訓機構,以體育產業結構發展作為抓手,深度推廣傳播中國武術。
5.2依托華人華僑,孔子學院,同步提高中國武術認知水平
海外孔子學院蓬勃發展,尤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勢頭猛烈,并已逐漸成為中國與他國溝通貿易往來,凝聚文化共識的重要橋梁,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孔子學院的文化交流,以點帶面,立足本土,輻射周邊,擴大其文化影響力和感召力,是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傳播的可行策略;馬來西亞的武術傳承伊始便是由華人華僑進行,他們或多或少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耳濡目染,對當地語言和民俗等有一定的了解,可克服諸多傳播方面的現實困難,以海外華人華僑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有利于從文化體系層面對中國武術進行深度傳播。加大武術宣傳力度,構建健全的武術傳播機制是提高馬來西亞人對中國武術認知的重要舉措,線下傳播與線上傳播同步進行,是健全武術傳播機制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切實傳播武術文化及其所蘊含的中華文化精神是中國武術在馬來西亞傳播的有利戰略。
5.3強化中國武術“走出去”頂層設計,健全國際文化
交流及傳播機制文化“走出去”戰略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從“十一五”期間該戰略的提出,到《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文件的陸續頒布,標志著頂層設計的逐步加強,基于此,應該借勢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對外傳播的平臺和載體,切實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及中國武術思想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的方方面面,同時,需要健全國際文化的交流及傳播機制,打破障礙,促進文化交流和融合,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引導中國武術在內容上和文化上正確傳播,廣泛傳播。
5.4建立“內外結合”的武術人才培養體系,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
縱觀全球,立足本土的理念為中國武術文化傳播模式提供了新的指導方案。全球化思維,本土化行動(Thinkgloballyandactlocally)[12]的理念,昭示著事業的全球化的進展必須要與本土文化有機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著眼于馬來西亞的武術人才培養體系中,就需要培養“一專多能”復合型武術人才,除了依托華人華僑進行武術傳播,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建立本土化的武術人才培養體系,結合本土獨特的現實環境和內在需求,加強異質文化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使各文化之間相互交流、融合,構建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培育適合于中國武術根植的文化沃土。
作者:李曉鵬 李春木 汪如鋒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體育 學院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