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成本會計課程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成本會計崗位所從事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活動,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職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成本會計崗位工作能力的培養主要依托成本會計課程,但是,在目前的高職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中,不論內容、形式、手段等多個方面都與企業的崗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思路和項目化的課程改革理論,有必要對本課程進行改革。尤其是2013年8月財政部印發了《企業產品成本核算制度(征求意見稿)》,建立了企業產品成本核算的操作性規范制度,為本課程的改革提供了參考。
一、成本會計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教材內容“教條分割”
傳統的成本會計的教材將成本計算方法和成本計算程序“教條分割”。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先是講授成本計算的程序,包括各項要素費用的分配、輔助生產費用和制造費用的分配、廢品損失和停工損失的核算以及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分配,然后通過三個例題展示幾種成本計算方法,最后簡要闡述成本分析的內容。這樣的內容安排,使得學生對于成本會計的崗位工作流程缺乏系統的認識和掌握。
(二)教學重點“處理失當”
成本會計課程主要特點是計算量重和大量的圖表運用。產品成本計算的程序中所涉及料、工、費等多個項目,要按照“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進行歸集、分配和結轉,其間需要借助各種費用計算表格完成復雜的數據處理,由于受課時限制,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基本上集中于公式、單個計算方法的機械灌輸,對于計算方法之間的聯系與比較未加以引導,更為重要的是漠視了對計算過程的賬務體現,分配表的編制與憑證賬簿的對應關系是什么,學生搞不清楚,以至于學生在成本會計課程的學習中,普遍存在著把產品成本核算視為純粹計算的情形,像是在學數學,而不是會計課程,導致對成本會計崗位工作的錯誤認識。
(三)實訓過程“紙上談兵”
成本會計課程的教學主要采用傳統的講授法,因為缺少仿真的實訓資料,因此教師上課時主要以教材為主。而教材本身內容體系就存在缺陷,而且教材中的成本計算方法的運用,都是使用現成的例題和數據進行展示,教師只是順著例題進行講解即可。由于教學重點的“安排失當”,缺乏仿真教學情境和仿真的成本核算的實訓資料,使得課程的實訓變成了純計算題的練習。
(四)學習過程“被動接受”
由于存在以上幾點問題,學生缺乏實際動手操作環節,課程的教學環節仍然是以教師為主體進行講解,學生只是被動接受,不能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
二、成本會計課程改革的思路
成本會計的課程改革是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改革思路進行。首先,進行課程職業崗位分析,通過調研企業典型成本核算與分析工作崗位,提煉出企業成本會計的典型工作任務,根據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崗位職業能力,進而確定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最后,重構課程內容,進行課程的項目化設計,最終培養學生從事成本會計工作的職業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三、課程改革與實施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思路和項目化的課程改革理論,本課程的改革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一)準確進行課程定位
成本會計課程是高職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其主要內容包括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與控制。從成本核算的內容來看,本課程屬于財務會計實務課程體系,從成本分析與控制的內容來看,本課程又屬于管理會計的課程體系。管理會計是會計未來改革的方向,管理會計人才也是企業急需的人才之一。因此,學習本課程將為學生后續的職業發展打下基礎。成本會計課程面向的是企業的成本會計崗位。通過深入企業進行調研,確定了成本會計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具體包括:一是整理各項費用的原始資料,與材料倉庫、車間等部門進行核對,做好協調工作,進行各項費用的歸集和分配;二是做記賬憑證并登賬,月末對費用進行核算,根據選擇的成本計算方法計算產品成本;三是統計各項費用的指標考核結果并上報經理,根據成本構成和歷史發生情況以及計劃指標進行比較,編制成本分析報告。三項典型工作任務所對應的崗位工作能力分別為原始憑證的分析匯總能力、成本計算與賬務處理能力和初步的成本管理能力。前兩項能力保證了成本核算的準確性,后一項能力為學生后續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二)明確細化課程目標
高職會計專業的成本會計課程最終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礎理論知識,熟練進行崗位操作,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成本分析能力,教學過程中滲透職業素質教育。本課程的具體教學目標如下:
1.能力目標
(1)按照原始憑證的審核要求和內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會分析審核與成本核算相關的原始憑證;
(2)根據財政部頒布的《企業產品成本核算制度(試行)》的規定,會正確選擇成本計算方法,準確進行費用分類,按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能夠分別采用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準確進行成本核算;
(3)會編制成本報表,能夠進行成本分析,并協助財務管理人員開展成本管理工作。
2.知識目標
(1)熟悉各種費用支出的界限;
(2)熟悉成本與費用的關系;
(3)熟悉成本核算的要求及賬戶設置;
(4)熟悉生產特點對產品成本的影響;
(5)熟悉產品生產成本表的編制;
(6)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掌握5類要素費用的歸集和分配方法;掌握6種輔助生產費用的歸集分配方法,掌握3種制造費用的分配方法,掌握7種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產品分配的方法;
(7)掌握產品成本計算的品種法的特點、適用范圍及應用;
(8)掌握產品成本計算的分批法的特點、適用范圍及應用;
(9)掌握產品成本計算的分步法的特點、適用范圍及應用;
(10)掌握產品成本分析的對比分析法、構成比率分析法和相關指標比率分析法的應用及反映情況。
3.素質目標培養學生具有遵章守紀、誠信保密、精打細算和團結協作的職業素養,具有成本管理的意識,為后續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三)設計實施課程項目
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結合高職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認知特點,重構課程內容,對課程內容進行項目化設計,將課程內容整合為三個遞進的課內項目和一個綜合的課外項目。三個課內項目分別是:
(1)運用品種法完成服裝企業A某月份的成本核算;
(2)運用分批法完成訂單企業B某月份的成本核算;
(3)運用分步法完成紡織企業C某月份的成本核算。針對三個項目,通過校企合作,深入合作企業,了解生產工藝流程、成本核算制度和成本核算方法,整理三套對應三個項目的仿真實訓資料和一套課外綜合實訓資料,項目實施采用“學訓結合”的方式。通過項目(1)的實施,使學生能夠掌握成本會計崗位工作的流程,能夠按照流程完成品種法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工作。理論知識穿插在實訓過程中進行講解,成本核算各程序中包含的計算方法,以及不同方法之間的聯系,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對比分析。項目(1)完成后,另外兩種成本計算方法主要通過學生自主學習,運用比較學習法進行實施。在后兩個項目的實施中,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個項目相輔相成,通過對崗位工作的反復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和崗位操作技能。課外項目由學生課外自主完成,期末進行檢查考核。
(四)創新使用教學方法
項目實施過程中,采用“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配合其他方法的使用,創新使用兩種教學方法,一是角色扮演法,二是分組教學法。
1.角色扮演法課程內容的三個項目對應著三個不同類型的企業,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扮演企業的成本會計人員,運用仿真實訓資料開展成本核算工作。角色扮演使學生站在崗位工作人員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一方面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的“動”起來,另一方面將職業素質滲透在角色中,達到了素質教育目的。
2.分組教學法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劃分學習小組,每組成員6-8人。分組教學的作用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完成崗位工作任務。在組長的帶領下,小組成員互幫互助,完成崗位工作任務,這是分組的主要目的。第二,建設課程題庫。第一次課教師就布置建設題庫的任務,之后組長負責統籌安排,明確分工,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規定的數量,完成各小組題庫的搜集整理工作,最終進行展示,各組題庫的完成情況將作為小組成員課程考核的重要內容。根據各組的題庫,由各組長合作,最終整理出本課程題庫。期末理論考試內容,從題庫抽取,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積極性。第三,實施“補償教育”。針對組內因為某些原因跟不上進度或學習習慣欠缺的學生,由組長自己或安排組員擔任指導教師,“一對一”或“一對多”實施“補償教育”,目的通過“幫帶”達到小組成員的共同進步,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意識。第四,進行崗位調研。對于學有余力或善于研究的小組,布置崗位調研的任務,在教師指導下,開展本地區企業成本會計崗位工作調研,發現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建議,最終出具調研報告,調研報告可以作為畢業設計。在此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調研分析能力,將來更好地勝任崗位工作。
(五)完善考核評價辦法
課程的考核探索實施“多元化,多維度”的課程考核評價辦法?!岸嘣笔侵冈u價主體多元,包括教師評價、組長評價、組內評價和自我評價;“多維度”是指考核項目多方面,注重過程性考核。過程性考核項目包括任務的完成情況、題庫建設情況、補償教育情況、工作態度和責任心、工作勤惰、溝通協調等方面,根據項目的重要程度,進行量化打分。這樣的考核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日常行為控制能力。通過對本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施,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學生學習興趣極大地提高,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課堂真正地“動”了起來,教學效果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善,當然,成本會計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還需要在今后通過企業界的檢驗反饋和借助院校間的橫向合作,不斷探索創新。
作者:陳衛華 單位:泰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