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PDCA制造業企業成本管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pdca與成本管理的關系
1.PDCA循環的四個階段
PDCA循環最早是由美國質量管理學家戴明博士提出來的,該理論自問世以來,已經廣泛應用于管理工作中并取得了顯著效果。PDCA循環由P(策劃)、D(運營)、C(測量)、A(改進)4個部分組成,具體內容如下。
(1)P階段Plan(策劃)是在實施前進行的計劃、策劃,制定活動規劃和目標。
(2)D階段Do(運營)是按照計劃要求,制定具體的方法和方案,并組織人員、材料、機械實施具體運行任務。
(3)C階段Check(測量)是對實施結果進行測量分析,查找是否存在異常。
(4)A階段Action(改進)是測量分析結果進行處理,成功的部分加以標準固化,失敗的部分及時做出處理,將不足引入到下一輪循環。
2.PDCA與成本管理的關系
(1)全員成本管理需要員工掌握PDCA管理工具。隨著成本管理范圍的延伸和深度的挖掘,成本管理的主體由專職人員管理向全員成本管理發展,成本管理的主體應該包括對企業成本的形成和發生負有責任的影響者與參與者。企業在進行成本管理時,應將全體員工、特別是成本發生負有責任的管理者,自上而下樹立成本意識和效益意識,讓各級管理人員和每一職工充分認識到自身成本管理的責任和義務。每個員工都是一個成本發生中心和成本責任控制者,每個員工都能夠利用PDCA的工具進行成本控制,使成本控制與成本節約成為每一員工的自愿行動。
(2)PDCA是前饋性成本控制的基礎。成本控制可以分為反饋性控制和前饋性控制兩種。反饋性控制就是指在成本的形成過程中,根據事先制定的成本目標,針對企業發生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采用專門的方法,進行測量和監督,如果發生偏差,應及時分析差異原因,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固化有效成果,以保證完成目標。反饋性控制的缺點在于,當實際成本超過預算時,只能查找出成本超預期執行的原因,對以后的成本進行預警監控,而不能對已發生成本采取挽救措施。前饋性控制能夠彌補反饋性控制的缺點,其主要是利用PDCA工具,通過對成本與功能的分析研究,制定目標成本,構建以PDCA為基礎的成本管理體系。
二、構建以PDCA為基礎的成本管理體系
1.P體系——成本預測、成本目標
成本預測是指在公司生產銷售盤子預測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對未來成本水平及其變化趨勢做出科學的估計。成本預測必須以生產經營預測為基礎,將生產、經營信息轉化為含有財務信息。根據公司總體戰略,形成公司中遠期成本規劃,根據公司年度生產和銷售計劃,形成公司年度成本目標,年度成本目標是制定年度成本預算和成本分析的基礎。
2.D體系——成本控制、成本核算
成本控制是對成本發生的全過程控制,是在標準成本體系的基礎上,在成本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隨時對成本進行監督和檢查,糾正偏差,把各項生產經營費用控制在許可的范圍之內。成本核算是指把一定時期內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按其成本中心,分類歸集、匯總、核算,核算出每個時期內的全部生產成本費用總額,并計算出每個成本中心產成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從而能夠為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提供數據支持,為公司管理決策提供財務信息支持。成本控制和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點和難點,是將成本計劃付諸實施、保證成本目標實現的關鍵所在。
3.C體系——成本分析、成本考核
成本分析是對成本的形成過程和影響成本升降的因素進行分解,解析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過程中存在的異常情況,并通過向下延伸至生產過程,查找生產過程背后的誘因,制定解決方案并固化為標準制度及流程,成本分析可以分為日常成本分析和專項成本分析兩個維度進行。日常成本分析注重廣度,全面覆蓋生產過程中存在的成本費用執行情況及異常分析,專項分析注重深度,深入解析專項費用執行的有效性。成本考核是依托成本全過程針對成本目標的執行情況制定的一系列考核方法。完善的成本考核體系能夠提升全體員工控制成本、完成成本目標的積極性,促使員工積極使用PDCA工具開展成本改進活動,從而支撐全公司成本目標的完成。完善的分析和成本考核還可以及時發現由于成本預測、決策出現失誤,或者在成本控制核算過程中出現的人為失誤所導致的成本偏差。
4.A體系——標準固化、體系調整
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過程中發現的生產、管理流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建立創新改進項目、日常運營改進活動的形式來優化流程、降低成本,并將項目改進成果固化為制度。總結成本改進項目形成的經驗,并對成本預測和成本目標的制定形成反饋,從而對體系進行一定的調整,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作者:梁偉華 單位:廈門煙草工業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