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播音主持專業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022年是教育發展的深水區,新文科建設、課程思政以及對學科新目錄的調整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時代為播音與主持專業帶來了危機感以及改革創新的使命感。與此同時,播音與主持專業始終以鮮活的形式和廣泛的傳播為整個社會樹立起巨大的傳播力量,在如今的“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深入探討播音主持專業課程教學的問題,并提出相應教學策略,以期促進問題解決,進而有效提高播音主持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水平。
關鍵詞:課程思政;播音主持;教學策略
一、播音主持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必要性
社會發展的需要。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呈現出思維活躍、情緒敏感等特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于學校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的接受程度相對較弱。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播音主持職業又將成為未來就業領域的熱點。那么,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不僅要推動影視文化領域的發展,而且要通過各種輿論陣地進行信息和價值的輸出。把握傳媒領域正確的思想走向,是播音主持專業教學的方向。因此,作為承擔“立德樹人”使命的高校在此專業進行課程設置時,除了進行專業課程的實踐和學習外,更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使命感,用較高的素養和意識,切實擔負起新時代傳媒人的政治責任。學校發展的需要。2020年,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不斷深化教學模式改革,積極推進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相統一的協同效應,著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如今,網絡越來越發達,抖音、嗶哩嗶哩、快手等新興媒體平臺快速占據大眾休閑娛樂時間,直播也成為了新的產業,與此相匹配的主播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多。由于門檻相對較低,主播行業魚龍混雜,因此,播音主持專業的畢業生在進入行業后,需要提高政治站位,確保在面臨復雜的社會形勢時能隨時保持清醒頭腦,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政治立場堅定;簡言之,播音主持專業的畢業生是可能代表黨和政府的思想政治立場的。因此,學生在大學生涯中,除了學習基礎知識來掌握專業能力外,還要積極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素養;通過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不斷了解并積累思想政治文化知識,這樣就能在面對具體的政治問題時能夠進行更加客觀、公平、公正的處理和分析。在未來工作中,擁有過硬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政治素養,將是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制勝法寶。
二、播音主持專業在課程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難題
播音主持專業在向傳媒行業輸送人才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因此,高校在課程設置過程中需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明確學生的發展方向。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存在未能解決難題。
(一)思政教育融入專業知識存在難度
目前,課程思政面臨最大的難題就是怎樣有效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之中。在播音主持專業教學中,專業知識主要是提升專業技能,追求知識“真”的價值,講求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是使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簡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尚的品德,實現“真善美”的統一。比如,播音主持專業中的史論課程播音學概論和實踐課程播音創作基礎,一門課是理論基礎,講授播音學基礎知識,另一門課是實踐基礎,講授播音創作技巧,這兩者都是提升專業能力的課程;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及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是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目的在于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堅定的馬列主義信仰和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牢牢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但是,隨著崛起的中國逐步邁進世界的舞臺中央,文化凝聚力越來越重要;作為新時代的追夢人,高校大學生是青年群體中的中堅力量,肩負著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時代重任,越來越需要時刻保持昂揚斗志,淬煉品格,增長本領積極,做新時代的青年追夢人。那么,在大學生的拔節孕穗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憋@得尤為重要。怎樣將文化自信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熔鑄于專業課程,讓“思政”之鹽溶于“專業”之水,“思政”之火熔于“實踐”之爐,成為現階段高校建立課程思政體系、落實立德樹人使命的難題。
(二)播音主持專業課程思政理論研究有限
相關高校在專業課教學中,并未能把思政元素融入課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缺乏頂層設計,各門課程之間單兵作戰,未將課程思政系統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同時,通過知網數據,學界對于播音主持專業課程思政育人合力的相關研究較少;也就是說,播音主持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多存在教學實踐上,未上升至學理層面。
(三)相關體制機制建構存在難度
播音主持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門專業課程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形成育人合力。但是,在實際的課程建設中,由于學校、課程或教師的限制,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協同育人機制。而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也因受制于某些客觀因素,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確有制定相關政策的高校,出現操作性不強現象,因此制定后“束之高閣”。同時,高校各職能部門未能及時認清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簡單的認為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家之責”,沒有完整的監督評價機制,未能形成“三全育人”合力。
(四)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高
在網絡快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隨時隨地都能迅速接收到新鮮事物;而網絡的快速發展,也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課堂授課效果帶來極大的挑戰。作為思想獨立、自我隨性的新時代大學生,他們在看待社會和解決問題的時候,展現出十足個性,這也使他們在面對不同的課業以及教學方式時,更多以個人感情作為評課標準,對于不喜歡的課程則展現出強烈抵觸情緒。由于不同的課業的局限性以及授課教師的迥異風格,課堂氛圍不能完全達到每個學生的標準,因此,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變低,這也對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造成阻礙。而近年來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播音與主持行業激烈的市場競爭,也讓部分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問題,因此學生在學習中難以專注,也無法保證思政教育的效果。
(五)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模式較為單一
面對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在思維和表現等方面的差異性,專業課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采取新穎、獨特的方式來保證教學效果,使學生快速掌握相應的知識,但部分老師上課模式依然單一、吸引力較小。同時,播音與主持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難以掌握相關知識,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難以得到充分體現。
三、播音主持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學策略
當前,完善大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開啟浸潤式的思政育人的教學新方法,實現專業和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是當前和今后各個高校播音主持專業提升專業水平的關鍵。
(一)打造一支高素質播音主持教師隊伍
一支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教師隊伍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教師的業務能力、思想政治水平、綜合素質等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樹立;尤其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思想更為前衛、個性更加鮮明,擁有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對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尤為重要。因此,要不斷加強對于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意識的培育,增強對于課程思政的有效認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素養,打造一支高水平課程思政教師隊伍。
(二)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培育優良學風,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重要文化軟實力。學習氛圍濃厚,才能不斷提升大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是否注重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也是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豐富學習形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效果。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原來的輔助教學手段不斷進入大學課堂,在教學實踐中,可相互融合,通過“智慧教室”“智能學習終端”等教學實驗,對播音主持智慧課堂進行探索,打造智能高效、富有智慧的課堂教學環境。豐富多彩的課堂形式,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把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多彩課堂,對提升播音與主持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新的思路。同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打造播音與主持專業實踐型“金課”。在新文科背景下,積極推動“國標”的生根落地,結合紅色活動,積極推動第二課堂建設,通過開展“辯與論公開課”“新聞播音與主持基本功大賽”“學習強國業務實踐”以及“朗誦藝術節”等活動,豐富大學生課余生活,積極營造良好思政文化氛圍。
(三)開展針對性特色教學
發揮好播音主持專業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構建特色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是專業院系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關注的實踐問題。在新文科背景下,開展針對性教學,建設思政育人的播音與主持圈層課程的新體系,需要及時適應語境變化,善用地域資源和教師科研實踐課程,進而引領“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創新,積極探索“知識、體驗、實踐”三位一體的實景式“課程思政”模式,不斷強化大學生精神世界的構建。同時,在播音主持專業課程課堂教學中,可結合學校特色、課程特色、教師特色、學生特色,積極尋找具有典型性思政元素,開展特色教學;亦或選取一門課程、一批教師進行示范建設,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形成成果可固化、經驗可推廣的課程思政品牌,穩步推進,全面推開。
(四)專業課程融合情感教育
無論是政治層面還是專業層面,播音與主持專業都具有天然的思政屬性,故應采取優良的形式,真感情、真本領、不做作、不矯揉地將思政內容融入課程當中,使學生“真懂”“真信”,進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化學生對思想政治理念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不斷強化自身的文化修養,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和教學水平,使學生對情感教育產生更加客觀的認識。比如,通過“把優秀校友請回來”等方式,讓同學產生思想碰撞,使思政精華與專業特色充分交融;通過講述一些相關人物事跡或自身情緒的感染力對學生產生影響,最終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
四、結語
當前,在強調跨界、融合和意識形態特性的當下,各個專業都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播音與主持專業亦然?!罢n程思政”融入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為專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經驗、方法和路徑,也對拓展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新模式、培養更多優秀學子提供新的認知和思考。
作者:高璐 單位:陜西青年職業學院
播音主持專業教學篇2
口語傳播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一書中有關人與人之間溝通方法的論述。時至今日,口語傳播已將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傳統加以系統化研究,其主要包括語言與非語言兩種形式,并將哲學、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思維融于一身,形成了更加廣闊的跨學科知識體系。
一、口語傳播學概述
(一)口語傳播學的定義與內涵
口語傳播學主要從人類的傳播主旨出發,把人類傳播視為一種雙向互動的溝通過程,研究主題除了聚焦在人類傳播互動這一信息的產制、接收、技巧與解讀的過程外,更強調上述過程中所牽涉的語藝、說服、協商、沖突解決以及意義共享等課題[1]。從口語傳播學的定義中不難發現,口語傳播學重新確立了以人為主的研究對象,無論通過怎樣的媒介進行交流,其溝通的主體都是人,并且以雙向溝通互動的形式存在。除了關注這一過程中傳播者互動信息的產生、接收、分析過程外,更關注在雙向溝通互動過程中對信息的理解、說服以及協商如何解決溝通中的矛盾沖突。因此,口語傳播學的研究重點,在于不同社會情境下人際、小團體、組織與跨文化傳播等人們的溝通與互動以及傳播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技巧。
(二)口語傳播學的特征
首先,口語傳播具有轉瞬即逝的特點?,F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指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而符號是形式與意義的結合。人類的口語傳播最初是面對面的溝通形式,并以聲音作為語義符號的表達載體形成語音。媒介環境學者沃爾特翁認為,語音是語言的首要屬性,不僅交流和語音有關系,且思維本身也以特定的方式和語音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系[2]。在口語傳播過程中,語音可通過傳播者氣息的虛實強弱、輕重疾徐的變化呈現出高低錯落、豐富多彩的聲音色彩,表達出說話者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狀態。語音作為人類口語傳播的外部表現形式,是人類運用發音器官發出的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聲音形式,與自然界中其他聲音形式一樣具有音色、音高、音強、音長等物理屬性。而語音的即逝性是指當人發出喉原音后,通過口腔、胸腔、喉腔、鼻腔等共鳴腔體的擴大美化形成泛音,并傳導在口腔中各個咬字器官形成字音,當字音脫口而出后即隨著聲音的消失而消逝。所以張國光在《融合之境——口語傳播修辭新論》一書中提出,口語的前提是“即興”的,即便是事先準備好的稿件。在口語表達時,其語氣特征、情感的表現也只能符合當時的場景和情境,口語的即逝性使它難以在時空環境里留下任何痕跡。其次,口語傳播是一個動態表現的過程?!皠討B”的含義是指口語創作的本質,涉及創作主體、傳播媒介、傳播對象三個方面[3]。在人類社會產生文字和印刷技術之后,人們之間的信息傳播主要以書面語和口語為主。書面語是創作主體以靜態無聲的方式將創作的思想、情感、創作內容固化成文字,可以使傳播對象在不同時空中通過閱讀反復品味。而口語則以動態有聲的方式,使創作主體如播音員、主持人通過鮮活多彩的語音形式表現出豐富多樣的內容與情感,并根據不同的節目類型的傳播內容變化語調,表達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口語傳播的重要特征不僅體現在動態的聽覺性質,還在于強調傳播媒介中的對話過程,這一動態的溝通過程從印刷文字普及前的“原生口語文化”時代,到廣播電視媒介開啟的“次級口語文化”時代,再到現在的以社交互動為特征的新媒體時代[2]。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傳播媒介的發展,也促使口語傳播在受眾聽覺和視覺之間形成了新的互動格局。最后,口語傳播是在不同情境下的互動過程。這一過程體現了媒介雙方所處情境脈絡和彼此所扮演角色的想象與認知,也是意義構建和共享的過程。眾所周知,廣播電視節目主持是在“一對多”的傳播形態下,以單一線性傳播為主。例如,在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發展初期,由于媒體發展程度的制約使得受眾接收信息的途徑極為有限,播音員、主持人對新聞信息的掌握及語言創作中處于強勢地位,所以其節目語言的播報方式多以宣讀為主。但隨著移動互聯網智能化的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豐富了受眾對獲取新聞信息的需求,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不再單一,受眾也從信息接收者演變成信息的發布者,并在不同情境中與主持人進行雙向互動,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傳播與被傳播的關系發生了變化,使得廣播電視主持人的口語化語態得以改變。
二、高職院校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發展現狀與不足
在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承擔起為社會培養職業應用型傳媒人才的重任。但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智慧媒體的出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技術不斷融合已成為現今媒介發展的趨勢。高職院校若仍以培養“播報新聞”和“節目主持”人為目標,將難以滿足傳媒行業的發展需要,其教學模式的弊端和不足也會日益突出。
(一)課程設置以新聞播音為主
目前,高職院校播音主持專業大多是以本科院校的教學體系為基礎,在教學時間和課程內容上進行微調,課程體系也是為滿足傳統廣播電視行業對新聞播報和節目主持的需要而設置。例如,大一的專業課程主要有普通話語音與發聲,通過聲音、韻母、聲調及語流音變的訓練夯實學生的語音基礎;大二則通過學習播音創作基礎,對語言表達的內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加以訓練,提升學生對廣播類節目有稿播音的能力;大三則以電視節目播音與主持課程為主,培養學生在電視媒體播報新聞以及掌握不同節目類型等方面的主持技巧。雖然部分院校也有開設演講與口才、主持人即興語言表達等口語課程,但都以語言表達技巧訓練為主,缺少口語思維能力的練習。表演、影視節目配音、攝影攝像、節目編輯制作等課程也都以立足廣播電視媒介的就業為設想,為傳統媒體培養主持人才的初衷并未改變。
(二)教學實用性不強
高職院校播音主持專業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專業技巧的運用方法、業務實踐中的經驗分享以及示范稿件的實踐訓練為主。通過專業小課對吐字歸音的技巧訓練,力求發音清晰準確,聲音圓潤動聽;在播音創作基礎課上,通過情景再現、對象感、內在語的學習以及語言表達中重音、停連、語氣、節奏等技巧的綜合運用,完成從新聞消息到時評播報訓練。高職院校的播音主持專業教學長期存在“重技巧、輕規律”“重表達、輕內涵”的問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傳統媒體中的大量受眾被引流到新媒體平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從并存發展為融合,媒介環境的變化使得媒體行業對播音員主持人的要求也日趨多元化,不再是單一的播讀新聞稿件、能夠發聲悅耳動聽的聲音,而是要求從業者擁有靈活的現場反應力、即興口語表達力、豐富的知識儲備、熟練的新媒體設備操作技術等實用能力。(三)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不匹配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院校播音主持專業對學生的培養方向,也是教學的活動的指南。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明確提出,職業教育應以“掌握新技術、具備高技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人才培養的重點。但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大多仍面向傳統廣播電臺、電視臺,培養以有聲語言創作為主,人才培養仍以“重播音、輕主持”為主。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促使媒體融合愈加緊密,媒體行業的發展對主持人口語傳播能力和人際溝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聯網電視節目主持人、電商直播主持人以及各類自媒體節目主持人的出現,凸顯出傳媒行業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但原有播音主持人才的培養過于注重朗讀和播音技巧,對口語傳播和溝通表達能力的培養缺少足夠的認識,這種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要求。
三、口語傳播學視角下對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
(一)培養多元化的口語傳播能力
主持傳播是傳統廣播電視媒介中一種以主持人或主持人節目形態呈現的傳播方式,為傳統大眾傳播注入了人格化的特色[4]。它不是指主持人的傳播或主持活動的傳播,而是指具有人際性和人格化特征的一種傳播,突出了口語傳播和人際溝通的能力。新媒體的發展打破了傳統媒體播音員主持人的話語權,使其在傳播過程中更多發揮出溝通、互動、協調的作用,而口語傳播學中有關人際溝通、公共傳播、組織傳播、小團體傳播等理論,對口語傳播學視角下的高職院校播音與主持人才培養有著極大的指導作用。智媒時代下播音員與主持人的身份逐漸不再有嚴格意義的區分,主持人的角色大有被淡化的趨勢。比如在央視新媒體推出的公益“直播帶貨”節目中,康輝、撒貝寧、朱廣權、尼格買提組成的“央視boys”把直播帶貨變成一場脫口秀,其主持人的身份逐漸隱藏于節目之中,取而代之的是妙語連珠的段子、金句,表現了央視節目主持人深厚的口語表達能力。播音員、主持人既是藝術語言工作者,又是傳遞新聞信息的媒體從業者。語言符號是播音員、主持人與受眾交流的工具,而口語又是人與人最基礎的溝通手段,播音員、主持人通過個性化的口語表達,不但能夠體現出主持人的氣質、相貌,反映出其思想高度、審美態度,也能使受眾感受到其個人的學識修養。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高,主持人從字正腔圓的播音到說新聞、評新聞的口語化表達,再到帶貨直播中的隱性主持,其語言風格的網絡化、個性化、多元化使主持人更接地氣,也更有表現力。
(二)培養口語表達的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
主持人的語言能力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內容”不僅是指語言中表現出的對稿件內容的精準掌握,還包含主持人對話題的甄選、立意定向、視角選取、思維發展等等,這些能都體現出主持人的思維能力。主持人的思維是口語表達的語言基礎,是主持人口語表達中句法、修辭的綜合運用及其對語體、語境的深刻感悟和體會。語言功能的形式則是主持人在傳情達意過程中對有聲語言表現力、感染力、影響力的體現。無論是在傳統媒體還是在新媒體中,主持人若要提高辨識度,在龐大的融媒體環境中脫穎而出,并以個性化的主持風格被全網受眾接受,離不開扎實的口語表達能力。目前,高職院校對主持人的口語表達著重于聲音美、韻律美的形式訓練,忽視了語法、修辭與即興表達之間邏輯關系的訓練。在“內容為王”的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應在語言能力的培養中強化口語表達的內容訓練。交流是口語傳播最本質的功能,主持人與受眾間的交流活動屬于人際傳播的范疇,不管是借助物質媒介的傳播還是面對面的傳播,主持人都是以創造交流情境實現與受眾信息共享,其媒介身份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傳播者。所以,培養學生如微信、微博、彈幕、直播互動、評論留言等多媒介渠道的口語交際能力,是高職院校為適應新媒體時代對傳媒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
(三)注重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口語表達的思維高度
在當今媒介多元化、相互融合的環境中,媒介素養已成為傳媒從業者必備素質之一。西方媒介環境學派認為人類文明經歷了口語時代、文字時代、印刷時代、電子時代。在印刷時代之后,人們對媒介的認知范圍從讀書看報,拓展到以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等視聽媒介為代表的非印刷媒介時代。人們對媒介的這種解讀和認知的能力被定義為媒介素養[5]。隨著媒體融合深入,受眾對信息的接觸幾乎都是借助媒介來獲取,并通過媒介傳輸的圖文信息、視聽符號了解外部世界。受眾在潛移默化中經歷著媒介的滲透和影響,所以通過媒介素養教育,既能夠提升高職院校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及手機自媒體等平臺篩選信息、甄別內容的能力,又能提升其在口語表達過程中的內容深度,從而完成在全媒體環境下不同語境信息和情感的傳遞。
四、結語
新媒體環境下主持人在傳播語態和敘事方式上都面臨著轉型,媒介的融合也使口語傳播能力成為傳統電視節目主持人及新媒體主播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因此,要從口語傳播學的視角出發,對高職院校播音主持專業教學提出新的思考:高職院校播音主持人才的培養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加強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口語表達思維高度,培養學生多元化的口語傳播能力,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的需要。
作者:張軍 單位: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
播音主持專業教學篇3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課程思政改革背景
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2021年國家啟動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建設工作,6月10日教育部在江西省井岡山大學召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推進會,會議公布699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699個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30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啟動建設系列課程思政資源庫。同時會議研究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全面推進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由此高校進入課程思政改革的深入構建階段。所謂“課程思政”,指在專業課程設計和教學中嵌入思政元素,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藝術類專業相較傳統的文科理科生較為特殊,學生藝術素養較強但文化知識缺少沉淀,想象力豐富但思維跳躍難把控,視野開闊但思想政治意識較薄弱。在現階段自媒體時代,高校輸出的文藝工作者極易憑借其在媒體上的輿論影響力形成某種示范效應,藝術類人才被時代賦予了天然的把關人優勢,因而在藝術類專業教育領域全面推行課程思政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加強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保障
教育陣地應注重師資建設,針對青制度保障方面,教學管理部門應討論修訂本科教學基本規范,在聽課表、教學督導評分細則、教學質量優秀獎評選辦法、教學質量評價辦法中加入課程思政元素量化考評指標,構建新的課程評價體系,督促和激勵老師開展推進專業課程思政改革。同時,落實師資培訓制度,通過各類講座培訓提升教師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做到每個專業課老師、每門專業課全覆蓋,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堅持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要求教師均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理論指導開展教學活動。管理執行層面堅持把制度建設作為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保障,在執行“新進教師準入制度”“教師考核制度”“師德師風監督機制”過程中,規范化、常態化地將師德師風作為招聘、晉升、考核、申報的首要標準,落實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每月由黨支部及教師代表輪流舉辦思想教育講座,整理時事熱點及黨員學習材料對教師隊伍思想進行啟迪和熏陶。每周通過微信群、騰訊會議發布線上學習視頻,教師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分享心得,每學期評選“優秀筆記”,利用標兵效應宣傳,促進學習熱情和資源共享。年專業教師大力開展“動態雙師能力”提升活動,在單一的“是否有媒體掛職鍛煉經歷”的考察指標外加入“是否有基層組織服務經歷”這一指標作為教師年終考核的要求。例如要求專任教師每個學年至少赴“業界導師”單位完成兩周以上的媒體一線掛職實踐,同時應利用配音、主持、視頻創作等專業技能為基層組織做公益服務,尤其黨員教師應積極帶頭服務社會。教師在服務中不僅加強了自身黨性,而且通過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可以對學生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課程思政成效納入績效考核,評獎評優重點關注課程思政教學成果;培養“雙師型”“大先生”教師,提高其待遇,構建師資、制度、資金保障體系。在教學保障上,一方面積極孵化“紅色應用型實踐項目”,拓展校外紅色實習基地,組建特色藝術專業實踐聯盟,與政府部門和媒體單位積極合作形成三位一體協同育人保障。另一方面,樹立課程思政示范典型、共享推廣,進而激活全體教師。為深化課程思政改革,同時適應媒體環境變革,教師將根據自身主要研究領域選課、備課,具備該專業領域從業經驗或曾獲得獎項的教師可優先選擇該課程并作為“研討標兵”,該教師作為課程組長引導組織專業授課教師集體備課,確定課程思政教學大綱、修改教學進度、更新教學案例,將課程思政元素分章節量化,并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磨課”最終確定“融鹽于水”的具體內容和形式,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優化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把杏憳吮笔谡n時,學院組織全體教師觀摩學習、撰寫聽課記錄,并召開教研會完成教學討論與評價,共同推進教學計劃的修訂和完善。整個研討過程中,充分參與的專業教師則組建課程改革團隊共同申報學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項目,將教研成果進行初步檢驗和推廣,不斷促進課程的優化。
拓展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教學內容設計要引導學生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社會實踐類課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導學生弘揚勞動精神,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實踐中增長智慧才干,在艱苦奮斗中錘煉意志品質。課程內容設計以及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思政素材的挖掘和運用。例如《新聞播音》的理論教學中通過革命時期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發出的紅色電波到融媒體時代各級媒體“三微一端”的正能量聲音來強化學生把關人意識和堅定的思想信念。實訓素材中植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使學生在備稿、播報的過程中深入了解新時期、新方向、新舉措、新征程;《主持業務》課程中,在強化不同類型的節目主持技巧時,有意識地植入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如通過講練文化類綜藝節目主持與創作,讓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建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再如《配音藝術》的教學中增加“國慶獻禮片”等愛國教育電影的實訓素材,教師帶領學生了解時代背景、人物背景、創作背景,劇本圍讀和表達外化的過程中學生沉浸式地體驗革命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人物的偉大之處。教師在教授影視劇人物配音專業技能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達到思想引領的效果。針對新的媒介環境,開設的《直播主持技巧》這類課程更是需要及時、精準地挖掘思政元素。例如教師在理論教學中剖析法律法規、平臺規范,在實踐中指導學生完成公益帶貨、助力扶貧,服務于社會。其中一單元通過翻轉課堂的形式指導學生廣泛搜集最終討論制作出“網紅翻車史”,總結歸納網絡時代不可觸碰的底線原則,教師由此作為切入點梳理與直播相關的各類法律法規和平臺規則,要求學生端正網絡直播主持態度,嚴于律己。而在實踐環節,課程設計助農公益直播模擬帶貨,在籌備過程中了解科技助農以及國家各項助農政策,感受脫貧攻堅絕對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給人們帶來生活環境和品質的切實改變。而學生在鍛煉直播技能的過程中,也為農產品公益帶貨創造了一定收益,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服務于民”的文藝創作理念。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實踐性極強,在人才培養上應深耕“紅色精神”實踐主戰場,使學生在藝術專業知識技能學習中浸潤紅色文化基因。應召開教師專項討論會、組織課程思政教學經驗交流活動,統一課程大綱,融入思政元素。結合黨和國家相關時事熱點設計多形式、多維度、多主題的實踐教學方案,如策劃主題為中國精神、建黨百年、鄉村振興、紅色經典、民族英雄等電視廣播節目創作、公益直播節目、藝術朗誦會、宣傳片配音、“國潮主播”新秀大賽等等拓展活動,以此來培養學生關心社會、傳播正義、愛國愛民的情懷,樹立正確的創作觀,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立場;在實踐創作中開展黨史國情教育,培養學生求真務實、敢于創新的時代精神,通過知行合一的方式把思政內容進一步地從外化于形,到內化于心。
豐富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手段
如何將思政之“鹽”融于課程之“水”,不僅需要挖掘思政元素,更需要豐富融入的方式方法,做到“浸潤”而非“灌溉”。在培養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過程中應將“公益”植入每一次師生社會實踐,將師德師風建設分解到課堂教學、實習實訓、畢業指導、“產學研”等場景中。在專業技能課之外,打通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增加舞臺演繹類實踐,活態傳承紅色精神的同時錘煉民族精神。本專業在實踐教學中主要運用目標和任務驅動式組織管理,教師利用目標的導向性和調控性組織和管理教學,把實訓目標分解成若干小任務,讓完成任務來驅動教學向前展開,以達成整節課的目標。而指導學生在執行每一個“小任務”的過程中,可以針對性設計融入紅色精神、中國精神、傳統文化瑰寶等內容元素,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當下國情輿情,樹立正確積極的創作觀。以《現場報道與評論》課程為例,教學運行中模擬搜證游戲組織學生“突發事件現場搜證”驅動教學向前,學生在研究照片資料、查閱新聞背景、采訪當事人(教師設計模擬)的過程中激發記者追求事實真相的工作狀態,再利用獲取的信息進行模擬現場報道實訓,以實訓問題推動教學發展,或是在“體驗式現場報道”實訓中利用體驗過程的不確定性推動教學展開。技能實訓中利用選題的特殊性融入思政元素,如在策劃環節引導關注人民群眾需求培養新聞敏感,在組織表達環節引導求真求實的客觀科學精神,在報道環節引導其傳遞正義聲音或為弱者發聲的人文關懷,在評論環節引導其觀照國家法律政策和道德規范,創作中展現專業報道技巧,也要流露出人性的溫暖。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合理地設疑,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學習欲望。在講授理論知識時努力做到將學科理論具象化,注重設計趣味、高效的實踐環節,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強化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課堂實踐教學時主要采用分組教學方式,在實訓前、中、后,教師均設置階段性任務保證學生全程參與課堂,如第一組實訓時,其他觀摩者在學習通平臺以受眾身份記錄、評價、總結實訓過程,第一組實訓結束則在學習通平臺進行“復盤”工作,總結經驗、制定改進方案。除此之外,教師利用學習通等各類線上平臺設置“生生互評”“隨機分配評分”“微信投票”等互動評價方式,以及“選人”“搶答”“隨堂練習”等互動答題模塊,增強學生課堂粘性。教師需在良好的互動氛圍中無聲地浸潤正確思想,避免僵直、枯燥、強制的思想教育,否則適得其反。在課外學習與實踐教學方面,專業教師都充分利用個人經驗和現有的媒體資源建立了多個“課外實踐類小組”“專業賽事類小組”“媒體活動類小組”,學生可按個人興趣報名參加。強調思想性、實踐性,豐富課程思政的手段解決思想引領與專業內容相融度較弱的問題。教師將其在一線工作中獲得的經驗充分傳授給學生,同時也積極組織學生現場觀摩并參與媒體現場錄制,如包車赴湖北衛視節目錄制、參觀斗魚直播等。在課下學習組織方面,蜻蜓FM、抖音、喜馬拉雅等音視頻直播平臺為學生擔任網絡主播、網絡內容創作提供了便捷,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探索實踐電商直播、有聲讀物演播、廣播劇創作、各類型視頻內容配音、劇情表演等,幫助其打破課堂時空局限,主動探索實踐,了解市場,而所有的教學過程中,皆潛移默化地踐行著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教學環境從教室走上舞臺,從線下拓展到線上;教學方法以排演代講授,以交流代灌輸,在藝術排演中夯實業務技能。學生在弘揚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時獲得的成就感反過來又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實踐熱情,形成良性循環。
作者:薛丹
播音主持專業教學篇4
在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建設的全過程中,提升教師建設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課程思政作為一種無形的教育理念,不僅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更應根據各個專業的特點,滲透于所有專業課程之中。高質量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全茴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播音與主持專業具有較強的傳播性和示范性,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傳媒事業的接班人,除具備所需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外,還要有濃厚的愛國情懷和較高的職業素養^因此在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尤為重要。
一、高職院校播音與主持專業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文化素養、較強語言表達能力、播報能力和主持能力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從思想層面來說,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樹立民族自豪感,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從知識層面來說,播音與主持學生必須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理論、知黨史、學習紅色革命文化;從能力層面來說,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應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利用專業特色更好地講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播音與主持專業畢業生面向的工作崗位主要是各類媒體行業,如廣播電視臺、文化傳播公司、婚慶禮儀、配音、網絡直播等。這些行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較廣泛的受眾面,因此播音員和主持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備受關注。他們的語言不僅僅代表自己的觀點,更是為國家、政府和所在媒體而發聲,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和輿論引導力。所以,藝術類高職院校在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同時,也應重視“德育”的培養。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到高職院校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過程中,把專業內容講授與課程思政相結合,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于播音員主持人的培養和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有著極大的必要性。
二、醋與主持專業課程思政內容實施路徑
課程思政最重要的是如何將思政內容很好地與專業知識點相融合,避免出現“兩張皮“的情況。筆者經過實踐和研究發現,在高職院校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中,可以運用紅色經典作品和素材、借助短視頻平臺和以賽促學這些方式來實施課程思政。
(一)借助短視頻平臺開展教學
如今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已不再單純依靠傳統媒體,更多的是手機、電腦等新媒體,尤其是短視頻平臺。短視頻憑借著制作簡單方便、較強的參與感和豐富多彩的內容深受學生的喜歡。在新媒體時代,教師也應緊踉時代發展的腳步,審時度勢,積極運用好短視頻這一平臺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創新教學模式。短視頻平臺豐富的內容不僅為師生提供了可借鑒和學習的素材,更為播音與主持專業學生搭建了一個可以展示自我的平臺。播音主持專業的部分課程選擇實訓素材時,教師可利用短視頻平臺中的紅色文化素材。比如在《影視配音》課程中,使用配音秀中的經典紅色電影片段進行實踐練習,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節目主持》課程中增加一定比例的紅色經典話題和弘揚主旋律的事件,引導學生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多去了解黨史、扶貧、肋農、抗議等內容,真正實現課程思政元素入腦、入心、入課堂。亦可將學生的優秀作品投放于短視頻平臺,一方面激發了學生主動展示學習成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能夠通過短視頻平臺將課程思政的理念傳遞給更多受眾。另外,鼓勵教師嘗試開設網絡直播課堂。自2020年起,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不少高校開始借助短視頻平臺進行招生宣傳、優秀作品的展示和直播課堂。面對常態化的網課,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授課方式,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課程思政融入網絡直播課堂,對于提升教師網絡授課能力、調動學生積極性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以賽促學
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師應將朗誦、配音、演講等比賽引入課堂,鼓勵學生參加中華經典誦讀、絲路朗誦大賽這類的比賽,以此為契機在比賽全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選擇經典紅色作品作為參賽稿件,在實際訓練和指導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情景再現的內部技巧去體會共產黨人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將文字符號轉化為生動的語言符號。這也是將課程思政從課堂延申到課外、走出校園的機會。以賽促學,以賽促教,讓學生用從專業角度傳承好中牮文化、講述好中國故事、誦讀好中華經典。
三、高職院校播音與主持課程思政優勢
全面落實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課程思政雖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卻在無形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優勢。
(一)激發愛國主義情懷
在播音與主持專業的過程中使用紅色故事和經典作品作為練習素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認知、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獨立人格、優良品質和良好心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忠于黨的傳媒事業,努力做思想和文化的傳播者。
(二)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與本科院校學生相比,高職院校學生在知識積累、文化底蘊方面稍顯欠缺。而播音員、主持人的職業特點又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職業素養。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在播音與主持專業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能夠培養學生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底蘊、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政治方向,加強學生的媒介素養,提升學生的思維高度,全方位育人,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四、結語
在高職院校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過程中,巧妙地將思政元素滲透到教學內容里,以課程知識內容為載體,以紅色經典故事和作品為手段,把思政內容無形地滲入到專業知識講授和訓練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整體專業水平,更能促逬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激發愛國主義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為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和社會主義傳播事業的接班人,這既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也是高職院校播音與主持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作者:劉靜 李盒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