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表演藝術真實性與生活自然真實性關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把握好表演藝術的真實性與生活自然真實性的關聯是演員進行表演創作的重要前提。表演藝術的真實性是一種假定的真實,而自然生活的真實性又是假定性必須遵循的前提,二者相互影響,卻也各有不同。本文試圖通過論述二者的關聯,從而探討表演藝術創作的更多可能性。
【關鍵詞】表演藝術的真實性;表演創作
在眾多的藝術形式中,表演藝術是特有的一門把藝術家和作品緊密聯系起來的藝術。表演藝術家們在舞臺上創造了一個特別的地帶,這個地帶可以是逼真、寫實地在展現生活,也可以突破于現實的表象用各種寫意的手法進行另一種詮釋。但不管是什么樣的呈現風格和表演流派,都是在詮釋一個“真與非真”的主題。表演藝術的一大創作前提就是“虛構”,但其主題和思想卻在強烈地呼喚真實。表演藝術之所以美,是因為其無形之中連接了生活自然的許多部分,并在虛構的故事中迸裂出真實的火花。面對虛構世界中發生的真實聯系,以及真與非真的悖論沖突,我們必須探究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即表演藝術的真實性與生活自然的真實性的關聯。
一、表演藝術真實性和生活自然真實性的基本概念
(一)生活自然的真實性
關于生活自然的真實性的界定,可以參考文學理論概念。文學作品中“狹義的生活真實”,主要指實際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人和事。也就是沒有經過加工提煉,沒有經過人的大腦主觀意識過濾的生活。它是自然的、原始的、粗獷的,真實的。而廣義的“生活的真實”則包括狹義的生活的真實、歷史的真實和科學的真實。
(二)表演藝術的真實性
表演藝術的真實性是由多個層次構成的,即:自然性的真實、社會性的真實、人的真實、性格的真實、個性的真實、情感的真實性、邏輯的真實、時代的真實、風格的真實、時間與空間的真實以及技術的真實。正是以上豐富的層次構成,才讓表演藝術不論是呈現風格還是表演方法,都存在著多元化的特點。
二、表演藝術真實性的創作前提與要求
(一)表演藝術真實性與假定性的關系
假定性和真實性都屬于表演藝術的特性,但表演藝術的真實性卻是依附在假定性當中的。二者并不是相互對立、相互違背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首先,假定性是進行表演藝術創作的前提。這一點具體可以體現在表演體系中規定情境的設置上。規定情境的存在給導演和演員等多個創作單位界定了一個清晰的創作空間。不僅在時空環境等外部規定情境上有所要求,同時也在角色的性格與個性上有所設定。也由此,只要是表演所呈現出來的,就不是真實發生的,只要它發生了,就是假定的。其次,假定性的存在是為了更好地追求表演藝術的真實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在其表演體系中提出,演員需要通過“在假定情境中的熱情的真實和情感的逼真”來獲得表演的真實性。他的表演體系一直著重追求演員在規定情境中展現真實、逼真的人物情緒與精神思想。一方面他強調了表演藝術中假定性這一特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真實性是演員進行表演藝術創作的最終目的。由于不同的表演作品有不同的創作手法與表達方式,所以其假定性的程度也存在差異。比如我國的戲曲,就因為其寫意化、無實物等特點而具有極高的假定性。但正是這些特點,讓戲曲更好地傳遞了角色與角色之間真實的情感糾葛,也由此更好地追求了表演藝術的真實性。
(二)表演藝術真實性的創作條件
演員作為表演藝術的直接創作者,進行表演真實性創作的條件需要從兩個方面出發。第一,從自我出發,開掘自身的獨特經驗,營造人物個性的獨特表達。演員在進行角色塑造的過程中有一個相對重要的環節就是找到自己與角色的共通點,而尋求共通點的前提則是對角色建立清晰又完整的認知。這就離不開演員對規定情境的分析與理解。演員不僅需要挖掘角色本身具備的個性特征和性格特點,更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獨特的塑造方法和表達方式。若能把握住這點,即使自己與所扮演的角色在個性特征等方面有較大的差異,也可以進行有效的表演創作。第二,同時把握共性的真實與個性的真實。所謂共性的真實指代的是真實生活的基礎和準則。而演員要實現個性的真實則必須強調自我藝術感覺的真實和準確,由此才能更加完整地進行人物塑造。也就說在把握規定情境的前提下,演員需要對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回溯和梳理,甚至是挖掘和拼湊。一方面演員對于現實生活需要有正確的認知和清晰的判斷,對于劇本提供的人物要素做好梳理。面對創作素材的缺失,演員還需通過多種途徑去填補自身經歷的空缺。我國著名導演焦菊隱先生在排練經典劇作《龍須溝》時,為了將當地的生活氣息與環境特點生動地呈現在舞臺上,要求加入符合地域特色的商販吆喝聲。為了追求最真實的舞臺效果,演員們深入實地,走街串巷地尋找真實的小商販,并對他們的叫賣聲加以模仿。不僅如此,焦菊隱先生還提出對于吆喝聲的模仿不能僅限于技術性的相似,還要隨著劇情的深入以及所扮演角色的思想情感發生變化,由此才能完成烘托、陪襯這一功能性,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從演員自身出發,則需要調動自身情感以及找到相關素材去刺激自己的表演創作。由斯坦尼表演體系衍生的“美國方法派”就對虛擬情境中的真實表演進行了有效的訓練。方法派圍繞“情緒記憶”和“即興表演”兩大要素來幫助演員在規定情境中探索表演的各種可能性,讓演員在面對特定的演出情境時,可以有機地調動自己的情感,并加以設計從而探索到合適、準確的創作途徑。舉例來說,當一位演員需要根據劇中某一處情境做出相應的身體反應時,他就需要去回溯自己過去生活中遇到過的類似的經歷,找到當時自己的身體感覺甚至只是簡單的肌肉跳動。在此前提下,演員再進行多次調整并可以有機應用在表演過程中。由此達到豐富創作素材,提升表演創作能力的目的。
三、表演藝術的真實性和生活自然真實性的區別與關系
由上文所討論的假定性可以看出表演藝術與自然生活的關系:表演藝術離不開假定性,所以表演藝術的真實性不能等同于生活自然的真實性。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存在著必然的聯系。
(一)表演藝術真實性與生活自然真實性的區別
生活的真實是全息的真實,而表演藝術的真實則是局部的,有選擇的真實。也就是說表演藝術并非在模仿生活而是在表現生活。表演藝術并不是為了制造生活的幻覺,而是在假定的前提下創造一個追求藝術真實的世界。2018年的兩部熱播大劇《延禧攻略》與《如懿傳》描繪的都是歷史上乾隆時期的后宮故事,在歷史背景、人物設定、重要事件等方面都是一致的,但是最終的呈現以及劇情走向卻是大相徑庭。但正是因為兩部劇的相似,才引起了廣大觀眾如此持續性的討論。對比兩部電視劇,“生活的真實”主要體現在這兩部作品的歷史背景,主要人物以及重大事件等方面:年代為乾隆年間;幾個主要人物:乾隆、富察皇后、令妃、繼后;主要事件:富察喪子,繼后削發等,這些信息量都是有歷史記載并且真實存在過的“生活的真實”。而兩部劇的不同之處著重體現在:兩個乾隆不同的人物個性,以及兩個“令妃”天差地別的人設上。《延禧攻略》中的令妃聰慧機靈,善良正義,而《如懿傳》中的令妃則淪為反派,狠毒狡猾。人物個性和性格都是歷史上無法考證的,但也由此給了演員極大的空間去創作。讓演員在兩個不同的情境之下,以把握人物個性特征為主進行表演創作,由此來追求表演藝術的真實。
(二)表演藝術真實性與生活自然真實性的關系
盡管表演藝術的真實性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實性,但不可否認的是:表演藝術是對自然生活的凝練與提煉,并將其賦予美的種種,引導人們進一步挖掘和品味生活。不論是戲劇舞臺還是影視作品中,總會有很多經典的角色通過演員的表演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話劇《家》中的鳴鳳、《雷雨》中的繁漪和《欲望號街車》中的布蘭琪等。這些角色都不是真實存在的,但她們所經歷的人生變故卻是現實的縮影。繁漪在年代大環境下對于愛情的追求,鳴鳳不甘受辱后的投湖,布蘭奇經歷人生變故后一次次迷失在自己編織的謊言中。這些生動的角色由劇作家創作,活在虛構的情境中,與真實世界的觀眾并無交集。但她們所經歷的成長,所流露出的情感卻呈現出一種極致的真實,真切地喚起觀眾內心深處的共鳴。不僅如此,上文也提到把握共性的真實,是進行表演藝術真實性的創作前提。所謂共性的真實指代的是真實生活的基礎和準則。也就是說自然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對表演藝術是有所啟發的,是表演藝術的創作藍本。近年來,有大量的表演藝術作品都來自于對真實生活的改編,并通過表演創作放大了人物的特點,聚焦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比如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滾蛋吧,腫瘤君》就分別以漫畫、電影和話劇三種形式來呈現給大眾。該劇講述的是天性樂觀向上的主人公熊頓突患淋巴癌,不得不走上與病魔抗爭的故事。不論是哪一種呈現方式,作品都只取材了主人公的病癥以及她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并做了很多潤色的處理,并沒有全部照搬她真實的生活情況。這樣一來,觀眾就可以更直觀地感受作品所要傳遞的積極生活的正能量與信息。生活自然對于藝術創作的影響是多方面、多維度的,都可以幫助表演藝術有更真實的呈現。比如《唐山大地震》與《海嘯奇跡》這兩部災難電影,都取材于真實的自然災害——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極度真實的故事背景不僅給了觀眾逼真的代入感,在表演創作階段也給了演員們最極致的規定情境。刺激演員用真實的表演把極端災害下人類的危機處境和生存選擇呈現于觀眾面前。較為特別的是,在《唐山大地震》中與地震有關的畫面只有短短幾分鐘,著重描寫的是后續三十二年里不同角色的經歷和心路歷程,將對人性的思考與刻畫更為真實地集中呈現于觀眾面前。劇中討論度最高的片段之一就是災難發生后,一塊石板同時壓住了一對姐弟,由演員徐帆飾演的母親卻只能在姐弟倆之中選擇一個救活,這段情節牽動了無數觀眾的心。如此極端和殘忍的選擇,不僅通過另一個視角讓觀眾感受到自然災害的殘忍與無情,也將人性的掙扎、脆弱、堅韌等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深刻地影響著每一位觀眾。還有一些藝術作品則選擇聚焦普通人的生活故事進行創作,比如近兩年比較有名的美劇《摩登情愛》。該劇取材于《紐約時報》每周更新的同名專欄,自2019年首播就收獲好評無數,并于2021年更新了第二季。這部劇之所以廣受好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些故事都是改編自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劇中所討論的人物關系與矛盾點也與當下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由演員安妮·海瑟薇出演的一集中,講述了一位飽受雙向情感障礙困擾的女性所經歷的生活變故。該集播出后將“心理疾病”這一話題推向熱議,揭示了現代社會快節奏下的人們對于隱性的精神疾病的忽視與誤解。與此同時,該劇也呼吁社會不僅要了解這類疾病,更要對身邊的患者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同樣的,該劇的第二季又緊跟當下,融入了新冠疫情這一巨大的生活背景,講述了一對相識于疫情前夕并互有好感的男女,在本該如約見面的日子里,突然遭遇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城市封鎖,從而人物關系走向未知的故事。通過聚焦于普通人的愛情故事,從而討論新冠疫情對人們生活帶來的方方面面的影響。呼吁人們要珍惜身邊的人和事,享受生活中看似簡單卻值得珍惜的愛與溫暖。由此可以看出,這部美劇不管是從故事背景還是人物設置都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展現了當代人的愛情。演員們充滿溫情的表演與詮釋,讓觀眾對于劇集講述的故事充滿親切感與認同感。表演藝術的創作離不開自然生活的啟發,即使是沒有改編真人真事的藝術作品,演員在進行表演創作的時候也需要囊括自己對生活的思考,需要挖掘自己的人生經歷。將角色的所思所想融入自己的人物塑造中,用自己的理解呈現給觀眾,讓觀眾不論是從影視屏幕還是戲劇舞臺,都真切地相信眼前所感受到的藝術世界。由此,我們可以總結:表演藝術的真實性是在假定中,對自然生活的一種集中與提煉的真實,是可以通過不同的呈現方式在鑒賞者的心理情感上得到認同的一種真實。所以相比較自然生活的真實性,表演藝術的真實性往往更鮮明、更強烈、更集中、更動人。
四、結語
表演藝術的真實性是以假定性為前提,源于但不等同于自然生活的真實性。但對于表演創作者來說,不僅要遵循藝術創作規律,還要學會把握假定性,從而更好地呈現表演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的自我修養[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
[2]喻恩泰.戲劇表演藝術假定性當中的真實性[D].上海戲劇學院,2005.
[3]吳曉江.淺論話劇導演排演中國戲曲的得失[J].戲劇文學,2017,(2):16-21.
[4]劉軍.話劇表演中的情感運用探究[J].劇作家,2018,(4):124.
作者:陳思含 單位:常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