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商業健康保險體制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顧靜文、董蘅、蘇家春、盧燕雯、胡敏、陳宏 單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國際醫療中心
俾斯麥混合型模式:這一模式主要是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保險共同存在。在很多國家,社會醫療保險設定一定的起付線、自付比例和封頂線,需要居民自付一定的費用,商業健康保險通過銷售補充醫療保險產品,保障客戶的自付費用。這種模式的代表國家是法國、德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在補充健康保險中,往往采取對封頂線以上補償給予繼續保險支付辦法,此類保險有多種形式,有商業保險形式,也有通過總工會大病保險形式等。另外,在商業保險中,往往有對社會醫療保險的除外項目或者不保障的項目提供全部或部分保障,例如,視力矯正、牙醫、整形、長期看護、康復保健、豪華住院服務等。補償水平因國家不同而不同,也因不同保險福利包不同而不同。可以看出,私人保險模式為廣大居民提供基本健康保障,是美國的主流醫療保障制度;貝弗里奇公眾模式主要是國家衛生服務模式;而俾斯麥混合模式結合了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保險。補充健康保險為居民提供在公共保險基礎上的補充保險,減輕了看病費用負擔;商業健康保險則在封頂線以上部分支付和社保覆蓋以外項目、補貼住院費用等方面滿足本國居民多樣化的醫療保障需求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國內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現狀分析
社會醫療保險一般分為社會醫療救助、國家衛生服務保障、社會醫療保險、市場醫療保險、儲蓄醫療保障制度等五種模式。我國現行的醫療保障體系呈現出多層次的特征。其中,社會醫療保險起基本保障作用,由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三部分組成。由于我國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基本醫療保險只能做到“低水平、廣覆蓋”。作為社會醫療保險的補充,商業健康保險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居民多層次醫療保障的需求,主要是對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之外的補充保障,是人們提高醫療保障的重要途徑。我國商業保險的發展正處于初級階段,存在不少問題: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市場競爭激烈;風險管理的能力、風險管控的手段等都相對較低[3];專業化管理水平低;“供求矛盾”與“市場潛力與市場風險矛盾”的存在。一方面健康險的發展市場空間巨大,而保險公司相關業務卻發展緩慢;另一方面社會公眾需求迫切,難以得到滿足。這些均使得目前的商業醫療保險不能滿足各階層人士不斷提高的醫療保障需求。
上海市醫療服務提供者、患者、支付者三方分析
醫療服務支付方(保險機構)、醫療服務提供方(醫療機構)和被保險方(患者)構成了醫療服務的三方,其中保險公司為患者提供保險產品及理賠服務,醫療機構為患者提供醫療或健康服務,而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相互合作,保障了患者的健康并解決了支付問題。
上海市有近100家中外保險和服務公司,較知名的約有30家,包括國際保險公司、國內健康保險公司、第三方服務公司(TPA)[4]和保險援救公司。它們的服務及運作各有特色:國際保險公司商業運作經驗豐富、產品齊全、海外購買人數多,但受政策影響未能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國內健康保險公司發展迅速、網絡齊全,但產品單一、有些受醫保用藥等多重限制;TPA公司在國際國內保險公司發展均受限的情況下在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之間架起了很好的橋梁。其服務周到、理賠便捷、24h熱線、醫療護送、簽證協助等,但公司規模偏小、業務種類不多;國際救援公司以緊急援救為特色,擁有專業的航空和旅行專家,能夠安排相關醫療的地面或空中轉運,但費用昂貴。
上海市可提供高端醫療或特需服務的醫療機構約有80家,但能夠與商業醫療保險公司合作提供免現金直接理賠服務并為境內外人士提供高端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約為30家,包括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及一部分綜合性醫院特需醫療服務,如華山國際醫療、市一、和睦家醫院和百匯醫療集團等。其布局由市場因素決定,基本滿足上海市場的涉外高端醫療需求。但目前公立三甲醫院國際醫療服務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困境,受到國內醫改政策影響,未來發展前景不明朗;醫務人員個人發展受限如職稱晉升等,后備人才不足,醫療服務、文化背景有差異;與國際保險公司建立直付困難,尤其是公立醫院沒有保險專業團隊,資金結算存在風險。
高端商業保險購買方主要由長期居住上海的境外雇員及家屬,短期商務人士及游客和境內高端人群所組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其對醫院的選擇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如:外籍患者傾向于外資診所;華裔及港澳臺患者傾向于去綜合性醫院;重癥及疑難病例選擇三甲醫院等。購買的保險也主要是患者在本國購買或中國境內購買。對于醫療機構的信息來源主要通過保險公司、領館、公司和親友推薦,廣告等,但仍存在信息渠道不暢通、對購買高端商業保險認識不足或有疑慮等問題。由于上述原因,上海的商業健康保險仍處于一個相對滯后的狀態。
高端醫療服務和商業健康保險合作案例分析
華山醫院國際醫療中心是滬上最早提供涉外醫療服務的機構之一,集門急診、住院、出診、疫苗接種、健康體檢、災難救援、醫療保障、國際轉運、教育培訓和科研為一體的多元化醫療服務體。至今已為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40余萬人次提供不同需求的醫療服務,境外人士達75%。自上世紀90年代初率先與商業健康險公司建立合作,開展直接理賠結算業務,現已與歐美、日本和國內20余家保險公司建立合作關系,保險收入占醫療總收入從最初僅為5%,以后逐年增多,截至2010年已達到35.9%。中心舉辦了四屆“高端醫療服務與建設”國際研討會,發起籌建上海市醫學會涉外醫療研究會,為整合上海涉外醫療資源、推動上海現代醫療服務業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是美國、英國、德國等10國領事館、國際國內商業保險公司和跨國企業的指定醫療單位。
加強上海醫療保障體系,促進商業健康保險發展相關政策建議
根據國際商業健康保險不同模式分析并結合上海實際,提出建立上海商業健康保險新模式,即按醫療服務的不同需求,采用多種類型保險制度互補結合,既保障基本醫療,同時盡可能滿足不同層次人群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圖1)。在滿足基本醫療的同時大力發展高端特需醫療服務。醫療服務按大的框架分為基本醫療服務和高端醫療服務兩部分。基本醫療服務由公立醫院及部分私立醫院提供;高端醫療服務目前主要由部分公立醫院的涉外和特需醫療部門、中外合資醫院和診所等提供。建立多種類型醫療保險制度互補結合,保證醫療保障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基本醫療保險:即現有的城保、鎮保和新農合等。由政府承擔,通過多種形式籌措資金,強調全覆蓋,體現公平性。基本醫療保險+補充保險相結合:對封頂線以上部分,宜引入補充保險,可以由政府推動或結合商業等各種形式的補充醫療保險產品。以享受基本醫療服務的人群作為受益方,提高該人群的支付能力。補充保險可以由個人或結合集體共同出資購買,其費用低、受益面廣,解決了部分“看病貴”的問題,是對廣大人民群眾基本醫療保險的一種補充保障;另外,作為購買基本醫療服務的資金擴充,大大增加了商業保險公司基本醫療保險產品市場的基數,降低了其健康險的運營風險,亦有利于商業健康險公司的發展。基本醫療保險+高端商業醫療保險相結合:采用分類支付的辦法,對于有高端醫療服務需求的人群首先就其基本醫療服務范疇由基本醫療保險負擔,而超出基本醫療服務的特殊服務需求,由商業保險公司根據市場需求和政策導向設計多層次、個性化的健康保險產品作為高端醫療保險產品來提供,包括市場上存在的涉外高端醫療、特需醫療和高端體檢等。可由個人或單位集體共同購買,從而使基本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順利接軌,滿足多層次人群的醫療服務需求。
針對商業保險需求,政府應制定和完善相應的商業醫療保險法律法規,給予稅收優惠和政策傾斜,大力開發和開放商業健康保險市場,降低準入門檻,積極鼓勵國內知名保險公司及各種中小保險公司加入到健康保險的經營和管理中;有序引入管理經驗豐富的海外健康保險公司和TPA公司;解決醫院參與醫療保險經營管理和保險公司開辦醫院或收購醫院的合法性[5];適時建設商業醫療保險統一結算平臺。
合理規劃高端醫療服務資源的布局,逐步將現代醫療衛生服務業納入區域衛生規劃管理。目前上海市20多家中外合資、合作營利性醫療機構,其布局基本由市場因素決定,浦東、虹橋兩個國際醫學園區的建設則體現了政府主導的作用。因此可結合市場機制與政府行為,在建設高端醫療服務園區的同時,更有效地在本市區域內合理配置高端醫療服務資源;健全現代醫療衛生服務業的行業準入制度,規范涉外醫療機構的設置及認證,可由市政府、市衛生局牽頭,委托醫學會等對醫療技術過硬、服務優質、保險結算嚴謹的高端涉外醫療機構進行認證并予以推薦。建立健全符合現代醫療衛生服務業發展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完善上海醫療衛生系統的人才結構,開放醫師多點執業;將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聘自海外的醫技人員納入本市專業醫技人員技術職稱管理范圍或給予對等職稱認定;作出制度安排,使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可以培養或聘用滿足其需求的住院醫師;同步建立專業的財務保險結算團隊,與商業醫療保險公司開展共同支付(Co-pay)等靈活結算服務。
國際知名企業均給其國際員工購買高端商業健康保險產品,而國內一部分效益好的集團公司如銀行、國有大型控股公司已開始為員工購買商業健康保險作為對員工的福利待遇。政府應出臺相應措施來激勵購買商業保險,依照企業的經營狀況采取減免營業稅或個人所得稅的方法支持單位集體或個人共同出資購買商業健康保險產品;保險公司對于家庭或團體險出臺優惠政策等,擴大商業保險購買者和受益者這一群體,達到保險提供方及被保險方共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