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特色長期護理的保險制度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016年3月17日,十三五規劃全文正式,明確提出“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2016年6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了《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決定在全國部分城市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力爭在“十三五”期間能夠構建起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政策框架。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特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構建顯得格外重要。本文基于我國試點城市的運行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以及美國和德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模式的比較分析,最終給出了三險合一模式、將長期護理保險的產業化和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相結合三點政策建議。
【關鍵詞】長期護理保險;長期護理;制度構建
一、引言
長期護理保險(LongTermCareInsurance,LTCInsurance)是為因年老、疾病或傷殘而需要長期照顧的被保險人提供護理服務費用的補償。①根據“十三五”指示,未來五年長期護理保險將成為重點建設對象,試點城市將近一步增加,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可行并且必要的。本文主要從我國目前試點城市出發,發現“中國特色”問題,并結合國外成熟模式帶來的啟示,最終為中國特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構建提出相應的建議。
二、我國試點城市的運行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本文選取與醫療保險緊密聯系的青島模式進行分析,試圖發現“中國特色”問題。自2006年起青島市通過社保籌資的方式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在參保對象上,規定凡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農合(2015年1月1日實施)的參保人,均應參加護理保險。在基金籌資方式上,包括以下兩種:其一城鎮職工護理保險基金,每月月底以當月職工醫保個人賬戶記入比例劃轉0.2個百分點的資金量的2倍為標準,從醫保統籌基金中劃轉;其二城鎮居民護理保險基金,以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基數,按0.2%比例從醫保統籌基金劃轉,同時市財政每年從福利公益金劃轉2000萬元。在基金存儲模式上,包括城鎮職工護理保險基金、城鎮居民護理保險基金。在保障范圍上,青島長期護理覆蓋了基本醫療保險保障范圍以及醫保三大目錄(藥品、診療項目和醫療服務設施)范圍。同時也包括一些特定的保障范圍:特殊儀器設備使用的指導、輔助、維護;病情變化的臨時處置、協助轉診等,臨終患者的對癥處理與日常照護等。結合上述城市試點情況,筆者認為可以總結出的問題為兩點。第一,基金來源不合理,導致籌資模式缺乏獨立性試點城市的長期護理保險基金與醫療保險基金相聯系,甚至大多數基金來源于醫保基金。具體表現在:依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其支付范圍、服務內容需在醫療保險制度的范圍內。第二,保障范圍的偏差,誤導制度未來定位的健康發展從目前的探索來看,長期護理都在不同程度上偏向于醫療部分,這就模糊了長期護理與醫療保險的關系,同時實踐中也容易混淆長期護理和養老的關系,這樣就會誤導制度的合理定位,所以我們需要進一步的辨識長期護理與醫療和養老的區別。
三、美國和德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模式的比較分析
美國采用的長期護理保險模式為典型的商業保險模式,即根據個人的意愿自行購買,這種模式和整個美國醫療保險模式也是相符的。在政府的監管之下,通過市場運作并輔以合同約束,一方面保障了資金的來源,另一方面隨著護理種類的不斷翻新,充分滿足了社會各階層的需求。美國模式優點表現在在個人自愿的基礎之上天然劃分出針對不同需求的不同業務模式,供求關系完全取決于市場,效率較高。但是,商業模式必然帶來逆向選擇,美國長期護理保險有著較為嚴格的核保過程,通常除了考慮投保人年齡之外還要考慮其醫療狀況和病逝,不允許健康狀況差的人投保,某種意義上說公平性難以體現。德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由政府作為管理主體,屬于社會保險范疇,采用強制保險方式。德國的長期護理保險開始于1994年5月德國聯邦議會通過《長期護理保險法》,其保險人為護理基金會,由疾病保險基金會代為行使職責,同時財務籌資機制為現收現付制。基金收入來源包括被保險人繳納的保險費和各種財政補貼,其中保險費由雇員和雇主各繳納一半。其中繳費基于個人收入,而不是風險,隨同疾病保險保費一并繳納,存入長期護理保險基金。在2008年德國曾有過一次長期護理保險改革,改革目標是優先發展居家護理或社區護理,提高長期護理服務質量、運行效率和給付水平,及確保制度可持續性等。這次改革將保險費率提高0.25%,并將有無子女需要撫養作為差異化保險費率因素,有子女者繳納保險費率為1.95%,無子女者為2.2%;其三聯邦政府設立長期護理保險儲備金作為調劑使用。德國模式由于是國家強制參與的形式,因此公平性在喊打程度上達到了保證,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全社會共同面臨的老年護理問題,但是不得不說,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其一靈活性差,難以滿足不同等級個人的特殊需求;其二由企業和個人共同負擔會帶來一定的財務壓力,或將引起傳統家庭護理支持者的反對。
四、中國特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構建初步設想
在前期分析的基礎上我們來假設直接照搬國外模式可能會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果完全采取美國模式,不可否認我國目前仍舊屬于發展中國家,如果完全商業化管理,那么可以想象將會出現大量暴露在風險之下卻也無能為力的中下層人民,難言公平;并且我國目前的商業保險市場遠遠達不到美國的成熟程度,可能存在道德風險、險種不完善、賠付率高和業務風險嚴重等問題。如果完全采取德國模式:其一由于我國目前老齡化問題嚴重,長期護理保險需求量極大,完全強制型的模式或將會給國家及各地政府帶來進一步的財政問題;其二國家和地方政府對于保費的支持主要來自于稅收,如果采取此種模式意味著個人的稅收支付將會加大,同時加上一半的個人負擔,對于貧困落后地區的居民來說根本負擔不起;其三強制性的保障制度可能會帶來一定的道德風險,在我國經濟尚未達到高度發達,國民收入不均,國民素質有待提高的當下可行性不高,一旦實行可能會帶來更為嚴重的負擔問題。結合以上所述問題以及之前對試點城市存在問題的分析,筆者提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構建初步設想。
(一)三險合一模式
建立養老、醫、護保險包。結合當前國情三者各自獨占一個領域導致保險總費率較高,主要浪費在大量的管理費用上。一旦三險合一對于保險的受助對象老年人來說更加容易操作,實用性更強,同時對于社會統籌層次方面也將進一步降低管理費用進而帶來保險費率進一步降低的結果。
(二)將長期護理保險的產業化
產業化意味著大量的專業護理人才和社會福利機構的支持。產業化一定程度上說意味著專業化。專業化問題可以通過護理機構和社區加強與學校的合作,并在學校設立相應的護理學科,加大對護理知識的教學,同時彼此直接相互對接,實現人才的全程培養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三)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相結合模式
由于前述分析可知,單獨的社保模式和商業保險模式對于我國來說均是弊大于利,因此筆者提出當前中國或可采取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相結合的模式。在兩者結合的基礎上,國民更容易接受,資金來源有了保障;不同群體不同需求的靈活性的問題也將通過其中的商業保險得到解決。同時在這種模式中,政府更大程度上是監督引導的作用,并應適時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具體操作可有一下三條:其一借鑒美國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人們購買充足的長期護理保險;其二加強對市場的監管,避免壟斷和惡性競爭等行為,確保市場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其三將減輕人民負擔落到實處,如進一步降低藥品價格等。
五、結束語
長期護理保險是解決目前我國養老問題的方法之一,雖然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在剛剛建立階段,經濟水平還未能完全滿足全覆蓋的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但關于長期護理保險模式的研究與構建已經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慢慢走上正軌。路還很長,但堅信我們一定可以共同見證一個老有所養,老有所終的和諧社會的到來。注釋①MBA智庫。
參考文獻
[1]戴衛東.《中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構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
[2]張惠芳,雷咸勝.我國探索長期護理保險的地方實踐、經驗總結和問題研究.《當代經濟管理》[J].2016年9月第38卷第9期.
[3]荊濤等.影響我國長期護理保險需求的實證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4]荊濤,謝遠濤.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運行模式的微觀分析[J].保險研究.2014年第5期.
[5]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本市養老機構建設實施辦法的通知[EB/OL].京政辦發[2013]56號.
[6]鄒小菲.長期護理保險的全球發展趨勢及對中國的展望[D].碩士學位論文,青島大學,2005年.
[7]熊建.護理短板不補養老產業受阻[N].人民日報,2015-11-18(15).
[8]韋公遠.美國的長期護理保險[J].保險天地,2006年第7期.
[9]社會藍皮書: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10]邱鵬.長期護理保險:中國健康險市場未來的發展點[J].上海保險,2004年第3期.
作者:高天一 李菁陽 單位: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