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議不同市場下外資保險公司的經營績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以國際情況來討論外資保險公司績效表現的文獻并不多,主要是分析外資保險公司進入東道國市場后,對當地市場結構的影響,鮮有針對經營特性與績效特征進行分析的研究文獻。Nat和Ma使用1996~2003年國際數據研究,發現財險市場在逐步自由化環境下,維持高度市場集中將降低財險公司利潤,而外資公司所帶來的價格競爭對此結果有顯著的影響。[4]黃景莉使用1998~2007年數據檢驗國際財險市場,發現市場越開放,允許外資進入與降低外資持股限制,可增加市場效率,減低當地財險公司破產概率。[5]Fenn等使用1995~2001年數據分析歐盟主要國家,發現跨國經營的歐洲保險集團,母國壟斷力將會與整個集團的經營效率成反比。[6]前兩篇研究成果雖然未直接說明外資保險公司經營狀況,但是也說明,更自由的市場環境,可讓外資保險公司發揮效率或影響力,進而提升東道國的市場競爭。目前國內的研究乃以中國本土的情況為主,但是研究的結論逐漸由謹慎應對外資進入,轉變到如何改善外資弱勢的局面。在我國剛剛入世時,王國軍認為,雖然外資不會摧毀一個國家的民族保險業,但是中國保險業必須徹底的改革,才能應對國際化潮流。[7]近年的研究中,劉璐和李黎分析我國市場中的外資保險公司,其償付能力良好,但是在市場占有率與盈利能力卻是極端的弱勢,其面臨著合資、本土化、網點、產品、專業人員等問題。[8]朱銘來和李新平發現我國外資保險公司的擴張,無法增加市場份額,全面入世后,對外資保險公司都沒有顯著的正面影響。[9]胡穎和葉羽鋼、魏華林和張勝都使用了DEA與Malmquist指數分析中外資保險公司的經營效率,在大部分的指標中,外資保險公司落后于中資保險公司,僅有外資財產保險公司在技術效率的表現,優于中資。[10-11]
模型與數據
(一)模型設定
本文采取面板模型的方法分析,以保險公司的經營績效作為因變量,自變量則為三部分,分別是觀察變量、個體控制變量與宏觀控制變量。績效則使用保費增長率與利潤率作為衡量標準,用以觀察外資保險公司在東道國的擴張能力與獲利能力,是否與內資保險公司存在差異性。
(二)數據使用與處理
樣本公司設定在12個較具代表性國家(地區)中選取,其中6個為新興市場國家(地區),6個為成熟市場國家(地區),①每個國家以2010年為基準,選取保費收入最多的內資財(壽)險公司與外資財(壽)險公司各6家作為分析對象,觀察期間從2005至2010年,在剔除部分有瑕疵的數據后,總共獲得財險公司數據716個,壽險公司數據722個,共1438個。②保險公司個體經營數據從《BVD-ISIS全球保險公司分析庫》中取得,宏觀經濟與保險數據由瑞士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所出版的sigma雜志2005年至2011年中取得。由于新興國家的外資保險公司多在2000年前后成立,許多外資保險公司的經營情況并不穩定,如此便會影響輸出結果的正確性,所以本文以2005年以后數據與保費規模作為選取樣本基準,除較具市場代表性外,也借此排除經營狀況尚未成熟的保險公司,降低非系統性的干擾。由于各國間必然有經濟規模、法規制度等差別,將造成企業規模與投入產出的標準不一致,若直接使用原始數據,將無法準確的觀察。因此本文對樣本進行標準化處理,其中各公司的利潤、股東權益、總資產、費用支出,皆除上2004年該國最大內資財(壽)險公司所相應的項目,因此我們以內外資經營上的差距作為分析的依據,使國際間數據得以相互比較。
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績效差異分析
本部分利用模型(2)進行分析,但是新興市場保險公司的績效差異可能較大,進而容易造成異方差的問題,同一國家內的保險公司也可能有截面相關的問題。但是先前數據進行的標準化處理并無法消除此問題,為降低上述的干擾,本文的實證以可行廣義最小二乘(FGLS)來修正對面板數據的估計。此外,財壽險的運作特性與市場的發展階段的不同,都將導致不同的經營狀況,所以實證中將財壽險分開進行觀察,并且再分為總體市場、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來說明結果。由表2可知,亞洲的外資壽險公司與內資壽險公司在新興市場上相比,呈現高增長低利潤的情況,成熟市場中利潤率顯著落后。在非亞洲的新興市場中,外資壽險公司具有增長優勢,利潤率差異則不顯著。由此結果發現,亞洲的外資壽險公司在新興市場呈現以投入換取增長的情況,在成熟市場上,保費增長率并無顯著差異,但利潤率不佳,形成明顯的弱勢。非亞洲的外資壽險公司情況則較為良好,在新興市場呈現高增長,且利潤率不輸內資壽險公司,而在成熟型市場則是內外資經營狀況無顯著差異。本次研究的樣本凸顯了亞洲壽險市場的特殊性,外資在優勢不易全面發揮下,呈現比較被動的局面。模型(2)也可以看出國際壽險市場的特點,新興市場的利潤率不受GDP增長率的影響,成熟型市場的確因為競爭激烈,承保利潤甚至為負,必須倚靠投資收益來充實盈利。另外,在新興市場中保險深度顯著呈現負號,而人均保費顯著呈現正號,則表示保費收入在GDP中占比提高,市場將趨于成熟,保費增長率與利潤率自然會下降,但是在人們更重視壽險的情況下,對壽險市場的增長具有正面效果。由表3可知,亞洲的外資財險公司幾乎和壽險公司呈現相反的結果,保費增長落后于內資財險公司,利潤率卻可以相當,此情況在新興市場中又特別顯著。壽險公司較依賴資產運用收益,因此愿意為追求保費規模而損失短期利潤,但是財險多為短期保費,不易累積資金,較為看重短期的承保利潤。再者,在新興市場中外資保險公司通常擁有較強的精算與商品開發能力,而一般情況認為財險專業性又高于壽險,承保利潤率也可有更好的發揮。本文非亞洲的樣本來自北美、拉美與歐洲,其保險市場較為開放,外資財險公司的業務開拓能力,呈現優于內資的情況。宏觀控制變量的方向大致與壽險相同,較高的保險深度,代表市場的成熟,不利于保費增長與利潤率。
(二)市場環境分析
由上部分可知,內外資保險公司在經營效率上有所差異,新興市場與亞洲市場較為顯著,而這些差異除了語言文化外,也可能當地一些市場限制造成。東道國通常會設定保護政策來維護市場穩定與本國利益,而本土公司的先天優勢,也容易對外資公司造成一定的排擠。此部分希望可以分析市場環境的相關限制,是否會對外資保險公司造成顯著的影響,或進而分析外資可否處理這些劣勢。本部分僅采用外資保險公司作為樣本,將模型(1)的觀察變量更改為對市場環境的觀察變量。表4的平均值是以本文的樣本國家為來源,成熟市場的內資壟斷力與政策限制最低,市場自由度高。新興市場與亞洲市場相當,金融自由度逐年微幅上升,HHI則有較明顯下降的趨勢,但是各項市場環境的限制,仍高于成熟市場。從表5看出外資壽險公司在保費增長率方面,雖然HHI與持股限制顯著為正號,金融市場自由度顯著為負號,但這并不是表示更高的市場限制,可帶來更高的增長率。而是在這些限制多半來自新興市場,在市場尚未均衡下,使得外資壽險公司仍有許多機會拓展業務。不過,由利潤率的影響結果來看,要獲得更高的增長率,外資壽險公司必須得投入更多的成本。綜合觀之,雖然市場限制會對外資壽險公司帶來經營障礙,但是將資金累積與市場潛力作為未來重要的戰略來看,外資壽險公司會先犧牲利潤以換取新興市場的保費規模。從表6看出HHI與持股比例限制將會顯著的抑制外資財險公司的保費增長率,而更高的金融市場自由度,將幫助其保費增長。在利潤率方面,僅持股限制顯著為負。有持股限制的國家(地區)通常為保護當地的保險業,可能會伴隨其他相關的政策限制,縮減了外資保險公司的經營范圍。合資保險公司也可能會有與合資方經營理念的沖突,或是增減資本的問題,都可能導致經營效率的下降。綜合觀之,在環境限制下的外資財險公司,將采取較嚴格的業務選擇,減少保費規模的追逐,保護其營業利潤。此外,壽險市場與財險市場的保險深度,不論在增長率或是利潤率多半顯著為負,這也表示外資壽險公司與財險公司,具有向新興市場發展的誘因。
結論與建議
外資保險公司會因為自身優勢或經營需求,而進行國際直接投資,本文經實證分析,外資保險公司在不同的市場下,經營績效會也有不同的表現,而新興市場與亞洲市場較容易凸顯這些特性。本文的研究結論可歸納為下述三點:第一,保險深度會顯著降低保險公司的績效,因此向新興市場發展,尋找新的增長機會,是國際保險市場的趨勢。第二,市場限制會阻礙外資保險公司的績效表現,但是當市場擁有成長潛力時,外資壽險公司會愿意犧牲利潤來增加保費規模。但財險公司的資金周期短,在市場隔閡較深的情況,會選擇保護利潤,舍棄規模。第三,以成熟市場的經驗來看,市場越開放或限制越小,內外資保險公司績效上的差異將會逐漸減小。通過本次研究可知,高增長、低限制的市場環境,最適合外資保險公司的發展,其優勢可得到較明顯的發揮,而采取積極開放的新興市場,是最符合上述的要求。反之,若是比較封閉的新興市場,外資保險公司的業務較難以開展,隨著市場機會的流失,不易達到預期的目標,短期內的規模與利潤則必須有所取舍。因此,本文對監管者的政策建議認為,若是外資保險公司進入可增加市場效率,因此應當逐步縮減縮小內外資在制度與監管上的差異,使其能充分發揮自身特點。對于外資保險公司的政策建議認為,必須有明確的短、中、長期的發展規劃,切勿高估自身優勢,或是采用搖擺不定的經營方針,將導致資本無效率的投入。(本文作者:譚君強 單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