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內投資連結保險發展趨勢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投資連結保險作為一種新型人身險,從國內保險公司首次推出該險種至今,它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通過對投連險的來源、特點以及投連險在國內的成長歷程進行分階段分析,在如今“保險姓保”的政策之下,投資連結保險應該也必須回歸保險的保障職能上,應該把產品的功能重心放在如何給予投保人更多的保障。
關鍵詞:壽險;投資連結保險;市場
自1978年12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進入了新時期,為提升金融機構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創新成為金融企業的融資手段,而投資連結險(簡稱投連險)就是創新后的衍生品,被人們視為人身險中一種新的壽險產品,這是對新的市場呈現出的新氣象的一種肯定。然而,由于投連產品不同于其他金融產品,不僅具有投資產品的投資收益功能,還可以像保險一樣有保障功能,在壽險中,投資連結保險的銷售誤導行為出現得十分頻繁,處理這一不當銷售行為的關鍵就在于規范這一產品的銷售方法和手段,嚴厲打擊誤導性等失實銷售行為,規范投連險市場。
一、投資連結保險的來源與國外發展狀況
投資連結保險是指以身體生命或健康為基礎(即保險標的)的保險,投保人、被保險人在購買這份保險之后,除了可以保障自己未來損失的可能性,還相當于獲得了一份理財產品,這種保險產品在國內通常被稱為投連險。而在美國它的名字叫變額保險,沃爾特-米勒認為,變額壽險可以按照保費設計細分為荷蘭式的變額保費設計、紐約式的定額保費設計以及付清的定額保費設計。國內一般將投連險視為有理財性質的保險產品。
(一)投資連結保險的來源投連險最早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的歐洲地區,金融機構傳統的經營模式較為單一,經過多次劇烈波動以后,在金融機構瀕臨破產時,為讓金融機構能順利存活下來,政府采取了寬松的監管行為,而這為金融機構實現傳統產品的改革創造了條件。為了融得更多的資金,在這一時期,一些金融機構開始研發屬于自己的新型金融衍生產品,這些新型的金融衍生產品呈現出復合產品的特點,在短期內也十分有效地獲得了大量的社會資本金。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對于保險企業來說,繼續銷售原來的保險產品是不可取的,因為金融市場的不景氣,投保人預期到保險公司可能面對不利而提前退保,造成保險公司內部巨額資金的流出,這就使得保險公司的產品要進行創新改革,要對傳統的壽險產品的設計方向進行調整。與此同時,民眾對保險產品的需求開始多變,監管機構對保險投資渠道的放松管制,使得歐美的壽險公司都開始改變自身產品功能定位,由此投資連接保險就出現了。投資連結保險隨后逐漸開始流入各個國家,開始在壽險業務中掀起一陣波瀾。
(二)投連險在國外的發展投連險自在歐洲大陸首次出現后就開始在金融資本市場上發揮了它巨大的融資職能。1997年,英國投連險保費與十年前相比增長了11%,占據了人身險保費的一半;同時期美國投連險保費每年以25%左右的增長率增長,業務量在壽險業務總量中也占非常大的部分;而這時候,澳大利亞的壽險市場已經被投連險完全覆蓋了,法國投連險的市場占有率也達到了20%以上。投連險之所以能在各個國家快速地成長,是因為世界經濟從20世紀開始,逐漸步入發展的正軌,實體經濟帶動資本市場的發展,這毫無疑問為投資連結保險準備了良好的成長環境;同時國際保險市場的逐漸成熟,保險企業對于險種的供給能力不斷提高,保險消費者的需求熱情也逐漸上漲,所以,投連險作為嶄新的險種,特別能夠吸引購買者的注意力。
二、投資連結保險的特點
(一)效益雙重性投連險像其他保險產品一樣具有保障的作用,并且投保人所繳納的保費,經過保險企業投資后所獲得的收益,在扣減保險公司的一些投資費用后,會與被保險人分享利潤,因此投資連接保險具有保險和理財的雙重特點。
(二)賬戶的多樣性與靈活性投連險一般不是只有一個賬戶,賬戶類型也非常之多(見表1)。投連險賬戶的靈活性是指各個賬戶之間可以任意轉換,客戶可以利用這個特點,根據自己所能承受的損害的大小、自身的經濟狀況等,決定在不同投資賬戶之間的分配保費的比例,也可以利用賬戶的靈活性來進行風險規避,在市場狀況不好時可以把資金放入安全型賬戶,確保賬戶價值保值增值,在市場好轉時再轉入其他賬戶以此獲取投資收益。
(三)投連險的保費與保額的靈活性投連險的保費是能按照客戶需求進行調整的,并不是繳納固定的金額。同樣,投連險的保險金額也并非絕對的,投保人可以自行選擇保額的確定方法。第一種是確定保額,不管投資賬戶的收益情況如何,保險金額都不會因此發生變動;第二種是可變動保額,保險金額隨著投資賬戶收益率的變動發生變化,投資收益率高的時候保險金額也比較高。(四)客戶群的特定性投連險雖然具有投資收益功能,但并不是絕對的,產品沒有規定最低收益保障,具有一定的風險傾向,收入較低的人往往不愿意去買這類保險產品,由此投連險具有一個特定的客戶群體。這類客戶群體經濟能力比較強,想購買具有投資收益的保險產品,且平時較忙無法對自己的財產進行分配投資。所以,投連險的售出,就意味著這種特定購買人群的形成。
(五)信息的完全透明性按照法律要求,這類投資風險完全由消費者承擔的產品操作要透明化。一方面,保費分配導向必須層次分明,即投保人所繳保費在各類賬戶中的投資賬戶分配必須透明,并且投資在投保人允許的基礎上進行;另一方面,購買者應該明晰投資賬戶每輪投資的收益率,因為要保證購買者能夠調整自己的資金分配,并且,當投連產品收益率低于市場利率,或者呈現虧損狀態的時候,購買者可以在下一輪投資前,對這個投資賬戶的金額進行重新分配,以防止更多的虧損發生。
三、國內投連險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平安保險公司1999年下半年開始出售投連產品,這意味著我國第一連產品正式投入市場,我國壽險市場也因此拉開了新的序幕。投連險在推出后的一個月內就創造了近千萬的銷售額,但是好景不長,后來投連險并沒有一路引吭高歌。投連險的銷售額在爆發式增長過后又立馬進入了瓶頸期,不僅業務量大幅度萎縮,而且引發了眾多客戶的不滿,眾多保險學者對此進行了激烈的討論,還有學者認為投連險在我國已經沒有發展的余地了。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顯然對投資連結保險的懷疑和批判思維是有必要的,但就此完全否定該險種在國內的發展肯定是不妥的。而實際上它的發展本就不應該是非常順利的,投資連結保險的發展由于太依靠其投資收益的效果,因此與國內經濟形勢緊密相連,這也是對新時期金融市場呈現出新局勢的積極回應,我們要對投連險出現導致的新的矛盾積極思考與審視,為新的險種在新時代開辟出新的成長路線。
(一)1999~2001年,高漲期投資連結保險產品出現后便得到了市場的青睞,大量的消費者都開始購買,保費呈現猛烈上漲趨勢。2001年投連險保費達到106億元,占據了壽險保費的10%,同上一年比增長542.26%。平安作為內陸投連系列產品的先驅,靠著投連的熱銷為自身大大增創了保費收入,與此同時,平安也獲得了一批經濟實力較強的客戶。
(二)2002~2005年,低谷期自2002年開始,投資連結保險銷量直線下滑,2002年,投連險保費收入占人壽保險保費收入的比例較上一年減少了4.7個百分點,同時,由于資本市場的發展不盡如人意,加之一些保險中介的失實導向,使得國內掀起了退保的熱潮,眾多該業務被緊急叫停。平安保險也一樣,自2001年下半年開始,客戶不滿導致連環退保,年底又相繼出現了集體退保;緊接著2002年保費收入則出現了跳崖式暴跌,上半年同比下跌40個百分點,退保率大幅上漲達到4.9%。2001年平安保險公司的壽險保費中壽險保費占據總保費收入24%左右的分量,而在其后的三年里,其占比也一路滑坡跌至8%。
(三)2005~2008年上半年,恢復期2003年監管機構對新的壽險產品的保費計算等進行了重新擬定,明確新險種準備金的提存。由于宏觀經濟市場的低迷,即使一些公司首次開始研發下一連產品進入保險市場,但依然沒有轉機。2005年,隨著投資賬戶由正虧損漸漸轉化為負虧損,投連系列品種才開始走出困擾已久的泥潭。2006年隨著國內長期資本市場的改革,投連保費收入直線上升。圖1為我國該階段投連險的保費收入狀況。可以看出,2007年投連險在股票市場的牽引下開始熱銷,壽險業務保費增長的原因就是投連險的保費大幅度增長,其銷售額一路暴漲,投連險的銷售額開始成為壽險業務收入的決定性因素,一些外資保險公司也因此成為“黑馬”。2008年4月,中國人壽開發的第一連產品開始進入保險市場,給市場競爭增添了新動力。
(四)2008年下半年至今,低谷期全球經濟飛速發展被2008年金融危機阻斷,經濟發展速度大不如以前。同時,國內經濟市場不景氣導致資本市場持續處于低迷階段,對國內投連險的業務擴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大部分投連險投資賬戶2008年都出現不同幅度的虧耗。表2為2008年金融危機狀態下國內投連險產品的收益狀況。對這些保險公司2008年的投連賬戶回報率進行分析,在偏股、混合偏股和混合偏債三種賬戶表現排名前三家的保險企業收益漲幅都出現負值,雖然個別賬戶出現收益,但是收益率非常低,不難發現2008年金融危機阻斷了投資連結保險的發展之路,還沒有發展完全的投連險因經濟危機一蹶不振。許多客戶也因為投資賬戶的虧損,購買熱情一度被澆滅,各地紛紛出現集體退保的現象。同時,保險公司調研人員在市場景氣時,基于比較高的投連保費收入假設,對市場調研把握的不過關,以及對產品功能定位的不合理,導致了后來許多的保險糾紛。2009年,隨著投連險銷售管理相關通知的公布,在銀行儲蓄柜銷售該類產品成為禁止行為,客戶也就不能像往常一樣在存儲窗口直接購買投連系列產品。雖然銀行開始設立專門的窗口進行銷售該險種,但仿佛無濟于事,投連險業務的發展再一次進入瓶頸期,且至此往后大部分保險公司未將投資連結保險的具體相關數據在官網進行披露。到現在為止,投連險的實際發展狀況與口碑也都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還是監管機構對保險公司投資渠道的管控力度太強,導致保險公司對投資賬戶的收益無法保證,而連續虧損很容易造成購買者的退保,所以,投連業務的擴展也一度處于低谷階段。
四、投資連結保險在我國的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保監會在2016年專題議會中指出,要將“保險姓保”貫徹到底,“保險姓保”就是提醒保險經營者不要混淆保險與投資的關系,保障才是保險的基礎目的,而投資只是其衍生出來的,是為了能更好地給被保險人保障,所以投資必須服務于保險保障,決不能主次不分。投連險與萬能壽險比起來,萬能壽險不僅具有同樣的投資理財功能,并且還承諾了最低的投資回報。2019年一季度國內萬能險保費收入非常可觀,萬能險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這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說明萬能險有市場需求。從政府監管以及出臺的文件看,投資連結保險一路經歷坎坷,但已然無法再展現自己可觀的風險投資收益的一面,因為“保險姓保”!由此看來,投連險也許要重新調整產品的功能定位,即減弱其高風險高收益特征,回歸保險保障的基本職能。比起投連險,從目前的資本市場以及保險市場來看,投保人選擇萬能險是一種更為穩妥的保險投資方式。綜上,投資連結保險如果要繼續在保險市場上發展,保險公司必須加強自身對風險的控制能力,以及提高對保險資金的投資能力,為投連險的被保險人獲取可觀的投資收益。但就目前銀保監會對保險業的監管力度來說,還是比較嚴格的,尤其是保險投資渠道有限,保險公司只能進行一些有限的穩健型投資,但即使如此,投連險可以將自身產品特點往萬能壽險上貼近,即向“半萬能壽險”方向轉化,可以采用將萬能與投資連結保險混合的一種方式,將經過混合的“投資萬能保險”再次推到保險市場上,為保險市場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蔣逸.消費者認知度與投資連結保險市場分析[J].合作經濟與技術,2009(3).
[2]趙存見.壽險誤導成因及對策分析[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09(3).
[3]顧文.我國投連險保費收入的實證分析及展望[J].上海保險,2008(12).
[4]李艷榮,周蔚齡.我國投資連結保險選股擇時能力的對比研究[J].經濟與管理科學,2012(4).
[5]李涵.投資連結保險發展的主要問題及解決途徑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0).
[6]蘇向杲.萬能險保費大幅增長[N].證券日報,2019-02-02.
作者:戴幸娟 李舒煜 單位:南京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