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白血病去白細胞輸血細胞免疫功能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去白細胞輸血對白血病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在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療的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采取普通血液成分輸血,觀察組30例應用去白細胞輸血。比較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與CD4+、CD4+/CD8+水平,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27/30),對照組為66.67%(20/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后,觀察組CD4+、CD4+/CD8+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輸血期間,觀察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率為3.33%(1/30),對照組為23.33%(7/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白血病患者應用去白細胞輸血可改善患者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應用效果良好。
【關鍵詞】白血病;免疫功能;去白細胞輸血
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中原始細胞、幼稚細胞大量增加,會對正常造血功能產生影響,可能導致出血、貧血、感染等,可導致長期緩解率、生存率下降。研究發現,感染是導致急性白血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病死率為64.00%~73.00%[1]。同時,一旦發生感染,則需要延遲或終止化療,嚴重影響治療效果。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輸血能夠糾正患者貧血程度,提高血小板水平,但在輸血時,可能影響患者自身機體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風險。針對這種情況,本研究對白血病患者采取去白細胞輸血技術,分析其對患者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治療的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白血病診斷標準;②年齡18~68歲;③至少完成1個療程化療;④住院時間>48h,且入組前無潛伏期感染;⑤具備良好的執行力、自理能力、理解能力,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赫爾辛基宣言》。排除標準:①未完成誘導緩解治療患者;②認知功能減退、精神疾病患者;③近期內(3個月)有手術史、輸血史患者等。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55.37±6.56)歲,化療時間(8.52±1.02)d,住院時間(15.23±3.33)d,髓性白血病14例,淋巴細胞白血病16例。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56.26±6.48)歲,化療時間(8.49±1.05)d,住院時間(15.35±3.27)d,髓性白血病16例,淋巴細胞白血病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
1.2檢測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普通血液成分輸血,觀察組患者應用去白細胞輸血技術。所有血液均由市中心血站提供,儲存前濾除白細胞,濾除后白細胞含量1.0×105/L~1.0×106/L。成分輸血標準參考《白血病治療學》,血紅蛋白含量<60g/L,輸注濾除白細胞血液或濃縮紅細胞血液。對身體素質較差、疾病耐受性較弱的患者,可適當放寬標準,血小板<20×109/L,血紅蛋白<100g/L。采集3ml肘靜脈血,進行離心處理(3500r/min,5min),進行相關指標檢測。
1.3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輸血效果、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CD4+、CD8+、CD4+/CD8+)、不良反應等指標。療效判定:顯效為白血病癥狀消失,血常規等指標恢復正常;有效為白血病癥狀減輕,血常規等指標明顯改善,但尚未恢復正常;無效為白血病癥狀、血常規指標均無明顯改善;治療總有效率為前兩者合計。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x珋±s)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輸血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27/30),對照組為66.67%(20/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1,P<0.05)。見表1。
2.2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輸血后,觀察組患者的CD4+、CD4+/CD8+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輸血不良反應比較:
輸血期間,觀察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1例(3.33%),對照組出現7例(2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研究發現,血液成分中的白細胞是引起輸血相關免疫抑制、輸血相關移植物宿主病、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等不良反應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其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學的重視。研究發現,對急性白血病患者應用去白細胞輸血技術可改善患者貧血、出血癥狀,同時,能夠阻斷炎癥瀑布級聯反應,減輕炎癥反應程度,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預防醫院感染發生[2]。也有報道顯示,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應用去白細胞輸血技術可改善外周血Th1/Th2細胞平衡,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功能[3]。本研究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27/30),對照組為66.67%(20/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后,觀察組CD4+、CD4+/CD8+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輸血期間,觀察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1/30),對照組為23.33%(7/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去白細胞輸血技術可提高治療效果,增強患者免疫調節能力,保障輸血安全。長期輸注含白細胞的血液制品,可能使機體免疫細胞產生耐受性,甚至誘發免疫細胞凋亡,導致免疫功能水平下降[4]。同時,血液制品實際儲存也可能引起輸血相關性免疫抑制現象,其儲存時間越差,白細胞表面活性代謝物質、可溶性多肽類物質越容易進入血液內部,在輸入到患者體內后,可能導致免疫功能變化。有報道顯示,長期接受含有白細胞的輸血治療,不僅會降低患者免疫功能,還會增加疾病復發率及死亡風險[3]。因此,輸入去除白細胞的血液后,可降低患者輸血相關免疫抑制作用。研究發現,Th2細胞數量上升,Th1/Th2比例異常,可導致患者病情惡化。有報道顯示,采取去白細胞輸血3d后,患者血清干擾素-γ(IFN-γ)水平明顯高于常規輸血患者[5]。在抗原刺激下,CD4+細胞早期產生、CD8+后期會產生血清IFN-γ,可誘導Th0細胞向Th1細胞分化,有利于恢復Th1/Th2平衡,改善患者預后,也是去白細胞輸血技術調節機體免疫的重要途徑。此外,研究顯示,應用去白細胞輸血技術,還能夠降低輸血誘發的醫院感染風險,降低感染所致的病死率[6]。綜上所述,對白血病患者應用去白細胞輸血技術可改善患者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應用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李春香.圍術期回收式自體輸血去除白細胞對患者紅細胞免疫功能和炎性反應的意義[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33):54-56,62.
[2]陸亞嵐,張欣,汪玉芳,等.去白細胞輸血對白血病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6,24(4):1221-1225.
[3]張明芳.去白細胞輸血白血病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7,23(34):52-54.
[4]黃飛,蘇正昌.去白細胞輸血技術在減少急性白血病患者醫院感染的價值分析[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7,38(6):671-672.
[5]胡營濤,馬杰,李亞雨,等.CD25在非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且非核心結合因子相關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急性髓細胞白血病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醫刊,2018,45(19):14-17.
[6]劉名霞.大劑量常規輸血及去白細胞輸血的臨床效果對比研究[J].中外醫療,2016,35(5):1-3.
作者:張琳 鐘苗苗 謝程雯 單位: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