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瑤族文學植入比較文學教學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比較文學課程的教學,離不開豐富的跨文化、跨語言、跨區域的實例。將當代廣東瑤族文學植入比較文學的教學中,既能形成較有嶺南特色的少數民族比較文學教學,又能彰顯教學改革實踐中比較文學課程的民族文化資源整合特色。本文就此展開教學實例研究,以期實現比較文學特色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比較文學教學;瑤族文學;實例研究
比較文學課程是當代高校中文系課程中較為重要的一環。比較文學相對其他分門別類的文學課程而言,其最鮮明的課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語言、跨國別、跨區域,這一課程特色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的通識指向,區域特色資源整合利用到比較文學的教學之中,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廣東高校的比較文學教學中,將瑤族文學植入比較文學的課程實踐,有著廣泛的學科基礎和地緣優勢。從教學對象來看,學生中的少數民族學生群體,大多來自廣東省連南、乳源等瑤族自治縣的瑤族學生,其對民族文學加入教學內容的接受也更為清晰。因此在比較文學課程中,結合少數民族文學、尤其是當代瑤族文學與文化的內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本文試圖從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三個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較文學教學與當代廣東瑤族文學相結合的教學實例研究。
一、教學目標
無論在以文學文科為主的高等院校,還是師范類高等院校,以及綜合類普通本科院校,比較文學課程的教學目的始終有著通識教育的帽子。因此教學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確具體。本人在教授比較文學的課程中,既經歷過作為選修課的比較文學教學,也經歷過作為必修課的比較文學教學。中文專業本科和中文師范專業本科的課程設置有所不同,雖然都有比較文學的課程,但前者是作為必修課程設置,而后者是作為選修課程設置,因此教學目標也因課程設置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本人曾經參考了部分高校比較文學教學的實例,力圖克服學生因教學目標不甚明確而產生的學習難題。比較文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反饋該如何看待這門學科的意見。不僅是教材五花八門,而且類似于古代文學教學綱要的材料也良莠不齊。由于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學生的疑慮隨比較文學課程設置之初就存在。本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力求培養學生對于文學的比較意識,對于不同文化的寬容接受,以及在日后科研過程中較為敏感的思維方式。相對于集中講解枯燥理論和單純灌輸西方文化的單調性,本人發現,從區域特色出發,加入少數民族文學文化的內容,顯然更能提高學生對于比較文學的興趣和學習的效率。在參考其他民族類院校比較文學的課程中,本人發現,以羅慶春教授為主導的西南民族大學的比較文學課程研究較有特色。西南民族大學在比較文學教學中,將“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置于全球化的文化語境中與外國文學進行比較研究,特別是與境外少數族裔文學如拉美文學、印第安文學、黑人文學、亞洲各國文學等的比較研究,致力于通過對民族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動中外文化的平等對話,促進世界少數族裔文學之間的交流和共同發展……加強中國各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已經成為全球文化發展的一種趨勢和中國民族文學學科建設自身的訴求”。[1]
在比較文學課程中融入多民族文學研究的內容也有其學科建設的基礎和依據。以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為例,其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專業下設有中國多民族文學比較研究、中外文學比較研究兩個研究方向。在中央民族大學的民族學碩士招生目錄中,有文化產業創意研究、中國民族社會與文化研究、宗教文化研究、中外文化比較研究等方向,恰恰相反,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專業下,有中外比較文學、多民族比較文學、東方文學等研究方向。也就是說,比較文學與民族文學學科交融的情況在中國高校中普遍存在,有其合理性并且已經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就廣東省高校而言,比較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中顯然也包括少數民族文學和世界文學的比較研究,實質上,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當代廣東瑤族文學)是世界民族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社會語境下,瑤族作為廣東省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其當代文學(即當代瑤歌的創作)隸屬于廣東當代文學創作的一部分,當代瑤歌的發展和流變可以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廣東當代文學的流變特征,亦可為研究轉型期廣東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參照。將如此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學與文化加入比較文學教學中,能夠培養學生對其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洞察力,從而使得比較文學教學遠離枯燥的理論,變得更加明晰,學生也更容易接受,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進一步說,在比較文學課程中結合對當代廣東瑤族文學的變遷研究,亦有助于透視轉型期中國社會少數民族文學的流變、集結和多聲部共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漢族文學書寫中,宏大敘事被逐漸解構,取而代之的是對個體價值的重視和書寫。在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中,主線則由對社會主義民族大家庭的歌唱轉向了對本民族的歌唱和書寫。世紀之交,在少數民族的文化生態被現代工業化社會的洪流沖擊愈加嚴重之時,文學創作者也幾乎在同時做出反應。口傳文學作為一種能夠表達少數族裔民眾情感的文學形式,既活躍在少數民族文學的大舞臺上,又成為當代文學中的一朵絢麗的奇葩。瑤族也是如此,瑤族的主要藝術表現形式的瑤歌,而瑤歌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歌唱內容,這一點完全貫穿到了比較文學教學過程中,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比較文學課程所具有的社會性。與此同時,為學生講述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瑤族歌謠,和比較文學教學相結合,能夠更加激起學生重視少數民族母語文化的保護,從而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去理解比較文學課程本身,是如何對世界少數族裔文學進行關照的。如何明晰比較文學的教學目標,區域特色的文學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教學內容
在比較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本人將民族文學和比較文學相結合的教學內容根據教學提綱劃分為幾個大類。眾所周知,比較文學中有兩大研究需要厘清: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這兩大研究構成了比較文學研究的兩大支柱。比較文學既包括了超越國界的文學研究,又涵蓋了有關文學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的研究。美國學派更注重超越事實聯系的平行研究,而法國學者由于其固有的歐洲中心主義,和對歐洲文學的考據優勢,強調考證和依靠事實憑據來解決問題的影響研究。因此,在中國高校的課堂上,對比較文學理論中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的講述缺一不可。其一,影響研究。首先,在講述淵源學的時候,課本上原本是以中國文字作品中的外來因素為例做詳細的考證,而本人加入了一場課堂討論,討論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中的原型,以及少數民族文學文化中的原型問題。例如廣東的瑤族地區學生,在課堂討論中,會講述自身民族的淵源和神話傳說。本人在課堂討論中,一并補充和列舉瑤族的文學傳統:瑤族是個古老的中國南方山地民族,起源于遠古時代,《山海經》中就提及盤瓠神話。瑤族將盤瓠奉為祖先,瑤族歌謠在整個民族的文化藝術中舉足輕重,其中以《盤王歌》為最,歌詞長達3000多行,歌名多至數十種。在講述淵源學中的口傳淵源一節,本人又重新舉證,將《盤王歌》作為范例講述給學生聽,更加明晰了口傳淵源的特征和表現形式。在講述了口傳史詩之后的若干周,我又在影響研究中加入了新的討論內容,如何看待當代瑤族文學中的盤王形象。當代瑤族文學的創作中,神明和祖先、圖騰一起被重新建構、創作了。其余少數民族的作品也是如此。在指導學生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有個本科生寫的學位論文是關于一部黎族小說的。本人將課堂上所涉及的有關淵源學和影響研究的理論問題整合,加入對其的指導意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影響研究不僅僅體現在漢族文學和瑤族文學的交融上,另外,還涉及到瑤族有語言無文字所衍生出的創作問題。瑤族作者的創作和記述一般以漢字漢語寫作為主,所以在比較文學的教學中,本人尤其強調非母語寫作的割裂與比較文學本身的聯系。然而在比較文學的教材中,很少涉及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有些民族的文學盡管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然而,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漢化過程中,文學創作往往漸漸以漢語為主了,而本民族的語言卻已博物館化地以經書的形式存在著,已不再為人們書寫所使用,這樣的例子有彝族。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特地把以漢語漢字為主要寫作記述工具的民族文學作為案例,和學生討論如何看待非母語敘事的問題。
這一點在比較文學中較為常見,例如用英文寫作的印度人、用法文寫作的加拿大人,用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寫作的拉丁美洲人等等,這樣的雜糅和交融產生了大量的燦若群星的優秀的文學作品。然后,我再給學生展示彝族和藏族用漢語寫作的詩歌的精煉與優美,展示瑤族對歌手抄的用漢語寫就的底本等等。讓他們展開課堂討論,分析非母語寫作的文學品質。生態主義是近年來較為流行的文藝理論之一。交叉學科的研究剛好契合這一理論。很多山地民族都有著天然的保護自然的傳統,而其文學作品和史詩中的顯現也很常見。在比較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將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中有關生態主義的描寫、有關故鄉被現代文明和工業化社會所沖擊的焦慮展示出來,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對于文藝理論的接受和理解。瑤族是山地民族,瑤歌是一種主要的藝術形式,在瑤歌中,內容五花八門,從瑤歌出發可以管窺當代社會的種種變化。另外,瑤族是一個世界性的民族。作為一種跨界族群,主要分布在中國、泰國、越南、老撾、以及一些歐美國家。因此國外瑤族的文學創作也不遜于國內,這樣,影響研究也可以部分提及國內外瑤族文學的區別和聯系。正如比較文學教學中常提及的中日文學聯系,中印文學聯系等等。苗族和瑤族的文學的比較研究也可列入其中。比如,瑤學研究者較為關注的瑤族經書問題,就具有著比較文學的意味。如瑤族在長期的跨境遷徙的過程中,諸多瑤族經書隨著瑤族的海外遷徙流傳到了國外。美、法、荷、德等歐美國家的圖書館都有不少瑤族經書。2010年,學者郭武在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訪問時,在伯德雷恩圖書館發現了近三十冊清代及民國時期流傳于云南、廣西以及東南亞地區鮮為人知的瑤族文獻手抄本,其中大部分是道教經卷。經過細致的甄別后,他對這些經書進行了分類,主要瑤族道教科儀、驅瘟除疾、超度亡魂與合和婚姻、治病除患等等。[2]瑤族經書在國外的流傳,在比較文學教學中可以作為流傳學的案例來探討。另外,在形象學的教學之中,本人會將瑤族文學中的漢族形象,漢族文學作品中的瑤族形象提取出來,并加以闡釋。瑤族歌謠作為最為常見的瑤族文學樣式,很容易作為教學素材,融入到比較文學的教學中去。以乳源瑤族自治縣為例,縣城位于廣東省北部,這一瑤族聚居地在瑤族的分支體系中屬“過山瑤”,其瑤歌屬勉語系。乳源過山瑤山歌可分為傳統原始體系、近代古典體系以及當代的生活散歌體系;按照內容形式可分為念歌、嘔歌兩種。[3]瑤歌圍繞《大歌書》(即《盤王歌》)的底本展開,但并非一成不變,隨著大的社會背景的變化,瑤歌的內容和歌者也有所變化。在這個流變之中,尤其是生活散歌,漢族人的形象通常會根據時代的變化而改變。
中國社會的轉型、廣東社會生活文化的轉型皆可從這一側面管窺一二。這也正是比較文學的附屬作用之一。其二,平行研究。按照美國學派的定義,平行研究就是對各民族文學所作的比較研究,其研究對象被允許彼此之間并無直接影響和聯系,平行研究是二戰后由美國學者首先提出的,也符合新批評學派直接切入文本的要求。這一定義,不僅強調了對并無相互影響或聯系的各民族文學的比較研究,也提出了比較文學還包括對文學與其他交叉學科的關系研究。那么,對于比較文學和少數民族文學結合而言,“各民族文學”的平行研究十分契合。本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常會引入瑤族和世界其他民族文學創作的平行研究。另外,跨學科研究也是如此,將比較文學課程引出人類學、民俗學以及田野調查的部分研究方法,能夠豐富此門課程的內容。本人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將瑤族文學作為比較文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講述,還將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人類學博士生關于瑤族的田野調查、語言研究文化傳播研究等納入到課程中來。在教學過程中,本人會將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和世界文學(尤其是第三世界文學)作品來進行比較。在少數民族歌者、詩人或者小說家創作的初期,其中大多數人都曾閱讀或模仿過國外的現代主義文學作品,或者受其影響。以比較文學教學中所講述的詩歌為例,在加漢•拉馬賈尼在其《混血的繆斯———英語后殖民詩學》一書中,認為“詩歌是一個充滿矛盾和復合象征、反諷和隱喻的文體———很適合傳達和記錄分裂的文化經驗和沖突”。[4]他對第三世界用英語寫作的詩人作出了詳盡的分析,包括語言的混雜、隱喻的使用、詩歌形式的民俗化等等。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在創作中所經歷的雙語經驗的雜糅性和第三世界的英語詩人是極為相近的———因為他們同樣書寫了傳統的消失、母語的困境以及對“原鄉”的守望。另外,在比較文學課程中,現當代文學、少數民族文學以及相關的分支研究都被納入課堂教學分析中來。如打工文學的發展在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不容忽視,當代少數民族打工文學的發展也如火如荼。這個新近出現的文學現象雖然并未大張旗鼓進入現當代文學研究的視野,然而在比較文學層面,卻別有一番意義。首先,少數民族的文學創作者以工人的身份離開故鄉,他們進入城市,具有雙重身份,少數民族身份和鄉村打工者身份。與此同時,他們又從事文學創作,在打工之余寫作,這樣的作品頗有離散的意味,和拉馬賈尼所言的斷裂與疼痛頗為相似。在教學中,本人會引用一些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者的作品來說明這一點。原鄉在工業化社會中的消失殆盡,加之作為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化的夾縫中生存的困境,都會體現在他們雜糅的作品中。假若從比較文學視野看乳源瑤族瑤歌的變遷,不難發現,政府將居住在山上的瑤族村民,遷移到平地或者城鎮,他們的生存環境產生了變化,對歌的樣式不變,但是歌謠的內容卻變化了。本人和學生在課堂上討論這種變化發生的原因,并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去分析這個問題,能產生良好的互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學方法
在以上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中提到,本人之所以踐行了在比較文學教學中加入民族文學研究的內容,是因為在全球化語境下,研究者和學習者無法僅僅滿足于就外國文學來認識比較文學,而比較文學的視野又能夠契合于民族文學研究。過去的民族文學研究則多在某一民族的范圍內進行和展開,而在比較文學視閾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是在不同民族文學之間進行的比較性質的文學研究。從另一個側面來說,文學人類學也是比較文學的一個分支。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樂黛云教授就曾指出,文學人類學研究改變了原有的學科格局和文論體系,它將代表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一個方向。[5]因此,我們將少數民族研究方法也融入到比較文學的教學方法中去,也是一種教學改革和創新。這種創新不僅僅是錦上添花,而且可以稱之為雪中送炭。在比較文學教學中,常常有“文學史化”的傾向,“比較文學研究的理論化與空洞化,是近30年來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的一種明顯走向,無論是在比較文學教材建設還是比較文學研究工作中,基本上都是如此。”[6]也就是說,將比較文學課程作為“比較文學”學科史來講述、把外國文學史改頭換面來充當比較文學的課程素材,是一種常態。因此,在我們的高等院校比較文學教學中,急需個案和素材,來充實這樣一門學科教學,使其系統化并且生動化。另外,在不提及“少數民族”概念的時候,歌德所言的“世界文學”是跨民族和跨國界的,那么,僅僅談國別文學并不能代表比較文學的全部,如果將少數民族納入到比較文學的研究中,民族和國家這兩個概念在某種程度上有交叉,在特定的時空下某一國家可能包括有多個民族,某一民族卻分布在多個國家,這在比較文學的課程中,都是較為有意義的議題。例如,在比較文學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延伸到,就一個民族而言,也可以分布在各個區域。例如湖南、貴州、廣西以及廣東瑤歌的不同之處,在瑤族的文學傳統中,《大歌書》是最為重要的底本,然而,瑤歌的流變卻因時代、環境的變化而沿著各自不同的脈絡進行著。在以乳源瑤族自治縣為例進行考察的時候,趙天銀編著的《乳源瑤山歌謠》就十分耐人尋味。他本人在注釋中如是說:“瑤歌歌詞聯系物質實際、聯系國情文化……歌書內容豐富,有古老歌為基礎,有新時代的歌詞,親見見歷了我們乳源一些重大的歷史變遷……唱歌形成了一種自樂自娛的風俗活動。與歌謠書本是融入了客家文字的元素,仍然頑強的保留著自己民族文化向前發展”。[7]
在這本瑤歌的集子里,既能看到《大歌書》的影子,又能看到轉型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生態的變化。這樣的案例運用到比較文學課程教學中,可以使學生從周圍的熟悉的地理環境出發,從身邊熟知的民族文化特色出發,去體會丹納在《藝術空間》中所言的時代、種族、環境對于文學藝術影響的分析。在講述影響研究的時候,瑤族的宗教儀式歌謠被本人當做教學案例植入到課程中。本人用多個國家關于《盤王歌》的記述來強調比較文學的跨地域性和跨國性的“地方性知識”。每年陰歷十月十六日是瑤族的盤王節,這是瑤族人們祭祀祖先盤瓠的節日,在這個節日里,廣西、廣東、湖南等地的瑤族人都會舉行宗教儀式慶祝,稱為“拜盤王”。節日延續三天三夜,以祭祀、歌舞為主,其內容主要有請神、祈福、唱盤王歌。拜王儀式由瑤族師爺主持,儀程有請神、敬獻、調神、掛燈、拋兵等,所用禱詞、咒語奇特,和漢族的儺戲有相同之處。在祭祀的儀式結束后,瑤族民眾開始唱《盤王歌》,歌詞長達3000多行;舞蹈方面,每人手拿長約80厘米的長鼓群舞,一般為雙人或四人對舞。在盤才萬的《拜王歌堂》中,有著詳細的描述和宗教儀式祈禱詞。[8]這樣的儀式歌謠,被文本化并不僅僅是中國瑤族人的事業,在其他國家的瑤族文化研究中也多有出現。這顯然算不上是國別文學,而是一個民族在多個國家的文學。其中美國趙春道的《盤古大王傜孫書歌牒》、日本白鳥茅郎編寫的《徭人文書》、法國雅克•勒穆瓦納編寫的《瑤人儀典繪畫》都從淵源學的角度證明了瑤族的歷史傳統和神話意象是如何跨國際傳播的。本人在列舉了相關文本以后,希望學生能夠從比較文學的方法論出發,指出這些文本和國內盤王歌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分別以“十二姓瑤族人”、“廣東韶州府”等關鍵詞為例來分析他們的異同,取到了良好的效果。本人還在比較文學課堂上展示了中山大學人類學博士生深入瑤山進行田野調查的資料,瑤族人民對歌的視頻等等,能夠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到瑤族文化生態,從而對比較文學課程特色有著更明確的認知。總而言之,比較文學的課程教學有其多面性,如何在本科比較文學課程中注入少數民族文學(尤其是在地的少數民族)的內容,是關乎比較文學本科教學改革的一個創新議題,本文希望能得到其他比較文學本科教學與研究同行的重視和建議,進一步地探討其學理基礎與可行性。
[參考文獻]
[1]楊榮.比較文學視閾下的四川民族文學教學與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9(11).
[2]郭武.牛津大學圖書館藏瑤族道經考述[J].文獻.2012(4).
[3]盤桂清.乳源瑤歌與瑤族歷史簡析.廣東省文化館官方網站,電子資料.
[4]JahanRamazani.TheHybridMuse[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1.
[5]樂黛云.比較文學原理新編[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6]鄒建軍.論高校本科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文學史化[J].世界文學評論.2007(1).
[7]趙天銀.乳源瑤山歌謠[M].未出版.[8]盤才萬,房先清.拜王歌堂[M].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邱婧 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