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比較文學本科教學方法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困擾與選擇
比較文學教學中的困擾存在于兩個方面。其一是關于學科性質的爭論。部分研究者主張比較文學是一門理論課,應該重視理論的講解;①另一部分研究者則主張比較文學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方法論的課程,應該重在介紹方法并指導學生學會運用。②其二是關于學科教學研究內容的爭論。對于目前比較文學的研究內容,有的學者認為,從與其他學科的差異性來看,只有形象學可以成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而其他內容都與別的學科有交叉,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比較文學研究對象。但更多的研究者卻將更為寬泛的內容置于其中?;谶@樣一種考慮,我們首先要合理分配教學時間。目前很多高校比較文學課程的課時大概為36學時左右。為了能夠對學生有一個較全面的從理論到實踐到研究的漸進教學過程,我們將學時進行了如下分配:理論學習占四分之一左右;四分之二學時分配于教師講解比較文學論文,以幫助學生學習運用本學科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并形成本學科的學術規(guī)范;最后是學生的討論和研究時間。在合理分配學時的基礎上還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教材。目前比較文學的教材對比較文學理論的闡釋各不相同:有些課本重在理論的講解和闡述,知識系統(tǒng)且詳細深入,而且很多學者的闡述有個人特色,并將目前理論的爭議寫進教材中;有些教材則選擇了傳統(tǒng)的已經公認的學科理論體系作為教材的框架,具體的知識點也是得到共識的,爭論不大。雖然課本創(chuàng)新性不強,但是卻增加了不少的實例作為理論框架的補充,這些例證和具體知識點相配合,以利于學習者更好地充分理解知識點。筆者認為對于本科生而言,選擇理論較確定且有穿插實際例證的教材較合適。原因有二,一是考慮本科生的課程設置。比較文學課程一般安排在三年級,這時候是中文專業(yè)課相對集中的時候,專業(yè)課的增多使得學生要花費更多時間進行消化,包括課外閱讀、思考、完成作業(yè),因此用在每門課程中的時間就相對較少。而且三年級的學生基本完成了本專業(yè)基本方向課的學習,包括中外文學和文學理論、美學等,需要學生對這些課程進行整合。比較文學就是介紹文學的整體研究的一門課程,思維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從單一視角研究擴展到整體視角,將這些課程聯(lián)系起來進行跨越性的思考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因此在學生剛接觸這門課程時,講授不宜過深,還是以比較文學的基本理論加上方法的實踐運用為宜。二是從學習的階段性來說,本科只是建立基礎專業(yè)知識體系的階段,宜全不宜深,研究生階段才進入深、難的討論研究階段,是本科階段的深化。本科階段的比較文學學習就只是基礎知識的學習,是一種方法論的學習,要求的是學生建立起一種開闊的視角,以更寬廣的文學整體視角來審視文學尤其是中國文學與其他文學的關系。雖然比較文學課程目前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但是我們只要學會在困擾中選擇,應該會給這門課程的教學帶來好的效果。
二、理論———學科的基礎
我們知道,目前比較文學的學術研究大多集中于高校,因此爭論往往被學者寫進教材中,導致教材經形成各言其是的局面,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帶來了眾多一線高校教師教學實踐上的困惑。③教師們在不同教材中看到的是不同的學科體系和學科內容,不知道在教學中應該以理論為主,實踐為輔;還是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選取哪些內容進行講解,講解到何種程度等等都是問題。筆者認為當一門學科處于初期階段,紛爭不斷之時,研究者應該從實踐做起,從最基層的學科研究做起。一切的理論都是實踐的總結,然后運用于指導實踐。因此實踐的運用才是學科理論成熟的基礎。只從理論上進行探討,往往會流于空洞。但是面對大學本科高年級學生,在教學上采取先進入理論的方式則更為恰當。以這種思想做指導,筆者在教學中選擇了以學科基本理論講解為基礎,在學生理解理論的前提下,教會學生如何將這些理論運用于個案分析中。在理論的學習上,本科階段的比較文學教學還是選擇已經有定論的基本理論較合適。告訴學生最基礎的概念、方法。讓他們對學科理論有一個感性認識,逐漸訓練其思考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選取好的比較文學理論文章直接給學生分析,作為補充,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當然理論文章的選擇要有標準,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平時多注意學者們在實際中對比較文學理論的應用,挑選出非常優(yōu)秀的和較膚淺的文章形成自己的資料庫。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多會選擇學術大家的文章和書籍,一方面這些學術大家視野寬闊,文章的容量大;另一方面文章的理論性強,分析深入透徹,邏輯明晰,概念周延。學生可以直接以這些文章為起點,不必走彎路。選擇文章時,要注意學生的知識積累,挑選學生熟悉的知識背景,這樣學生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觀點和思路。學生就是在教師引導和文章的示范的共同作用下學會知識的,對于比較文學的學習尤其如此,要使理論具體化才能讓學生建立起感性知識,再通過實踐過渡到理論,最后把比較文學的方法運用到所有學科的學習中,真正起到方法論的作用。
三、個案教學———知識的拓展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讓學生參與實際個案的分析更有助于他們對理論的理解,也就是說通過個案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其知識的拓展與消化比如比較文學中的文類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點,學生對其中的許多知識點都存在理解困難,但是教師在講解的同時,如果有合適例證出來給學生演示,那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選擇了田園詩作為個案分析。田園詩是東西方都有而且還是主流的文類,從理論上對二者進行總體比較,對本科生來說這種宏觀的把握很困難,即使是現(xiàn)成的文章,學生理解起來仍然有一定的難度。于是筆者在教學中由華茲華斯和陶淵明兩者的比較引入,選取現(xiàn)成的文章講解,把比較的范圍縮小化、內容具體化,讓學生先掌握在比較視域下對二者田園詩的對比研究,然后教師讓學生嘗試將比較的范圍擴大到整個西方和中國的著名田園詩人。按照文類學的方法進行操作,既可以歸納出世界文學范圍內田園詩的共同之處,又可以對中西田園詩特點和風格不同進行比較研究,直至文章的理論化。當然在選擇個案的時候我們需要精心設計。在這個問題上筆者之所以選擇陶淵明與華茲華斯,是因為這兩人是東西方田園詩的代表人物,學生對陶淵明非常熟悉,華茲華斯也是很多學生喜歡的詩人,詩歌的翻譯已經經典化;另外學界對這兩人的比較研究已經進行了很多年,大多與田園詩有關,④可以有更多的角度選擇進入。⑤比如華茲華斯和陶淵明詩歌中有一些相同的意象,如果單單把這些意象進行比較,那么就忽視了文化的隔閡,忽視了這些意象對二者的不同意義和作用,忽視中國傳統(tǒng)意象對陶詩的影響,這種研究就只能是淺層次的。從表面看,二者都有出世歸隱的目的,但是在這表面的相似背后,華茲華斯和陶淵明卻因文化背景不同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價值觀念。⑥如果能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那么教學的效果或就會得到進一步延伸。因此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教會學生比較文學真正的學術要求和目的:不是只停留在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找尋和羅列,而是要深入到異質文化的深層進行思考。
四、研究———思考的延伸
在教師講解的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培養(yǎng)他們的理性思維,這也是比較文學教學中重要的一環(huán)。在此,筆者更多的是選取合適的論題供學生思考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完成小論文。在問題討論與論文撰寫方面,采取集體協(xié)作方式,不要求一人一個問題或者一人一篇論文,而是用分組的形式進行。在兩步中筆者一般會選取同樣的論題,這個論題可以是學界已經討論過的,也可以是沒有人接觸的,只要能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比如魯迅和外國文學的關系的討論,這個問題已經有專著和大量的文章,我們在課前要求學生下去查閱相關資料,對學術史進行梳理,然后提出問題。在講解影響研究的理論之后,讓學生進行分組探討。討論前要求每一位參與發(fā)言的學生或者小組選定一個小的角度:或者是某一個外國作家對魯迅的影響,或者是某一種外國文學樣式對他的影響,也或者是某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學對他進行的影響,反方向進行魯迅對外國文學的影響也可以。在討論過程中我們可以把學生分組,讓他們分別討論,然后再推選代表發(fā)言,一組發(fā)言時其他組可以發(fā)表不同意見,進行質疑。討論結束后,任課老師可以選取其中的一個研究方向,進行演示性總結,并將議題深入化和理論化。最后要求每一個討論組提交一篇小論文。在這里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要注意點評,引導學生使用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培養(yǎng)其學術規(guī)范意識。在這里我們還要注意的是,由于受到新媒體的影響,本科學生的閱讀和學習范圍往往出乎教師的預料,關心的話題也是沒有時間、地域和學科限制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虛心向學生討教,和學生展開討論,取長補短,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總之,比較文學的學習在筆者看來應該是分階段的,本科只是初步接觸和學習,應該使之簡潔化、易操作,已建立感性認識為主,重視學科中的方法論意義。這樣既可以為以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又可以為本科所學課程的綜合、總結提供有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