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文性視閾下文學與非文學的關聯(lián)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美國華裔作家伍琦詩2017年新作《小小小小的火》獲得眾多嘉譽。這是一部關于階級、種族、家庭、夢想、藝術等方面的小說。作家充分運用“互文性”,不僅將作品與經(jīng)典文學作品并置,還與非文學形式如廣告、攝影、音樂、新聞、應用文體等等關聯(lián),呈現(xiàn)出不同主題和多樣人物形象,從而形成了一個立體、多維的互文體系。
關鍵詞:伍琦詩;《小小小小的火》;互文性;關聯(lián)
1文學與藝術的互文性
藝術是藝術家對世界及其存在方式的思考和呈現(xiàn)。米蘭昆德拉在談論“小說的藝術”時,也論及“小說就是通過一些想象的人物對存在進行的思考”。藝術和小說文本具有共通性。這一共通性匯集在人物形象米婭身上,她終其一生,都在以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的方式,不斷探尋自己和唯一喜愛的藝術的存在形式。她創(chuàng)作的幾套藝術作品系列出現(xiàn)在小說中,每幅作品都有其特殊的含義,獨特的所指。作者對這些藝術作品進行了細致描寫和解讀,不僅能將米婭這一形象表現(xiàn)得更豐富,還能將小說文本與藝術形式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在米婭所有的攝影作品中,最細膩最能體現(xiàn)主旨的莫過于小說最后她送給里查德森家每個人的照片禮物。這些藝術品“承載著讓人無法忍受的隱私,就像在鏡子里瞥見自己的裸體一樣令人尷尬。”米婭以藝術家的敏銳和智慧,觀察出房東家里每個人的軟肋;再以攝影家的構思和精巧,將每個人丟棄的廢物進行藝術構思、加工和創(chuàng)作,最終改造成攝影藝術品,其實質是影射每個人不經(jīng)意間遺失掉了的自我。萊克西冒充米婭女兒純潔的珀爾之名去墮胎,她的自私和對米婭母女的傷害被米婭看在眼里,但是米婭并沒有直接指出來,更沒有指責,而是將萊克西撕碎丟棄的墮胎出院證明做成藝術品,暗喻萊克西對新生命和應該承擔的負重的放棄,以此喚回她對自己的擔當。接下來的藝術照片是對崔普脆弱的展示和對他的鼓勵,對穆迪美好的肯定和對他未來的希冀,對里查德森先生人生方向的提示。而里查德森太太得到的禮物非常特殊,一只用刊登了她自己的文章的報紙剪出來的鳥籠,籠子上有個破口。盡管她對米婭的自我追尋不認同,甚至把米婭母女趕走,但是這份禮物卻表達出米婭對她理解和指引,甚至祝福,由此可以體現(xiàn)出米婭精神境界中的大度和睿智。伊奇就好比照片里黑色的玫瑰花,掉落在破裂的路面,暗示她的環(huán)境對她的束縛。顯然,米婭的每一幅攝影作品都是她對世界、他人、自己以及存在等方面的思考和呈現(xiàn)。通過這些藝術品,米婭這個人物形象更加深邃、立體、豐滿,同時她對世界的探討、對他人的啟示意義和指引作用一覽無余。不同人物形象,對藝術的看法也不盡一致,而這些看法恰好體現(xiàn)出人物形象的一些特色。在她眼中,“攝影無非是一種工具”,其“本質是記錄”。因而她并不把自己當作攝影師,更不會以藝術家自居。在米婭看來,她的攝影創(chuàng)作只是她觀察、思考所得,是她人生的一部分。但在女兒珀爾的認識里,卻完全不同。她一直為母親驕傲自豪。當穆迪詢問珀爾為什么米婭不去找一份真正的工作時,珀爾毫不猶豫地回答“她是個藝術家”。她對母親的藝術創(chuàng)作非常崇拜和支持,堅信她的母親總有一天會進入著名藝術家行列,總有一天“每個人都會看到她母親的才華”。正因為對藝術的執(zhí)念和對母親毫無條件的愛戴,她從小到大都能心甘情愿地跟隨母親漂泊,過著極度清苦的日子。對于常人尤其是西克爾高地理性的人來說,米婭這樣的藝術生活簡直就不是生活,是他們的想象難以企及的。就連被“藝術”吸引的穆迪,都有些迷惑,對他而言,米婭和珀爾“母女倆的存在方式突破了他的想象”。畢竟他們對“世界存在”的觀看和體驗明顯不同。
2文學與音樂
文學和音樂之間的關系也是互文性的一個重要范疇。正如克里斯蒂娃在演講中所說“互文性既是文學文本之間的關系,也是文學與繪畫、文學與音樂之間的關系。”在文本里,文學與音樂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形成一個綜合的統(tǒng)一體。小說中對音樂做了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敘述和描寫。既涉及流行歌曲,又關乎傳統(tǒng)交響樂。每一首歌曲或樂曲的出現(xiàn),對故事的推動和人物形象的刻畫都有奇特的作用。伊奇從四歲就開始學拉小提琴,進中學后是校樂隊的第二小提琴手。她的性格、做事風格和相應的音樂結合最為緊密。當珀爾在“宮殿”般的里查德森家和朋友們一起看電視時,她的出身受到萊克西妄加猜測的評論,此時二樓的伊奇正在用小提琴拉《西班牙交響曲》,著名作曲家拉羅的代表作。此曲標題指向“交響曲”,而實際上是一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有些“名不副實”;萊克西對珀爾身世的好奇追問也是在探尋珀爾的“實”,因為在萊克西口里,珀爾就是“小孤兒”,名實不符。此外,曲子旋律奇特、結構龐大。并且它最大的特點是節(jié)奏的控制,從第一樂章到第五樂章,依次是快板、詼諧曲、間奏曲、行板、回旋曲;這樣一來節(jié)奏,變化不斷變化,但都在可控范圍。伊奇這首小提琴曲在文本中也應照著情節(jié)節(jié)奏的變化。幾個孩子都在看電視節(jié)目,這和樂曲的第一部分快板相對應;然后萊克西對珀爾的身世發(fā)問,并且做了幾種玷污珀爾母親的猜測,這是萊克西無心說出的話語,是在開玩笑,好比詼諧曲部分;接下來崔普對珀爾的注意、體貼、關愛,就如間奏曲般短暫并且不常見;珀爾一直心儀崔普,他突然對自己的關愛,讓她出汗心跳,這好似行板部分,而最后大家目光及注意力又返回到電視節(jié)目,最后就如回旋曲般,回到主線索。小小的一段故事,其逆轉起和隨著伊奇的曲子而變化,文學和音樂達到了完美結合。看到貝比因為失去女兒的撫養(yǎng)權而痛不欲生的樣子,伊奇心里很難受,這時她循環(huán)播放的是托里阿莫斯的歌曲。在里查德森太太看來,這些歌曲“總是令人沮喪和憤怒”。而這些音樂在此時最能表達伊奇善良、公正、有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內心世界。在學校樂團,樂隊練習前,她自己在練習圣桑的協(xié)奏曲。圣桑是十九到二十世紀法國著名的浪漫作曲家、演奏家。他的協(xié)奏曲難度較大,由此可以表現(xiàn)出伊奇的音樂天賦以及她骨子里追求浪漫元素的個性。樂隊老師彼得斯夫人帶領大家練習奧芬巴赫的《奧菲歐》,這首曲子也叫《地獄中的奧菲歐》,具有調侃的喜劇色彩。彼得斯夫人不受歡迎,她刻薄、挑剔、喜怒無常。她對黑人小提琴手德雅的刁難讓伊奇憤怒,進而伊奇有了反抗舉措。隨后彼得斯夫人一系列滑稽的行為,如諧劇般,剛好契合這首曲子的氣氛。青少年穆迪有想法但卻孤獨。當他認識志同道合的珀爾后,完全呈現(xiàn)出另外一種狀態(tài)。他整天陪著珀爾,帶他“往點唱機里投幣點歌,聽《大火球》和《嘿,裘德》”。眾所周知,前者是美國經(jīng)典流行歌曲,表達熾熱的愛情及其焚燒般的狂熱;而后者是披頭士樂隊的一首經(jīng)典樂曲,是關于男孩成長的音樂。剛好是穆迪此時此刻的反應:對珀爾充滿了強烈的好奇、依戀及情感,又體現(xiàn)出成長中小男孩的青澀。
3文學與應用文
此外,作品中還有一系列應用文文體,與文學文本形成互補互涉。扉頁上引用了西克爾高地的一則廣告,以及《大都會》雜志上的文章《西克爾高地的美好生活》,為小說預設了獨特的故事場域,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一個現(xiàn)代烏托邦之境。而這樣的世外桃源居然發(fā)生了火災!一開篇就帶來了懸念。里查德森太太在調查米婭時,發(fā)現(xiàn)了報紙上的一份米婭弟弟意外身亡后的訃告。對訃告一字不落的借用,揭開了米婭過去生活的冰山一角,也為米婭形象的完整性做了補充。人們時時拿總統(tǒng)的緋聞進行調侃,不管是市民還是中學生,都因為緋聞增添了不少談資,甚至衍生出一些特別有關“性”的新詞。就連“新聞都受到了污染,《今日秀》的一位主持人整天拿總統(tǒng)的緋聞說事,還……”。電視節(jié)目《斯普林格秀》反復出現(xiàn),借著節(jié)目里的故事、人物、時事評論等等形式,各個人物形象的觀念、性格得以不同程度地呈現(xiàn)。米婭在求學期間,收到學校的來信,也完完全全出現(xiàn)在小說中。通過信件,米婭生活的艱辛躍然紙上,這也為她后來選擇代孕來掙學費做下了鋪墊。中國女孩貝比生活窘迫,她的生活開支詳情記錄得非常詳細清楚。小說中引用了三個月的開支清單,從中能看出貝比生活的拮據(jù),從而了解進而理解她不得不放棄自己孩子的無奈和痛苦。當她的經(jīng)濟情況有所好轉,作為母親的本性、對女兒的天然情感,又讓她鼓起勇氣去尋找女兒。在另一位母親米婭的幫助下,她敢于和中產(chǎn)階層白人打官司爭奪女兒的撫養(yǎng)權。不過,也正因為她糟糕的經(jīng)濟狀況,最終讓她從法律上失去了女兒。
4總結
《小小小小的火》中不僅與眾多文本有能指的交匯,同時還與一些非文學形式形成互文性。盡管存在如此多樣的互文性,但作者伍琦詩并沒有刻板照搬,而是根據(jù)人物塑造、故事推動、主題深化等需求有所選擇取舍,正如克里斯蒂娃所認為的“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或直接的,而總是按某種方式加以改造、扭曲、錯位、濃縮或編輯,以適合講話主體的價值系統(tǒng)”。通過借鑒和改造,充分表達了小說主題的核心思想:探索生活選擇、個人存在的自由度。在現(xiàn)代小說尤其是后現(xiàn)代小說中,對小說形式的可能性的探索,是作家們的目標之一。小說《小小小小的火》蘊含的豐富的非文學形式,對音樂、攝影、應用文體的大量植入,將文學性與非文學性結合,形成有效關聯(lián)。這一方面展示了小說的多樣性,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獨創(chuàng)特點。因而既突破了傳統(tǒng)文學自我的體系,比如文本內部世界,還擴大了讀者閱讀和思考的空間,重新從不同角度詮釋文本的文學性。
參考文獻:
[1]劉斐.三十年來互文性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J].當代修辭學,2013(5):28.
[2]李玉平.互文性新論[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115.
[3](法)朱莉婭•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黃蓓.互文性理論對結構主義的繼承與突破[J].當代修辭學,2013(5):3.
[4](美)伍琦詩.孫璐.小小小小的火[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
[5]米蘭昆德拉.董強.小說的藝術[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6](法)朱莉婭•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黃蓓.互文性理論與文本運用[J].當代修辭學,2014(5):5.
作者:李雪松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