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算算奧運的經濟賬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2021年7月23日至8月8日,延期一年的第32屆夏季奧運會在東京舉行。趁著奧運這股風,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奧運會的生意,舉辦奧運會究竟是賺還是虧?
一、奧運的前世今生
我們現在常說的奧運會,通常是指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最早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于古希臘,于公元前776年舉行,到公元394年共舉行了263次。此后,因各種原因廢止了運動會。古代奧運會和現代奧運會有所不同,它只在希臘本土舉辦,只允許男性參加,還算不上是全民運動。而且那個時候,只有有錢有閑的富人們才有條件參加。現代奧運會的起源,于1896年在雅典舉行。而這還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法國人皮埃爾·德·顧拜旦,是他倡議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從第一次舉辦現代奧運會至今已經有120多年。截至2021年,共舉辦了32屆,每四年一屆,其中2008年夏季奧運會在北京舉辦,第32屆夏季奧運會在日本東京進行。再后來,冬季奧運會和夏季奧運會又從1994年起分開。和夏季奧運會一樣,冬季奧運會也是每四年一屆,截至2018年共舉辦了23屆冬奧會。第24屆冬奧會將于2022年在北京舉行。通過夏季奧運會舉辦名單,不難發現,舉辦奧運會的基本上都是發達國家。因為舉辦一場奧運會要花費的錢太多了,比如今年的東京奧運會,因為推遲一年損失了近60億美元,如果取消舉辦則將損失400多億美元。一些小的國家根本承受不了。以前,舉辦奧運會是彰顯國家實力,展現城市風貌,因為舉辦奧運會很多國家的運動員和隨行助理、教練,還有世界各地觀眾都要來,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而且奧運會靠出售轉播權,能賺上不少錢,還有拉贊助、賣門票、周邊。但到了現在,基本靠燒錢。
二、奧運是燒錢的生意
無論有沒有疫情,奧運會都不像以前那么賺錢了。而且國際上還出現了夏季奧運會舉辦地申請不積極的情況,因為現代奧運會,都是燒錢的生。從美國智庫外交關系協會發布的奧運會實際成本圖來看,自1996年以來,無論是夏季奧運會還是冬季奧運會,成本都比預算高。悉尼奧運會69億美元,雅典奧運會160億美元,北京奧運會450億美元,2014年的索契冬奧會,成本直接達到510億美元,創下了史上最貴奧運的紀錄。細數往屆夏季奧運會的投資和營收情況,夏季奧運會還是虧損居多。其中,雅典奧運會是巨虧,虧損高達80億美元,巨額虧損要數十年才能補上,這也是導致后來希臘經濟一蹶不振的原因之一。倫敦奧運會和里約奧運會都是虧損,里約奧運會虧損21億美元。只有少數幾屆奧運會不虧錢,例如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以及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悉尼奧運會和北京奧運會分別盈利3.6億美元和1.46億美元。根據日本媒體的報道,本次東京奧運會由于疫情導致推遲一年、無觀眾到場觀賽等結果,至少要虧損上萬億日元。當然,舉辦奧運會肯定是可以帶來一些隱形好處的,比如說改善基礎設施、帶動旅游業、提升國際影響力等等。這也是很多國家寧可燒錢,也要舉辦奧運會的原因。對于現代奧運會來說,虧損風險極高,基本都是超成本運作。只要稍微組織不力,辦奧運就變成了賠本的買賣。
三、舉辦奧運會的收入來源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因為一個人——美國商界奇才尤伯羅斯,成為首屆賺錢且由民間私人主辦的奧運會。據1984年12月19日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公告,本屆奧運會盈利2.5億美元。1988年漢城奧運會通過企業贊助、出賣電視權(約4億美元)等途徑,盈利3億美元。除了直接的收入以外,舉辦奧運會更可以促進關聯產業發展,從而產生巨大的間接經濟效益。可以說,舉辦奧運會的商機會滲透到舉辦國經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舉辦奧運會的收益來源主要有哪些呢?第一,門票收入。門票是奧運會最直接的變現方式之一。我們日常生活中看電影需要買電影票,聽演唱會、音樂會需要憑票入場一樣,奧運會作為全球最大的綜合體育賽事,雖然是全世界體育迷們的心頭好,但想要無票進場也不太可能。當然,本屆東京奧運會是個例外,受疫情影響,奧運開幕前東京及周邊地區進入第四次緊急狀態,因此絕大部分場館實施無觀眾比賽,觀眾上座率僅為3%。原計劃近900億日元的門票收入最終減至數十億日元。這與2012年倫敦奧運會約合1090億日元、2016年里約奧運會約合350億日元的門票收入無法相比。不過,歷屆奧運會的門票利潤都是由奧委會和主辦方共同擁有的,并按照比例分成。第二,賽事轉播權。四年一屆的奧運會,雖然規模龐大,主辦方也將方方面面做得十分周全,但畢竟對于除了主辦方外其他地區都是跨國舉辦,能來到現場觀看賽事的少之又少,多數人都會選擇坐在家里觀看自己喜歡的賽事,全球電視臺進行現場實況轉播時就又產生了一大部分收益。這時候就涉及賽事轉播的競價權了,奧委會需要按照他國觀眾喜好,將不同的賽事播放權分給不同的國家,如中國的兵乒球、舉重、跳水等項目,巴西的足球等。這樣中國和巴西國內的觀眾在觀看到自己喜歡賽事的同時,本國的轉播電視臺也迎來了收視率高峰,看的人多,價值也就更多,通過競價的轉播費用就成了奧委會和舉辦方的另一大收益了。第三,贊助費。1984年,美國商界奇才尤伯羅斯創造性地將奧運和商業緊密結合起來,使當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成為“第一次賺錢的奧運會”。如何讓有錢又需要知名度的企業心甘情愿地掏錢建設奧運相關設施與城市設施呢?尤伯羅斯模式具體的操作方式就是以競價的方式,選出一個為期四年的贊助商,需要設置一定的門檻才行,還需要運用到饑餓營銷的模式,將“奧運贊助商”的身價拔高。此外還需要讓這個贊助商有心理上的成就,嘗到甜頭,如某一個行業只選擇一個贊助商,這樣就表達出了贊助商的獨家性和奧委會對其的行業保護性。最重要的是,又將贊助商拉入了競價的環節,至于哪個品牌或企業得到了這個在全世界“露臉”的機會,當然是價高者得。
作者:英子 單位: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