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理教學中滲透安全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學校安全事關千家萬戶,在校學生是弱勢群體,是最應該受到保護的人群。在“5·12”汶川地震中,傷亡最重的地方幾乎都是學校,以生命為代價的教訓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近年來,地殼運動進入活躍期,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fā)生7.3級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發(fā)生8.8級地震、2010年4月14日我國青海玉樹發(fā)生7.1級地震,以及2012年9月7日云南省彝良山區(qū)發(fā)生5.7級地震。面對地震這樣的自然災害,我們該如何進行防范呢?當災難降臨時,又該如何進行自我保護呢?災難固然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孩子們在面對災難時缺乏應對的常識和能力。學校有責任對學生進行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作為中學生必修的地理學科,更應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及時進行滲透安全教育,在加強學生安全教育方面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
二、培養(yǎng)學生安全意識的有效途
徑針對安全問題具有自然、人為二重性,可以從下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
1.樹立正確的安全教育觀,在思想上重視安全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嚴重的國家之一,自然災害種類多,發(fā)生頻率高、強度大,影響范圍廣,尤以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最為突出。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際,國務院決定以后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由于安全問題的客觀存在性,應教育學生提高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2.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能夠開展日常安全教育的內容
為貫徹課改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教師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的豐富的安全教育內容。針對學生知識水平,選擇好教學內容與安全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及時捕捉契機,培養(yǎng)安全意識。例如,在學習“天氣符號”這一教學內容時,可以不失時機地告訴學生遇到雷雨天氣、沙塵暴天氣時如何進行自我保護;在學習“野外辨別方向”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增強保護自己的能力;在學習“季風”時,可以用拓展討論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我國北方冬季取暖用的拔氣筒應該如何裝置才會更加安全、科學”的教育;等等。
3.重視開放性教育,加強安全意識教育
充分利用地理活動課、第二課堂,安排實踐性強的教學活動,開展“學地理,話安全”活動、疏散演習訓練等開放性教育,提高學生在生活中災難避險及自救互救知識和技能。從教材《海陸變遷》一節(jié)中可知,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大地震帶,而我國處于這兩大火山地震帶之間,是一個地震多發(fā)的國家。有關地震的知識雖然是中學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課本上只要求學生掌握地震基本知識,故有必要在教學中拓寬課本內容,增加防震減災知識,并把自救辦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課堂教學擴展到課外活動,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地震應急訓練。例如,我們在地理課本的地震知識后面可增加四個內容:一是利用預警時間應急避震;二是震時伏而待定,相機行事;三是震后迅速撤離、疏散;四是被埋壓后采取措施自救待援。結合不同地震特點,教會學生地震自救四大法寶:大地震時不要急,人多先找藏身處,遠離危險區(qū),被埋要保存體力。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進行地震應急對策訓練。要求每個學生經(jīng)過訓練后,能表現(xiàn)出良好的防震意識和應急素質:在聽到地震警報后10秒鐘內,都要緊張、有序、準確、迅速地做出應急躲避動作;在聽到疏散信號后,學生從教室的前后兩個門有序撤離,迅速在安全區(qū)內排列好一個個方隊。此外還可帶領學生參觀地震臺,使學生對地震的發(fā)生和預防有較具體、生動、全面的認識等。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安全防范、自我防護和應急自救教育,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急技能,從而具備有效、能用、夠用的安全防范意識,及自救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結語
總之,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站在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的高度,從青少年抓起,從課堂教學做起,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安全意識、減災意識和相應的能力,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張洪玉 單位:焦作市第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