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化學教學中滲透食品安全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在化學教學中進行食品安全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目前最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巧設懸念,誘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合成材料》這一節里,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很喜歡喝珍珠奶茶,那么在喝珍珠奶茶時,同學們將吃下什么物質,知道嗎?然后向學生解釋,其實,珍珠奶茶中,既沒有奶,也沒有茶,更沒有珍珠。濃郁的奶香來自于奶精,奶精使奶茶變得香濃源自于奶精中一種名為“植脂末”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中含有砷、鉛、銅等有害物質,長期攝入,可增加患冠心病、腫瘤、哮喘等疾病的幾率,幼兒更會變得智力低下。彈性十足的“珍珠”是在木薯淀粉中添加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這些高分子材料是什么,說白了就是塑料,所以,大家吃“珍珠”就等于在吃塑料。講到這里,學生已經很想了解塑料到底是什么物質了,然后再引入新課,學生興趣盎然,教師講課的效果定會事半功倍。將食品安全知識教育寓于化學教學中,通過食品安全教育來引導學生理性消費,既培養學生食品安全意識和科學態度,又能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享受學習化學的樂趣。
2.在化學教學中進行食品安全教育具有學科優勢
新課程改革后,高中化學課程的理念之一就是從學生已有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從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發生活中的課程資源,使化學課程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可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進行食品安全教育不僅能充分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能使學生擁有一定的食品安全素養,加強自我保護能力,從而將食品安全的風險降到最低,而高中化學課程中相關的素材也使我們在教學中進行食品安全教育成為可能。我國中學化學課程中含有大量與食品相關的化學知識,高中化學新課標中“化學與健康”是“化學與生活”選修模塊的三個主題之一。為此在化學教學中,將有關食品安全的素材與化學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滲透食品安全教育具有學科優勢。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食品安全教育,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強化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對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滲透食品安全教育的途徑
1.以典型的課例為載體,滲透食品安全教育
教材是學生獲得食品安全知識的主要來源,充分利用好教材,選擇恰當的課例就是要將食品安全知識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所選擇的課例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力求貼近學生生活,以學生實際生活中鮮活的事例作為學習情境,來滲透食品安全教育。例如,在講述“食品添加劑”時,讓學生了解常用的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和功能,介紹食品加工過程中會用到形形色色的添加劑,本來這是國家許可的,但是部分企業或個體經營者在生產中超標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違法使用有毒、有害物質。介紹生活中曝光的主要食品安全事件。生產者:(1)用硫磺熏制生姜、銀耳、胡蘿卜等降低成本,追求利潤。(2)用燒堿、雙氧水、甲醛、吊白粉泡制海參、鮑魚等水產品。(3)黑心豆腐窩點內蒼蠅亂飛,到處是污水,有的豆腐中加入了國家禁用的四環素作防腐劑。(4)大量使用增白劑制作饅頭,外觀雖好看,長期食用極易使人體致畸、致癌。(5)病死的豬肉肉色發紫;涼皮、涼粉等食物大腸桿菌嚴重超標等。生活中的食品安全事件讓學生觸目驚心,學生明顯地提高了自我保護意識。將食品化學知識與教材知識融合起來,就會使學生感受到書本知識學習的意義和作用,意識到學習的責任和價值,從而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機,提高學習效果。
2.借用突發的食品安全事件、社會熱點滲透食品安全知識
食品安全教育應注重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教學中聯系社會熱點食品安全事件,如蘇丹紅、大頭娃娃、甲醛啤酒、瘦肉精、孔雀石綠浸泡鮮魚等事件。適當巧妙地把它們引入課堂教學,從事件存在的問題引出化學學習的內容,進行食品安全教育,這對激發學生的興趣、開發學生的思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顯著的作用。例如,我國部分省市發生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致死多人,在講述“常用消毒劑”的知識時,可介紹SARS事件中使用的高效消毒劑過氧乙酸的性質和使用方法。在“甲醛”的教學中以此為教學背景,適時創設問題情境,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死這么多人?”“為什么會有毒?“”我們將會怎么辦?”讓學生帶著諸多疑問,開展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滲透食品安全教育
課外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通過調查、訪問、網上查詢、講座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探究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是進行食品安全教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課外實驗也是常用的有效手段,如進行“食鹽中碘含量”的檢測,“劣質奶粉中蛋白質含量”的檢測,陳化糧(含黃曲霉毒素)的鑒別等,使學生了解食品與健康的關系,掌握鑒別常見食品的正確方法。在實驗和研究性學習中滲透食品安全知識,學生在獲得化學知識的同時又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在探究過程中不僅可以充分享受獲取知識的快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開展“食話實說”專題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運用化學視角分析生活中出現的毒大米、毒火腿、毒香腸、毒藥品、毒酒、毒肉、毒奶粉、毒包裝等蘊含的化學知識,在討論中了解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食品安全的相關知識,通過討論,做出評價和感想,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白有毒食品對身體的危害,樹立食品安全意識,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為自己的食物系好“安全帶”。有毒食品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這與少數食品企業利欲熏心不無關系,面對金錢和誠信,他們只重私利,信用缺失。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成為關愛生命的人,對自己對社會負責任的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
三、開展校本教研,形成具有化學學科特色的食品安全校本課程
教師在化學教學活動中要積極開展與食品安全有關的教研活動,依據化學學科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以食品安全為主要內容,從研究物質的性質出發,使學生了解各類物質可能引發食品安全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減少危害造成損失的方法措施等,與日常中學化學教學充分融合,在此基礎上形成有化學學科特色的食品安全教育課程。如在生活中的化學選修課中,編制“常見食品添加劑及其危害”“常見水源污染及其預防”等專題教育,“路邊攤小吃對中學生的影響”介紹路邊攤小吃的制作流程、涉及的化學反應原理、衛生狀況等,讓學生關注飲食衛生與飲食習慣,增強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
四、結語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滲透食品安全教育,重點在滲透,關鍵在方法,教師要不斷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將生活中“活”的資料與課本中食品化學知識有機結合起來,精心設計和滲透食品安全知識教育。對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養成科學的消費觀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強學生的食品安全知識教育,樹立食品安全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陳力 單位:四川省閬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