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安全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主體間性思維下高校安全教育現狀分析
(一)“我—他”之間不平等
長期以來,教育主客體對立的思維模式滲透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受到這種“主體—客體”教育模式的影響,現今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依舊把學生視為自然客體,強調教師的主體性和學生個體的服從性。這種“主體—客體”教育模式否認了學生在安全教育中的主體性和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和建構性。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教師擁有絕對的“發言權”,學生幾乎沒有“話語權”,主客體雙方的對話不平等,缺乏交流、溝通與融合,出現學生自身主體的缺失,學生參與安全教育的興趣與積極性不高。
(二)教育方式單一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安全教育采取“灌輸”的方式,把學生當成簡單的“容器”強行注入,重安全知識的灌輸,輕安全意識與安全技能的培養,這直接導致了學生在遇到突發安全事件時不能很好地應對,對于安全問題分析和解決的能力極差。同時,這種不分對象、內容、場合的“主體—客體”單向教育方法具有明顯的高位性、霸權性、控制性,導致學生對學校安全教育有強烈的抵觸與反感,不少學生對學校安全教育不屑一顧,“走過場”的心態突出,這使得高校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嚴重影響了安全教育的實效,造成不少高校“年年講安全,卻年年發生安全事故”的可悲局面。
(三)教育內容抽象空洞
教育應該是人與人之間心靈交流、精神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與文化得以傳承。一旦教育內容背離了這一理解,就會成為“空殼”教育。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安全教育等同于課堂教學,教育內容匱乏,沒有根據不斷變化的社會安全形勢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開展形式多樣的安全教育活動。因此,高校安全教育演變成了安全知識與信息的傳遞,師生之間無法產生情感共鳴,教師無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提不起興致創新和豐富學校的安全教育,學生對此也積極性不高,不愿意與教師做情感溝通。原本可以以多樣化形式開展的安全教育被縮小為簡單的知識與信息交流。
(四)忽視學生個體差異
大學生的思想相較于中學生來說比較成熟,對社會問題、為人處事和人際交往有著獨到的見解和鑒別,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更是有自己的理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但是,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大多都是設定一個統一目標,套用事先預設好的框架、模式、規范去要求千差萬別的學生,明確規定了學生該做什么,該怎樣去做,采用“管、卡、壓”的手法來做安全教育工作,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嚴重阻礙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個性發展,教育內容也無法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行為指導。
(一)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主客體雙方的主體性
主體間性視域下的師生關系應是一種主體與主體相互平等、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交互關系,它意味著師生雙方彼此承認對方的主體性地位,在交流的過程中都有表達意愿、提出意見、做出判斷、質疑現象、進行解釋的均等機會。在高校進行安全教育時,應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師生雙方的主體性。一方面,學生不是被馴服,被要求強制執行的工具,而是有思想、有靈魂、有自己判斷的人。對于安全教育,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因此,高校的安全教育應必須了解、掌握學生的需求,多傾聽學生的想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高校安全教育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能動性,讓教師結合學生的精神需求和社會綜合性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安排和教育內容的編排,對學生進行引導、啟發,與學生形成交流與互動。
(二)拓展教育渠道,采用多元化教育形式
高校安全教育要跟得上時代和形勢,教育的方式方法應是開放的,貼近當前社會形勢、貼近廣大學生需求的。因此,要創新安全教育渠道,使高校安全教育多元化,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來調動學生參與安全教育的積極性,擴大高校安全教育的覆蓋面。譬如搭建安全教育網絡平臺,利用微博、論壇開展網上安全教育宣傳和咨詢活動,提高教育的針對性;開辦周末影院之安全教育專場,專門播放各種類別的安全教育宣傳片,滿足師生對安全知識的渴求;定期舉辦“安全知識競賽”、“安全教育講壇”、“安全教育活動月”等活動,讓安全教育成為大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等等。但不論何種教育形式,都要把學校安全教育看成是師生之間的一種交往活動,雙方的交往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寬容性、和諧性等特征,讓交往一方的發展帶動另一方的發展。
(三)豐富教育內容,強化防范意識和技能
高校安全教育要注重教育內容的全面性,不僅要設置生命與安全教育、法制與安全教育、安全危機的預防與應對等方面的教學,提高大學生對生命價值和安全預防的認識,還要增設大學生安全技能訓練和安全防護教育,強化廣大學生在突發事件下撤離、疏散、逃生等安全技能,增強大學生自救、自護和互救的能力。要明確的是,大學生安全防范意識和技能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大學生入校開始,高校就要有計劃、分階段、不間斷地對大學生傳授各種安全常識,開展安全防范技能的培養和訓練,讓大學生全面系統的掌握安全知識、安全防范技巧。這是師生共同融入、相互交流、共同推進的一個教學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安全教育的過程中來,使之成為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引導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戰演練訓練中不斷強化自身的安全意識。
(四)尊重個體差異性,提倡主動參與
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個性,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溝通,增進了解,能激發受教育者學習和思考問題的興趣,達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教育目的。高校安全教育不能一概而論,要看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開展相應的教育形式,引發學生的自我意識,喚起他們對教育內容的關注和介入,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在彰顯和發展人的主體間性中到達高校安全教育的教育目的。比如,學校安全教育內容的確定和安全教育形式的安排可以吸納學生參與,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征求學生意見,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提出合理化建議;運用微博、BBS、QQ群等網絡信息平臺,設立“安全教育個性咨詢”平臺,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開展個性化的安全咨詢服務活動,對癥下藥,切實解決學生的個性問題,幫助學生遠離安全事故,設法讓安全教育走進大學生的精神世界。
作者:金飛 沈菲菲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