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安全教育的問題與對策2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
1.重“安全管理”,輕“安全教育”。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我國高校對在校學生實行集中住宿統一管理的模式,因此學校對在校生的安全負有很大的責任,任何一件涉及安全穩定的事件都會引起學校、家庭、媒體、社會的廣泛關注。高校對安全問題的認識是非常清楚的,對于學校的“安全問題”也極為重視。但高校通常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管理、約束學生的行為上,很少把精力和資源放在提高學生安全能力上,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缺乏一個以“防、控”為主、管理與教育并重、學校和社會各相關部門聯動的長效安全教育管理機制。
2.安全教育內容陳舊,模式單一。高校的安全教育內容是多方面的。從宏觀層面看安全教育應當關注國家安全、環境安全、資源安全等;從微觀層面看,主要有心理安全、社交安全、生命安全、網絡安全、就業安全等。高校學生安全教育不可能考慮到所有的內容,在內容的選擇與編排上應該體現時代特點和現實需求,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聯系。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內容主要集中于法律法規、公共、人身財產安全等領域,而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如網絡安全、人身安全、社會交往安全、知識產權等教育內容缺少或不足,就急需補充。受傳統課堂教育模式影響,安全教育以說教和知識灌輸的方式為主,缺少互動和學生參與,教學模式缺少創新,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很難取得積極的效果。
3.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缺乏,難以適應大學生活。大學生正處在成長發育階段,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大多數個性和自我意識較強,風險、危機和安全意識淡薄,安全知識貧乏,對社會環境、治安狀況缺乏了解,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尤其是大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他們一直在家長的監護和學校的保護下成長,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弱,遇到挫折不知所措,應付突發危機性事件的心理準備不足。另外,社會對于學歷、職業技能的高要求,就業競爭的壓力蔓延校園,考研熱、考證熱、外語熱、出國熱等等都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學習課業壓力,給學生在精神上、心理上加重了負擔,容易誘發各種心理問題,甚至出現安全事故。
4.高校管理日益社會化,給學校帶來諸多不安全因素。有人認為“社會的穩定要看高校”,這句話指出了高校具有的特殊地位及其對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特殊需求。而目前校園周邊環境和治安狀況往往不太理想,治安事件頻發,嚴重危害學生的安全。學校內部也存在諸多不安全因素:一是高校辦學規模日益擴大,對外交流增多,流動人口劇增,各種社會思潮通過各種形式滲透到校園,泥沙俱下,良莠不齊,而教育、管理工作一時難以跟上,增加了安全穩定的隱患。二是由于學生規模激增,學生宿舍數量、條件、設施與學生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相當數量的學生更愿意自行租房住在校外,學生各方面安全都得不到有力的保障。三是學生之間存在培養方式、管理辦法、家庭經濟狀況的差異,容易感受到一些社會的不公平,各種矛盾、問題交織在一起,引起學生情緒偏激和從眾盲動心理,極易誘發安全事故和不穩定事件。
二、加強和改進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對策
1.統籌規劃,貼近實際,構建安全教育保障體系。一是建設一支相對穩定、專兼結合、高素質的安全教育教師隊伍。學校要組建由法律教師、德育教師、心理咨詢教師、專職輔導員和安全保衛干部組成的大學生安全教育教研室,統一負責全校學生的安全教育,確定教學內容,制定教學計劃,組織授課,考評教育效果等;大力開展安全教育師資培訓,強化實踐鍛煉,提升他們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質,不斷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和實效性。二是將安全教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通過法律知識、心理健康、消防交通安全等內容的課堂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安全意識,普及安全知識,增強防范技能。因此要建立科學系統的安全知識課堂教學體系,并將其按比例算入學分,納入最后的考核指標中;根據不同對象不同需求合理設置課程內容,特別是對不同院系、專業的安全知識和實際應急技能的內容要有區別,如對進入到危化、防火防爆有要求的實驗室的學生,除設置安全基礎知識課程外,要考慮安全教育的實用性,有針對性的細化危險品管理、應急、逃生等內容。三是在教學中堅持安全防范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相結合。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前提下,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采用課堂講授、典型案例分析、安全技能訓練、應急演練、急救訓練等形式,激發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提高教育效果。現場的實踐教學讓學生有效地學習安全知識,并從中掌握危險防范、危險感知、危險處置的技能。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使學生從實際課堂中獲得更多的安全技術知識,更高效地將安全知識轉化為實際安全操作技能。
2.齊抓共管,重在預防,構建安全管理長效機制。一是建立一支專業高效的校園安全管理隊伍。高校校園安全管理隊伍主要由學校保衛人員、宿舍管理員、學生輔導員等組成,除輔導員外他們主要來源于退役警察、軍官和學校其他部門的閑置人員,普遍存在學歷低、沒有經過職前培訓和在職培訓,幾乎都沒有取得從業資格,難以勝任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因此要引進專業性人才從事安全保衛和管理工作,同時對包括輔導員在內的相關管理人員進行安全管理的系統培訓,并使之制度化、規范化。二是建立安全管理的責任制。高校各層級的安全管理人員和部門都要高度重視安全管理工作,增強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并將責任落實到每位教職工乃至每位學生。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在崗,誰負責”的要求,建立、完善、落實各種具體的安全管理責任制度,如《學校安全事故報告制度》、《學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計算機網絡管理制度》等,層層簽訂、貫徹落實安全責任書,把師生員工履行安全教育管理責任情況納入年度考核評優的內容,作為責任追究的依據。三是建立安全管理的預警機制。安全管理工作不應是事后補救,更重要的是事前評估,技術手段與管理手段相結合,防范于未然。加強和維護高校安全,需要建立校園內外的安全預警機制,即在全校范圍內建立一套檢測學校各部門、各環節安全狀況的系統,通過對關鍵數據和信息的及時采集和分析,掌握高校安全和周邊安全狀況,評估校園內外安全級別和潛在威脅,定期不定期根據學校安全狀況的相關指標向有關部門或全體師生安全信息或安全警報。目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普遍不高,一些安全事故、安全預警信息的統計和分析一般來說都是保密的,難以實現師生員工對安全信息的知情權,也難以發揮師生的力量對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進行有效的防范。高校應該充分利用現代科學信息技術,建立校園安全穩定狀況評估和安全信息通知系統,確保事故發生前有預警,事故發生中即時公布信息并提供合理化安全指導建議,如對防火、防盜、自然災害、人身傷害等突發事件的處理建議,同時在應對突發事件后還要采取相應的善后處理,如恢復重建相關設施,對相關人群進行心理干預,做好事后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對安全管理工作做出及時修正等。
3.加強宣傳,創新載體,營造安全文化濃厚氛圍。環境氛圍和文化熏陶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其影響力是深入持久的。學校的安全工作要充分關注環境文化對人的影響作用,注重校園安全環境的營造和安全文化的建設,將安全意識內化為學生的思維方式之中,滲透于無形,潤物于無聲。一是結合第二課堂開展安全教育主題活動。舉辦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輕松自由的主題教育活動,如“安全知識大賽”、“校園安全海報大賽”、“逃生技能大比拼”等。通過這些活動切實加強學生安全、紀律和健康教育,提升他們的安全意識和防范技能。二是利用網絡、報紙、手冊、標識等載體進行安全文化的宣傳教育。建立安全管理服務中心網站,根據需求對象的不同分門別類提供豐富完備的安全知識和安全管理的信息,從風暴地震到火災搶劫,從恐怖主義到疾病預防,涉及學生的方方面面種種可能,讓學生知道如何辨險、避險,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印制大量圖文并茂、言簡意賅、方便攜帶的安全小冊子放在學生宿舍、圖書館、教室等場所,便于學生閱讀,安全知識容易深入人心。高校安全工作應該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普及安全知識,暢通信息渠道,擴大教育覆蓋面,在全校范圍內營造“時時講安全、人人重安全”的良好氛圍。
作者:袁麗華 單位: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二)
一、網絡時代高校國家安全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一)網絡的負面作用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縮小了世界各國間的時空距離,促進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們間的相互溝通。另一方面,近年來,網絡成為西方國家實施政治煽動和文化擴張的新渠道,國家安全斗爭突破傳統的國家概念和框架。國內外敵對勢力利用網絡的缺陷,對金融、證券、商業等經濟部門的網站進行攻擊破壞,竊取我國的經濟情報和商業秘密,擾亂我國正常的經濟秩序。在網絡上,西方國家操縱著話語主導權,進行強制性的信息干預和精神產品輸出,削弱網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破壞了我國的文化安全。由于我國的網絡技術相對落后,一些基礎性安全設備和技術受制于人,國內外敵對勢力利用監聽、破譯密碼、遠程登陸等高科技手段,竊取我國的尖端國防科技機密和軍事情報,我國軍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二)大學生自身的弱點
網絡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快捷性和滲透性,使國家安全斗爭形式更加多樣、范圍更加廣泛、手段更加隱蔽。在網絡時代的今天,一些大學生與網絡接觸的過程中,網絡不良信息的侵入,造成一些大學生精神家園迷失,社會責任和主流價值觀喪失,追求物質享樂,世界觀和人生觀發生動搖。一些大學生“世界公民”意識逐漸增強,認為“世界大同”很快就要實現,國家觀念、國家主權意識淡化。一些大學生僅僅看到世界和平的一面,而忽視了世界不安定的一面,對危害我國國家安全的活動缺乏警惕,國家安全意識日趨淡化。一些大學生認為國家安全與自己關系不大,他們的國家安全意識停留在政治、軍事和情報等傳統安全領域,沒有涉及文化、信息和網絡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綜合安全觀尚未建立。還有一些大學生網絡安全防范能力差,不懂得如何使用網絡安全防范技術,泄露國家機密,破壞國家安全。因此,國家安全斗爭將是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有必要筑牢高校國家安全教育的防線。
(三)高校國家安全教育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
目前,高校對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充分。一些高校把國家安全教育僅僅當作一般性的知識進行傳授,而沒有把它上升到培養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來認識。一些高校沒有專門關于國家安全教育的教學計劃,沒有專職教師,教材和教學大綱不規范,教學內容不完善,教學課時沒有保障,教學手段不豐富,沒有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作用,其系統性和規范性受到限制。另外,高校國家安全教育內容抽象、流于形式,缺乏深層次的理論研究,與大學生生活實際聯系不緊,容易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這些問題,勢必使高校國家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網絡時代加強高校國家安全教育的對策
(一)發揮網絡在高校國家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要使網絡成為高校國家安全教育的新載體。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增強國家安全教育的時效性和影響力,我們亟需讓大學生在形式多元、生動活潑的氣氛中接受國家安全教育。要建立高校國家安全教育網站,鼓勵國家安全教育課程的教學設計和優秀教案上網,把教育內容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表現出來,從而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情趣,讓網絡真正成為高校國家安全教育的主渠道。廣泛利用網站、電子郵件、微博、網絡社區討論,使網絡成為師生交流的重要場所。高校可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和技術優勢,讓更多優秀的教育媒體進入網絡,實現網絡資源共享,形成立體化的高校國家安全教育的格局。
(二)堅持正確的網絡輿論導向
要通過正確的網絡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根據大學生喜愛上網的特點,充分利用網絡來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宣傳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內容,宣傳好人好事。創造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教育方法和形式,在海量信息中精選出圖文并茂、聲色俱佳的材料,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民族精神,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要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控。用健康向上的內容占領網絡空間,占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陣地。教育大學生自覺抵制網絡有害信息,防止各種網絡威脅進入校園。有必要通過技術、行政、法律等手段,嚴格控制網絡信息來源,以達到凈化網絡空間的目的。
(三)加強網絡法律法規教育
根據互聯網的特性,我國已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規定了公民維護國家安全的各項義務,成為網絡時代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手段。要盡快將相關的網絡法律法規納入學生的教學計劃,加強大學生的網絡法制觀念。教育大學生抵制網絡有害信息,依法同一切危害國家安全的網絡犯罪活動作斗爭。
(四)高校國家安全教育應當規范化和常態化
高校國家安全教育應當規范化和常態化。高校要培養從事國家安全教育的專職教師,加強對他們的業務培訓。要組織編寫國家安全教育的專門教材,還要將其納入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保證一定的授課時間,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高校要積極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陣地作用,把高校國家安全教育貫穿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日常教學之中,幫助大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和分析國家安全問題。
(五)高校國家安全教育應當多角度
高校要對大學生進行國家主權觀和綜合安全觀教育。網絡時代里:高校應教育大學生以發展的觀念來認識國家主權,使大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在全球化時代,國家安全已不僅是保障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傳統安全,同時也包括經濟安全、文化安全、金融安全、網絡安全等在內的非傳統安全。鑒于目前安全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以,高校除了要對大學生繼續加強傳統安全觀教育外,還要大力加強非傳統安全觀教育,最終讓大學生樹立綜合安全觀。
三、結語
高校要對大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共黨史教育,使大學生系統地了解中國近現代經歷過的屈辱,了解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的歷程,增強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民族自尊心,增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向心力。要對大學生進行基本國情教育,使大學生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條戰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方面的現狀。教育大學生正確看待我國改革開放中的暫時困難,冷靜看待國外對中國問題的報道,增強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高校還要在大學生的入學教育、畢業教育中進行國家安全教育,要教育大學生無論將來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應自覺承擔起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和義務。
作者:唐金權 單位:廣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