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案例教學創新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今國際化背景下,出現了一系列涉及民族、民族關系、民族問題的現象,加之當代大學生有著更為開闊的眼界和知識面,思維活躍,富有較強的創新精神,,給高?!睹褡?a href="http://www.baojiexiang.com/lunwen/aljxlw/72393.html" target="_blank">理論與政策》課程教學帶來了一系列困難。傳統的一言堂的理論說教已經失去了吸引力和說服力,在《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課堂教學中必須不斷進行教學改革,而案例教學法的引入正是進行教學改革,提升教學效果的一種有益嘗試。
關鍵詞:民族理論;案例教學;實踐;創新
隨著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高校的《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因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教學中的難點與禁區較多,有的現象很難從純學術角度進行講解,因而普遍面臨著新的挑戰。在當今國際化背景下,出現了一系列涉及民族、民族關系、民族問題的現象,但《民族理論與政策》的整個知識框架卻難以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面向現代化。當代大學生有著更為開闊的眼界和知識面,思維活躍,富有較強的創新精神?!睹褡謇碚撆c政策》的授課對象,價值觀念更為多元與復雜,理論解讀和傳授的難度無形之中被放大了。面對這樣的授課對象,教師如何解釋他們對民族理論和政策上諸多無法回避且又難以自圓其說的現象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之處。顯然,在當前急速發展的形勢下,傳統的一言堂的理論說教已經失去了吸引力和說服力,在《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課堂教學中必須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近年來,大連民族學院在《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課堂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以民族工作中的鮮活案例,以案說法,以案說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案例教學法是各學科實踐類課程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理論課、尤其是政治理論課教學近年來也多有引入。所謂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目標,組織學生收集、閱讀、討論、總結、分析在實踐中發生的與相關理論問題可以相互印證的事實,以事實說理,進而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化學生對理論的認知和理解?!睹褡謇碚撆c政策》是一門思想政治類課程,其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掌握我國現行的民族政策及其理論依據,以更好地服務于黨的民族工作。這門課程的案例教學法就是要求選取國內外解決民族問題的成功抑或失敗的案例,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分析該案例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成敗得失,探索現實中的民族問題及其成因,從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民族理論與政策》這門課程的內容及其教學目標決定了案例教學法的適用性。一方面,民族理論與政策涉及了歷史、文學、宗教等諸多學科的專業知識,內容極其豐富廣博,民族院校的學生對此方面的知識大多知之不多,加之中學階段沒有開設專門的民族方面的課程,學生對這一領域基本是陌生的。通過案例教學,幫助學生整合知識,進而運用知識參與討論、分析,把知識融入到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在消化知識和掌握新知識的過程中,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在這樣一個教學過程完成以后,學生會對民族與歷史、民族與文化等關涉民族理論與政策等關鍵問題有一種全面而正確的認識。另一方面,就教學目標而言,《民族理論與政策》是一門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觀念終究是指導實踐的,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正確地理解現實社會中存在的民族現象,妥善地應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民族問題。在傳統教學過程中,理論學習的最大難點在于如何認識客觀對象的本質和規律。理論教學如果缺乏從理論到實踐的轉移,缺乏一種中間狀態,理論脫離實際,那么,學生就會覺得枯燥乏味,缺乏興趣,也就很難提升教學效果。眾所周知,人們接受知識的基本規律是,對形象知識的接受效率遠高于抽象知識。這也是各個學科在理論教學中普遍采用案例教學法的主要原因。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在分析案例,探索解決問題之道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是《民族理論與政策》提升教學效果的必由之路。
二
《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不同的課堂反應,師生之間需要平等地互動。教師的主要角色是提供案例資料并組織學生進行對話交流。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案例教學以討論為主要教學手段,而確定課堂討論主題的問題上,一定要由老師和學生共同來決定,因為只有這樣,老師和學生之間才能實現知識和思想的雙向流動。作為一種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可以規避傳統教學中的一言堂,使整個教學活動更加富有活力,課堂更加活躍,學生更加積極和主動,更樂意參與課堂教學。同時,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老師也能更好地發揮其思想引導和知識傳授的作用。課堂中師生角色和關系的調整,使得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動地位。而主動學習,永遠是學生有效獲取知識的不二法門。通常來講,案例教學法的基本運作方式是,在課堂教學中,選取一個或者多個與本課程理論相關的、發生于實際工作與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收集相關信息,完整描述實例的起源、發展、演變過程,然后,在課堂上,運用相關理論分析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溫習了理論和知識,提升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睹褡謇碚撆c政策》課堂教學可采用的案例教學類型主要有兩類。一是討論案例、師生互動、合作研究。例如在講授“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確立”一節內容時,可組織學生閱讀“昭君和親”、“遼東馬市”等具體史料,讓學生明確“這些做法客觀上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民族間的未來,加強了民族間的各種交流,有利于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但是,由于受階級社會主要矛盾的制約,統治階級的民族壓迫、民族歧視政策在民族關系中仍然起著支配性作用。”通過討論中國歷史上處理民族關系的成敗得失,學生會進一步明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是一種新型民族關系”這一論斷。當然,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圍繞案例討論、發言,對同一案例,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見解和解決方法。二是創設情境、課堂演練、分析點評。在案例教學中,一定要避免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不是由老師講案例,而是要由學生收集案例,分析案例,甚至重現案例老,其重點是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和思考,自己得出結論,自己完成從書本知識到社會實踐的轉化。在這個方面,大連民族學院《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進行了諸多有益的嘗試。例如,在西南大旱背景下,讓學生扮演傣族角色,在是否以及如何歡度潑水節問題上各抒己見,教師就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保持與改革話題引導與組織學生進行演練與討論,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通過案例教學,師生合作完成一個知識學習與轉化的過程,凸顯了課堂教學的溝通與解惑功能。學生觀看教學片、參與課堂討論、進行主題發言等,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實現了教學相長的目的。在《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的案例教學中,教師的主要角色是提供選題或者部分案例資料并組織學生進行進一步的資料收集和對話交流。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不同專業不同程度學生的個體差異,有的放矢地準備課堂教學材料,選取具有針對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材料,充分注意案例的政治導向、課堂效果、專業適應性,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三
在《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教學中采取了案例教學法,引入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典型案例,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剖析,將抽象的民族理論與政策講解得清晰透徹。通過嘗試這種教學方法,師生學習民族理論與政策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變得相對活躍,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傳統教學重視的是知識和理論的講解,盡管老師也會注意啟發學生進行創新性思考。但是,由于老師的講解是單向度的,答案是唯一的,因此,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創新的意識有余,而創新的實踐不足。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很難得到提高。而案例教學法則不同,在案例收集、分析乃至問題解決、對策提出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學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立場上,去闡發觀點,提出思路,解決問題。不同的學生很難提出相同的觀點,思維的交鋒、碰撞在所難免。這樣一來,新的思路、新的知識、新的觀點乃至于新的方法就會層出不窮。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在案例討論的過程中自然就能得到激發和提高。第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有助于個別化和差別化教學,有助于發揮學生個性方面的特點和優長。由于案例教學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并不會預設思維的框架,也不會預設標準答案,學生會按照自己所設定的思維路徑去發現、去思考,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所起到的只是引導和糾偏的作用。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獨立發現、獨立思考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獲取知識的能力。在傳統理論教學模式下,學生是被動方,教師是主動方,學生所獲得和接受的知識都是老師經過了處理和加工的,學生無法體驗和掌握知識與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過程。而案例教學法則倡導和要求學生主動去收集和完善案例,在此過程中,案例所包含的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料,都是學生需要獲取的。為了能夠解決問題,學生需要分清楚那些信息是不可獲取的,哪些信息對解決問題是至關重要的,而哪些信息是輔助性的、甚至說是無足輕重的。在分辨信息的過程中,學生會尋找到規律,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提高信息分析與處理的能力。在與同學和老師討論與分析案例的過程中,學生終將把握問題的核心與關鍵。這樣一來,從問題的提出,到信息的收集,再到數據與事實的完善,進而學會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提出方案,完整案例教學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獲得傳統課堂無法獲得的體驗。
作者:孫靜 李世舉 單位:大連民族學院東北少數民族研究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