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思政課案例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古今兼顧,以今為主
案例的取舍要恰當,就是說要有思想性、典型性、時代性,要能說明問題并具有感染力。追朔源遠流長的歷史,洞察日新月異的今天,思政課具有異常豐富的“案”源,然而,在有限的課時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求教師在案例的取舍上務必力求以今天,即當生的典型案例為主;同時,深入挖掘其思想性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其一,思想性。所選案例要有一定的內(nèi)涵和深度,給學生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學生能理解其中所蘊含的理論知識和人生道理,開闊視野,拓寬知識,更能從思想上行為上反思、反省,活躍思維,引起共鳴。其二,典型性。選取的案例要有代表性,能經(jīng)得起時間的檢驗,給學生榜樣的力量。教師對案例內(nèi)容的準確概括、情節(jié)的生動描述、結(jié)果的深度追蹤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澄清理論熱點難點,排除學生思想中的困惑與迷惘,使學生在榜樣力量的感召下極大關注我國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為其今后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其三,時代性。選取的案例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富有時代氣息。思政課的案例較之其他學科案例有其特殊性,它體現(xiàn)的是馬克思主義實踐性與開放性兩大基本特征,因此,案例的選擇也要“與時俱進”。讓學生在那些能反映時代的發(fā)展特征、當今社會的背景的案例中,學會歷史地全面地認識和看待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理性客觀地審視自身,并由此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明確前進的方向。例如,在講到“愛國主義”時,“錢學森的中國情結(jié)”案例生動地詮釋了“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拳拳的赤子之心”。這樣的案例能深深地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2.內(nèi)外兼顧,以內(nèi)為主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相互激蕩,各種新思潮層出不窮,特別是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的沖擊,使我們十幾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嚴峻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表現(xiàn)在部分大學生在一些問題上常常表現(xiàn)出矛盾或多變性,對社會主導價值和信仰抱有更多的“游離”態(tài)度。因此,肩負培養(yǎng)“兩擁護”(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兩服務”(服務祖國、服務人民)大學生使命的思政課教師更應充分發(fā)揮思政課課堂教學主陣地的優(yōu)勢,在思政課教學中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徹始終,這是思政課鮮明的階級性、政治性決定的。所以,教師選取教學所需要的案例時,要內(nèi)外兼顧,以內(nèi)為主。內(nèi)外兼顧,能通過橫向?qū)Ρ日f明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闡明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意義。以內(nèi)為主,能通過大量生動鮮活的案例幫助學生了解、掌握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幫助學生自覺以馬克思主義及健康、積極的思想指導自身的思想和行為,從而實現(xiàn)思政課的教學目的。如果,教學中沒能處理好“內(nèi)外”兩者的關系,往往會給學生一種“社會主義被冷落,資本主義受追捧”的錯覺。例如,在講到“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治精神”時,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依法治國理念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并非如某些西方國家所講到的那樣“虛無”?!摆w作海案”就是一個例子。運用這樣的實例就是要讓學生看到并堅信事物總是向前發(fā)展的,哪怕過程比較漫長曲折。實際上,就是要教給馬克思主義關于發(fā)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進一步堅定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3.正反兼顧,以正為主
思政課教師在講授時,應注重對學生的正面引導和教育。特別是涉及一些社會實際問題而學生對此又存在認識不足、消極情緒較多的熱點難點時,更要注意把握分寸及方法。如果教師在講授這些問題時,只講“正面”例子,只宣傳社會“陽光”的一面,積極、進步的內(nèi)容,往往會適得其反,被學生認為“睜眼說瞎話”,“很假”,可能因此產(chǎn)生抵觸情緒,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的。但如果教師一味迎合“學生的口味”,大談特談“反面”例子,直擊社會“陰暗面”和消極、不足的內(nèi)容,又會進一步加劇學生固有的某些片面的認識,乃至偏激錯誤的判斷,這都與思政課教育教學目標漸行漸遠乃至背道而馳。所以,本人認為,課堂上“正面”、“反面”的例子都要講,但以“正面”內(nèi)容為主。首先,教師要從性質(zhì)上準確把握所選的例子是否兼具“正面”和“反面”性。這是防止教師因“以偏概全”可能給學生造成的不良印象,最終弱化教育效果的前提。其次,教師要從數(shù)量上平衡“正面”例子與“反面”例子在一堂課中的比重,即設計好“正面”例子該講多少,“反面”例子講幾個,這是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認識到哪一面才是社會的主流,這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本人認為,教師所選的“正面”例子應略多于“反面”例子,至少不能少于“反面”的例子。如果教師從“反面”例子講起的,也要落實到“正面”教育。最后,教師還須從程度上把握,“正面”例子所能達到的教育程度(影響力、說服力)能否讓學生重新審視“反面”例子,愉快地接受教師的“正面”教育,從而變得更為客觀理性。例如,在講到“社會公德”時,教師可舉出不少例子證明“不文明行為的存在”,如,新華社播發(fā)《在這里豈能亂丟廢棄物———天安門廣場清潔工的心聲》,展現(xiàn)了我國社會公德方面的不文明行為,如此案例多了,學生會誤認為“國人素質(zhì)差”的印象。因此,教師在案例設計中,需再三斟酌、權(quán)衡利弊,以期實現(xiàn)教師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的統(tǒng)一,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4.虛實兼顧,以實為主
案例的虛實是指是社會中實際發(fā)生的事件,是客觀存在的,還是教師杜撰虛構(gòu)的。“實”的案例有事實依據(jù),是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內(nèi)容、情節(jié)、過程和處理方法進行客觀描述;“虛”的案例是那些教師為講解特定理論內(nèi)容且無法在生活中尋找到更適合的“實例”佐證時而杜撰虛構(gòu)的情景。實例的運用可以強化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由于實例源于實踐,能夠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及人們的思想狀況,這些案例大都生動活潑,有矛盾沖突及化解過程,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而且能引發(fā)他們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和對自我命運的關心和追問。學生通過實例教學結(jié)合自身經(jīng)驗,再通過消化、內(nèi)化成理論知識,因此,學生會感覺到學有所用、學即能用。而“虛”的案例要達到以上效果,往往需要教師傾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編寫,且需達到與實際生活的情境嚴絲合縫的程度時才能“瞞天過?!?,然而這無疑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也加劇了教師教學時的心理緊張度,這些因素都不利于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筆者認為,除非萬不得已,思政課教師不要輕易使用“虛”的案例,而應在日積月累中建立起一個豐富而真實的案例庫,由此達到對案例的運用信手拈來、游刃有余,也使學生能將所學的思政理論延伸、深化、升華于現(xiàn)實生活之中。
作者:覃田 單位:廣西工商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