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振興下高校播音主持專業教學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鄉村工作的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全面轉向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緊緊圍繞鄉村發展推進產業、文化、人才、生態、組織“五大振興”。其中,鄉村要振興,人才必先行。包括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農林專業技術人才、與鄉村建設相適應的鄉鎮規劃設計人才、與休閑農業相適應的觀光旅游管理人才、與德智體美勞相適應的鄉村教育人才、與繁榮鄉村文化相適應的媒介傳播專業人才等。其中,媒介傳播專業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有力支撐,一些播音主持專業人才紛紛走向鄉村振興的前哨,從“鄉土”中尋找滋養,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如何實現傳播賦能,讓傳播力轉為生產力,助推鄉村振興,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予以回答的問題。近年來,隨著鄉村公共廣播的普及,鄉村文化振興對播音主持專業人才的需求激增,也給地方高校播音主持專業教學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許。
就目前而言,在國家“全面育人”倡導和鄉村振興的呼喚下,地方高校紛紛開設或完善播音主持專業,將一部分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播音主持專業學科建設。此舉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不足以回應鄉村振興對播音主持專業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在播音主持專業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教學內容陳舊。許多地方高校在開展播音主持專業教學時仍沿用舊有的一套教材,沒有應時而改,因人而異,所傳授的內容也是傳統播報時代偏好的內容,沒有結合新媒體時代的受眾需求和鄉村振興發展需求進行調整,以至于教學資源浪費而效果難以發揮,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二是師資力量不足。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師資力量一直是“短板”,尤其是播音主持這樣的“小眾”專業。許多播音主持專業教師囿于實踐能力或是理論水平不足,在開展播音主持教學時無法有效授課。加之部分教師對鄉村振興認識不足,在開展教學時更多注重“技”的教授而不是“道”的傳承,導致一少部分“鑄魂工程”淪為“面子工程”。三是教學方式僵化。部分教師雖專業實力過硬,但受傳統教學模式所限,難以跳脫出“純理論教學”“灌輸式教學”“模仿式教學”等桎梏,導致學生難以學深、學通、學精。
針對上述問題,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播音主持專業教學務必進行改革和創新。以傳播學賦能鄉村振興為邏輯起點,地方高校播音主持專業教學應從目標、形式、內容上加以改進。一是厘清鄉村振興培養目標,更新教學內容。地方高校應明確鄉村振興對播音主持專業的需求,從培養目標上作出調整和轉變,從而確定人才的培養方向和重點,以培養更多與鄉村振興主題相適應的播音主持人才。如加快培養適應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上能夠宣揚鄉村生活新方式、新理念的播音主持人才。同時,地方高校需要結合時代發展所需和鄉村發展所需對播音主持專業課程內容不斷進行調整與優化,尤其是教材的更新要做到與時俱進,思想性和指導性兼備、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專業性和系統性兼顧,既夯實學生的專業,也充盈學生的思想。二是打造新媒體教師隊伍,提升師資力量。為更好地激活教師的育人潛力,地方院校一方面應順應新媒體語境,引進全媒體專業人才,優化教師隊伍;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教師考核激勵機制,激發教師和培優和創新動力。
綜上,無論是從文化振興的視野還是傳播鄉村發展正能量的角度,播音主持專業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隨著我國媒介環境的不斷變化,由“相加”走向“相融”的步伐勢必將引起播音主持專業教學目標、內容、師資等多面向的“打破”與“重塑”。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播音主持專業教學改革絕不能只做表面文章,也絕不能依賴文化移植,而是需要針對媒體環境的新變化、鄉村振興的新需求、學科建設的新問題,進行多維度的調整和多方面的改革。對此,經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于2021年10月出版的《播音主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一書,可作為播音主持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讀物。該書立足于實際案例,以文獻研究、調查研究、個案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對播音主持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發展及變遷進行深入剖析,總結了一套可供參考的播音主持人才培養基本規律,值得相關學者閱覽參考。
作者:石沛昀 單位:四川文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