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景觀學課程中案例教學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關鍵詞:景觀學;案例教學;思考
1引言
1870年,哈佛大學法學院最先應用案例教學,目前,案例教學在管理、經濟、教育等眾多領域應用[1]。所謂案例教學,是指以學生為中心,以案例為基礎,通過呈現案例情境,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理論、形成觀點、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2]。與傳統課堂教學方法相比,案例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3]。但有研究者指出,在一些課程案例教學實踐中存在案例選擇失當、互動不夠充分、教學目標淡化等問題,導致案例教學看似熱鬧,但實效性不強[4]。本文以景觀學課程為例,探討了案例教學應用時應注意的問題,以期達到預期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
2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景觀學》是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必修課程,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了解現代景觀規劃建設的意義,改善人居環境、保護自然生態的重要性;掌握景觀規劃設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初步具備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管理和服務的基本能力。課程主要內容是從地形、植物、水體、鋪裝、設施、道路等要素全面、系統地分析景觀規劃設計的原理,結合案例分析理解各景觀要素的應用,掌握理論知識、獲得實踐能力。景觀學課程內容廣,涉及學科門類非常多,如地理、農林、藝術設計、環境心理等,具有綜合性強的特點,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要求較高。景觀要素理論教學時,基本原理理解起來容易,但實踐時,往往很難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對景觀空間進行分析。例如地形對氣流的導引與阻礙作用很好理解,但應用這一原理分析安徽博物院微地性設計時則表現出無從下手、沒有思路,不會結合宏觀氣象條件和其他環境要素分析。涉及到多要素綜合分析時,更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不能從整體上作出有條理的、專業的分析。通過案例分析,訓練和培養學生綜合性思維習慣,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將復雜的空間逐層分解,形成清晰的分析思路。既讓學生學會融會貫通、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景觀學同時也是應用性與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必須與實踐緊密結合。從道路綠地到街頭游園,從廣場到公園,都是存在于人們身邊的場所,也是經常接觸或使用的場所。案例教學以這些真實的戶外空間為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角色轉換,從課堂理論走進現實生活,從戶外空間的使用者轉變為設計者,發揮主體性和創造性,將所學理論服務于實踐,豐富感性認識,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案例教學組織的原則
3.1課堂高效性
課堂只有45min,無目的的問題發散與討論會消耗大量時間而收效甚微,案例教學必須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在案例教學流程中,課堂應該作為觀點碰撞與互動的環節,而不是全部。為保證課堂效率與效果,案例教學過程需由課堂延伸到課外。課前案例提前布置,讓學生提前了解案例內容、重點分析的問題,理清思路,做好準備;課堂主要是陳述、展示和討論,通過觀點碰撞形成多角度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并通過老師的積極引導使討論向深層方向不斷推進,使得課堂討論環節意義明確而高效。
3.2學生參與性
案例教學本身是通過學生思考、討論來理清問題、達成教學目標,學生參與度是案例教學效果得以保障的重要影響因素[5]。但在案例教學實踐中,往往淪為少數人的課堂,一部分學生只是看熱鬧。參與性原則要求每一位同學參與到案例思考與分析中來,從案例選擇、組織方法等角度尋找促進學生參與的途徑,刺激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責任感和成就感,力求全員參與,使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
3.3目標明確性
案例教學的目的不是學習案例本身,而是通過案例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靈活應用。因此,案例選擇必須圍繞某一教學內容,案例結束也一定要形成結論,將具體的討論內容歸納、條理化,抽象出理論,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思維發展過程。例如草坪設計與應用,在分析校園草坪案例時,首先,讓同學們對比一期和二期校園入口草坪設計形式的差別;然后,評價兩塊草坪的優劣;最后,將具體的評價一般化,提煉出草坪設計原理如功能、尺度、選草、地形、生態、人性化等。
4實施案例教學的建議
4.1案例選擇立足身邊
常規的案例教學中案例大多來自于網絡或書刊,然后利用視頻、圖片、文本等資料向學生課堂展示案例內容,教學過程對學生要求很高,課堂上必須高度專注、快速進入案例情境并深入思考。事實上,做到這一點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很難,尤其是面對那些與我們真實生活相距甚遠的案例,抽象而缺少真實感,倉促之中討論也只能流于表面,泛泛而談。筆者認為,案例選擇應立足身邊,以身邊的、熟悉的生活為素材來源,避開陌生的、遙遠的案例,強烈的真實感和存在感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一方面身邊熟悉的案例,具有易參與性,不會因為時間與空間的約束而阻礙了對案例的了解,是保證每一位同學能夠參與進來的基礎條件。另一方面,存在于身邊的案例實用性強,與生活息息相關,基于自身的真切體驗去分析和解讀,而不是紙上談兵,能夠真正理解理論與實踐的銜接。例如講授“街頭小游園設計”時,選擇始信路小游園為案例,這里是同學們每天上下學、乘車、吃飯、聚會、交際等活動時必經的場所,非常熟悉,同學們參與熱情很高,通過親身體驗與觀察,能夠深入的分析一個小游園的設計需求。
4.2案例教學過程精心組織
課堂主要是案例互動的場所,常常被誤認為是案例教學的全部,即始于課堂、終于課堂。如果案例教學局限于課堂,可能會造成或意猶未盡、或淺嘗輒止。為提高互動效率,保證互動效果,案例教學過程需要精心組織。首先,是案例篩選,前期需要教師做大量實地走訪,以學校為圓心向周邊擴展,尋找素材,在實用性、時間性、可行性之間平衡,以方便學生接近和參與為原則,確定案例點。這對老師提出較高要求,不僅是花費大量時間,還要對身邊環境認知具有高度的專業敏感性,這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其次,是案例布置,要求學生提前進入案例地,實地感知,并布置任務,圍繞任務作深度思考并形成見解。通過本環節設置,避免了課堂討論時措手不及而流于熱鬧和混亂,卻一無所獲;也讓學生鍛煉獨立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再次,是案例互動,即課堂討論,同學們依次作觀點陳述,為提高課堂效率,雷同觀點不重復陳述;然后是不同見解之間的質疑與辯論,通過觀點碰撞,突破個體視角的局限性,使個體思路更加清晰、邏輯更加嚴謹,形成新的認知。最后,是案例的歸納總結,這是案例教學的最后階段,也是案例分析效果的強化。可以課堂內完成,也可以是課堂后延伸。歸納總結是一個提煉的過程,學習在散亂的信息中找出共性、把握重點,并由個別現象推演出一般性規律,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學生在歸納總結時,促進了對理論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并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組成,思維能力獲得提升。依據上述思路,在講授“道路綠地設計”一節時,可選擇學校周邊的耕耘路、始信路、清潭路和天都路為案例,課前讓學生觀察四條道路寬窄、周邊環境、交通需求、綠地配置形式/尺度/樹種等內容。課堂圍繞以上幾點展開討論,對比每條道路綠地設計差異的表現,分析其原因或不足;案例總結時根據幾條道路的綠地特點,抽象出理論規律,如不同功能區道路綠地的設計理念和景觀特色不同,工廠區以方便大型貨車通行、衛生防護為主,居住區和公園附近則更加注重景觀的觀賞性和豐富性等。
5結語
案例教學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想要行之有效,在案例選擇、布置等環節需嚴格把控,才能激發學生參與興趣,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實踐表明,身邊熟悉的案例、精心的組織,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很高,參與意識很強,課程期末學習心得中不少同學表示學習興趣濃厚,非常喜歡大量的、熟悉的案例分析,覺得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參考文獻:
[1]孫玉紅.案例教學的本質理解與特征分析[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1):74~75.
[2]謝曉專.案例教學法的升華:案例教學與情景模擬的融合[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1):32~36.
[3]晏福寶.案例教學的“體”與“用”之道[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40(6):94~98.
[4]周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33):126~127.
[5]黃芳,張月.案例教學中學生參與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工商管理本科生為例[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0(3):81~83.
作者:韋傳慧 單位:合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