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案例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通過對課題實驗中學三位語文教師課堂觀察,從微觀層面總結了不同類型的語文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策略;進一步加深對不同類型文本教學重點、文本內容選取以及文本教學組織的認識,從而從整體上把握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要求。基于此,筆者將從如何選取適宜的文本教學內容、如何組織文本教學及不同類型文本如何教學三個層面,對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策略進行提煉。
關鍵詞:初中語文連續性本文閱讀教學
一.文本教學內容的選取
1.關注教材中的非連續性文本
教材是語文教學的主戰場,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教材文本形式必須以文學類為主體。但這并不意味著非連續性文本在語文教材沒有任何存在價值。2011年語文新課標提出“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要求,不只是考試和PI課題實驗A帶來的啟示,而是基于此文本自身獨特的教育功能。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學的主戰場不能缺少非連續性文本的存在。非連續性文本教學內容的選取首先必須立足于教材,適宜地開發和利用教材中的非連續性文本輔助語文閱讀教學。在這一點上,中學的三位教師體現出了積極創造性利用教材文本的價值。無論是作家名片的制作,還是目錄復習法或是圖文解課等,都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效率。語文教材編寫中融入非連續性文本,不僅只是一個象征,它們也是很重要的課程資源。因此,在非連續性文本教學內容的選擇部分,必須尊重教材編者的意圖,重視語文教材非連續性文本,發揮好它們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2.關注課外文本材料
在對課題實驗中學的課題實驗教師進行訪談時,她曾提出針對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教學,可以多多利用學校的畫報、通知欄等學生熟悉的文本形式,這也是非連續性文本選取的策略之一,即增強課外文本閱讀的機會,拓寬學生閱讀的視野,課堂內外文本結合,學以致用。《課程標準》也指出,要“善于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因此,課外非連續性文本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資源。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是非連續性文本資源,如藥品說明書、商標圖畫、產品使用說明等等,關鍵在于如何提取課外的文本資源。
二.文本教學內容的組織
1.明確要求,準確把握學段目標
閱讀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作為統貫閱讀教學活動的一種指導思想而存在,它們共同統籌了語文閱讀教學組織的過程。可以說,語文閱讀教學要求實質上是一些分解得更為細小的閱讀教學目標,這些目標正是語文閱讀教學組織的基礎。因此,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教學組織必須明確課程目標的要求,準確把握學段特點進行教學組織。2011年新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及第四學段都提出“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要求,但卻有不同的教學側重點。相較于第三學段“簡單”和“找出”的教學要求,第四學段則需要學生能夠閱讀“復雜”且能“領會”、“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2.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生活是語文的本源,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思想精髓。語文開展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教學,目的顯然不是為了迎合考試的需求,而是能夠方便學生運用于生活,切實指導學生的生活閱讀需求。因此,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組織過程需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實踐中指導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
3.注重與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遷移
筆者調查研究發現,多數初中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較弱,不僅與他們概括思維發展有關,更與他們長期閱讀文學類連續性文本的慣性不可分割。面對圖文結合、圖表信息陳列的文本多數學生顯得不適應,不知從何下手閱讀,特別是對非連續性文本語言信息的提取、結論的推導產生了跨越障礙。因此,在實際的語文閱讀教學中,“非連續性文本”與“連續性文本”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教學組織過程應該注重兩類文本的相互轉換和遷移。筆者認為,語文非連續性文本是連續性文本閱讀的重要輔助手段,將兩者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教師、文本實現真正的對話,語文閱讀教學才能相得益彰。
三.文本教學內容的實施
1.采用“定位分析”,快速抓住關鍵信息
語文非連續性文本最直接的目的在于如何提取文本有價值的信息,三位教師對文本教學處理的共同特點為:教會學生如何提取文本的信息,并進行信息的整合。從案例的分析結果來看,筆者將其教學方法總結為:定位關鍵信息,分析整合信息。從現行人教版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來看,無論是圖文轉換、片斷閱讀,還是圖文轉換,都需要現對文本主要信息進行提取,從而引學生最快速的理解文本內容。完成信息提取教學后,還需要教師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實現文本意義的重整。根據對圖文漫話、片斷閱讀以及文字擬寫的案例分析,筆者認為語文非連續性文本信息的定位教學,需要教師關注文本的三個特點:(1)標題。標題是對整個圖表內容的概括,反映了圖表的主題。如八年級《母愛無邊》圖文信息的轉化,“母愛無邊”的文字信息就已經提示了閱讀教學所需要注意的重點。(2)閱讀要求。閱讀要求是閱讀最終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可以閱讀目的進行定位,直指勒心,然后提取所需的信息。(3)圖與文字。圖與文字是學生最終能夠對文本進行解釋的關鍵信息,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提示學生把圖畫的理解與文字信息聯系起來,才能夠達到學生對文本信息的解釋和評價。
2.采用片斷聯系法,解釋文本內容
一般來說,語文非連續性文本沒有明確的“寫作目的”或“寫作動機”,即便是多個文本組合,也只是針對同一主題內容進行闡述。但正如一位教師所說的任何一個文本,一旦進入課堂,它的每一個字都是有意義的。因此,對多個或者單個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其整體性抑或是完整性都是不能分割的。在片斷類文本案例分析中,無論是八年級的《青春隨想》還是七年級的“寫法借鑒”,都強調非連續性文本結構的整體性,兩位教師都注重文本前后內容的相關性,八年級的教師特別將這種教學策略稱之為“片斷聯系法”。針對多重文本的閱讀教學,用片斷聯系法來解釋文本內容,其教學實質是對材料或圖表中所提供的相關信息進行分析、比較,通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內在聯系或變化規律,從而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3.采用舉例聯想,得出有意義結論
筆者整理了課題實驗中學教師的課后訪談,她們都提到初中生邏輯思維發展較弱,在進行圖畫文本教學時,除了需要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更需要通過舉例闡釋文本的內容。課題實驗教師尤其指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還是在于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要引導學生能夠從文本中得出有意義的結論,需要在教學中采用“舉例和聯想”的方式,培養學生歸納、綜合和自主建構意義的能力。總之,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作為語文閱讀的一個分支,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狹小的領域,但從長遠來看,其教學意義和教學價值卻是十分重要的。當前,語文非連續性文本的研宄還在不斷上升,文本研究的形式愈發多樣化,提出的教學策略也愈發充實。筆者認為,本研究基于教學實踐提出的策略,從文本內容的選取到文本內容的實施,都只是為語文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提供新的視野,在教學實踐中,仍需要教師根據自己對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理念,靈活的、辯證的進行運用。
參考文獻
[1]陳素芹.《談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策略》[J].中學語文,2015.33.
[2]楊東華.《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策略的構建》[J].課程教育研究,2015.26.
作者:藍小鋒 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