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案例教學提升環境影響評價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類專業應用性比較強的專業必修課。結合環境影響評價EIAProA、EIAProW、EIAProN等虛擬軟件,引入案例式教學法,從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實踐結果表明,通過引入案例教學與虛擬軟件,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改善。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案例教學;虛擬軟件
一、引言
作為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環境影響評價能夠讓學生學習后掌握環境影響評價的相關概念與理論、法規與標準、技術和方法,能勝任環境影響評價的環境現狀調查、環境變化預測及環評方案編制工作[1,2]。廣西師范學院環境科學專業自1997年開設以來,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已開設近20年,但是環境專業本科生畢業后,從事專業環評工作相對較少,即使從事此項工作的學生實際工作能力欠佳的情況,尤其是在項目工程分析操作方面,這與以往環境影響評價課堂教學過程僅注重理論知識灌輸而忽略其實用性有關。學校培養環境影響評價人才過程中怎樣結合企業所求,教師在環境影響評價的課程教學設計時如何基于崗位所需,是環境影響評價本科教學中值得研究的問題。環境影響評價具有很強的實踐應用性,隨著我國的環境法律、法規、標準的制訂與完善在不斷充實與發展。廣西師范學院環境影響評價課程雖已開設近20年,但以往教學側重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方法、法律法規等理論知識的學習[4],案例講解較少,尤其是基于廣西當地的實際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學生在學完相關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后,很少有機會將所學理論知識如項目工藝分析、環境現狀分析、環境影響預測等內容運用到現實環評項目中進行實際操作。隨著國家對環評工作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環評行業的需求不斷提高,能夠獨立完成環評具體項目人才炙手可熱[5]。如何讓學生應用環境影響評價知識在以后環評工作中盡快適應崗位所需,改變以往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學習所導致的理論基礎好而動手能力弱的特點,適應環評工作實踐需要,注重提升環評項目工程分析能力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存在問題
《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類專業必修課程之一,是應用性很強的一門專業核心課,幾乎涵蓋了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課程體系的主要內容[6]。通過近幾年課堂教學與畢業學生實際工作調研發現,廣西師范學院環境影響評價的教學過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環境影響評價學習前景不明確
目前,關系到師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仍以環評理論知識教學為主,學生對環境影響評價的學習處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茫然階段,對于環境影響評價學習的前景缺乏了解。環境影響評價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目前招聘會上很多環境影響評價公司或環評機構都比較青睞具有較強環評工程分析能力或實踐操作能力的人才,而學生們對這些前景認識不全,有待加強。
(二)理論內容過多,可操作性不強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涉及評價技術與方法、相關法律法規、現行的技術導則標準等內容,目前大部分教學還停留在理論灌輸部分,而完全的理論灌輸不足以使大部分學生完全掌握應學的知識,如在項目工程分析中的大氣污染物濃度、噪聲污染、水污染現狀調查與評價,以及這些環境要素預測方面,由于涉及較多的數學公式,學生們對公式往往難以理解,很多知識都停留在表面,無法通過實踐加深理解。
(三)考核僅注重記憶
廣西師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課考試通常是閉卷考試。教師依據教學大綱和課堂教學內容,對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和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考核。很多學生臨近考試前將相關的原理、術語、方法等背誦下來,進行考前的強化記憶。從近三年來的學生考試卷面成績構成來看,很多學生認為考試直接按照書上記憶就行,不用花大力氣學。也有一部分學生不會學,考試時不會結合實際分析問題。分析近兩年來的考試試卷,學生主要是對案例中項目或規劃所涉及的環境現狀調查或預測及相關計算的部分回答得不好,有的學生不知道該如何解答相關問題。
三、應用案例教學與虛擬軟件提升環評項目工程分析能力教學實踐
(一)理論教學與“實踐”相融合
針對環境影響評價應用性強的特點,結合目前環境影響評價教學工作面臨的共性問題,在理論知識教學過程的同時,利用虛擬平臺將學生虛擬“實踐”活動與理論相結合,提升學生環評實際操作能力。1.利用廣西師范學院環境工程虛擬仿真實驗室的這一平臺,將環評理論學習與虛擬“實踐”相結合。按照廣西師范學院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定位,制定符合環評崗位需要和學生綜合素質提高要求的環境影響評價虛擬“實踐”教學體系。2.以環境影響評價技術人員職業能力為導向,以水、土壤、固體廢棄物、大氣、噪聲等環境影響評價要素典型工作過程為依據,按照環境影響評價上崗標準選取教學內容,依托廣西師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作虛擬仿真實驗室與環評典型案例設計學習情境。3.突出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項目工程分析、項目環境影響的因子評價、項目的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安全防范及清潔生產。如在講噪聲環境影響預測時,給出環評典型案例項目的噪聲頻率參數,讓學生自己分析噪聲的來源,結合周圍環境判斷噪聲污染程度,確定其評價等級,利用EIAN噪聲環評虛擬軟件選取合適的模型并運用模型,給出最佳的噪聲預測方案。通過案例分析與環評虛擬軟件“實踐”,讓學生鞏固理論知識并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
(二)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實踐”操作
考核不僅可以反饋教師環評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也可了解學生對環評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基于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實踐性和應用性的特點,本課程將改革以往考核方式,實行以“崗位職能”為核心的考核。學生課程的最終成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考試成績,主要考察學生對于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與方法、相關法律法規、現行的技術導則標準等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實踐”成績,增加環評虛擬軟件“實踐”成績的比重,對學生在虛擬軟件所設定環評項目學習情景進行的污染程度,確定其評價等級“實踐”技能表現等方面考核,使考試不僅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手段,而且是學生熱愛學習和提高技能的“催化劑”。
四、教學改革成果
(一)教師教學能力得到提升
通過教學改革,教師教學能力得到提高。教師將環境影響評價相關科研成果引入教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將新知識引入課堂,教師通過環評案例把最新的環境法規、環境政策、環評的方法在課程中傳給學生,彌補教材的滯后性。另外,通過案例與虛擬“實踐”的支持,對于該課程哪些內容該精講,哪些內容如何講,講解深度如何,教師可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應用上更加自如。
(二)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
大學生一般在畢業前很少有機會參加實際環評工作,因此動手能力不強,走向工作后較難面對新的環境。通過虛擬環評軟件的“實踐”,使學生學會了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掌握了日后工作的具體步驟。學生通過環評案例教學與虛擬環評軟件“實踐”,不僅學習到了課堂以外的環評知識與能力,也提前了解環境影響評價相關工作流程,并發現自身知識和能力的不足,提高學生對環評的興趣。
(三)學生職業素質得到提高
學生在環評案例和虛擬環評軟件“實踐”的過程中,經歷了問題的出現,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等,所有這些步驟和過程都培養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結束語
通過對廣西師范學院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實踐改革的研究與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顯著改善。同時,學生在掌握環境影響評價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實際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環境影響評價實踐操作能力,同時也縮短了學生從事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過渡期,使學生能盡快進入工作狀態,增強了環境類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但是,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因其應用性強的特點而存在相當大的難度,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教學改革也是一個持續精心的過程,仍需要教師進一步深入研究與探索。
參考文獻:
[1]蔡艷榮.《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的嘗試[J].職業教育研究,2013,(12):163-164.
作者:王永壯 王鑫宇 胡波 蘭天 宇鵬 張新英 宋書巧 單位:廣西師范學院環境與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