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案例教學在職業學校德育課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因為其理論性和實務性較強,是一門難以掌握學科。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學科的特性就決定了要求德育課的目標就是強化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體現在強化德育課教學的實踐性,主要有多種途徑提高德育課教師職業能力、積極組織選編德育課案例、不斷改進德育課案例教學方法三個方面。本文主要分析了案例教學法的意義和應用方法,對案例教學法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中的具體實施策略進行了詳細論述。
關鍵詞:案例教學;德育課;教學方法
一、案例教學的定義
案例教學是一種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讓學生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或者研討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學、法學等學科,如今也廣泛應用于臨床醫學教學中。教學中既可以通過分析、比較,研究各種各樣的成功的和失敗的管理經驗,從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結論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來拓寬自己的視野,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中職學生文化基礎知識薄弱、厭學情緒濃,為重拾中職學生學習德育課的興趣,使之學有所得,筆者認為應該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進。針對案例教學實踐與反思,論述如何提高中職德育課堂教學的效果。傳統的教學只告訴學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內容在實踐中可能不實用,且非常乏味無趣,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中職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案例教學沒人會告訴你應該怎么辦,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創造,使得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活潑。
二、當前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案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1、德育課教師職業能力不足
德育課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案例教學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針對性,不僅要求學生要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參與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師深度掌握課程理論、具有較強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也要有較高的授課水平,當前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德育課教師在案例教學中存在的下列不足突顯出德育課教師職業能力必須提高:一是德育課教師教學能力上的不足。部分德育課教師在案例教學中,一方面缺乏對授課內容的全面深人掌握,另一方面對授課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方式和形式缺乏動態掌握,因而在教學力度和深度上都相對不足,遠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如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機組成部分。我國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理論,我國提出并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實行睦鄰、友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但是近幾年在我國東海和南海相繼出現與周邊國家的島嶼之爭,學生非常關注我國東海和南海島嶼涉及國家主權、領土的問題,非常關注我國采取哪些應對政策和措施。德育課教師如果設計好相關案例,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事件給學生介紹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和平發展道路和外交政策等方面的理論知識以及我國政府采取的具體對策。把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教學和師生互動,可以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理論知識,既調動了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又可使學生們學會理性思考這些現實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但是,在現實教學中,有的中等職業學校對授課內容掌握不夠,研究不夠,動態追蹤不夠,或者沿用老舊的案例,就很難提高教學效果,很難激發學生學習德育課的積極性。二是德育課教師課堂設計能力的不足。案例教學需要德育課教師組織好案例,更要組織好整個課堂的教學結構設計。案例教學雖然由來已久,但仍有部分德育課教師思想認識不適應時代和形勢的發展,對傳統教學的路徑依賴性強,把案例教學方法局限于舉例講解,學生參與到案例教學中的程度不夠,學生感到缺乏新意,教學效果難免不盡如人意。如果在案例教學中,問題導入得好,理論講得透,理論和實際結合得好,適當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生的吸引力就會增強,課堂上的消極行為就會減少。
2、案例選用不規范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德育課教師所用的案例,普遍存在的問題有:一是局限于知識點案例,缺乏綜合案例,如《經濟政治與社會》中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部分教學內容,以往較為普遍的是例舉國內幾個知名度大的富裕村是如何富裕,而不詳細剖析這些村莊富裕起來的國家政策變遷的背景、改革開放的背景等客觀背景以及人為因素,對這些農村發展案例對其他農村地區發展的可參考性的分析不足,案例的質量就顯得不高。二是不注重案例的及時更新,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微信等新媒體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學生獲取最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果德育課教師不重視新媒體傳遞的新信息、新案例,不與時俱進的相應更新案例,甚至有些案例連續講了十幾年而不及時更新和充實,在課堂上選用的案例的吸引力和說服力顯然不足;三是著重敘述說明,對背景材料的介紹不足。如《經濟政治與社會》關于農村改革部分,比較普遍的是選舉安徽小崗村農戶勇于搞承包制的案例,而對我國農村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經濟體制的變遷案例選用不足,學生學起來就會覺得有些突兀。可以想象,如果選用的系列案例缺乏實用性、規范性和及時性,就難以符合現代德育課案例教學的需要,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3、教學方法單一
由于傳統“填鴨式”教學的路徑依賴,使得德育課教師教學方法簡單化。具體表現在:一是案例來源比較單一;二是教學形式的選擇比較單一,部分德育課教師一般采取案例講解法,因未與多媒體教學和案例討論相結合,導致教學缺乏形象性、生動性和靈活性,使教學效果受到一定影響;三是偏重理論知識講授,忽視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老師只重視理論概念的灌輸,而忽視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而學生對案例教學的效果不太滿意。無論是案例教學,還是其他形式的教學方式,很關鍵的一點是必須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真實需求,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既是他們自身的需求,也是德育課教師授課的初衷所在,為此德育課教師選用案例一方面要實現完成授課內容的教學要求,另一方面要通過案例教學提高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加大案例教學在德育課教學中作用的措施與對策
1、多種途徑提高德育課教師職業能力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德育課教師是德育課教學的關鍵因素,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師職業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案例教學的質量好壞,關系到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工作質量的好壞,而深度掌握課程理論、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是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德育課教師職業能力非常關鍵的有機組成部分。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德育課教師努力提高自身職業能力責無旁貸,同時有關部門也應采取多種途徑提高其深度掌握相關課程理論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其實際職業能力水平。一是有計劃、有系統地選派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德育課教師參加社會實踐,以提高德育課教師實際工作能力和案例教學的水平,根據教學內容系統安排社會實踐地點、內容,從國內來看可合理安排沿海與內地、城市與農村、工業和農業服務業等具有典型性的社會實踐地點和企業,使德育課教師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了解復雜的中國國情,同時創造條件安排德育課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出國交流、學習、考察,了解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通過安排這些社會實踐,可使德育課教師擺脫教學科研閉門造車、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的尷尬局面,使德育課教師從社會實踐中得到深刻啟發,從內心深處認同和掌握德育課的教學內容。二是分期分批地組織德育課德育課教師去進修培訓,實現知識更新。從以往德育課德育課教師培訓的實際情況來看,存在培訓師資方面中等職業學校理論專家占絕對主角,而從事一線工作又有理論水平的專家過少的不足,不少中等職業學校專家自身長期在中等職業學校從事教學工作,在知識結構、社會閱歷等方面有短板,還局限在從理論到理論層面,這顯然對提高培訓對象的職業能力顯然不足。
2、積極組織選編德育課案例
在現有條件下,選編德育課案例可從兩個層面來做,一是任課德育課教師自行根據教學需要選用案例;二是相關學科研究會和教育主管部門選編系統參考案例集,以供德育課教師教學使用。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選編案例,務必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廣泛收集德育課案例,案例要有廣泛性,從古今中外角度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多角度選編案例;二是合理選擇德育課案例,案例要有典型性、時效性,避免過多選編極端性的案例;三是選編的德育課案例整體具有系統性和邏輯性。在選用案例時要注意案例材料與案例講解的有機結合。
3、不斷改進德育課案例教學方法
德育課案例教學的形式是靈活多樣的,方法是可以不斷創新的,在現實教學中靈活運用并有機組合以下四種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一是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的特點是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德育課教師在教學中可選擇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事先設計好通過案例教學所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和分析方法,可在觀看前提出問題觀看后分析討論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啟發學生建立一套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二是舉例講解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設計好有針對性的案例,做到教學有的放矢。如關于學生法律意識問題,可選用近幾年全國學生法律意識強和法律意識淡薄的相關案例。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就學生需要提高法律素養的問題設計好案例,剖析部分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現象產生的根源,引導學生深化對提高學生法律素養問題的正確認識,力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三是案例討論教學。這種方法是把每次教學的時間分為前后兩部分,前一部分教學講解理論知識,后一部分用于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在分析討論過程中,德育課教師的任務是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可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有必要,德育課教師可以在討論結束時作概括性總結,使學生通過案例討論掌握相應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四是組織學生自編案例教學。針對德育課實務性很強的特征,為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可組織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編案例。如關于提高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問題,可組織學生調研本校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狀況,采取新聞采訪、錄音錄像、拍攝等方式記錄下學生在學校圖書館、食堂、教室、宿舍等公共區域和非公共區域的社會公德行為狀況,之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一起討論提高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必要性,強調學生提高社會公德,應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
參考文獻:
[1]黃志堅.青年學新論[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2]胡新華.鄧小平人才思想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03).
[3]李文閣.回歸現實生活世界[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4]曹士東、陳琴.論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因素[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35).
[5]鄧恩遠.高職院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構想與探索[J].職教論壇,2002(03
作者:李楊 單位:長春市機械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