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案例教學在新聞案例評析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互動式案例教學作為“新聞案例評析”課程的主要應用方法,結合互動式教學和案例教學的特點,契合該課程內容特點,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的學習空間。實施步驟從課前準備到課堂討論再到課后考核,基于新聞案例作品的多維互動學習,注重案例的適宜性,激發學生深度參與互動。
關鍵詞:案例教學;互動式;過程考核;“新聞案例評析”課程
一、互動式案例教學強調案例教學過程中的多維互動
案例教學法由哈佛大學法學院朗代爾教授于19世紀70年代提出,在歐美國家得到廣泛應用。作為一種極具開放性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法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等方面獲得一致認可。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被賦予問題設計者、過程引導者、答疑解難者的角色;而學生則承擔案例剖析者、結論研究者等角色。互動式教學倡導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和參與式教學方式,要求由教師引導,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全方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回歸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恰恰契合目前作為互聯網原生代的大學生群體行為特點,以及社交化媒體平臺中強交互性的技術特征。互動式案例教學兼具案例教學和互動式教學的特點,即以典型案例為對象,采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學生與網絡終端互動等多維互動方法,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案例導入、分組討論、觀點碰撞、總結點評等環節開展互動,有針對性地梳理歸納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實現教與學的互動融合,教學相長。
二、互動式案例教學在“新聞案例評析”課程中的應用優勢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授課常以理論知識的灌輸為主要的教學方式,一般的案例教學多局限于理論知識點的舉例論證或解釋說明,像是舉例子,而不是針對實際案例自然推導并掌握相應的新聞傳播學知識和技能。然而,在移動互聯網滲透普及的當下,知識門檻降低,學生憑借手機終端就能打破老師對知識壟斷的傳統局面。“新聞案例評析”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新聞專業課程,關注研究不同媒介的各類新聞作品,其教學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當下,各種自媒體平臺正在成為包括大學生群體在內的年輕人獲取新聞的主要途徑,把關功能相較于傳統媒體式微,網民對于熱點新聞事件的媒介呈現常表現為眾聲喧嘩,新聞學子對此也常常是莫衷一是,困惑不已。因此,眾多新聞案例作品,尤其是掀起輿論風暴的新聞案例更是新聞學子們感興趣的關注對象。相對于傳統的教師講授的教學方法,互動式案例教學避免了教師的“一言堂”,能夠較好地適應該課程的特點,采用教師與學生等共同參與的方式,由教師為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索性,通過對典型新聞案例的分析討論,形成不同觀點的碰撞,凝聚新聞思維意識,勇于質疑既有觀點,強化邏輯思辨,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的學習空間,把他們培養成為專業的新聞案例作品評鑒者。
三、互動式案例教學在“新聞案例評析”課程中的實施步驟
“新聞案例評析”課程要求學生在理解基本知識理論、方法與技能基礎上,對典型新聞案例進行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整體分析與具體分析,從新聞案例評析的新聞價值、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等維度出發,獲得對新聞案例得失做出正確、客觀評價的應用能力,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目的,應用于新聞案例分析和評價等新聞業務方面,解決實踐問題。在明確上述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如何應用互動式案例教學方法,制訂在該課程中的實施步驟和環節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優劣。
(一)選擇案例,課前互動開題
這一步驟應安排在課前實施,師生都要做準備,對于案例涉及的知識、可能帶來的爭議點等都要有前期的掌握。案例的選擇要有針對性,結合教學模塊設計,搜集關聯新聞價值并與課程內容相匹配的新聞作品,適當遴選最新的新聞案例,激發學生參與表達的興趣,營造互動氛圍。案例來源可以由教師提供,實現師生課前互動;也可以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布置學生進行查詢選擇,學生選擇案例的過程也是學生自身對教學內容開展自主學習的階段。通常采取學生分組實施的方式,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式分享學習。
(二)討論案例,課堂互動思辨
有效地組織討論是互動式案例教學的核心。比如,以新聞作品《我的右腎去哪兒了》為案例引導學生分組開展討論,學生在給定時間內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全程監聽,并由各組選定的組長進行意見歸納匯總。在這個過程中,鼓勵每位學生都要積極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教師要引導學生找準案例評析點及把握各組意見交流的時長。比如引導學生仔細分析案例,從新聞來源以及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等方面展開互動討論。
(三)總結案例,課堂互動點評
可以讓不同討論意見的各小組間互相點評,也可以由教師對學生討論案例的評析點及評析依據等進行及時點評,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思考案例中所涉及的問題,比如對該案例還可以從社會文化批評等角度來進行評析。對討論過程中有創造性思維的同學提出表揚,鼓勵學生敢于大膽質疑提出批評,不是要產生唯一答案,而是讓不同觀點激烈碰撞,不能對新聞案例作品一味大唱贊歌。
(四)整合案例,課后協作考核
根據教學進度和不同模塊要求,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建設案例教學資源庫,按照統一格式對教學案例進行梳理整合,并及時優化更新。同時,要求在前期案例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分組協作完成新聞案例評析報告,遴選納入過程考核。學生在分組執行任務過程中,必須明確分工,工作量與考核成績掛鉤,防止個別組員在團隊中“搭便車”。這樣不僅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潛能,而且具有不同智慧水平和認知風格的學生相互交流,可以取長補短,提升團隊協作能力。
四、互動式案例教學在“新聞案例評析”課程應用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
(一)選擇適宜的案例
作為互動式案例教學開展的前提和基礎,選擇適宜的案例尤其重要。新聞案例不僅要緊密關聯教學模塊內容,還要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論性,遵循“理論源于實踐,理論指導實踐”這一辯證統一規律,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同時,在案例中設置相關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案例的角度和探尋問題的深度,鍛煉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在選擇新聞案例的時候,不能僅僅滿足于收集到新聞作品文本就行,還要搜集包括新聞作品案例的背景及編寫者的手記等資料。
(二)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互動
學生參與互動的教學行為從課堂延展至課前和課后,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從原先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教師可在開課前通過網絡平臺將新聞案例作品布置給學生,或學生按照評析要求自行查找新聞案例作品。互動的多維性體現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和網絡平臺之間等,學生的參與度得到拓展和深入,尤其是學生之間的互動,有效培養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就是要把控互動式案例教學進程,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激勵每位同學充分展示各自的個性。此外,在互動式案例教學過程中,還應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機結合,比如理論講授法等。同時,教師在課程考核方式的設置上應與互動式案例教學相匹配,將學生的實踐任務成果納入過程考核,并在試卷題型上加大案例評析實操題的分值比重,檢測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青梅,趙革.國內外案例教學法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03):7-11.
2.劉賢趙,李朝奎,陳新保,全斌.論互動式教學應始于互動式教學大綱[J].大學教育,2014(11):133-135.
3.扈中平.現代教育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董宏建.合作式案例教學在高職教育類課程中的運用價值及要求[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4):8-10.
作者:楊梅 單位:合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