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訂價:¥296.00/年
《人文中國學報》首創于一九九四年,由香港浸會大學發起成立。其目的在于促進中國人文學科的研究,提高中文文稿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
《人文中國學報》的編輯委員會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惟委員會成員半數為香港其他院校學者,且設有一個國際顧問團,文稿刊登與否,由編輯委員會以隱名方式送有關學科的國際知名學者兩人審閱決定,務求《學報》的學術水平達國際標準。
《人文中國學報》迄今為止,已經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十二期,在香港、中國大陸、以及海外的中國學術研究中佔有重要席位,成為以中文寫作為主的人文學科的學者所擁有的一個國際學界認可的學術園地。
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地址:上海瑞金二路272號,郵編:200020。
1、文稿應資料可靠、數據準確、具有創造性、科學性、實用性。應立論新穎、論據充分、數據可靠,文責自負(嚴禁抄襲),文字要精煉。
2、姓名在文題下按序排列,排列應在投稿時確定。作者姓名、單位、詳細地址及郵政編碼務必寫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時須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錄稿通知后不再改動。
3、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題目、作者及單位、郵編、內容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文章標題字符要求在20字以內。
4、文章中的圖表應具有典型性,盡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線表;圖要使用黑線圖,繪出的線條要光滑、流暢、粗細均勻;計量單位請以近期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為準,不得采用非法定計量單位。
5、為縮短刊出周期和減少錯誤,來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請詳細注明本人詳細聯系方式。審稿周期一般為5個工作日,作者也可來電查詢,以免影響正常發表。
6、編輯部對來稿有刪修權,不同意刪修的稿件請在來稿中聲明。我刊同時被國內多家學術期刊數據庫收錄,不同意收錄的稿件,請在來稿中聲明。稿件刊登后,贈當期雜志2冊。
《香港古典詩文集經眼録》鄒穎文;陳子康;
《淪陷時期香港報業與“漢奸”》區志堅;
讀俞樾《諸子平議·商君書》記郭鵬飛;蔡挺;
園林與隱逸——六朝文學之新思考王力堅;
郭店《老子》甲組21號簡有關異文的解釋鄔可晶;
詞論與實踐:以周濟《存審軒詞》爲中心之考察余佳韻;
傳統與現代的激蕩——論劉毓盤的詞學與教育吳志廉;
20世紀初中國文學現代性的曖昧面貌胡志德;吉靈娟;
洪邁《萬首唐人絶句》辨證——以五絶爲中心葉楊曦;
發爐與治籙——正一發爐與靈寶發爐的比較廣瀨直記;
文學地景中的身份意識——從文學散步到地景書寫唐睿;
《文心雕龍》所隱涵二重“文心”的結構及其功能顏崑陽;
物我都歸造物中——《青鳥故事集》與東西文化之辯葛亮;
宗教人物傳記的寫作策略:《高僧傳》的神聖修辭學黃自鴻;
論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對“唐詩”的建構與詩學詮釋唐梓彬;
自我呈現與他人形塑——湯貽汾《吟釵圖》詩卷題詠析論卓清芬;
金聖歎批評《第六才子書西廂記》——傳承、創新與接受凌筱嶠;
屈原與經術——從詞語、文法及思想看屈賦對儒經的接受和融合許子濱;
民間學人劉沅“和會三教”觀念建構——以“生死議題”爲中心的討論范旭艷;
韓少功對“文學尋根”的重探——以2006年新版《爸爸爸》爲論述中心鄺文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