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范文

        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

        第1篇: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范文

        一、基本現狀

        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鎮今年小城鎮建設效果顯著。主要表現為:一是集鎮衛生環境顯著改善,“臟、亂、差”現象初步得到遏制。調查中,無論是路上的行人、商販還是集鎮街道兩邊的居民,都一致的認為的街道較先前干凈、整潔。今年以來,街道居民積極響應鎮政府號召,配合政府及時拆除違章建筑、廠篷,鎮容鎮貌煥然一新。二是城鎮管理進一步規范。先后建立和健全了《門前三包制度》、《環境衛生檢查評比制度》、《鎮“戶外廣告”管理辦法》等一整套制度,對車輛亂停、攤點亂擺等突出問題進行長效管理。每條街道增設了垃圾池,成立城管中隊,定時清掃收集清運垃圾,保持鎮區內大街小巷全天候清潔衛生。三是居民環境衛生意識不斷增強。通過書寫宣傳標語、出動宣傳車、發放致居民一封信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廣泛宣傳城鄉衛生同治的重要意義和具體做法,全鎮掀起了城鄉衛生同治的。

        二、存在的問題

        從調查中看,我鎮在小城鎮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但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有兩點:

        (一)規劃滯后,跟不上發展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村人口的逐步流入,房屋建設出現了任其自由發展,一派無序、雜亂、不協調、缺乏科學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規劃水平較低,缺乏城鎮體系規劃和詳細規劃,跟不上建設發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現就是建筑房屋參差不齊,各自為陣,缺乏統一、協調。

        (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配套性差

        1目前集鎮市場規模過小

        這是在調查中居民反映最強烈的一個問題。由于目前的集鎮市場規模偏小,許多小商販便占道經營、隨地擺攤、隨意搭建廠篷,由此成為集鎮環境衛生“臟、亂、差”的根源。街道兩邊的居民出于出行方便等自己的利益需要,不滿意一些商販在門前占道經營,許多商販也飽受“臟、亂、差”之苦,迫切需要政府來來統一劃線。

        2道路設施配套性差

        (1)道路高低不平,等級低,路況差。

        從鎮政府至集鎮十字路口地段,很多地方坑洼不平。

        (2)綠化覆蓋率低,綠化樹不足,分布零亂。

        在我鎮城管中隊制定的《鎮區“綠化”管理辦法》中規定鎮區居民戶新建房屋實行自主綠化,綠化的樹種必須一致,但綠化的樹種并未做統一規定,而且執行效果不明顯。

        (3)電線桿新舊并立,參差不齊;裝備電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線路分布無序。

        基礎設施建設速度緩慢,使小城鎮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吸納社會資本、人才的能力較弱,直接影響了我鎮城鎮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三、對策和建議

        (一)高度重視前期規劃

        規劃是小城鎮建設的龍頭。規劃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小城鎮建設的層次和水平,一定要高度重視和尊重。與其它鄉鎮相比,我鎮在規劃設計上稍顯落后。當前,全國正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市委、縣委也非常重視小城鎮建設,應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依據本地條件制定出合理、科學的小城鎮戰略發展規劃,把規劃設計與城鄉同治結合起來,堅持以規劃引領發展,開拓小城鎮建設新局面。

        (二)大力完善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是小城鎮工業生產、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小城鎮功能作用發揮的前提,也是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的根本保證。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小城鎮基礎設施重點主要應做好以下建設工程: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集鎮農貿市場;硬化鎮區內的主街道;改造電線桿和裝備電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線路;完善排水、供水工程;依托新建中的文化樓,配套建設宣傳專欄、閱報欄,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文化樓建設成為一個服務民眾,擴大宣傳的輿論陣地。

        第2篇: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范文

        [關鍵詞] 宅基地換房 示范小城鎮建設 天津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6)06-0037-03

        [作者簡介] 劉洪銀(1968 ― ),山東昌邑人,天津農學院人文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經濟學、農村城鎮化。

        一、以宅基地換房推進示范小城鎮建設成效

        宅基地換房就是農民以宅基地使用權換取住房,實現農民集中居住,在此基礎上實現小城鎮化。宅基地換房是利用宅基地變性后的級差地租補償住房建設成本,實現居民社區建設的資金平衡。宅基地換房促進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轉變,為小城鎮化奠定了基礎。

        1. 示范小城鎮建設提高了農村城鎮化水平。“宅基地換房”政策促使天津的城鎮化率從2007年的76.31%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 81.55%,平均每年有50萬農民成為擁有城鎮戶籍的城鎮居民。不但農民實現市民化,轉戶農民的生活條件也得到改善。

        2. 實現了人口集中和土地集聚集約利用。宅基地換房后,大多數示范小城鎮總人口數都不低于1萬人,中心村的人口也都超過1000人。人口集中后,社區管理也相應跟進。新建小城鎮內部以3000戶為單位設立社區居委會,以鄰近的300戶為單位設立鄰里,以鄰近的30戶為單位設立居民小組。人口集中居住后,集約節約出大量宅基地。

        3. 示范小城鎮建設在近郊地區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天津近郊區縣示范小城鎮建設與農民就業質量較好,主要源于近郊地區區位優勢明顯,農村土地的級差地租較高,土地變性后的增值收益較高,能夠實現宅基地換房項目資金平衡。近郊地區具有較好的農村工業化基礎,農民再就業方式趨于多元化。

        二、以宅基地換房推進

        示范小城鎮建設的約束問題

        1. 宅基地換房小城鎮化模式在偏遠地區難以推行

        第一,偏遠農村宅基地換房不能實現資金平衡。示范小城鎮試點項目由土地中心委托建設平臺企業實施融資、補償和還遷房建設,建設平臺企業根據預期收支平衡與土地中心約定出讓用地面積。與城郊地區相比,偏遠農村交通不夠順暢、區位優勢不夠突出,土地變性的增值空間有限,項目建設平臺企業要求的出讓用地面積較大。近年來,預期的土地出讓收益出現下降,部分試點項目不能實現資金平衡,平臺企業融資出現困難,項目建設推進緩慢。第二,偏遠地區產業層次和農民轉移就業水平不高。遠郊地區村鎮不具備區位優勢,街鎮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工業企業吸納力不高。入住工業園區的企業規模較小,產業層次不高。街鎮工業園區傳統制造業的低水平發展抑制農民轉移就業的增收空間,農民轉移就業的收入水平不高。根據2013年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對151個產業發展特征村農民收入狀況的調查結果,遠郊街鎮工業園區企業工資標準不如環城四區高,農民就地轉移就業的工資水平較低。

        2. 宅基地換房侵害了農民土地權益

        第一,宅基地與住房分屬兩種不同性質的物權,以宅基地換房本質上是兩種不同物權之間的交換。宅基地權利是農民的永久保障性物權,用于保障農民基本居住權利。宅基地物權價值與日俱增,一定面積的宅基地能換多少面積的住房,即使考慮房屋的價值增值因素,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答案。以宅基地換房實際上是用永久產權的地產換取固定產權期限的房產。第二,宅基地換房后節約出來的土地名義上仍歸村集體所有,實際上由鎮政府統一委托經營。農民喪失了部分土地的實際控制權。不但如此,部分村鎮農民承包經營的土地也一并收歸鎮政府統一規劃經營,農民失去了農地承包經營權。第三,宅基地換房后節約出土地的復墾質量較低。按照掛鉤項目區占補平衡要求,節約出的宅基地應復墾復耕為耕地,但項目實施中節約出的宅基地被直接用來發展設施化科技農業,設施農業對土地品質依賴性差。名義上實現了土地復墾,實際上仍是建設用地的土地品質,不能用于大田生產。

        3. 政府推動模式的可復制和可推廣性受到質疑

        天津市以宅基地換房推進示范小城鎮建設采取的是政府推動模式,屬于自上而下的城鎮化。這種模式推進快、效率高。政府先期進行城鄉協調發展規劃并主導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以此帶動傳統農村改變落后面貌。但這種模式依賴政府投入和政策偏向。如果村鎮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政府推動進入城鎮化軌道,亦未嘗不可。但城鎮化條件不成熟的村鎮自身經濟基礎薄弱,小城鎮建設需要激發村鎮自身活力,培植壯大產業和擴大農民轉移就業,發展村鎮經濟。如果政府不分區別地加以行政推動,將欲速則不達。

        三、“十三五”時期以協同與共享

        推進小城鎮建設的思路與對策

        1. 因地制宜選擇差異化城鎮化模式,協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同步推進生態村與示范鎮建設。靠近城區、依靠土地征轉能夠實現資金平衡的街鎮可以同步推進示范小城鎮建設和三改一化工程;離城區和交通干道較遠的街鎮,如果鎮村集體經濟發展較好,可以依靠土地變性和村集體出資共同分擔城鎮化建設成本。村集體經濟發展較差、試點項目推進困難的街鎮可退出示范小城鎮建設,轉而建設生態文明村。鎮村經濟不發達的遠郊街鎮可以先行開展生態村和美麗鄉村建設,暫緩推進城鎮化。

        2. 偏遠地區城鎮化應產業先行,促進產城融合發展。遠郊鎮村推進城鎮化前應先行發展壯大鎮村產業,尤其鎮村工業。蘇南模式依靠鄉鎮經濟發展推進城鎮化建設。遠郊地區城鄉一體化也要產業先行,以工業化發展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和增收。基層政府應加快街鎮工業園區建設,吸納外部企業進園區發展。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農民實現就地就近轉移就業,鎮村集體經濟具有一定積累,城鎮化建設才水到渠成。

        3.探索以宅基地建房的農民自建模式,推進遠郊地區小城鎮建設。在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基礎上,中央政府開始推行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十三五”后期,“三塊地”改革將推向全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將與國有土地同地、同權、同價。村集體經濟發展較好的遠郊地區可以探索實行以宅基地建房的農民自建模式推進小城鎮建設,實現宅基地換房和宅基地建房兩種模式的并行。第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居民樓建設必須經過全體村民的同意并經所在街鎮政府審核批準,農民自建模式的小城鎮建設必須符合小城鎮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第二,籌資模式采用村集體經濟組織出資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收入為主,政府財政補助為輔的方式,輔助以土地抵押貸款和社會融資。第三,運營方式可以采用村辦開發公司承建或政府委托項目建設平臺公司,承建公司對項目實行獨立核算。

        4. 構建城鄉一體化投資分擔機制,分類建設美麗家園。城鄉一體化建設可以采用村集體出資、社會融資和財政扶持的多元融資模式。村集體經濟發展好的遠郊街鎮優先開展示范小城鎮建設,村集體承擔部分建設成本;區位優勢明顯的村落有序推廣示范小城鎮建設,政府根據投融資能力、信譽、經營產業類型等遴選確定項目建設平臺單位資質,平臺企業以自有資金和土地融資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財政扶持示范小城鎮規劃設計、節能環保、公益事業、公共基礎設施和建設平臺企業貸款貼息。具體而言,針對遠郊人口密集村莊,如果具備一定產業發展基礎,可以由村集體出資在集體建設用地原址改建為樓房,增配各類公共配套和基礎設施,整治、美化環境,形成新型農村社區。遠郊人口較少的村莊,如果產業基礎較好,經濟實力較強,可以村集體出資,政府補助方式在集體建設用地原址建設高標準、低密度、生態型住宅,增配公共配套和基礎設施,整治、美化環境。遠郊人口較多、以工廠化種養殖業為主的村莊,應建設美麗鄉村,補充公共配套設施和平房翻建,開展清理整治。距城區較近,人口較少的村莊,如果納入撤村并城規劃,暫時以村容村貌整治、配套設施補充為主,由環保市容主管部門牽頭,重點進行路面硬化、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莊綠化、環境清整等工作。

        5. 加強小城鎮自然和人文景觀營造,打造宜業、宜居、宜人城市環境。成功的城鎮化都是努力做好人的文章。產城融合不但需要植入工業和工業集群,還需要集聚人氣,圍繞人的需求培育服務產業。圍繞就業、居住和生活打造宜業、宜居和宜人的城市環境是城市建設管理的根本。其中,營造城市自然和人文景觀,打造綠色生態城市是培育宜人環境的關鍵,也是農村城市化的短板。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建設中應依托自然地理環境,以山水田園為要素進行綠色規劃,建設綠色城市;依托人文歷史進行城市文明塑造規劃,保護和傳承城市文明,建設文化城市;依托智慧型人才進行綠色創意,以綠色創意產業打造綠色生活。

        6. 引導農村勞動力進一步分流分化,協同推進農民市民化和職業農民培育。“十三五”時期農村城鎮化需要協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民市民化。第一,職業農民要基于農民意愿,采取農閑時節參加培訓學校或進入農業職業院校進修方式,學習掌握現代農業專業技術知識和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知識。第二,創新農民市民化政策。建立實施各級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民市民化掛鉤政策。在國家政策框架內,各級財政轉移支付要與農民市民化數量掛鉤,市、區縣和鎮政府按比例分擔農民市民化成本。

        [參考文獻]

        [1] 馬林靖等. 快速城鎮化中政府行為對失地農民就業的影響[J].西部論壇,2015(1).

        [2] 黃躍. 天津市以宅基地換房建設示范小城鎮的調研報告[R]. 城鄉研究動態,2011年1月.

        [3] 張有會. 一樣的土地,不一樣的生活――天津市東麗區華明示范鎮建設實踐.求是,2010(18):58.

        第3篇: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范文

        全國農村有勞動力4.9億之多,其中有1.2億進城務工。今后除繼續挖掘大中城市的就業潛力外,如何進一步發展縣域經濟,就地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值得各地認真研究。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調研組日前到江蘇、吉林兩省就此開展專題調研,提出了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的相關建議。

        發展縣域經濟對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具有重要作用

        (一)當前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基本特征

        總體上看,有3個明顯特征:一是第三產業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二是外出務工是近年來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增長因素;三是縣域經濟已日益成為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體。

        (二)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程度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很強的關聯性

        從重點調研的幾個縣市的情況看,可以得出以下兩條基本結論:

        第一,縣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由于其第二、三產業能夠創造出較多的就業崗位,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比較容易。江蘇省太倉市和吉林省通化縣就屬于這一類型。如太倉市鄉鎮企業眾多,縣域經濟發達,市場就業空間廣闊,不僅當地現有農村勞動力已基本實現就地轉移,還吸納大量外來農村勞動力就業。同樣,吉林省縣域經濟比較發達的通化縣,緊緊圍繞制藥做文章,不斷加強藥材基地建設,延長藥材生產產業鏈,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吸納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

        第二,縣域經濟不發達地區,由于二、三產業發展難以滿足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勞動力外出務工成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形式。江蘇省阜寧縣和吉林省東遼縣就屬于這一類型。阜寧縣是江蘇省重要糧食產區,人口106萬,其中農村人口76.9萬,農村勞動力41.4萬。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當地二、三產業難以吸納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成為當地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近幾年來,這個縣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努力拓寬勞務協作渠道,強化農民工權益保護等各項措施,已經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流動有序、管理規范、服務完善的城鄉一體化的勞務輸出格局,目前有萬人到外地就業。東遼縣也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全縣人口4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萬人。為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近年來,當地政府緊緊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契機,實施項目興縣戰略,努力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同時,該縣不斷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

        (三)發展縣域經濟對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具有重要作用

        1.發展縣域經濟,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與大中城市相比,縣域經濟是城鄉結合的經濟,縣域內有連接城鄉的縣城,有星羅棋布的小城鎮,還有很多鄉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對技術含量的要求相對較低,從而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所需就業費用和城市基礎設施費用也低。農民就近就業,亦工亦農,農時務農,閑時務工,進退自如。據有關專家測算,在城市中安置1個勞動力需要4萬?5萬元,而鄉鎮企業吸收1個勞動力僅需4000元。

        2.發展縣域經濟,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可以更多地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一是中小企業大部分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具有較強的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二是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要求相對較低,適應我國農村現階段勞動力的素質水平;三是中小企業投資規模小,容易創辦,適應民間資金的規模特點;四是中小企業的產生和發展動員了民間資金的生產投入,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推動了城鎮化建設和農村第三產業的興起,進一步擴大了就業領域,有效地轉移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近年來,有一大批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奮斗有成,積累了創業的資本,通過優惠措施,引導這部分人回農村發展,可以帶動更多的人就業。

        3.發展縣域經濟,有利于發展農村第三產業,提高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一是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分散居住的農村人口不斷向小城鎮聚集,增加對電力、交通、供水、餐飲、娛樂、商業及社區服務等需求,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二是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小城鎮連接大中城市和廣大農村的橋梁作用日益加強,從而促進農產品交易市場、農村資金市場及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的發育。

        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的工作重點

        (一)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挖掘農業就業潛力。要從資源條件出發,全面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施種植業、養殖業等優勢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推進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帶的建設,形成專業化優質高效農業生產體系,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糧食加工業,提高糧食綜合效益,使糧食產業成為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畜牧業和農牧林產品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支持以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發展,重點引導扶持農民、企業發展自律性的農產品行業協會和以農產品生產或營銷專業戶為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逐步形成專業農戶、專業加工企業和流通企業、農產品行業協會構成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二)加快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拓展本地就業空間。當前,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仍然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鼓勵、支持、引導鄉鎮企業發展。要進一步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和二次創業,提高鄉鎮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建立新型鄉鎮企業。要按照現階段我國鄉鎮企業梯度發展的規律性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做好鄉鎮企業的空間布局和產業接續轉移,促進鄉鎮企業的產業升級和產品升級換代。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支持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手工業、特色旅游業發展,支持建立農村專業商品交易市場,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發展經紀人隊伍。

        (三)加強小城鎮建設,發展小城鎮經濟。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加強對縣域小城鎮建設和村莊集鎮建設的規劃指導,逐步形成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為基礎,有機聯系一般集鎮和中心村的城鎮體系。縣城建設要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增強集聚和輻射能力,發揮地域性經濟、文化、商貿中心的作用。繼續開展經濟綜合開發示范鎮項目建設,引導小城鎮發展特色經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小城鎮功能。堅持保護資源和環境,嚴格土地利用整體規劃管制,依法用地,加強城鎮建設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水資源綜合規劃的協調,嚴格按功能區規劃建設。

        (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和農民工培訓工作,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一是要加強農村中小學基礎教育。應盡快扭轉全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局面,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投入,減輕農民教育負擔。全力推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推動農民職業教育。二是要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力度。不斷擴大農民工免費培訓規模,提高農村勞動力技能。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農民工培訓。進一步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建設。

        (五)盡快消除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障礙,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一是要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二是要完善土地制度,推進農民承包土地合理流轉,保護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合法權益。三是要健全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養老和失業保險制度。四是積極推進財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強縣級公共財政建設。五是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加快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六是改進完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強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加大對農民工維權的支持力度。

        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堅持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切入點來加以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既為大中城市提供了各種生產生活資料,又為大中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需求。要充分發揮縣域經濟產業聚集的平臺作用,把“三農”問題的解決提升到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層次,轉換工作思路,真正跳出就“三農”抓“三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才能加快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

        (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擴大縣域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建議進一步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縣市配置資源的權利和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要研究合理劃分縣級事權,加強和完善縣級政府的社會管理權、公共服務權、市場監督權等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使縣級政府有更大的發展自和決策權,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要強化產業政策的指導作用,按照投資體制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減少行政審批項目,下放投資項目審批權限,將投資項目的決策權下放給各類投資主體。

        (三)進一步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強規劃指導。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強縣域特別是廣大農村交通、通訊、供水、供電、教育、衛生、廣播影視、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和建設。提高縣城連接干線公路網絡的公路等級,加快縣鄉公路、鄉村道路建設。加強城鎮生活及工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加強城鄉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搞好生態環境建設。三是要加強對縣域產業發展的協調和支持。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加強協調指導,支持各類優勢企業進入縣域發展特色產業,加強不同地區之間、中心城市與縣域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鼓勵沿海發達地區向內地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縣域經濟支柱產業、特色產業項目給予專項支持。加強對中小企業發展的產業指導和技術服務。四是進一步完善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縣級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中央對省級的轉移支付資金重點補助到縣(市),省級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以縣(市)為單位進行測算核定,確保按時足額到位。不斷拓寬籌資渠道,加大對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的投入。要進一步降低對欠發達縣公共投入和基礎設施專項資金的縣級配套比例。

        (四)要把壯大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要采取“抓大促小帶中間”辦法,促進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群體拓展。“抓大”就是要引導規模企業,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施強強聯合,以龍頭優勢輻射帶動民營經濟整體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過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結對聯誼、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勵支持更多的農戶介入務工經商,壯大民營經濟群體規模,擴大富裕面。“帶中間”就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小業戶群體的發展,促進中小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在某一產品、某一環節上做優做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要進一步消除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凡是法律規定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都可以進入。同時,國家要在稅收、投融資、資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對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給予支持。

        (五)進一步加快推進縣域特色經濟發展。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力在于特色。目前,我國東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集群和“一鎮一品”的特色經濟發展格局,中部地區部分縣市的“一縣一特”型縣域經濟也已出具規模。要適應國際制造業中心向我國轉移的有利時機,加快實施區域化布局、[本文轉載自[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下一步,各地要進一步結合本地優勢資源、綜合考慮交通區位、產業結構、市場定位、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在全國、全球經濟發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擴張自己的優勢,建立自己經濟發展的“坐標系”,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亮點”,開辟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

        第4篇: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范文

        為認真貫徹省委、市委關于進一步解放思想的要求,根據肥城市委組織部的安排部署,結合××當前的工作實際,抽調鄉組織室、紀委就廣大黨員干部思想解放問題開展了專題調研:

        一、充分認識到進一步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黨的十七大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必須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踐無止境,解放思想也無止境。當前,著眼于實現新的更大發展,新一輪解放思想熱潮已經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

        進一步解放思想,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總書記在廣西考察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的重大舉措,是推進我們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當務之急。進一步解放思想,必須緊密聯系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實際,增強解放思想的針對性,切實解決不想解放思想、不敢解放思想、不會解放思想的問題,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在探索促進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新舉措過程中為自身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廣大黨員干部當前要圍繞推動儀陽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新要求,緊密聯系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實際,帶頭深入開展繼續解放思想活動,著力在破除影響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和諧發展的陳舊觀念、傳統習慣、體制機制、工作作風等突出問題上下功夫,真正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轉化為改革創新的動力,力求在思想觀念上有新轉變,改革創新上有新舉措,科學發展上有新成效,為民服務上有新行動,班子建設上有新面貌,以思想大解放、觀念大更新、作風大轉變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解放思想,關鍵是領導干部。這是因為,各級領導干部是改革發展的決策者,是各項建設事業的組織者,思想解放與否、思想解放程度大小,都會對改革發展進程產生重要影響。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必須拿出更大的決心和勇氣來審視自我、反思自我,并把解放思想最終落實到解決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上來。

        二、當前廣大黨員干部解放思想的現狀

        ××共有×個行政村,×萬人。黨委下設×個黨總支,×個基層黨支部,×名黨員,其中農村黨員×人。以×書記為領導的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解放思想,按照“工業經濟實力鄉、城鄉一體活力鄉、林果旅游魅力鄉”的發展定位,突出招商引資、林果生產、城鎮建設、財源建設、對上爭取、農村面貌改善六個重點,全面加強鄉村干部隊伍建設,繼續改善民生條件,推進社會和諧進步,努力實現建設富美和諧新××的奮斗目標。

        (一)在發展經濟上有新路子。

        1、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資。堅持不懈地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計劃引進投資過億元項目1個,過5000萬項目2個,投資500萬元的項目10個,新增規模工業企業6家。在項目建設的具體措施上,一方面督促現有企業擴能。積極引導現有企業內引外聯,持續投入,做大做強;另一方面,是盤活填充現有資產;同時發動村級招商。引導各村特別是城區范圍以及其它重要交通沿線的村借助良好的區位、交通和載體優勢,著力引進培植二三產業,爭取村村都有招商引資項目。在招商引資推進措施上,在加強黨政主要負責人、專業隊伍招商力度的基礎上,加大網上招商、敲門招商力度,推動儀陽招商引資再上新臺階。

        2、科學構建農村產業支撐。一是突出重點大力發展林果。以綠色有機為發展方向,以傳統佛桃為培優重點,突出肥桃特色;東部山區重點發展以核桃為主的干果經濟林,在鞏固好××××等村新發展的核桃園的基礎上,發動群眾栽植和引進大戶承包并舉,迅速擴大核桃種植面積。二是統籌兼顧抓好種養調整。依托綠源等龍頭企業引導××××等有條件的村發展有機菜種植、瓜菜和桑園;以引進大戶為手段,以落實防疫措施為保障,督促在建的×××千頭養牛場和××××兩個千頭養豬場等項目竣工投產,促進全鄉畜牧業規模飼養上一個新的臺階。三是發揮優勢推進生態旅游。搞好以××桃源世界風景區為基礎的“十里長山”規劃,以××歷史文化、××核桃生態園為基礎的東部山區旅游規劃,以石塢洞、山寨舊址為基礎的××山旅游規劃等。

        3、積極推進城鎮開發建設。加快小城鎮特別是鄉駐地開發改造,盡快實現與城區融為一體的目標。一是搞好建設規劃。爭取上級支持,將“開發十里長山、突破城區南部”列入下一步城建規劃的盤子,同時及時修訂完善××路以南鄉駐地的詳細規劃以及××××××等村的改造規劃。二是精心組織建設。一級路北加大以×××為主的開發力度,一級路南盡快打通府前路至儀過路南北大道,實施好府前路的綠化工程,運用市場的手段運作好老市場街兩側的改造。三是搞活城鎮經營。強化經營城鎮的理念,最大限度的發揮土地、房地產、基礎設施等有形資產的產出效益,實現城鎮建設與城鎮經營的良性互動。特別是研究實施好鄉政府原有土地等資產的盤活變現。四是加強城鎮管理。規范和理順小城鎮建設中開發方案審批、土地收益、配套費收取等政策,按照城區的標準搞好城鎮面貌

        綜合整治,促進鄉駐地面貌明顯改觀。(二)在強化干部隊伍上有新突破。

        認真落實市委“抓班子、帶隊伍”的要求,切實抓住觀念更新和制度建設兩個關鍵,努力抓好機關干部、村兩委干部、企業家隊伍建設。

        1、對機關干部隊伍,立足激發內在活力,以開展落實年活動為抓手,進一步完善目標責任制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切實開展好“機關干部論壇”、“四個一活動”、“工作動態”、“民情日記”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進一步形成凝智聚力、共謀發展的新局面。

        2、對村“兩委”干部隊伍,以“范”為抓手,深入開展“村級班子建設強化年”活動,深化“遞進培養工程”,使村級班子盡快達到“黨性觀念強、政策觀念強、致富能力強、帶富能力強”的“四強”班。實行對村目標化管理,加大獎懲力度。嚴格落實“”、民主評議等黨內工作制度,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外出參觀等多種方式,加強農村黨員干部的經常性教育培訓。積極推進村級民主政治建設,健全“一事一議”、民主理財、和各項公開制度,提升村級規范化管理水平,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創造力、戰斗力、凝聚力。

        3、對企業家隊伍,定期不定期召開企業家座談會等形式,加強企業家隊伍的經常性教育管理,通過設置“投入發展先進單位、稅收貢獻先進單位、勞動保障先進單位、明星企業、桃鄉功勛”等獎項,加強對企業的考核。

        三、當前廣大黨員干部解放思想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解放思想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實踐過程,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我們還有許多存在問題需要分析和破解。

        一是對工作的實效不注重“求真”。目前有部分的部門和黨員干部對所做的工作不注重“求真”,存在調查研究不足,按主觀臆想做事的情況;為了表現工作的熱情和干勁,不知群眾能否接受是否歡迎輕率決策。這樣做的結果是缺乏真實的可靠性和現實的針對性,經不起實踐和時間的檢驗。

        二是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不注重“求深”,長期用“老一套”辦法指導工作,單純效仿行政手段指導群眾工作。如靠流于形式的會議和聽內容重

        -

        復的匯報指導工作;對不同情況、不同條件的基層工作不去進行分類指導,簡單地用一把尺子衡量。

        三是在思想觀念上不注重“求新”。貌似經常學習思考,實際上沒有任何獨立見解,從陳舊的觀念出發進行“單向”思維,不會調整思維走向;從既定的原則出發進行“平面”思維,對在實踐中遇到新問題束手無策。

        四是在工作態度上有畏難、自滿情緒。有少數人自滿于已有的成績,認為自己的思想已經夠解放了,工作成績也不錯,工作能力也能應付,一般工作按部就班,自成體系,要創新既沒有必要也很困難;而有的黨員干部則怕犯錯誤、怕創新損害個別人的利益而顯得縮手縮腳,由于“怕”而不敢闖,那么就有可能錯失發展機遇。

        總的來說,制約和影響我鄉廣大黨員干部解放思想的原因既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觀方面的原因。

        客觀方面:一經濟因素,物質條件最終決定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我們離沿海發達城市還有一段距離,許多小農經濟、計劃經濟時代的思想觀念還在影響著我們。二文化因素,諸如“槍打出頭鳥”、“酒香不怕巷子深”等許多傳統思想在我們心里有一定影響,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這是我們儀陽廣大黨員干部思想解放所需要破解的一些難題。

        主觀方面:思想上懶惰,不愿意解放,不善于學習,不勤于思考,許多機遇抓不住,許多該辦成的事辦不成;心態上顧及得失,不敢解放,怕挨批評,怕擔責任,缺少主動性;工作方法上,不懂得解放,按著老套路、老方法,不與時俱進,工作效率不高。

        四、進一步推動黨員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思想解放的對策建議。

        要消除這些制約和影響我們解放思想的主要因素,推動我鄉廣大黨員干部思想解放進程,當前,應該從觀念更新、制度創新等方面著手,營造我鄉解放思想的良好環境。

        (一)樹立重視科學、重視人才的理念。這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內容。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更好更快發展,要求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需要更加重視科學知識,重視人的素質提高。解放思想必須解決這一問題。

        (二)建立健全有利于思想解放的相對超前的干部選拔制度和用人機制。對于那些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思想解放、雙帶雙創能力強的黨員群眾干部要加以重用,而對于那些平庸無能、不思進取、思想保守的干部則應該采取“鐵腕”手段,堅持“不換腦子就換人”,以便在全鄉范圍內形成支持探索創新的制度氛圍,為“敢為人先者”提供輿論支持和制度保護。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和鼓勵干部群眾在國家沒有明令禁止的范圍內大膽的試、大膽的闖,用制度引導干部群眾轉變觀念。

        (三)強化學習風氣,提高實踐能力。只有學習跟上時代的節奏,才能把握趨勢,增長見識,思想里面也才有可以解放的東西。建議創新各級中心學習組學習的形式和學習培訓的方法,理論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多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走出去看看,認清差距,增強自身發展的緊迫性。

        第5篇: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范文

        一、我縣實施土地收購儲備制度的目的

        我縣實施土地收購儲備制度幾年來,對盤活城市存量土地,加快國有企業改制進程,強化政府土地集中統一管理,推進土地的市場配置等,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對我縣城市建設發展步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但縱觀我縣的城鎮建設,不僅與發達地區的城鎮建設無法相比,而且與周邊市縣相比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從表面上看,加快我縣城鎮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我縣經濟發展水平還不是很高,依靠財政支付十分困難,導致城鎮建設、項目建設與資金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但從深層次看,是我縣沒有把縣域土地資源進一步引入到市場機制,沒有把縣域土地資源變成資本運作,實現資本的良性經營,以此來促進城鎮建設的持續,健康和快速發展。而土地收購儲備制度正是基于這種經營城市創新理念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因此,我縣應該進一步加大土地收購儲備力度,改變以往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與舊的土地管理模式下多頭管地與多頭供地的格局,收緊地根,變多頭管地和多頭供地為“一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政府統一管地和統一供地的新模式。

        二、我縣土地收購儲備機制現狀

        我縣土地收購儲備工作起步于20**年7月,成立之初,是在縣政府的組織牽頭下,由相關部門的領導參與組成**縣土地儲備管理委員會,下設**縣土地儲備中心,掛靠縣國土局辦公,中心主任由縣國土局副局長兼任。其工作職責是:受縣政府委托在縣土地儲備管理委員會的指導和監管下,代表政府實施土地收購、儲備和出讓的前期準備工作。土地收購儲備的任務是將需盤活的土地收回、收購、征用及置換后予以儲存,并通過土地一級開發利用和招標、拍賣,掛牌等出讓形式,盤活存量土地資產,有效地配置土地資源。并根據《張家口市土地儲備實施辦法》的規定,設定了可以實施收購儲備的土地范圍,即1、城鎮規劃控制區范圍內的無主地;2、縣政府統征的土地;3、土地使用期限已滿,依法收回的土地;4、依法收回的荒蕪、閑置的國有土地;5、依法沒收的土地;6、因單位搬遷、解散、撤銷、破產、產業結構調整或其它原因調整出的原劃撥的國有土地;7、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后無力繼續開發而又不具備轉讓條件的土地;8、因實施城鎮規劃和土地整理,縣政府指令收購、收回的土地;9、土地使用權人申請縣土地儲備中心收購的土地;10、其它需要儲備的國有土地。儲備中心資金運作受縣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的指導和監督。具體到實施土地收購儲備的資本全由銀行貸款解決。

        基于這種機制的實施,我縣土地儲備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以及相關部門的配合下,從我縣經濟建設大局出發,以為小城鎮建設提供足夠的建設用地和保證國有土地資產保值、增值為目地,努力實現“以地生財”,充分彰顯土地資產效益。運作幾年來,共收購收回土地5宗,面積40.06畝,總計土地出讓金258.39萬元,實現政府純收益67.37萬元。尤其是在20**年8月27日,首次敲響了**縣國有土地拍賣第一槌,單畝成交價達16.50萬元,是當時同等區位地價的兩倍有余。但縱觀我縣土地收購儲備工作的總體態勢而言,在其運作過程中,取得一定發展和成績的同時,又面臨著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我縣土地收購儲備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1、在土地收購儲備的資金運營上,融資渠道單一,資金短缺

        20**年,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通稱15號文件)明確提出,為增強政府對土地市場的調控能力,有條件的地方政府要對建設用地試行收購儲備制度。市、縣人民政府可劃撥部分土地收益用于收購土地,金融機構要依法提供信貸支持。這是中央以文件形式第一次對建立土地收購儲備制度,明確收購儲備資金的主要來源提出明確要求,是土地收購儲備機構拓展融資渠道的重要政策依據。但我縣在土地收購儲備資金運營上,雖然有15號文件規定可由縣財政撥款或向銀行貸款解決,但在實際運作上卻是步履艱難。縣財政部門無力撥款,資金只能全部來源于銀行貸款,這樣不僅加大了土地儲備成本,增加了儲備風險,尤其是對一些具有升值潛力,但運作周期長的地塊不敢儲備,也無力儲備。基于以上情況,在進行土地收購的時候,土地儲備中心就只能采取其唯一的一種收購方式----協議收購來運作。但這種收購方式在運作過程中,由于采用的是“先協議收購,后出讓補償”的方式,所以在對土地進行收購的時候,無形之中就存在兩方面的不利:一是不利于土地收購儲備機構成功收購。由于這種收購方式實際上是一種“賒帳式”收購,所以在收購有些土地特別是所謂的“黃金”、“搶手”地塊時,由于用地意向者較多,原有土地使用(所有)權屬單位人出于一種急功近利的思想,就往往置國家法律法規于不顧,將本應該納入土地儲備庫或應該經過收購儲備推向市場的土地,擅自轉讓或買賣于他人,從而導致收購儲備工作陷于一種尷尬被動的局面;二是不利于政府獲取更多的收益。因為協議收購或多或少地會存在土地使用(所有)權屬單位人向土地收購儲備機構討價還價的可能,從“利息”和“付款周期”等角度考慮,“賒帳式”的收購往往是“讓利式”的結果。

        2、存量儲備土地較少,土地儲備庫空虛

        在土地收購儲備的實際操作中,規避土地收購儲備的行為時有發生,致使一些本應納入收購儲備的土地被紛紛轉手,政府收益大量流失。主要表現在一些工礦企事業單位等,因單位搬遷、解散、撤銷、破產、產業結構調整或其它原因調整出的原劃撥的國有土地,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后,無力繼續開發,而又不具備轉讓條件的土地,以及應依法收回的荒蕪、閑置的國有土地,根據相關規定,本應納入土地收購儲備,但土地使用權人卻拒絕收購,私自買賣或者以房屋租賃、聯營聯建等名義擅自轉讓土地或改變土地用途等方式進行著私下里的交易,導致國有土地資產大量流失。由于上述情況的存在,致使我縣存量儲備土地較少,土地儲備庫空虛。

        3、集體土地的大量非法入市,嚴重影響土地的收購儲備及儲備土地的處置工作

        收購儲備土地的最終目的是要經營土地,而經營土地的目的是要通過建立良好的土地市場環境,盤活存量土地資產,實現城市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城市經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保證,在這個前提下,使土地資源實現最大化的資產價值。但我縣的集體土地特別城鄉結合部、交通沿線及周邊基礎設施較好的集體土地大量非法入市,嚴重影響我縣土地的收購儲備及儲備土地處置工作的正常開展。集體土地以“非法批地入市、非法占地入市、非法出租入市、非法轉讓入市”等形式進入土地市場,實際上是一種自由和無序的用地行為,土地價格的隨意性比較大,因此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在與國有土地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從而對國有土地市場形成巨大的沖擊,嚴重影響我縣土地的收購儲備及儲備土地的處置工作,也嚴重影響我縣經營土地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四、解決存在問題的建議與思路

        1、以新思路解決存在的問題

        我縣土地儲備中心儲備資金缺少,財政拔付仍有困難,只能依靠協議儲備,但協議收購又不被土地使用者所認可,推行起來困難重重,步履維艱。要解決這個問題,我縣必須要有新思路。

        2、把縣上谷糧油有限責任公司的國有存量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儲備庫

        根據我縣企業改制情況,縣上谷糧油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已完成改制任務,有大量的國有存量建設用地,目前尚保留劃拔用地性質,可由政府協調將其擁有的各鄉鎮中的部分糧庫用地納入土地儲備庫,使土地儲備中心真正做到庫中有地。這樣,一可向銀行融資,二可通過土地一級開發,改變土地用途、增大容積率及公開出讓等措施,提高地價,做到儲備土地的保值增值,為政府創造更大的收益,也為土地儲備積累起寶貴的資金,使土地儲備這個“雪球”越滾越大。

        土地儲備資金得到保障后,中心將對區域位置優勢明顯地段的集體建設用地進行合理儲備,通過征收環節,使其成為國有建設用地,并進行土地的一級開發,使其具備供地條件,適時推向市場進行變現,使土地儲備真正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這樣,“雪球”滾大了,就有能力和精力優先儲備政府支持的項目用地,充分滿足政府為發展地方經濟引進項目對土地的需求,真正發揮出土地儲備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第6篇: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范文

        財政是國家的經濟基礎,財力是基層政府賴以正常運轉的支撐。但從全國來看,鄉鎮債務矛盾非常突出,已嚴重影響到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和社會穩定。如何充分發揮財政的職能,增收節支,有效化解鄉村債務矛盾,是我們基層干部必須面臨的課題。遵照縣委保先活動的統一安排,春節期間,我們走訪了部分鄉鎮領導干部、鄉村干部,并上網查詢,對基層政府債務問題進行了調查和思考,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鄉鎮債務形成的原因

        1、稅收秩序亂,稅收成本高

        一是挖稅、買稅。鄉鎮稅源一般較少,征收難度大,為了保證任務的全面完成,不得不依托稅務部門到外鄉外縣去挖稅。而一般情況下挖稅成本較高。首先稅務部門要給外地納稅戶一定的好處,其次鄉鎮政府要給稅務部門一定的分成,到最后,鄉鎮政府得到實際稅款最多剩六成,而在財政總收入中都必須按稅票面額核算體現為十成收入,無疑有40%左右的泡沫。買稅也類似于此,國稅、地稅部門稽查收入既可入庫到甲鄉也可入庫到乙鄉。這對于財政收入完成難度較大的鄉鎮誘惑力是極大的,稅務部門當然要以“分成”定投向了。挖稅、買稅擾亂了稅收秩序,提高了稅收成本,增加了財政收入“泡沫”,這不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

        二是寅吃卯糧。為了確保當年收入目標任務的完成,有的財稅部門違反規定收“過頭稅”,想方設法預收一部分單位的稅款。當年財政收入是完成了,但是,對下年度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形成了很大的壓力,虛增了當年的財政收入。

        三是貸款入庫。過去幾年貸款入庫在有些鄉鎮比較突出,其危害性很大,因為貸款入庫不僅不增加可用財力,而且為支付貸款利息會造成財力減少。

        四是財政“空轉”。有些鄉鎮由于經濟發展上不去,稅源少,很難完成財政收入任務,為了硬性完成任務,受獎不受罰,便出現了財政“空轉”現象。

        2、財政包攬過多

        鄉鎮財政支出嚴重“越位”,包攬過廣,重點建設的支出是鄉鎮負債的重要原因。“普九”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辦公條件的改善等等,超前建設、超前消費,極大地增加了鄉鎮財政的困難。

        3、預算外資金沒有真正納入財政統籌

        目前鄉鎮財政十分困難,但有很多應納入預算內收入的預算外資金游離于預算外。近年來加強了預算外資金的清理整頓和統籌管理的力度,但效果不是很明顯,也沒有真正增強地方財政的實力。

        4、財政支出管理缺乏嚴格監督

        加強財政監督,是有效使用財政資金的重要途徑。鄉鎮沒有按照預算法和財經紀律制度辦事,開支隨意性大,一是招待費、會議費、電話費、交通費等彈性較大的經費開支規模過大,存在鋪張浪費現象;二是預算外資金管理不嚴,沒有做好財政專戶管理工作,部分預算外資金游離于財政監督管理之外。

        二、化解鄉鎮債務的對策

        1、轉變觀念,培育主體財源,夯實財政實力

        發展經濟、培植財源是解決財力緊張的根本舉措。鄉鎮財政在發展經濟、培植財源方面必須抓好以下三點:一是要夯實農業,壯大工業,培育主體財源。要突出地方特色,立足實際,以市場為導向,把有特色、有優勢的產品發展起來,形成規模,壯大支柱產業,形成主體財源。二是搞活三產。大力發展小城鎮建設,繁榮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的活力。三是在培植財源方面要找準方向,財政資金退出競爭性領域,擴大服務領域,從改善經濟環境、為經濟發展服務方面做好財源培植工作;要把財源培植工作的最終點放在增加可用財力上,通過資金扶持、政策引導等方面出發,積極培植財源,以增加地方財政收入。

        2、依法理財,依法治稅,強化收入征管

        一是加強稅收執法力度,理順稅收秩序,堅決杜絕財稅工作中的挖稅、買稅、財政“空轉”等違法違紀行為和不規范的現象。二是優化稅收環境。在稅收管理中堅決打擊各種偷稅、漏稅、騙稅和暴力抗稅行為,強化稅收征管工作。

        3、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增強鄉鎮財政綜合財力

        認真貫徹執行國家關于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的有關規定及其配套管理辦法,促進預算外資金管理的規范化,加強票據源頭控制,以票據的“發、審、驗、核、查、銷”為管理手段,以票管費,加強財政監管,堵塞漏洞。進一步完善“罰繳分離”、“票款分離”、“銀行代收”的管理體制,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嚴格取消各單位過渡性銀行帳戶;加強財政統籌力度,增強財政綜合財力。

        4、加強監督,維護財經紀律秩序

        一是要強化財政監督職能,建立健全財政監督與管理相結合的機制。二是建立健全內部互相約束、互為協調配合的約束機制,強化內部監督。三是建立健全財稅社會監督體系,財政部門要與人大、紀檢、審計相配合,建立內外監督相結合,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相結合,事前、事后監督相結合,日常監督和重點檢查相結合,形成強有力的財政監督體系。

        第7篇: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范文

        一、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引入PPP模式的重要意義

        創新融資渠道,滿足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資金需求,是一項緊迫的新課題。PPP模式作為政府和社會資本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者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產品或服務而建立起來的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被視為緩解新型城鎮化資金需求困局的新的有力手段,已經得到國家財政部發文推廣運用。可見,通過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來拓寬融資平臺,正是解決福建省新型城鎮化發展融資難問題的創新舉措。同時,推廣運用PPP模式還有利于提高公共產品供給效率,化解公共設施供給風險。具體說,有以下重要意義:首先,引入PPP模式能夠彌補新型城鎮化資金需求缺口。資金缺口是我國各地加快發展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面臨的普遍難題,而相對的是,傳統的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融資模式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方面,地方政府長期依賴的“土地財政”由于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導致了土地收入的不可持續性,而且,當前樓市下行壓力也使得地方稅收出現困難狀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比如城司等存在著融資主體不規范、融資狀況不透明、負債率高等問題,債務危機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以致國務院首次發文《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全面規范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因此,有必要創新新型城鎮化融資模式,通過PPP模式引入基數大且有活力的民間資本,從而緩解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資金缺口難題。

        其次,引入PPP模式能夠提高公共事業項目供給效率。公共事業項目的供給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如果只是依賴政府為單一的供給者,那么由于投資結構的不協調,資金調配的不合理、監督機制的不健全,也由于缺失全面性、長期性的統籌規劃,政府在供給和管理模式中會存在局限性,這也勢必導致公共產品供給的低效率。而引入PPP模式,能夠減少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對微觀事務的過度參與,能將政府的發展規劃、市場監管、公共服務職能與社會資本的管理效率、技術創新動力有機結合,實現科學分工、優勢互補,從而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公共服務的效率與質量。再者,引入PPP模式能夠有效化解公共設施供給風險。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由于公共設施建設的規模大、資金投入巨大、建設期和回收期長等因素,政府在公共設施供給中承擔著諸如經營風險、利潤風險、匯率風險、價格規制風險、技術風險及政治風險等等,這些風險如果全部由政府來承擔,這勢必加大政府的負擔和壓力,也不符合政府職能轉變的應有之義,更不是現代國家治理理念的體現。因此,引入PPP模式,由政府和社會資本來公共分擔風險,通過科學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使風險分配給更有能力承擔該風險的一方,從而減少了政府作為單一投資主體所承擔的全部風險。

        二、福建省新型城鎮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型城鎮化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近年來,福建省高度重視城鎮化建設,相繼出臺《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規劃》《福建省城鎮體系規劃》《關于積極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十二條措施》等系列舉措,通過“三化”并舉、“三群”聯動,積極推進大都市區、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有力實施“大城關”戰略,有效引導產業、人口等要素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城鎮化建設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其中,作為福建縣域經濟的“排頭兵”,晉江在產業和城鎮融合、市民和農民融合、歷史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積累了經驗,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縣域樣本。[2]數據顯示,福建省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3410萬人增加到了2013年的3774萬人,增加了364萬人,增長了10.67%,城鎮人口由2000年的1432萬人增加到2013年的2293萬人,增加了861萬人,增幅為60.2%,由此可見,新型城鎮化人口的增加速度遠遠超過總人口增加的速度;而且,新型城鎮化水平由2000年的41.99%增加到2013年的60.77%,明顯高于同期全國新型城鎮化水平53.73%。[3]此外,根據福建省政協教科文衛調研組關于積極穩妥推進福建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調研報告,當前福建省已經基本完成城鎮道路、住宅、燃氣、供排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及垃圾污水處理、公園綠地等生態環境設施,有力增強了城鎮服務功能。

        而且,城鎮歷史文化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流動人群待遇及其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也在積極穩妥開展。但是,應當正視的是,盡管福建省城鎮化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2013年的全國城鎮化水平比較中僅列第八位置,與廣東、浙江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仍然存在許多挑戰。首先,省內各地區的發展并不均衡,存在著明顯差距,東南部城市的新型城鎮化水平顯著高于西北部城市的。根據福建省統計局數據顯示,在2013年,廈門、福州、泉州的新型城鎮化率分別以88.7%、65.9%、61.6%位居全省前三,革命老區龍巖則排在末位,僅為50.9%,與廈門相差了37.8個百分點[3]。由此可見,盡管福建省的新型城鎮化水平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仍有待解決。其次,福建省的城市規模偏小,集聚力偏弱。當前,福建省城市人口在400萬以上的城市只有福州、泉州兩座,占全國超大城市總數的比例僅為5.12%,其他地市的人口在100萬~400萬之間[3]。可見,福建省規模大的城市數目偏少,而這必然會影響城市間集聚效應的發揮。再者,包括城鎮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持續投入不足。數據顯示,福建省2013年在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投資額為1356.12萬元,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5526.87萬元的比例僅僅為8.73%,這與聯合國推薦的10%~12%的水平差距較大[3]。顯然,福建省在新型城鎮化發展中面臨的諸如各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鎮規模偏小、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投入不足等問題,是規劃、產業、用地、配套等因素在制約的,而這些瓶頸恰是資金供給的不足、融資渠道的不暢使然。因此,資金缺口問題若得不到有效解決,勢必影響到未來福建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持續進程。

        三、福建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PPP模式實施對策

        2014年6月,《福建省新型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正式出臺,吹響了加快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號角;2014年9月,福建省委九屆十一次全會指出“注重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以服務于進一步加快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這一中心工作。與此同時,財政部發文在全國推廣政府PPP模式,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融資渠道。顯然,PPP模式的推廣運用對于福建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可謂是“及時雨”。筆者認為,大力引入PPP模式來加快福建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科學劃分政企關系PPP模式作為一種創新性的融資渠道,關于其在公共事業項目領域的推廣運用,政府必須明確自身與私營企業的關系,在保證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在這種合作伙伴關系中,政府應該通過PPP這種模式,將新型城鎮化建設項目推向市場,科學合理地制定風險共擔機制,從而降低融資風險,提高項目運營效率。對于合作方(私營企業)來說,應該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率。在項目開展的前期,對項目進行可行性的科學研究,主動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項目存在的風險及項目預算進行科學評估,從而規避項目建設中的各類風險。同時,在項目的運營過程中,對項目進行科學管控,在財務方面做好成本控制,做到節約成本、提高利潤,進而建立穩定的項目收益回收機制。

        2.加快完善監管機制為了防范盲目引進PPP模式帶來的風險,應當完善相關監管機制。一方面,應該完善PPP項目審批機制,在簡化項目審批手續、提高市場準入監察流程效率的同時,科學制定項目審批標準,即參照借鑒國際社會中采用的物有所值的方法來定性、定量地判斷項目是否適合引入PPP模式。另一方面,建立專職的PPP監管機構。目前福建省還沒有專門的PPP監管機構,財政、交通、建設等相關部門之間缺乏統一的協調管理機構來統籌協調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公共服務供給的合作。因此,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設立專職的PPP監管機構,如英國實行以財政部為中心、分級管理的模式進行監管,在財政部內設立PPP專職小組,并且出臺PPP相關的運營標準等相關其他相關政策指南,而下設的PPP專職機構則通過對全國PPP合作項目進行項目監管。福建省也要根據省情,設立相應的專職PPP管理協調機構,而這些機構要致力于PPP項目的監管,提高PPP項目的建設的透明度,并且積極向公眾公開宣傳,避免項目交易中的權錢交易行為。

        3.建立健全評價體系當前,福建省并沒有建立完善的PPP項目評價體系,而評價體系的缺失會直接導致項目建設效益受損,公共利益受到侵害。[5]因此,要著力構建PPP項目的績效評價體系,由財政部門、專業中介機構和審計部門三個主體共同構成績效評價體系。財政部門由于其資金撥付的職能,應該作為政府績效評估的主體,在項目的事前評價中處于核心地位,同時也要參與事中、事后的全程審計監督。而評價中介機構,應該聘請第三方中介機構對項目的經營管理過程進行績效評價,并且協同項目合作雙方確定相應評價指標和標準。審計部門作為項目評估的事后監督主體,則應該在項目評價過程中堅持客觀、公平和公正原則,保證項目監督的全面性、完整性。同時,還應進一步強化PPP項目績效評價管理。績效評價管理工作主要體現在項目管理、完成質量和完成時間三個指標中,而其考核的核心在于項目的建設質量及管理效率。此外,也可嘗試將引入社會資本的數量當作地方政績考察的主要考核指標,以進一步促進地方政府引進PPP模式。

        第8篇: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范文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源;現狀問題;對策建議

        一、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本質及意義

        人力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地點、范圍內,人口總體上所具有的勞動能力的綜合。從人口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人力資源作為最重要的經濟資源,對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提高人的素質、挖掘人的內在潛能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點,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人力資源開發的過程就是人力資本投資與積累的過程。

        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雖然豐富,但整體素質較低,所以有必要對農村人力資源進行開發和管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就是對人力資源進行利用、塑造、改造與發展的活動,實質是投入資金作用于農村人力資源,以改善原有資源稟賦,促進農村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提高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形成具有更大潛力的人力資本,以期得到更高回報,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因此,我們認為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重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研究具有十分突出的現實意義。

        二、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現狀及問題

        (一)農村人力資源基數巨大,富余勞動力多

        我國農村人口數量大,潛在人力資源豐富。2008年末,中國總人口13.28億人,其中農村人口7.22億人,占總人口的54%。農村勞動力資源量5.31億人,其中農業從業人員3.49億人。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逐步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將越來越多。據農業部測算,中國農業僅需勞動力1.7億人,那么近2億人是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每年新增農村富余勞動力約1 000萬人,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逐步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將越來越多。

        (二)農村人力資源質量不高

        農村人力資源質量不高,主要體現為"四低",即身體素質低、心理素質低、文化科技素質低和經營管理素質低。文化科技素質是農村人力資源的核心問題。中國農村人力資源受教育和培訓程度明顯偏低。據統計,當前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以小學和初中為主,占82.2%;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很低,僅占11%;尚有6.8%的文盲。2006年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職業教育的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教育或培訓的只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僅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

        (三)農村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

        1、地區分布不合理

        由于中國各地區經濟、教育發展不均衡,致使農村人力資源地區文化程度呈現"東高西低"的格局。據統計,2006年東部地區文盲及小學文化程度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區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到51.7%。從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所占比例看,東部地區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區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勞動力所占比例僅為8.6%。

        2、產業行業分布不合理

        農村人力資源過度集中于第一產業,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相對較少,且第一產業內部的人力資源配置也不合理,種植業比重偏大。統計顯示,2006年全國農村從業人員4.79億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占70.8%;從事第二產業的占15.6%;從事第三產業的占13.6%。

        3、供給結構失衡

        根據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程度,可將人力資源分為普通型、技能型和經營型三種類型。為便于研究,本文將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勞動力劃為普通人力資源;高中學歷的劃為技能型人力資源;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劃為經營型人力資源。當前農村人力資源供給結構明顯失衡,表現為普通人力資源比重過大,占到88%;技能型人力資源短缺,僅占9.8%,經營型人力資源非常稀缺,只有1.2%。

        三、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有效對策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營造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良好氛圍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農民思想觀念狀決定著農村人力資源作用的發揮。轉變農民思想觀,關鍵要教育引導農民提高自身意識,積極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和技術水平,擴大自身擇業的范圍和機會。農民需樹立和加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意識,轉變給自足、不求創新的生產觀念,主動投資于科技和教育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養,逐步樹立與發展相適應的代文明意識。同時要不斷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各方聯動,在農村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吸留住優秀人才,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二)科學制定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戰略規劃,積極穩步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實現農村人力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對推動農村城鎮化、土地集約化經營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農村小康建設目標,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帶動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更大規模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利于擴大內需,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加速新型工業化步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同時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證,不斷增強城鎮化吸納能力。應培育農村勞動力市場,加強管理,創新機制,優化服務,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提供體制和機制保障。

        (三)加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投資力度

        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指出:"改造傳統農業是投資問題,其中主要是人力資本投資"。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力度,尤其要向農業職業技能開發傾斜,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立就業資金投入機制,積極調整各級財政支出結構,強化中央政府的支持力度,使得經濟發展緩慢地區的農村職業教育優先發展;完善教育投資體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資,尤其是堅決實行教育投入向農村傾斜的政策,保障義務教育的實施,可以為農業人才力量的積累奠定基礎;積極鼓勵農民、動員社會一切力量聯合辦學,解決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尤其要鼓勵和引導私人資本進行農村人力資本開發。

        (四)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與管理創新,推進制度創新與機制改革

        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實現人力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整合,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形式。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與管理創新,實現農村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政策支持和市場化運作,完善人力資源流動制度,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農村勞動力統一市場,尤其是在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準入、民利保障和有序轉移等方面制定法律規范。加速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切實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社會保障水平。國家必須加強宏觀調控,科學規劃,在調節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積極向農村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傾斜,建立健全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社會保障機制。

        參考文獻:

        [1]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高士友,杜玉媛.新形勢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技和產業,2009,(11).

        第9篇: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范文

        根據市委宣傳部、市社科聯通知要求,我們就全市城鄉、區域統籌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聽取相關部門情況介紹,走訪有關鄉鎮,發放情況調查表,與近100位基層干部和群眾進行座談交流,實地察看基礎設施建設等情況,同時到諸暨、丹陽、句容等地進行了考察學習。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成績與問題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統籌的理念指導決策,以統籌的方法分配資源,以統籌的思路推進工作,狠抓重點,突破難點,城鄉和區域統籌工作取得了良好進展。但由于長期存在的“二元結構”慣性作用依然強大,統籌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但統籌發展的經濟基礎仍薄弱。“十一五”期間,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遞增14.6%。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是2005年的3.5倍、2.7倍,年遞增28.2%和21.9%。201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20026元和9338元,是2005年的2倍和1.8倍,年遞增14.3%和12.7%。雖然我市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但支撐統籌發展的經濟基礎仍較薄弱。財政剛性支出逐年增加,可用于統籌發展的財力明顯不足。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4603元,到2010年,這一差距擴大到兩倍多,達10688元。2005年,沿江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比老區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只高出1130元,但2010年,這一差距拉大到近3000元。同時,村級集體經濟薄弱,脫貧壓力較大。至2010年底,全市349個村中,村集體經濟無純收入的村39個(黃橋老區32個),低于3萬元的99個(黃橋老區84個),村級債務總額2億元,村均58.1萬元。

        城鄉、區域部分指標對比表

        指 標 名 稱

        單位

        2005年

        2010年

        沿江地區GDP

        億元

        57.41

        155.14

        老區GDP

        億元

        72.42

        154.22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728

        20026

        農民人均純收入

        5125

        9338

        沿江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

        5950

        11489

        老區農民人均純收入

        4820

        8575

        注:黃橋老區鄉鎮12個(黃橋鎮、古溪鎮、珊瑚鎮、分界鎮、姚王鎮、河失鎮、張橋鎮、廣陵鎮、新街鎮、宣堡鎮、元竹鎮、根思鄉),面積825.6平方公里,占全市70.6%,人口73.38萬人,占全市61.2%。

        ——極化效應不斷放大,但增長極整體輻射能力仍不強。近年來,我市大力優化空間布局和資源配置,培植經濟增長極,重點園區和鄉鎮發展勢頭良好。整合園區資源,改革優化園區管理體制機制,明確“一區四園”為市直管園區,重點加以扶持。2010年,“一區四園”國稅開票銷售達到全市的70.5%。加快實施“三城四片五重點”規劃,穩妥實施部分鄉鎮、行政村區劃調整,改革城關鎮管理體制,設立濟川街道辦事處,促進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黃橋副中心鎮域面積不斷擴大,常住人口不斷增加,黃橋小城市和黃橋工業園區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為黃橋老區跨越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從嚴格意義上講,部分重點鄉鎮、園區財力增長仍處于起步、積累階段,輻射能力有限。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尚未完全確立,鄉鎮、園區之間缺乏相應的聯系制度,沒有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關系。欠發達地區自身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特色經濟、經濟帶和增長極亟待培育。

        ——民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但二元結構矛盾仍突出。“十一五”時期,圍繞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快各項改善民生舉措向所有人群覆蓋。基本完成區域供水工程,全市百萬群眾喝上了干凈衛生的長江水。按計劃組織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受益人口增至90萬人。調整、優化交通發展布局,完善農村公路網絡,建成農村公路1653公里,通行政村公路全部實現硬質化,全市“1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農民出行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制度全面落實。積極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基層醫療機構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9%以上,籌資標準由35元提高到150元,補償封頂線提高到8萬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標準由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2520元。但長期以來城鄉分割的政策和制度未能得到根本修正。附著在戶籍上的就業、上學、住房等政策還沒有完全剝離,農村戶籍進入城鎮的“門檻”依然存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歷史欠賬還很多,水利、交通、環保等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城鄉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資源配置不合理。

        目標與思路

        城鄉、區域統籌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發展戰略的重大轉變和必然選擇,也是“十二五”時期我市實現“共創更高水平新小康、共創文明和諧新**、共創領先蘇中新輝煌”目標的前提和保障。我們理解,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應突破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體制的束縛,擺脫傳統的就“三農”抓“三農”的固有思維,將農村建設置于城鄉大系統中來謀劃,將農業發展置于產業大系統中來推進,將農民問題置于社會大系統中來思考;應致力于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為農村發展增添動力,為城市發展增添后勁,努力使城鄉發展的“加法效應”(甚至是“減法效應”)變成“乘法效應”;在統籌發展過程中,并不是全部鄉村變成城市,也不是城市鄉村化,更不是城鄉一樣化、一律化,而是對城鄉二元結構的改善,最大限度地縮小城鄉差別,城鄉共享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認為,我市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應圍繞“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充分發揮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對“三農”發展的促進和帶動作用,逐步建立城鄉、區域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早日形成“規劃統籌、資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鄉、區域一體化新格局,為“三個共創”、“六個爭先”提供重要支撐。建議按照“一年有新進展(2012年),三年有新突破(2015年),五年上新臺階(2017年)”的基本思路設定目標任務。到2012年,統籌發展的制度基本形成。統籌發展的組織領導體系初步建立,各項體制機制、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初步進展;到2015年,統籌發展的體系基本完善。統籌城鄉的城鎮體系、產業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取得實質性突破;到2017年,統籌發展的效果基本顯現。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充分融合,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擁有同質化的生活條件、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以及平等參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權利。

        從**實際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發展先行。發展是第一要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要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高效農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以產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推進城鄉和區域統籌發展。

        二是以人為本。以民主促民生,尊重群眾意愿,遵循市場規律,嚴格依法依規依政策辦事,把工作著力點放在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環境、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著力提高農村居民生活品質,讓全市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是創新發展。以解放思想為先導,尊重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大力鼓勵支持有利于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區域統籌發展的創新和實踐,加快形成有利于城鄉、區域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

        四是系統思維。既看到局部、眼前,也充分考慮全局、長遠;既看到面臨的有利條件、擁有的優勢和決策帶來的效益,也看到面臨的不利條件、劣勢和決策后帶來的負面效應;既考慮所要做的事情本身,也考慮它所涉及的相關因素。

        五是注重實效。堅持“既積極、又穩妥”的原則,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區分功能、分步實施、逐步到位,走有序推進、統籌推進,特色發展、錯位發展之路。

        對策與建議

        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完全有基礎、有條件在統籌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加快形成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具體工作中,我們建議:

        1.

        堅持統籌規劃“一張圖”。規劃是統籌發展的龍頭和基礎。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必須從規劃入手,充分考慮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發展需要,整合全市的資源配置,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形成新的生產力布局,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牢固樹立“全域**”的理念,將市域1172平方公里作為一個整體,最大限度地集聚、整合和統籌城鄉資源,突破行政區劃限制,把農村作為與城區、小城市、重點鎮進行統籌規劃、統一建設,把農業與工業、服務業作為進行統籌開發、提升水平,把農民與市民進行統一保障、搞好服務。本著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城鄉一體、整體推進的原則,從城鄉、區域之間的內在聯系來考慮生產力布局、要素布局和人口布局,合理修編城鎮建設總規、控制性詳規及覆蓋城鄉的統一的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社會事業發展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等規劃,形成城鄉統籌、相互銜接、全面覆蓋的“全域**”規劃體系,克服單項規劃、局部規劃、零散規劃的不利因素,從規劃層面為打破二元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依據。促進規劃與規劃之間相互銜接、相互協調、相互統一,嚴格做到小規劃服從大規劃,近期規劃服從長遠規劃,局部規劃服從整體規劃。當前,重點要明確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和主要發展方向,實施“3+4+5+X”戰略。“3”即主城區和黃橋、虹橋兩個小城市。其中,主城區為優化開發區域,要按照重心向北轉移、中部加快改造、東部快速提升、南部適度拓展、西部有序開發的思路,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發展高附加值的特色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大力發展技術型、資本型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黃橋、虹橋兩個小城市為重點開發區域,要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吸引產業和人口集聚。“4”即四大片區,西片為優化開發區域,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東片為重點開發區域,提升發展傳統制造業和傳統種養業。北片為適度開發區域,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和現代高效農業。南片為適度開發區域,著力發展特色富民強鎮產業。四大片區努力實現區域差別化、特色化發展,區域內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促進東西部地區、沿江和黃橋老區的協調互動。“5”即古溪、廣陵、河失、宣堡、新街等5個重點鎮。在四大片區區域內,5個重點鎮與其他一般鄉鎮組團發展。

        “X”為農村新社區建設。按照“政府主導、農民自愿、科學定位、服務基層”的原則,堅持高起點、高品位、高標準和適度超前的原則,以市為單位,統一編制農村社區規劃,把農村社區規劃與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等工作結合起來,充分考慮村莊搬遷、合村并點、舊村改造、空心村治理、自然村合并等因素,以實施“萬頃良田工程”和“雙置換一轉化”為抓手,采取鎮村主導、園區推動、村企共建和項目帶動等方式,力爭建成一批布局合理、要素集約、功能配套、生態美好的農村新社區,引導農民向城鎮和新社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業向生產規模化和產業多元化轉變,實現農民生活居住和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

        2.

        堅持產業發展“一盤棋”。一是大力推進園區建設。舉全市之力發展“一區四園”,是我市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的基礎。當前,在進一步明晰各個園區的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繼續推進集群化、生態化發展的同時,要積極實施園區聯動發展戰略,盡量避免人力、物力、財力的重復投入,推動園區間的良性競爭、有序發展。結合單位面積產出、龍頭企業規模、稅收貢獻、能耗指標等參數,盡快建立園區產業合理化布局發展的評價標準,指導園區產業實現合理化布局。不斷拓展園區內企業的橫向集聚和產業鏈條的縱向延伸態勢,全面提升園區匯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進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功能。不斷強化現代物流、商務服務、研發、信息咨詢和中間服務等生產業,建立完善的產業支撐服務體系,涵蓋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促進現代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互動發展。把工業化和城鎮化結合起來,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配套完善研發、通關、國際投資、工業設計、科技咨詢、金融、物流、人力資源支持、公共服務平臺等,努力打造便捷優越的商務環境和適度超前的載體環境。促進經濟開發區與主城區聯動發展,加快推進虹橋新城和黃橋副中心建設,提高各園區對中心鎮的輻射能力。進一步優化配置,活化思路,建立全市統一的宏觀調控機制,形成由各園區孤立發展向市域內綜合開發轉變的局面,充分體現集中、集聚、集約發展。二是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重點發展設施農業、規模畜牧業、特色水產業、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和休閑觀光旅游業,推進農業開發與生態保障及休閑旅游相結合,走產業化、特色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發展道路,推動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綜合效益的提高。加強引導和扶持,盡快形成一鎮(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和完備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積極探索發展城鄉互助型農業,把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聯系起來,降低農業生產風險,提高農業生產收益。同時,加快服務業向農村延伸,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逐步形成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開創城鄉發展優勢互補、互為支撐、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的新局面。三是大力實施富民工程。把富民放在優先位置,推進農業、就業、創業、物業“四業”富民,努力形成農民收入長效增長機制。圍繞發展高效農業,培養一批具有較高技能、較強企業能力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創新完善農業生產經營機制,繼續開展“四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創建活動,用利益把農民和市場更緊密、更直接地聯系起來,讓更多農民成為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建立穩健的強農惠農政策機制,整合涉農政策資源,調整優化財政資金投向,把各種政策性資金統籌捆綁使用,提高資金利用率。積極探索財政資金與信貸資金配套使用的新模式,研究獎勵和補助辦法,調動金融機構和社會投入的積極性。凡是能夠進行市場化運營、產業化發展、社會化投資的,都應鼓勵社會資金進入,使農村經濟發展由政府投入為主逐步轉向社會投入為主。堅持宜工則工、宜農則農,不斷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異地發展型經濟,重點扶持標準化廠房建設。從2012年開始,可每年扶持一定數量的經濟薄弱村在鄉鎮工業集聚區或“一區四園”內興建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確保有穩定的年租金收益。大力發展資產經營型經濟,全面開展村集體“三資”清理,摸清底數,登記造冊,建立“三資”臺賬,實行市鄉聯網管理。村集體資金資源一律由鄉鎮資源管理中心統一管理,統一發包,提高資源發包收入。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房屋等確權登記工作,為廣大農民擁有的“三大產權”(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資產所有權)進行流轉或交易創造基礎條件,搭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探索農村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的路子。鼓勵村集體規劃內的非農建設用地或開發價值高的其他集體土地,依法以使用權入股、租賃等形式參與企業經營,獲得穩定的土地收益。繼續加大村企共建和機關幫扶經濟薄弱村力度,實施“造血”幫扶,培育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3.堅持基礎設施“一張網”。針對城鄉、區域之間基礎設施建設差異大,互通性和共享性差等問題,加大公共財政向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傾斜力度,逐步實現基礎設施共建聯網、共享互通。一是構建“大建設”格局。按照生態、人文、大氣、宜居的定位,加大城市建設改造力度。積極規劃實施如泰運河、羌溪河城區段斷航改線工程,加快沿河景觀風光帶建設,努力形成彰顯城市形象、品位、內涵的新亮點。重點規劃建設好小南海、東部新區和東北老龍河等地塊,全面啟動城市北部地區整體改造,積極打造文化底蘊深厚、現代氣息濃郁、配套功能完善的新片區,打造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的新家園。進一步加快老小區、城中村和后街背巷改造建設步伐,建立多層次、多功能、開放式的城市綠化結構體系,推進星級酒店、精品商場、高檔休閑場所建設,完善城市各類綜合配套設施。經過五年左右的努力,把**城建成一座綠水相依、寧靜雋美的生態宜居城市,一座功能完善、富有品位的現代開放城市,一座人文深厚、大氣包容的文明幸福城市。二是構建“大交通”格局。積極實施334省道改線工程,加快推進南部沿靖干線規劃建設、北部古高公路升級改造、**城區連接泰州和宣堡銀杏森林公園的快速通道建設,打造“四縱四橫”的市域交通骨干網絡,構筑網絡化綜合交通體系。加速打通“斷頭路”、“瓶頸路”,加快實施“連心橋”工程,努力實現路況等級明顯提升、路網結構明顯優化、通達深度明顯提高的目標。大力推進城鄉公交客運一體化,實行集團化管理、集約化經營,建立以主城區為中心、鄉鎮為節點、農村為終端的城鄉客運一體化網絡,統一車型、統一線路、統一站點、統一排班、統一發車、統一票價,提高車輛覆蓋面和通達率,實現村村通公交,讓農民出門就坐車,一票能到達。結合學生上學、市民購物、職工上下班等,開通公交專線,完善交通體系。三是構建“大環保”格局。結合“四城同創”,對每條河流進行“控源、截污、活水”,落實專人負責,實施清溝亮底、疏浚污泥,貫通內河水系,取締排污口,消滅盲腸河、龍須溝。進一步推進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對確定的污水處理工程,要加大督查推進力度,確保按時完工。同時,按照“宜建則建、宜輸則輸、城鄉統籌、分區處理”的原則,在城區、鄉鎮(街道)、村(居)聚集融合點全面規劃建設污水處理工程,實現市、鎮、村(居)三級覆蓋。四是構建“大城管”格局。加快推進數字化城市管理,全面提升立體化、動態化、信息化水平,展示城市良好的形象。積極探索城市管理向鄉鎮、農村延伸的機制,通過城市管理工作的提前介入,將鎮區、農村社區環境衛生管理納入城管部門業務統一指導的范疇,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環境的共同提高。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在鄉鎮、村(居)成立環衛保潔服務中心,將鎮區、村級道路保潔、垃圾運送推向市場,降低成本,提高養護水平。認真研究生活垃圾處理費與自來水費捆綁收取工作,采取“水消費系數法”收取垃圾處置費,確保生活垃圾處理費征收到位。五是構建“大供水”格局。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改變區域分割、多元化的供水格局,進一步理順管理體系,建立同網、同質、同水的一體化供水格局,實現統一調配、統一供給、統一核算、統一核價、統籌盈虧。加大鄉鎮、村管網更新改造力度,降低產銷差率。合理核定城鄉水價,探索階段性定價機制,將自來水使用分為生存需要和消費需要,對生存必需量以內的水實行低價格,提高超出部分的水價,市財政適當對鄉鎮水價進行一定差額補貼,確保全市用水安全、正常。

        4.堅持公共服務“一本賬”。基本公共服務應突破以身份和地域來確定公共服務的傳統模式,構建與經濟發展水平、財政保障能力、人民群眾基本需求相適應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推動社會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使廣大農民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享受更高的教育資源、更好的衛生保健、更健康的精神生活和更和諧的社會氛圍。針對我市實際,推進城鄉、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以按照“保基本、補短板、可持續”的原則,全面推進,重點突破,優先確定在生存服務和基本發展服務兩個方面,具體包括:就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文化等領域。在這些領域內,優先考慮制度覆蓋全體居民,滿足基本需求,從解決老百姓急需解決的問題入手,一個階段集中力量解決一兩個突出問題,為老百姓提供急需的公共服務,再隨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提高均等化程度。凡涉及公共服務“硬件”投入的,要遵循“三城四片五重點”等全市空間布局規劃,避免重復投資、浪費資源。當前,要創新思路,加快農村和黃橋地區就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努力縮小城鄉、區域差距。一是創新公共服務內容。堅持就業優先,突出農村勞動力等重點人群,加快建立服務、培訓、維權三位一體的就業工作機制。加強政策扶持,創新服務方式,通過減免相關稅費、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創業培訓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努力增加就業渠道。營造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社會環境,不斷提高創業意識,使更多勞動者樂于創業、敢于創業。制定教育均等化發展指標體系,將短期內均等化工作重點放在“投入”類指標上,按照適度集中、資源聚集、規模發展的思路,確保公共資源的投入和利用效率,縮小城鄉教育在硬件上的差距,然后逐步向“產出”和“效益”轉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不斷拓展職業教育功能,“把需要工作的人變成工作需要的人”。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在全市范圍內建立起“橫到邊、縱到底”的公共衛生機構,構建起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社區衛生服務,重點加強農村衛生機構建設,形成覆蓋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全面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醫療救助建設,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構建起覆蓋城鄉的醫療保障體系。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實行基本藥物公開招標采購,統一配送,規范基本藥物使用,構建起覆蓋城鄉的藥品供應體系。優化城鄉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在政策和經費上對基層醫療保健機構給予優惠,使衛生資源從醫療領域向預防保健領域流動,從大型醫療機構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流動,從城鎮向農村流動。加大鄉村醫務人員的資質培訓特別是全科醫生的培訓培養力度,不斷改善農村衛生人員待遇,吸引更多醫療衛生人才到鄉村,提升農村醫療衛生整體水平。把強化社會保障作為普惠民生的重要舉措,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原則,在逐步完善以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救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社會輔助、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建設“農家書屋”,解決農民“讀書難”;實施閱報欄廊建設,解決農民“讀報難”;抓好文藝演出隊、電影放映隊、科普宣傳隊等六支隊伍,解決農民“看戲難”和“看電影難”;添置體育設施,解決農民“文化活動難”和“健身難”。二是創新公共服務載體。以服務農村群眾為目的的社區服務中心,是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載體,有利于將群眾日常生產生活中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集中辦理,實現公共服務基層化、便利化,讓群眾充分享受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成果。要堅持從居民需求出發,建立完善“公共服務、市場服務、中介服務、互助服務”全覆蓋的立體化服務體系,為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創造條件。在每個社區設立服務中心,把市和鄉鎮的服務職能向社區延伸,將與群眾密切相關的衛生醫療、養老保險、勞動就業等納入社區服務中心,實行“一門式”受理、“一站式”辦結。面積大的社區可在中心村建一個服務中心,下設多個服務場所,形成“一中心多場所”格局,讓居民就近、方便享用一些服務設施和服務項目。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引導金融、郵政、電信等機構在社區設立網點,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興辦農資超市、便民超市,為社區居民提供完善的市場化服務。大力發展產業協會、合作社等經濟中介組織,積極支持發展就業服務、信息咨詢、房屋租賃等各類社會中介組織,為社區群眾提供信息、技術、市場等方面的服務。鼓勵和支持駐社區單位、社區居民開展鄰里互助等群眾性自我服務活動,深入開展以群團組織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志愿者服務進社區活動。三是創新公共服務機制。認真處理好政府和市場、公平和效率的關系,轉變單純依靠政府投入的做法,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調動社會、民間等多方面參與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協調合作、高效靈活的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充分發揮公益類事業單位提供公共服務主力軍的作用。放寬準入限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努力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逐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政府行政承諾制度、聽證制度、信息查詢咨詢制度,強化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在线68影院 | 亚洲综合在线精品女同 |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亚洲色 | 亚洲a级一片在线看 | 日韩精品秘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视频二区中文字幕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