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實訓個人小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首先我先介紹一下公司的狀況。公司創建于1958年。電風扇的制造比美的風扇制造起步還要早。當時是有一股購買電風扇的熱潮,但是由于公司決策上的失誤,錯失良機,致使公司現在規模還不是很大,公司現有廠房面積2萬多平方米、員工380多人、固定資產1000多萬元,一家擁有自營出口權的股份有限公司。產品有各種規格pet瓶、塑料包裝桶、中空制品、注塑制品、pvc熱縮膜、彩印標簽、休閑用品、園林用品、家用電器、注塑吹塑模具等。其中,塑料制品年產量3000多噸,pet瓶年產量一億多個。產品遍及全國并遠銷至日本、澳洲、加拿大等地,著名品牌“怡寶純凈水”大大泡泡糖”重點供應商。設備有西德krupp及日本日精吹瓶機、100克至3000克注塑機、中空成型機、印刷機等60多臺設備。另外,憑借優良的生產設備和多年的實踐經驗,為客戶提供從產品設計--模具制造--產品制造--裝配檢測--包裝運輸等一系列完善的配套服務。
二、實習過程中。而吹塑產品又分為兩種:
各類pet瓶。這類產品的制造流程分為舊的制造方法和新的制造方法。
首先,感謝公司及領導給予這個機會,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提示;其次,感謝人力資源部同事的辛勤付出,讓我們能夠擁有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最后,感謝李老師的無私分享。本次培訓不僅僅是對一次知識的學習,老師的嫻熟與自然,實例的引人入勝,中國古代歷史與西方哲學的結合,行為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社會科學深入淺析的剖析,各種小游戲與書本內容的互動,使我深深的沉入到本次學習,結合過去的學習、工作、生活實踐,與本次的主題相結合,感慨頗多。
本次課程,李老師主要是結合其個人經歷、培訓經驗及個人思考,帶領我們對本書進行了一次梳理,對文中的主要框架、關鍵內容進行了指點。
對于成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體會,但是,不論從誰的角度,總離不開個體與大眾,個人心靈對自己的認可和社會關系對個人的評價,乃至人類歷史的評價,都是成功的組成部分,正如儒家對個人價值的成長歷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七個習慣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提供了開發個人和人際效能的漸進、連續和高度整合的方法,讓我們依次經歷“成熟模式”——由依賴到獨立,再到互賴,不斷進步。從人一開始的依賴其,通過積極主動(觀)、以終為始(為)、要事第一(得),達到個人心理對自己的認可,獲得個人領域的成功,也使自己邁入了獨立期;然后通過雙贏思維(觀)、知彼解己(為)、集思廣益(得),得到其他人的認同,獲得公眾領域的成功,標志著人已經完全融入到這個社會,能夠與其他人形成完整的共生互贏的狀態,也就是互賴期。但人與社會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要獲得持續不斷的進度,整個流程應該是一個不斷向前,持續推進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強大自己的生理、心智、心靈以及社交情感,加強自己的知識儲備、保持身體健康、強壯個人意志和精神,不斷推動自己向前行進。
第一個良好習慣是積極主動,傳遞正能量。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為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個人行為取決于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境,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通過積極主動,要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夠解決的事情上,向外傳遞正能量。
第二個良好習慣是以終為始,也就是以終為始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清楚方向。一開始終點就是錯的,再怎么努力也無法使你到達正確的地方。所以,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創造與應用個人及組織使命宣言,并當成是日常生活憲法,以期望的結果及個人重要的價值觀,來前瞻引導我們的活動,避免走彎路,事倍功半。
第三個良好習慣是要事第一,提高效率。李老師通過將時間和重要程度劃分為象限圖,深入為我們分析了各個象限代表的含義及其影響,提示我們將焦點放在第二象限活動上,按照個人的使命宣言、角色、目標及優先次序來規劃每周的時間并逐日的實踐,通過花費更多的時間在第二類事務來減少第一類事務的數量,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真正重要事情上,并對不重要的事情說“不”。最后,李老師留給我們一份詳盡的每周工作計劃表,其詳盡程度完全可以成為后續日常生活及工作的計劃書,收獲較多。
第四個良好習慣是要形成雙贏思維,互惠互利才能長久。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強即弱,非勝即敗。雙贏者把生活看作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一個角斗場。互相之間的利益才能建立有效長久的人際關系,追求別人的利益也能招股自己的利益;要想得到更好更長的成果,要以互賴合作代替獨立競爭。
第五個良好習慣是要學會知彼解己,即既要知道對方在思考什么,也要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及訴求。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后再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要學會去傾聽,事先假設自己是完全不了解,而不要帶著主觀思想及情緒去傾聽。只有先了解了他人,他人才能更深入的了解自己,雙方的思想及意見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彼此才能獲得更多的信任與依賴。
第六個良好習慣是集思廣益,簡單來說就是1+1>2,其基本態度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么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了解,正如古人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要珍惜別人的差異性及尋求第三變通方案,有差異證明存在進步的空間,通過差異來尋找第三變通方案,解決雙方的差異意味著進步。因此,雖然可能團隊合作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但長期來看,結果必然好于單打獨斗。
第七個良好習慣是不斷更新。不斷更新其實指的就是投資自己,人生最值得投資的就是鍛煉自己。通過適當的營養、運動、休息及壓力管理來強化自己的身體,通過閱讀、寫作以及思想來增信心智的成長,由閱讀啟發性的文字作品、沉思冥想以及禱告、花費時間與大自然相處來提升心靈健康,在重要的人際關系情感賬戶中持續存款,令我們的社交情感趨向成熟。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斷的投資自己,鍛煉自己,強大自己的身心。持續開發及更新個人資源去創造更好的產出及產能平衡,同時在更強大的自己的基礎上,制定更高更好的目標。
1.1依托當地企業做好調研工作
高校培養人才的目的是為社會輸送人才,尤其是為當地社會輸送人才,服務于當地經濟的建設,因此做好調研工作,必須依托于當地企業。調研工作不能流于表面,要發動整個教學團隊的力量。首先,從專業層面應該有整體規劃,確定調研的時間段、調研哪些企業,到具體實施階段,老師下去調研的時候不能僅僅是蓋個章回來就了事,應該提供現場調研的圖片、個人小結等資料,另外為了調動老師的積極性,專業層面可以發放調研津貼。材料收集好之后,要依據材料進行細致的分析、總結工作,提煉出對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有用的信息,尤其是企業需要什么樣的綜合人才、崗位能力分析、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情況等。
1.2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委員會的作用
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專業指導委員會或是校企合作委員會,要充分發揮其作用。首先在人選是一定要經過篩選,務必選擇一個對整個專業發展能夠提供指導性意見的人,這就需要他有在這個行業多年的工作經驗,另外需要熱愛教育事業,不能只是來掛個名,開個會,還需要在平時的各項工作中直到作用。
2.做好課程體系建設
2.1根據專業情況重新整合課程體系
每個專業發展的沿革不一樣,所以制訂課程體系時絕不能照抄照搬別人的。尤其是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很多課程的開設是需要硬件支撐的,因此有些課程其他學校能開,本??赡荛_不了。另外,要充分考慮到師資情況,校內教師上不了的課程,要請企業老師來上課,如果連企業老師也找不到合適的,就得考慮這門課程是否能開設。
2.2注重實踐課程的教學設計
高職高專的學生,人才培養的目標并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技術型人才,因此要充分做好實踐課程體系的建設。首先,理實一體課程要采用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教學決不能只在黑板上寫寫劃劃了,現如今90后的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老師一定要充分備課。師生雙方應該在實驗實訓室邊教、邊學、邊做、邊評定,把理論與實踐教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其次,做好學期實訓課程的教學設計。每個學期的實訓內容可以是基于某門課程的也可以是基于多門課程的,以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來說,可以基于電工電子技術進行維修電工的實訓,也可以綜合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安防技術、消防技術等進行智能管理系統綜合實訓。這種生產性的實訓課程要盡量聘請資深的企業人員參加,這樣對于教師和學生提高專業技能都有幫助。另外,做好頂崗實習和畢業項目設計。教師在給學生頂崗實習成績評定時要有充分的依據,不能依照個人的喜好,這就需要專業層面制訂合理的規章制度。最后,做好職業認證工作。要為學生制訂彈性的證書獲取機制,每個學期的實訓課程盡量為學生提供考證的機會,告訴學生哪個證是必考的,哪些證書是選考的。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考合適的證書。
2.3改革創新考核方式和評價模式
考核的目的是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評價,也是對教學效果的一種評估。在改革創新考核形式上,可以根據課程性質的不同采用多種多樣的考核形式,可以積極推進過程考核,讓學生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能夠得到回報??傊?,真實、客觀的評價對于促進學生的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不僅能提升學生學習的動力,還能讓其明白處于集體中的責任。
2.4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
人才培養方案制訂過程中要充分注重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尤其是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這種偏理工科的專業,要讓學生明白一個人以后想在社會上立足并且過得幸福,這跟人的綜合素質是分不開的,并不完全依賴于個人的技能。因此在開設課程時要充分考慮到上述能力的培養,可以開設大學生就業創業、法律法規常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基礎課,也可以開設電影藝術欣賞、圍棋、書法等素質拓展課。另外,可以在以專業為單位積極鼓勵學生創辦或參加社團,這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非常有幫助,讓他們提前了解和融入社會。
3.建立動態評價、調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