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教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傳統教學中一直遵循著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通常在這種教學理念指導下,乳腺外科教學會形成教學安排圍著教師轉、教學組織圍著課堂轉、教學內容圍著教材轉的局面。但是,臨床醫師在實際工作中,會面臨諸多醫學倫理矛盾,不僅需要醫學知識,更需要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兩者相互結合,才能避免和解決矛盾。在認識論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理解為認識和被認識的關系,在乳腺外科教學中教師轉變理念,將學生視為認識的主體,課程教材為教學基本形態的客體。教師充當的角色是在主客體之間起中介因素,形成以學生為主體,課程教材為客體的“三體結構”。以乳腺癌患者手術方式的選擇為案例,可以選擇的常見手術方式有保乳根治術、改良根治術、假體植入術和自體組織重建術等。在教學中可以向學生提出一個假設前提,作為醫生如何指導患者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對自己和其他同學的方案發表意見,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能夠取長補短,并且能夠促進醫學生人際交流能力的提高,起到一種激勵臨床學習的效果。作為醫學生要參與選擇手術方案,必須先掌握大量的乳腺外科基本知識,例如乳腺癌如何分期,什么是臨床分期,什么是TNM分期。這個案例是在乳腺外科教學實踐中,通過主體與客體角色定位轉變,將培養方式、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了變革,充分發揮了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使主體達到了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知識的目的。
2教學內容中的哲學
思想哲學中“兩點論”和“重點論”告訴我們,在看待問題和處理矛盾的時侯,既要全面,要善于抓住矛盾的兩個方面,又要抓住主要矛盾。乳腺外科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發展很快的學科,但是,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了作為乳腺外科患者多為女性,這些女性生理上經歷缺失的痛苦,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所以應該在診療過程中對學生多灌輸人文關懷方面知識。作為醫生和乳腺癌患者,選擇哪一種手術方式合適?這是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面對的矛盾,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切除腫瘤,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質量。這時要向學生說明在現代社會醫患關系模式多采用共同參與型。例如,對于老年乳腺癌患者,在治療方案選擇上,要充分考慮患者全身情況,權衡根治手術、化療和放射治療等方式的利弊,根據偱證醫學的證據,向患者及家屬交代治療的風險及收益,贏得患者信任,這樣才能使患者得到適宜的治療,同時能夠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在乳腺外科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組織有效的討論,幫助學生掌握醫學理論和哲學思想結合的方法。
3辯證的應用教學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乳腺外科教學中幻燈片、手術視頻錄像、動畫等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應用廣泛。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具有一定優勢:多媒體教學能夠節約教學時間,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遞更多的信息量并且代替部分板書和示教;視頻錄像可以能夠吸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包含豐富的教學內容。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教師應該辯證地使用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如果運用不好,也會將產生消極作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非常大,學生來不及思考和體會,只有瞬間的印象,無法建立長久的記憶。如果完全依靠視頻錄像代替教師的講授,可能會削弱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同時課堂缺少互動環節,影響上課活躍的氛圍。所以,教師教學手段不能完全依賴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應該辯證地選擇使用各種教學手段,同時必須遵循理性認識基于感性認識的規律。另一方面,一些傳統的教學手段仍然發揮教學優勢:教師優秀的板書能夠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更能夠有條理的、概括的歸納知識點,方便學生持久的記憶;教師通過簡單的圖表把發雜的結構關系表達清楚,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加對教師的信任。因此,在乳腺外科教學中,教師既要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方法,又要兼顧傳統教學手段的優勢,將兩者有機結合,取長補短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4辯證地選擇各種教學方法
教學中通常采用2種最常見的教學方法,一種是以授課為基礎的講授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另一種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這2種教學方法也各有其優缺點,辯證地評價一種好的教學方法應當有利于充分發揮教學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在乳腺外科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也要遵循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分析2種教學方法的利弊,因地制宜地使用。LBL教學方法的優點是能夠把基礎知識和臨床實踐相結合;缺點是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PBL教學方法的優點是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師對相關學科之間的理解和聯系;缺點是該法師資數量要求高,教學條件要求高,缺少現成的教材和經驗。為了避免PBL的不足,同時吸取其長處,在乳腺外科教學中開展討論式教學方法。其主要有以下2種形式:
①啟發式教學:即在課堂內容布置時,預先提出一些與本次教學內容相關的臨床問題,如講授乳腺炎疾病時,給學生提出一個問提:為什么哺乳期婦女容易患急性乳腺炎?并要求學生帶著這一問題,注意乳腺組織解剖結構特點,比較哺乳期和正常乳腺組織解剖結構有何異同。待授課結束后,在小結中師生一起討論得出答案,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可深刻理解乳腺解剖結構的重要意義;
一、教科書充分體現了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1.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形成豐富的學習方式
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是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使學生學會學習,形成豐富的學習方式,為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是高中數學課程追求的基本理念。
教材編排的結構體系能夠引導學生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例如,每一節常常是從“思考”開始,創設適當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觀察、猜想、歸納、推理,進行自主探索;書中設置的“探究”、“探究與發現”等活動提供給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促使他們在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閱讀與思考”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自學習慣的養成;“實習作業”為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多樣的學習方式進一步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注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
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進而培養理性精神。教材在內容的設計上,能夠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引導學生經歷直觀感知、觀察發現、歸納類比、抽象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數據處理、演繹證明、反思與建構等思維過程。例如在《常用邏輯用語》一章的例題與習題設計上,重視培養學生正確使用邏輯語言進行數學描述、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在《導數》的第一節設置了“變化率”,通過“氣球膨脹率”和“高臺跳水”兩個問題,讓學生經歷直觀感知進而抽象概括出導數的概念的過程和方法,進而又用學生已經熟悉“高臺跳水”問題去研究導數的幾何意義、函數的單調性與導數等問題;在研究《圓錐曲線》和《導數》的過程中,總是輔以圖像或引導學生動手作圖,不斷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推理與證明》、《框圖》中非常豐富的例子,都是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的好素材。
3.注重學生應用意識的發展
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并在生活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近年不斷深化的數學課程改革中,數學的應用意識得到了充分的重視。這一點在教材中也得到充分的體現:數學應用貫穿教材的始終。
(1)通過豐富的實例,從實際背景引出數學新知識。例如從對大學生身高與體重的相關性研究實例得出回歸分析的方法;從吸煙與患肺癌的關系引出獨立性檢驗的方法;從氣球膨脹率和高臺跳水問題抽象出導數概念…等等。這樣強調數學概念的形成背景,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發生、發展的來龍去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到數學的作用、數學與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
(2)在例題、習題中都適當增加了相關的應用問題,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圓錐曲線》中有衛星運行軌道、炮彈爆炸點的軌跡、雙曲線型冷卻塔、衛星接收天線、天文望遠鏡、拱橋、隧道等豐富的題目;《導數》一章也有很多應用題,并且還專門設置了“生活中的優化問題舉例”一節;《合情推理》中“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推理、以古老傳說“河內塔”為背景編制的例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材料。
(3)教材設置的“實習作業”(統計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學會應用,從而使應用意識得到進一步發展。
4.滲透數學史,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應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歷史、應用及發展趨勢。教材中的“閱讀與思考”、“探究與發現”等欄目,正是體現了這一理念。例如“牛頓法——用導數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使學生了解科學家的偉大成就,并且更深刻的體會導數的應用價值;《推理與證明》中的“科學發現中的推理”,使學生通過閱讀科學史實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對科學發現的重要作用和貢獻。
5.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呈現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有利于學生更好的認識數學的本質。教材在便于使用信息技術的地方,都提出了有用的使用建議,設置了“信息技術應用”欄目,例如:“用《幾何畫板》探究點的軌跡:橢圓”、“用《幾何畫板》研究雙曲線的漸近線”、“用《幾何畫板》研究拋物線”、“圖形技術與函數性質”等等。
二、合理運用教科書,積極探索實現高中數學課程目標的有效途徑
新課程的實施、新教材的使用,帶給我們的是壓力與挑戰。在教學實踐中,面對煥然一新的教科書,我們有喜悅,也有困惑、質疑。不論選用哪一本教材,都會有它的優勢與瑕疵。因此,應該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弄清楚教材編寫的理念與意圖,積極面對困難和挑戰,尋找對策,探索實現高中數學課程目標的有效途徑。通過反思前一階段的教學,筆者認為,要用好手中的新教材,做好以下幾點是有益的:
1.教師要轉變觀念,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
在課程改革中,教師是新課程實施的直接參與者;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是最了解學生知識、能力、興趣的人。因此,要實現課程的目標,教師是關鍵,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與參與是推進課程改革的前提。
如果一個教師對教材新增內容不熟悉,對新課程的目標和理念不甚了解,那么他可能就無法理解新教材的編排意圖,從而消極應付,新課程方案就很難貫徹和實施。因此,我們應努力更新和轉變教育觀念,充分認識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而且也是課程的研究、建設和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也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真切實地學習高中數學新課程的性質、理念、框架、目標和內容。在開設每個模塊之前,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此部分內容的背景及教育價值,對教學內容做整體的研究,對比教材相對以往發生的變化,參考編寫人員的教學建議,然后以課程理念為指導、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設計好教學活動。
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與數學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適應不斷向前發展變化的課程改革,為教育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
2.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
《課程標準》關于信息技術運用的理念比以往更加全面了: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增強數學的可視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善學生學習方式、信息收集和資源獲取、計算工具。這樣豐富的內涵給我們的教與學都帶來了更大的開發空間。例如,倡導學生使用科學計算器進行數值計算、利用幾何畫板等軟件研究圓錐曲線的動態變化過程等等。但是這些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學,信息技術的運用一定要適當,不要為了用而用,是需要才用。
在進行《圓錐曲線》的教學時,運用幾何畫板演示橢圓、雙曲線和拋物線的生成過程,是非常直觀的,有條件的學校如果能讓學生自己進行操作,學生將會對三種圓錐曲線的定義理解得更為深刻。
在《統計案例》教學中,有些問題利用電子表格Excel的快速生成數據和圖像的功能輔助教學,易于操作,值得一試。
身高/cm體重/kg
16548
16557
15750
17054
17564
16561
15543
17059
例如在進行回歸分析時,往往需要將實驗所得數據先制成散點圖,再探求線性回歸模型,求出相關系數,來說明擬合的效果好不好。在教學過程中我是先引導學生學會動手繪圖、計算來完成,并通過這個完整過程體會回歸分析的基本思想。但是學生的繪圖和運算往往有較大的誤差,所以可以教會學會利用Excel進行檢驗的方法。下面以選修1-2教材第2頁例1“根據8名女大學生的身高和體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為例來簡要說明操作過程:
第一步將數據分兩列輸入電子表格(如右圖);
第二步選定數據區域,插入圖表,選擇標準類型下的散點圖,完成,即可得到圖1;
第三步選定灰色繪圖區,選擇圖表下的“添加趨勢線”,就可以選擇函數進行擬合了,例如單擊“類型”選擇“線性”,再單擊“選項”,在“顯示公式”和“顯示R平方值”旁的方框內打“√”即可得到圖2,所顯示的公式就是線性回歸方程,R2為相關指數。
3.幫助學生打好基礎,發展能力
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基本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是我國數學教育的優良傳統,這一傳統在新課程理念中繼續得到強調和發揚,“雙基”被賦予新的內涵。我們的教學也應“與時俱進”地落實雙基。
一方面是繼承“傳統雙基”中的合理成分,例如重視函數的概念、數形結合思想等基本數學知識與思想方法,要結合教材提供的豐富材料,讓學生經歷這些基礎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反復接觸,不斷加深認識和理解;對于數學的一些基本技能,應該充分發揮教材中例題、練習、習題的功能,在學完概念、公式、性質之后進行基本運算、作圖、推理證明的訓練。對于刪減的內容就沒有必要再拾回,削弱的也不必再強化。
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發展,算法、數據處理、函數建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數學等內容和方法也加入“雙基”的行列,這些更需要我們去探索行之有效的做法。例如基礎知識的教學要重過程、重核心知識,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用知識的綜合能力;在對一類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歸納時,就可以滲透算法的思想;重視學生的估算技能,能正確熟練地使用計算器或計算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形成熟練的技能,進而培養數學能力。
4.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的引導
新課程在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都發生了新的變化,這些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引發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面對新的要求,學生會出現不適應問題,例如許多學生感覺進入高一,數學教學進度很快、知識變得抽象了、理解難度加大了、解題思路不清晰……等諸多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必須認真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幫助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我們可以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方法,也可以組織學生交流學習經驗與體會,但是,由于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是諸多的,所以僅從數學學習方法本身做指導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的引導應該是多方面的:學習目的、學習態度的引導;自我監控能力的引導;探究性學習的引導;個別學習的引導;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引導等。
傳統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比較單一、被動,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把這種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應該讓學生明白,任何一種學習方式,只要運用得當,就是有意義的學習。
5.加強合作,積極開展備課組內的教學研究與資源共享
教師作為課程實施的主體,面對的是嚴峻的挑戰,單靠外出參加教研、學習,許多出現的疑惑、問題是不能及時得到解決的。所以教師與教師之間應加強合作,積極開展集體備課,分擔問題,分享成功,通過不斷的交流獲取教學信息與靈感。
而新課程的實施,尤其是信息技術運用的加強,又使教師的備課任務更加沉重了。如果備課組共同努力,分工合作,各人都把自己最好的成果拿出來與大家交流,通過教學材料的資源共享,可以減輕每個人的負擔,從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學研究。經過實際操作的驗證,這種做法是非常有效且有益的。
參考文獻
1嚴士健,張奠宙,王尚志主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大數據;眼科教學;體系建設;數據模型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改進與發展,建立高素質的醫療服務團隊,為醫療服務水平的關鍵[1]。醫生這一職業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從走進醫學院的那一天開始,就注定了將要面臨一生的學習生涯,在校學習基礎知識,走出校門理論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具有足夠的臨床經驗才能對疾病的診斷、治療有更加準確的判斷[2]。在臨床教學中,幫助年輕醫生、實習醫生掌握疾病的診斷、治療方法成為提高醫生業務能力水平的第一要務。眼科是臨床必不可少的一門學科,但無論是中醫或西醫專業教材中,眼科是一門小學科,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都不是很高,理論知識掌握不夠全面,實踐經驗不夠豐富,嚴重影響臨床教學效果[3]。臨床眼科大數據中,只有1%被運用到臨床教學中,其余的99%如果能被很好的利用,進行數據整合,建立新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這對培養眼科專業人才、提升臨床醫生的專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通過探討臨床醫療大數據技術與眼科教學之間的關系,建設健全眼科教學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眼科教學模式的研究現狀
眼科作為臨床醫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內容主要包括對視覺器官相關疾病的發生、發展、預后、診斷、治療、預防和康復。眼球擁有人體最復雜的神經結構,功能也較為復雜。眼睛為全身的重要組成部分,眼科學與其它學科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與多學科有所交叉,眼科這種獨立性與交叉性學科特點使其與其它臨床學科教學存在差異[4]。眼科作為一門小學科,專業性強,疾病種類復雜,治療方式復雜,手術視野較小,操作要求精細,學生走入醫學院校學習,只是為成為合格的眼科醫生的第一步,所有學生畢業后都要走入臨床。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醫院眼科的師資力量、設備、資源還存在很多欠缺,特別在基層醫院工作的醫生,沒有正規的培訓,很多醫生都是在工作中學習提高,導致眼科醫生專業技術水平還存在很多弊端,這種方式并不利于他們成為一名專業的、合格的眼科醫生。
二眼科信息技術的應用
對于眼科的醫生來說,眼科圖像的檢查結果是醫療信息技術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眼科影響系統為眼科專家編寫的一套管理系統軟件,通過網絡管理系統,醫生們可輕松管理眼科影響檢查設備及影響檢查數據。眼科管理系統可以與病例系統、醫院信息系統整合起來,通過眼科信息管理系統,眼科醫生進行患者檔案采集、存儲、運輸等,方便了醫生的出診流程[5]。眼科電子病例系統在臨床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醫生通過網絡系統對患者的信息進行電子化記錄,信息內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治療方法等詳細信息,整個信息內容涉及病人信息的每一個流程,在醫療中,可將信息源整合,滿足醫院管理及法律的需求。
三臨床大數據的應用情況分析
大數據一詞最早應用于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咨詢,其包括大量的數據資料,多到難以通過現有的主流軟件進行整合。大數據處理技術與傳統數據教育現代化•2016教育現代化•2017年8月第2134期173課程與教學處理模式無明顯差異,但大數據處理體積較龐大,不像傳統的數據結構化數據占的比重較多,大數據往往都是非結構化數據,所以在處理大數據時需借助專業的大數據處理器進行分布式工作。并行處理器可以對數據進行一步一步的查詢、分解和分析,將這些任務分配給不同的節點,提高并行處理能力。大數據技術對數據的處理主要分為映射和簡化兩個過程。經大數據技術的映射和簡化過程,可以對大量數據進行一定的規則分割、分解計算,匯總結果。完成海量數據的并行處理。數據分解的目的是對海量數據進行分割、分割無數塊的大量數據,再將大量數據送到相匹配的數據進行分析計算。數據融合是通過并行得到的結果,再通過合并、計算得到最終的結果。目前,從我國的各大醫院執行的幾年信息化建設來看,大部分已經完成了電子醫療信息系統的建設,各系統的收集信息是準確的,但醫院的臨床數據較大,所涉及部門的收集信息數據多少、系統利用是一個大問題。在這種情況臨床“大數據”技術出現,臨床上的“大數據”就是利用大數據技術模式來處理臨床操作中的實際問題,首先通過醫院現有的數據采集系統,經過數據整合至統一的數據處理模塊,之后將收集到的大量臨床數據,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分類,以“大數據”的服務器,并行處理機分解,發送到每個節點的計算和處理,然后根據一定的規則從大量捕捉和總結選擇的數據相似的項目,通過分類和排序,將得到一個更具代表性結果。未來數字化醫院發展的目標是臨床大數據,是未來醫療軟件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臨床大數據的應用可以大大的節省人工篩選和統計信息的過程,通過臨床大數據的整合與分類使臨床信息更加準確和真實,數據量也能得到更大的處理。在臨床教學中,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可以建立一個覆蓋臨床系統、教學系統、科研系統的“大數據”模式產生的所有數據,該模型可用于分類眼部疾病,使醫院眼科記錄不僅是停留在一個病人,而是可以從更高層次的分析挖掘疾病的機制和治療,有大量的數據支持,真的能改變過去的臨床教學和研究數據的臨床應用。
四基于大數據技術的眼科教學體系建設
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未進入臨床的學生難以獲得臨床資料,查找資料時需要查詢多種媒介進行查詢,查找各種書籍,對于有些問題需要觀摩老師現場教學,由于多種原因的限制,學生能夠直接接受老師現場教學的機會并不是很多,文獻查閱經常會出現漏查的現象,影響到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應用臨床大數據進行眼科教學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根據大數據的分類和整理特點,學生通過大數據分類能夠更方便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臨床教學中心轉為學生,臨床大數據使學生能夠查閱老師的案例,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全面,真實模擬疾病的診治過程,進而使教學形式更加自由,教學效果更加完美。傳統教學中,學生們在實習過程,經常是由1名老師帶幾名學生,這種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每一位教師只能從自己擅長的工作教授學生一些知識,不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在此過程中需要老師認真講解,學生耐心聽講,需要很長時間及精力去學習。臨床大數據教學模式的變革,完全改變了傳統的老師帶學生的模式。基于臨床大數據教學模式變革,實現了學生多角度的病例診斷與治療信息的查詢,學習時間不再受到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查新自己需要的臨床資料,即便老師不在身邊學生也可自主的學習,通過大數據學生還可學到其他眼科方向的專家診斷的案例,能夠獲得更加全面的知識,使學生真正做到全面發展。通過大數據,我們可以對不同時間、不同數據進行分類整合,根據整合結果進行資料查詢。例如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們對眼科患者發生醫院性感染原因、機率等相關情況進行分析時,往往是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及臨床大夫的多年臨床經驗進行主觀的判斷。通過臨床大數據中可調出患者微生物培養結果,醫生可根據此結果進行診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臨床大數據進一步查詢,能夠更加深刻的對當時臨床醫生的診斷進行分析。通過大數據還可對眼科疾病進行分類、整合,利于學生獨自調取患者的完整信息,也可查詢某一類病癥的信息,方便學生更加全面的接觸到醫院的相關信息,使教學內容更加全面。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眼科相關的眼科信息技術(Informationtechnology,IT)系統不斷優化,“大數據”將會越來越廣泛的被應用于臨床,利于對眼科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眼科臨床大數據的眼科信息技術系統應用于眼科臨床教學中,利于培養眼科專業人才,提高臨床醫生的專業能力與專業素養,為眼科學生、醫生、專家提供大量的自主學習的信息資源。
作者:穆塔里甫 單位: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參考文獻
[1]朱冉,程蕾,宋超.淺議現代技術在眼科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經濟導刊,2016,(30):147-148.
[2]袁容娣.眼科學本科生與研究生教學體會[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2):1738-1739.
[3]陳冬雪.淺析中醫眼科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77):158-159.
完整的B/S系統是由前臺界面、功能代碼、和后臺數據庫組成。在本系統的開發中,使用AdobeDreamweaver進行前臺界面設計,采用DIV+CSS方式進行頁面布局,應用JavaScript進行界面驗證;以MyEclipse作為系統主要開發工具,其中功能代碼使用Java語言編程完成;以MySQL作為后臺數據庫,由于MySQL是開放源代碼的,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在GeneralPub⁃licLicense的許可下下載并根據個性化的需要對其進行修改。整個系統的開發采用MVC(Model-View-Control)設計模式,運用Strut2的開源Web框架,通過Action類完成具體的功能。
2體系結構與功能設計
本系統主要是根據用戶的不同權限對評估支撐材料進行管理和共享,在功能實現上,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和基本要求(試行)》和《全國高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填報表格》的要求,切合蘭州城市學院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任務分解,具有7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39個觀測點,所有的支撐材料都具有確定的目錄和編號,一級和二級指標采用下拉列表框的形式進行選擇,并根據一、二級指標進行材料目錄形式的編號,這樣材料的存放位置都很精準,不會發生材料混亂的問題。鑒于此,本系統主要有用戶管理和材料管理兩大塊,具體如圖1所示。在用戶管理中,系統管理員是本系統的管理者,可以對整個系統的用戶進行管理,增加、刪除用戶,設置模塊管理員和普通用戶的權限,審核上傳模塊支撐材料、下載支撐材料、打印支撐材料、預覽支撐材料等,如圖2所示。而模塊管理員是本系統的主要使用者,在登錄后可以對自己所屬模塊進行所有操作,而對其他模塊只有部分操作權限,
3數據庫設計
依據系統開發技術的選擇,數據庫采用MySQL進行設計,建立了一個數據庫(pgxt.myd),庫中總共有4張表:登錄表(admin):存儲用戶登錄的相關信息。用戶類型表(usertype):用來記錄用戶登錄身份數據,即系統管理員、模塊管理員、普通用戶。審核表(checked):用來記錄有關審核的具體信息數據,主要是針對材料編號,給出是否通過的結果。登錄表、用戶類型表對應功能結構中的用戶管理.上傳支撐材料表(upload):用來記錄上傳的支撐材料信息數據,主要有上傳支撐材料編號、文件名、文件路徑;上傳支撐文件的時間、上傳支撐材料的用戶編號;一級指標編號、二級指標編號、三級指標編號、審核狀態等。上傳支撐材料表和審核表對應功能結構中的材料管理。
4系統實現
本系統設有三個不同的角色,分別是普通用戶,模塊管理員、系統管理員,不同的用戶經過登錄后,所進入的主界面也不相同,登錄界面用AdobeDreamweaver來設計完成(創建Struts2.xml文件),登陸的實現使用Struts2里的Action類里的ActiongSupport類中定義的方法,不同用戶都可以查看和修改自己的個人資料,但是由于賬號是實行系統管理員分配,所以不允許進行二次修改。在預覽中,系統會根據上傳的文件選擇不同的預覽方式,并同時實現了下載功能和數據庫進行連接。
5總結
關鍵詞:專科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
專科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1984年起,我國普通專科教育就開始了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出發,學習借鑒國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經驗,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探索高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道路。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我國高等專科教育電呈現出新的特點。黨的十五大提出:“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關系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在這個背景下,我國確立了大力發展高等專科教育的方針,并從1999年秋季開始明顯擴大了高等專科教育的招生規模,使高等專科教育經歷十多年試點階段后,進入了規范發展階段。就目前我國生產力、科技發展和基礎教育水平看,專科教育仍然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但是專科教育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來自各個方面的嚴峻挑戰。在發展潛力與嚴峻挑戰并存的現實情況下,作為高等專科教育的主體——專科生必須認清形勢、擺正取向、學社會所需,不斷提高自身的應用能力和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一、專科教育面臨的挑戰
1.國際人才大競爭的挑戰。21世紀將是經濟、科技、綜合國力等激烈競爭的世界,而最主要的競爭體現在人才的競爭上。受專科學校學制短的限制,如何培養參與國際競爭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是專科學校著力解決的問題之一。
2.高科技大發展的挑戰。面臨高新科技大發展,高等專科學校一方面要加強教學改革,以培養復合型、創造型并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努力把新科技、新領域的先進知識和技術方法融入教學,融入人才培養之中。
3.人才層次需求結構的挑戰。社會用人部門對畢業生學歷的“高移”,促使專科人才出現結構性矛盾,分配難的現象逐漸突出。研究高等專科的特色效應,構建反映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專科學校的當務之急。
4.教育體制和結構調整的挑戰。按照“共建、調整、合作、合并”以及“三改一補”的方針,專科學校也應適應本地區經濟和教育結構的變化需要,適時把握時機,及時調整發展戰略,找到最佳定位點。
二、專科教育的發展潛力
高等專科教育到底有沒有它存在的必要?雖然新近通過的《高等教育法》已明確規定專科教育是一種高等學歷教育,但在這個問題上存有疑慮的人仍然不少。
1.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的水平看,專科教育不能少。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量的低水平的生產力需要提高。從總體上看,我國經濟正處在工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的過程之中。工業發達國家的歷史表明,這個發展階段需求量最大的是應用型的高級專門人才,大體上相當于我們現在的高等專科和高等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
2.從我國基礎教育的水平看,專科教育在相當長的時期中不能少。我們國家很大,在義務教育之后,學生可選擇在中專、中技、職業高校、大專、本科等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學校就讀,然后進入社會工作。接受專科教育應是許多學生的選擇目標之一。
3.從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靜態配置和動態發展看,穩定和辦好專科教育,也甚有必要。道理很簡單,在我國現有的1000余所高等學校中,專科約占113,年招生數超過113,專科辦學成本低,人才出得快。
4.從人的認識水平差異角度看,專科層次也有長期存在的必要。不管社會能夠提供多么充分的教育條件,事實上,總有人對讀書這件事不那么有興趣,到一定程度就“讀不下去了”。這其中的原因還有待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研究探討,但這個事實需要我們予以注意。對于這樣一個群體,在中等教育與本科教育之間提供一個選擇、發展的機會,無論對社會資源的利用還是對人的全面發展來說,其意義都不能算小。
三、專科生的取向
我們經常聽到同學們自嘆“專科生層次低”、“專科生就業難”等等,也感受到用人單位“非本科生、研究生不進”、“專科生免談”等人為設置的高門檻的阻攔。專科畢業生真的是出路有限、沒有前途嗎?通過幾年來對往屆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發現,專科生不僅能夠很好地融入社會,而且在各行各業均大有作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們具有較強的專業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專科生就業難問題,關鍵在于提高專科生的應用能力和增強專科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1.專科畢業生要有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專科生在自我提高的過程中,必須注意逐步形成較為理想的知識結構。因此,專科生在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盡量拓寬和專業有關的知識面。一個人不可能有足夠的精力保證在所有方面都出類拔蘋,這就要求畢業生必須在某一兩個專業方向上,力爭取得超過別人的優勢,擇業時在與本專業門類人才的競爭中才會掌握主動權,也才有可能被優先聘用。同時,在精力允許的情況下,要有選擇、有意識地拓寬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爭取一切機會擴大知識面。
2.專科生要以應用為重點,學以致用。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固然重要,然而專科生的主要工作崗位在基層一線,因此以應用為重點才是專科生的優勢所在。一個專科畢業生,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能夠隨時靈活熟練地處理生產第一線的問題,必然會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3.專科畢業生要面向基層,積極融入社會。通過對專科畢業生的調查了解發現,不少畢業生首先想到的是我能得到多少?社會能給予我什么?有些畢業生留戀城市生活的舒適環境,不愿意到艱苦的地方去創業;有的社會適應能力差,不從自身找原因,一味地責怪社會不公平。從社會的人才總需求量來看,專科畢業生就業并不十分困難,難的是找到一份畢業生自認為“理想”的職業。正是這種理想和現實的錯位,造成了專科生擇業難的困惑。
教學方法中有兩個主體:教師和學生。這是教學方法創新中的兩個關鍵,并不是老師不想上好課,也不是學生不想成為人才,這中間有諸多復雜的因素在發揮著作用。
(一)學校政策與教學方法創新的相抵觸
大學里,教師的考評、津貼的發放都是以課時為標準的,課外的工作沒法計算為工作量。而不斷的創新教學方法是要老師們付出大量的課外時間,作出大量的準備工作才能夠實現的。但是學校并不認可這部分工作量。
(二)部分青年教師缺乏專門技能訓練
很多年青教師拿了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后直接走上講臺,沒有接受過專門的教學方法訓練,對于課前怎么備課,課堂上選擇怎樣教學方法等,完全憑自己的理解去做,而他們多選擇效仿從前自己作為學生上課時,老一輩教師的上課方法。
具有偏向性大學現在普遍是重視科研而輕教學,重視學術性研究,忽略教學方法研究的問題。考核主要是教學工作量和科研的考核。而職稱評定,主要依據是教師是否參與科研項目,發表多少篇科研論文,對教師在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改進等并不做考量。
(四)教師積極性不高
從大學對教師的考核來看,很難提高教師對教學方法創新的積極性,缺乏動力。其實教師在講臺上傳授知識,引導學生,獲得學生的認可,不但能夠獲得自我價值的滿足,而且能夠實現個人能力的提高。
(五)學生對教學方法創新有抵觸
對于一些教學方法的創新,學生主要表現為不適應,由不適應到抵觸。這主要受到傳統教學觀的影響,老師講得越多,學生自己看的就少,自己花時間越少越好。當教師希望通過少講而讓學生自己更多的去閱讀、思考和研究,學生卻不愿意了。很多時候老師多布置作業,學生就不高興了。若老師給點挑戰性問題,有的學生還會覺得老師在為難他。所以,如果只是個別的教師在改革教學方法,其他教師延用傳統方法,那要學生適應新的教學方法就會十分困難。
二、歐美大學的教學方法
西方高水平大學從傳統的傳授式教學到現在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型教學,其間的發展歷程也是經歷了將近1個世紀的時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現在網上有很多一流大學的免費課堂視頻,從美國很多高水平課程的教學方式來看,它將seminor研討的方式和班級授課的方式結合起來,在班級授課中融入研討的形式。在班級授課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角,更多的扮演一種導演的角色。學生從配角變成了主角,課堂包括與之相聯系的課外活動中,個人的思考和團隊的合作討論成為主要的形式。學生的學習內容,從教材擴展到與該課程相關的全部知識體系和實踐領域。美國很多實踐性強的課程多是以項目為基礎,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實踐應用緊密結合。每門課通常分為3-5個相對獨立或者逐層深入的項目,教師在課堂上簡要介紹項目背景、設計要求、可求助的資源和進度安排。學生也分為3~5人的小組,經歷設計的整個過程:確定分工、查資料、討論分析、調查統計和定方案等,最后完成項目報告,并在全班及老師面前陳述匯報。美國Michigan大學早在1965年發起大學教師發展項目,建立教師發展中心(FaultyDevelopmentCenter)。現在美國高校已經逐漸制度化。教師發展中心承擔了大學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教師發展中心已成為教師投身教學方法改革和創新的“加油站”。該中心采取教學講座、討論會、教學咨詢、教學檔案袋、教學改革實驗資助等方式,鼓勵教師改革教學方法。
三、結合自動化課程的教學方法創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自動化學院自控系旨在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學生,培養在已有知識結構基礎上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自控系很多的課程,尤其是到了大三、大四的專業課程都是具有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本文以筆者教授的《DSP技術與應用》課程和《數據結構A》為例,提出一些教學方法創新的想法。
(一)系統而生動的講好緒論
課程的概論很重要,課程的第一、二節課通常是概論性質的,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本門課程的基本內容。而應該跳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介紹這門課程,讓學生了解這門課程在整個專業知識結構體系中的位置。以DSP課程為例,教師首先需要介紹這門課程和學生們已學的專業知識之間關系是怎樣,幫助學生們一步步構建起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體系。闡述所授課程與其他專業理論課程的聯系,如DSP課程與專業基礎課《自動控制原理》和《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之間的關系。比較所授課程與類似課程之間的異同,如DSP課程與《單片機原理》和《嵌入式系統》課程之間的聯系和差別。講好了緒論,可以讓學生們帶有目的性的去聽這門課。對于選修課來說,對選修的同學也更有引導性。
(二)將科研項目引入課程
美國大學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習應該貫穿本科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創立本科生科研計劃,為本科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研究機會。DSP作為實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那么在課程中引入科研項目為基礎,結合應用實際引導學生自學和思考非常重要。課程可以以電機控制、音頻處理、語音識別、圖像處理等項目為基礎,將項目按照課程內容分為幾個階段,從選片、存儲分配、硬件設計到軟件設計,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促進學生去翻閱更多的課外資料來解決實際問題。
(三)借助信息技術促進師生溝通
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大大的改變了人們知識獲取的途徑和思考的方式。手機4G通信、電子郵件、音頻以及視頻會議等網絡技術以及新出現的facebook、微博和微信,大大的促進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便捷性。除了課程授課,還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渠道。教師可以專門為所授課程開設一個網絡交流平臺,在平臺上共享課程相關的一些知識,課程相關的最新發展動態,討論課堂上一些教學方式,同時可以獲得學生的實時有效反饋。(四)結合實際經驗學校或者學院提供一些資金資助,在課堂上引入有項目開發經驗或者知識應用實踐較為豐富的專業人士到課堂上來,這樣可以大大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以DSP課程為例,這門課程對學生畢業找工作有很大幫助的一門實踐性課。學生們會更加關心這門課未來的應用,怎樣做才能夠增加自己實踐能力,怎樣提高實踐能力。即使筆者做過近十年的DSP開發,但是也不能夠說全面的了解DSP,比如DSP的硬件設計這塊,可以請更有經驗的專業人士來提點學生,給學生做個1-2課時的介紹。
(四)追根溯源講原理
(一)理論層面二者對接的可能性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事象。北京大學高丙中教授就認為“民俗是各種群體的基本文化構成,這是沒有什么疑問的。基本文化成其為民俗,不在于它是民間文化,最基本的在于它是生活文化。……民俗是人們的基本活動的文化模式,人們基本的生活內容就是把生命投入到約定俗成的活動方式中去。”卜湘玲等人在對民俗的教育意義進行系統研究后進一步指出“民俗是一種動態性的社會生活文化事象,是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它兼具生活屬性和文化屬性,是二者的復合體,這種特性對于社會秩序有著控制和規范功能,對培養人們的社會公德和道德情操也有重要作用。所以,這樣的一種教育資源是對學校教育有力的補充,讓學生在民俗教育中開闊了歷史與文化的視野,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價值判斷,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培育創新精神及對社會的責任心與使命感等。”而作為現代課程論所關注的重要研究課題,隱性課程則是一個與顯性課程相對的概念。其最早由美國教育家杰克遜于1968年在《班級生活》中提出。“一般來說,顯性課程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設置的,通過課表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正式課程。對顯性課程以外的學生所能接觸到的一切教育因素加以整合、設計,便形成隱性課程。它不通過課表反映出來,不通過教師有計劃的正式教學進行。隱性課程主要包括校園建筑、文化教育設施、文化生活、綠化美化和校風教風、學風班風,人際關系、心理氣氛等方面的內容。其主要特點就是潛在性、廣域性和非預期性,對學生的知識、情感、意志和信念等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能促進或干擾教育目的的實現。”由此可見,從理論層面來看,民俗文化的教育意蘊與隱形課程具有內在的精神契合,二者在理論上有著對接的巨大可能性。
(二)現實層面二者對接的可能性民俗文化和隱形課程的對接,不僅在理論上有很大的可能性,同時在實踐上也有。從具體實踐上來看,民俗文化和隱形課程對接的可能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多元的民族文化空間為二者的對接提供了基礎平臺。在多民族國家,民族構成的多樣性不僅僅具有數量、規模上的人口統計學意義,而且還深刻地影響到多民族國家社會紐帶的建立及凝聚力來源。通常情況下,在排斥性思維觀念指導下,建立在單一語言、宗教、文化等基礎之上的社會紐帶,無疑只能導致對處于弱勢地位少數民族權益的忽視和侵犯。而民族預科教育則是在包容性思維觀念指導下,建立更具有包容性的社會紐帶的一種合理選擇。從南昌工學院等民族預科院校的實際情況來看,民族預科教育的學生都是少數民族。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各自擁有著獨特民俗文化,進而構成了一個跨文化交流的大舞臺和一個多民族認同共存的文化空間。在這個大環境中,不同的民族文化彼此進行著碰觸或交融。這就從客觀上為民俗文化與隱形課程實現對接提供了一個基礎的平臺。第二,民族預科院校的具體文化活動為二者對接提供了保障。為了促使本校的民族預科生能夠在社會背景、地區差異、文化基礎、語言環境等方面有著巨大差異的情況下,正確認識、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民族文化,目前南昌工學院等民族院校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總體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一是擬籌建少數民族風情館,通過宣傳各個民族的民俗風情,對學生進行無形的教育,從而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他們和諧相處。二是建立并完善民族政策宣傳館。在全面介紹各個時期國家民族政策的同時,也以一些具體的民族團結的實例對民族預科生們進行教育,并以榜樣的力量來激勵他們。三是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系列活動。除了開設民族理論與民族政治課程之外,還開展一些民族團結教育系列活動。四是開展以介紹民族民俗文化為主題的知識講座,宣揚傳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以及維護民族大團結局面的重要性。總之,民俗文化與民族預科教育的對接在理論與現實層面都有著巨大的可能性。作為預科教育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因素通過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將各族的民俗文化變成了一種隱性課程。它在引導學生在更深入、全面地認識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對其它民族的文化形成一種理解和寬容,進而不斷與其它民族的預科生進行交流與互動,增加彼此之間的了解與尊重,從文化認同逐步走向文化自覺,自覺傳承該民族的優秀文化。
二、學校語境中民俗文化與隱性課程對接的實踐
高等院校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以及其它一些信息的重要中介和落實民族預科教育政策的重要機構。從民族預科教育的實踐來看,民俗文化往往借助或滲透于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言行,并逐步具體化為校園和課堂中的語言、儀式和規范習慣等,進而隱于日常的教學、生活當中,并把這種影響和結果逐步輻射到社會上。而整體上來看,在民族預科教育實踐中,民俗文化和隱性課程的對接主要包含校園文化和課堂文化兩個方面,其中課堂文化則是主要表現為:教師依靠其自身的民俗文化底蘊對學生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和諧校園文化的創建民族預科院校“多民族、多層次、多地域”的生源特點,決定了其文化的多元性。學校作為一個育人的搖籃,既能保持優秀傳統文化的代際傳遞,又能促進異地、異域文化間的不斷交流。而和諧校園則是“一個符合人性規律與教育規律構筑的生態系統,是一種以和衷共濟、內和外順,協調發展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模式,是以校園為紐帶的各種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協調、整體優化的育人氛圍。”例如江西的南昌工學院,該校已成為一個對多民族文化進行有效整合的場域。為了對民族預科生進行全面教育,其十分注重校園文化的隱性課程意蘊,并積極開展多項工作。目前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第一,設計具有民族文化意蘊、承載民族文化內涵的的校園物質環境。為了能夠保證清真飲食習慣學生的用餐問題,學校投入1000萬元興建了面積為6700平方米,可容納3000余名學生同時就餐的高標準清真食堂,并且在該食堂全部聘用維族的紅、白案廚師。第二,巧妙設計學校的精神環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學校在圖書館,教學樓建立了展示該校多民族文化的文化長廊,并組織預科生們進行集中學習。第三,創造良好的校風和班風,形成和諧的文化氣氛。第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第五,營造多姿多彩的活動氛圍,在校內外開展有益的文化娛樂活動。著名社會學家布勞認為“各群體之間的隔離阻礙他們之間的交往,而缺乏社會交往的機會會妨礙社會關系的建立;群際之間的交往,即使不是親密的交往,也能夠促進人們相互之間的理解,促進寬容精神的發揚;在一個現代化的社會里,個人和群體的社會整合更主要取決于群際間的交往以及由于這種交往構成的廣泛網絡所給予的各個方面的支持。”因此從整體上看,這樣的校園氛圍為民族預科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必備的教育基礎資源。預科生借助于學校提供的交流平臺,了解和學習不同民族的文化,增進對異民族和異文化的認同和包容,進而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因此,民族預科生個體與集體中的其他成員之間由于共享某種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以及評價和判斷標準,就會在外在象征符號與實踐行為中表現出與其他成員的同一性,這種共享的成分又成為集體凝聚力和社會紐帶建立的來源。
(二)教師對民俗文化教育的實踐“在傳統與現代社會中,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民俗文化的教化和熏陶。從孩提時代到成人,人們從民俗文化中學得一系列知識、技能和道德,甚至是祖先留下的成見。這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潛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使你不知不覺地在民俗傳承過程中獲得知識和能力”[7]而教師作為社會個體的成長經歷,也必然要從民俗文化中學得一系列知識、技能或者道德,從而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承擔“文化性知識掮客”角色。在理想狀態下,教師的這種不曾見諸于教學文本的知識、技能或者道德,具有民俗文化底蘊的課程意義,進而逐步成為一種隱性的課程。具體到民族預科教育教學實踐中,由于其教育的特殊性,民族預科的教師作為一種從事社會性教育職業的勞動者,其依靠自身的民俗文化底蘊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化更是非同尋常的。教師在向學生傳播教學信息的時候,除了傳授知識、技能之外,對其產生影響的還有一些以特定方式呈現的非語言因素,其包括感情、情緒、表情、手勢以及習以為常的腔調、儀態等文化序列,從而在具體的教學語境中實現了民俗文化與隱性課程的對接。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教師的重要作用,南昌工學院在抓好常規教學的同時,立足于民族預科教育的“民族性”特色,逐步推進師資隊伍的建設:第一,為滿足預科生特殊教育的要求,該校每年在引進師資時都注重面向全國引進少數民族教師,目前僅民族教育學院就有30多名少數民族教師;第二,組織教師集中學習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使他們在提高自身民俗文化底蘊的同時,逐步意識到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從而在尊重、關愛學生的基礎上,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第三,鼓勵教師處理好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之間的關系,合理引導學生的價值觀,使民族預科生這個特殊的教育層次變得不再特殊。目前,南昌工學院已逐步培養了一批熱愛民族教育事業、民族教育專業理論知識扎實、學歷層次較高的教學骨干,使他們能夠施展才華,更好地為民族預科教育服務。
三、結語
1.1對象用抽簽法選取本校2010級3個護理本科班,并隨機分為3個組,分別采用講授法(51名學生)、一般情境教學法(54名學生)和缺陷式情境教學法(53名學生)進行教學,所有學生均已完成中醫基礎理論及相關醫學知識的學習。3組學生中醫基礎理論成績(F=0.115,P=0.895)、年齡(F=0.359,P=0.709)、性別(χ2=0.326,P=0.84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3個班為同一教師授課。
1.2方法實驗章節為臨床病證辨證施護章節,共18課時。
1.2.1講授法按中醫護理學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師結合多媒體展示,采用講授法進行教學,每個病講授40~60min。
1.2.2一般情境教學法學生以寢室為單位分組。教學安排:①提前布置情境設計作業,要求學生自學后準備情境表演。②教師講解(15min):授課教師先簡單講解1個病的相關理論知識。③小組表演(8min):學生表演1個病證。④課堂討論(7min):小組表演完成后,要另一組學生根據表演分析討論為何病何證并提出相應的治療和護理措施,討論結束后,每組選1個代表陳述自己的觀點。⑤表演組評價學生回答情況并說明理由(5min)。⑥授課教師總結評價(5min):授課教師對所表演知識點進行總結,對表演環節的設計是否合理、討論結論是否正確進行評價。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反思表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糾正錯誤,促進學生深入的思考問題并鼓勵表現好的小組。
1.2.3缺陷式情境教學法組缺陷式情境教學法即在一般情境教學法的基礎上有意識地設計一個或多個缺陷環節,討論時讓學生先尋找缺陷再根據情境討論,其余具體實施方法與一般情境教學法相同。缺陷環節的設計,如“感冒”,中醫辨證有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體虛感冒4種證型。風寒感冒冬春季節多見,如表演小組表演的為惡寒、不發熱、頭身酸痛、鼻塞聲重、鼻流清涕、喜熱飲等風寒感冒的癥狀,小組表演時將場景設在炎熱的夏天,炎熱與風寒感冒原因不符,視為一個缺陷。又如“哮病”,中醫辨證有寒哮和熱哮兩種證型,如果表演小組表演的為寒哮的癥狀,在飲食護理時囑咐患者可以食用西瓜,飲食偏涼,寒涼飲食容易誘發寒哮,寒哮患者的飲食宜偏溫熱,西瓜不合適,也是一個缺陷。在課堂討論時,小組表演完成后,要另一組學生根據情境表演的信息先找出情境中所設計的缺陷環節,并說明理由;授課教師總結評價時,要對表演缺陷環節的設計是否合理進行評價。
1.3效果評價該章節結束后對學生進行學習成績的評價,3組學生均使用同一份試卷在同一時間進行理論考試,題型包括單項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以及病例分析題。對3組學生發放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課堂氣氛問卷涉及互動情況、學生上課狀態等7個項目,每個項目設有3個選項;滿意度問卷涉及學生上課時的心情、積極性的調動等8個項目,每個項目設有3個選項。統計分析3組課堂氣氛、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及統計分析,組間年齡、成績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間性別比較采用χ2檢驗,組間學生教學評價比較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
2結果
3組學生考核成績有差異(P<0.01),進一步兩兩比較,缺陷式情境教學組學生的考核成績、課堂氛圍和滿意度優于一般情境教學組和講授法教學組(P<0.01);一般情境教學組學生成績、課堂氛圍和滿意度優于講授法教學組(P<0.01)。
3討論
3.1缺陷式情境教學方法的優點
3.1.1提高學生知識遷移和綜合分析、運用能力中醫護理學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中藥、方劑、辨證施護等多方面的內容,知識點繁多、分散、抽象。講授法按部就班地講解,很難使學生將知識串聯起來,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從3組教學方法的考核成績來看,缺陷式情境教學組考核成績優于一般情境教學組和講授法教學組,將試卷按題型進行具體分析,發現3組學生在單項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4種題型的得分無太大差異,但在病例分析題上,缺陷式情境教學方法組得分較高,且更能抓住問題的關鍵點,回答得更全面、準確。缺陷式情境教學法不僅將所學知識點巧妙地融入所設計的情境劇中,將分散、細小的知識融合起來,而且有意識地設計了缺陷讓學生尋找,全面調動學生的儲備知識去綜合分析、思考、解決問題。
3.1.2活躍課堂氣氛本研究結果提示,3組教學方法的課堂氣氛不同,缺陷式情境教學組課堂氣氛比一般情境教學組和講授方法教學組活躍。情境模擬得越真實、學生越投入,越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課堂討論的積極性,缺陷式情境教學法不僅讓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如何設計劇中情節并將知識融入情境劇中,而且設有缺陷環節促使學生發散思維,缺陷環節設計得越巧妙,越能促使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活躍課題氣氛。
3.1.3提高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3組教學方法學生的滿意度不同,缺陷式情境教學組高于一般情境教學組和講授式教學組,缺陷式情境教學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設計、識別、判斷情境中的缺陷,增加學生學習的樂趣,同時促使學生利用一定的知識信息,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和判斷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
3.2缺陷式情境教學方法的不足之處講授法(傳統教學模式)的主導地位使學生對缺陷式情境教學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適應,存在學生準備時間較長、上課討論時間較難控制、師生互動受限等問題。少數學生準備不充分,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互相配合能力較差,學習收獲有限。應加強對缺陷式情境教學的理論研究和指導工作,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小結
論文摘要:隨著新經濟的到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特別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高新科技知識的智慧型人。如何通過對他們的教育、培養與管理,進一步開發其科技潛力與創造力,使之成為當今時代的棟梁之材,是一項具有時代意義的重要任務。
一、新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開發
在誰擁有人才,誰就擁有財富,誰就擁有無與倫比的競爭力的今天,強調:“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則是知識總量、人才素質和科技實力的競爭。”現代科技革命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更高層次的高素質人才。對現代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其知識結構與技能的綜合性。與以往的經濟形態相比,知識經濟的最大的不同是它直接依賴知識和有效信息的積累、傳播和利用,而不是資金和資源的規模和數量。知識經濟時代的產品是知識不斷開發創新的結果,是高科技人才不斷創新的結果。
在知識經濟社會里,學科知識將向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集成的深度與廣度發展,如“克隆”技術和各種新材料的開發、軟件的程序設計與硬件載體制造等。隨著人類知識的不斷深化,科學技術的綜合化、總體化越來越明顯,它不僅表現在各個自然科學的發展過程,還表現在以特定的自然環境為客體研究對象,采用多學科的理論與研究方法的綜合性科學,如生態科學、環境科學、能源科學、材料科學、海洋科學和空間科學等。在以傳統的“工業經濟”向以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知識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勞動力的結構也隨之出現巨大的變化。知識經濟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高層次、高素質的“全才”,擁有綜合知識與技能的“通才”將是知識經濟社會的棟梁。因為與以往的經濟形態相比,知識經濟的最大的不同是它直接依賴知識和有效信息的積累、傳播和利用;而不是資金和資源的規模和數量。知識經濟時代的產品是知識不斷開發創新的結果,是高科技人才不斷創新的結果,這對我國的教育改革是一個劃時代的挑戰。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大學的文科廣泛開設了各種自然科學和計算機等課程,理科學生必須選修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法學、哲學等課程,必須達到總課時的29%的學分。另外,為了刺激“通才”產生,還設置了文科和理工科雙學位的課程。最近,美國國家工程院院長認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關鍵是:(1)強調基礎,如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礎教育。(2)要了解行政程序即社會學。(3)發展集體技能,提高交流技能,以此培養研究跨學科難題并獲得突破的能力。(4)認識人類活動的國際化。
日本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大力實施“四合一”人才,就是在衷心報效國家,具有健康體魄的前提下,集科學技術、人文科學、經濟貿易、外語于一身,強調既有科學技術的內涵,又有文學藝術氣質;既有經濟貿易才能,又有較高外語水平的綜合性高層次人才。日本的東京工業大學和早稻田大學的理工科學部規定學生必須學習20學分的人文學科的課程,認為這樣才能適合時代的發展,才能培養出具有能夠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的“四合一”人才。
以美國的微軟公司和德國的西門子公司為例,他們成功的經驗就是根據知識經濟時代的特點,以人為本,抓住“人才”建設這一中心環節,不斷開發和創造新的產品,使公司保持一種旺盛的“生命更迭”。根據最新資料表明,西門子公司在世界上19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分公司和商務代表,在50個國家建立了400多個生產廠家,僅在中國就有39家,業務已擴展到能源、交通、通訊、信息、醫療、家電等巧個大的商業領域,從而實現了經濟全球化戰略。毫無疑問,知識經濟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一。
目前,在中國的教育和人才制度下,培養出的人才并不適應我國知識經濟起步、發展的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制約知識經濟在中國發展的關鍵因素。首先是教育體制不適應培養創新人才。學制太死,專業太窄,偏重理論,忽視能力。現在的大學畢業生中,真正能學有所用,適合企業、公司需要的并不多。其次是我國人才制度不適合鼓勵新人才的成長和發展。其關鍵是人才制度并沒有把“人才”作為“中心”來認識,而把用什么樣的人作為中心。當動機取代目的時,目的只能圍繞動機改變自己,所以,我們的人才缺乏一定的創新精神,即使有創新,也只是在規定范圍內的創新。甚至有的人寧愿不創新,來迎合一些管理者對人才的要求。這必將阻礙我國的人力資源開發和知識經濟的發展。
所以,在近期內推動我國知識經濟發展,最大的障礙不是資金問題,因為國家會逐步加大資金的投放力度;不是環境問題,因為適合發展高科技的園區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更不是條件不具備的問題,關鍵問題在于使用人才、培養人才等一系列人才資源開發問題。
二、大力實施科技興國戰略
在“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了我國實施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要依靠科技進步,提出了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國務院總理朱鉻基指出本屆政府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實施科技興國戰略。
從歷史進程來看,科學技術人員是新的生產力的開拓者,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方面起決定性作用。人類進人現代社會以后,社會生產和社會服務的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那些傳統的繁重的體力勞動正在被各種自動化的機械和計算機終端所代替,國民經濟逐步轉移到依靠勞動力素質和科學技術上來,與此相聯系,為社會所需要的勞動力將逐漸轉型為知識型和人才型。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供的資料表明,勞動者提高勞動生產力的貢獻度,小學文化程度的為43%,中學文化程度的為108%,大學文化程度的為300。這說明,知識型、技術型人才將越來越受到社會各個領域的歡迎。
教育是知識經濟的成功之本。在知識經濟中,知識是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教育是知識經濟的中心。有關資料顯示,科技人員在一個國家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與其經濟實力成正比,例如“萬人科技率”(每萬人中的科技人員數),日本為67,美國為66,中國只有4,相差巧倍以上,正因為如此,多次強調:“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關鍵是人。加速培養優秀科技人才是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教育與學習,對于個人、企業乃至整個國家都是至關重要的,決定著個人的就業和命運,決定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決定著國家的繁榮和國際競爭力。超級秘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