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咨詢師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高校 心理咨詢師 職業枯竭
近三十年來,職業枯竭日益成為國內外研究所關注的重點課題,其研究涉及組織行為的各個領域。我國對職業枯竭研究多集中于醫療和教育領域,其中對教師職業枯竭的研究較多,而對高校心理咨詢師職業枯竭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心理咨詢師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長期面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但卻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認可,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長此以往必將損耗其工作熱情,導致職業枯竭。
一、“職業枯竭”的內涵
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職業枯竭的概念,即那些服務于助人行業的人們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所經歷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1981年,Maslach等人確定了職業枯竭的三個核心成分:(1)情緒衰竭,是枯竭的個體壓力維度,表現為個體情緒和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的狀態,情感資源枯竭,工作熱情完全喪失;(2)非人性化,是枯竭的人際關系維度,表現為個體以一種消極的、否定的、麻木的態度去對待自己身邊的人,甚至把人當做一件無生命的物體看待;(3)個人成就感降低,是枯竭的自我評價維度,表現為個體對自身工作的意義和價值的評價下降,自我效能感喪失,時常感覺到無法勝任工作,從而在工作中體會不到成就感,并不再付出努力。這一職業枯竭的三維模型得到了理論界的廣泛認同,并且被證明為具有跨文化、跨行業的適用性。我國學者在20世紀末才開始關注職業枯竭現象,國內職業枯竭問題研究專家許燕教授認為,職業枯竭是一種在工作的重壓之下身心疲憊的狀態,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盡的感覺,也可稱為心理枯竭。
二、高校心理咨詢師職業枯竭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1.高校心理咨詢師數量不足與工作任務重的矛盾。目前,我國高校心理咨詢師由專職人員和兼職人員兩部分組成。其中專職心理咨詢師主要包括學校獨立的心理咨詢中心的老師,人數極少。這部分教師能較好地勝任心理咨詢工作,但他們除了要開展心理咨詢工作之外,還要組織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活動,開展相關的科研工作和心理健康教學工作。繁重的工作很容易令他們身心疲憊,喪失對工作的熱情。而兼職心理咨詢師主要由心理學或教育學專業畢業的教師、從事思政工作的教師和輔導員組成,兼任心理咨詢工作會讓他們更加疲憊不堪,出現情感枯竭和非人性化行為。
另外,隨著大學生對心理問題認識的提高,他們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識越來越強烈,敢于主動預約咨詢的學生越來越多,這也使得心理咨詢師數量不足的情況日益凸顯。通過對北京、武漢、西安的20所高校的調查顯示,有1~2個專職心理咨詢師的占29.4%,有3~4個的占47.1%,配備了5個以上的高校只有5.9%,有17.6%的高校甚至沒有專職心理咨詢師。在訪談中,有不少咨詢師談到一般每天要咨詢4個甚至更多的個案。長此以往,咨詢師將會感到身心能量耗盡,工作動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甚至出現冷漠、失去活力、睡眠障礙等癥狀。
2.學生的心理問題嚴重與學校和社會對心理咨詢的高期待的矛盾。近年來,大學生患心理障礙與疾病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因心理疾病而引發的校園惡性事件也時有發生。筆者所在的高校連續四年對新生進行了心理健康測評,結果發現新生的心理狀況逐年漸差,2008級新生中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困擾的學生比例為13.2%,而2009級的比例已達16.52%。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休學、退學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就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關注,學校對心理咨詢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在無形中給高校心理咨詢師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通過訪談發現,許多咨詢師害怕惡性事件的發生,他們在接待有自殺傾向或具有攻擊性的學生時極度緊張和焦慮,擔心自己處理不好而產生嚴重后果。心理咨詢師長期處理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同時還要加強心理危機干預,避免惡性事件的發生,很容易因工作過于投入而導致身心倦怠。
3.高標準的專業要求與缺乏專業支持的矛盾。心理咨詢工作對從業者的專業要求較高,心理咨詢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心理專業知識,還要掌握各種心理咨詢的技巧。咨詢師要有效地開展工作,避免職業枯竭,就需要更好地依靠團隊的力量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但是,目前我國高校心理咨詢師所獲得專業幫助與支持是十分有限的,許多學校沒有劃撥經費用于促進咨詢師的個人成長。訪談中,許多咨詢師表示,專業培訓的機會太少,而專業的心理督導更是從未接受過。心理咨詢師長期得不到專業支持,很容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導致職業枯竭。
4.心理咨詢師的高付出和低回報的矛盾。心理咨詢是一項創造性很強的工作,咨詢師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然而心理咨詢師所獲得的回報卻較低。首先,經濟回報較低。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兼職教師和心理輔導或咨詢人員,按學校有關規定計算工作量或給予報酬。”但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詢師所獲得的報酬很低,與其實際付出不成比例。訪談中發現,有些學校將咨詢師的一切咨詢工作都算在行政工作量里,不再額外計報酬,而有些學校則規定咨詢半天計20元報酬。其次,精神回報不足。有些心理咨詢師因咨詢效果不明顯,而得不到學生的認可;有些學校的領導和教師不重視心理咨詢工作。第三,對咨詢師的考評和職稱認定難。許多高校在心理咨詢師的考評和職稱認定上均不成熟,導致很多心理咨詢師的專業意向不明確,猶豫不決的態度必將影響他們的工作動機,使他們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感到焦躁不安。
(二)主觀原因
1.專業成長不夠,專業知識不足。心理咨詢師必須具備積極的咨詢態度,能和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需要掌握良好的會談技巧、影響和干預技術等。而這些專業素養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許多高校心理咨詢師從業時間短,缺乏工作經驗,雖然他們大多具有心理學或教育學專業的背景,但多數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的心理咨詢訓練,因此,很難有效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一方面,由于缺乏專業技能,心理咨詢師在遇到難以處理的問題時,會給自己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寢食難安;另一方面,有些心理咨詢師自我成長不夠,在咨詢中,不僅不能處理別人的問題,反而讓自己卷入其中,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和威脅。
2.具有易感的人格特征。許多研究表明,職業枯竭和人格特征的相關性較高,Fontana和Abouserie用艾森克模型研究發現,在神經質、內向性格方面得高分的往往是心理枯竭的高發人群;Mil和Huebner用大五模型研究發現,神經質、內向性格和枯竭的三個維度之間存在相關。這說明具有內向、憂郁、焦慮、情緒反應強烈、孤獨、冷漠、遲鈍、倔強、低自尊等人格特征的人可能更易產生職業枯竭。內向的人在面對工作壓力時往往不善于向他人求助,精神壓力逐漸增大,久而久之必然導致倦怠;情緒不穩的人常常會因為工作而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以致身心疲憊;自尊水平低的人容易在工作中體驗到無能感,從而產生倦怠。高校心理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經常接觸負面情緒,如果他們具有這些人格特征,很少向他人傾訴宣泄,長期壓抑焦慮,就會嚴重影響其自身的心理平衡,最終導致情感枯竭。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高校心理咨詢師人格特征方面的某些易感因素可能是導致其產生職業枯竭的重要原因之一③。
3.自我期望過高。許多心理咨詢師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別人調整心理狀態,然而過高的助人情結往往會導致挫敗感。在訪談中,筆者發現有些心理咨詢師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合理地設置自我期望值,他們往往希望自己能解決來訪者的所有問題,一旦遇到挫折或咨詢失敗,就十分沮喪。
三、高校心理咨詢師職業枯竭的對策
高校心理咨詢師的職業枯竭對咨詢師個體、學生及學校都會產生極大的危害。一旦咨詢師陷入職業倦怠,他的消極心態會導致工作質量下降,不僅不能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反而會危害學生的心理健康。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客觀環境和咨詢師個人兩個方面尋求應對策略。
(一)環境和組織對策
《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充分認識加強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各地教育工作部門和高等學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內容納入德育工作計劃”,“要重視開展大學生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要“加強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心理咨詢師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力軍,因此,高校應為心理咨詢師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避免出現職業枯竭的情況。
1.以規章制度保障心理咨詢師的權益。學校需要有關工作制度化,保障心理咨詢師的權益。完善心理咨詢師休假制度,學校應出臺靈活的休假制度,既要保證心理咨詢師的工作效率,又要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完善心理咨詢師工作評價制度和職稱晉升制度,讓他們的工作得到充分認可,并且有較大的職業發展空間;增加心理咨詢師編制,縮小師生比,適度減少心理咨詢師的工作量。
2.為心理咨詢工作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高校應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一方面,用于心理咨詢師培訓。心理咨詢師只有不斷接受培訓,才能更好地促進自我成長,掌握更多的心理咨詢技術,才能更好地勝任工作。另一方面,用于改善工作條件。學校要布置溫馨的心理咨詢室,增設各種心理咨詢設備,為心理咨詢師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3.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大量的研究證明,在與枯竭有關的工作資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會支持。國外研究發現,來自領導(如校長)的支持的重要性遠遠大于同事和其他人的支持。王芳、許燕的研究表明,校領導、同事、家人、學生、家長、朋友的社會支持對降低情緒衰竭感、去人性化水平和知識枯竭程度,同時對提升個人成就感都有著顯著的作用。學校應該建立“學生—學院—心理中心、學工部—校領導”四級心理干預機制,由各方共同承擔心理健康工作,減輕心理咨詢師的心理壓力。同時還要建立心理督導機制,加強團隊建設,使心理咨詢師在專業知識和情感上得到團隊成員和專家的有力支持。
(二)心理咨詢師的個人對策
1.注重自身的專業成長和人格修煉。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鍛煉。只有這樣,心理咨詢師才能覺察并理解來訪者的需求、矛盾、期待、困惑和痛苦,幫助來訪者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同時,咨詢師要提升自我覺察能力,要準確把握自己的需要、能力、感受和狀態、工作動機等,從而有效解決自身的問題。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人格素養。心理咨詢師需要具備健康的人性觀、樂觀的人生態度、積極的人文關懷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正確處理咨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心理咨詢師一年考兩次。分別為5月和11月。筆試一般是第三個周六上午。2015年11月是21日考試。考理論和技能。考二級需要做論文答辯或其他考核。各地略不同。時間也不同。一般在筆試之后。報名在3月和9月。然后需要資格審核,才能拿到準考證。具體時間見各地人保部門的通知。
心理咨詢師:是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
(來源:文章屋網 )
論文關鍵詞:高校;心理咨詢;教師;培養
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我國高校基本上已經成立了面向大學生的心理咨詢機構,配備了專職教師。如何對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專職教師進行培養成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工作的一個新課題。
一、高校心理機構咨詢專職教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的心理學專業培養措施單一
教育部門對于高校心理咨詢教師的專業學習僅有次數的要求,至于心理咨詢教師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尚未形成科學的體系。高校心理咨詢教師面對的大學生是一個相對單一的群體,針對他們的心理咨詢既具有普遍的規律,又具有其獨特的一面。但是,大學生心理咨詢獨特規律的研究比較少,相應的培訓也少。當前高校心理咨詢教師參加的心理學專業學習與社會上其他心理咨詢師的學習內容一樣,缺乏針對性。
正如張祖沖(2010)在其文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研究》中指出的那樣,高校心理咨詢教師不少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或者研究生,所以他們在工作中缺乏經驗,工作實效性不強。事實上,剛畢業的學生所學習到的心理學理論知識與心理咨詢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他們一方面需要盡快學習心理咨詢技能,另外一方面還需要有實踐聯系。當前關于高校心理咨詢教師的實踐培訓很少,基本上都是靠本校老教師指導或者自己摸索,成長效率較低。
2.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對學生工作不夠熟悉
教育部明確指出,高校心理咨詢教師應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進行管理和指導。實際工作中,高校心理咨詢更是離不開學生工作隊伍,屬于學生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對于一些由心理學專業畢業直接進入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教師而言,對學生工作了解較少,較難融入學生工作隊伍,工作開展存在困難。目前還沒有高校或其他教育部門針對高校心理咨詢教師進行相關方面的培訓和教育。
3.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缺乏專業督導
心理咨詢是一個需要終生學習的職業,無論心理咨詢師擁有多么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都會在工作中遇到自己難以應對的問題。因此,高校心理教師與一般心理咨詢師一樣,都需要專業的督導老師。當前,高校心理教師的專業督導方面還存在明顯欠缺。
4.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自身的心理問題有待重視
教育部門更多的關注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心理咨詢教師自身的心理問題。這種忽視,其一表現在入口把持不嚴,目前尚沒有制定高校心理咨詢教師入行的心理健康標準,也沒有對即將進入高校心理咨詢教師行列人員的心理測查措施;其二則表現在對已經進入高校心理咨詢教師隊伍的人員缺少后續心理支持和心理評估。似乎不少高校都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心理咨詢教師不僅不能給學生帶來心理幫助,還有可能對學生甚至教師本身造成心理傷害。
二、高校心理咨詢機構專職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1.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應具有良好的人格素養
正如馬麗亞等人(2008)所指出的那樣,心理咨詢師的人格是心理咨詢工作的支柱,是咨詢關系中最關鍵的因素。如果心理咨詢師自身就存在人格缺陷或者心理問題,他就很難跟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也很難對來訪者的心理行為問題有效干預。不僅如此,存在人格缺陷的心理咨詢師還很容易受到來訪者所陳述的問題的影響或暗示,結果造成心理咨詢師自身的傷害。所以說,心理咨詢師人格不健全的話,結果有可能其本人和來訪者都會受到傷害。高校心理咨詢教師同樣如此,如果他們沒有良好的人格素養,既是對大學生的不負責,也是對其本人的不負責。
2.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應具有扎實的心理學專業基礎
心理咨詢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高校心理咨詢教師應該具備扎實的心理學專業基礎,應該熟練掌握人格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心理測量學、發展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咨詢心理學等心理學理論。當然,具有心理學專業基礎并不意味著一定能做好心理咨詢,這些理論和心理咨詢技能之間有著較大區別。不過,如果沒有這些心理學的基礎,就很難對心理咨詢技能有透徹的理解,也很難靈活運用各種心理咨詢技能。 轉貼于
3.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應熟悉學生工作事務
高校中的心理咨詢機構一般都隸屬或掛靠在學生工作處,從工作關系上,它屬于學生工作的一部分。在實際工作中,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工作如心理普查、心理危機排查等都離不開學生工作隊伍,尤其是輔導員,而且這些工作事實上就是學生工作。因此,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教師應該熟悉學生工作,了解學生工作的一般規律,這樣才能夠把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融入到學生工作中去,才能很好地理順各種工作關系。
4.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應具有較強的心理咨詢技能
對于高校心理咨詢教師而言,心理咨詢技能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咨詢技能相對于心理學理論而言,它實踐性更強,應用性更強。剛剛走上心理咨詢崗位的心理學畢業生應積極尋找心理咨詢實踐機會,多參加心理咨詢技能學習,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三、高校心理咨詢機構專職教師的培養途徑
1.繼續加強對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心理專業知識和心理咨詢技能的培訓
如前文所述,高校心理教師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職業,因此,高校和有關機構應該更加重視對高校心理教師的培訓和教育。在培訓內容上,不僅要有一般心理咨詢技能,還要有心理學專業知識,更應該有一些關于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獨特規律的內容。
對于對新上崗的高校心理咨詢教師,教育部門應進行全面、系統的心理咨詢技能培訓,其內容既要有一般心理咨詢技能如傾聽、建立咨詢關系、各種心理咨詢流派等,也要有具體的心理咨詢技能如沙盤游戲療法之類。對于已經從事過一段時間心理咨詢工作的教師,教育部門應幫助一部分非專業出身的教師補一補心理學理論知識。對于大部分心理咨詢教師則重點是進行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咨詢技術等方面的培訓。
2.積極探索培養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學生事務工作能力的途徑
如前所述,高校心理咨詢教師應該具有較強的學生工作能力。客觀上則是,多數高校心理咨詢教師都是從心理學專業畢業后直接到心理咨詢機構工作,缺乏學生工作經驗。也有些剛畢業的心理學研究生認為學生工作是事務性工作,而自己是有專業技能的,因而不屑于了解和學習學生工作事務。如此一來,有些心理咨詢教師因為不熟悉學生工作和學生工作隊伍,致使難以理順工作關系,給工作帶來不良影響,也影響了自身的工作情緒。
高校心理咨詢和心理教育工作雖然有其專業性,但是它屬于學生工作的一部分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高校心理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學生工作能力也是不容置疑的。筆者認為,讓新上崗的心理咨詢教師擔任1-2年專兼職輔導員可能會是一個有效的方法。輔導員是學生工作的基層隊伍,與學生接觸最密切,最了解學生。如果能夠擔任1-2年的輔導員,一方面可以鍛煉高校心理咨詢教師的學生工作能力,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促進他們與學生工作干部之間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具備了這樣的條件,高校心理咨詢教師再開展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就會變得更加得心應手。
3.更加關注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咨詢;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1-0038-02
當今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價值觀重構的時期,價值觀點日趨多元化,社會信息瞬間萬變。獨自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時,自幼受到過度保護、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的大學生難免會受到極大的心理沖擊。不僅如此,學習、生活、交友、就業等方面的挫折也會對其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問題。2011年教育部的一份報告指出:針對全國12.6萬大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因心理壓力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的比例高達20.23%,全國大學生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學比例占總退學比例的54%。由此可見,如何幫助大學生走出心理壓力的困境,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不可否認,隨著大學生心理問題導致的極端事件不斷發生,各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從師資配置等多方面進行了努力,但因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所以依然存在不少不足之處。本論文將考察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分析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其不足,并探討其改革措施。
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已經有30年的歷史。縱觀這30年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短短的20年里(指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筆者注),從無到有,從冷到熱,從少到多,從無序到規劃,從自發到自覺,從社團行為到政府行為,從介紹引進到深入研究,大致經歷了起步階段、探索階段和發展階段三個時期。”[1]
具體而言,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學者主要介紹國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部分高校開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20世紀90年代初直今,無論政府還是高校都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從人、財、物等方面進行了投入。更重要的是,黨的十報告專門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寫入十報告,凸顯了我國政府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
二、當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處
如前所述,經過政府和民間的不懈努力,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因為其起步較晚,所以依然存在諸多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視程度不足。根據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基本要求》(下稱《基本要求》),包括情緒管理、性心理和戀愛心理、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應對等心理健康課成為大學生的必修內容。根據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的教學計劃,整個大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占2個學分,而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則占8個學分。由此可見,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2.心理健康課程自身的不足。關于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要求》規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既有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還有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等,是集知識、體驗和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課程。課程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2]。不僅如此,心理健康課程本身的特殊性也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要求》規定“課程要采用理論與體驗教學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心理測試、團體訓練、情境表演、角色扮演、體驗活動等。”[3]盡管如此,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講解、理論灌輸為主,缺乏師生互動、實踐體驗環節,從而使該課程呈現出形式化、簡單化、德育化的傾向,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心理健康教育主體的局限性。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包括專職德育教師(即心理健康課程任課教師)、其他德育工作者(如輔導員)和心理咨詢師。如前所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中存在的諸多不足極大地限制了專職德育教師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盡管目前高校普遍設有心理咨詢師,但是當前高校心理咨詢師的工作不僅包括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同時還承擔教學與科研任務。這些咨詢師在理論的系統性和深度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不同地區、不同高校在心理咨詢師的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有些高校心理咨詢師嚴重匱乏。由此可見,心理咨詢師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承擔的職責也急需加強。
三、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為深入了解當前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壓力的真實狀態,探討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筆者曾對本校某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共20道題,由受調查者對自身心理壓力的認知、心理壓力的來源以及排解心理壓力的途徑三大模塊組成。調查對象包括一年級學生26名、二年級學生29名、三年級學生37名、四年級學生39名。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31份,回收有效問卷12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9%。在此結合本次問卷調查的結果探討如何加強和促進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優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筆者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對于“您認為學校應該為大學生開設心理輔導方面的課程嗎?”這一問題,一至四年級中選擇“應該。很有必要。”的學生比率分別為48%、63%、72%和55%。由此可見,盡管目前我國心理健康課程存在諸多不足,但是大部分學生依然對此寄予了期待和希望。因此高校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力量等方面對該課程進行全方位的優化,以期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2.建設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針對當前我國高校從事心理教育的師資人員緊缺、專業性不強的現狀,建設一支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和責任心的師資隊伍迫在眉睫。“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各高校應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方式,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加強對專、兼、聘職教師的長短期培訓,以增強他們的責任感、服務意識和接受掌握新觀念、新方法與技巧的自覺性,提高他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6]
3.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不同年級的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壓力有所不同。對于“您覺得您的心理壓力來源于哪方面?(多選題)”這道題,一年級至三年級中分別有84%、62%、83%的學生選擇了學習,占據第一位。而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盡管學習因素退居第二位,但仍然占據了41%。由此可見,在整個大學期間學習壓力一直是學生壓力的重要來源之一,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注重對學生學業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壓力。
其次,針對同一問題,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學生中分別有36%、41%、59%的學生選擇了“就業”,占據第二位。而升至四年級后“就業”則成為學生壓力的最大來源,所占比例為72%。由此可見,在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一大社會問題的當今,就業已經與學業并列成為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最大來源。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在新生入學之際便對其進行有關人生規劃、擇業就業的指導,此后隨著年級上升逐步跟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確定恰當的職業發展目標,以便其在畢業后順利步入職業生涯。
4.加強生命教育。在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針對“您如何看待近年來大學生因壓力而自殺事件?”這一問題,選擇“理解,有過類似想法”的學生比率分別是:一年級0%、二年級3%、三年級8.1%、四年級8.3%。由此可見,隨著年級的上升,學生所面臨的壓力越大越大,個別同學甚至出現厭世的悲觀想法。這一結果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即在整個高等教育過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松懈,尤其應該加強生命教育,引導學生更加樂觀、積極地面對各種問題和壓力。“生命教育就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從知情意方面培養學生真善美的完滿人格,提高學生對生命及生命價值的認識,使其在社會中創造生命的價值。”[7]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生命的可貴,從而珍惜生命,關愛自己。
四、結語
本論文考察了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從心理健康課程設置、心理健康教育主體等視角分析其不足之處,并從心理健康課程建設、人員配置等方面探討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無需贅言,大學生不僅承載了各自家庭和親人的囑托,更肩負著整個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遠,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亦成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參考文獻:
[1]仰瀅.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顧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2008,(7).
[2]教思政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11]5號[Z].
[3]教思政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11]5號[Z].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2006]第24號[Z].
[5]馬建青.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與結合[D].浙江大學,2006.
大學生正處在心理的第二次“斷乳期”,心理問題出現頻繁但是缺乏相對獨立的處理能力,不少需要心理援助甚至處于心理危機狀況下的大學生,并不愿意主動尋求幫助,為此,其心理健康狀況一直受到社會和學術界的關注,如何幫助大學生有效處理心理困惑、應對心理危機、增強心理健康素質,成為當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急迫課題。心理求助是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心理求助是指個體在遇到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困難時,主動向外在社會資源尋求包括理解、支持、信息、建議、治療方法等幫助以達到解決心理困擾、促進自我心理成長的過程。心理求助有兩大類:一是專業心理求助,指的是向受過專門訓練或者專門認證的人員求助,諸如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詢師、心理衛生工作者等;另一類稱為非專業心理求助,是指向非專業人員(如家人、朋友、學校里的普通教師)求助。筆者以“大學生+心理求助”為題名、關鍵詞、摘要,搜索出國內108篇研究論文,并根據以下標準篩選出64篇進入綜述范圍:①關注大學生心理求助的現狀實證性描述;②以大學生為被試,關注與心理求助行為或者態度有關的變量。本文綜述前人研究,總結我國大學生心理求助的特點和影響因素,旨在為當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1大學生心理求助的主要特點
1.1先求諸己,后求諸人的求助傾向
個體求助行為是一個分階段的內部決策過程,首先是對心理問題的知覺;其次是自評估,判斷自己是否愿意和有能力獨立處理所面臨的問題;階段三為他評估,主要評估能否尋得合適的資源解決心理問題。大學生傾向于自助解決問題,在覺察問題之后,多數大學生會選擇自己消化或者解決問題,這也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相對隱蔽的原因。當自助階段不奏效時,大學生會考慮向關系密切的人求助,多數大學生僅在面臨嚴重的心理困擾時,才選擇專業心理求助。不少研究發現,在一般問題上,朋友是大學生首選的求助對象,其次是家人和戀人。雖然心理咨詢師極少成為大學生的第一求助對象,但是部分大學生在求助非專業人員后,也會視心理咨詢師為第二或第三求助對象。
1.2因問題而異的求助對象
大學生的問題主要集中以下幾類:人際、情緒、自我規劃發展、戀愛、家庭關系矛盾、學業以及其他的病理性問題。盡管大學生心理求助表現出相似的過程,但在不同問題上的處理方式又有所差別。例如,學業問題較傾向于向朋友和老師求助;人際關系和就業問題更傾向于向家人和朋友求助;戀愛問題優選尋求朋友和戀人的幫助;而在情緒問題上,向學校心理咨詢師求助的比例大大增加。因此,大學生的心理求助,根據問題的風險性和可控性,有明顯區分,當問題變得相對不可控時,更容易尋求專業心理幫助。
1.3相對淡薄的求助意識
大學生的主動求助意識相對薄弱,不少大學生及時身處危機當中,也意識不到自己需要幫助,或者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或者專業心理求助,甚至多數學生寧愿極力掩蓋心理疾患也不愿進行心理治療。秦向榮和馬瑩[4]對上海1139名大學隨機進行調查,發現近七成的大學生對本校的心理咨詢機構不熟悉;高東的研究中不了解不熟悉的比例更是高達90%以上;廖文娜[6]對高職學生的調查發現,超過2/3的學生需要心理幫助但并不付諸行動,向專業心理咨詢人員和醫院醫生求助的比率更低,僅有一小部分會主動選擇專業心理求助。
2大學生心理求助的影響因素
2.1個人層面的影響因素
2.1.1年級的影響:高年級的學生對心理求助的態度顯著比低年級開放,大二、大三學生在求助的開放性上顯著高于大一[8]。年級的差異既與個體的成熟度有關,也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性的影響。剛入校的大一學生面臨著一系列的適應問題,經常出現心理困擾,再加上心理健康常識比較匱乏,容易導致對心理疾病的非理性認識。隨著大學生涯的發展和心理教育教育的推進,大學生身心發展逐漸成熟,知識面更加廣闊,對心理疾病的認識也變得更加理性。
2.1.2性別的影響:女生的求助態度相對積極,遇到心理問題時更愿意求助,而男生更傾向于自己獨立解決問題。但是也有一些研究中發現,男生的專業心理求助可能性反倒更高[10]。筆者認為,有兩個因素可能會影響性別差異。一是性別角色意識。男生在成長中接受了很多特殊的價值觀點,比如不要輕易顯露感情、要更加獨立、更被期待著自行解決問題等,因此表現出一般求助行為相較于女生少。二是個體自身的社會支持系統。女生的社會支持系統相對比較完善,更容易求助于身邊的熟悉人群,非專業心理求助行為比例較高;而男生由于資源和性別角色問題,在難以向身邊熟悉人群求助的情況下,就更容易會選擇專業心理求助。
2.1.3出生地及家庭影響:農村生源學生的心理求助行為較少,更傾向于自己解決問題;城市生源學生則更愿意進行心理求助[9-11]。農村生源學生的人格特征表現為審慎、內省、有自卑感、獨立性強,他們對心理求助可能存在更多的負面評價,接納度更低,主動求助的動機不強。而恰恰是這類學生,在經濟和生的適應等方面承受更大的壓力,更容易產生心理沖突,更需要專業人員的心理幫助。國內少有提及家庭關系的研究,余曉敏和江光榮[9]的研究發現,家庭經濟地位會正向影響大學生的心理求助意愿;劉藝齡等[12]的研究發現,父親的求助態度影響男生的求助態度。但是,國外有大量研究發現,與母親之間的交流和對母親的依戀安全感是預測大學生心理求助態度的顯著變量,母親的文化程度與學生的專業心理求助有正相關[13]。因此,中國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可能也是存在的,只是尚缺一些實證研究,這也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2.2社會層面的影響因素
2.2.1專業心理幫助的可獲取及可信任程度:專業心理幫助在國內的普及率相對較低,即使在相對容易獲取的高校里,心理咨詢機構的使用頻率還是相對較低。歸納國內的研究,有以下幾點因素值得思考。①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存在感和可獲取性較弱。很多高校的宣傳工作不足,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結構的功能、原則及心理咨詢人員的職責等不了解;有些高校心理咨詢機構設置相對偏遠,大大降低部門存在感,從而影響了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求助的可能性。②大學生對高校專業心理服務能力的不信任。多數高校的心理咨詢機構采用專職教師與兼職咨詢師相結合的工作體制,對兼職咨詢師的準入資格寬松,后期的培訓和督導不足,從而導致專業心理服務水平良莠不齊。學生的首次心理求助體驗將會直接影響其對專業心理服務的態度。③大學生對專業操守的不信任。很多大學生擔心自己的求助原因和咨詢內容暴露給輔導員或周圍同學。如何提高咨詢的保密性和學生的信任度,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使用率的重要因素。
2.2.2污名的影響:污名是指個體在人際關系中具有某種負面的、不受歡迎的屬性,導致其價值受損、身份被貶抑。有學者認為,污名是阻礙大學生尋專業心理幫助的主要原因,大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污名,未來訪者比主動來訪者更嚴重。關于大學生心理疾病污名的調查顯示大學生群體不愿意參加心理咨詢,絕大部分(77%)是因為怕被誤解,認為一旦去咨詢,就是心理上有問題,怕被同學嘲笑疏遠。充分表明了大學生群體中存在著比較普遍的心理疾病污名,突出地反映了降低大學生心理疾病污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3對高校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議
3.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宣傳
高校大學生關于心理疾病的認知還處于低認知、淺層次階段,因此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做好宣傳和教育工作。一方面,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加強對低年級學生的引導,幫助低年級學生盡快實現適應,通過對心理問題的介紹,提高學生對心理問題的客觀認識和接納程度,降低污名。其次,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務,諸如廣播、心理沙龍、心理劇等方式,充分利用自媒體渠道,加強學生除了課堂教育的之外的知識吸收,使大學生更快了解心理問題的表現和掌握一般心理問題的調適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第三,針對不同群體重點引導,諸如男生群體、農村生源學生、帶藥上學學生等,高校應該引導學生改變觀念,一方面,樹立科學合理的心理危機意識,在遇到較大壓力和心理沖突時能夠主動進行尋求幫助;另一方面,逐步完善社會支持系統,增加非專業人員求助的可能性。
3.2努力構建自助、互助的心理健康氛圍
鑒于大學生對非專業心理求助較高的需求,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理求助特質,并使其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促進大學生心理求助品質與社會支持系統共同提高。一方面,努力形成友愛、和諧、互幫互助的校園文化,鼓勵學生挖掘身邊的社會支持,注重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與聯系,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促進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的完善;另一方面,以學生團體的形式開展活動,或者鼓勵大學生參與各種互助式的團體,由專業人員予以指導,這樣可以減少學生求助的顧慮,同時擴大心理教育的覆蓋面。
3.3提高專業心理服務水平,增加學生的信任感
大學生對專業心理求助的使用頻率還是相對較低,一是在于信息和資源的可獲得性,二是高校心理健康服務的專業化水平。除了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之外,心理咨詢中心也需要加強對自身的宣傳,提高存在感,降低公眾對于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的陌生感和神秘感,避免學生出現心理困擾卻求助無門的情況。另外,心理咨詢機構的專業服務水平需要有所保障和進一步加強。不少專職教師在校期間的系統心理咨詢培訓不足,入職之后也是邊工作邊練習的狀態,再加之目前高校難以保證足夠的咨詢師資源,多數采用專兼職相輔的工作模式,這樣專業性也大打折扣。在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培養上,需要加強其實務能力的訓練和實踐;對于兼職咨詢師,可以適當提高其準入標準,嚴格把握兼職咨詢師的資歷。服務期間,做好專、兼職咨詢師的工作考核,保障心理健康服務的專業水平;要求專、兼職咨詢師參加統一的督導,在督導或者同輩督導中更好的處理學生心理問題;鼓勵專職、兼職咨詢師參加專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自身水平。
參考文獻
[1]江光榮,夏勉.心理求助行為:研究現狀及階段-決策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6):888-894.
[2]江光榮,王銘.大學生心理求助行為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3):180-184.
[3]段文婷.大學生專業心理求助決策過程的特征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4]秦向榮,馬瑩.大學生專業性心理求助的現狀及思考———基于上海市1139名大學生的實證研究[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4,6(2):92-96.
[5]高東.大學生心理咨詢的求助行為調查[J].華夏醫學,2009,22(4):723-725.
[6]廖文娜.高職學生心理求助狀況和教育對策[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3(3):54-57.
[7]李鳳蘭,周春曉,董虹媛.面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的心理求助行為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8(6):72-79.
[8]湯芙蓉,聞永.大學生心理疾病污名和心理求助態度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10):1495-1499.
[9]余曉敏,江光榮.心理求助行為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6):426-428.
[10]王海萍,王玉芹,吳超榮,等.大學生專業及非專業心理求助現狀及相關因素研究[J].青年研究,2015,8(5):51-58.
[11]王亮.當代大學生心理求助行為實證調查———以華中農業大學為例[J].法制與社會,2009,18(2):251.
[12]劉藝羚,侯志瑾,黃罡.父親心理求助態度對男大學生求助態度的影響:依戀的調節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23(1):159-162.
[14]陳英俊.污名是阻礙青少年心理求助的主要因素[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9,16(3):46-49.
[15]孔德生,劉雨芙.高校大學生心理輔導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22(4):57-58.
我1982年4月10日出生,2004年畢業于湖南省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2011年獲得南昌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歷。2004年畢業之后,就職于廣東一所公立中學,從教于信息技術教師工作,2006年選調回豐城工作。雖然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但我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專業,2006年9月,我通過自己的努力,拿到了程序員資格證書。2009年,我有幸參加了豐城市教育局組織的“杜郎口教學模式”培訓學習。一周的培訓,我不但結識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而且讓我對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有了新的認識。通過自己的摸索與努力,自己很快也從一名青澀的年輕教師,成長為一名有成熟的青年教師。2019年再次有幸參加了豐城市教師進修學校舉辦承訓的“豐城市2017年心理咨詢師”培訓。一個月的培訓,讓我對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學生方面有了較大改觀,也使我在教書育人的路上走得更加順暢。通過這一個月的學習,我參加了全國心理咨詢師資格考試,并拿到了國家心理咨詢師三級證書。
調回榮塘中學之后,因為學校工作需要,一直以來,我都擔任物理教學工作,并一直擔任班主任。因為物理教學成績突出,多年來一直擔任學校物理學科的備課組長。為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我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和學習,從中收獲了許多教學教研知識和經驗,并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我的教學工作中!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努力和付出也得到了回報,在2012年宜春市教學研究室舉辦的全市中小學教師優秀教學資源比賽中,我的教學課例作品《分子熱運動》榮獲宜春市二等獎;在2015年豐城市中小學教師教學資源比賽中,我的教學課例作品《運動的描述》榮獲豐城市一等獎;在2017年我報送的課例作品《壓強》被評為江西省2015-2016年度“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三等獎。同時,我申報的課題《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探究》在2018年獲得立項,我指導的學生作品榮獲2020年江西省中小學生“追尋紅色足跡”研學活動主題征文二等獎。除此之外,我撰寫的教學教研論文也多次獲得宜春市、豐城市的各種獎項。
與此同時,我的努力和業績也得到了各級領導及學生家長的充分肯定與認可,各種市級以及鎮級的獎勵與榮譽也接踵而至。分別獲得2018年度“豐城市教育扶貧先進個人”、2020年度“豐城市教育扶貧先進個人”、2017-2018學年度榮塘鎮優秀教師和2019-2020學年度榮塘鎮優秀教師。
感謝學校領導對我的信任,這么多年以來,一直讓我有機會擔任班主任并任教物理教學工作,讓我有機會和學生有更近距離的接觸。雖然現在任教是物理,但因為自己專業的原因,教育局電教裝備站成立初期,學校把我安排在校電教裝備處工作,也正是此時,我較早的應用了多媒體教學,并一直堅持到現在。我不但自己堅持多媒體教學,還幫助其他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幫助其他教師修改課件。因此,也得到了學校領導及教師的好評。
回顧16年的從教歷程,其中酸甜苦辣都有品嘗,但溫暖與感動也時常伴隨我左右!每每想到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容,我總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回首往事,感慨萬千,展望未來,前程似錦。在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了“教育是一門藝術”這句話的分量。在和我可愛的學生們的接觸中,我從內心深處愛上了“教育”這門“藝術”。每天與學生在一起,心態永遠年輕,心靈永遠純潔,心底永遠善良;每天和書本打交道,把知識和方法教給學生,雖然辛苦,卻充滿樂趣;在學校度過的每一天都讓我感到身心愉悅!我想無論多少年后,我依然不會后悔自己當年職業的選擇,我將一如既往地熱愛教育事業,關愛我的每一個孩子。
關鍵詞: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20-0005-03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教育界出現了以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特征的發展趨勢,有學者稱為“教育信息化現象”。與此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一詞正式被國家政策文件所使用,并被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進入蓬勃發展時期。我國高等院校(下文簡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1世紀,在21世紀的前十年,雖然相關實踐和研究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但還處于理論探索和實踐摸索的起步階段,尚不能很好地應對網絡時代對它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來,信息化與“互聯網+”行動計劃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創新與變革,是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略抉擇。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開發并應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最佳選擇,也為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化水平,解決諸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全面覆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系統化等難題提供了方法和途徑。在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進程得到有力推動。
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建設現狀
官方網站是信息化的標志性終端,為廣泛調查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現狀,本研究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為調查對象,參照教育部的《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網絡檢索全國各地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網站。數據顯示,我國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建設比例為52.45%,其中19.96%的網站雖然存在官方鏈接,卻不能通過互聯網訪問。進一步調查發現,相關院校網站為保障網絡安全,加強學生心理檔案的隱私保護,故選擇安全風險較低、易于維護的校園局域網來網站。可訪問網站的欄目建設數據顯示,新聞/公告欄目和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欄目的建設比例均超過90%,是建設最多的欄目;在線心理測評系統和心理咨詢預約欄目的建設比例均超過70%,是建設較多的欄目;心理健康課程輔導欄目、在線問答交流欄目、協會/社團等學生組織專欄的建設比例在40%左右,欄目建設覆蓋一般。但相較其它欄目6.23%的建設比例,以上三類欄目的建設亦具有一定的主流傾向。
二、大學生心理測評的信息化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評估是心理咨詢、心理危機干預等重點工作的基礎,心理測評作為科學化的心理評估手段被廣泛使用。本研究統計數據顯示,心理測評系統在我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訪問網站的建設比例已超過八成,進一步的調查顯示,大部分高校將心理測評作為網站的重要實現功能。
傳統的心理測評,主要采取紙筆測驗的方式,須由專業人員現場施測、回收、統計分析,結果反饋耗時也較長。計算機技術的運用有效地節省了數據處理和結果反饋的時間,如較早由某高校研發的心理測驗與統計系統(WJZ2000),可以閱讀測驗答題卡采集數據并快速計算結果。隨著網絡技術的融入,以心理測評為主要功能的心理軟件在市場上層出不窮。這些軟件將測驗的實施、評分、數據分析和初步建議實時化、智能化,不僅可以實現心理測評的全程計算機操作,還可以實現數據庫管理和多樣化的數據分析。
心理測評的網絡化與系統化引領了心理健康教育整體的信息化。隨著系統軟件的拓展研發,公共信息、心理咨詢預約和系統化管理、心理健康知識網頁嵌入等新的功能模塊不斷被整合進來,如今的心理測評軟件系統已不僅僅具有心理測評一項功能,而是逐漸發展成多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統,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平臺和線上陣地。
三、大學生心理咨詢的信息化
心理咨詢是咨詢師與來訪者通過溝通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互聯網通信工具的開發為心理咨詢提供了網絡溝通的條件,從而推動了網絡心理咨詢的產生和發展。美國國家注冊心理咨詢師協會把網絡心理咨詢定義為“心理咨詢師與當事人使用電子郵件、聊天室或網絡視頻設備進行遠距離的同步/實時或異步/非實時的互動。”大學生心理咨詢的信息化亦始于網絡咨詢形式的探索,最早出現的是網站或BBS上的留言板咨詢、電子郵件咨詢、通訊軟件(如QQ)的實時文字咨詢等形式,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升級,實時的音頻咨詢、視頻咨詢、對講式咨詢等新形式也不斷涌現出來。心理咨詢的“互聯網+”已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眾多實證研究顯示網絡咨詢的有效性,并且應用前景廣泛。網絡的超鏈接性和匿名性等特點使網絡咨詢突破了地域性和現實性限制,具有面詢不可比擬的優勢。但這種咨詢形式也存在自身的局限,如咨詢互動重要的非語言信息源缺失,增加了低質量咨詢的風險,不同咨詢流派的療效也存在多種不確定性,對此咨詢師須謹慎對待。另外,高校心理咨詢機構一般都設立在校園內,面詢相較更為便利,因而網絡咨詢在我國高校的應用并未廣泛興起。
大學生心理咨詢信息化的另一個重要領域是心理咨詢服務管理的信息化。如前所述,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統不斷更新與完善的驅動下,心理咨詢服務的信息化管理模塊也隨之研發出來。基于計算機數據庫技術的信息管理系統,學生與咨詢師都有自己獨立的用戶帳號,求助學生可以實現心理咨詢的網絡預約、咨詢前的信息溝通和專項測評、咨詢后的信息反饋和咨詢評估等功能;咨詢師則可以實現咨詢預約的時間管理、咨詢記錄的電子檔案、咨詢報表自動生成、與學生的在線互動與網絡咨詢等功能。可以看出,心理咨詢服務的信息化管理為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高效有序開展提供了強大輔助。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信息化
課程信息化是指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信息技術與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方面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從而對課程的各個層面和緯度都產生變革作用,進而促進課程整體的變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信息化亦源于與信息技術相整合的教學改革的理論思考與實踐,經過了“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環境下的應用、網絡環境下的應用”三個階段,其中對課程信息化產生革命性影響的是網絡教學(又稱線上教學)的出現和網絡教學平臺的發展。
網絡教學不僅僅是在網上展示與與心理健康相關的教學資源,更多地是強調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通過網絡進行的互動與交流。李蓉,董秀芳(2009)較早介紹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運用網絡教學的案例,教師利用BBS論壇話題、Flash視頻,學生在論壇上留言參與討論、投票并與教師在網上互動。藺桂瑞(2010)在國家級大學生心理健康精品課程建設中應用網絡和多媒體教學,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網絡互動,實現廣泛的立體化教學。近年來,隨著云技術、大數據等網絡信息新技術的應用推廣,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深,基于“混合式教學理論”、“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慕課)模式”、“電子微課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等網絡教學理念開發的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不斷涌現,網絡教學呈現出從輔助教學向組織教學升級的趨勢。楊盈,包陶迅(2015)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慕課―翻轉課堂―同伴教育”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學新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領域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網絡教學的新理念。
五、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信息化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工作內容,也是性質級別高、涉及部門多、資源調動廣泛、事件處理復雜的系統工作,一般分為心理危機預防、心理危機預警和心理危機處理三個工作子體系。心理危機的預防工作需要借助校園宣傳、課程、講座、心理健康學生活動等措施開展,其信息化在于信息技術對以上措施的輔助與支持,如通過互聯網心理危機預防知識,組織心理危機預防的學生活動等。心理危機的預警工作則主要依托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定期排查和危機監控機制的運作。近兩年相關軟件模塊已被研發出來,該模塊通過心理測評系統對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多個因素進行量化評估,綜合評定學生心理危機的風險等級(如警戒、追蹤、關注、正常),并且建立動態的心理危機監控檔案,對不同風險等級學生的心理干預進行永久的信息化管理。心理危機的處理工作屬于參與人員較多、程序操作復雜的現場工作,目前尚未檢索到該項工作信息化的相關研究。
六、小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在心理健康教育與信息技術的相互碰撞中前行,經過多年的理論思考與實踐,走出了獨具特色的信息化之路。這條路有別于單一的知識教育信息化和學科教育信息化,呈現出立體化、系統化、網絡化的整合發展特點。
所謂立體化,是指信息技術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內容的全方位整合。從大規模人群的心理測評到單個學生的心理咨詢,從心理健康知識的網絡宣傳展示到心理危機干預的系統化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信息技術的影子,并切實提升了各項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所謂系統化,是指信息技術對信息高效處理和系統管理的優勢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發揮與應用。從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脈絡來看,最初其主要需求是心理測評數據的高效處理,心理測評系統應運而生,隨后心理咨詢管理模塊、心理危機干預管理模塊等等相繼被整合,造就了契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的、功能強大的信息管理心理系統。所謂網絡化,是指心理健康教育領域“互聯網+”的逐步推進。網絡已進入社會創新發展的各個領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聯網+”符合教育發展的趨勢,無論是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管理系統,還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網絡教學平臺,都建立在互聯網人際互動的基礎上,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化的特點將日益突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成績斐然,但尚處于起步期,此后的發展面臨諸多新的課題和挑戰。首先,從全國本科院校的網站建設統計狀況可以看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參差不齊,信息化的全面開展還有待努力。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各項工作內容的信息化模塊相對零散,系統化整合有待進一步深入和完善,網絡平臺建設需要頂層設計和創新方案。另外,新的信息技術的運用亦有待進一步的實踐探索,如心理健康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的研發,學生心理健康大數據監測和分析,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和智能自助系統的研發等。可以預見,在國家教育信息化戰略的引領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發展具有越來越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劉萬年,馮曉晴. 教育信息化與信息化教育[J]. 電化教育研究,2003,(10).
[2]李堅,唐燕兒. 信息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之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6).
[3]姜巧玲. 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D]. 中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4]王建中,吳瑞林. 高校心理健康測評的現狀與發展趨勢[A].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
[5]申臘梅,石向實. 網絡心理咨詢研究述評[J].社會心理科學,2009,(6).
[6]崔麗霞,雷靂,藺雯雯,鄭日昌. 網絡心理咨詢的療效與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07,(2).
[7]徐萬胥.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念與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3,(2).
[8]李蓉,董秀芳. 信息技術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整合實踐[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9,(9).
[9]藺桂瑞. 國家級大學生心理健康精品課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 北京教育(德育),2010,(Z1).
【關鍵詞】高校;心理咨詢室;建設
隨著對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逐步走入正規和穩步的階段,各項工作舉措應運而生,其中至關重要的是建立心理咨詢機構,設立心理咨詢室。從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高校已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服務機構,但心理咨詢室的建設問題亟需規范化和合理化。通過文獻資料的檢索發現,目前關于高校心理咨詢室建設的論述相對較少,大約有十幾篇論文,研究著重體現在心理咨詢室的機構設置、工作職責、工作開展的形式等方面。文章從這幾個問題入手,總結高校心理咨詢室建設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推動心理咨詢室的完善和發展。
一、心理咨詢室的稱謂
心理咨詢室是從事心理咨詢或心理輔導活動的重要場所,在這個場所中,由專業心理人員與求助者就所求助的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惑進行探討和解決。
關于心理咨詢室的稱謂有多個,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專業性很強,常見的有“心理咨詢室”、“心理輔導室”以及“心理咨詢中心”等。另一類稱謂偏重于生活化,如“心靈港灣”、“心情驛站”、“心理聊天室”等。這兩類稱謂以前者偏多,但有人認為太專業的稱謂容易使學生把心理咨詢室和精神病掛鉤。不管采用何種稱謂,都應親切、生動貼近學生的心理,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二、心理咨詢室的設置
1.機構設置
完備的心理咨詢室至少應包括個別咨詢室、團體咨詢室、接待室、行政室、圖書閱覽室、心理測量室、放松訓練室以及沙盤游戲室等機構。
個別咨詢室的面積不需要很大,以免給學生造成空曠的感覺,重要的是給來訪的學生提供一種安全和不受打擾的環境。接待室主要負責對求助的學生進行登記和預約安排,同時接待前來等候咨詢的求助者,幫助求助者放松,減輕其緊張和戒備心理。圖書閱覽室應給學生提供具體的閱讀開放的時間,儲備充足的心理圖書資料,方便學生閱讀和學習。放松訓練室主要是提供多種放松器材,讓學生的情緒能得以釋放和宣泄,進而達到身心的放松,常見的有音樂放松室、情緒宣泄室等。沙盤游戲是當下很受大學生歡迎的心理輔導技術,是在咨詢師的陪伴下,求助者自由地從擺放沙具的沙架上挑選自己喜歡或者想擺放的玩具,然后在盛有細沙的沙箱里進行自我表現和探索,從而呈現真實心理狀態的一種心理療法。
2.外部環境
從目前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情況來看,心理咨詢室的建設地點一般會選擇安靜、遠離辦公或者教室等場所。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人們對于走進心理咨詢室的求助者存有一些偏見。比如:認為這個人肯定患有“心理疾病”,更有甚者會認為求助者得了精神病。
當然,針對這樣的地點選擇有的學者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這樣做不僅無法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反而從某種角度上會夸大這種顧慮。因此,心理咨詢室的建設應本著安靜和方便的原則,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
①環境幽雅清靜。在進行心理咨詢過程中,最忌諱被外界所干擾,容易導致咨詢活動被迫中斷。因此,要保持周邊的環境清靜,盡量避開體育場、食堂、學生宿舍等場所。此外,有學者認為如果心理咨詢室周圍有綠色植物更好,為求助者能提供一個廣闊的室外視野。
②要選在便于求助學生出入的地方。雖然上面我們談到心理咨詢室的地理環境要安靜,但位置也不能太遠離教學區和宿舍區,應使學生想來訪的時候,比較容易到達。
3.內部布置
求助者進入心理咨詢室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它將直接影響心理輔導的效果。因此,室內布置必須應以有利于咨詢工作的開展為原則。具體來說,注意以下幾點:
①室內的光線和溫度。室內光線要明亮柔和,如果是白天,自然光一般足夠;如果光線不足,需要燈光來照明。燈具的光線要使求助者感到柔和明亮,視覺舒適,不能太刺眼,因此,選擇燈具時實用性比外觀性要重要的多。另外,心理咨詢室內的溫度也必須適宜,避免過冷或過熱,而且要便于通風。
②桌椅的擺放。一般來說,室內擺放的椅子要柔軟和舒適,盡量避免使用一般教室中的座椅。椅子的擺放位置不應放在背對房門的地方,以免求助者不知背后會有什么事情發生而產生不安全感,最好放在靠墻的位置。而且咨詢師和來訪者的座椅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大約在一米左右即可。兩者的座位中間擺放一張茶幾為宜,茶幾上可放上鮮花或盆花,給求助者生命力和心理能量的激發,茶幾上應準備紙巾,方便哭泣的學生使用。
關于座椅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那就是咨詢師與求助者的座椅之間應以多大的角度擺放合適。有的認為二者間最好呈直角,這樣可以正視對方,便于目光的交流,但有的觀點則認為應避免學生與咨詢師直接面對面,否則容易引發學生的緊張情緒,損壞咨詢效果。除了90度擺法、180度擺法,還有斜坐擺法,對于這個問題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限定。
③室內的裝飾。心理咨詢室的裝飾不要求華麗,簡單溫馨即可,房間裝飾不要過多,過亂。可在房間的墻壁上懸掛心理咨詢守則,便于求助者對心理咨詢有一個正確而全面的理解,也可懸掛一些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畫等。心理咨詢室門上的玻璃和靠近走廊一側的窗戶玻璃最好是不透明的毛玻璃,以防止求助者有被他人窺探的擔憂。此外,室內還可以在窗臺上擺放鮮花或者綠色植物,給人一種富有生命力和振奮向上的感覺。
④室內的色彩。人們長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色彩對人類生活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關于心理咨詢室的色調,大多學者認為不能采用刺激性強的色彩,以中性色彩為主,如米黃色、淺藍色和綠色是常見的。墻面的色彩要沉穩、柔和,地面的色彩一般要保持低明度和低彩度,家具的顏色選用高明度、高純度的暖色,如窗簾的顏色以黃色、淺藍色偏多,切忌大紅、大紫或黑暗色調;沙發的顏色也以柔和色調為主,讓求助者體驗到放松和溫暖的感覺。
4.軟、硬件設施
①硬件設施。心理咨詢室的硬件設施主要指的是相關物品的配備,包括桌椅沙發、文件柜、電話、錄音設備、電腦、計時工具、記錄工具等。
桌椅沙發:包括咨詢師自己的辦公桌椅、咨詢師與求助學生面談時的兩個單人沙發,當然如果是團體咨詢室,必須要有足夠的可以拆除的活動桌椅。
文件柜:文件柜主要用來擺放心理圖書資料以及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心理圖書資料可以拓寬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面,心理健康檔案則是對學生個體心理發展變化特點、心理咨詢記錄、心理測驗結果等材料的保存。
錄音設備:常見的錄音設備有錄音機、錄音筆以及單向玻璃等。但在錄音之前,咨詢師必須要征得求助學生的同意方可。
電話和電腦:電話是必不可少的設施之一,便于求助者進行電話預約和熱線電話咨詢。部分高校已開設了心理咨詢熱線,接待咨詢熱線的除了心理咨詢教師外,有的是從經過培訓的朋輩心理咨詢員中選的。電腦主要用于心理測驗、心理統計以及學生心理信息的保存等,操作起來快速便捷。
計時工具:心理咨詢是有一定的時限的,而不是無限的,否則是不利于求助者的個人成長的。計時工具能夠保證心理咨詢的時限,鐘表即可,放在咨詢師和求助者能夠看到的地方,各自心中有一個時間的概念。
記錄工具:咨詢師面對的求助者很多,需要將他們的個人信息進行記錄。記錄的內容主要包括求助者的個人信息、心理問題的表現以及咨詢過程中呈現出的重要消息等,咨詢過程中多是簡略的記錄,而咨詢結束后還需要進行整理。
②軟件設施。心理咨詢室的軟件設施主要指的是完備的師資隊伍和雄厚的師資力量。從實際情況來看,高校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人員相對較少,在數量上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在質量上,部分老師都是非心理學專業者,以從事學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課講授的教師偏多,缺乏系統的專業學習和訓練。
高校心理咨詢工作是一個預防、矯治和發展相結合的系統工程,其科學性、專業性很強。因而,逐步提高心理咨詢教師的專業水平成了當務之急。對此,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吸收心理學專業者到心理咨詢崗位工作,落實心理咨詢教師的編制。對于現有的心理咨詢教師提供不斷學習的機會,以促進其專業發展。另外,學校還可以建立不同于傳統學科的評價指標和獎勵標準,提高心理咨詢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三、心理咨詢室的工作職責
1.工作制度的建設
完善的咨詢制度是順利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的必要保證。心理咨詢室的工作制度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學校對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的管理細則;二是心理咨詢室的日常管理細則。學校心理咨詢管理細則著眼于從宏觀角度規范學校的心理咨詢工作,如規定心理咨詢人員的工作任務、確立對咨詢工作的考核和評價辦法等。心理咨詢室的日常管理細則著眼于從微觀角度規劃具體的心理咨詢工作,如規定咨詢室的開放時間、心理咨詢工作范圍、咨詢師和求助者的權利和義務、咨詢室值班人員的安排、制定咨詢人員工作條例等。
2.工作的開展形式
①個別心理與團體心理咨詢。開展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室的主要工作,心理咨詢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咨詢師運用一定的理論知識和技術,給求助者以幫助、引導的過程,其最終目標是緩解求助者的心理緊張與沖突,提高其適應能力以維護身心健康。心理咨詢包括個別咨詢與團體咨詢,個別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老師通過與學生一對一的溝通互動來實現的專業助人活動;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對于具有相似或共性問題的學生最為有效。
②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心理咨詢室的工作除了給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外,還承擔著一項重要的工作,即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是一項非常復雜、嚴肅的工作,它由幾個重要的環節構成,即確定心理檔案的內容、學生資料的搜集、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解釋和建立心理檔案。
③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心理咨詢室要定期舉辦各種心理專題講座,增加學生的心理保健知識。同時利用多種宣傳途徑進行心理咨詢室和健康知識的宣傳,比如廣播、宣傳欄、黑板報等。從整體上營造學校心理健康的氛圍,增強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
總之,國內對高校心理咨詢室建設的研究零零散散,關于建設的原則、程序等問題缺乏規范化和細致化,難以真正發揮咨詢室的功能。心理咨詢室是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奠基石,需要學校領導、心理咨詢工作者乃至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
參考文獻:
[1]董俊花,楊新榮.高校心理咨詢室建設方案研究[J].科技信息,2008,13.
[2]張文君.試論高校心理咨詢室中色彩的設計[J].宜賓學院學報,2007,11.
[3]王家祥,冷澤兵.論中小學心理咨詢室的建設[J].現代教育科學,2008,4.
關鍵詞:心理咨詢;思政工作;研究生;有機結合
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心理咨詢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實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其對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施的科學性,以及對學生心理需要的滿足和緊張心理矛盾的緩解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中,受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特殊性的影響,存在著很多重點和難點部分,導致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學性的不足。從這些問題出發,加強對心理咨詢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究,從兩者的結合中尋找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有效途徑,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實際工作也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一、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工作各自的內涵
1.心理咨詢的內涵。心理咨詢是集心理學、生理學、哲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為一體的一門新興的心理應用學科。在學術界,針對心理咨詢工作的實施,很多學者認為,心理咨詢學所遵循的是一種教育模式,而不是醫學或臨床治療的模式,所咨詢的對象主要為生活中存在壓力或需要尋求幫助的人,咨詢的主要行為是教育他們通過模仿一些新的行為和策略,進而最大限度地對他們已經存在的能力或已經形成的適應能力進行支持。根據這一心理咨詢模式可以得知,心理咨詢就是咨詢人員針對遇到心理問題的來訪者,以晤談、引導和幫助的方式,促使來訪者在情感、認知和態度上有所轉變,以對他們在生活中的各種心理負擔進行解決,促使他們能夠保持一個健康的身心,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環境。
2.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從思想政治工作這一概念的演變歷程分析,其經歷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個階段,很多時候都在人們實際的工作中被當作一個概念而使用。對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定義,學術界存在著很大的爭議,部分學者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總稱,但是這一觀點無形之中擴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導致思想政治工作承載過重。思想政治工作只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而思想政治工作所指的是政治工作中有關意識形態方面的實踐活動,也就是說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政治性部分的疊加和融合。從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分析,思想政治工作所指的是社會或社會群體中有一定思想觀念、道德規范、政治觀點,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影響,促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段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聯系與區別
1.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聯系。從心理咨詢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分析,兩者都是從認知、情感、行為和意識這四個層面上去幫助學生解決他們意識上的問題,都是立足在教育模式和發展模式的基礎之上,并同屬于社會意識。因此,在學生出現了一些思想中的問題時,可以通過心理咨詢的方式予以解決,而學生的部分心理障礙也能從世界觀和人生觀角度的轉變中去解除。不可否認,心理咨詢存在著一定的教育性,在學生精神障礙的產生中,其可以認為是學生的思想認識或思維方式出現了問題與偏差,那么在實施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從心理咨詢所強調的“內部對話”進而從“信息—理智重組”的角度進行思考。在針對社會責任感和生存價值的探討中,思想存在偏差學生的非邏輯性思維、錯誤的人生觀、有缺陷的認知方式等就能改變。此時,心理咨詢并不是單純語言和操作上的技巧,在各種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中都對教育和領悟的功能進行了強化。同時,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具備著一種咨詢的功能,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個別談心法和心理咨詢中的個體咨詢非常相似。因此,心理咨詢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著一種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關系。
2.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工作的區別。心理咨詢的實施是由咨詢者運用心理學的知識、方法和理論,以協商和交談的方式幫助來詢者解決認知和情感上的問題,以提高來詢者在心理上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自主能力。心理咨詢中,其對人內在潛能的發揮給予了特別的強調,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可供描述的人格傾向,如學生的興趣、需要、動機、世界觀等。在咨詢的內容范圍上,心理衛生、人際關系、職業選擇、學習生活、心理障礙等很多方面都有涉及。心理咨詢強調對當事人的尊重,咨詢中暗示引導的實施并不是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學生,而是針對來詢者所存在的問題給予正確的引導,促使來詢者心理上的健康發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研究大學生政治思想和行為活動規律的學科,所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學生發展方向上所面臨的問題,以促使學生能夠針對社會的道德行為規范及要求發展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其主要是為了解決學生發展方向上所帶有的鮮明的時代性問題。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前的開展需求出發,其強調的主體是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及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內容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愛國主義、實踐鍛煉等多個環節都包含其中,是對學生心理和行為的考察與研究。同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依據是從我國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和主導意識形態中探尋的,價值導向色彩非常鮮明。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難點與重點
1.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從研究生的群體特征出發,一般情況下,應屆本科畢業生讀研的年齡大多處于23~25歲,心理和生理上的發育基本成熟,也具備著比較成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自主獨立意識比較強。但正是由于這一原因,研究生非常容易受到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進而會對自己的信仰產生一定的懷疑,社會趨同性比較明顯。而受研究生學習時間比較多的影響,在個體上的交流時間就存在著不足,同時受研究生學業壓力主要在科研上的影響,由學業所造成的就業問題導致研究生的心理壓力比較大。根據研究生的群體特征,在研究生人際關系出現失調、受到不確定性的威脅和挫折、自我概念定位不準、對社會和群體存在非認同性的情況下,研究生的思想就會存在很大的波動,而思想的波動還具有一定的特性,主要表現為:以高度緊張—低恐怖程度或低度緊張—低恐怖程度型焦慮為主,存在一個從醞釀、形成到呈指數擴張的過程,表現形式多樣化,既有顯性焦慮也有隱性焦慮。同時在思想不斷擴大、不斷波動的情況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會受這些因素的影響。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這些變化趨勢和研究生的心理特點呈現著極為相似的一致性。
2.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難點。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指的是特定的主體對研究生思想觀念、道德規范、政治觀點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促使研究生的思想品德符合一定社會和階級需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當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中,其所存在的難點主要有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延續性不夠、教育主體相對單一三個方面。從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本輕研”的現象非常嚴重,而學校中的很多領導者都認為研究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非常成熟,已經成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義不大,因此將重點都放在了院校中的本科生中。從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延續性不夠層面分析,當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過課程和講座的方式進行。但是,相對于研究生三年的學習時間來講,僅通過這兩種方式對研究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并對研究生的第二和第三學年采取放任自流的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連續性不是很足。從教育主體相對單一的模式分析,高校教育采取的是導師負責制。研究生從入校開始就歸屬自己的導師,兩者的交流最多,導師負責研究生學術、生活、思政等各個方面的教育工作。但是,高校中導師的結構是比較復雜的,而導師本身的科研任務就比較繁重,交流水平參差不齊。導師負責制主要體現在對研究生的學術指導上,思想政治教育則是一片空白。
3.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科學,它在高校研究生中的實施,不僅需要以為理論基礎,還需要在心理學、教育學、倫理學等學科基礎上實施。因此,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采用心理學的原理,不僅可以增加它的科學性,也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學開展的有效途徑。從以上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難點的分析發現,在我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中,只重視理論灌輸而忽視教育對象的心理和生理發展規律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時,由于高校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忽視,研究生的心理壓力非常大,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需要逐步加強。隨著市場經濟的轉軌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研究生的人際關系越來越復雜,這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而研究生人生觀、道德觀和世界觀的缺乏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視所引起的。結合這些因素考慮,從以上對心理咨詢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間所存在的聯系性出發,針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問題,從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問題出發,借助心理咨詢的方法和態度,將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以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有效的服務,是現階段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點內容。
四、借助心理咨詢方法,有效服務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1.將心理咨詢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研究生心理障礙的存在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同時對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整體素質水平的提高也產生著直接的影響。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對研究生心理障礙的調整和校正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從心理咨詢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間所存在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關系分析,對兩者之間關系正確的認識和把握,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和科學性的重要途徑。而只有將心理咨詢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進行緊密的結合,并在結合中不斷融合和滲透,心理咨詢才能更好、更加有效地服務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這樣所取得的效果才是最佳的。
2.正視心理咨詢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差異性。心理咨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兩者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性也是不能回避的。從心理咨詢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間所具有的差異性出發,兩者之間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是不同的,在學生工作中也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和各自的優勢。但是,不論兩者有著怎樣的側重和優勢,目前對于兩者的認識都有兩種傾向。一種思想認為,心理咨詢是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一種新形式、新途徑,新的發展方向是不會改變的,而隨著我國教育結構和市場環境的發展,心理咨詢將會逐步取代思想政治工作。另一種思想認為,心理咨詢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心理咨詢的實施是獨立于思想政治工作之外的。從這兩種思想出發,當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看到,將兩者合二為一或同一化,在理論上是一種錯誤的觀點,而理論上的不足也必將引起實踐上的錯誤,將兩者對立必將無益。基于以上觀點,心理咨詢要想服務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對兩者的結合辯證地看待,雖然它們在目的上有一致點,內容上有交叉點,方法上有共同點,但是在性質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那么,在實踐上兩者就需要構成一個同質互補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發揮各自的優勢,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研究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
3.以藝術溝通的心理咨詢方式增強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不可否認,研究生心理問題的存在和他們的就業壓力有著很大的關系。在當今社會競爭不斷加劇和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情形下,研究生的心理壓力、心理矛盾、心理沖突都是最多的。同時,研究生作為社會中的高素質人才,對社會發展中人力資源的儲備提供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問題的開展中,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者一定要采取藝術的心理咨詢溝通方式,為研究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咨詢要想具有藝術性,首先需要對研究生的思想特征、情感特點、需求和偏好等進行敏銳的觀察和了解,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的方式。然后,采取藝術的溝通方式和交流方式,增強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在這種藝術的溝通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采取新的觀念去教育研究生,以朋友的身份和語言藝術進行交流,以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去引導學生,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咨詢的原則和方法自覺地借鑒和運用。因此,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中需要重視心理咨詢,了解研究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采用藝術的方式調動和引導學生的選擇,以使心理咨詢更好地服務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4.建立心理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心理咨詢是一項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而針對研究生所實施的心理咨詢在專業性上的要求更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咨詢教師的職業素質對思想政治工作產生著直接的影響。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詢工作結合的實施,心理咨詢教師工作質量的提高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而為了減少心理咨詢中的教育失誤,建立心理咨詢師資格認證制度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在這個問題上,心理咨詢師一定要具備心理學上的相關學歷,并接受過心理教育的專業性培訓,在考核合格后頒發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與此同時,國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也需要針對本地的實際情況,汲取國外的相關經驗來制訂研究生心理咨詢師的任職標準,逐步提高心理咨詢人員的任職條件,保持好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科學性和嚴肅性,更好地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
綜上所述,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上,將心理咨詢工作納入其中,并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這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學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通過本文對心理咨詢和思想政治工作各自的內涵,兩者之間區別和聯系,以及當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難點和重點的研究可以發現,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構建一個良好的心理咨詢體系,對兩者之間的關系辯證地認識和實踐,對研究生心理潛能的發揮有著重要作用,也對研究生生活質量和人際關系的改善有重要意義,是高校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金泉.論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J].滁州師專學報,2009,(01):157-158.
[2]張國兵.試論高校心理輔導與德育工作的關系[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6):67-68.
[3]唐如前.論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雙向結合[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04):246-247.
[4]張建東.德育與心育相結合是增強德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1,(01):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