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肉牛養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 綜述了青海省化隆縣畜牧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同時介紹了配套的調整措施,包括加強畜牧業保障體系建設、合理利用草地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強市場建設搞活畜產品流通等,旨在明確調整目標,指導下一步的調整工作。
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幾年的發展,化隆縣畜牧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方面,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畜產品產量不斷增加,基本滿足了城鄉居民實現溫飽的需要;另一方面,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極大地提升了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創造并增強了消費優質產品和追求生活質量的能力,引起了消費結構的轉換和升級。根據這兩種特征表現,我縣按照國家農業結構調整的總體部署,圍繞提高品質、優化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主題,在畜牧業結構調整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實踐中尚未制定比較系統的結構調整規劃,所以其目標與措施尚需進一步明確,便于指導今后工作。
1畜牧業結構調整重點目標
畜牧業結構調整要適應市場規律變化,就必須在結構上突出質量,把提高畜產品質量作為生產的結構靈魂,增加高品質畜產品的生產,增加能夠滿足多樣化、優質化消費需求的畜產品供給能力。因此,要在產品層次、上市層次、貿易層次上進行結構優化。一方面要努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強化動物產品安全,提高動物檢疫標準,逐步建立國際、國內市場一體化運行機制。根據農業部、省農牧廳關于加快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的意見,我縣畜牧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目標是“兩穩定、兩加快、兩突出”。總體上要抓好奶牛、肉牛羊、細毛羊、絨山羊、生豬和肉雞等六大產業基地建設。要大力發展肉牛生產,積極發展奶牛業,加快發展乳品加工;保持羊的適度發展規模,加快肉用羊品種改良,大力發展優質細毛羊生產,穩定山羊數量,改進羊絨品質;加強生豬品種改良,發展適應市場需要的優良品種;加快發展優質肉雞生產。同時,本地區優質牦牛、肉兔以及特種養殖也是今后市場消費的增長點,要加以扶持培育和開發,形成地方特色經濟。
2實現畜牧業結構調整重點目標的措施
2.1加強畜牧業保障體系建設
畜牧業保障體系包括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動物安全體系、飼料生產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
2.1.1良種繁育體系。加大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實施畜禽良種工程。要堅持扶優扶強的原則,逐步形成一套以市場競爭為基礎的、穩定合理的投資機制。鼓勵、引導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興辦畜禽繁育企業,逐步建立和完善種畜禽生產經營的市場體系和運行機制。加強種畜禽管理,強化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規范種畜禽經營行為,加快推行種畜禽品種標準和質量標準,開展種畜禽測定工作,提高種畜禽質量。
2.1.2動物安全體系。加強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動物疫情測報、診斷監測和獸藥殘留監測系統,繼續組織實施好動物保護工程。增加對重大動物疫病防治的專項經費,落實防治預案,強化對飼養、流通、屠宰等環節的防疫檢疫監督,有效控制動物疫病的發生與流行。建立完善的動物衛生質量體系,開展畜禽產品安全監督和檢測,將畜禽產品安全納入法制化、標準化管理軌道,確保畜禽產品衛生安全。
2.1.3飼料生產體系。在繼續抓好農副產品利用的同時,促進專用飼料生產,培育和發展飼料工業,填補我縣無飼料加工企業的空白,提高飼料加工的整體效益,確保飼料質量與安全。
2.1.4信息服務體系。建立現代化的信息傳輸網絡,實行畜牧業信息制度。盡快實現省地縣畜牧部門之間的計算機聯網,逐步形成現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傳播系統,加強對畜牧業經濟運行狀況的監測和掌握,引導生產者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實現生產與消費結構的對接精準化,防止畜牧業生產大起大落。
2.2充分依靠科技進步
畜牧業結構調整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提高質量,增加效益。要充分利用科技增收計劃等,推廣一批重大先進實用技術。采取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建設畜牧業科技示范園區、示范推廣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實用技術普及。加強對畜牧科技人員和農民的技術培訓,采取短期培訓、崗位培訓、綠色證書達標培訓相結合,更新知識結構,充實養殖技術知識,提高勞動者素質。
2.3合理利用草地資源,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草地是畜牧業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是重要的生態屏障。發展草地畜牧業,加快草地生態建設步伐,有利于畜牧業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利于地區穩定和民族團結,要把草地建設作為治理生態環境的重大舉措來抓。要堅持草地保護、建設與合理利用相結合的方針,加大人工種草、改良草地和圍欄封育的力度,科學管理,合理利用,進一步防止草地生態惡化,全面提高草地生產能力,促進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2.4加強市場建設,搞活畜產品流通
繼續堅持放開市場、多渠道搞活畜產品流通的政策,鼓勵產銷直掛,堅持多種經濟成分并存,鼓勵各類生產合作組織、經紀人、技術服務組織參與畜產品流通,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加強畜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建設和規范畜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加強管理,逐步形成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畜產品市場體系。
一年來,在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農業廳的指導下,全市畜牧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大及中央、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建設優質肉豬、肉牛、肉羊和奶水牛四大基地,緊緊抓住生豬市場好、國家扶持力度大和群眾養豬積極性高的有利時機,狠抓扶持政策落實、科技推廣和行政執法,促進了畜牧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2009年畜牧業生產形勢回顧
(一)主要成效
——畜牧生產發展態勢強勁,存出欄保持快速增長。2009年,全市預計實現肉類總產23.2萬噸,畜牧業產值3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8%和10%。生豬存欄216.57萬頭,肉豬出欄225.38萬頭、豬肉產量19.07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94%;、 7.4%和11.78%。牛存欄60.08萬頭,牛出欄14.05萬頭,牛肉產量1.97萬噸,同比分別增長3.75%、8.16%和16.57%;羊存欄40.63萬只,羊出欄23.86萬只、羊肉產量0.54萬噸,存欄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出欄和肉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0.62%和12.5%。家禽存欄539.62萬只、家禽出欄760萬只、禽肉產量1.69萬噸,禽蛋產量9727.8噸,同比分別增長5.49%、10.8%、8.3%和2.42%。畜牧業已成為我市農民增收、新農村建設的主導產業之一。
——產業基礎得到夯實,發展后勁增強。2009年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已發展到25家;民營種畜禽場18家,新增12家;規模化養殖場(大戶)快速發展到78戶;養殖示范村、養殖小區建設穩步發展,示范村165個,標準化規模養豬小區11個,養牛小區9個。XX年-2009年,中央財政投資的1310萬元,扶持78個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拉動社會投資近6000萬元;全市72個鄉鎮883個行政村動物防疫配備了冷藏設備。隨著產業基礎的不斷夯實,我市畜禽良種繁育體系、防疫冷鏈體系初步得到了健全,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有了明顯增強,為加快全市現代化畜牧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畜禽養殖模式有創新,現代化畜牧業發展步伐加快。在畜牧部門的協調下,農村信用社通過“找路子、出點子、送票子”支持尹家壩養殖小區以“信用社+養豬協會+農戶”養殖模式發展生豬生產取得成功。信貸支持規模養殖新模式得到了省委白恩培書記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廣。騰沖縣推行“正大畜禽一條龍”養殖模式,2009年3戶養雞示范戶實現銷售收入210萬元,純收達12.3萬元。按照省農業廳、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扶貧辦出臺的《關于加強與泰國正大集團合作加快全省現代化畜牧業發展意見》的要求,市縣(區)畜牧局正在尋求與正大集團更大范圍的合作。
——挖掘培育了全國唯一的河流型水牛品種,擴大了**豬的選育,為畜牧業發展提供寶貴的種質資源。2009年,我市加強了與省農大的技術合作,以市種豬場為載體,以遺傳資源保種場項目建設為支撐,擴大了**豬的選育。目前該場已選育純種**豬408頭(能繁母豬386頭、公豬22頭),共九個家系;已向社會提供純種**豬216頭,優質二元雜母豬1217頭。同時加強了奶水牛業基地建設,通過選育擴繁及相關試驗研究等工作,“檳榔江水牛”于2009年8月25日通過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認定公告,結束了我國無河流型水牛的歷史。目前在騰沖縣建立了500頭以上的養殖場2個,200頭以上的養殖場(小區)2個,100頭以上的養殖示范村6個,水牛奶產量2009年有望突破XX噸。通過挖掘培育全國唯一的河流型水牛“騰沖檳榔江水牛”品種,擴大地方優質豬種“**豬”的選育,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種質資源。
——全面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部門服務職能增強。按照《國務院關于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和省、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的要求,我局積極推進基層獸醫體制改革。五縣區的獸醫體制改革工作年底前可全部結束,基本建立了畜牧獸醫行政管理、技術支持、執法監督三大服務支撐體系,進一步加強了畜牧獸醫隊伍建設,為全方位搞好服務提供了保障。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1、抓好疫病防控工作,保證畜牧業健康發展。一是認真貫徹“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獸醫工作方針,抓好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為重點的畜禽強制免疫工作,為畜牧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據統計,全市春秋防期間累計免疫豬瘟1350.58萬頭、豬藍耳病293.5萬頭、豬牛羊口蹄疫免疫472.15萬頭只、禽流感599.82萬只。平均免疫密度達85.85%、71.86%、78.93%、67.29%。二是認真對基層春秋動物防疫工作情況進行調研,督促檢查落實保政辦發[2009]64號文件精神,層層簽了防疫責任狀。三是根據市政府對動物疫情測報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分別在五縣區建立了周邊動物疫情測報網點,適時掌握市外疫情動態,變被動防治為主動防堵。今年獲取重大疫情信息四起,收到了提前防范的明顯效果。四是認真組織開展動物疫病免疫效果監測,2009年共完成疫情檢測3089份,完成免疫效果檢測4144份,完成病原學監測采樣送檢527份,完成專項病監測采樣送檢172份。五是配合市人大農環委到五縣區對貫徹實施《動物防疫法》的情況進行了檢查。通過采取綜合防制措施,自去年9月以來,已連續15個月全市無重大動物疫情發生。
2、抓市場監管工作,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一是進一步加強動物檢疫監管。今年全市共開展畜禽產地檢疫149.38萬頭只羽,檢出病畜308頭;畜禽屠宰檢疫45.67萬頭只羽,交通運輸監督檢查生豬5225車次、20.51萬頭,牛1220車次、1.21萬頭。二是切實加大飼料、獸藥安全使用等畜產品安全監管力度。今年,全市共組織出動執法人員1184人次,對32個生豬定點屠宰加工廠、82個肉類銷售市場、72個畜牧業生產資料市場進行檢查,共檢查獸藥、飼料經營戶562戶,整頓市場297個次。三是組織開展了獸藥飼料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2009年共完成獸藥質量抽檢120批,檢驗120批,合格66批,合格率為55%;完成飼料產品抽樣送檢80批,檢測120批(含德宏州送檢40批);對23戶養殖大戶、重點戶使用的飼料進行庫房內抽取飼料樣品,進行違禁藥物抽樣送檢30批;動物性飼料產品抽檢5批;飼料標簽抽查109個,豬尿中鹽酸克倫特羅及萊克多巴胺檢測200份,圓滿完成了全年的目標任務。四是及時開展生鮮牛奶生產、鮮奶收購加工、飼料生產為重點的專項整治行動。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發生后,按照市人民政府和省農業廳的部署要求,我局高度重視,迅速反應,全力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檢查面達到100%,取得了專項整治工作的階段性成果,保證了全市生鮮牛奶和奶制品的安全,保障了牛奶市場的平穩供應和奶業生產的健康發展。五是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違法行為。今年全市共查處各類畜產品流通經營違法案件52起,罰款123738元。通過加大違法案件的查處,對畜禽販運戶起到教育和震懾作用,保障了畜產品交易順暢流通。
3、抓其它工作,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保障。一是積極協助省農業廳、省奶協會在騰沖召開“云南奶水牛發展戰略研討會”,在研討會上我市向大會提供交流論文5篇,展現了中國唯一的河流型水牛資源;協助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在騰沖召開“檳榔江水牛現場審定會議”。6月14日騰沖檳榔江水牛遺傳資源順利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的初審,7月11日正式通過國家審定。二是圍繞“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構建社會和諧”這一主題,在系統內認真組織開展了新一輪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認真貫徹學習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三是以推進機關“三力”建設為切入點,嚴格建立了服務承諾制、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和行政問責“四項制度”;使機關作風有了明顯好轉。四是認真抓了黨風廉政建設和獻愛心活動。今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局黨組及時組織動員廣大黨員、干部職工發揚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解囊相助,踴躍捐款,全局系統共籌得救災款和特殊黨費63392元,為災區的災后重建盡了一份力。11月份又組織干部職工開展了獻愛心送溫暖活動,及時將2050元善款送到扶貧點的貧困戶手中。
4、抓好扶持政策的落實,促進了全市畜牧業發展。一是落實兌現能繁母豬補貼強農惠農政策。2009年能繁母豬補貼(按100元/頭的標準)已下達各縣區,可望在11月底以前兌現結束。二是XX年年完成母豬保險19.55萬頭,參保率達90%以上,2009年度的母豬保險工作正在有序的開展中。三是落實生豬良種補貼政策。指導施甸縣按照省廳的要求,組織實施了160萬元的生豬良種補貼項目。四是落實了騰沖、昌寧兩縣奶水牛良種補貼項目。五是落實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扶持政策,XX年—2009年度投入1310萬元。通過落實兌現中央、省、市等一系列加快畜牧業發展的強農惠農政策,促進了山區畜牧業的發展。
5、抓項目的申報和實施,推進了全市畜牧產業化進程。截至11月底共爭取到中央、省畜牧獸醫專項扶持資金3402.32萬元。其中:①省級畜禽商品基地、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和畜禽品種資源保護項目資金215萬元。②2009年施甸縣實施中央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生豬產業項目資金300萬元;③2009年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510萬元,目前實施方案已批復;④2009—2009年中央扶持奶牛規模化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250萬元;⑤中央財政扶持低溫冰雪災害恢復畜牧業生產資金100萬元; ⑥省級動物疫病防治、畜產品安全監管專項經費91萬元;⑦中央財政支持基層動物防疫工作補助經費195.32萬元;⑧中央省市2009年度能繁母豬補貼1741萬元。通過上述畜牧獸醫建設項目的實施,以及與國際小母牛組織、正大集團等的合作,有力地推進了畜牧產業化進程。
6、抓好畜牧科技術推廣,提高了畜牧科技含量。為規范全市生豬標準化規模養豬場(小區)的選址、規劃、豬舍建設、飼養管理、疫病防治、污物處理等建設標準,組織有關技術人員編制并下發了《**市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規范及備案管理辦法(試行)》。結合“科技幫扶”工程的實施,采取結對幫扶、駐點指導等形式,重點開展了以生豬標準化養殖、奶牛科學飼養、飼草飼料開發利用、牛的凍精改良、豬的人工授精等畜牧實用技術的推廣和培訓,提高了畜牧科技含量和養殖效益。據統計,2009年全市共引進推廣良種豬21545頭(其中:良種母豬20925頭,良種公豬620頭); 開展牛凍精改良30681窩(其中:黃牛改良10527窩、水牛改良19344窩、奶牛810窩);開展生豬改良43.56萬窩,其中人工授精改良28.3萬窩;完成農田種草11.08萬畝;推廣青貯飼料49.72萬噸,氨化飼料11.66萬噸;轄區飼料企業生產配合飼料7500噸,推廣配合飼料18.52萬噸;派出科技人員200名,重點掛鉤幫扶30個新建科學養畜示范村,500戶養畜專業戶,20戶龍頭企業。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農業院校;工學結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8-0063-02
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為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工學結合”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切入點。然而,工學結合的實施對外涉及學校、企業、行業等多個層面,因學校類型、專業設置的差異而面臨不同的機遇與困難。對內涉及教學計劃、學生管理、就業等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是一項“牛鼻子”工程,很容易走形式、擺架子,千人一面,缺乏特色。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是陜西省成立最早的一所農業特色鮮明的省屬高等職業院校。學院在長達70余年的辦學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了農業院校產學研合作的五種模式,已成為學院鮮明的辦學特色。2006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示范院校建設單位,學院在繼續加強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審時度勢,調整思路,面對農業院校服務對象規模小、經營松散、企業化程度低、組織困難等特點,積極發揮地方政府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探索適合農業院校特點的工學結合新途徑,在完善和創新產學研合作五種模式過程中,確立了“校縣合作搭臺、工學結合切入、五種模式運作、育人服務雙贏”的新思路,使工學結合更貼行業特點,更富學院特色。走出了一條符合高職教育規律,貼近社會發展需求,體現農業院校辦學特色的工學結合強校之路。現對五種模式進行淺談。
一、技術服務型
技術服務型就是依托學院科技和人才優勢,積極主動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這種模式已被學院輻射推廣到陜西渭北旱塬、關中平原、陜南秦巴山區、甘肅河西走廊四個不同生態地區的8個縣。在具體服務地方經濟過程中,滲透穿插任務驅動、工學交替、頂崗實習、項目導向等工學結合模式的實踐,使教師有所得,學生有所獲。
1988年,學院在陜西南部秦巴山區的鳳縣平木鄉建立了林科教示范基地。多年來,學院不間斷地派出科技人員住基地鍛煉,幫助山區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脫貧致富。在實踐中,創立了山區林業經濟開發與技術推廣的兩個示范模式,一是“河谷糧油,丘陵果藥,淺山牧菌,深山林木”的林業產業開發模式;二是“林科教結合,政技物結合,產供銷結合,貿工農結合”的技術推廣組織模式。到2006年底,鳳縣平木鄉糧食用地由原來的3.6萬畝減少到2萬畝,而糧食總產由原來的400萬公斤增加到434萬公斤,人均43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390元增加到1240元。
2007年,學院結合鳳縣產業結構調整,組織動物工程和生態系6名教師、畜牧和林業技術專業180多人次,學生在基地指導農民發展花椒種植和土雞養殖。先后舉辦科技知識講座7期,受訓農民600多人次,幫助該縣13個鄉鎮發展土雞70多萬只。在具體生產過程中,使畜牧專業學生掌握了土雞孵化、育雛、養殖、雞病防治等技術。駐點教師編寫工學結合教材2本,撰寫科研論文4篇,完成科研課題5項,在社會服務中實踐了工學結合模式的探索。
二、基地示范型
基地示范型就是學院結合開辦專業及師資現狀,將學院有關科研推廣項目,按其項目特點,集中到同一區域,依靠地方政府的統籌職能,由科教人員組織村組、農戶參加,采取“政府+科教人員+農戶”的模式,通過樹立典型,促進成果轉化,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其他農戶共同發展。這種模式適用于農業經濟發展的一般水平,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比較高,對農業新技術接受能力較強的地區。在基地示范型模式推廣中,可以實踐項目導向、工學交替、產學一體等工學結合模式。
學院最早于1984年在陜西渭北旱塬的國家級貧困縣――彬縣小章鎮建立了農業科學綜合試驗示范基地,緊密結合當地區域經濟的特點,抓點帶面,輻射全縣,服務渭北地區,實行農科教三結合,實驗、示范、推廣三結合,農業開發、科技開發、智力開發三結合。近兩年先后選派了13個專業的42名教師在基地蹲點,建立科技服務體系,狠抓農民技術培訓,幫助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普及推廣實用技術。先后將“小麥地膜覆蓋栽培試驗研究”、“旱地烤煙配套栽培技術推廣”等49個旱地農業研究和推廣項目集中在該基地實施,由學院與彬縣政府組成領導小組,負責組織管理。特別是近幾年,以農業資源綜合開發和持續、高效利用為主攻方向,以農業產業化的技術開發、改造為重點,提升農業產業結構的層次,使農科教結合的深度和廣度有了新的突破,在陜西被譽為“小章經驗”。2003年全鎮多經產值達到4125萬元,比1999年3617萬元增長了14%;糧食總產8946噸,比1999年7870噸增長了14%;人均純收入1840元,比1999年1320元增長了39%,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21.8%。僅果業一項2000年就帶動當地農民創經濟效益1.7億元。自基地建立以來,先后承擔省部級農業研究課題49項,獲省級成果獎勵3次,部級獎勵2次。先后有兩名教師被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和省勞動模范,一名教師被授予陜西省突出貢獻專家。小章鎮曾被評為“全國科技興村示范鄉鎮”,學院也被評為“全國科教興村先進集體”。2003年,陜西省教育廳與學院合作,將彬縣基地建成“陜西省教育廳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按省級重點實驗室同等對待。
2007年,為積極實踐工學結合模式創新與改革,學院選派3名教師常年駐點。生物技術專業3個班130多名學生在基地開展小麥區域試驗田間調查、大田作物測產等課程實訓鍛煉,指導農民發展沼氣386口,參與課題研究的學生有80多名。園藝技術專業學生3個班123人幫助農民修剪果樹860多畝,推廣設施農業、綠色果品等新技術12項,示范基地所在村人均增收368元。園藝技術專業學生掌握了果樹整形修剪、花果、土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有3名學生通過工學結合實踐鍛煉,承包了6畝果園,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三、科技包村型
科技包村型就是由縣政府確定年度目標任務,學院選派專業教師和學生組成承包團隊具體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學院可以實施探索任務驅動、頂崗實習、工學交替、項目導向等工學結合模式。
2001年開始,學院選派40多名教師500多名學生,深入學院所在地楊凌四鄉一鎮12村,開展科技包村及實用技術推廣工作。以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中心,促進農村由傳統農業向集約農業轉變,經驗農業向科技農業轉變,為楊凌經濟發展和農村產業開發提前、產中、產后服務,努力實現農民增收1000元的目標,解決楊凌“燈下黑”的問題。學生進駐養(種)殖場,具體參與生豬、奶牛、肉鴿飼養,參與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園藝專業學生掌握了蔬菜選種、栽培、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學院在所包的12個村共設立13個科研推廣項目,并在包村中配套相應的物資和資金,累計總經費達到40萬元。累計下鄉教師3247人次,共指導設施大棚1094座,綠化、果樹、花卉苗木874畝,建設畜牧小區5處,存欄奶、肉牛1561頭、生豬1125頭、羊899只,指導果園400畝,總產值620萬元。所包12個村2003年人均年純收入達3323元,比2000年增加1678.8元,最高的梁氏窯村達到1785元,《中國教育報》以“增加農民收入,教育大有可為”為題做了頭版頭條報道,并加了編者按。
四、專家大院型
專家大院型就是由縣政府出資建設專家大院,為科研人員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條件,學院選派專業人員進駐大院,帶領學生開展科研推廣,組織生產性實踐技能訓練。在生產實踐中可以探索訂單培養、頂崗實習、工學交替等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2007年6月,學院與寶雞千陽縣簽定農業科技合作協議,寶雞市政府投入專項資金10萬元,市農科所投入6萬元,楊凌示范區也注入農業科技推廣專項資金20萬元,在千陽縣南寨村為學院專家教授建成集科研、辦公、生活為一體的專家大院。其中建筑面積410平方米,種子晾曬場400平方米,購置了部分實驗儀器,承包了30畝實驗用地,初步滿足了專家開展科研推廣的基本需要。學院派育種專家趙瑜研究員進駐專家大院,帶領5名青年教師和生物技術、園藝技術260多名學生開展旱地農業技術推廣,舉辦知識講座4期,培訓農民600多人次,推廣學院選育的小麥新品種“武農148”3萬畝。學生在鄉鎮農技推廣站具體承擔農業技術員工作,指導農戶開展旱地小麥地膜覆蓋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工作。基地進一步促使學院教師走出課堂,走進田間地頭,把教學、科研、生產、推廣有機結合,為鍛煉和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實現教學與生產的有機對接。
五、企業帶動型
企業帶動型就是依靠合作企業,廣泛開展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等工學結合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帶動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在這種模式實踐中,可以探索訂單培養、頂崗實習、工學交替、產學一體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
2007年,學院在165個校企合作企業中聘請119名企業管理和一線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有11300人(月)的學生在合作企業完成了頂崗實習任務,占在校生總數的86.9%;1028名學生已與合作企業簽定就業協議。
生物工程系副教授楊安平利用自己的專利產品“優比侵種劑”開辦了楊凌恒立科技公司,員工基本由生物工程系教師和學生組成,定期接受學生頂崗實習,參與產品的生產全過程。生態系副教授陳祺開辦楊凌五維園林咨詢有限公司。設計、繪圖、施工全部由該專業學生來完成,企業員工基本為學院畢業生。2007年9月,學院園林專業4名學生參加了全國高等農業院校職業技能大賽,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動物工程系副教授楊和平擔任興平市星光良種豬繁育養殖有限公司業務經理,有17名學生在該公司頂崗實習。今年5月26日總理到該公司視察,楊和平副教授和6名頂崗實習學生受到溫總理親切接見。
楊凌職院工學結合的新視點是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逐步完善的。面對涉農企業密集崗位少、大型龍頭企業少、企業頂崗實習需求少和專業與農戶結合多、組織農戶與政府聯系多、學生生產實習與季節關系多等“三少”“三多”的矛盾,學院立足涉農專業現狀與優勢,以有為求有位,把著眼點放在新農村建設上,按照專業類型的不同特點,把學生帶到農戶的田間地頭,帶到農戶的果園、設施蔬菜大棚、畜牧養殖小區,讓學生在具體生產過程中去學習、去實踐、去生產。既培養了學生學農、愛農、務農的良好思想道德,鞏固了專業思想,又練就了過硬的建設新農村的業務技能,實現了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培養的“雙贏”。楊凌職院的做法,可以說是立足專業培養目標,實現“工”與“學”有效對接的有益探索與實踐,具有創新性和借鑒性。
參考文獻
1 劉永亮.以特色和品牌 破解“三農”難題[M].職教論壇,2004.1
國外農產品價格調控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全文如下:
摘 要:從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的視角出發,全面系統地歸納總結了以美國、歐盟和日本為代表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在農產品價格調控方面的具體做法,并對這些做法的共性進行了抽象概括;同時,在緊密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指出了國外農產品價格調控經驗對我國的啟示,認為我國要確保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政府應從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的每一個環節著手,不僅要重視農產品的均衡穩定供給,還需要重視農產品的流通與銷售。
關鍵詞:農產品; 價格; 價格波動。
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農產品價格基本上是穩定的;改革開放以來,伴隨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我國農產品價格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先后出現了 19821990、19901999、19992002、20022006、20062009 年等 5個完整的波動周期[1]
近年來,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問題表現得尤為明顯,從蒜你狠到姜你軍,從豆你玩到糖高宗,從藥你苦到棉里針,從蘋什么到玉米瘋,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研究農產品價格波動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必要性。
1 國外農產品價格調控的具體做法。
1.1 美國。
美國是全球城鎮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其城鎮化率超過 82%,農業人口數量遠低于發展中國家,但美國農業生產方式和生產力都處于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列,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程度高,農產品價格保持基本穩定。
1.1.1 從農產品生產的角度來看 高效的家庭農場為農產品的均衡穩定供給夯實了基礎,為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提供了保障。 以銷售額 25 萬美元為界,將美國家庭農場劃分為小型農場和大型農場, 在全美約 205 萬個家庭農場(平均規模 193.4 hm2)中,小型農場約 180 多萬個、占 90%以上,近年來發展較快的公司農場也接近 10 萬個。 與傳統的分散農戶相比,農場土地實行集約化經營,農業機械化程度高, 各種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大力推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高,優質農產品的生產有保障,在供求規律的作用下, 市場上農產品價格不可能大幅度波動。同時,不同區域之間的農場還非常注重分工和專業化生產,區域農業資源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玉米帶、小麥帶、棉花帶等產地農產品品牌效應明顯,肉牛、奶牛、豬肉、禽肉、羊及羊毛生產基地也較為集中。 以肉牛產業為例,肉牛一般多在西部的密蘇里等州放養,到了一定的階段,農場主將肉牛運往德克薩斯、 加利福尼亞和中北部玉米帶的科羅拉多等州催肥,最終將肉牛屠宰銷往世界各地市場。
1.1.2 從農產品運輸的角度來看 便捷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為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創造了條件。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美國擁有高度發達的公路及鐵路運輸網絡,在農產品產地較為集中的情況下,農產品能夠快速及時地運往國內外銷售市場。由于是家庭農場式作業,農產品收獲后,可迅速地將農產品運往批發市場,由批發市場的裝卸、包裝企業進行包裝,然后再組織發貨。 據統計,美國近 80%的農產品是從產地經過配送中心直接配送到零售商, 僅 20%左右的農產品通過車站配發市場進行銷售。此外,在農產品運輸過程中,美國專業的裝卸公司、運輸公司、加工和分類配送中心等極為發達,甚至銀行和郵局也參與其中。 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農產品的運輸涉及的機構眾多、服務齊全,這些機構不僅有利于農產品的快速運輸,對于降低農產品的價格也有重要作用,農產品滯銷的問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 以目前美國交通網絡和農產品流通機構的服務能力為例,按照常規的運輸方式, 東海岸農場主收獲的農產品可以在 2 d 內運到西海岸,部分生鮮農產品基本上可以做到當天收獲、當天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 總體上看,美國農產品運輸渠道相對較短,運輸環節較少,運輸效率遠遠高于一般國家,這對于確保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1.3 從農產品銷售的角度來看 高度發達的農產品銷售體系為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提供了支撐。美國農產品的銷售市場主要有產銷地批發市場、 車站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大型超市)等。 一般產銷地銷售市場主要位于生產地和銷售地的中心,農產品收獲后可以快捷地銷往銷售中心,由銷售中心進行分級定價、質量檢測、包裝處理等,再將農產品銷往國內外農產品市場;車站批發市場一般位于城里,地理位置便利,來自其他產地的農產品多在車站批發市場集中,由車站批發市場銷往外地,轉運、銷售非常便易;零售市場(大型超市)往往更接近消費者,特別是近些年來,大量零售市場(大型超市) 更多地涉足批發領域, 超市農產品進價成本更低,出售價格也較以往低,更符合普通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1.2 歐盟。
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區域經濟體,歐盟在農業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競爭力越來越強。 歐盟農業的發展不僅在確保歐盟內部農產品均衡穩定供給方面夯實了基礎,還為歐盟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創造了條件。 無論是 1992 年以前的歐共體, 還是 1992 年以來的歐盟,重視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已成為廣泛共識, 這為歐盟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提供了保障。
1.2.1 從農產品生產的角度來看 歐盟高度重視農業環保,重視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夯實基礎,為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創造了條件。 在農產品生產方面,歐盟政府為確保高品質農產品的供應,通過提供財政補貼的方式,引導農民減少化肥、農藥和滅草劑的使用,鼓勵農民減少牛和羊的存欄量,支持農民自覺提高農產品的品質;為避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浪費行為,歐盟政府鼓勵農民放棄農業利用價值不明顯的土地, 拋棄粗放型耕作方式,鼓勵農民休耕。 表面上來看,歐盟政府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產品的播種面積,但是,隨著大量高科技的投入,農業機械化程度顯著提高,農產品總量不降反增,保障了高品質的農產品供應,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 從長遠來看,重視農業環保,重視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整個歐盟農業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為歐盟農產品的長期穩定均衡供給創造了條件,有利于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 特別是休耕方式的實施,一方面可有效減少農產品的總量,科學調節農產品的供求,為農產品價格的穩定夯實基礎;另一方面,休耕的方式可以為土地資源的長期使用創造條件, 為未來歐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此外,歐盟政府還非常重視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注重對山區、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援助,為農產品在不同區際間的均衡供給創造條件。
1.2.2 從農產品運輸的角度來看 歐盟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運輸的軟件環境建設,為農產品的流通創造條件,有利于確保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 從歐盟現有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來看,農產品的運輸總體上較為便捷,特別是 1992 年以來,歐盟政府著力改善現有農產品流通體系,新建農產品運輸所需要的基礎設施。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歐盟政府在重視硬件環境建設的同時, 還高度重視農產品運輸的軟環境建設。 例如,歐盟政府高度重視儲藏補貼政策在穩定農產品價格方面的作用,在農產品集中上市的旺季,歐盟政府會向農產品生產者或經銷商發放補貼, 讓他們將農產品儲藏一段時間,然后再投入到市場中,盡量避免農產品集中進入市場導致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 此外,歐盟政府還注重對涉農運輸企業的引導, 鼓勵企業盡量到政府修建的物流中心轉運農產品, 切實發揮現有物流體系在農產品轉運銷售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歐盟內部,政府制定統一的標準,對農產品包裝、質檢、轉運提供一切便利,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產品的銷售成本,為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創造條件。
1.2.3 從農產品銷售的角度 來 看 歐盟對內實行價格支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 歐盟農產品的銷售主要通過批發市場、連鎖超市等進行。 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是, 歐盟農產品對內實行價格支持的政策具有鮮明的特色,主要包括目標價格、干預價格和門檻價格 3 個方面, 目標價格主要針對農產品的生產者,門檻價格主要針對進口的農產品,而干預價格則針對歐盟內部農產品的銷售。 按照規定,當市場上農產品價格低于干預價格時, 市場管理組織將會以干預價格無限制地收購農產品, 最大限度地維護農產品生產者的切身利益。 很顯然,干預價格代表了歐盟內部市場有關農產品的最低價格,也就是農產品生產者的最低收入。從長期來看,干預政策能夠有效調動農產品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為農產品均衡穩定供給提供保障。
1.3 日本。
日本雖為當今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但日本本身的資源比較匱乏,山地和丘陵占日本國土面積的 80%,土地貧瘠,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堿土居多,可耕土地面積有限。雖然資源有限, 但日本農業的發展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其農業發展成效顯著,農產品價格總體上來看也基本穩定。
1.3.1 從農產品生產的角度來看 日本高度重視農協等涉農組織的作用,為有限土地資源的精耕細作提供保障,為確保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夯實基礎。 針對近年來日本國內老齡化日益嚴重、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日本農戶開始成立公司、組合、農協等組織,進行大規模農業生產。與過去的分散農戶相比,各種農業組織力量更為雄厚,各種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有限的農業土地資源得到精耕細作,農業生產率也有了顯著提高。 例如,日本農協充分利用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優勢,對個體農戶提供全方位的生產指導,從農業發展規劃的制定,到農戶種子、農藥、化肥的選擇等均提供咨詢指導,保障了農產品的品質, 農產品單產和總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日本各種農業團體接近 10 000 多個, 涉及種植業、 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為日本農業的發展提供支撐,也為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夯實了基礎。
1.3.2 從農產品運輸的角度來看 高度重視以農協為代表的涉農組織的作用, 為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創造了條件。 近年來,日本物流業的發展極為迅速,農產品流通的專業化程度、自動化水平都很高,而且對物流信息的處理手段也很先進。 日本的農產品從農民(農協或產地經紀人)手中,往往會經過批發商、經紀批發商、采購商,然后經超市進入消費者手中,農產品流通渠道復雜、環節多、手續繁瑣,但是,消費者所購買的農產品品質能夠得到保障。
這是由于有農協等專業涉農組織直接介入農產品的各個流通環節,農產品的檢測、包裝、存儲都能夠得到保障,農產品滯銷或損壞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為了保證農產品能夠準確及時地到達消費者手中, 日本政府對涉農產品運輸的企業進行了相關的規定,對運輸工具、過程細節、包裝方式等都進行了詳細的規定。 總體上看,盡管日本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所需要經過的環節多, 但由于有政府的介入,各類涉農組織基本上能夠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農產品供應有保障,農產品價格也能夠保持基本穩定。
1.3.3 從農產品銷售的角度來看 農協在農產品銷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確保農產品價格處于平穩的高位運行狀態。 在日本,農協的力量強大,可以利用加工、包裝、運輸、保險、信息網絡等現代化優勢,依賴自己龐大的組織系統,將農產品從農戶手中收購,并進行統一銷售。 隨著近年來大型連鎖超市的發展, 農產品終端銷售也越來越向超市集中。 與其他國家相比,日本農產品統一銷售的優勢也非常明顯。 農協統一銷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障農產品的質量、數量,也有利于避免小農戶難以面對農產品市場價格風險的問題, 對于調節市場上農產品的均衡供給也有顯著的作用,有利于抑制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
當然, 農協統一銷售也有其顯著的弊端, 如造成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鏈條中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 按照日本《零售法》 的規定, 批發商收取 4%管理費, 中間批發商10.9%,零售商 43%,農協等 43.6%,生產者僅占 28.5%[2]。
總體上看,日本農產品的銷售專業化程度較高,市場上農產品能夠均衡穩定供給,但農產品流通環節多、手續復雜,相應最終農產品的價格也是處于平穩高位運行態勢。
2 國外農產品價格調控的經驗。
2.1 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農業均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都是不容動搖的。 農業的發展不僅滿足城鄉居民的飲食需要,還可以為其他產業的發展夯實基礎, 農業基礎性地位的穩固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和制約著整個國家的安穩程度[3-4]。
正是認識到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重要性,無論是美國、歐盟,還是日本,均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對涉及城鄉居民飲食需求的農產品均衡穩定供給問題尤為關注。 美國和日本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重視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穩步提高農業生產率,竭力確保農產品有效均衡穩定供給,為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夯實基礎。 雖然與美國和日本的側重點不同,歐盟更為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所采取的以休耕為代表的政策, 不僅有利于直接調節市場上農產品的均衡供給、穩定農產品的價格,也有利于農業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因為過度耕種只會導致土地資源的枯竭。
2.2 在行動上, 卓有成效地實施了一系列適應本國國情的農業政策。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如何將這種共識全面貫徹到實際行動中,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卻存在很大的差距,美國、歐盟和日本在此方面做得極為成功。 雖然美國、歐盟和日本在發展農業生產、調控農產品價格方面都采取了迥然不同的政策,但這些政策都是適合這些國家和地區實際情況的。 美國是名符其實的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不可能采取個體農戶耕作的方式來發展農業生產,只可能走集約化農業發展道路;在農產品運輸和銷售方面,美國交通體系和物流體系(農產品流通體系)高度發達,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水平高。 歐盟國家絕大多數屬于發達國家行列,但不同國家的實際情況不同,要確保歐盟農產品的均衡穩定供給, 確保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必須考慮到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 而資源極度匱乏的日本,要盡量減少農產品的進口,確保農產品的供應,保證農產品價格的穩定,農業生產的發展必須精耕細作,有組織地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一切農業資源的浪費。
2.3 在保障上,全方位、多角度地為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保駕護航。
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涉及到農產品生產者、運輸者、銷售者以及政府等多個不同的團體和個人, 要確保農產品的均衡穩定供給,保證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不僅需要涉農產銷主體的努力,還需要高度重視政府的作 用[5]。 無論是美國、歐盟,還是日本,在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過程中政府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視的。 市場經濟條件下,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預;但是,考慮到農產品的特殊性, 要確保農產品的穩定供給和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必須發揮政府的干預作用,切實將農產品的生產、運輸和銷售等環節置于政府的宏觀調控中[6]。
3 國外農產品價格調控對我國的啟示。
3.1 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 重視農產品的均衡穩定供給。
中央政府應繼續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確保出臺的相關系列興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強化對政策貫徹落實的監督,為農產品的穩定供給創造條件,為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提供保障; 地方政府在全面貫徹落實中央興農惠農政策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區域的資源比較優勢,科學合理地引導農業生產, 杜絕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一哄而上盲目生產的現象發生,并積極大力探索新型家庭農場的發展,創新農地流轉方式,支持、鼓勵和引導農業的集約化經營,為農產品的穩定供應和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提供支持[7-8];涉農生產主體(包括個體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涉農中小企業)應本著節約資源、務實生產的原則,積極采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 在充分保障農產品產量的同時穩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確保物美價廉農產品的有效供應,夯實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的基礎。 針對當前城鎮化進程加快的現實,地方政府需要高度重視對土地資源的使用, 重視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農產品的旱澇保收創造條件。
3.2 從行動上重視農業價格波動問題, 出臺有利于農產品流通的政策。
針對農產品進城困難的現實,要確保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需要暢通農產品流通的渠道,積極探索產地政府在城鎮開設農產品專賣店的經驗做法, 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轉運農產品中的典型經驗做法,探索壽光模式在產地市場實踐的經驗,千方百計為農產品進城暢通渠道;針對農產品流通中的效率低下問題,政府不僅要科學規劃產地物流體系,強化產地及城鎮農產品市場建設,還需要大力扶持涉農主體從事農產品的轉銷工作, 縮減農產品流通的環節,為農產品便利快捷地流通創造條件[9-10];針對農產品流通中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 政府應該強化宏觀調控政策,有效降低城鎮超市農產品上架的費用,有效分配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利益, 讓更多的利益主體參與到農產品流通的過程中來; 針對農產品流通中的違法亂紀行為,政府應該強化監管力度,高度重視農產品食品安全問題,強化農產品的產地標記意識,重視產地農產品品牌建設,切實保障農產品消費者的切身利益。
3.3 完善有關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的相關配套政策。
在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過程中, 要重視農村金融發展的作用, 切實讓農村金融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經營,有效解決涉農主體的融資訴求問題;要高度重視農業保險的發展, 不僅要全面調動涉農主體購買農業保險的愿望,還需要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保險品種,切實保障購買農業保險的利益群體的利益; 要高度重視財政稅收政策的作用, 對涉及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的主體,應從農業補貼、稅收優惠、稅收激勵等方面作出努力,切實保障農產品均衡穩定供給和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大力完善我國應對國外農業反傾銷的舉措,盡量避免我國農產品市場受到國外農產品的沖擊, 確保農產品市場的穩定[11-12];高度重視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過程相關政策、法律和法規的制定、完善工作,為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提供法律保障, 為整個農產品市場的繁榮穩定創造條件,為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提供保護。
參考文獻:
[1] 李國祥。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分析及其調控思路[J].農村金融研究,2011(8):8-14.
[2] 楊菁。國外的農產品貿易與市場流通[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105.
[3] 魯釗陽,邱新國,廖杉杉。農產品價格穩定的民生效應分析與對策[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13(1):23-27.
[4] 廖杉杉。農業職業教育對農產品流通企業發展的影響[J].管理現代化,2012(5):57-59.
[5] 廖杉杉,魯釗陽。基于民生導向的農產品流通體系重構研究[J].農業考古,2013(1):89-92.
[6] 廖杉杉,魯釗陽。農產品價格風險的成因及規避機制研究[J].農村經濟,2013(3):27-30.
[7] 顧國達,方晨靚。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國內傳導路徑及其非對稱性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1(3):12-20.
[8] 魯釗陽,廖杉杉。農產品流通企業發展的增收脫貧效應研究[J].求實,2013(3):86-88.
[9] 盧凌霄,周應恒。農產品流通效率衡量的研究 :一個文獻綜述[J].財貿研究,2008(6):40-44.
[10] 黃季焜,王曉兵,智華勇,等。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2011(1):4-12.
1推進基地建設及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實踐
服務體系建設被視為“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主要內容[2]。在新農村建設的綜合需求和本區域發展的創新需求驅動下,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以需求為導向,積極對接了相關地市及其下一級的農業相關部門,按照《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方案》的指導思想,展開了新農村服務基地的建設工作,在打造多功能農業綜合服務示范基地、推進農業特色產業基地、布局分布式的服務站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并為地方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務。1.1以聯合打造多功能農業綜合服務示范基地為紐帶,深化和豐富校地戰略合作內涵。我校擁有多學科的優勢和明顯的區域特色,農業學科建設歷史悠久,涉農專業全面,服務新農村有很大的潛能。學校早已積累了一定的校地合作經驗,在原有基礎上,以新農村發展研究為平臺,與多地簽訂了共建多功能農業綜合服務示范基地協議,進一步深化和豐富了校地戰略合作內涵,提升了校地合作工作實效。例如,學校本著“真誠合作、優勢互補、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與南寧市良慶區人民政府簽訂科技合作框架協議。在此基礎上,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與良慶區農林水利局簽署了共建農業綜合服務示范基地協議。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組織力量對良慶區農業發展現狀和經濟發展趨勢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對良慶區的區域農業經濟發展進行了戰略研究,并針對良慶區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開展科學研究、技術支持和攻關行動,其中良慶區南曉鎮先期示范水肥藥一體化種植節瓜新品種項目已得到了當地政府和老百姓的積極認可,輻射帶動效益明顯。目前,正在協助良慶區開展“美麗廣西、生態鄉村”建設,在新農村整體規劃、生態環境治理等多方面提供技術支持;通過構建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區域中心,為基地范圍內農業從業人員提供便利的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供銷、土地流轉等信息的收集整理與、在線咨詢、電子商務等全方位農業產業化信息服務,加強了良慶區農業信息綜合服務能力建設;深化了雙方人才培養工作,依托示范基地,學校不僅著力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師的實踐工作能力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且為良慶區培養和培訓了一批區域基層干部、企業骨干和農民、農村技術能手及致富能人等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構建科技人員、大學生和區內有志于現代農業發展人士的創新創業平臺,鼓勵其通過獨資、合資、入股、承包等多種形式,與企業、農民或農業合作組織等聯合創業,形成利益共同體。經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整合學校現有資源投入基地建設后,集農業成果轉化推廣服務、人才培訓、農技服務和學生實習創業服務等多功能為一體農業綜合示范基地將會促進良慶區的農業發展邁上新臺階。1.2以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為契機,培育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廣西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亟待科學技術的支撐來實現,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精心整合學校豐富農業科技資源,積極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為地方培育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取得較好的階段性成果。在與百色市農業局共建田七特色產業基地過程中,學校特別組建了科研團隊,經常派遣專家到現場指導,已將避雨栽培、通風型遮蔭棚、病蟲害綜合防治、土壤生態調控等技術成果推廣于當地田七種植。目前,示范基地面積已超20hm2(300畝),輻射推廣面積上千畝,創造相當可觀的經濟價值。油茶是貧困縣那坡的優勢特色產業,現有的6000多hm2(9萬多畝)油茶林因管理粗放,產量極低,效益不佳。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先在達臘村實施了百畝油茶低產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設,該項目先期投入近4萬元,已完成高接換冠1hm2(15畝),并培訓熟練嫁接工指導村民改造6.7hm2(100畝),已輻射推廣6個貧困村的低產油茶林近200hm2(3000畝)。改造后油茶的豐產期可維持50a,每畝一年可采摘生茶果1000kg以上,出產茶油40kg以上,僅此一項就可增加農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為培育好油茶產業,同時該項目還將成為那坡縣高產油茶的采穗圃,將為那坡縣其他鄉鎮提供優質的高產油茶接穗。油茶低產林改造示范基地現已建成為一個技術改造精良、經濟效益明顯的示范基地,并正在努力建設成為百色地區的技術改造示范基地、高產油茶的采穗圃以及人才培養的實訓基地。1.3以部署村鎮分布式服務站為路徑,構建貧困地區多元化公益性推廣服務平臺。為及時掌握和滿足廣西區域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的現實需求,廣西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協同涉農學院2015年和2016年都派出科技特派員近120人去農村生產第一線面對面指導,為農民傳授農業技術。另外,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主動與學校派駐貧困村的第一書記對接,依托村鎮布局8個分布式服務站,主要分布在百色那坡、巴馬等扶貧點,并派出科技特派員和相關專家為各服務站帶去新技術、新品種、新項目,幫助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例如,指導那坡縣城廂鎮口角村村民種桑養蠶,打破了當地村民不敢養蠶、不會養蠶的陳舊觀念;在者仲村建立標準化示范養牛基地,選擇優良牛種,開始著力發展高效肉牛養殖產業;在念頭村示范種植黑靈芝,帶動了一大批農民積極參與,并與公司合作開始試驗種植;在鞏固山豆根等中草藥原有產業基礎上,逐步投入資金在百林村建設牛大力苗示范種植基地,為那坡大力發展地道中草藥種植產業奠定了基礎。另外,在分布式服務站構建過程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還組織當地農民參加各種技術培訓,從種植管理技術到銷售渠道都提供了全面的指導和服務,力爭構建完善的貧困地區多元化公益性推廣服務平臺。
2從基地建設實踐工作審視地方高校發揮的社會服務功能
依托地方高校教學和科研資源進行的新農村服務基地建設,在提供科技服務、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引領地方經濟和文化等幾個方面彰顯地方高校自身的社會服務功能。2.1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展現地方高校的科技服務功能。新農村服務基地搭起了地方高校成果轉化與地方科技需求之間的橋梁,能有效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3]。由于多數教師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校內課堂教學與實驗室科學研究,他們的科研究成果轉化與推廣需要學校科技成果推廣管理部門和校外相關中介的服務才能順利完成。目前我國高校科研成果的推介乏力,難以及時獲取和掌握詳細的科研成果供需信息,科研成果被閑置現象是大多數教師的心病[4]。由于農作物生長受地域氣候、土壤、水資源等自然環境影響顯著,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還受到地域的制約,基于本地域環境下完成的農業科研成果很適合在本地域推廣。地方高校教師依托新農村建設基地獲取當地農業技術需求資源,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服務于當地農民,在服務互動過程中提升了農民對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的認識和接納程度,使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在基地建設中直接轉化成為現實的生產力。因此,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的新農村建設基地為本校教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承擔了載體功能,從而充分展現了地方高校科技服務魅力。2.2培養多樣化的農村實用人才,凸顯地方高校教育服務功能。[5]為本區域新農村服務提供充足、技能過硬、樂于務“農”的多樣化人才是地方高校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最根本、最直接的社會功能。農業科學實際上是綜合性的應用科學,其發展離不開眾多學科的支撐,農村實用人才包括生產型、經營型、技能服務型、社會服務型和技能帶動型等多學科的專業人才,地方高校多科優勢為培養了多樣化的農村實用人才創造了條件,新農村服務基地建設則為本校學生到新農村服務及實踐創造了機會。[6-7]學校不僅安排學生到基地實習,還有部分學生主動到基地去為農民服務,為掌握服務農村的實用技術打下良好基礎,也了解了農民、農情,植入了到基層一線工作服務三農的理念。同時,直接面向農民多元化科技服務體系及面對面的技術傳授,為當地培養了一批具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及銷售管理等實用性技術復合型人才或專業人才,在當地起到了示范和帶動作用。2.3推動地方區域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發揮地方高校促進經濟發展功能。[8]地方高校在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建設過程中,主動研究和適應地方產業經濟發展的走勢和需求,立足區域,強化特色,由被動服務轉為主動服務,充分利用自身的學科專業優勢、人才和科研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龍頭作用,全方位為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尋找途徑和方向,提供了多元化的技術支持和指導服務。通過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校地雙方良性互動和協同規劃,地方高校新技術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提高了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技術,壯大了農業特色產業規模,優化地方產業結構。隨著特色產業做強做大,農村經濟結構也逐步得到改良,拓寬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領域。2.4弘揚教育科學文化,發展地方高校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9-10]美國教育家赫欽斯認為大學有引領社會的責任,應如燈塔一樣照亮社會前行,成為喚醒民眾聰智的明燈。教師在基地服務工作過程中,給農村傳播科學技術同時也植入了新的思想觀念和物質文化,為鄉村播種了先進的科技文化意識,促使農民集脫貧致富的思想轉移到依靠科學技術上,強化了村民“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的價值觀,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弘揚了地方高校教育科學文化,引領當地民眾在文明和野蠻、高尚和媚俗、科學與偽科學之間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更好地體現了地方高校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11]。
3制約社會服務功能發揮的要素及成因
3.1建設經費短缺,投入不足。經費短缺影響了地方高校社會服務功能的發揮。地方經濟不發達,地方高校經費籌措能力相對較弱,校內和校外能投入的經費有限,制約了地方高校提供服務的內容和方式,也讓服務的區域受限。自帶科研課題去基地工作的教師往往在用完經費后無法得到后續支持,在基地的工作可能就告一段落了。經費不足還導致學生在基地服務和實習實踐的時間縮短,削弱了實習效果。因為經費緊張,推進新技術時要購買的新設備難以及時到位,基礎設施的建造計劃滯后或擱置,影響了新技術的推廣和試驗。教育培訓因為資金缺乏進展緩慢,覆蓋面小,成效有限。3.2服務隊伍變動大,積極性不高。盡管多數教師對肩負農業科技推廣與服務的重任認識充分,但因激勵機制不健全,到基地從事教學科研的專家教授積極性不高,人員經常變動,去基地服務的專家隊伍并不穩定。當下,在基地工作的教師經常受經費和工作條件等方面制約,學校對農業推廣成果及獎勵關注不夠,認可度不高。高校教師的職稱晉升評定還是著重考慮科研論文和項目經費,教師在基地工作的實踐和農業推廣成果沒有被視為重要支撐材料,故教師到基地工作的熱情不高,在基地工作的責任感不強,教師普遍認為在基地長期從事服務工作難以實現個人發展目標,所以很多教師在基地工作時間不長,服務隊伍缺乏穩定性。3.3校地管理協同性差,服務機制不完善。有效溝通是地方高校了解和引導地方農企及生產經營者服務需求的基礎,因而基地建設及服務工作需要與當地農民形成良性的溝通互動機制。長期以來,當地政府為深化“三農”服務,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做了大量工作,顯然比高校更明晰當地農民需求、地方習慣和禁忌,在與當地村民進行溝通時具有良好的優勢。在基地建設推進過程,雖然已有地方政府介入,但校地雙方沒有建立共同管理工作制度,尚未形成良好的溝通、協同管理服務機制,影響了基地建設工作的推進。3.4服務能力亟待提升,服務成效不顯著。人力資源是高校新農村服務基地取得實效的關鍵。由于經費不足、激勵措施不力、管理手段欠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參與基地建設的教師范圍不夠廣泛,教師很難在基地持續工作較長時間,對基地建設研究不深入,基地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因而基地服務團隊的整體能力有限,基地能提供服務的范圍、內容和形式較為單一,難以取得顯著的服務成效。
4提高和彰顯地方高校社會服務功能的策略
4.1加快基礎建設經費投入,提升社會服務能力。[12]因經費制約,基地的技術產品及服務供給難以滿足農民的切實需求,對基地建設的進度影響很大,相關的基礎服務設施不能及時到位已成為地方高校為地方服務的主要瓶頸。多數地方高校所處區域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政府投入和自身的融資能力有限,且往年的“科技下鄉”服務活動都存在短期性和單一性缺陷。如果基地每年沒有固定經費持續投入,用于服務的基礎設施都無法維修和添加,基地建設服務活動則難以保持持續性和多元化,從而制約地方高校服務能力發揮。為此,地方高校要建立健全經費保障機制,保證基礎建設的投入經費,并切實提高經費使用效益。一方面,要做好預算,設立基地建設專項經費,保證每年有穩定的經費投入。另一方面,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制定適切的優惠政策來促進校企、校地合作,以吸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基地建設,高校要鼓勵基地專家教授們依托基地建設開展與政府、企業之間項目合作,不斷拓寬基地建設籌資渠道。同時,要科學管理基地建設經費,規范經費使用情況,杜絕浪費和濫用財力、物力現象,切實提高基地建設經費使用效益。4.2強化激勵措施,提高教師投身基地建設工作的熱情[13]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基地已成功地實現了與農村的直接對接,在研發和推廣新農技、對村民多元化的指導和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這些主要來自基地教師們的辛勤付出。基層一線基地的工作環境相當艱苦,沒有合理的激勵措施很難吸引教師投身于基地建設工作。地方高校需要進一步強化激勵措施,激發廣大教師到基地工作的欲望,提高教師投身基地建設的工作熱情。(1)以科研項目經費吸引教師投身基地建設工作興趣。教師的科研熱情一般都很高,地方高校的科研資源有限,青年教師經常苦于經費不足無法進行更多的科研工作,資歷深厚的教師也不一定長期有經費維持科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科研能力提升和科研活動的持續性,地方高校如能以科研項目形式安排專項經費吸引教師投身基地建設工作,效果應會相當明顯。(2)用經濟激勵穩定基地建設工作教師隊伍。有經濟做后盾,能穩定和鞏固基地建設工作教師隊伍。物質生活條件沒有后顧之憂,教師才能致力于基地的教學科研工作。因此,地方高校要重視在基地工作教師的經濟激勵,從工作績效、獎金分配等方面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于物質生活條件上力求滿足他們的現實需求,以此保證他們的能長期專注于基地建設工作,從而穩定基地建設工作的教師隊伍。(3)運用職稱激勵激發教師投身基地建設工作的內生動力。在人們心中,職稱高低與學術水平高低正相關,高校教師都相當關注來自學術水平的榮譽感,故教師對職稱評聘工作極度重視。科研項目和論文成果仍是當下高校職稱晉升評審的主要支撐材料,到基地從事新農村建設服務和農業成果推廣工作的老師實踐成果,在職稱評定中的作用不顯著,削弱了教師投身基地建設工作的內生動力。學校應重新審視職稱評審標準,合理承認在基地工作教師的實踐成果,增加他們職稱晉升優勢,使職稱評審機制成為教師到基地工作的動力機制。(4)以賞識激勵增加教師投身基地建設工作的責任感和成就感。賞識激勵重在及時認可基地建設教師的工作成果。對教師在基地獲得的成績,學校要通過校園網絡、表彰大會等有效途徑大力宣傳,及時表揚和獎勵,增加教師的榮譽感。教師的需求因社會環境、條件變化和自身成長階段的不同而變化,高職稱、高水平的專家教授,經濟收入較高,經濟激勵和職稱激勵已對他們說也許意義不大,聲望、尊敬及社會認同更可能鑄就他們工作的動力。因賞識激勵集聚教師成就感后,會強化教師因為擔當和責任而獲益的感受,進而提升他們工作的責任感和成就感。(5)以監督激勵提升參與基地建設教師的工作績效。監督激勵雖然是一種強制,但可以促使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并承擔自身的行為后果。所以,地方高校要盡快從工作程序、崗位職責、評價制度等方面制定行之有效規章制度,提醒基地建設工作人員的責、權、利,合理地規范和約束個人的自身行為,從而保證和提升他們在基地建設的工作績效。4.3組建校地協同服務機制,優化管理組織的協調功能。(1)基地服務農村建設渠道的通暢,亟需當地政府的參與。校地協同組織管理,共建起協同服務的機制和平臺,是促進基地各項服務工作井然有序地開展的有效舉措[14]。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基地同時承擔了教學科研和服務“三農”的任務,在基地建設過程中力求能借助社會資源改善教學科研條件,在培養人才的同時,還希望能促進學校產出更多實用性和創新型的科研成果,加速教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地方政府希望從基地提供的服務能為當地培訓農村實用人才,推動當地產業發展,優化當地產業結構,達到既定的農民增收、農業增產增效目標。校地應就雙方的目標愿景,協同雙方的發展目標,組建校地協同服務機制,優化管理組織的協調功能,消除兩個管理主體之間的壁壘和摩擦,保持服務渠道暢通無阻。(2)尋求共贏基礎,協同制定管理制度[15]。依靠情感來維系校地雙方對基地的服務管理工作,難以長期保證服務工作正常有序進行。因此,合作主體間的職責、權力、義務必須要靠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來明晰。校地要夯實雙方共贏的基礎,基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原則,制定以分工合作的管理條例,明確管理雙方主體在各項服務任務中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避免多頭管理和無人管理現象,確保多元化、深層次、交互性的服務工作高效開展,從而提升服務質量[16]。(3)加強有效溝通,提升工作成效[17]。有效溝通是校地之間傳達準確信息,增加雙方感情,消除誤解分歧,達成彼此共識的過程。由于校地雙方體制不同,學校和地方之間文化差異明顯,對基地服務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不同的見解。當地政府對如何融合高校的資源來促進本區域發展的考慮,可能與高校的思路差別較大。因此,必須加強有效溝通,協同組織管理,加速雙方在信息交換、資源配置和工作業務處理等方面共識的形成,使學校和地方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更加信任,進而提升雙方的管理成效,提高基地的建設成效和服務成效。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