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幼兒藝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對幼兒開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每個動作、神態均會影響幼兒的思想,幼兒會注意并模仿教師的動作,所以,教師的行為舉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育的質量。例如,如果在講課時,個別幼兒東張西望或捉弄同學,教師可以邊講邊走到幼兒身邊撫摸他的頭,幼兒就會安靜下來,認真聽課;但是教師如果采取斥責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就會產生副作用,在影響教學的同時還會傷害幼兒的自尊心,因此教師的非語言教學遠遠勝過口頭語言。
1.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的情感十分強烈,并且有很強的感染力,非語言具有形象性、情景性、豐富性,可以更好調動學習興趣,增強課堂中的師生互動。例如教師以一種振奮的精神進入教室,幼兒的注意力會讓學生更加興奮。
2.有利于突出重點,控制進程
幼兒的注意力很難集中,注意時間短,思維通常是以具體形象為主,課堂以直觀形象的體態語言為輔,有助于補充有聲語言的不足,使語言更有感染力和鼓動力,可以調節教學進程。3.有利于師生間的感情溝通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良好的非語言對幼兒的學習進行積極的引導,對師生的情感增進起到催化作用。教師用飽滿的精神、親切的態度,營造了愉快的教學氣氛,幫助幼兒投入學習。
二、幼兒教師教學中的非語言類型
1.幼兒教師的眼神語言
幼兒教學中的眼神語言是指通過教師眼神的變化傳遞教學信息。幼兒的年齡較小,但也懂得根據教師的眼神判斷一些事情。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眼神語言,給幼兒更多的鼓勵,努力做到親切、自然,不要目光呆滯、搖擺不定、閃閃爍爍,看窗外或看墻壁,或目光固定在幾個人身上。
2.幼兒教師的表情語言
幼兒教學的表情語言是要通過教師的臉部和嘴部肌肉運動來傳達教學內容及相關知識。教師在課堂時要面帶微笑,調節自己的心情,給幼兒親切、和藹、信任的感覺,開朗豁達,讓幼兒成長的環境更加寬松、和諧。期間教師要面部表情豐富、適度、自然,切勿變化太快,也不能面無表情。
3.幼兒教師的手勢語言
幼兒教學的手勢語言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用手和胳膊的動作傳達教學信息及情感變化。手勢語言可以增強有聲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彌補有聲語言的缺陷,幫助幼兒強化記憶,進一步實現教學目標。幼兒教學的手勢語言的重點在于表達關鍵詞,要自然得體、恰當準確、目的明確、節奏明快,一般手勢的幅度不應過多過大,否則會分散幼兒的注意力;也不能過小,否則無法引起幼兒的注意,所以,手勢語言的運用要適時、適量、適度,才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4.幼兒教師的空間距離語言
幼兒教師的距離語言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保持教師與幼兒的相互交流,合理利用教師所處的角度和空間。幼兒和教師之間傳達信息、交流感情都要用到距離語言,它是體態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的感情具有依賴性,幼兒會對教師的親近十分開心,會愿意聽教師的話。因而在幼兒教學中教師給自身的定位、距離幼兒的遠近直接影響教師和幼兒之間情感的親密程度,還會影響教學的效果。
5.幼兒教師的外表語言
幼兒期是人生長發育、培養習慣、陶冶情操的關鍵時期。山西民間藝術的審美性、生活性、實踐性、民族性等特征決定了它對于幼兒美育、智育、德育等多方面的發展價值。
(一)提高審美能力審美性是山西民間藝術的首要特征。種類繁多、絢麗多彩的藝術品在山西民間文化的百花園里悄然綻放,各領。其中,廣靈窗花精巧絕倫,紅火喜慶;霍州面塑憨態可掬,寓意吉祥;云岡絹人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孝義皮影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等等。這些民間藝術作品以鮮艷的色彩和飽滿的形象表達了山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導幼兒欣賞、感受不同表現形式的民間藝術作品,了解山具特色的民間藝術風格,幫助其理解其中的內涵和意義,不僅能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提高對民間藝術的敏感性,還能培養他們獨特的民族審美意識,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
(二)促進全面發展生活性和實踐性是山西民間藝術的重要特征。山西民間藝術源于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充分反映了山西人民的歷史、習俗和思想感情。如山西面塑通過捏、壓、撮、剪等方法,將普通的食物化為飽含情感和藝術意蘊的精神食糧。在民間藝術活動中,幼兒對各種工具和材料的使用能夠促進他們觀察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的發展,而處理材料的搭配和組合、不同材料間的空間關系、材料的數量和質量等不僅有利于幼兒的思維發展,而且能夠滿足幼兒喜歡自由想象和表達的欲望,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能養成專心、投入和創造的品質。
(三)培養民族意識民族性是民間藝術的本質特征。山西民間藝術真實深刻地反映了本民族的風土人情、氣質品格和審美情趣。如山西民歌《走西口》,高亢嘹亮,悠長舒展,唱盡山西人民懷揣夢想、背井離鄉、拼搏奮斗的酸甜苦辣。山西民居如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軸線分明,左右對稱,外雄內秀,獨具特色,凸顯了明清晉商的盛世繁榮,也將樸實厚道、勤儉誠信的晉商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將山西民間藝術引入到幼兒園課程中,讓山西民歌在幼兒的世界中流傳,讓民族英雄成為幼兒的偶像,讓晉商精神融入幼兒的生命,使新一代從小耳濡目染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中熏陶他們的民族情感,在他們稚嫩的心靈中植入民族之根,激發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使民族文化的血脈傳承下去并不斷發展豐富。
二、幼兒山西民間藝術教育的目標
幼兒山西民間藝術教育的目標應以幼兒的發展為本,立足山西廣博豐厚的民間藝術資源,充分培養和發展每一位幼兒的藝術素養,幫助他們初步形成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積極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6]72-74根據《綱要》和《指南》對藝術領域教育目標的要求,可以把幼兒山西民間藝術教育的目標分為感知與理解、表現與創造、情感與態度三類。感知與理解:感受不同形式和風格的山西民間藝術作品,體會并欣賞山西民間藝術作品的美,初步理解其中蘊含的意義和內涵。表現與創造:掌握簡單的山西民間藝術表現技能,嘗試運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情感與態度:喜歡山西民間藝術,對山西民間藝術感興趣,積極參與山西民間藝術活動,萌發初步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
三、幼兒山西民間藝術教育的內容
山西民間藝術種類繁多、豐富多彩,可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幼兒興趣,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內容,將之納入幼兒山西民間藝術教育體系中。
(一)民間工藝山西民間工藝形式多樣,包括繪畫、手工、雕塑等。民間繪畫有木板年畫、炕圍畫、壁畫等,民間手工有剪紙、面塑、絹人、皮影、布藝、推光漆器等,民間雕塑有磚雕、木雕、根雕等。這些不僅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民間工藝中的奇葩。教師可選取一些造型簡單、色彩鮮艷的民間工藝品供幼兒欣賞把玩,幫助幼兒了解其中的內涵意蘊,鼓勵幼兒大膽創作自己的民間工藝品,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而且能讓幼兒了解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傳承民族文化。
(二)民間音樂山西被譽為“民歌的海洋”“民舞的故鄉”,民間音樂有民歌、戲曲、舞蹈、器樂等。《走西口》《想親親》《繡荷包》《桃花紅杏花白》等民歌家喻戶曉,廣為傳唱。山西的晉劇唱腔優美,板式豐富,是戲劇藝術中的瑰寶。這些民間音樂形式深受山西人民的喜愛,也是幼兒民間藝術教育非常寶貴的資源。通過欣賞晉味兒濃郁的民歌、抑揚頓挫的晉劇和場面壯闊的鑼鼓秧歌,可以讓幼兒初步領略山西民間歌曲、舞蹈、器樂的文化風格、動作特點,從中感受山西民間音樂的濃郁特色和獨到韻味。
(三)民間文學山西歷史悠久,傳說、民謠、故事等民間文化源遠流長。“女媧補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都同山西有著密切的聯系。《詩經》中的“碩鼠”“伐檀”,合轍押韻,朗朗上口,成為歷代人民的啟蒙讀物。此外,古代山西多名臣勇將,“趙氏孤兒”“武圣關公”“介子推”等婦孺皆知的感人故事至今流傳不息,這些神話傳說、韻文童謠、民間故事等不僅能使幼兒充分感受山西民間文學作品的語言美、形式美和意境美,還能讓幼兒初步了解三晉人民的個性特征與獨特精神,萌發初步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
(四)民間美食“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聞喜的煮餅賽點心,清和元頭腦暖人心,小飛刀削面香煞人。”這些流傳于民間的歌謠形象地描述了山西各種獨具地方特色的名吃特產,山西的面食更是以花樣多、味道好、技藝精名揚海內外,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幼兒園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作一些山西特有的傳統面食作為幼兒的餐點,還可以帶幼兒到廚房參觀師傅們制作面食的過程,鼓勵幼兒大膽嘗試,親自制作山西美食,這都有助于幼兒了解本民族的美食特產并認同本民族的飲食文化。畢中情試論幼兒山西民間藝術教育體系的構建
(五)民間社火山西的民間社火是春節期間民間的自娛自演活動,有秧歌、高蹺、旱船、背棍、抬閣、舞獅、花燈等。民間有“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鐵棍愛煞人”的諺語。幼兒園應帶領并組織幼兒參加這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慶典和民俗文化活動,讓幼兒充分感受黃河流域濃厚的文化特征和山西人民獨特的精神氣質,在濃濃的山西味兒中激發幼兒對山西民間藝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意識與情感。
四、幼兒山西民間藝術教育的途徑
(一)創設富有民間藝術特色的教育環境在幼兒園中創設具有山西藝術氣息的教育環境能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發揮環境的潛在作用。首先,將山西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的整體環境中,大廳的主題墻飾、樓梯、過道、角落等都可以選擇一些典型的民間藝術圖案和物品等進行布置,如紅紅的剪紙、窗花,鮮艷精致的風箏、繡品,憨態可掬的面塑、布玩具等。走廊里可以陳列一些幼兒的民間藝術作品,讓幼兒相互欣賞交流,既能激發幼兒參與民間藝術活動的愿望,又能讓幼兒感受到濃濃的民間藝術氛圍。其次,在各班的室內環境中,教師可根據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點,創設不同的游戲活動區域。如創設“山西面食”一條街,微縮拉面、刀削面、貓耳朵、擦尖、搓魚等各種特色面食,張貼拉、削、抿、擦、搓等多種技法的圖片,提供各種工具和原料,鼓勵幼兒動手制作美食。最后,周邊社區是影響幼兒較大的環境,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民間藝術教育資源。幼兒園應抓住時機,組織幼兒多參加社區的各種民間慶典和民俗表演,讓幼兒在充滿山西氣息的氛圍中感受節日的快樂,受到傳統民間文化的熏陶。
(二)組織豐富多樣的民間藝術欣賞活動大量接觸并欣賞民間藝術作品是幼兒民間藝術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徑,因此,可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策略。“走出去”即帶領幼兒參觀民間手工藝展和民俗博物館,參加各種民間藝術表演,讓幼兒親自感受其中的氛圍,近距離接觸民間藝術。如在“晉劇探秘”活動中,可以組織幼兒到劇院欣賞悠揚流暢、美輪美奐的晉劇表演,親自感受晉劇的獨到韻味,并和晉劇表演藝術家近距離接觸,交流有關的話題。“請進來”即邀請民間藝人到幼兒園表演剪紙、面人、刺繡、布藝等,讓幼兒與藝人面對面地交流與對話,并在藝人的指導下嘗試操作。[8]如在“山西面塑”活動中,則可以邀請民間藝人來幼兒園為大家演示面塑的整個制作過程,鼓勵幼兒大膽構思,巧妙制作,將面團變成自己喜歡的藝術作品,既動手又動腦,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開展適宜幼兒參與的民間藝術實踐活動幼兒處于直覺行動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等方式來學習。因此,提供操作和創作材料比僅僅呈現靜態的民間藝術作品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讓他們在動口、動手、動腦的自由探索中學習和發展。如在民間藝術活動中,教師可提供紙、泥、面、布等簡便易得的工具和材料,引導幼兒通過剪、疊、畫、捏等方法及組合,在看、玩、說、想中創造出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作品。在民間文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在幼兒熟悉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制作道具、創編動作、分角色飾演,在兒童劇場中表演賢臣名將的事跡,發揚傳承山西人民的個性特征與獨特精神。
1.藝術審美課程的研究,可以引領教師不斷學習和深入領會有關幼兒美術、音樂教育方面的新理念,并用新的理念來重新審視我們的藝術教育,為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做出科學、有效的教育行為提供了很好的成長平臺。為逐步培養一支有較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的研究型的教師隊伍奠定了基礎。
2.藝術審美課程的研究,使得幼兒藝術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材料都更加適應幼兒發展的需要,有效地促進了幼兒審美感受和創造能力的提高。
3.藝術審美活動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改進幼兒藝術教學的內容,使其更加全面、系統、有效,內容的研究進一步完善了我園藝術特色課程的建構,為幼兒園幼兒藝術領域的研究提供豐富的實踐研究經驗。
二、激勵教育理念課題研究的階段進程
本課題的研究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
課題負責人帶領課題組成員進行相關理論學習,完善研究方案的主要構想,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分工,明確子課題的研究內容,起動課題研究文獻檢索工作,學習課題相關的研究操作方法,對幼兒園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和材料等方面的現狀進行回顧。
2.實施階段(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
有了明確的研究目標和清晰的研究思路,課題組成員就主題的選擇、建構和實施三個階段分別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我們認為:
(1)主題的選擇。既要細致分析主題內容所包含的豐富的審美教育價值,又要深入了解幼兒現階段的審美需要。只有價值和需要相吻合,主題的選擇才是合理而有效的。
(2)主題的構建。既要考慮到幼兒的審美認知經驗(包括感受)的豐富,又要考慮幼兒審美表達(包括技能)能力的提高。
(3)主題的實施。既能關注預成計劃的有效實施,又能充分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自然、合理、有效地調整教育教學內容。經過多次的實踐研究和不斷地思考,我們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大量的調整,使其更加全面、合理。隨著研究的深入,參與研究的教師越來越多。課題組負責人組織課題組核心成員對主題的類型、構建的主要路徑、實施的有效方法進行了分析、梳理和總結。并將結果分發到每一位教師的手中,有效地提高了全體教師構建和實施主題的能力。在此期間我園教師有四十多篇論文、教學案例在全國、省、市、區獲獎。多次接待幼教同行來園進行教學實踐觀摩活動。還將我們的經典教學案例,如“美麗的螺旋畫”、“猴子商店”、“面跳舞”等與幼教同行進行交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這大大激發了我們研究的熱情,使得我們更加精益求精,更加關注構建和實施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力求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更多的發展。
3.激勵教育理念總結階段(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
本階段主要是完善、提煉與總結課題研究成果。開展課題研究四年多以來,課題組積累了大量的鮮活的原始材料。課題組對照研究目標和預期成果要求,整理了適合小、中、大班開展的美術主題式課程、主題式音樂課程;整理了豐富而鮮活的過程性資料;整理了一節節成功的教學案例、一次次深入而有效的研討記錄,還有厚厚的獲獎論文和案例、幼兒創作的生動的繪畫、手工作品及再現的一個個精彩的音樂作品等。每一份資料都凝聚了課題組全體成員的汗水和喜悅。
經過課題組長期認真的研究,基本完成了原定的課題研究任務,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通過研究,本課題組得出以下一些基本的結論:
1.藝術審美課程內容,突出了學習內容的連貫性、系統性、審美性、層次性和有效性。
2.以審美認知(包括感受)經驗為顯性線索,審美表達(技能)能力為隱性線索的主題構建思路,很好地實現了審美認知、感受和表達的完美統一。
3.幼兒的審美創造絕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厚積薄發,因此,適宜而有層次的內容,能有效促進幼兒審美感受和創造能力的提高。
4.通過課題的研究,教師更加關注主題實施過程中幼兒的觀察、思考和表達,為幼兒細致觀察、積極思考、清楚而富有創造性的表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平臺。
5.藝術審美課程研究,不僅有效地促進幼兒園園本課程的建構,而且提高了藝術課程建構的水平和質量,對主題設計和實施的不斷反思,促使教師持續地思考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初步形成美術教學活動的方式———欣賞+創作,音樂教學活動的方式———欣賞+表現,使幼兒獲得更大的收益。
6.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在主題實施過程中有效利用具有審美價值的家長資源、社會資源,可以提高主題實施的效益,增進教師、孩子、家長之間的情感交流。本課題組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原教材比較重視內容的有機聯系,多領域的整合,但對于幼兒創造性表達過程中的技能支撐有所忽視。在深入研究階段有所改善,使得主題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層次更加分明。《幼兒園教師課題論文匯編》———課題研究的大量階段性成果在這里得到呈現,此本匯編中,幼兒教師、幼兒保健教師、保育員、園長等各類人員都有自己的收獲,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一批年輕教師和骨干教師們在課題研究中,教育觀念、教育技能、教育行為方面的提升和轉變。《課題研討實錄匯編》———這本匯編選取了課題組長期以來形成課題研究的實況記錄。包括課題組核心成員關于主題建構的思考,課題實施過程中有關課例的觀摩和研討,課題組研究中期和結束后的交流,從中可以看到課題組是如何開展課題研究的,教師是如何建構主題、實施主題、反思和調整主題的。
三、激勵教育理念課題研究的主要觀點討論
在四年多的研究中,我們反復學習《綱要》,并對照藝術領域的核心價值,審視我們的主題內容、核心價值、設計理念,并對我們課程中的內容進行調整。教育內容構建流程:我們分別在實施過程中對幼兒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進行深入的研究。
(1)幼兒的觀察能力。觀察是獲取豐富審美經驗的有效途徑,也是理解作品豐富情感和創造性表達的基礎。
(2)幼兒的思維能力。幼兒思維能力發展的主要方式包括想象、比較和歸納三個方面。想象是創造的基礎,可以獲得豐富的審美經驗和情感體驗。比較,可以加深幼兒對審美對象的認識和感受,了解不同的藝術表現方法,積累豐富的審美創作經驗。歸納,可以將零散的審美經驗按線索整理,為幼兒的創作提供思路。
(3)幼兒的表達能力。幼兒的表達分為兩個階段:審美認識感受階段和審美創造階段,審美認識感受階段要關注的是幼兒的語言表達,審美創造階段要關注的是幼兒的創造過程。課題研究的目標指向是教師的專業成長,而教師專業成長的標志是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教育技能的熟練、教育行為的適宜以及不斷發展豐富的如何教的知識和能力,如何把握幼兒學的能力。在四年多的時間里,我們的教師在參與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支具有正確教育理念、較強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正在逐漸形成。
四、激勵教育理念課題研究問題的思考
開展課題研究是幼兒園科研興園的極好途徑,但是,對教育規律的探索和把握是一件十分復雜、十分精細的事情,需要十分嚴謹、十分科學的態度,在我們開展研究的過程中,還存在著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問題,我們認為這樣才能把課題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和層次上來。
1.藝術課程的進一步研究
目前,我們的藝術活動內容雖然相對以前而言,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精彩得多,但是還不能涵蓋所有的藝術教學內容,現在的狀況是兩者并存,教師自由把握。在下一個階段的研究中,如何融合、全覆蓋,是我們要深入研究、逐步合理解決的。
2.活動過程中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雖然我們一直在做,并對欣賞材料的選擇、圖片的呈現等相關問題也作了比較細致的研究。但是,教育是個相當復雜的過程,關于教學內容是否適宜、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問題指向是否明確,工具材料是否有利于幼兒的創作等等問題,都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去研究,我們認為,只有細致而嚴謹的研究,才能帶來高效的教學。
3.主題實施過程中幼兒的學習品質和社會性發展的研究
幼兒的學習品質和社會性發展是每個領域都必須關注的問題,而且針對現階段的孩子而言,它顯得尤為重要。現根據《指南》精神,我們把它提出來,去深入地研究為幼兒健康人格奠基。
4.主題環境的創設與幼兒發展的研究
一、教師要滿足幼兒的學習愿望,引導幼兒積極地參與學習
幼兒的好奇心都比較的強,凡事都喜歡多問幾個為什么,有一些看似幼稚、可笑的問題在幼兒那里卻成為了積極探究的體現。幼兒剛走近學習的大門,走近生活,缺乏一定的生活與學習的經驗,猶如一張白紙,對于他們提出來的各種各樣且稀奇古怪的問題我們也就不足為奇了。教師切記不要顯得不耐煩,也不要當面指責孩子們笨,因為這樣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教師要不斷地滿足他們的這種好奇心,在教育上多給予一些耐心和愛心,能耐心地與孩子們交流,對于幼兒提出來的問題要認真的解答,不要怕孩子多問“為什么”,也不要怕他們總是出錯。教師要與小朋友們一起探討,引起孩子們的探究好奇心,用小朋友們能接受話語讓他們都能夠學得進去,讓孩子們也都有一個正確的學習思路。
每一位孩子的脾氣秉性、興趣愛好以及學習能力等都不相同,這也就使得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個體,在教學的時候,我們也會發現有些孩子接受新事物比較快,有些孩子卻學不進去。
對于不同的科目,同一個學生們會有不同的學習表現。因此,教師要充分地考慮到每一個小朋友的學習情況,然后再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因材施教,不要把孩子都看成是一樣的、相似的,不要用相同的教育要求、方式方法來對待不同的兒童,要有區別地對待。首先,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孩子的個性特點,在日常的點滴觀察中,去挖掘他們的學習需求,進而再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這樣也利于讓學生更好的接受。其次,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也要爭取家長們積極配合與支持,這對于幼兒教育也是很有幫助的。教師也要及時地和家長取得聯系,及時地跟每一位家長都交流一下幼兒們在園的具體情況,和家長爭取共同對幼兒進行有效的教育,對于幼兒的健康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
二、讓幼兒大膽地、快樂地說,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要想培養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最有效的渠道就是組織孩子通過語言活動進行訓練。幼兒園的語言教材充滿著意趣、圖文并茂,而且還向幼兒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教師們除了依據語言的教學目標、兒童的興趣以及發展需求選擇一些充實教材外,也要在引導兒童理解感受教材的基礎上不斷地挖掘其內涵,進而再引發遷移的作用,以此來不斷地拓展兒童語言的表達空間。
比如,小朋友們在午餐的時間鬧哄哄的,這樣既會影響孩子們進餐的速度,也不利于他們的腸胃健康。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專門與小朋友展開討論,然后再組織小小辯論會,請正、反兩方闡述一下自己的意見與看法。這樣既能夠發展、鍛煉孩子們的口語表達的能力,而且還能夠收到品德教育的效果,比起教師單一的說教效果要好的多。
三、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幼兒時期的教育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就是習慣的養成。國家素質教育也倡導要培育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現代化的建設人才。在幼兒階段教育中,需要注意培養幼兒的各項技能,比如說加強對歌唱、跳舞、運動、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意識。當然,還要一項是不能夠忽視的,兒童的紀律觀念以及規矩意識的養成。對學習知識來說,幫助兒童養成一個好的生活或者是學習習慣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一旦養成了良好習慣,在他們之后的學習生活中也就不至于會劍走偏鋒,更不可能成為問題少年了。所以說,兒童一旦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對于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總而言之,幼兒是國家民族興旺發達的希望,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加強對幼兒教育的投資力度,加強國家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對幼兒教育的發展都是極為有利的。注重幼兒教育,既有利于個體的成長,同時也關乎著國計民生的事業,我國的執政黨以及行政機關,還有一些從事在教育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的發展,因此要注重對幼兒的科學有效的教育培養,促使幼兒都能夠健健康康地成長,促使和諧社會的有效構建。
參考文獻:
[1]郝麗紅。簡論當前幼兒教育中的問題及對策[J].學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06)。
更多內容源自3edu幼兒
影片沒有給予這個空間更多的日常生活物件上的展示,反而用光影的營造構筑起一個似乎只有劇作家思考充斥的封閉空間。在韋杰凝望窗外時,這個封閉的空間被打破,出現了陳燕燕飾演的鄰女朱雁在自己房內臨窗讀書的情景。主觀鏡頭從全景推到近景,顯示出韋杰對朱雁的極度關注。鏡頭切換回韋杰,他哀嘆“幻想,我們現在只能夠幻想”,鏡頭搖至劇作模型。從敘事的意義上看,在鏡頭從韋杰房間到朱雁房間再回至劇作模型特寫的切換中,導演通過兩個空間的轉換暗示出韋杰的心理愿望:他希望朱雁參與到自己的劇作中,朱雁對他而言代表著某種創作的動力。兩個現實中相離的真實空間因主角內在的心理期盼而被聯結為一個同質意義的藝術空間。被朱雁所啟示的韋杰進入創作的激情中,房東太太從門而入。盡管影片并未展示房東太太所在的房間如何,但“門”這個障礙暗指了諾埃爾?伯奇所稱的電影敘事空間中的“第六部分”[2],作為“未表現的空間”,其空間特質由其人物所象征,意味著世俗的現實。房東太太的闖入打破了韋杰進行藝術創作的封閉的藝術空間。盡管房東太太與韋杰同處一室,但在精神與心理上是隔絕的,成為異質的侵入者。韋杰對她的出現和她的話置若罔聞,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中。這激怒了房東太太,她憤怒離去并暗示韋杰熄掉電燈省電。至此,影片的敘事通過韋杰房間的空間轉換與被侵入形成精神空間“同質”與“異質”的象征:韋杰與朱雁分處兩室,卻精神相聯;韋杰與房東太太同處一室,卻如在兩個世界。隨后韋杰熄燈繼續創作,思維困頓時,他抽起香煙。這時,韋杰的心理幻想空間代替了他創作的現實空間。
明顯喻指藝術女神的女子在舞臺上翩翩起舞。伴隨音樂,舞者的舞姿由從容到激越,在處,鏡頭切回韋杰。他獲得靈感繼續奮筆疾書。其后,在劇組同仁告知韋杰他的作品被劇院老板認為“沒有生意眼”“意義太嚴肅”“看不懂”后,他再次靠窗凝望朱雁。鏡頭推至朱雁特寫。藝術女神則再次起舞。這樣,朱雁所在的現實空間與韋杰的心理幻想空間疊合,朱雁形象也與藝術女神形象疊合。這種疊合既意味著韋杰對自己藝術追求的執著,也意味著他對藝術知音的渴求。其后,影片敘事在現實與心理空間往復,在異質與同質空間中跳躍。韋杰勸說朱雁出演劇作,殫精竭慮于實現自己的藝術夢想。而朱雁卻受到來自家庭與學校反對其演戲的雙重壓力。父親的房間、校長的會議室成為阻礙朱雁追求自己藝術理想的異質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她無法爭辯也無力抗拒。她只能在自己房內眺望韋杰的房間。鏡頭從朱雁房間到韋杰房間,通過視線轉場暗示了兩個空間的內在同質聯系。在韋杰鼓勵下,朱雁登臺表演《魔手》。我們看到的是朱雁對曾經是韋杰藝術幻想中女神形象的重復與再現。而朱雁在自身承受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將韋杰的創作幻想與自己的內心恐懼相結合。結果出現其在舞臺表演時,舞臺劇中魔鬼形象與反對自己演戲的父親、校長形象的重疊。朱雁的現實處境、“戲中戲”的舞臺、朱雁的心理幻覺三個空間交疊相錯,配合以快速的畫面切換和急促的音樂形成藝術效果極為突出的戲劇張力。這種動態的、復雜的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手法在中國早期的電影表達中非常罕見。而之后的影片敘事段落更是在韋杰與朱雁所在的兩個空間中切換。朱雁反抗父親,韋杰怒向房東太太;朱雁在舞臺上對魔鬼由畏懼到抗爭,韋杰在風雪中拖著病體前行。通過平行蒙太奇,兩個空間中的男女主人公因為共同的目標與追求被聯結在一起,形成某種超自然式的心靈呼應。影片最后,朱雁完成舞臺劇的表演,韋杰死在舞臺之上,實現了自己“我們的舞臺是我們的戰場”的追求。這最后的舞臺可以說是韋杰與朱雁精神世界終于合而為一的象征。而影片結尾劇院經理辦公室中數錢的鏡頭和韋杰房內劇作模型的特寫則意味著理想與現實的異質矛盾不可調和。藝術家的悲劇在交錯的空間中上演與謝幕。
在《話劇團》中,除了影片敘事空間的設置耐人尋味外,其內涵隱喻空間的雙重并置也體現出編導賀孟斧的深度追求。這雙重并置的隱喻空間建立在敘事表達基礎之上而又依托于影片之外的現實創作環境。其一是對藝術創作的現實環境的隱喻;其二是對1937年中國抗戰前夕危難的國家環境的隱喻。這個政治意義上隱喻空間的設置呼應了之前《聯華交響曲》中費穆所編導的《春閨斷夢》。兩部影片構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段精彩互文。《話劇團》顯而易見的主題是韋杰所代表的戲劇、電影工作者純粹的藝術理想與藝術追求在面對現實時的失敗。而這個主題也正是貫穿《藝海風光》三部短片的思想主線。所謂《藝海風光》,“藝海”兩個字是對整部集錦片表現對象的指稱。社會對演藝人員的歧視與誤解,劇作創作環境的庸俗甚至低俗,金錢至上的唯利原則與藝術創作的沖突。這些世態“風光”戲劇化地展現于銀幕之上。而在《話劇團》中,賀孟斧在表現藝術創作庸俗可悲的現實時通過設置“戲中戲”的方式予以強化。影片中,房東太太、劇院老板用“錢”來逼迫韋杰;父親和校長則用所謂“名譽”逼迫朱雁。如果僅僅是通過人物“對話”對現實中演藝人員所面臨的困境予以表現的話,《話劇團》并未超越同時代中國電影的表達方式。因為口號式的反抗與批判在左翼電影中可謂屢見不鮮。但賀孟斧卻利用“戲中戲”《魔手》中的魔鬼形象將外在的艱難與不堪形象化,利用魔鬼形象的民間認同而形成對現實的指認。魔鬼形象不僅令“戲中戲”的主演朱雁恐懼,同樣令觀眾不寒而栗。賀孟斧對魔鬼形象的利用正是借鑒了德國表現主義的藝術表現手法。“他們對于環繞我們的無限的神秘,又發生戰栗,而在外觀的背后,看見物本體的永久地潛藏。斯臺倫哈謨(KarlSternheim)說我們的生活,是惡魔之所為,意在使我們吃苦。他們的利用月光,描寫夢游病者,都不過是令人戰栗的目的,達林克的小說《戈倫》,電影《凱里額里博士》,就都是以戰栗為基礎的東西。”[3]德國表現主義戲劇、電影對中國舞臺劇與電影創作的影響在二十年代已經開始。作為中國舞臺劇的重要編導,賀孟斧對其的熟諳使《話劇團》這部影片不僅在布景與光影效果上頗具表現主義的美學風格,更在寓意的內在追求上尋求與表現主義藝術精神的契合。因此,“戲中戲”《魔手》的舞臺不僅僅是敘事上的一個表述空間,更是隱喻現實的意義空間。隱喻藝術困境之外,《話劇團》對時政的隱喻相對隱晦。這與其創作時的政治環境有關。影片創作、出品于1937年,正是中國處于民族危機、面臨民族選擇的時刻。東北三省的淪陷,日本吞噬中國野心的昭然若揭 使中國人爆發出強烈的愛國熱情與民族憂患感。但政府對抗日情緒的壓制與審查又迫使編導們不得不選擇一種相對隱晦的方式來傳達對民族危亡的警惕和對抗爭的鼓動。初觀《話劇團》會發現它與之前《春閨斷夢》在表現手法、魔鬼形象的設置上極其相似,甚至在女主人公的演員上共同選擇了陳燕燕。《話劇團》中“戲中戲”的魔鬼基本是對《春閨斷夢》的模仿。編導的這種安排耐人尋味。作為一個在20年代末就開始接觸西方先進戲劇理論并用于實踐的舞臺劇編導和一個在電影編導方面也頗有才華的藝術家①,賀孟斧不可能僅僅單純模仿費穆之作,這與其在藝術創作中一直求新的藝術追求相違背。細加考慮就會發現這種有意模仿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