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幼兒心理論文范文

        幼兒心理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幼兒心理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幼兒心理論文

        第1篇:幼兒心理論文范文

        建立相對固定又有彈性的工作時間。如教師電腦備課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時間、地點,學習培訓單位給予時間支持,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幼兒學習的需要調整時間、地點和活動過程,順利地將自己的教育觀念轉變為教育行為。但這種彈性管理又不能影響幼兒園的整體活動,如全園的生活作息時間不能隨意更改,戶外活動和游戲活動必須得到保證,大型活動要統一步調,政治學習、教研活動不能隨意漏掉,使幼兒園形成“管而不死,活而不亂”的新風貌。

        2提升專業水平,打造研究團隊

        2.1將教師培訓作為質量之本

        第一,引導教師認真學習《綱要》的相關理念和國內外教改的前沿信息,在轉變觀念上下功夫,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和理論水平。第二,建立“以園為本”的教研制度,使幼兒園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引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學習研討,從而提高他們的研究水平和實踐能力。第三,形成在研究狀態下的工作方式。定期的自由對話與案例分享等措施,讓教師在互助合作中實現了個人和團體的成長跨越,養成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的習慣,提高了課程開發能力,使日常教學工作和教學研究、教師專業成長融為一體。第四,走出園外,拓展視野。近三年,我們不惜拿出保教費用的13%~15%不斷組織教師到北京、上海、香港、澳門、珠海、海口、成都、西安等發達地區提高培訓,市區內的學習更是常年不斷,一大批青年教師通過各種培訓很快成為業務骨干和團隊核心成員。

        2.2重視專家的專業引領

        幼兒園應經常聘請國內知名幼教專家及市區學科帶頭人、科研項目骨干研究成員等多層次的專家團隊,對保教人員進行專業指導和交流。與專家的一次次碰撞和活動研討,讓保教人員在專業知識與實際保教工作之間找到了契合點,在學習與探討中不斷成長。

        2.3建立教師專業化成長檔案

        檔案具有忠實記錄歷史的功能,同時又是比較鑒別和評價的依據。為此,我們為每位教師設立了專業化成長檔案,將他們的各種理論學習、學歷提高、技能培訓、業務競賽、觀摩教學、、教學反思、骨干示范作用等內容及時存入其中,作為教師年度考核的依據。在此基礎上,每學期組織教職工相互觀摩,促進其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3優化課程結構,拓展教育內涵

        活動課程是幼兒園教學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的發展方向。因此,我們要不斷優化課程結構,沉下心走內涵發展之路。除了教委推薦的主體教材外,幼兒園還可精心選擇和引進富有特色的園本活動課程,使之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相互滲透、綜合作用、優質高效的課程內容體系,從不同方面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如創意美術可對幼兒進行繪畫方面的藝術培養;《幼兒美文》里邊的每一首詩歌,每一個優美的童話,都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使之受到了很好的文學熏陶。《閱讀樹》中生動新穎的電子課本活潑有趣,對幼兒閱讀習慣的培養和閱讀興趣的激發會起到積極的作用,《繪本》閱讀能開闊師生的視野,增加許多自然、社會方面的知識。此外,幼兒園引進男老師每天對幼兒開展運動拓展訓練也是非常必要的,不僅可以充實和保證戶外活動的質量,增強全園幼兒的體質,還能大大提高男孩子的陽剛之氣,同時也改變了幼兒園清一色女教師的傳統,形成園本特色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4注重安全教育,促進健康成長

        《綱要》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我們著力加大安全教育力度,使全園教職工牢固樹立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意識,時時、處處、事事講安全,把安全工作作為各項工作的前提和根本,為幼兒創設安全、和諧、溫馨的物質環境和心理成長環境,使幼兒得到身體及心理上的安全保護。同時保證接送卡的有效使用,門衛制度的認真推行,設施設備的例行檢查,進貨檢驗的扎實落實,清洗、消毒程序的逐一遵守,食品加工和留樣的嚴格執行等不能有任何閃失。為了培養幼兒的安全意識,使其避免受到傷害,我們將幼兒安全教育納入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計劃中,將安全教育活動融入幼兒游戲及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讓幼兒學會自我保護的簡單知識和方法。針對幼兒認知具有直觀行動和具體形象的特點,我們采用多種形式開展安全教育活動。如加強幼兒的防火、防恐意識,我們采用觀看錄像和進行防火、防恐演練等形式完成;認識安全標志時,我們先帶幼兒以游戲形式與各種標志見面,觀察認識標志,然后帶幼兒在教室、走廊、操場等處粘貼相應的標志等等,帶動幼兒充分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去體驗,以此加深對安全常識的理解和印象。

        5創設優美環境,實現環境育人

        第2篇:幼兒心理論文范文

        二、營造健康的教育環境。創設一定的教育環境,了解幼兒的心理需要,讓幼兒的消極情緒得以發泄。例如可以在幼兒園創建心情墻,上面布置了不同的心情圖片,幼兒每天進幼兒園時根據自己的心情在心情墻上選擇相應的表情臉貼到自己照片下,如今天是開心的,就在自己照片旁貼一張開心臉;我們根據幼兒貼的表情臉了解幼兒當天的心情,如果發現某個幼兒連續幾天都貼的不開心的表情臉時,我們會及時關注這個幼兒,與家長聯系,設法改變幼兒情緒;還有心情樹語欄,孩子在心情樹旁講述自己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讓小伙伴分享快樂和不開心的事情。表情臉讓我們及時了解幼兒的情緒變化,心情樹語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幼兒的心理,及時排除幼兒不健康的心理。

        三、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家長每天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與老師度過的,幼兒教師不僅要培育好幼兒,還應該把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及時反饋給幼兒父母,因此,在幼兒園可以設一個家長園地,讓家長在專欄中了解孩子的心聲,與家長形成互動,孩子的每個舉動和異常表現都能被及時得到關注和調節,這樣能夠避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生移位,家長也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例如某個小朋友在家長園地中的《爸爸媽媽聽我說》一欄中,這樣講到:“爸爸媽媽,你們能不能少玩會電腦,多陪陪我啊”?以這種方式告訴家長,再忙也要關注幼兒,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尤其是當發現自己的孩子存在心理問題時,更要采取得當的方法,例如有的孩子午睡時哭鬧,有可能是存在睡眠障礙,老是要與家長及時溝通找出孩子產生障礙原因,與家長共同制定了改變幼兒現狀的教育方案,如在睡前讓孩子聽舒緩的輕音樂,講溫馨的故事,給孩子信任的眼神,的動作,讓孩子身心得到放松,鼓勵孩子:“媽媽相信你這次肯定能自己按時入睡”,當孩子有了進步,能主動按時入睡,第二天要適當給以獎勵,再鼓勵孩子再接再厲,提出新的要求,逐漸讓幼兒克服入睡困難的問題,這樣,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升華。

        四、在教育中灌輸幼兒勇于向困難挑戰、責任和競爭意識。幼兒教師特別要對自信心較弱的孩子給予更多的愛和幫助,鍛煉他們勇于向困難挑戰,可先讓他們作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讓孩子自己吃飯、穿衣、系鞋帶、收拾玩具和書包、整理自己的床鋪,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要求他完成好,不僅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還可使孩子從中獲得自信,使他們在獲得成功的體驗中認識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的力量,樹立自信心。同時幼兒自己做一些小事情的時候還能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和責任感。放手讓孩子進行各種活動,讓他們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在活動與競爭中,要引導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促進其自我肯定。

        第3篇:幼兒心理論文范文

        首先從幼兒情緒、行為、人際關系、個性培養等方面剖析這種傳統做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說明在幼兒教育中應具有的正確的教育觀,同時提出應當為幼兒創造一個民主、寬容的就餐環境,以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

        在幼兒園,常常可以聽到都是這樣善意的提醒:“你怎么還說呀?”、“你聊上了是不是?”、“好好吃,別說話”……膳食活動中幼兒保持安靜,不說話是指幼兒園的紀律。許多老師、家長十分認同。一些幼教專著也認為幼兒吃飯不專心“偶有不慎,呼吸不得法,在吞咽中就會發生厭食”。吃飯不說話還被認為是一種傳統的美德。春秋時期,孔子指出君子“食不語”,南宋朱熹批注此句時,提到邊吃邊談恐怕對呼吸器官有害。除了被視為傳統美德、有益于健康外,也有益于幼兒園內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曾聽到一個幼兒老師說:“讓孩子邊吃邊玩一個小時也吃不完。”吃飯不說話,有利于加快進食速度。教師可以及時將用過的餐具給食堂送去,不耽誤食堂員工的工作,教師也可以及時地讓幼兒做好午睡的準備,不耽誤教師的換班。由此,基于各方面的考慮幼兒園的這一項保育制度受到了普遍的認可。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健康有了更深的理解。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我們有必要對長期貫徹的規定重新修正。說話問題與幼兒的健康發展有何種深層的關系?對健康的標準的理解是關鍵。現代“健康”已不僅僅是傳統上認為的身體強壯、發育正常、無缺陷,還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認知、情緒、情感、個性、人際交往等多方面。推而知之,在幼兒園中要保證幼兒的健康成長,教師就必須做好包括身體保育和心理保育兩大方面的工作,也即不僅要照顧幼兒身體發育,促進身體機能的發展,還要對幼兒的心理加以保護,不斷增進幼兒的心理能力。因此進食問題已不能僅從身體健康考慮,必須從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的角度來重新認識。

        幼兒的身體發育迅速,卻又十分稚嫩,尤其是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過多的外界刺激會造成各種興奮灶相互影響,相互抑制,出現興奮灶的弱化。進食中,教師為了讓幼兒吃飽吃好,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往往不厭其煩地提醒幼兒:“別說話,好好吃”、“快點吃”、“不要把飯粒撒在桌上”、“保持桌面的干凈”、“注意細嚼慢咽”等等。原本愉快的進食頓時嚴肅起來。幼兒必須運用較低的記憶能力記住相當數量的規矩,時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飯,這勢必造成興奮灶的抑制與弱化,注意力分散,消化腺分泌減少,食欲下降。另外,從生理解剖特點來看,神經系統調節反應的區域與消化腺的區域都在下丘腦中位,凡能影響高級神經活動興奮與抑制的一切因素都能影響食欲,其中情緒起了重要作用。當人的情緒低落時,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沒有食欲。教師對吃得慢的幼兒的催促(事實上,就餐一開始教師就不斷地對所有孩子催促),以及對規則不時地提醒,使幼兒的神經處于緊張狀態,影響了食欲,甚至會引起幼兒情緒上的反感、恐懼、緊張,造成食欲不振、厭食、畏食。

        對比一下,美國幼兒園孩子們的用食環境十分寬松,幼兒可以自己選擇座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孩子們很愿意告訴大家他吃的是什么,也很喜歡討論飯桌之外的話題,如《忍者神龜》或是同爸爸媽媽上哪兒玩了,等等。老師也同小朋友坐在一起邊聊邊吃,只是在幼兒有困難時給予幫助,如將大塊的三明治或奶酷切小,剝水果皮等,頗有成年人工作午餐的氣氛。孩子們吃飯十分愉快,吃不完的孩子也不會受到催促。而在中國老師們忙個不停,為每個孩子盛飯菜,并注意隨時提醒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說話。然而讓幼兒專心吃飯還是讓老師大為傷神。在觀察中,仍有些幼兒不吃飯或是吃了半天了也沒有吃幾口。有些保育員為了讓幼兒把飯菜都吃完,就給幼兒塞飯,往往沒等幼兒咽下便一口接一口地喂,幼兒的嘴鼓鼓的,嚼也嚼不動,有的甚至出現嘔吐現象。是美國的飯菜香嗎?中國幼兒園食堂的精美飯食比起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幼兒食物十分簡單。寬松的進食環境使美國幼兒吃得更愉快。然而這又與我國傳統和幼兒園中的“吃飯說話易嗆食,不利于專心吃飯”的告誡大相徑庭。中國幼兒的咽食能力、呼吸能力比美國幼兒差嗎?在觀察中,我們也看到即使有老師的督促,幼兒之間仍進行著悄悄話,“吃完了,我去看《小蝌蚪找媽媽》。”“那我跟你一起去看好嗎?”發生嗆食的幼兒很少。在家庭中幼兒也不免與父母在飯桌上談話。種種跡象表明幼兒說話與吃飯不專心嗆食沒有密切的關聯。而幼兒在吃飯不許說話的要求下引起的對吃飯活動的反感、厭食、畏食、食欲不振卻值得我們關注。

        處于此年齡階段的兒童語言發展十分迅速,有說話的興趣,在相互交流中體會著說話的樂趣,充滿好奇心,對周圍環境總有摸一摸、動一動、說一說的欲望;神經系統具有興奮大于抑制的特點,幼兒不能十分安靜地坐著吃飯。長期以來,對此項紀律的維護給幼兒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首先,幼兒的行為出現明顯的雙重性,即在教師管理下能較好地要求去做,如碰巧其他老師同該老師說話,幼兒往往有說不完的話,表現出異常興奮。如果老師不在或是管理松懈時,他們還常伴有攻擊性或發泄行為的產生。進食中,幼兒緊緊地并排坐著,在老師的監督下,幼兒之間的“小摩擦”僅僅表現為瞪一眼或是不理睬,如果老師有所松懈,特別是忙著給一些幼兒喂飯時,孩子們就便有機可乘,大聲說笑、指責、踢鬧,有些大孩子則憑借力量“強占”更大的桌面或欺負小孩子。

        其次,不利于幼兒同伴交際能力的提高。在幼兒園生活的8個小時中,由教師控制的時間占去了絕大部分,幼兒很少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在共同進餐活動中,小朋友們被要求“自己管好自己,自己吃好自己的飯”,幼兒之間極少能夠交流,其中“聽話”、守本分的幼兒常常能得到老師的表揚,成為全班幼兒學習的榜樣。這不僅強化了“乖”孩子的行為,而且使其他幼兒為了取悅老師紛紛模仿:不說話加快吃飯的速度,自我封閉式的進食環境,使幼兒特別是缺少伙伴的幼兒,再次失去了形成良好同伴關系的機會。

        再次,易造成教育者于被教育者的對立,不利于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幼兒從出生第一天,就開始了發展主體、完善主體的進程。4至6歲是幼兒自我意識形成的關鍵期,幼兒有十分強烈的主體意識,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想說話,想用語言來表達意愿是其重要的表現。教師屢次強令禁止“快吃,還聊哪?”、“你吃不完了?”,給幼兒心理造成相當大的精神負擔,產生厭惡甚至逆反心理,并在其他活動中發泄出來,幼兒變得不愿意接受教師的意見或是公然違抗。作為被影響者的幼兒,其表現出來的行為特點,必有意無意地影響教師的行為,影響教師對幼兒的期望、評價態度和處理方式等。長此以往,最終影響教育的整體效果。

        最后,易使幼兒情緒低落,消極被動,處處依賴成人,缺乏活動的興趣,思維求同性高,有從眾心理傾向。幼兒園中老師對幼兒保護有加,生怕幼兒受到傷害。如吃魚,教師要挑魚刺;吃飯時,老師要主動添飯加湯;吃得慢的,教師便會親自喂飯。幼兒無須解決活動中的一切困難,甚至在困難未出現前,教師已將之化解。幼兒之間無須互相學習,交流吃飯的心得。在家里更是如此,家長或許是害怕幼兒吃不來,或是幼兒吃得慢焦躁不安,總之,最后的結果是多數幼兒都是在父母的幫助下吃完飯。幼兒沒有自我服務的機會,長此以往,幼兒的主體性受到壓抑,處處依賴成人。在嚴格的膳食制度下,幼兒如同被人操作的木偶,沒有了吃飯的興趣,不能享受到進步的愉快。為了避免懲罰與責備,嚴格遵守著各式各樣的規矩。幼兒被人為地剝奪了展示自己個性的機會,變得膽怯、退縮,缺乏創造性。

        幼兒的可塑性很強。從古至今,人們都十分重視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這也正是幼教事業如此受到世人重視的根本原因。幼兒園里,都是為了幼兒的健康成長,從小班開始就十分注意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吃飯不說話,保持安靜就是其中之一。在進食期間,幼兒只有一件事可做--專心吃飯。而這種習慣是否因此形成?在觀察中,我們發現小班的孩子說話不多,而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飯時悄悄說話。生活中也不例外,盡管許多人受過幼兒教育,但人們往往喜歡在吃飯的時候交談,甚至一些重要的事往往是在飯桌上決定的。邊吃邊聊是社會的普遍現象,即使是幼兒園老師在用食時也經常在一塊交談。為什么幼兒就不能說話?觀察中我們發現一些幼兒吃飯速度相當快。如某小班最早吃完的與最遲吃完的相差20分鐘。教師幾乎從一開始用餐就開始催促。教師更多看到的是沒吃完的孩子,吃得慢的孩子。吃得快的孩子被允許自由活動,并嚴格將他們與沒吃完的幼兒分開,以免干擾沒吃完飯的幼兒吃飯。在觀察中我們看到一個孩子坐在另一個沒吃完的孩子旁邊,老師立刻走過來:“到那邊玩去,沒看見他在吃飯嗎?”隨著時間的推移,吃飯速度快的孩子越來越多,而老師關注的孩子越來越集中,在讓所有的幼兒都吃完后,教師才開始關注所有的孩子。一些幼兒為了能夠自由活動或是免受教師最后的“關照”,狼吞虎咽。這就造成了兩種后果。一是使幼兒形成一種觀念--吃飯是阻礙活動自由的負擔,吃飯是懲罰的工具。有些教師經常說:“你吃不吃,再不吃,就再給你添一碗。”這更使幼兒對此深信不疑。二是吃飯越快越好。有些幼兒在幾分鐘內便可吃完,所有的幼兒都希望加快自己的吃飯速度。幼兒園所規定的科學用食時間成為最后期限,教師只關注那些吃得慢的,卻沒有擔憂過那些吃飯過快的幼兒是否因速度影響了消化吸收。觀察中發現一男孩因吃得過快而發生嘔吐現象。此外,人進食后血糖會慢慢升高,當升至一定水平就會刺激大腦,發出飽足感信號,于是人們會停止進食。而快食者進食過快,血糖上升速度相對進食速度滯后,發生飽足感信號較晚。由于進食過快,在停止進食之前,可多食入一些食物,快食的結果是超量進食,有可能引起肥胖。

        由此可見,傳統教育對“吃飯中說話”的理解是有極大的偏差的。吃飯不說話除了能方便教師,維持幼兒園各項工作按時有序進行以外,其他作用較少。盡管它確實可以避免嗆食灑湯,但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也是不容忽視的。人與生俱來有趨利避害的能力,只要需要,本能便可得到發展。而在現實中的過度保護,會讓幼兒失去自我保護的能力。在國外,家長特別重視不替孩子干事,幾個月的孩子學習自己吃飯,吃得滿臉滿身滿地,也被視為學習的必經過程而聽之任之。一味防范的不當的教育行為、要求、措施,給幼兒身心造成了負面影響,并由此使幼兒形成對吃飯的錯誤態度。另外,從長期效果看,“吃飯不許說話”也沒有得到世人的普遍遵從。人們喜歡在進餐時聊天,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齊克森·默海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并認為飲食中,人們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樂于接納新想法,富于創造性聯想。讓幼兒邊吃邊聊,體驗進餐的愉快,不僅有助于增進食欲,也可以為幼兒多方面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教師是否因此而對幼兒的吃飯放任不管呢?在進食活動中毫無紀律的約束也是不利的。幼兒園生活是一種群體生活,為保證群體生活有序進行,就必須對不同個體進行約束。

        給幼兒創設一個寬松的就餐環境不等于放任自流。維護其他幼兒享受自由的紀律是必要的。讓幼兒在吃飯中體驗著如何吃(即使是邊吃邊聊)才不引起嗆食灑湯,對幼兒也十分有利。紀律有內部紀律與外部紀律之分。在幼兒園教育中,常常是對外部紀律強調有余,特別是對紀律的權威性強調有余,而對內部紀律重視不足。外部紀律只是一種表面的、暫時的、脆弱的、不可持久發揮作用的。只有被幼兒主動、自覺、自愿接受的紀律,才會在需要紀律時發揮作用。然而,我們也看到幼兒的心理尚不成熟,自律源于外部紀律的內化。整個幼兒階段,接受成人的意志,服從成人的安排,構成幼兒生活的主要內容。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就在于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外部紀律,并將之轉化為幼兒的自律,從而幫助幼兒通過自律使自己充分享有個性發展的自由。如果外部紀律不是幼兒身心發展所需要的,就無法內化為幼兒的自律,幼兒的服從只是暫時的,幼兒無法享受到自由,無法發展自己的創造性。

        由此,教師必須明白何時何事需要維持紀律。在進食活動中,幼兒喜歡說話,愿意相互交流或是自言自語。只要他的活動沒有妨礙其他幼兒吃飯,沒有破壞整個進食活動,個體行為就不應當成為紀律問題而受到束縛。觀察中也看到有些小孩喜歡干擾別的幼兒吃飯,如拉拉她的小辮子,扯扯別人的衣服,踢人等,這時,教師就需要維持紀律,讓幼兒明白,紀律不是用來管兒童的,而是幫助幼兒主動自由活動的。幼兒只有了解紀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覺遵守,并逐步學會自控。幼兒園中,老師不希望幼兒說話,源于幼兒吃飯不專心,吃得過慢。如果每個幼兒都能在四五十分鐘內吃完飯,而且吃得很快樂,并形成類似于工作餐的氛圍,相信比硬性“快吃飯,少說話”的紀律對幼兒的發展更有利。

        第一,創設寬松的就餐環境,有助于促進食欲。在膳食活動中,幼兒可自由選擇座位,選擇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共進午餐,教師只在幼兒請求幫助時,采取必要的措施。教師多給幼兒一些吃飯時間,不在就餐活動中處理有關紀律的問題,如“快吃”、“保持桌面干凈”等。教師與幼兒邊吃邊聊營造一個溫馨的大家庭的氛圍。幼兒園是家庭與社會連接的紐帶,與家庭不能截然不同。讓幼兒保持一個輕松愉快的就餐心情,可以促進消化腺的分泌,增進食欲。同時體驗集體生活的快樂,有利于幼兒積極適應社會。觀察中,曾看到一個孩子生病吃不下飯,在就餐時間內獨自看書,主班老師怎么勸也不吃,而配班老師走過去,輕輕地安慰他,勸了幾回,讓他坐在桌邊,自己拿了小椅子同他坐在一起,陪著他說話,半個小時過后,幼兒把飯吃完,高高興興地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去了。不應強迫幼兒進食,不用嚴格的紀律約束,而是通過情緒狀態的調整,促進幼兒食欲。

        第二,可以為幼兒創造一個自我服務的機會。在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的今天,很多幼兒乃至青少年被過度地保護起來,被關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幼兒園教師工作十分辛勞,要到食堂取飯菜,整理桌子,給幼兒分飯分菜,時刻關注幼兒吃了多少,是否需要添加,給吃得慢的或吃飯能力差的孩子喂飯,吃完飯后還要收拾干凈,組織幼兒睡覺,結果是幼兒無須自我服務。實際上幼兒在3歲左右便開始尋求全面的獨立的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愿意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常聽見孩子說:“我自己來”,幼兒有自我服務的欲望。讓幼兒在成人的幫助下學習如何進餐,如收放餐具,自取食物,互相鼓勵不浪費糧食,不挑食等。要使幼兒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不依賴成人的好習慣。教師往往重視“保”,給幼兒無微不至的照顧,忽視了“育”--教育幼兒獨立、自信。過多的保護剝奪了幼兒積極主動探索的權利,導致了幼兒在自主感的發展上的失敗。

        第三,為幼兒創造一個與同伴融洽交往、師幼積極互動的場所。使幼兒在語言能力、知識經驗、人際交往等方面有所發展。民主寬松、開放的教養方式中,幼兒自由選擇伙伴,暢所欲言,不時地同老師交流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形成融洽的班級氣氛。這可以使幼兒多方面受益。

        首先表現為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語言發展環境。4~6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特別快的階段,他們的說話樂趣決不亞于呀呀學語的嬰兒。語言產生于人們交流的需要。幼兒通過應用新詞、新句式,聊天、辯論、置疑等對聽說能力的提高十分有利。

        其次,有助于擴展幼兒的知識經驗。討論、聊天是開發幼兒智力的重要手段。通過交談,認識飯菜的名稱、味道、顏色,了解吃飯的禮節。有些話題雖然也與吃飯無關,如有的小朋友告訴自己的伙伴前天爸爸帶他到游樂園玩了,那里有好多好玩的東西,但是孩子們依然聽得很仔細。幼兒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在愉快的交流中,幼兒不知不覺豐富了自己的知識經驗。

        再次,寬松愉快的就餐活動還有助于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現代社會給人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使得人與人的交往機會減少了。雖然人們可以很輕易地了解世界上每時每刻發生的事情,而匆忙的生活,高層建筑、單元房使人們更多地封閉起來。幼兒大部分時間呆在家中。幼兒園成為幼兒相互交流的最重要途徑。但是,老師卻控制住了大部分時間,幼兒自由交往的機會很少。研究發現,我國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差,能主動與人交往,敢在老師面前發表意見的僅占50%。在與幼兒園老師交談中,教師也談及近年來班里情緒過激,不懂得與人交往的幼兒有所增加。

        如果能讓幼兒在就餐中聊聊天,將有助于幼兒彌補此方面的不足。孩子喜歡孩子,幼兒有相同的思維方式,能夠相互理解與溝通。小伙伴對孩子而言如同空氣和水,在自由開放的時空中,幼兒可以逐步學會與人交往的技能技巧。這種技巧是在與成人交往中學不到的。撒嬌、霸道在這里不受歡迎,幼兒必須習慣于使自己適應他人和環境的需要。教師是幼兒的大朋友,在積極的師往中可以引導幼兒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關系及師幼關系。

        最后,通過幼兒間及師幼間的交流,教師可以加深對幼兒認知水平、交往的技能、語言水平、思維方式等的了解。還可以了解當前幼兒的興趣、特點和需要,這對于改進及進一步開展教學十分有利。幼兒的學習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交談中,教師可以把握教育的契機,不失時機地促進幼兒在各方面的提高。

        由此可見,創設一個寬松的就餐環境,多給一些就餐時間,鼓勵師幼共同進餐,邊吃邊聊,是一種本質上不同于當前幼兒園普遍實行的“過多強調紀律”的就餐活動,而這種不同源于不同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給幼兒自由說話的權利體現了對幼兒的尊重。幼兒身心雖然尚處于稚嫩狀態,但具有發展潛能。他們有自己的興趣、愿望和需求,有獨立的人格,成人必須尊重兒童,將兒童作為獨立的人來對待。教師允許并積極鼓勵幼兒提出合理的愿望和要求,主動參與自由自主的活動,從而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展。對幼兒說話自由的限制強調了成人權威的不可違抗性,在教育上表現為無視幼兒的特點、需要,以傳遞固有知識技能,維護既有規則為主,無視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這無疑是對幼兒信任感、認可感、自尊感的剝奪,更多地助長幼兒的自卑、怯懦、退縮的體驗,扼殺了幼兒主動性、創造性,造成幼兒缺乏學習和適應生活的主動性能力。給幼兒自由說話的權利,體現了教育的開放性。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必須做的是幫助兒童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教育不應限于對幼兒提供成型的觀念、知識技能,更應該為幼兒提供一個充滿探索的機會,富于個性化的環境,引導幼兒根據自身特點去思考、嘗試、發現、創造,讓幼兒挖掘自身潛力,獲得不斷學習和積極適應社會生活的態度和能力,從而為一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幼兒的進食活動反映出人們長期以來對幼兒教育中的“保育”和“紀律”的認識,值得在今后的理論研究與實踐中繼續探索。

        參考資料

        1.萬鈁《學前衛生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2.陳幗眉《學前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3.薛燁《小朋友們,吃飯不許說話》《中國青年報》1999年9月13日

        4.張博《正確認識學前兒童的主體性》《學前教育》1996年第4期

        5.李岱玲《幼兒心理衛生淺議》《教育導刊》1998年第6期

        6.唐華《幼兒的進餐環境及其創設》《學前教育》1995年第5期

        7.劉馨《全面保育--維護和增進幼兒健康的重要保證》《學前教育》1999年第6期

        8.徐穎《更新教育觀念--維護幼兒心理健康》《幼兒教育》1995年第12期

        9.姚念玖《孩子為什么不快樂》《啟蒙》1994年第11期

        10.涂艷國《教育中的自由與紀律》《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10期

        11.張博《哪些因素影響紀律的維持》《學前教育》1998年第9期

        12.張博《紀律及其維持》《學前教育》1998年第6期

        13.曹能秀《蒙臺梭利關于自由和紀律關系的論述及其啟示》《幼兒教育》1999年第2期

        14.唐繼宏徐月芽《幫助幼兒建立自我紀律和自我控制》《學前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15.馮曉霞《面向可持續發展--幼兒教育的新課題》《學前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第4篇:幼兒心理論文范文

        1.1材料選擇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我科出生的新生兒50例做為研究對象,出生時孕周在37-40周之間,阿氏評分為7-10分,其中男嬰為27例,女嬰為23例。將入選的50例新生兒隨機分對照組25例和試驗組25例,兩組患兒在性別、阿氏評分等方面的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新生兒接受常規護理,試驗組新生兒接受全程優質護理干預。具體干預措施為:①一般護理:主要包括對新生兒實施的大小便觀察、臍帶護理、科學合理喂養、舒適護理、病情觀察與監測、正確執行醫囑、并發癥防治等護理內容。②親子關懷護理:在母親與新生兒之間,出生時的早期接觸以及之后的親密接觸對于母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效的親子接觸可以幫助母親盡快適應角色轉變,并有利于新生兒安全感的建立。為母親和新生兒提供親密接觸的條件,讓母親親吻、觸摸、擁抱以及面對面注視新生兒,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讓母親參與為患兒更換尿墊,實施母乳喂養,進行皮膚密切接觸等有利于促進母嬰關系的活動。③健康指導干預。教會母親正確的喂養、接觸、照顧新生兒的相關知識,幫助母親提高對新生兒的照護能力。

        1.3評價標準出院時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百分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新生兒家屬進行滿意度的調查。評分大于70分為滿意,以評價為滿意的新生兒家屬人數占總新生兒家屬人數的比例計算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對研究所得的各項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新生兒干預后家屬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的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新生兒干預后家屬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新生兒干預后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新生兒家屬。

        3討論

        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對于實現護患之間的零距離溝通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本研究將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引入新生兒護理實踐工作中,在對新生兒實施大小便觀察、臍帶護理、科學合理喂養、舒適護理、病情觀察與監測、正確執行醫囑、并發癥防治等一般護理的基礎上,重點加強了親子關懷護理和對家屬的健康指導干預,提高了母親對新生兒相關護理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增加了母親與新生兒之間的互動,促進了母親順利地完成角色轉變的過程,增進了母嬰感情,達到了對新生兒護理服務的個性化、整體化及人性化的優質護理目標。將對新生兒的關愛護理和安全護理理念貫穿于護理服務的全過程中,通過提供全程化的優質護理服務,降低了新生兒護理的安全隱患,提高了新生兒護理的整體質量。

        4總結

        第5篇:幼兒心理論文范文

        一、中班幼兒的心理特點

        中班幼兒一般是4歲,4歲幼兒的心理出現了較大的變化與發展:與3歲幼兒相比,4歲幼兒一切潛在的能力開始生氣勃勃地發展,表現出不懼怕、好交往、富有獨立精神和自信心,能安靜又有吵鬧等新的特點。4歲幼兒可以說是閑不住的,不易控制的,其心理活動以新的特征表現出來。歸納起來,4歲幼兒具有下列幾個顯著特征:

        第一,活潑好動。4歲的幼兒明顯地比3歲的幼兒更加活潑好動。他們不僅身體長得更結實,動作能力更強,而且對周圍生活也熟悉了,積累了一定經驗。因而主意也多起來,所以更愛活動,活動起來很靈活,也能堅持較長時間。他們愛說、愛問、愛跑、愛動手、愛玩,對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順從聽話。

        第二,具體形象思維。4歲的幼兒主要靠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思維活動,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典型的具體形象思維。4歲幼兒的頭腦中已經積累了常用物體、各種人、各種自然現象、周圍環境和曾去過的地方的表象。每當喚起這些表象時,就可以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如果離開事物的表象或具體事物,就難以進行抽象思維活動。

        第三,有意行為開始發展。3歲幼兒的行為多受情緒支配,4歲幼兒可以聽得進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聽懂一些道理,他們可以接受成人給的一些任務;有意性的增強還表現在4歲兒童游戲時已經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戲,有著簡單的角色分配,也可以發展游戲的情節;玩的時間也相對更長,有時連續幾天只玩一種游戲。在游戲中能抑制自己的行為,堅持游戲規則。有意性還開始表現在注意、記憶和想象等方面。

        此外,4歲的幼兒在堅持性和個性差異性方面也比3歲的幼兒增強了。根據以上心理特點幼兒教師應怎樣使他們進步更快呢?

        二、教育中班幼童的對策

        2.1針對幼兒活潑好動,組織幼兒參與多種游戲,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游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要求的快樂而自主的實踐活動,它不僅能促進幼兒的身體的發展,而且可以鞏固和豐富幼兒的知識,促進其智力和語言的發展,同時能促進幼兒良好行為品質、美感或創造能力的發展。中班幼兒會做各種游戲,不僅對游戲的興趣很濃,而且能長間做各種游戲而無倦意。

        因此,教師應引導幼兒做多種游戲,使他們在游戲活動中求發展。我不僅組織他們做創造性游戲,包括角色游戲、結構游戲和表演游戲;而且還根據教學要求為發展幼兒的各種能力而編定的有規則的游戲,包括智力游戲、體育游戲和音樂游戲三種。

        就以引導幼兒做結構游戲來說吧,對中班幼兒要求他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結構活動,并要最終完成它。第一,教給幼兒對事物結構造型方面的知識和結構技能,如認識高低寬窄、厚薄、輕重、長短、前后等方向方位,學會按圖建造。第二,教幼兒學習自己設計構造,會事先構思主題,選擇和利用結構材料,確定結構順序,制定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建構一個成果。第三,組織幼兒評價結構成果,可全面評價,也可有選擇性地評價。

        再以做智力游戲來說吧,各種學習任務通過新奇、形象、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向幼兒提出。引導幼兒聽聽、看看、摸摸、想想、說說、做做,使耳、眼、手、腦、口各種器官活動起來,做出智力上的努力。使幼兒在這特殊實踐中,不僅掌握和運用知識,發展智力獲得能力,而且要求幼兒善于與他人合作,有助于控制自己的行為,誠實地遵守游戲規則,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培養。

        2.2針對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加大教育活動直觀性的力度,促進幼兒持續發展

        直觀性的原則和方法在幼兒教育教學中具有特殊意義,因為他們生活經驗貧乏,思維具體形象,抽象的道理難于理解。在上課時貫徹直觀性原則和運用直觀教學法,能使課上得生動活潑,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加深幼兒的印象,有助于理解和形成具體觀念,發展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根據課的任務、內容及中班幼兒特點恰當地選擇直觀手段。幼兒園直現手段有實物直觀(指觀察實物、標本、實地觀察、小實驗等),模具直觀(指觀察圖片、圖書模型、貼絨教具、沙盤玩具等),電化教具直觀(包括幻燈、錄像、錄音、唱片、電視、電影等),語言直觀(教師語言的形象性描述)。第二,直觀手段要與訓練幼兒感覺器官結合,教師應讓兒童有較多機會擺弄物體、看、聽、摸、聞、嘗、做,供給的材料力求人手一份或小組一份,以訓練幼兒感官和動手動腦的能力。第三,直觀手段要與教師語言指導結合。教師要用簡明、生動、形象、準確的語言啟發幼兒觀察和操作,以強化直觀教具的作用,獲得正確的結論。第四,運用直觀教具要恰當,教具要有典型性,主要特征要突出,緊扣教學要求.不宜過多。

        2.3針對兒童心理和行為的有意性增強,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實施教育,最大限度地發展兒童的潛能,使他們個人興趣、愛好等個性特點得到自由充分發展

        第6篇:幼兒心理論文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心理健康; 全面發展;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以發展性教育模式為主,從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解決幼兒在心理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通過教育調整促進其全面發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不同于高中和大學階段以理論為主要授課的形式,大多是通過一種環境的熏陶和活動的引導來開展。通過為幼兒提供寬松自由的生活環境,讓幼兒在實踐中逐漸養成良好的情感,與人交往的靈活能力以及實踐的靈活性。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面向全體幼兒開展的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二是面向少數心理和行為存在嚴重問題的幼兒開展的補償性心理健康教育。在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多注重的是教育的引導性。幼兒早期的心理是一種無意識的狀態,是一種具有強烈自我吸引力的心理,會隨著自身的本性、尺度在與周圍環境的融合中形成一種自我的心理品質。幼兒無意識的心理發展狀態中需要教師的引導,既維護幼兒的自我主觀意識,又引導幼兒不斷地修正不良的本性特征,朝著更加多元和健康的方向發展。例如,在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會隨著本性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語言表述,并不斷地通過重現來鞏固和習得。但是幼兒在無意識的學習中還不能夠識別詞匯的好壞,常常會學習一些臟話,這些臟話會影響幼兒的心理發展。教師不能直接對幼兒進行人格上的抨擊,以此定義為幼兒素質低,而是通過引導及時地予以糾正。在補償性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是針對一些存在嚴重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幼兒,這在特殊教育學校更加明顯,需要借助專業的心理疏導工具來開展,如沙盤、心理發泄室等,讓不能借助正常溝通抒感的幼兒,借助此渠道來緩解心理壓力。這種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培養幼兒自身的一種心理平衡,避免一些攻擊性行為的出現。

        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則

        (一)與人交往和社會適應的原則

        當今時代的發展的開放性和多元性,使得幼兒跟社會交往的越來越密切,這就對幼兒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幼兒最初的活動范圍局限在家庭中,主要與家人進行溝通,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更多地處于被照顧的狀態,其不良語言和行為都會被寬容。隨著幼兒年齡的增加,開始出現與同伴的交往,這是一種相對平等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去自我中心逐漸發展,學會分享、傾聽、交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引導,對幼兒由本性出發產生的不良行為進行引導,如在遇到不同意見時的打架和攻擊性行為,是幼兒階段的一個特征,教師需要對此引導,使這種行為逐漸消退,形成正確的交流方式。

        (二)從幼兒的興趣和身心發展特點出發

        幼兒是充滿童真的,幼兒的學習都是基于自己的興趣,對于自己感興趣的游戲和活動,幼兒的注意力能夠集中兩個小時,而對于不感興趣的內容,即使有教師管理,幼兒也不會因為威嚴而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這就是說,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必須關注幼兒的興趣和身心發展特點,在各種活動中之間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幼兒繪畫的過程中,教師不能過多地進行干涉,而是要引導幼兒表達自己個性化的想法,并且欣賞幼兒的創新能力,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并通過語言進行心理引導。例如,一個幼兒的作品:一個年齡大點的孩子在打一個嬰兒。教師讓幼兒講述自己作品中的故事,原來是家里的妹妹搶奪了父母對自己的寵愛,針對此教師在語言活動、區域活動等中逐漸滲透正確的教育,并和家長進行溝通。

        三、信息技術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多樣化的網絡資源,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教育中不是專門的教育,而是一種滲透性課程,在不同的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網絡上豐富的案例,帶領幼兒走進熟悉的情境中,在情境的參與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與人交往的心理主題教育中,教師通過“娃娃家”活動,引導幼兒在參與中學會如何接待客人,如何禮貌地長輩進行溝通等等,幼兒在準備食物,在自己創設的游戲情景中,自然地學會交往交流能力。另外,幼兒的教育需要構建家園一體模式,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教師可以在微信中向家長推薦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書籍,推薦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和一些有關心理教育的電影,引導家長進行觀看,提高家長的素養。

        (二)構建網絡交流平臺,提高學生的興趣

        心理健康問題一直以來是中國教育忽視的問題,大多數的家長對幼兒的心理發展并不關注,孩子的心理素質處于怎樣的水平,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式進行修正。這就需要構建心理測評系統,引導對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測量,了解幼兒的心理發展情況以及自己在心理上存在的弱勢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中有意識地調整,逐漸修正自己的心理,并通過有針對性的行為指導和修正對幼兒進行教育。同時,要完善心理網頁的制作和維護。網絡信息無時無刻地都在影響著學生,尤其是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基本上家長每天都在關心著信息的更新,心理網頁也需要根據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設計一些有趣的視頻、動畫和一些參與性較強的互動活動,激發學生經常對網頁的關注,增加網頁的影響力。幼兒可以通過觀看視頻,回答問題來進行學習,這樣幼兒園也可以對教育提供監控,促進有效發展。

        綜上所述,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表現為發展性心理輔導,在教學過程中,要與家庭教育相聯系,引導家長和幼兒進行借助網絡資源進行親子互動,提高幼兒的認識,營造健康的家庭環境。在幼兒園中要引導幼兒的參與,在參與中發展幼兒水平。

        參考文獻

        [1]鐘好靜。淺談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6(8):237。

        第7篇:幼兒心理論文范文

        關鍵詞:家庭教育; 幼兒; 心理健康; 導向作用;

        引言

        在醫學領域, 關于健康的界定停留在生理上的健康層面, 以人的生理特征為主, 但是在心理學領域, 一個人的健康與否完全取決于人的心態。在今天, 健康是評價每一名社會成員進步的標準, 尤其在幼兒的成長階段, 心理健康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目前, 很多家長對幼兒的健康僅僅是停留在生理健康上, 以生理特征為主要的標準, 并不涉及精神領域, 所以家長在兒童心理健康上的忽視越來越明顯。但是, 伴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 很多關于中國青少年犯罪的報道越來越多, 對社會形成了較大的影響, 推動人們越來越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相關調查顯示, 幼兒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相關性, 教育方式、家長的學歷與道德修養等, 成為幼兒的心理健康關鍵因素。由此,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得到中國家長的關注, 也應該得到社會成員的關注, 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形成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正確導向, 才能夠為幼兒心理健康提供諸多益處。

        一、家庭教育與幼兒教育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

        1. 良好家庭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

        家是一個人的避風港, 是一個人精神的棲息地, 即使一個人在社會上遇到一些艱難險阻, 只要一回到家, 便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幼兒成長離不開家庭的關懷, 當父母對子女提供較多關懷的時候, 子女便可以在父母的關愛下健康的成長, 形成健全的人格, 對幼兒的成長起到關鍵的作用;反之, 如果父母在幼兒教育中缺少關愛, 或者過分地溺愛, 則會影響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為此, 家長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教育觀念, 對幼兒心理健康形成較大的影響。

        2. 健康的幼兒心理有助于家庭內部的和諧

        伴隨著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 中國家長在國家優生優育政策的指引下, 對子女教育上的關注度不斷提升, 盡管最近兩年中國出臺了“二孩”政策, 但是中國家長重視子女教育的觀念已經形成, 新的生育政策并沒有對中國的家長產生影響。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子女輸在起跑線上, 往往會加大教育投資力度, 參加一些家長認為有作用的早教班, 為了讓子女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很多家長會為孩子制定一些飲食計劃, 使得子女能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所以, 在家長的精心培育下, 很多幼兒獲得了心理與生理上的健康, 為家庭的穩定與和諧創造了條件。

        二、家庭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作用

        1. 家庭教養方式

        當前中國的很多家長對兒童生理健康方面過分地關注, 但是對心理健康指導上卻缺乏一定的關注。很多家長過多地寵愛幼兒, 在日常飲食中以健康食材為主, 但是心理健康上考慮的成分并不多, 比如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上、幼兒情感滿足等方面, 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使得幼兒形成了較多的依賴感, 抗挫折的能力變弱。其實之所以出現此類現象, 與家長對幼兒家庭教養方面的缺失有關, 使得幼兒連最基本的生活常識卻沒有, 無法實現生活上的自理, 影響幼兒教育的正常推進。

        2. 家長榜樣效應

        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 家長的行為習慣會對子女產生重要的影響, 并且會對子女未來的成長起到引導作用。目前, 很多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仍然以傳統的教育理念為主, 當孩子在生活中出現一些錯誤的時候, 家長往往會因為子女犯錯而大打出手, 對子女的教育形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1]。因為家長的行為已經對子女形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甚至是形成了子女初始社會化階段的人格特征。幼兒處于人生階段模仿能力最強的時期, 很多生活中常用的語言都是在幼兒階段形成的, 其中也包括一些幼兒的前期思想。因此, 家長在幼兒成長階段會給孩子形成榜樣效應, 由此, 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形成影響。

        3. 家庭結構

        不同家庭結構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形成影響, 一般而言, 家庭結構是指家庭的人口結構, 在家庭社會學領域, 關于家庭結構有以下幾種, 分別是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聯合家庭、單親家庭等, 在今天, 核心家庭是常見的家庭形式, 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 形成了良好的家庭氛圍, 并且對幼兒心理健康發揮著較大的功效。但是, 單親家庭在中國社會也比較常見, 一般而言, 不完整的家庭便不會產生完整的教育體制, 也不會形成規范化的家庭教育, 殘缺的家庭經常會使孩子感到孤獨, 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 會形成幼兒心理上的壓抑感, 如果不能夠使幼兒的這種情感得到控制, 會極大地損傷幼兒的心理健康。

        4. 祖輩與保姆代養

        目前, 中國的很多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而沒有過多的時間照顧子女, 很多家長出于對子女健康的考慮, 往往會將孩子放在爺爺奶奶家里, 由其父母幫忙照看, 但是由于“隔代親”的緣故, 很多孩子在爺爺奶奶身邊盡管在衣食住行上得到了關注, 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卻得不到應有的關愛, 因為爺爺奶奶的溺愛, 嚴重影響幼兒心智的形成。除此之外, 還有一部分家長, 聘請保姆照顧子女, 使得自己能夠安心工作, 但是由于現階段中國保姆良莠不齊, 文化素質不高, 導致孩子的一言一行與保姆相近, 使得家長的后續教育工作難以為繼。由此可知, 祖輩與保姆代養對幼兒心理健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是當前我國幼兒教育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5. 家長較高的期望值

        由于當今中國社會處于激烈的競爭中, 很多家長身處競爭壓力較大的社會中, 深深地意識到只有個人能力強才能夠在今天的社會中立足。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 由于“望子成女、望女成鳳”的迫切心理, 使得很多家長在對子女的日常教育過程中, 經常會講述一些個人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 現身說法, 讓子女深刻地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但是, 由于幼兒年齡尚輕, 對生活充滿了期待, 并且以自己強大的想象力幻想著美好的未來。但父母在生活中對子女傳輸負面情緒時, 會給幼兒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 甚至會因為幼兒平時表現不佳受到家長的大聲呵斥, 極大地挫傷了幼兒的自尊心[2]。

        6. 重智輕德

        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理念的指引下, 很多家長過分地重視子女的智力開發, 經常參加一些教育培訓, 讓孩子過早地接受九年義務教育, 以此來打好學習提前量, 為自己的孩子能夠在班級成為學習上的佼佼者提供條件。盡管家長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這部分家長為了能夠提升子女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子女的德育教育, 使得很多幼兒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者。其實, “要想成才, 先要成人”這句古語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可是, 中國的很多家長往往忽視了德育的重要性, 除了學習之外, 對子女是百依百順, 從而形成了子女任性、自私的心理, 并且很少地考慮到別人的感受, 僅僅以個人為中心。這種重智輕德的家庭教育, 會給子女的健康心理的養成造成阻礙。

        三、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措施

        1. 家長轉變教育觀念

        中國家長的教育觀念在世界范圍內具有較強的家長性,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將來能夠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 往往會給子女制訂諸多的計劃, 并且監督子女的日常生活, 其實這種對子女的嚴格管束最早起源于幼兒園時期。中國大部分家長認為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的性格, 在具體的生活中, 引導孩子做中規中矩的學生, 以此來獲得教師和同學們的喜愛。但是, 在家長這種教育理念下培養的孩子, 盡管在智力水平上沒有差別, 但是性格方面卻表現得孤僻, 意志力不強等等, 使得很大一部分幼兒抗挫折能力不強, 即使遇到很小的困難也會萎靡不振, 影響后期的學習與生活。為此, 中國的家長一定要轉變當前的教育觀念, 以積極的心態影響幼兒, 彰顯幼兒的個性, 并且引導子女鍛煉堅強的意志, 使其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有效地解決自己的問題。

        2. 管理幼兒情緒

        “性格決定人生”這句至理名言具有較強的現實性, 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 不僅僅依賴于良好的智力水平, 更多的是取決于一個人是否具備良好的性格。由此可見, 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 家長對幼兒情緒上的管理很重要。對于子女來講, 家庭便是發泄情感的最佳場所, 因此, 家長在幼兒性格形成中一定要發揮良好的導向作用, 否則會對幼兒性格形成障礙。家長在幼兒教育中, 應該做幼兒的朋友, 當子女有不良情緒產生時, 應該幫助其及時地調整, 并且與子女心平氣和地分析, 理順子女的情緒。如果家長沒有能力對子女的情緒進行疏導, 則可以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通過社會心理輔導機構與家庭心理疏導相結合的方式, 促進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時, 在心理疏導的過程中, 培養子女控制個人情緒的能力, 從而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直面學習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問題。

        3. 多與子女進行溝通

        溝通是建立良好家庭關系的重要橋梁, 在一個家庭中, 溝通所具有的功效往往是最大的。目前, 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遠遠地超越了社會成員的精神生活, 使得中國的很多家長盲目地追求物質生活, 以期能夠給子女帶來諸多的物質保障。但是僅僅在物質上給子女帶來優越的生活條件并不能從心理上給子女做引導, 建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良性關系有賴于雙方之間的溝通, 只有通過溝通才能夠取得彼此的信任, 為幼兒心理健康的養成發揮功效。幼兒在成長時期, 最希望得到的便是父母的關愛, 很多時候, 父母簡單的一句話或者一個細小的動作, 都會給幼兒的心理健康產生深遠影響。因此, 中國的家長不應該過分追求物質生活上的給予, 更多的應該是與子女進行溝通與交流, 建立良性的溝通機制。具體而言, 父母可以在工作之余為子女講講故事、談談心等, 或者參與一些戶外活動, 增進兩者之間的溝通與了解, 為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做鋪墊工作。

        4. 采用獎罰分明的教育方式

        在幼兒家庭教育中, 經常會出現兩個極端, 有一部分家長為了給孩子樹立信心, 往往會過分地表揚子女, 盡管子女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但是很多家長會把小事夸大, 進行大量的獎勵, 使得子女在褒獎中迷失了方向, 忘乎所以、自高自大, 久而久之會形成子女自負的心態, 不利于將來良好性格的養成[3]。還有一部分家長, 由于對子女抱有過高的期望, 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無論在哪個方面都是最優秀的, 為此, 對子女管束得相當嚴格, 即使子女出現了一些小的問題, 家長也會大聲呵斥, 嚴重的還會采取懲罰措施, 使得子女在之下生活, 缺乏生活上的信心。為此, 家長在幼兒教育中, 應該采用獎罰分明的教育方式, 既能夠及時地糾正子女的錯誤, 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子女獎勵, 鼓勵子女繼續努力。家長要掌握好“獎”與“罰”的度, 時刻注意子女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幫助幼兒樹立健康的心態, 從而培養健康的幼兒心理。

        5. 與幼兒園教師合作

        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僅僅依靠家庭單方面努力是遠遠不夠的, 健康的幼兒心理是需要建立在家庭、社會、學校三個維度之上的, 只有通過三方的聯動機制, 才能夠形成良好的幼兒心理, 如果缺少與幼兒園教師的交流與溝通, 則會出現家庭教育方向的偏差, 達不到幼兒教育的社會目標。因此, 家長有必要與幼兒園教師建立合作機制, 多數情況下, 家長與幼兒園教師之間的溝通, 能夠幫助家長充分地了解幼兒。因為從目前的幼兒教育來看, 家長陪同子女的時間遠遠比不上教師, 子女幾乎每一天都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習或者是參與課外活動, 尤其是一些幼兒集體活動, 教師可以從各項集體活動中了解幼兒的性格特征。所以在很多時候, 幼兒教師對幼兒的了解多于家長對幼兒的了解。為此, 家長要想樹立幼兒正確的思想觀念, 往往要與幼兒教師建立合作機制, 與教師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 通過雙方的溝通, 實現對幼兒心理健康的輔導。

        結束語

        綜上所述, 幼兒心理健康與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家庭環境以及家庭關系會對幼兒教育形成重要的影響力。經過筆者的研究發現, 幼兒心理健康與家庭教養方式、家長榜樣效應、家庭結構、祖輩與保姆代養、家長較高的期望值五個方面息息相關。為此, 中國家長應該注意到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 為了提升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 應該發揮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作用, 根據幼兒的生活實際, 及時地了解幼兒的心理狀態, 改變家長教育觀念與管理幼兒的情緒, 多與子女進行溝通, 并且采用獎罰分明的教育方式, 加強家長與幼兒園教師之間的合作, 從而重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家長、教師、社會三方的協作, 實現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運轉, 為中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推進做出貢獻, 完善中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家庭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導向工作盡管會有很多的困難, 但是只要家長能夠樹立信心, 便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任靜, 楊梅先, 程家明.家庭教育中幼兒心理健康的引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5, 36 (14) :2124—2125.

        [2]曹新茹, 李梅.家庭環境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干預措施[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5, 25 (4) :87—88.

        第8篇:幼兒心理論文范文

        [關鍵詞]學前教育男生 專業認同感 培養

        男性進入學前教育領域已不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客觀現實。學前教育專業男大學生作為準幼兒教師,較之女生存在著許多職業優勢,可是在專業學習和發展的過程中卻存在著諸多問題,如職業認同感低、性別壓力大等。當前,我國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男大學生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為能夠更好地培養學前教育專業男大學生,對以往研究進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學前教育男性

        男女性別比例失衡是我國高等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據統計,目前學前教育專業的男女比例在1/15-1/20之間,一個班級里通常只有三四位男性學生。這種情況已經造成兩種不容樂觀的后果:一是幼兒教育機構中由于缺乏男性教師,兒童在性別角色學習方面呈現出一種不均衡狀態。二是,學前教育專業男生的稀缺,使教學環境幾近成為一個女性世界,孤零零的幾個男生夾雜其間,承受著巨大的心理與精神壓力。我們暫且將這些壓力稱之為“性別壓力”,主要指男性因長期生活于女性環境中所感受到的邊緣狀態,以及由此引發的性別認同危機和心理障礙。

        二、學前教育男性的培養方式

        學校在制定培養方案時,應該考慮到男生的性別特點和特殊的職業發展目標,設立適合于男生的專業方向,使得他們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和目標。針對男生的培養目標,可強調男生具備從事幼兒園課程開發和教學能力,在某一領域有所專長,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體魄,也可鼓勵他們今后繼續深造成為幼教研究人員、幼兒用品開發人員、幼兒園管理人員等。

        在制定課程計劃時,學校也要考慮到性別差異,讓男生在完成專業必修的課程外,適當選修器樂、書法及體育類等課程,培養他們自信、自立、自強的心理品質和體態自然、心胸開闊、意志剛強的陽剛之美,使他們勝任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游戲活動等其他教育活動。要突破單一的學科設置模式,實行開放的課程,適時增設“早期教育”“學前保育”“幼教管理“學前特色教育”、“嬰兒教養”、“衛生保健”、“營養配餐”、“家政服務”等課程,并以此為職業功能模塊,相應地開設“文化課”“專業理論基礎課”“專業技能實訓課”等多樣課程。

        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充分發揮男生思維敏捷、動作靈活、富有創造性的特點,尊重他們“打破常規”的做法,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粗心大意,鼓勵他們使用自然、直率、溫和、精煉的教學用語,不要苛求他們做違背性格或性別的事。

        三、加強專業技能的培養

        幼兒教師是一個特定的專業技術崗位,由于幼兒特殊的生命特征和生命規律,決定了幼兒教師必須具有嫻熟的教師專業技能,才能成功地對幼兒實施教育影響。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男生在校期間就應得到良好的專業技能培養。

        首先,學校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可以運用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示范教學法、項目訓練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多進行現場示范,也可以模擬幼兒園活動情景,組織男生扮演教師、幼兒,完成指定的活動任務。這些活動可以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男生實踐智慧與能力的形成。

        其次,學校要加強教育實踐活動。鼓勵并創造機會讓男生每學年到幼兒園或社區見習,參與幼兒園的班級管理、教學、保育、心理咨詢與家長訪談等活動。

        再次,學校要開展廣泛的課外實踐活動,使男生獲得多方面的技能。例如,圍棋、象棋與跳棋大賽可鍛煉綜合思維能力,羽毛球、籃球、足球、排球等比賽能增加對球類體驗等等。還可以組織畢業班技能匯報演出、幼兒教師專業技能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從而使技能在活動中不斷得到錘煉。

        最后,學校要提供有力的條件保障。為了使學前教育專業男生更好地進行專業能力訓練,學校應該在政策、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可以有意識地讓男同學擔任院、系及班級學生干部,使其積累管理經驗:系內辦公用電腦無償向男生開放,提高他們的電腦水平:學院教務處允許學前專業的男生選修外語系的專業課,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對他們舉辦的各種活動提供必要場地和資金支持,使其能順利開展,等等。

        四、促進人文素質的提高

        學前教育專業男生不僅應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而且應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因為他們將來的工作是幼兒教師,從事的是啟蒙教育,是幼兒人格的塑造者、幼兒心理衛生的保健者、幼兒教育科學的研究者和國民素質教育的奠基人,對幼兒、國家和整個民族的未來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將直接影響到孩子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教師人文素質的缺失必然會對孩子們產生不良影響,影響他們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成長。

        提高學前教育專業男生的人文素質,學校首先要通過思維方式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榜樣示范教育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意志力和愛心等。其次,應該著力培養學前教育男生的自我人格的塑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靈活應變能力,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摒棄性別壓力,雖置身女生群中而不被女性同化,保持自身的性別優勢,全身心投入專業知識學習、輕松面對挑戰:畢業后,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在理想與現實發生嚴重矛盾沖突的情況下,在得不到社會充分理解、尊重的情況下,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夠隨機應變、找準定位、不卑不亢地從事幼兒教育工作。

        第9篇:幼兒心理論文范文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院校 學前教育 專業男生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適應時代科技化、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趨勢而產生的,它實現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打破了職業教育培養定位的局限,與傳統大學相比,它更側重于對學生基本素質和應用技能的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因其實用性強,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故更適合這類院校開設,其中男生由于其性別和性格的差異,因而在對其進行培養時不應完全照搬應用于女生的模式和方法,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適宜的培養環境

        傳統的社會偏見和幼兒教師待遇不佳是影響學前教育專業招收男生的主要問題,特別是對男性從事學前教育工作的傳統偏見,使許多優秀男生對該專業“望而卻步”。

        要吸引更多的男生加入學前教育專業,首先,要加大宣傳力度。應采取多種形式,尤其要加強電視、報紙等熱門媒體的宣傳,使人們看到幼兒教師性別單一帶來的不良后果,認識到男性參與到幼教行列中的重要性、緊迫性與可行性,盡快轉變傳統觀念,吸引更多的男性來和女性一同承擔起這項事業。其次,應制定一定的政策和法規吸引更多的男性加入學前教育隊伍。比如男生報考學前教育專業可以在政策方面給予減免學費、推薦工作等優惠;幼教機構對接收的優秀男性教師,要盡力改善他們的工作、生活條件,保證他們的工資及福利待遇。

        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再加上優厚的待遇,一定能夠吸引更多的男生報考學前教育專業,從事學前教育工作。

        二、革新現有的培養方式

        學校在制定培養方案時,應該考慮到男生的性別特點和特殊的職業發展目標,設立適合于男生的專業方向,使得他們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和目標。針對男生的培養目標,可強調男生具備從事幼兒園課程開發和教學能力,在某一領域有所專長,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體魄,也可鼓勵他們今后繼續深造成為幼教研究人員、幼兒用品開發人員、幼兒園管理人員等。

        在制定課程計劃時,學校也要考慮到性別差異,讓男生在完成專業必修的課程外,適當選修器樂、書法及體育類等課程,培養他們自信、自立、自強的心理品質和體態自然、心胸開闊、意志剛強的陽剛之美,使他們勝任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游戲活動等其他教育活動。要突破單一的學科設置模式,實行開放的課程,適時增設“早期教育”“學前保育”“幼教管理”“學前特色教育”、“嬰兒教養”、“衛生保健”、“營養配餐”、“家政服務”等課程,并以此為職業功能模塊,相應地開設“文化課”“專業理論基礎課”“專業技能實訓課”等多樣課程。

        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充分發揮男生思維敏捷、動作靈活、富有創造性的特點,尊重他們“打破常規”的做法,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粗心大意,鼓勵他們使用自然、直率、溫和、精煉的教學用語,不要苛求他們做違背性格或性別的事。

        三、加強專業技能的培養

        幼兒教師是一個特定的專業技術崗位,由于幼兒特殊的生命特征和生命規律,決定了幼兒教師必須具有嫻熟的教師專業技能,才能成功地對幼兒實施教育影響。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男生在校期間就應得到良好的專業技能培養。

        首先,學校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可以運用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示范教學法、項目訓練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多進行現場示范,也可以模擬幼兒園活動情景,組織男生扮演教師、幼兒,完成指定的活動任務。這些活動可以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男生實踐智慧與能力的形成。如在《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中,進行幼兒園模擬教學訓練,可使男生在體驗教師角色的過程中掌握教學技能。另外,教學方法改革還要利用音像反饋,使學生通過音像記錄直接、清晰地觀察體驗自己的教育行為,并能進行討論反饋,提高學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這種融感知練習、模仿練習和評價練習于一體的技能訓練,可以突出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學、做、思的有機結合,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教育技能。

        其次,學校要加強教育實踐活動。鼓勵并創造機會讓男生每學年到幼兒園或社區見習,參與幼兒園的班級管理、教學、保育、心理咨詢與家長訪談等活動。畢業實習也是重要的實踐機會,教師要指導男生選定適合自身特點的活動方向,是科學活動、美術教育,還是綜合活動,然后和幼兒園帶教老師配合,指導其進行所選主題的教學設計,寫出教案或者講稿,進行說課并在班內試講,指導教師和其他學生一起聽課,提出意見和建議,最后到幼兒園進行實地教學,雙方教師共同指導,并進行點評,促進其實踐技能的提高。

        再次,學校要開展廣泛的課外實踐活動,使男生獲得多方面的技能。例如,圍棋、象棋與跳棋大賽可鍛煉綜合思維能力,羽毛球、籃球、足球、排球等比賽能增加對球類體驗,踢毽子、跳繩等可增加對體育趣味游戲的認識,科普知識競賽可提升科學素養,主持人大賽、演講比賽可鍛煉語言表達及駕馭現場的能力,等等。還可以組織畢業班技能匯報演出、幼兒教師專業技能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從而使技能在活動中不斷得到錘煉。

        最后,學校要提供有力的條件保障。為了使學前教育專業男生更好地進行專業能力訓練,學校應該在政策、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可以有意識地讓男同學擔任院、系及班級學生干部,使其積累管理經驗;系內辦公用電腦無償向男生開放,提高他們的電腦水平;學院教務處允許學前專業的男生選修外語系的專業課,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對他們舉辦的各種活動提供必要場地和資金支持,使其能順利開展,等等。

        四、促進人文素質的提高

        學前教育專業男生不僅應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而且應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因為他們將來的工作是幼兒教師,從事的是啟蒙教育,是幼兒人格的塑造者、幼兒心理衛生的保健者、幼兒教育科學的研究者和國民素質教育的奠基人,對幼兒、國家和整個民族的未來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將直接影響到孩子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教師人文素質的缺失必然會對孩子們產生不良影響,影響他們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成長。

        提高學前教育專業男生的人文素質,學校首先要通過思維方式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榜樣示范教育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意志力和愛心等。其次,應該著力培養學前教育男生的自我人格的塑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靈活應變能力,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摒棄性別壓力,雖置身女生群中而不被女性同化,保持自身的性別優勢,全身心投入專業知識學習、輕松面對挑戰;畢業后,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在理想與現實發生嚴重矛盾沖突的情況下,在得不到社會充分理解、尊重的情況下,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夠隨機應變、找準定位、不卑不亢地從事幼兒教育工作。

        五、培養幼教研究的能力

        科研能力也是幼教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嘗試科研實踐,如要求學生寫作課程論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參與教師科研課題,進行畢業設計創作,等等,在科研實踐中依據理論知識對自身和他人的教育行為和教育技能進行觀察、比較、判斷、評價,從而訓練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教師要在實踐中教會學生記錄和分析現場保育和教育工作的方法,不要停留于“做什么?”“怎么做?”,而要進一步引發他們思考“為什么這樣做?”“采用什么方式做會更好?”的深層理由,由此一步步走向科學研究。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實際中開展應用性研究活動,使研究與學習內容、實踐鍛煉緊密結合,使研究成為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活動,從而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運用和對教育技能的全面掌握。學生可結合小課題、畢業論文和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等途徑,進一步掌握在實踐中開展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例如,如何尋找實際問題,提出研究問題,開展實踐研究,收集實踐資料和歸納總結實踐經驗等,嘗試運用專業理論開展實踐研究,驗證他人先進的教育技能,并嘗試創新教育技能、研發教育玩具與教育軟件,大膽提出和設計獨創性的教育技能和教育產品,經過研究使之規范化和科學化,直接為學前教育機構所運用等。

        總之,應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完善對學前教育專業男生的培養,實現其知識、能力、素質的和諧發展,是一項新課題,也是一項實用型課題,需要學前教育界同仁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史麗君.從建設應用型大學的視角透視本科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J].梧州學院學報,2007,(10):92.

        [2]王萍.教學型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男生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當代教育科學,2009,(11):57.

        [3]王佳媛,賈玉霞.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男生培養中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學前教育,2008,(05):10.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国产 | 亚洲中文欧美日韩在线卡 | 在线观看人成视频 | 五月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岛国 | 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