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鄉家庭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問題學生”產生的原因
1 經濟的迅猛發展,對學生家庭的兩極分化產生了影響。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活壓力都在大大增加。家庭的經濟狀況直接影響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經濟狀況的惡化,導致家長大量精力都用在改善和發展家庭經濟上,從而疏忽了對子女的教育。家庭經濟的惡化,同時也直接制約了家庭對教育的投資,從而對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2 社會的發展變化,也在影響學生思想形態的形成。社會在不斷進步的同時,社會上的許多不良因素也在侵蝕學生幼稚的頭顱。這些不良因素也往往成了學生不良行為形成的誘因。
3 我校是一所地處城鄉結合部的學校,學生父母60%左右是當地“村改居”的農民,他們絕大部分思想觀念還停留在“農民”意識,尚未進入“居民”意識,普遍忽視對子女的家庭教育,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把子女送到學校,學校就應該把子女教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認為教育和家庭、父母無關,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問題學生”;另外40%左右是外來務工人員,原來把孩子留守在家要么有爺爺奶奶撫養,要么托付外公外婆代養,有的甚至托付其他親戚朋友看管,來泉州接受中小學教育后,由于父母都忙于打工,普遍疏忽對子女教育,給孩子“問題”的形成提供了契機,從而加大了教育的難度。所以在現階段的中學教育中,我們必須加大對城鄉結合部“問題學生”案例的研究力度,探尋“問題學生”形成原因,從而提出矯正學生問題的對策。
二、“問題學生”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及對策
1 案例基本情況
孩子基本情況:學生陳某,男,15歲。
孩子基本問題:該生智力正常,注意力渙散,自我控制力較弱,剛入學時,上課喜歡表現自己,但上課又經常開玩笑,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成績下降后,上課總是昏昏欲睡,不能及時完成作業,不能自覺承擔責任。虛榮心強,出現問題的時候,總是要求父母來替自己解決。喜歡交朋友又不會關心別人,當同學都不與他一起玩時,就到社會上去尋求所謂的朋友。學習成績不好,語數英三科總成績加起來不上100分。既依賴父母又不喜歡父母過問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父母多次耐心教育均無效果。
家長基本情況:他們是從四川來泉工作的。父親在泉州從事基建工作,經常在外面奔波,母親在本地一家工廠打工,經常加班,父母雙方工作都比較忙。
家庭基本情況: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平時工作都很忙,對孩子無法顧及,物質方面也無法給予孩子充分的滿足,對孩子未能進行有效教育和指導,更多的是表現出對孩子的所謂“棍棒教育”。
2 查找造成“問題學生”的家庭教育原因
母親為了工作對他照顧不周,很少有時間和孩子溝通,使孩子每天中午都在網吧度過。于是學會了撒謊、強詞奪理。生活條件一般,又比較自我封閉,自我感覺不好,形成一種消極心理。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人成才,陳某的父母也不例外,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平時無法正常教育子女。平時教育多棍棒教育為主,以此強迫孩子好好學習。長期在棍棒教育下的陳某,心理和行為上都比較叛逆,經常與社會上的青年混在一起,經常很晚回家甚至發展到夜不歸宿。當其父母不能接受陳某的這一種行為的時候,就更加粗暴地打罵。
3 提出解決家庭育人環境的主要措施、實施步驟
第一步:定期家訪。根據家庭情況和家長談心,正確指導家長在各方面給予孩子科學、合理地教育。要求家長要加強學習家庭教育的知識。只有系統地學習家庭教育的知識,才能明白家庭教育的內容是對孩子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其核心是對孩子進行健全人格教育,而不是純粹的初放式教育。
第二步:要求學生要端正學習態度,提高認識,調整心態。在學習上只要自己努力就行,成績低一點也沒關系,只要一天進步一點,就能逐步迎頭趕上。改善與同學之間的關系,融入到整個集體中。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力爭趕上。
第三步:父母平時多花點時間與該生談心,打消其心中的各種畏難逃避情緒,提出適合該生實際的各項要求,要求其根據要求努力學習,培養責任感。
第四步:要求家長合理解決孩子的午休問題,嚴格控制孩子的作息時間。平時多注意給孩子加強營養,增進父子之間的情感。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發現問題應該及時地提出來,不能簡單的“棍棒教育”。
第五步:幫助學生正確合理地選擇自己的課余生活,禁止孩子上網吧、游戲室等娛樂場所。教會學生正確擇友,遠離損友。
4 指導成果
學生方面:目前可以安心在班級上課,基本上能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作業,與社會上的無業青年已斷絕來往。
家長方面:能較好地反思自己家庭教育方式,對造成孩子不良行為的家庭初放式教育的危害有了較深的認識。能積極配合學校共同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
三、結論和反思
【關 鍵 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教育;教育良性互動;策略
福建省晉江市作為中國百強縣之一,城鄉一體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動也進一步加劇。同時,信息化和高鐵時代的來臨,不僅改變了晉江人通訊出行的方式,還深刻影響到晉江居住民的生活習慣、人口結構、思維方式、社會價值觀等領域,并對現行的晉江學校教育產生諸多的影響,甚至于觸及了晉江教育的一些傳統習慣。如何有效地降低社會綜合發展帶給學校教育的影響,優化教育的整體氛圍?筆者通過對晉江部分中小學的調研和分析,認為以學校為中心建立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教育”三位一體的教育良性互動模式,可以有效地優化學生的自我教育體系,穩步提升教育的整體成效。
一、相關概念
本課題涉及五個重要的概念,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教育、教育良性互動、自我教育,筆者先做如下概念定位,以揭示它們間的內在聯系。
(一)家庭教育
本文指一個未成年個體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生活習慣、教育方式等綜合因素對其成長產生作用的過程。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其教育作用位居兒童六大雕塑家之首,是一個人教育的起點和基點。
(二)學校教育
本文指適齡的人集中到學校,以課程體系、授課形式、組織方式等一系列有目的地施加影響,促進成長的過程。它在人的成長作用中位居第二。
(三)社區教育
泛指生活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未成年個體,受到社會風氣、人際關系、生活氛圍等社區環境因素綜合影響的過程,也屬于社會教育的狹義范疇。它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是影響人成長最主要的三個要素。
(四)自我教育
即未成年個體自我反思外部現象,以自身情緒感受、接受程度為基礎的自我教育內化過程。以上三種教育最終均會轉化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影響自我教育的基本價值定位。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教育與自我教育在人發展不同階段的影響結構圖體現如下:
(五)教育良性互動
教育是未成年個體成長中受到綜合影響的過程,由于施加影響的各方因素在個體身上產生作用的不確定性,它們所施加的影響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相反或多方向的。本文中的“教育良性互動”,就是指在遵循未成年個體成長規律的基礎上,通過一定措施的矯正和相互間的良性作用,致使未成年人接受社會正能量的綜合作用,激勵自身樹立起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正能量氣場。
二、一線調研與現狀分析
立足學校教育的需要,從觀察學校營造教育合力的基本現象出發,課題組對晉江市農村中小學“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教育”的現狀做了近三年的跟蹤和分析,采用了現場調查和報道分析兩種基本形式,現場調查主要立足筆者所在學區的中小學,報道分析的信息主要來源于晉江市教育信息網。經過梳理分析,晉江市農村中小學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存在著以下三個顯著的特點。
(一)功能孤立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教育三者的存在相對孤立,教育間的合力缺乏整合,教育作用此消彼長,常常出現“5+2
圖2 “家―校―區”教育功能孤立示意圖
(二)活動零散
由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教育三者監管主體責權的不明確性,導致在教育活動協同上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在晉求學學生的家庭教育,家庭單位間存在著重視程度、方法藝術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在大部分家庭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家長的基本素質。學校教育的監管主體相對比較明確,主動性較強,但仍會受到家庭、社區教育不同程度的影響。社區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就算是在教育主管部門的布置要求下,其教育活動也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并且依托于轄區學校開展,走過場的多,效果極不理想。
(三)形式單一
從時序角度分析,“整合家庭、學校、社區教育,共同構建教育合力”的話題越來越得到一些學校的重視,在此方面的研究和實踐也比往年有了很大進步。但在整合教育的活動形式上仍然相對單一。如學校、家庭教育整合仍以家長會、家訪等為主,再如學校、社區教育整合上,主要也以進社區老人院慰問老人、進烈士陵園祭掃活動為主,而且組織的次數、參與的學生數都很有限;社區、學校教育整合上,最常見的是公安部門安全教育進校園的活動交流。這些都說明在家庭、學校、社區間教育合作的形式、深度、廣度都還很有限,作用也很有限。
三、理論分析與策略構建
在整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教育的合力,促進未成年個體自我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把握好哪些基本理論,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去設計教育良性互動的策略,構建起良好的教育互動呢?
(一)心理學理論相關論斷的運用
1. 過去的經驗對現在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來源于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啟示:教育良性互動策略的確定要立足于對服務區學生以往共性狀態、喜好、心理等因素的分析。
2. 一切行為都是環境影響造成的,行為的形成和維持是強化的結果。來源于行為學派的觀點――啟示:教育良性互動策略要有可持續操作的程序,要有利于活動的持續開展。
3. 人人都有向上和向善的可能,每個人都可以積極健康地實現自我。來源于人本主義學派的觀點――啟示:教育良性互動策略要有普及功能,對每位學生都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社會學理論相關論斷的運用
1. 一切組織都具有自動調整、順應和改變的功能。來源于功能學派的觀點――啟示:教育良性互動策略是一個在實踐中逐漸完善的過程,它需要以實踐做為平臺。
2. 組織成員間的沖突,有助于成員重新思考自己的行為和角色。來源于沖突學派的觀點――啟示:教育良性互動策略設計過程中,應充分注意到家庭、學校、社區等責任主體的互動,促進互動策略中臨時組建組織的結構進一步優化。
3. 人們的互助、互惠行為是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來源于社會交換理論的觀點――啟示:家庭、學校、社區教育良性互動具有良好的需求基礎,有效的互動策略可以優化三者的教育合作氛圍,促進未成年個體的良性成長。
(三)“家―校―區”三位一體教育良性互動模型設計
綜合以上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理論,及教育良性互動策略的設計條件和特點,“家―校―區”三位一體教育良性互動策略建構模型闡述如圖3所示。
四、策略解讀與實施建議
教育良性互動是依賴于家庭、學校、社區三個責任主體分別開展有效的活動,并以活動為載體來實現的。按家庭、學校、社區三者在教育中所承擔的不同作用,在學校統一協調分配下,共同承擔起對未成年個體進行良好教育的責任。
(一)學校教育――教育良性互動策略的設計培訓、協調實施者
本文中的“學校教育”,狹義指學校良好的內部學習環境以外,在營造教育合力所應承擔的教育責任。在不考慮學校課程設置、文化建設、氛圍營造等內部因素的前提下,在“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教育良性互動策略的構建過程中,學校教育應承擔起對互動策略的設計、培訓、協調、督促等責任。如圖3所示,其主要工作職責有:負責建立教育互動委員會、開展家長素質培訓工程、構建信息化服務溝通平臺,并以此作為教育良性互動的基礎工程。
1. 建立教育互動委員會并指導工作的開展。教育互委會由學校德育主干、家委自治會主干、社區教育主干、學生代表等部分組成,旨在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溝通協調學校、家庭、社區、學生等主體關系,設計、指導各項互動策略的組織實施。
2. 推進家長素養工程,發揮家長學校的效果。家長素養工程,即通過案例分析、方法學習、現場對話等方式,促進家長教育素質的提升,優化家庭教育環境,降低家庭負面行為帶給學生成長的不良影響。
3. 構建信息化服務平臺,保持教育主體溝通的即時性。依托計算機網絡和手機移動終端等技術,以QQ、微信等平臺,建立起教育互動相對穩定的溝通途徑。如建立班級QQ群,加強班級學生群體或學生個體的學習情況通報,作業督促和指導,成績匯報與策略溝通,延伸學科課堂學習,發揮統籌課內外、學科間的作用。也可建立班級微信群,作為出勤通報、一分鐘家長會、好方法推薦等平臺,統籌校內外對學校教育的關注度。
(二)家庭教育――教育良性互動策略實施的中堅力量和榜樣示范
目前,晉江大部分家長都是被動地關注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很多時候參加家長會、家訪等活動也都由老師牽著鼻子走。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家長缺乏主動性、對孩子關注度不夠、素質不高等諸多因素,但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能夠激起家長興趣的參與平臺。因此,教育良性互動策略在實施過程中,建構起能夠強化家庭教育作用的平臺至關重要。
1. 建立家長督學制度,引家長到學校管理中來。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呵護未成年人成長的過程。從圖1分析可得出,中小學是學校教育逐漸占重要地位、家庭教育影響逐漸降低的階段,二者對此時未成年個體成長都產生著重要作用。因此,學校可以主動建立家長督學制度,整合中小學階段兩股最重要的教育力量,通過學校的教育平臺,為學生平穩渡過叛逆期保駕護航。家長督學可通過學校安全管理(如學校大門接送輪值等)、解決學校投訴案件、班級聽課巡課、校外活動組織等方式,引導家長代表參與到學校的日常管理中來,在尋找家校教育相互諒解的基礎上,收獲家校教育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2. 成立家委自治會,由家長溝通協調自己孩子的事。由家長委員會牽頭,成立家長委員會在校常駐機構――家委自治會,設定其工作職責:第一,履行家長督學的責任;第二,圍繞學校敏感問題(如學生在校用餐問題、校服問題等),負責組織召開家長聽證會;第三,當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產生沖突時(如家校教育方式出現分歧等情況),做為第三方機構介入調解,謀求統一的解決意見。
3. 開設家長講壇,讓成功家長傳遞成功的經驗。一所學校的人才資源是極其豐富的,除了教師、校友資源外,還有一股隨時不斷豐富的對象,即家長資源。由學校提供場地,家委自治會負責邀請組織,請每一屆學生家長群體中,在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為學生做人生、職場、學習等方面的講座,為家長做家庭教育方面的輔導,用一個個生命經歷去引導、感染一群生命的成長。
4. 組織家長接待日,讓家長也做些孩子的事。缺乏家庭溝通,缺少相互理解,往往是導致家庭矛盾的重要原因。學校可以依托家委自治會,組織較為廣泛的家長接待日活動,邀請一些特定的家長參加,讓他們也做做學生在校所做的事,如食堂接待日,家長也吃吃平常孩子在校的飯菜;在校活動接待日,家長也過過學生在校的生活;開展親子活動日,家長和學生一起接受挑戰完成任務等。通過家長接待日活動,讓家長與學生多些談論的話題,促進相互理解;也讓家長深入了解學校辦學的情況,促進家校理解。
(三)社區教育――教育良性互動策略實施中的社會導向和助推器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都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社區文化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良好的社區文化背景將助推教育環境的進一步凈化,家庭和學校教育效果的進一步優化。
1. 建立社區助學制度,創設學生動手與實踐的平臺。社區助學制度,在本文指社區依托社區資源,開發一些學生社會實踐平臺,以彌補學校教育中學生動手實踐機會少的問題。在實際操作中,社區教育代表通過實地考察和評估,選擇幾處配套比較完善的定點實踐單位,與學校配合組織做好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以增加學生社會閱歷和動手實踐訓練量。
2. 開設社區論壇,開通行業精英職業指導的渠道。初高中學生都面臨著中高考后的重要轉折,要選擇職業教育還是選擇常規的升學教育。在適當的時間里,邀請社區主干企業精英,開設社區論壇,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職業知識,提供職業與興趣磨合的導向,有利于學生做出更符合鎮域經濟模式的升學選擇。社區論壇可以采取學生走課的方式進行,進而給學生提供最大的行業信息量。
1.不要以孩子為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為中心的,應該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長。如果以孩子為中心,他就會在溺愛中成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發育。我們這一代,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于一生,讀書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在讀書階段,什么都不做,只要你在學習,家里的電視開靜音,一家人只看圖片,或者戴耳機。本來讀書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試問,畢業后還會遇到工作,成家、生孩子等重要的事情,每個人都要去考慮你的感受嗎?我們只能適應社會,越早適應,今后受的苦越少。
2.不要一手包辦
孩子從有行為能力的那一刻開始,就必須鼓勵和引導孩子學習獨立性,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理自立的好習慣。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所以自己成了孩子的CEO,有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在補課,奧數,畫畫,大點了加上語文,后來又是英語,等等,一個周末,1天半補課,1個假期,1個半月補課,成天只學習,不用做家務,不和同齡孩子耍,孩子小,沒有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意識加上荷爾蒙作祟,突然變得很暴躁,父母的任何話都可能成為激怒他的理由。
3.不要有求必應
孩子要求得到的東西,家長要有原則性地衡量是否可以買,是否有必要買,買了有什么作用。盲目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這無疑是害了孩子。有的父母覺得只要孩子考得好,幾百上千的條件都能夠滿足,殊不知,父母的錢也是風里來雨里去,用汗水換回來的。
4.培養孩子守時和誠信
在我上課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總是遲到,也不是非要遲到很久,就是那么兩三分鐘。其實這個和父母的教育有關,比如有的父母給孩子在課外報培訓班,馬上上課了,心情一不好,不去了,家長馬上給老師打電話說孩子不舒服,說把課程換到明天。孩子覺得原來所有事情可以靠父母一句話就夠了,于是動不動就不去上課。久而久之,他就沒有了紀律觀念,學校的課也就不重視了。他認為父母會幫自己的,遲到,甚至逃課、曠課也就成了家常便飯了。
5.正確使用手機,遠離網癮
有手機的學生,根本不會去聽老師講的知識,很容易成績下降或成績較差。迷戀網絡玄幻小說、打網絡游戲……極易上癮,根本無法控制,甚至肆無忌憚,完全陶醉在虛幻的世界里。上課昏昏沉沉,對枯燥的學習更是失去興趣,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凡是出現成績突然下滑、厭學、逃學、輟學的,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幾乎每節課,我都可以發現邊聽課邊玩手機的人,講的重點也被忽略。一定要幫助孩子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孩子學習才會有動力。情商、逆商比智商重要,要會化解自己的情緒,照顧別人的情緒,培養孩子的精、氣、神,父母一定要成為孩子的人生導師,能夠為孩子解讀孩子犯的錯。
6.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小時候是一個很聰明很聽話的孩子,之后變得叛逆、厭學,主要原因就是家長有恐懼心理,總害怕孩子以后不成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寄托在他身上,因此對他期望值高,要求高,管得太多太死。這樣的教育違背了人成長的規律,使孩子頭腦知識多了,空間少了,智慧少了。同時由于壓力過大,使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應從這樣的教育誤區中走出來,使孩子走上正常軌道。
7.結語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子女都有著言傳身教、陶冶習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為高素質的父母。
作者:袁靖喬 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
參考文獻:
[1]張秀平.淺談家庭教育對小學生人文素養形成的影響[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1).
[2]李阿盈.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D].江南大學,2008.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庭教育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主要是與孩子關系最為密切的父母的教育行為,而家長的教育行為又受家長教育觀念的制約和指導。教育觀念是教育在人腦中本質屬性的反映,是影響家庭教育質量的核心因素。所以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對于提高家長素質,進而從根本上提高家庭教育質量,促進少年兒童全面健康成長具有重大意義。一般來說,家長的教育觀念,包括家長的人才觀、親子觀、兒童發展觀和教子觀等內容。
首先,家長的人才觀:指家長本人對人才價值的理解,它影響到家長對孩子成長的價值取向,也影響到其對孩子的期望,甚至決定著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教育重點。當前家長教育觀念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孩子的期望值高,偏重智育,這不僅受社會現狀、家庭背景的影響,也很大程度上受家長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質的制約,不同職業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長,在教育觀念上也有明顯的差異。但總的看來,許多家長對子女的期望與社會現實有一定的距離。過高的期望值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其次,家長的親子觀:指家長對子女和自己關系的基本看法與教養動機。比如有的家長把子女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而不認為首先是和自己一樣的平等的人,是國家的公民,他們把孩子的成長只與自己的命運相聯系,其動機往往出于養兒防老、實現自己的夢想等。有的家長則只是一切為了孩子的幸福,對孩子有求必應,百般呵護,甚至溺愛、護短。不恰當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式會影響家庭教育的效果和培養孩子的質量。
再者, 家長的兒童發展觀和教子觀是密切相關的。家長的兒童發展觀主要指家長對兒童認知和成長發展規律的認識。教子觀主要表現為家長對自己,對于孩子發展的影響力和本身能力的認識,這兩方面直接反映家長的日常教育行為。
家長的教育觀念首先影響其教育態度、期望、方式,進而影響其教育行為,最終對孩子的發展產生長期的效應。所以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家長要加強自身的學習,肯定并發揚自己教育觀念中積極、正確的因素,轉變、糾正消極的、片面的因素,從根本上優化家長素質,增強家庭教育的效果。為此,建議廣大家長,首先要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轉變重智輕德、重養輕教的觀念,進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自覺性。其次,要糾正片面的人才觀,樹立現代的、全面的人才觀,現代社會需要的任何職業的出類拔萃者都是人才;退一步說,只要孩子將來能自立于社會,成為自食其力的、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也就是成材了。這樣的認識有利于家長根據社會的需要,從子女的智能、體能的實際情況出發,因材施教,既讓子女獲得立足社會的真才實學,又可免除家長不切實際的期望與社會需求的矛盾所造成的家長及子女的心理挫折與不良適應。第三,家長應始終堅持品德為重的家庭教育觀,把教子做人放在家庭教育的第一位,增強對孩子個性品質培養的認識,在培養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時,重視孩子優良的個性心理品質的塑造與培養,在這方面,特別強調的是家長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孩子做出榜樣。第四,要加強孩子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的培養。在家庭教育中,承認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家長要減少以至消除事必躬親、包辦代替、越俎代庖等等的做法,孩子的事應該讓他們自己做主,盡量自己去做。
社會是由數不清的家庭組成,家庭作為人最初的生存環境,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礎,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指出:“人如同陶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了一生的雛形,幼兒時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么模樣的教育就會形成什么模樣的雛形”。那么在家庭這特殊環境中的教育當然是不可缺少的一項重任,父母是幼兒第一任教師,是開啟幼兒心靈的第一把鑰匙,所以家庭的物質環境、文化環境及家庭成員的關系等都對幼兒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影響。
一、家庭教育中的利弊
家庭環境對幼兒實施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首先是家庭環境對幼兒成長中產生的影響,外界的內在都具有,古有“孟母三遷”這一說大家都知道,那么當今社會大部分都是內在因素俱多:一是情緒上的。家庭成員關系緊張,經常發生口角,使幼兒處在一種高度緊張和不安的狀態下。二是品行上的。家庭成員沒有良好的作息時間,生活沒有規律,比如經常性的在家中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慣,使幼我經常饑飽失常、睡眠失調,天長日久也容易染上各種不良嗜好。其次,家庭教育的觀念。父母對家庭中的幼兒教育重要性和自身教育的角色認識不足,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太小,沒有必要教育,可有的家庭認為學前教育就因是幼兒園的事、老師的事,教育就是教知識,他們對自身文化水平、教育能力缺乏自信,僅僅是幼兒看護、照料其的起居而已。再次,家庭環境對于幼兒過份的溺愛,如今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面對著一根根“獨苗”,現在的父母和上一輩的教養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擔心幼兒的未來前途,在教養過程中,無原則的溺愛和遷就,過分保護和干涉,家長總是按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幼兒,容易使幼兒形成人云亦云的習慣。
最后,家庭環境中還有不乏的“隔代親”,不少家庭的老人所占比例較多,祖輩對孩子的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心,使人感到隔代特別親,然而上一輩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知識結構,還有教育方式與現代社會多少有些根本上的差異,對幼兒的獨立性和判斷力帶來負面的影響。
以上的現象,有礙于幼兒家庭環境中培養教育的實施,所以要加以克服這些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利因素,給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幼兒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1.為幼兒創造一個和睦的家庭環境 首先家庭成員之處要和睦相處,特別是夫妻之間的互敬互愛、互諒互讓是至關重要的,這樣才能使幼兒快樂生活在溫馨的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幼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既是孩子的教育者,又是孩子的朋友,在情上做到相互交融,使幼兒樂于親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一名成員,受到家人的愛護和重視,這種寬松、和睦的家庭環境能使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
2.幫助幼兒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是一下就能形成,而是父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厭其煩、持之以恒的結果,不論在生活上還是以后的學習中對幼兒都是一種最好的教育方式。
3.幼兒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如何 在家庭中要明確幼兒的位置,使他們快樂的成為家中的主要,尊重孩子,平等對待,盡可能的滿足幼兒的信任、獨立、自尊、上進等諸多方面的需要。
4.家庭如何做到真正關心幼兒 這里所提到的家長真正關心幼兒是什么樣的程度,是過分的保護還是過分干涉,要么就是家長屬嚴懲型,也常是出于對幼兒的關心,但這種關心容易使幼兒產生逆返心理,往往變成你說讓他朝東他卻往西,返叛的心態較強,那么做家長,首先要充分的尊重幼兒,切實保護幼兒的自尊心,給予更多的空間和時間,更好的發展其智力和創造力。
以上所講的內容,家只要把家庭文化、物質環境和家庭關系環境充分和合理安排,才能使幼兒在不斷的協調、適應中學公如何快樂的成長。
二、對幼兒實施家庭教育的幾個方面
現代家庭教育是五花八門,教育種類也是層次不等,但是只要讓幼兒在幼兒園規范性教育的基礎上接受家庭教育,使幼兒的綜合素質得以全面發展和提高,主要歸納為這幾方面:
1.提高家庭教育的全體文化知識
家庭教育是整體而又全面的綜合性教育,要想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那么其他家庭成員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知識面,可以采用“家長學校”(或其他的學習)方式來提高,也可以向有關專家或幼兒老師求學、取經,更好的補充文化,科學知識,對家庭教育認識和實施起到更大推動作用。總而言之,家庭教育能否理想的實施,達到最滿意的成果,重要的一點要取決于家庭成員的全面素質提高是分不開的。
2.給幼兒創設一個合理的獨立的自由這間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和他人的同時也要尊重孩子,一個人本來就是獨立的、主動的,可以發展的個體,在與孩子交往,我們只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想、去做、去努力,尊重孩子的意愿,做到循循善誘即可,對幼兒的正確想法和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
3.如何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自信是幼兒充滿信心去努力實現自己愿意和理想的個人發展的內動力,怎樣來培養幼兒的自信,首先要有意識地讓幼兒獨立承擔一些事,給予幼兒最大的信任,讓幼兒從事事情的過程中自己找到自信,確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其次,根據孩子特長,讓孩子全面的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孩子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活動是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父母在孩子活動中,只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明確自我,樹立自信。
最后要培養孩子勇敢精神。現在的孩子是21世紀的主人,迎接他們的將是新的世界,因而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強者氣質”,敢于向挫折困難挑戰,具有一種無畏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才能在以后適應,復雜多變、充滿競爭和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只要具備較強的應變能力,才能將來成為時代的佼佼者。
4.重視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
語言能力的培養對幼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語言能力的表達反映了人的素質,語言不僅是學習的對象也是學習的工具。所以,在對幼兒語言教育的過程中,要從幼兒的現實生活和未來生活的需要出發,以幼兒的語言要求發展制定,使語言教育為幼兒的終身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素質。一是創建良艱險的語言環境。卡爾威特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把在家里工作了二十幾年的老管家忍痛辭掉,就因為老管家的發音有些不標準,會影響孩子的口語發聲。給孩子一個良好的開始。二是引起孩子說話的興趣,盡可能的為孩子創設一個隨意、自然的說話氛圍,調動孩子說話的積極性,接受大量的有益兒童身心健康的媒體傳聞和書刊,擴開孩子的視野從不同角度去引導,并鼓勵孩子大膽表達,把看到的、聽到的能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出來,當然家長要多給予表揚來激發孩子使其更上一層樓。三是培養幼兒的思維。會說話是一方面,那么怎樣才能說的更好呢?語言的發展和思維的發展是息息相聯的,家長必須重視對孩子進行定向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練習,教孩子在說話前要先想好怎樣說,以什么樣的順序來表達,要做到言之有序,時間久了,就能取得較好的成效。
5.如何實施隨機教育
一、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成長影響的分析
性格主要是通過社會實踐,在外界生活條件和人的心理活動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家庭的影響奠定了兒童性格形成的基礎。家長的性格對孩子性格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家長教育子女的責任感與養育態度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家長不同的教養態度是形成孩子不同性格的重要原因。家庭人際關系,心理氛圍對孩子的性格有重要影響。一般來說,和睦的家庭氣氛對孩子性格有積極影響,爭吵的家庭氣氛會給兒童性格留下很壞的影響。
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社會化方面的影響可以從很多方面體現出來。
(一)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社會化方面的影響
兒童社會化,是指兒童在一定社會條件下逐漸愛貓撲.愛生活地掌握他所處社會的社會規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妥善自治,從而適應社會需要。如果兒童社會化發展順利,就會在其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適應社會需要、社會變化的能力和處理各種復雜社會現象的技巧。在社會規范允許的范圍內,滿足自己的需要,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自己的角色作用。由此可見,兒童的社會化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在眾多影響兒童社會化的因素中,家庭教養是最基本動因,是兒童社會化的基礎。
每個孩子都將通過學習生活技能和行為規范,參與社會活動,由“自然人”變成“社會人”。人的社會化始于家庭,因此父母采取怎樣的教養方式,直接關系到孩子所受家庭教育的效果。具體說來,關于不同教養方式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可以得出幾點簡要結論:
(1)父母越多使用懲罰,限制,兒童對道德規則的內化及道德形成越慢。
(2)精神鼓勵優于物質獎勵,對兒童社會化發展舉足輕重。
(3)父母與孩子之間充滿溫情和慈愛的關系,對兒童寬容民主的引導,可以積極的促進兒童內部控制力的發展及認知能力的提高。
(4)父母不宜孤立地使用某一種教養方法。
(5)同一種教養方式在不同的家庭中對兒童的社會化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如同樣是限制,在專制型家庭中,其作用是消極的,而在民主型家庭中的作用是積極有效的。
(二)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心理健康方面的影響分析
不同類型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子女的心理健康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我們必須對此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對策。
〈1〉溺愛型
溺愛型是一種需要否定的教養模式。愛孩子是人類的天性,孩子需要愛。但這類父母首先應當認識愛與溺愛之間的區別。如果可以使他將來發展成身心健康的人,即使這種行為看來是冷淡甚至是“殘酷”的,實際上也是愛。反過來,如果性足以妨礙健全人格的發展和知識技能的獲得,那么,即使看上去實際上就是溺愛了。
〈2〉專斷型
專斷型的教養方法塑造了孩子逆反心理極強的人格,是完全不可取的。持這種教養態度的父母要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調整對孩子的期望,不要勉強孩子做他所不能勝任的事。不要對孩子過于嚴厲,要理解孩子,善于發展孩子的特長。批評孩子時,要注意態度與效果。
〈3〉縱容型
我班的袁康小朋友就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中。他的父親因毆打他母親被判刑入獄,他母親拋下襁褓中的他遠走他鄉,他爺爺奶奶又管不了他。他打人、偷拿幼兒園和小朋友的東西、上課時自由散漫、跑來跑去、愛說謊,每天都有孩子告他的狀。我們對他萬般教育,他每次都是虛心接受、屢教不改。作為他的監護人,他的爺爺奶奶沒有對他進行管教,而是放任自流,不能不令人痛心。
〈4〉民主型
縱觀當今中外,許多成功人士都生長在民主的家庭中。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是平等的,既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也是朋友的關系。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著積極的情感交流,父母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對孩子處處提出嚴格要求;既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又積極鼓勵孩子愛貓撲.愛生活自主,激勵孩子去做喜歡而又力所能及的事。
從家長行為看孩子心理發展的后果,無疑,這是最佳的教育模式,也是唯一值得推崇的模式。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要求父母自身心里健康,只有自身的素質提高了才有可能對孩子施以民主的教育方式,要通過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來形成現代教育觀念。
二、改變家庭教養方式的策略
1.提倡民主型家庭教養方式
著名青少年問題專家孫云曉說:通過多項全國性少年兒童調查發現,當代城市獨生子女家庭分為六種類型:溺愛型、否定型、民主型、過分保護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最利于孩子成長的是民主型的教養方式。
綜合來說,專制的父母為孩子規劃所有的事,將孩子訓練成聽話的機器,并不能幫助孩子獲取必要的知識技能,終究不能包辦孩子一切的時候,那時放手就太遲了。放任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往往使孩子面對挫折無法適應。唯有民主的父母才能培養孩子健全的自我,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從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導和要求,往往成為最愛貓撲.愛生活而有自信的人。可以肯定地說,民主型的教育模式對所有孩子的心理發展都是有益的。所以,我們提倡民主型的教養方式。
2.培養孩子健全的性格
要培養孩子的健全性格,首先不要訓斥、打罵孩子,即使孩子有了錯誤,或者能力較差,也應尋找原因,“對癥下藥”,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因為拳打腳踢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這種創傷有時是難以彌補的。
但是對孩子也不能過于溺愛,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去做,使孩子養成依賴性。溺愛播下的是甜蜜的種子,收獲的卻是苦澀的果實。身教重于言教,家長要為孩子做出,如果父母熱情好客,豪爽要強,樂于助人,工作積極努力,從不與別人吵架,這些性格也會傳給孩子的。
一、忽視勞動教育帶來的不良后果
近幾年來,我國青少年的勞動“答卷”一直令人擔憂。各種傳媒不斷報道有關當代青少年勞動意識淡薄,勞動能力差的現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學錄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會自己掛帳子,許多大學生在入學前沒有親手洗過一件衣服。
某縣婦聯對該縣一所重點中學初一年級的學生作過一次調查測試,結果表明,從沒有洗過一件襯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鍋白米飯的占84%,不會和不敢使用電飯鍋、液化汽爐的占67%。
據北京市家教會對某小學一個班的調查,該班44名學生中,家長每天給整理書包的占39%,家長給洗手絹的占66%,家長給洗腳的占52.3%;家長給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學生的勞動“答卷”,使我們不得不憂慮,勞動這種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素質,中華民族最為優良的品質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與侵蝕。結果,許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較欠缺。從種種調查報告和現實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勞動觀念正日趨淡薄,對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誤區。問題出在孩子身上,責任應在家長身上。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長思想上的偏差,忽視了勞動教育而產生的嚴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視勞動教育,致使孩子與勞動人民的感情上發生扭曲,不尊重勞動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體力勞動者的壞思想。某小學校的一個孩子課間不慎將眼鏡掉入便坑中,急得沒辦法。一位工友用手從便坑中幫她掏出來,還給了她。沒想到她轉身就走了,連個謝字也沒有。同學問她,你怎么不好好謝謝人家?她居然說:“謝什么,她就是干這個的。”
沒有經歷過勞動磨煉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勞動成果來之不易,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幸福生活,是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他們不愛惜勞動成果,不知道這些勞動成果凝聚著勞動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花錢大手大腳,不愛護東西,浪費現象相當嚴重。
分析今天在豐盈的物質生活氛圍中成長的一代,許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質,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從缺少勞動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強青少年的勞動教育,不是一家一戶的問題,它關系到我們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決不可掉以輕心。
二、勞動在青少年成長中的作用
勞動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質。實踐證明,人的許多優秀品質是在勞動中形成的。只有在勞動實踐中,才能培養孩子愛人民、珍惜勞動成果,養成勤儉、艱苦樸素的好作風。勞動能鍛煉孩子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有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力,促進身心健康。勞動能培養孩子勤快、主動的工作態度,有利于形成對集體、對國家的義務感和責任心。勞動能培養孩子自立、自理、自強的獨立生活能力和進取精神。
勞動能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有些家長不讓孩子干家務活,不愿讓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勞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其實學習并不能排除孩子參加勞動。因為勞動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環,促進生理的新陳代謝過程,調節大腦疲勞,有利于大腦發育。在勞動中,孩子雙手的活動有益于左右腦的開發,促進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有助于提高學習能力。勞動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分析、判斷、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中國自古就有心靈手巧的說法,手巧會促進心靈,心靈又帶動手巧。
如湖南省湘潭清聯小學的許衛東和張永義,在他們十一、二歲時早晨起來要幫家里燒飯,但又想利用燒飯的時間看書,有時讀書入了迷,忘了熄火,飯就燒糊了。為了解決看書和燒飯兩不誤這個難題,這兩個孩子一起研制了一個飯熟報訊器。它是利用杠桿原理制成的,一頭是裝了米和水的鍋,一頭是相當重量的沙罐。當飯熟時氣體蒸發,重量減輕,沙罐下垂接通電源,電鈴便自動報警。如果人在外面,聽不到電鈴的聲音,報訊器還可以自動將爐門關閉。這項成果,在湖南省舉辦的青少年科學創造發明比賽中獲得一等獎。這是勞動能激發孩子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的生動一例。
勞動可使孩子學會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學會勞動,養成勞動習慣是孩子學會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證。勞動可以培養孩子自己動手創造整潔的學習生活環境,使他們明白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靈美。在日常生活中,每個家庭成員都自覺主動地承擔家務勞動,可以增進家庭的團結、安定,使家庭氣氛和諧。每一位有遠見的父母,都應該培養孩子從小學會做合格的家庭成員,這不僅是為了減輕做父母的勞動強度,而且也是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過勞動,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即在外關心同學、老師,在家關心父母、長輩,長大成家后才能關心妻子、丈夫。這對現在的獨生子女更為重要。
三、學習發達國家家教經驗,走出家庭勞動教育誤區,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勞動之美德
據有關方面對各國小學生每日勞動時間的統計,美國為72分鐘,韓國為42分鐘,法國為36分鐘,英國為30分鐘,中國只有12分鐘。德國的法律規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要擦汽車和菜園里翻地;16—18歲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另據報載,美國和加拿大有17個城市每年舉辦“鐵孩子運動會”參賽者是7至14歲的少兒,比賽內容是連續進行長距離游泳、騎車、越野和長跑。每年均有成千上萬的父母帶著孩子前往報名參賽,角逐“鐵孩子”的桂冠。無獨有偶,日本中學普遍設有一門鍛煉課程,即在嚴冬組織學生身著短褲進行戶外長跑,旨地培養孩子鋼鐵般的意志。
這些生活富裕的國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開眼界。相比之下,我們身邊的孩子未免被嬌寵得過了頭。然而,眼下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過于嬌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勞,經受不了困難和挫折的考驗。這實在怨不得他人,從72分鐘比12分鐘的數字里,就不難得出,責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該是父母警醒的時候了,做父母的應充分認識到,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要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的素質,從小就應給其創造磨煉的機會。
培養孩子熱愛勞動不是個簡單的習慣問題,從長遠來看是一個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大問題。一代青年如果不愛勞動,將后患無窮。古代巴比倫的消亡,與其民族好吃懶做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決不可等閑視之。決不能說說重要,做做次要,過后全忘掉。
關鍵詞: 幼兒性格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模式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幼兒期是孩子性格的萌芽時期。在嬰兒期雖然能看到幼兒性格的差異,但是這些差異是不明顯及不穩定的,因此談不上性格的形成,只能說是性格萌芽的表現。進入幼兒期后由于語言、思維、動作的迅速發展,家庭、幼兒園等對幼兒提出許多要求,幼兒的自我意識、道德意識日益增強,心理活動的獨立性、目的性、自制力逐漸發展,出現顯著的性格特征,它標志著幼兒性格的初步形成。
有人認為,幼兒的性格是先天的。的確,很多孩子在性格上與親人,特別是與父、母很類似。這里有遺傳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性格是環境和教育影響的結果,它是對環境和教育影響的一種反映。人的性格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他不斷反映環境和教育影響的過程。
一、家庭教育環境對幼兒性格影響的具體體現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所處的地位、生活條件與生活方式,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的日常言行、性格特征等都會在孩子的性格上打上烙印。
1.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日常言行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家庭教育在幼兒性格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幼兒不良性格的源泉。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如果父母的品德或行為不良,孩子在與他們的接觸中會受到這些不良品行的影響,形成不良的性格。
2.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幼兒性格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眾所周知,父母的職責是教育子女,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生理、心理的發展以及性格的形成與父母的言傳身教有密切的關系。在家庭里父母的行為舉止時時刻刻都在影響、教育孩子,孩子如果形成良好的性格就會對他以后的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是孩子們“第一課堂”,在幼兒性格的形成時期,家長的言行舉止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家長的言行舉止保持一致,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行。
3.父母性格特征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小孩子的學習主要靠模仿,因此,家長的性格特征將對孩子產生直接的影響。由于性格的不同,家長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也會不同。一般說來,孩子和母親接觸得多,所產生的影響是:溫柔、熱情,但缺少剛毅性;思想細膩而膽量小,按規矩辦事,怕與陌生人接觸。所以,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影響作用不能相互取代。
4.家庭的環境、氣氛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家庭環境對幼兒的影響非常明顯。如果父母的生活習慣不好,那么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是毫無用處的。只有營造和諧、良好的家庭環境、氣氛,才能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性格。
二、家庭教育模式對幼兒性格影響的差異性
我國學者將家庭教養模式劃分為四種類型:民主型的教養模式、專制型的教養模式、放任型的教養模式和溺愛型的教養模式。不同的教養模式將對幼兒的性格產生不同的影響,本文將結合一些案例說明不同教養模式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1.民主型教養模式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持這種教養模式的父母用平等民主的態度對待孩子,鼓勵孩子的獨立性和進取心。當孩子與自己的意見不一致時,父母不是一味壓制,而是循循善誘。
2.專制型教養模式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在專制型的家庭中,父母是權威,凡事由他們說了算,孩子要絕對地服從他們,否則就會受到打罵。在這種模式下成長的孩子內向、孤僻,不能融入集體生活中去,即使融入到集體生活,也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3.放任型教養模式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在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他們冷漠、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事容易沖動、不遵守紀律、情緒不穩定,幼兒的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會使他們發生一些不良的行為,如因為人際關系受挫產生侵犯行為。此外,這類兒童與父母的溝通少,更容易讓他們形成內向、冷淡、興趣狹隘等性格特征。
4.溺愛型教養模式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在這種家庭里,父母給孩子過多的保護,他們遷就孩子,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會滿足。在父母溺愛、嬌寵下成長的孩子,他們的性格是消極、依賴、沒有責任感與耐力、做事缺乏堅強的意志;他們缺乏自理能力、自私自利;他們很難適應集體生活、不能被別人接納;他們自己不能獨立地解決問題,遇事優柔寡斷。
三、促進幼兒形成良好性格的措施與手段
1.家長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
正確的兒童觀是維護兒童的人格尊嚴、發展兒童的獨立性、培養兒童的競爭意識與豐富兒童的內心世界。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性格,家長要打破傳統的重視幼兒知識的獲取而忽視幼兒能力培養的教育觀念,通過多種途徑全面掌握幼兒的規律、特點,了解最新的幼兒教育動態,樹立新的兒童觀。由于幼兒處在發展期,需要家長的引導,但這并不意味著家長可以把孩子當成容器,任意灌注,或把孩子當成泥土任意塑造。家長要從內心深處尊重孩子,努力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認真研究和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家長要相信孩子具有發展的潛力,他們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茁壯成長。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學習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營造適合幼兒成長與發展的環境,促進幼兒發展。
2.家長應注意營造和諧、平等的家庭環境。
為了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性格,應給孩子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環境。日本著名幼兒教育家井得勝曾說:“促進孩子早期發育,用不著專門做某些事,最好的開端也是你能做到的,就是創造一個愉快的家庭氛圍與和睦的夫妻關系。”家長應努力營造和諧、平等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家庭環境中生活和學習,讓幼兒成為快樂的人。
3.言傳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樣,父母的言行都呈現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不良行為肯定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要求幼兒做什么事,自己必須首先做到,給子女做表率。
4.注意選擇科學的教養方式。
不同的教養模式對幼兒的性格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我們必須采取合理的教養模式促進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民主型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相處和睦,關系融洽,孩子在這種環境中容易感到輕松快樂,他們可以盡情地進行一些創造性的活動,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家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達到培養幼兒良好性格的特征。
(1)給予兒童充分的自由空間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給予孩子“話語權”,遇事特別是關于孩子的事情時要與孩子共同商量,征求他們的意見,讓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父母不要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2)恰當運用表揚與批評
表揚是鼓勵幼兒進步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父母用表揚肯定孩子的優點,鼓勵孩子進步,孩子樂于接受,因而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表揚也要把握一個度,如果孩子犯了錯,家長仍然一味地表揚,不僅會使孩子養成自以為是的性格,還會使表揚喪失其原有的激勵作用。長此以往,幼兒就不會重視表揚,教育效果就會大大降低。
(3)科學的心理引導
引導,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心理疏導。父母的引導,尤其是母親的科學引導,有利于幼兒對不良行為形成約束,這樣幼兒有了合理的約束,不會做出一些不利于良好性格形成的行為。
在幼兒性格形成的過程中,尤其是3~6歲幼兒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家長、幼兒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態度和言行成為幼兒良好性格形成的積極因素,促使幼兒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性格。
參考文獻:
[1]史愛榮,孫宏碧.教育個性化和教學策略[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34-66.
[2]李傳銀.普通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49-252.
[3]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5-31.
[4]依田明,郭潔敏譯.母子關系與幼兒性格[J].上海社科院信息所,1995,(5):10-11.
[5]劉金花.上海市與橫濱市幼兒性格特征和家庭環境因子關系的比較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5,(4):51-58.
[6]張鋒等.家庭教育結構對初中學生性格展影響的測驗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29):63-68.
[7]趙忠心.家庭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8]印小青.家庭教養方式與兒童發展關系研究綜述[J].學前教育研究,2004,(10):90-98.
父母是家庭中最早、最直接也是最長時間和孩子接觸的人,因此,他們就成為子女教育最直接、最權威的力量,無形中起到了感染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家庭文化環境的親和力、感染力更強,對人的個性形成的影響也最早、最持久,因此,個性更容易在家庭中“遺傳”。家庭環境對小學生個性的影響問題就必須越來越重視。
一、父母個性對小學生個性形成的影響
1.拘謹型父母。
這類父母本身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膽小怕事,遇事戰戰兢兢,顯得一無膽略二無魄力。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熏陶下的學生,多表現為靦腆、畏縮,缺乏一種大方瀟灑的風度。如果學生拘謹性格嚴重的話,他身上的缺點就得不到克服,優點就自然也得不到施展和發揮。我的學生中,這類學生的成績往往還不錯,但是當舉行一些活動的時候,這些學生都不大愿意參加,一發言就會臉紅心跳,準備好的話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猥瑣、膽怯,如果沒有很好的引導,將會使學生與創造和突破自我永遠無緣。
2.火爆型父母。
這一類型的父母,急躁易怒,猶如鞭炮,一點就著,而且隨時可能“爆炸”。這類父母老用自己的愿望去套客觀現實,常感到不如意,弄得自己怒氣沖沖。學生常常生活在這樣的父母身邊,受其影響,對自己的苦惱、郁悶、不順心的事情,也就學著用這樣的“爆破式”來宣泄,從而形成情緒急躁不定的個性。我的學生中,有一些同學往往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和同學大發雷霆。這樣的學生,父母的性格也是如此,對待老師很熱情,但當聽到孩子成績下滑時,臉色就變了,立刻把他揪到身邊狠狠訓了起來。這不能不說家長的個性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3.魯莽型父母。
有一次,一個女生受到一個男孩子的騷擾,心里比較苦悶,回家對母親講了。由于該女生平時成績還不錯,可這段時間直線下降,于是,該家長一激動,風風火火來到學校,不顧是上課時間,竟直接沖到教室,對該男生進行訓斥,弄得當時班主任的課無法正常進行。事后,仔細思考,班主任可能工作存在沒有做到位的因素,但是,從中也可以看出該家長的脾氣個性是急躁、魯莽、冒失、做事不計后果。這一類型的父母往往喜歡將復雜的事情看得很簡單,看到一點成功的可能性就冒失行動起來。在這樣類型父母的影響下,孩子的頭腦往往也特別容易興奮、沖動,在大多數事情上表現得特別的任性、急躁,在生活中容易和同學吵嘴,或義氣用事,在學習中容易粗心。
4.孤僻型父母。
這一類型的父母其特征是怕別人瞧不起自己,所以凡事故意漠不關心,作出一副瞧不起別人的樣子,使自己顯得氣勢凌人一些。其實,這種父母的心中很懦弱,很怕被別人刺傷。在這樣的環境中影響的學生常常離群孤居,老將自己關在家中,和周圍的人分開,束縛在很小的活動圈子中,對學習以外常有的一些娛樂活動很少參加。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使自己的個性亦變得越來越孤僻。
5.冷漠型父母。
這一類型的父母在生活中碰了幾次釘子以后,便心灰意冷起來,對一切興趣熱情全消失了,或人生如夢,最終化為虛無。一個對什么都沒有熱情、對什么都冷漠的人,在這樣的家長熏陶下,世界觀初成的小學生在無形中也開始學著用漠視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產生“我算看透了”的念頭,從而放棄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陷入玩世不恭、消極混世的泥坑中。
二、創建文明家庭,實施有效教育的科學方法
1.轉變觀念,明確目標。
要樹立正確的育兒觀,不要將孩子看作自己的“替代品”,教育補償心理不能有。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要正確地分析自己孩子的能力,不要跟風,期望過高是家長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而家長的過高要求與期待容易造成緊張的家庭氣氛,一旦孩子達不到要求便粗暴指責或傷心絕望,這樣做會使孩子性格懦弱,也可能使其產生抵觸情緒、逆反心理。而要求過低或對孩子沒有期望值,久而久之,會使孩子缺乏上進心和求知欲,影響兒童樹立遠大理想。
2.父母為孩子樹立榜樣,以孩子為鏡子,不斷修正自身的不良習性。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在不斷犯錯中總結經驗、不斷完善。父母的一言一行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一個范本,其實,有時孩子的一言一行也是家長的一面“鏡子”。當你發現孩子某些行為的錯誤時,不妨想一想:我是否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孩子是不是從我身上學來的壞習慣?當父母犯錯誤時,做錯了就應該勇于承認、勇于改正。
3.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