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林業大畢業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我國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辦學模式
(一)農林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辦學模式
從培養目標看,各高校都強調該專業基本培養目標是為各級政府部門、涉農企事業單位等培養應用型人才,其中中國農業大學等6所農林院校突出強調專業型,而南京農業大學等3所高校則重點強調綜合型;中國農業大學等7所高校對學生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識有具體要求,而華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對這方面要求較為寬泛。
從總學分看,各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總學分基本在160~180之間,西南林學院最高,為183.5分,中國農業大學最低,為160分;同時,各高校的必修課學分都占到總學分的40%以上,其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必修課學分比重最低,占40.77%,中國農業大學必修課學分比重最高占75%;南京林業大學等5所高校將創新學分納入學分體系,但僅東北林業大學與南京林業大學明確規定將其作為必修或選修,并對具體分值作了詳細說明;各高校基本學制為4年制,同時中國農業大學提出可實行3~6年彈性學年。
從學科設置情況看,以中國農業大學為代表的重點院校,主干學科內容幾乎涵蓋了農(林)經濟的各個方面。在特別課程上,浙江農林大學增設了“學會學習”課程,東北林業大學開設了“農林產品貿易雙語教學”,而西南林學院增設了“法律基礎與企業形象設計”等課程。
從實踐教學體系看,各高校皆強調實習在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包括農村社會調查與社會實踐。
華南農業大學等3所高校擁有專門實習基地,浙江農林大學和西南林學院還加入了企業實習的內容。
在科研教學體系上,中國農業大學等重點高校將畢業論文作為主要考查內容,南京農業大學等5所高校則加入了科研訓練等內容。
在特別制度與要求方面,中國農業大學與東北農業大學都實行了導師制;中國農業大學等有比較完善的科研資助及獎勵體系;華南農業大學等3所高校對尖子生的課程學習給予一定自由。
(二)綜合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的辦學模式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屬于部門經濟范疇,一般性通過對國內經濟研究最為成熟的3所大學經管類專業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在培養目標方面,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強調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其中清華大學將專業設于經濟金融學院,培養目標帶有經濟學、金融學交叉特點;北京大學則著重于經濟學培養要求;中國人民大學作為國內經濟學領域的翹楚,率先開辦了基地班,實行了經濟學—數學雙學位實驗班的培養模式。
在學分體系方面,清華大學分春、秋2個學期,要求總學分不低于140,并且加入夏季學期實踐環節(15學分)和綜合論文訓練環節(15學分),創新學分可轉換;中國人民大學的學分體系分為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學分、課程(150學分)、非課程(20學分)3部分;北京大學學分體系相對單一,分為必修(占61%)、選修(占34%)和畢業論文3個主體。
在課程設置方面,3所高校主干學科基本一致,均以經濟學為主,其中清華大學偏重于企業管理與財務方面,北京大學側重于理論和應用經濟學方面,中國人民大學的課程設置體現了其在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方面的專業優勢。
在科研、實踐教學體系方面,3所高校各有特色,其中清華大學以落實人才培養計劃為主,而人民大學項目比較多樣化,北京大學的特色在于彈性學分,學生選課自主性大。
在特別制度與要求方面,清華大學要求必須通過該校英語水平考試,選課自主性較強,同時對學校科研資助力度大;北京大學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學生選課同樣具有較強自主性;而中國人民大學的特色體現在基地班教學中。
二、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辦學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明確專業培養目標
農林院校不再單一強調應用型或研究型人才,而更多提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就業也不再局限于農林方向,而要“既能從事農林經濟管理又能勝任一般經濟管理崗位的要求”。地方高校培養目標還應注重與當地實際結合,如東北農業大學強調“立足龍江,面向全國”,服務于黑龍江“農業強省”的需要、“三農”人才培養的需要及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全國性高校的目標對象更加全局化,如中國農業大學“為各級政府部門、涉農企事業單位、教育和科研單位”,清華大學“為經濟、金融、工商等各界及各社會科學學術界”培養人才。
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寬厚經濟學、管理學和(農)林科學基礎知識,突出的專業學術素質和經濟管理能力;熟悉(農)林業生產經營過程和相關政策法規;掌握(農)林經濟管理方法和技能的高級管理、科研和教學復合型經濟管理人才”,立足點高,綜合性強,特色突出,目標明晰而高遠。
(二)建立科學的學分體系
各高校普遍采用“必修課(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專選課+公選課”的模式,總學分在160~180之間,必修學分為100~120左右,實踐教學約占30分,公選課種類規模各不相同,有些高校對某類公選課作最低分要求,而有些高校如清華大學則規定每學期公選不能多于一門。奚祥華、曹明宏等提出課程設置要打破傳統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基本模式,按照素質結構和專通結合、文理滲透的要求設置課程模塊。另有部分高校對“創新學分”進行特別管理,可軟性激勵(東北林業大學代替選修),也可硬性規定(南京林業大學作為必修),亦有“先軟后硬”(北京大學“研究課程”可自由選擇但有不及格風險)。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分為通識教育(必修+選修)+學科基礎教育(必修)+專業教育(核心課(必修)+選修模塊1、2、3)+實習實驗(必修)+畢業論文設計+綜合拓展環節,畢業生總學分為196.5,分值偏高,因此學生可自由選擇的空間不大。
(三)設置合理的課程內容
農林院校在通識課、專業基礎課上設置差異不明顯,而在專業選修課的設置上有很大不同。如西南林學院在生態、心理、計算機等方面有廣泛涉及,浙江農林大學還創造性地設置了生態環境類特色模塊課程群及“學會學習”課程。與北京林業大學相比,其他農林院校的課程命名更加專業化,如農(林)業企業經營管理學、農(林)政策學等。2011年底,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專業進行了新一輪的課程調整,在大一和大二重視基礎學科的學習,在大三和大四增加了選修課程的選擇,但是在專業課設置方面,沒有很好地體現農林院校的特性,建議增加農林院校的專業性設置,比如由“企業管理學”進一步延伸到農林企業的管理等。
(四)豐富實踐教學
多數農林院校建立了豐富的實踐體系,如專業文獻綜述等科研訓練與農村調查等社會實踐。
高校對科研立項的重視和建設程度不同,比較成熟的如清華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研立項管理非常嚴格且文件齊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人才培養基地的實踐教學最為齊全,有基地學生導師制等9大科研實踐教學模式。然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習對“經濟管理”體現不足,尚未完全與林學、林業工程類實習區分開,只有華南農大等少數高校有專門針對經管專業的實習基地。北京林業大學農林專業在大三階段都會安排實習,學校也花費了很多人力和財力,時間較短,而且內容多以林業為主。
鄭炎成等針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習面臨的經費難以保證、對象難以確定等困境,提出“就近選點,解剖麻雀”實踐教學模式[6],對此北京林業大學可以“梁希”實驗班為試點,進行摸索創新;同時專業實習盡量本地化,可以降低成本,也易于可持續化和常態化。
(五)實行彈性學習制度
部分學校提出3~6年畢業的彈性學制,但實際操作中并不多見;各校對于尖子學生有不同待遇,如華南農大給予旁聽權利,東北林大則可提前選修,更為常見的是在學院內部設置強化班、實驗班等,對尖子學生進行集中教學與管理。浙江農林大學非常人性化,學生除可自主選擇專業、課程與教師外,還可自主選擇學習進程,減少課程時間沖突,避免學生在按偏好選課時難以取舍的情況。
北京林業大學農林專業設置了“梁希班”,也希望打造尖子學生,不過選擇余地還是不大,和其他班級的學生沒有本質差別,學生和老師的互動需要加強,在課程選擇和資源配置方面也應有所傾斜。
(六)科研型和就業主導型并行
高校培養的人才并不都是科研型人才,應該在科研型和就業主導型方向有所區分。特別是在專業設置上,要突出實用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方法上,要做到教室、實驗室和現場相結合,書本教育和技能操作并重,使學生在校時與社會近距離,畢業時與社會零距離,成為有多技之長的“搶手貨”。目前北京林業大學在科研型和就業主導型方面的區分較少,現在大學生就業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題,因此在就業主導型方面應該加強。
(七)推行導師制
一、努力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學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報考,擴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學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報考的人數,尤其是高素質考生的報考人數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質量。
學校的知名度除了取決于學校的歷史積淀外,還取決于學校現實的辦學水平。由于歷史的原因,林業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業大學雖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國家重點大學,但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一所以林學為主導的單科性大學,學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生的招生質量。近幾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發展的機會,在學校領導和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以林學、林業工程學等學科為特色,理、工、文、管、經、藝術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1997年學校進入國家重點建設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準我校試辦研究生院,在全國林業院校中率先進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開始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學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擴大,招生數量和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學學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為163人,2003年高達900人。僅1999年至2003年間的招生人數就擴大了5倍。以前報考我校的生源比較單一,主要是來自本校和其他農林院校的畢業生。近年來,包括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及全國其他綜合大學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擴大,招生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二、嚴把招生和培養質量
嚴把培養質量,是提高學校知名度,進而提高學校招生質量的重要環節。尤其是在各個學校招生規模迅速擴大的情況下,這一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研究生生源競爭激烈,如果在報名條件、入學考試、錄取及其后學習、考核和畢業論文的要求上比較嚴格,將會影響本校的生源。但我們的體會是,只有嚴把學生入學和培養質量關,培養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單位和社會的一致認可,學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質的考生。些學校,只為盲目擴大生源,降低入學門檻和培養標準,短時期內達到了擴大招生規模的目的,但這種做法卻損害了學校的聲譽,長期下去,考生和社會最終會擯棄這些學校。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嚴把招生和培養質量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使他們真正能學到知識,增長能力,順利地成為生產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質的考生報考,最終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質量,實現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我校通過碩士生提前攻博、與國外高水平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資助研究生在國內外高水平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建立優秀博士論文評選制度、建立優秀論文激勵機制、資助出版優秀博士論文等措施,顯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質量。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是學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一塊試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學科和木材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兩篇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博士論文,林業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國農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國大學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參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語學位統一考試,我校碩士生的一次通過率達到62.3%,博士生達到41.6%,已進入北京市高校先進行列。
三、多渠道籌集科研經費
研究生的培養和本科生不同,培養目的主要是為企業和教學科研單位培養具有獨立科研能力的高級科技人才。只有具備一定的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才能得到保證。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一名碩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養經費為9000元,3年需要2.7萬元;一名博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養經費為1.1萬元,3年需要3.3萬元。林業科學具有明顯的特點,它主要研究的對象樹木和森林生長周期長,進行科學研究環境艱苦、工作量大,需要的科研經費較多。因此,林業高等院校要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研究生導師就必須擁有較充足的科研經費。但近年來,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一部分導師的研究經費明顯不足,使正常的研究生培養計劃無法落實。因此,我校要求研究生導師和學校有關部門在積極申報國家自然基金和各類國家科技項目的同時,加強和地方及社會上各單位的橫向科研合作,彌補科研經費的不足。
我校研究生院除了配合導師和學校有關部門廣開各類科研項目的申請門路外,從2001年開始,在全國率先設立了研究生培養基金,通過多種途徑、籌集經費,資助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科研經費不足的學生。2001年資助33人,投資13萬元;2002年資助53人,投資20萬元;2003年資助70人,投資25萬元。我校計劃在多方籌集資金的基礎上,資助人數每年增加20%,資助金額每年增加25%,加大資助范圍和資助力度。
四、對專業學位強調應用能力的培養
農業推廣(林科)碩士專業學位是我國一種新型的學位類型。與林學及相關科學碩士學位相比,農業推廣碩士(林科)專業學位的主要特點是側重于應用,為林業技術推廣和林業發展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針對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特點,為保證招生質量,我校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招生嚴格按照以下程序進行:按照國務院學位辦下達的當年錄取限額,根據考生入學考試的總成績擇優確定擬錄取名單,并對擬錄取人員進行復試,復試著重考查考生從事農業推廣和農村發展工作的潛在素質、崗位經歷和業績。為了向農業生產第一線上的優秀人才傾斜,保證符合招生條件的優秀在職人員有更多的入學機會,真正達到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招生目的,對有中高級技術職稱,或獲得一定級別獎勵的基層單位業務骨干,在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錄取。在培養方面,針對農業推廣(林科)研究生注重應用的特點,我校在云南、貴州、福建、江西、浙江、廣西、山東、山西、遼寧、河北、內蒙古、北京等地區建立了教學實習點,許多應用性和現場性強的課程均在教學實習點進行。在論文選題方面,要求農業推廣(林科)研究生的論文選題應直接來源于生產實際和具有明確的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能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要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先進性。上述措施的實施,使我校農業推廣(林科)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質量得到了保證,在林業生產單位和社會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隨著學校聲譽的提高,農業推廣(林科)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人數穩步增加,近年來的招生人數一直居全國農林院校的第2位,生源的質量和數量都得到了保證。
五、就業狀況對學科招生質量的影響
一個專業的就業率和考生的報考數量和質量是呈正比的。如果某些學科和專業的社會需求量大,就業率高或就業前景看好,這些學科和專業的報考人數將會顯著增加,招生質量也會相應提高。反之,如果一些學科和專業的社會需求量小,就業率長期偏低或就業前景不好,這些學科和專業的報考人數將會減少,招生質量也會相應下降。
我校研究生的招生,在保證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專業及對國計民生和國家生態環境建設有重要基礎作用的學科專業外,在國家招生計劃允許的范圍內,向那些社會需求量大、就業率高或就業前景看好的學科和專業傾斜。例如,我校的城市規劃與設計、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林業經濟管理、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專業近年來的招生和就業均很好,生源質量較高。我校已有計劃地提高這些專業的招生比例,將研究生的擴招名額適度地向這些學科傾斜。
六、積極有效的宣傳
有的放矢,積極開展宣傳活動,針對考生的各種問題,解疑釋惑,對學生的報考和招生質量的提高有積極促進作用。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生態環境工程建設項目的力度,相應的科學研究項目大量增加,林業戰線上對高級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林業科學的高級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林業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單位,應結合當前這一大好形勢,在符合報考條件的人員中廣為宣傳,積極引導高素質的考生投身到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宏偉事業中來。
1999年以來,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國建立了10余個招生基地,派專人在全國不同地區進行了數十次招生宣傳,宣傳地區的研究生報考和錄取人數明顯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有效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招生信息或在影響面廣的報紙等媒體上進行招生宣傳。我校每年舉辦2次咨詢會,深入到院系學生中解答學生的各種問題,引導和促使一批素質較高的應屆畢業生報考本校研究生。
七、軟硬件條件的良好保障
約定,“孰”成?
特約主持
鐵 錚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理事長)
@周 飛(安徽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近日,“985工程”的29所高校共同簽署了《中國研究生科研誠信公約》,以期呼喚“研究生自覺堅守學術誠信、完善學術人格、維護學術尊嚴、摒棄學術不端”。然而筆者認為,也許這只是一廂情愿罷了,恪守學生道德之事當自內省始,而絕非一紙公約可以為之也。一段時間以來,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甚囂塵上,屢屢見諸報端。究其原因:功利主義首當其沖,對科學與學術理解偏離應有之義,科研評價體制落后等。讀研究生本應是從此選擇了學術道路、為追求科學真理而奮斗,甘愿與清貧、寂寞為伍。可事實上,研究生學歷已經成為一些人就業的敲門磚,為稻粱謀的探路石。在功利主義盛行的當下,研究生應當把內省放在第一位,始終思考如何去追求學術?沉下心來讀書思考,始終把探究創造作為第一要務,在冷靜地審視社會的同時,既勇于批判,又敢于引領。唯其如此,才有可能逐步引導社會對科學和學術予以足夠的尊重,才有可能建立科學完善的評價機制,才有可能推動更大的創新,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成果。
@張小鋒(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誠信無論是對于一個人而言,還是對一個國家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故晉文守其諾,退避三舍報楚恩;商鞅欲變法,先立木取信于秦民。近聞29所高校研究生簽訂了《中國研究生科研誠信公約》,心中悲喜交替。研究生之所以不同于本科生,正是因其秉持嚴謹的科學精神,接受嚴格的科研訓練,養成系統而扎實的研究能力。這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學精神,也就是同志所說的“來不得半點虛偽”。研究生要把科研誠信變成求學時和今后的人生信條,要“像陽光和空氣一樣”融入自己的生命。唯如此,才能確保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但近年來,研究生的科研失信日益滋長,甚至成為普遍現象,若長此以往,研究生質量將上演“千里長堤,潰于蟻穴”的悲劇,研究生聲譽將名聲掃地。29所高校研究生簽訂科研誠信公約,旨在力矯時弊,以身作則,值得點贊。但愿這一公約成為研究生乃至所有科研工作者“科研誠信偉大復興”的沖鋒號 ,而不是喧囂世俗中浮光掠影的“曇花一現 ”。
@姚治蘭(首都體育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
誠信,本是一個社會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底線。大學簽訂研究生科研誠信公約,一方面說明科研誠信之于研究生學習生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當今學術誠信的缺失。公約的簽訂無疑對研究生堅持學術誠信、恪守學術道德、維護學術尊嚴、摒棄學術不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何讓一份公約不變成一紙空談,恐怕是問題的關鍵。馬克思曾說:“一步實際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因此,公約的執行和落實才是目的。公約的落實:于學校而言,包括研究生科研水平的評判標準、與研究生科研成果掛鉤的相關政策、原創科研成果的激勵和學術剽竊的責罰等。例如,牛津大學就出臺了非常具體的規定:連續10個詞引用他人作品不注明出處的,應被視為剽竊的證據。于研究生而言,則需要自覺把個人的科研誠信作為大學誠信、社會誠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上下功夫。唯有下得苦功夫、修得公德心、明辨是與非、知與行合一,方能求得真學問,做得真科研。
@高金萍(北京語言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研究生是我國高等教育重點培養的高級人才,他們能否以科學的方法研究真問題,以誠信的態度推動學術研究發展,決定著未來中國“創新驅動戰略”的成敗,決定著未來中國能否占領世界科學技術前沿。因此,他們的科研道德和學風顯得更為重要。由南開大學研究生科研道德與學風建設自律促進委員會發起,29所高校聯合簽訂的《中國研究生科研誠信公約》,充分體現了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理念。誠信不是虛無縹緲的道德標尺,也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具體落實在每個人身上的具體行動。簽訂科研誠信公約,僅是研究生自覺自愿在科研誠信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能否真正落到實處?能否真正做到誠信?不僅需要他們的自我約束,更需要學校管理制度的剛性約束:“把老虎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高校管理部門需要盡快通過技術的控制、懲戒的制度,把剽竊、抄襲等不誠信行為關進籠子里,為研究生開展學術研究提供制度保障、平臺支撐,使研究生更快、更好地成長。
科研誠信
約定,“孰”成?
特約主持
鐵 錚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理事長)
@鐵 錚(北京林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29所高校研究生共同簽署了《中國研究生科研誠信公約》,這是件好事,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和社會責任感。我既為研究生的這一舉動叫好,同時也認為堅守學術誠信、完善學術人格、維護學術尊嚴、摒棄學術不端,僅僅靠這些研究生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這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參與,而不能讓這些研究生孤軍作戰。首先,研究生的導師應該做踐行科研誠信的榜樣和典范,檢點自己的言行,端正學術態度,恪守學術道德,對學生言傳身教,引導、幫助、監督研究生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其次,校方也應該履行相應的責任,建立健全有關的獎勵和懲處機制,在高等學府中真正營造科研誠信的濃郁氛圍;再次,高校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社會風氣如何,對高校、對學生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社會不講誠信,怎么好苛求這些學生們呢。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全社會都要把誠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形成人人講誠信的社會風氣。
@藍曉霞(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誠信乃科學研究之本,研究生作為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我國高層次科研人才的后備軍,其科研誠信水平不僅關系個體的學術生命與未來,更關系我國整體科技創新水平提升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未來。筆者認為,加強研究生科研誠信應抓好教育和管理:首先,應加強宣傳教育,促進道德自律。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應通過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使學生具備科研誠信的知識,特別要知道為什么要堅持科研誠信、什么是科研誠信、如何做到科研誠信等基本問題,明確科研誠信的標準和規范,增強底線意識、意識,強化厚學養德、正心誠意的自律意識,自覺提高學術道德修養,使學生不想不誠信。其次,應加強建章立制,強化管理約束。應建立學術道德相關規范,對學術不端零容忍,加大對違反科研誠信等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力度。須明確認定標準等具體問題,完善調查處理機制,增加違法成本,使學生不敢不誠信。另外,還應關口前移,做好論文開題查新、獨創性聲明、相似性檢測等環節工作,使學生不得不誠信。
@邸燕茹(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國內首份《中國研究生科研誠信公約》不僅得到全國“985工程”高校的積極響應,也得到教育部門和社會的關注。人文教育和科技創新是高校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的使命,而誠信是人文教育的根本。眾所周知,缺乏誠信、品行不佳的人,學歷越高,對社會危害越大,因此誠信對于高學歷人才尤為重要;其次,大學文化對社會文化具有引領作用,《中國研究生科研誠信公約》旨在充分發揮“985工程”高校在科研誠信建設中的示范引領作用,進而加強中國高校研究生科研誠信建設,最終帶動全社會良好學術環境的建設。然而《中國研究生科研誠信公約》只是走出科研誠信建設的第一步,我們更要關注科研誠信建設的長期性和系統性,形成長效機制。要切實加強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教育,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學術能力。加強質量管理,建立監督獎懲機制,充分發揮導師的指導作用。培育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營造風清氣正、求實創新的學術生態環境。
@魯 雷(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誠信是立國之本、做人之基,然而,誠信既不會與生俱來,也不可能一成不變。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突出強調學術誠信養成,既是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治理當下學術領域浮躁現象、杜絕學術腐敗問題的時代命題。通過政策引導、完善機制、獎掖先進、約束不端,使研究生明確自身的職責使命、規范學術行為,營造“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的研究氛圍,無疑將為更多高水平、原創性成果的問世奠定堅實基礎。但是,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高校學術誠信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研究生培養領域予以重視非常必要,但還遠遠不夠,高校乃至社會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模式如何改革,如何科學、公正地鑒別學術質量與水平,個人信用(包括學術誠信)信息系統如何全面、合理構建,單位或個人非誠信行為如何懲戒等問題,亟需配套完善。
畢業季憶
特約主持
鐵 錚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理事長)
@蘇寄宛(首都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畢業,應該是一個讓我們微笑去追憶的詞語。今年有畢業生喊出“當青春散場,曖昧離席,讓我們為了青春再叛逆一次,一次,就好!”的畢業口號,以集體走紅毯的方式來紀念畢業。“畢業戒”是近年來形成的一種畢業紀念形式,一枚刻有學校、院系、班級和個人代號的畢業戒指將成為畢業生們永久的紀念。“畢業旅行”“散伙飯”“畢業照”“跳蚤市場”等傳統保留項目,是證明畢業生在大學中生活、學習過的最有力證據,不舍情結蘊含其中。紀念需要形式的載體,而究其內涵不僅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眷戀與不舍,而且更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情懷,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的啟程。
@韓寶志(天津大學檔案館館長):
各高校在畢業時,都會設計各種儀式、活動,來喚起學生對大學生活的回憶:大學生活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畢業記憶”與其說是畢業之際的精心設計,不如說是大學辦學理念在大學生畢業之際的集中體現,如果大學生在就讀期間沒有體會到學校、師長的關愛,任何設計都是無用的;“畢業記憶”要用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去承載內容,最重要的是“愛”:到學校曾經走過的角落留個影,留下自己的青春記憶;與自己的老師合個影,聽老師的諄諄教誨;設計一場感人的畢業典禮,秉承學校的傳統走向社會,留給學生精心制作有學校特色的紀念物,使其能感受學校的關愛。
@鐵 錚(北京林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畢業記憶,關鍵是給畢業生們留下了怎樣的記憶。花里胡哨的活動和儀式,可能會引起一時轟動,但缺少實質內容和紀念意義,無法成為他們永久的記憶及前行的動力。因此,在策劃中要追求新穎、力求豐富,但更要注重內容、注重實際、注重鼓舞和激勵作用,而不能僅僅成為一場“秀”。學校也好,教師也罷,要想方設法多為畢業生辦實事、辦好事。例如,賦予畢業生永久使用學校郵箱的權利、向畢業生發放永久性學校圖書館借閱卡、讓畢業生永久性地優先享有學校多種優質資源的便利等。建立畢業生網上聯絡平臺,永久性地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解決在社會上遇到的各種問題。
@何 進(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畢業生是大學精神的傳承者、踐行者、發揚者、傳播者,做好畢業教育工作:一是以畢業生為主體,提升其參與性和積極性,如設計畢業季活動和紀念品時,廣泛征求畢業生意見建議或由其主導開展;二是加強師生互動,搭建多元交流平臺,如師門之間使用更貼近學生的交流方式,使用微信等學生常用的新媒體平臺溫情互動;三是體現學校特色和文化,挖掘畢業生的共同回憶,精心設計畢業盛典。畢業典禮及學位授予儀式是大學教育成果的重要體現形式,學校在畢業典禮的設計理念中充滿了“北科記憶,北科精神”,帶領畢業生們一起重溫在北科的學習生活,力求為畢業生留下難忘的畢業回憶。
@毛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畢業季,各高校都在絞盡腦汁給畢業生留下有形無形的“畢業記憶”。大學是人一生中最美的時光,母校是人一生中最牽掛的地方,需要一些“有形記憶”讓記憶永存心間。“有形記憶”:不可過于標新立異,從而失去了承載校園記憶的功能;要體現學校特色,造就獨一無二的“它”;要符合學生的審美趣味;要便于攜帶和收藏。相對于“有形記憶”,高校多給學生留一些“無形記憶”更有意義:如畢業前的精彩一課、畢業典禮上師長的諄諄教導等。大學歸根結底是培養人才的地方,給予學生最多最深的“記憶”應該是知識增長和精神成長,這是伴隨其一生的“記憶”。
@張小鋒(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鳳凰花開,青春飛揚,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學生畢業季,我不知道如何給學子更好的建議,讓他們的畢業記憶更富有意義。但是,有兩點建議,也許值得注意。一是畢業紀念不要“俗”。畢業時總有學生想在女生宿舍下,點亮一個大大的心型蠟燭,然后約上人一起喊某人的名字,以此表達愛慕之情。這種方式,已經“OUT”了,俗了。二是畢業紀念不能“暴”。不要以摔瓶子、砸東西、撕掉書本等帶有暴力抑或破壞性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情緒。書本如果不需要,可以送給師弟師妹,也可以捐贈他人。一些不想或不能帶走的東西,也可以通過更文明的方式,讓其發揮更好的作用。
畢業季憶
特約主持
鐵 錚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理事長)
@劉 凌(華南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大學生活是一個人生命歷程中最為光華的階段,能作為這段燦爛歲月結點的莫過于畢業儀式了。傳統畢業儀式的重頭戲是畢業典禮:校長在離別之際的諄諄教誨,教師給予學生的肺腑之言,美好的大學時代伴隨著帽檐上流蘇的輕輕一撥,嗖得一聲就從指間流過了。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各種草根性、個性化的畢業記憶也應運而生。筆者認為,大學畢業既是神圣的儀式,也是校園文化的展示。華南師范大學非常關注大學畢業環節:薪火相傳的畢業典禮;“四留下”的文明離校;離校工作一站式服務平臺;“華師小木”校園移動APP;“指尖上的華南師大”。這些都延續了學生對母校的感情,開啟了新的生活。
@席宇梅(北京服裝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
畢業禮物應盡可能的在形式、材質、功能等方面做文章,讓其成為學生樂意珍藏一生的物件。形式上求特,突出學校特色,如農業大學送植物種子、北京服裝學院送畢業生自己設計的T恤、科技大學送帶有編號的金屬戒指等都是獨具匠心之作。材質上求牢,為了便于長久保存,最好是由不易破損、變形、變質的材質制作完成。功能上求存,要求禮物最好是非消耗品,能兼顧觀賞性和實用性。總之,畢業禮物最好能兼有小巧、便攜、具有母校特色、寓意深遠等特質,在畢業離校之際,為莘莘學子夢送上創意小禮,學校換來的必將是桃李芬芳、星火遍地,因為母校溫暖的記憶已經植根于學子心底!
@崔亞軍(甘肅省天水師范學院統戰部部長):
對畢業生而言,六月是一個匯集了離別、轉身、不舍、歌聲、眼淚等詞匯的月份。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如何正確引導畢業生文明離校、安全離校、有序離校,形成文明離校的好風氣,在規范畢業生文明離校的同時給畢業生留下諸多的美好回憶,是一個非常細致且很有意義的工作。多年來,學院始終把畢業生離校當作重要工作來抓,在繼承以往工作的基礎上,學校開展歡送畢業生系列活動,如畢業生感言及照片征集活動、畢業生愛心捐贈活動、網上“臨別寄語”征集活動、制作“青春之約”畢業紀念DV等。當活動豐富多彩、貼近學生,就能受到畢業生的歡迎,對在校生也是很好的教育。
@張 奕(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
畢業季該給孩子們留下些什么?我談三點看法。一是精心策劃一場畢業典禮。校長授予學位、教授撥穗;校長講話、教授語錄、學生感言;留下影像、記錄回憶等。太多太多的元素包含在畢業典禮中,核心依然是大學精神!二是“記錄青春”―贈送給畢業生的禮物。留下每一位畢業生的燦爛笑容,記錄學生們的青春記憶。三是搭建畢業生微信、飛信、短信等“微媒體”平臺。留下學生們的所思所想,贏得學生的關注與關心,建立良好的校友資源庫,實現“畢業不離校,關注依舊在”的新境界。如何將校友資源與在校生的培養有機融合是值得大學人關注和探究的新課題。
@劉曉哲(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
畢業論文、畢業照、畢業典禮、散伙飯,一系列畢業紀念活動,牽動著每一位畢業生的心。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團委為畢業生奉獻了一部由11位畢業生參與拍攝的畢業“大片”,講述了他們從第一天踏入大學校園的懵懂,走過艱苦的軍訓生活,開始豐富多彩的學習和生活到最后依依不舍地離校畢業。校團委以此片號召畢業生做到“七不”:不抽煙、不酗酒、不打架、不賭博、不起哄、不亂擲雜物、不損壞公物,堅決杜絕畢業生離校不文明行為的發生,確保畢業生離校“文明、愉快、安全、有序、和諧”。此片在校園媒體播放時受到師生贊揚,在校園微博、人人網公共主頁等轉播數千次。
關鍵詞 卓越農林人才;拔尖創新型人才;農學專業;培養模式;華南農業大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8-0283-03
為了適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需要,2013年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聯合下發通知,決定設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要求申報高校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本校的辦學定位、服務面向、優勢與特色等,選擇本校專業參與“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改革試點項目包括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3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包括農學門類專業及農業工程類、林業工程類、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和農業經濟管理類專業。華南農業大學是第一批參與試點的高校,農學是“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拔尖創新型改革試點專業(以下簡稱“本改革試點”)。為適應本改革試點的需要,我校結合農學創新班(即“農學丁穎創新班”)的培養,專門制定了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在人才的培養模式上進行改革創新,大膽改革課程體系,形成了鮮明創新型農學特點,創建一流的教學資源,建立多樣化教學模式。經過4年的實踐,取得初步成效。現就本改革試點專業的改革背景、“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的特色模式、改革實踐情況和初步成效進行歸納總結。
1 專業改革背景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是本校開辦最早的專業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經過包括丁穎院士在內的幾代著名學者的努力下,本專業積淀深厚,特別是在專業改革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傳統農學專業由于教學模式單一,未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面臨招生難、培養難和就業難等“三大難”問題。為此,我校針對此問題對農學專業進行大膽的改革,利用當時的高新技術,包括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對農學專業進行深度改造,率先在農學專業下設立農業生物技術方向、農業信息技術方向和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其中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主要是為了適應我國進入世界WTO的需要,同時保留了大農學。每個專業方向均制定了相對獨立的培養方案。經過10多年的改革與實踐,成效顯著,生源的質量明顯改善,培養質量得到提高,就業率和質量均明顯提高[1]。本專業也因此獲得國家特色專業和廣東省重點專業的稱號,并作為廣東省“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的試點專業。以上改革的成功為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培養方案的特色模式
因為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目標是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高端人才支撐,所以必須全面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掘學生的個性,大力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方案的制定必須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改革方向,進行教育創新、突出特色、強化實踐、分類指導和統籌推進的基本原則[2]。為此,本改革試點依托農學創新班(即“農學丁穎創新班”)的培養,制定了體現我校特色的“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其特色模式如下。
2.1 培養目標
以作物學一級學科為依托,培養具有堅實的生物科學及農業相關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在現代作物栽培學(機械化栽培)、作物遺傳改良(適應機械化栽培的育種目標)、生物技術、植物保護和土壤肥料等部分領域具備扎實的實踐動手能力,了解和掌握本學科的國際前沿,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較強的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的農學創新拔尖人才。能在農業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及其他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與農學有關的教學與科研、技術與設計的拔尖人才。
2.2 特色課程體系
本改革試點的課程類別主要包括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拓展教育和實踐教育,其中拓展教育課程包括專業拓展和個性拓展課程2類,實踐教育課程包括整合實驗、整合實習和其他實踐。除了農學專業必須修讀的課程外,還設立特色課程體系,主要包括校特色課程――A系列課程、按照模塊設置的專業拓展課程和整合實驗(實習)。A系列課程是指具有華南農業大學特色(Agriculture)、能激發學生雄心壯志(Aspiration)、培養其勤奮刻苦精神(Assiduity)和增強其整體能力(Ability)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由于它們英文的首字母都是A,所以簡稱為“A系列課程”。按照模塊設置的專業拓展課程主要包括現代作物栽培理論與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和農業生態理論與技術等模塊,每個模塊4~5門系列課程。通過不同模塊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某個領域系統的知識,為他們未來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研究方向,包括選擇不同專業的研究生等。整合實驗(實習)主要是將相關課程的實驗或實習整合在一起,作為一門課進行教授和操作,包括《遺傳學綜合性實驗》《植物細胞工程綜合性實驗》和《作物遺傳與育種學綜合實習》等。
2.3 個性化教育模式
個性化培養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基礎,也是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最重要環節之一。為此,本改革試點從個性化課程設計、創新性項目和導師制等進行改革。個性化課程主要包括專業拓展課程、個性化實驗和實習,以及結合課程的個性化研究性學習等。學生可以在導師的指導下,在學校公布的課程庫中,根據興趣選擇10個學分(5門)的課程作為專業拓展課程。個性化實驗和實習是2門獨立課程,分別設置6個學分和6周,要求學生結合畢業論文或創新性項目,利用公共科研平臺或導師的實驗室,開展畢業論文所需要的實驗和實習,分2個學期完成,最后由導師根據學生的實驗和實習報告進行成績評定。課程的個性化研究性學習是結合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修讀進行,學生在修課期間根據自己對課程某個章節內容的興趣,聯系實驗室開展有關的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
導師制的建立和有效進行是培養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的最重要的環節。為此,本改革試點建立“早”“寬”“高”和“嚴”的導師制。“早”是要求學生在一年級就開始了解并確定導師,在導師的指導下,申報科技創新項目,開展實驗。“寬”是創新班的學生選擇導師的面比普通班寬,不僅可以在相關系里選擇,也可以在學院不同系或其他學院中選擇導師,甚至可以到校外的科研院校中選擇知名教授或研究員作為導師。“高”是建議學生盡可能選擇正高職稱并具有博導資格的人員作為導師,為本人實現間接性的“本―碩―博”連讀創造前期的條件。“嚴”是嚴格畢業論文的質量檢查,包括中期論文實驗進展的檢查,以及參照碩士論文答辯的要求對其嚴格把關,包括建立論文預審、聘請專門答辯委員進行答辯、聘請專家對答辯修改后的論文進行格式審查等制定,確保論文的規范,以及研究深度和廣度符合拔尖創新型的要求。
2.4 管理模式創新
由于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是培養發展現代農業的高端人才,光靠本科期間所學的知識還是不夠的,本科畢業后還需攻讀研究生或出國深造,因此需要與普通班不同的管理模式。為此,我校結合“農學丁穎創新班”的管理制定了專門的傾斜政策,包括給60%學生免試碩士生的資格、15%學生由學校支持出國短期學習和獨立的獎學金評審等。同時,為了讓其他更優秀并對農學有興趣的學生進入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的創新班學習,還專門制定了分流和進一步選拔的辦法,確保該班的整體優秀。
3 培養方案發揮的作用
3.1 充分利用良好的學科資源,培養優秀的教師隊伍,為卓越農學人才培養提供資源基礎
良好的學科資源、高水平教師隊伍和一流的科研平臺(實踐教學條件)是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的重要資源基礎。本改革試點所依托的學科――作物遺傳育種是國家重點學科,具有優秀的人才隊伍和一流的科研平臺。目前教師隊伍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1人,獲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教育部其他不同類型培養計劃人才獲得者2人,“珠江學者”2人,“省級教學名師”1名。科研平臺中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各1個,省部級科研平臺5個。這些資源確保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教學的高質量和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
3.2 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改革,為提高培養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的教學質量提供條件
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改革可以實現與時俱進,并建立適合不同學生群體創新教學方法的目標,是教學改革的方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結合遺傳學課程的改革,率先提出并實施“基于創新型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該改革模式是靈活應用多媒體、基于“web-quest”的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雙語教學和團隊學習等方法,并進行有機整合,形成適合不同專業、年級和學生群體的創新教學模式。其核心是“創新”和“整合”,創新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等,“整合”是有機整合多種現代教學方法成為適合整門教學的新模式[3]。經過10多年的不斷完善并逐步推廣,目前已成為創新班教學的主要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培養創新能力,并結合農學以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特點,本改革試點利用多種不同的優勢資源構建不同層次多樣化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其中第一層次是結合課程實驗(實習)環節、學術報告、讀書論壇、辯論賽、實驗技能大賽等系列活動,開展創新性教育。根據農學各分支專業課的教學內容要求教師,吸納本科生參與課題,開展科技創新研究。建立“綜合性、自選性、協作性和科研導向型”整合性實驗教學模式[4]。加強學生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激勵本科生。第二層次是建立不同距離、不同類型、不同合作方式的實踐教學平臺網絡體系。以現有的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形成以“校內農場―觀測實驗站―農科教人才合作培養基地”為主線、由近及遠的實踐教學平臺,以滿足不同類型的實習教學需要。同時,充分利用校友資源,以及地方政府和企業等之間的關系,通過雙贏合作的方式,建立一系列動態的實習實踐教學點,進而“由近及遠”“由點到面”,形成一個覆蓋面廣的實踐教學基地網絡體系。第三層次是利用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等優勢平臺,結合畢業論文、畢業實習和課外創新訓練等進行研究,培養能開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
4 取得的成效及進一步努力方向
拔尖創新型農學卓越人才培養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人才儲備。我校依托國家重點學科的優勢,在對傳統農學專業進行深度改革的基礎上,依托“農學丁穎創新班”實驗區,開展卓越農學人才培養,制定并實施了相對獨立的培養方案,改革創新教育體系以及實踐教學體系,并實行個性化培養。經過完整一屆學生的培養實踐,已取得初步成效,2016屆農學丁穎創新班畢業學生32名,全部獲得華南農業大學優異畢業生稱號。畢業生中,共有24名學生進一步深造,其中包括5名學生進入中國科學院和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2名出國深造、12名到國內知名大學、5名在本校攻讀碩士;5名就業,3名擬進一步考研。這些優秀的學生中已正式發表學術論文4篇,有1名學生獲國家級獎項,2名獲省級獎項,顯示出較強的科研能力。為培養卓越農學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但應該看到,由于“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新生事物,目前各高校都在探索中,還沒有有關成熟培養模式的正式報道。雖然在卓越農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高水平教師還不夠多、校企協同育人體制機制建設還不夠健全、招生和升學等方面的激勵政策強度還不夠高、去校外或者國外短期訪學與交流的力度不夠、區域高校教學資源尚未充分利用和共享等。需要不斷探索和學習,進一步完善創新改革模式,突出地方特色,發揮地方優勢,并付諸于實踐,為我國特別是南方地區培養“卓越農學人才”做出貢獻。
5 參考文獻
[1] 劉向東,張桂權,蘇雄武,等.基于現代農業的農學專業改革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2(9):23-25.
[2] 高志強.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運行機制: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J].農業工程,2014,4(5):90-92.
關鍵詞:本科畢業論文;論文指導;領導生命周期理論;教學模式
隨著高校的擴招效應持續釋放及畢業生就業壓力持續上漲,本科畢業論文質量走低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何在畢業設計指導環節提升論文學術水平、提高指導成效,成為保障本科教學順利進行和優秀人才培養目標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近幾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指導的經驗,在領導生命周期理論的框架內,從師生畢業論文指導管理情境的角度,對以上問題進行探索分析。
1領導生命周期理論應用于畢業論文指導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1.1畢業論文指導符合領導情境,為理論的應用提供了可能性
(1)領導內涵角度。一方面,指導教師作為領導者,必須有學生(被領導者)的追隨,若無學生的密切配合,則這一管理情境毫無效率可言;另一方面,指導教師擁有影響學生撰寫畢業設計行為的能力,如教師擁有教學環節賦予的制度權力指揮學生開展畢業設計工作,教師因在科研工作方面的知識、技能和經驗方面的優勢而產生的專長權力能為學生畢業設計指明方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為人師表、優秀的道德、人格魅力等感召權力。(2)領導作用角度。畢業論文指導工作中,師生雙方的互動模式也是符合領導情境的。首先,教師須發揮指揮作用,通過其專業素養判斷每個研究主題的畢業設計方向,結合不同學生的特性設計出合理的培養方案;其次,教師還應發揮協調作用,形成團結互助的合作團隊,還要為學生的數據搜集、調查研究等協調校內及社會資源;再次,教師在此過程中還需發揮激勵作用,以保證畢業設計中學生全過程積極進取的動力。
1.2畢業論文指導的工作特性印證了理論應用的必要性
(1)畢業論文指導中主體的重要性。學生與教師作為畢業論文教學環節中最為重要與關鍵的兩大主體,學生為當然主體,在畢業設計指導過程中處于核心主體地位,而教師則是應然主體,應承擔起主導作用,領導的生命周期理論恰好能將這兩大關鍵主體納入同一框架開展情境研究。(2)畢業論文指導對象能力提升的漸進性。領導的權變理論中,生命周期理論所關注的最重要的權變因素為被領導者的成熟度。在畢業論文指導過程中,學生的科研能力與論文撰寫技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平時的學習與積累中、在指導教師的輔助下,逐步形成與提高的。這一分化、漸進的過程,正好需要領導生命周期理論加以分析。(3)畢業論文指導情境的多樣性。在畢業論文指導環節,不同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素養、寫作意愿、配合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因而領導生命周期理論不僅能貼合畢業論文指導實際情況,而且能針對不同指導情境進行區分式管理,實現指導效能的提升。
2畢業論文指導方式范式解析
2.1畢業論文指導方式劃分依據
按照工作行為和關系行為這兩大領導維度,分別各自冠以“高”和“低”兩個層次,組合形成了四種截然不同的畢業論文指導方式,如圖1的上半部分所示。其中,工作行為這一維度主要考察的是指導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以工作為中心,界定自己與學生的工作任務及角色,以完成教學目標。而關系行為這一維度主要衡量的是指導方式,關心和尊重學生情緒與意愿,并建立相互信任的指導關系的程度。
2.2四種不同畢業論文指導方式
(1)命令型指導方式(高工作行為—低關系行為)。這種論文指導方式決策權集于教師一身,由指導教師進行師生雙方的角色分類,指導過程中偏重于工作行為,即注意力放在畢業論文本身。圍繞該工作,教師將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及相關要求,對學生的畢業設計進行任務分解與指揮,采用單向溝通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具體而明確的指導。(2)說服型指導方式(高工作行為—高關系行為)。在這種指導方式下,高工作行為意味著教師要對其學生進行畢業論文撰寫方面的詳細指導。除此之外,高關系行為意味著教師也要重視與學生的溝通。創造相對輕松指導氛圍的同時,雙向溝通使得學生更能在心理上接受并領會教師的指導意向。(3)參與型指導方式(低工作行為—高關系行為)。此類指導方式要求指導教師較少進行命令式指揮,取而代之的是與學生雙向溝通并提升學生自主決策權。教師是以參與者的身份對學生進行指導,期間發揮的主要作用就是促進畢業論文工作的推進與溝通。(4)授權型指導方式(低工作行為—低關系行為)。教師對學生畢業論文的任務分解與敦促工作將不會以更為具體而細致的形式出現,同時,師生間僅就需要的問題進行探討,否則在畢業論文撰寫期間,學生將是整個教學環節中真正的實然主體,教師的授權式管理方式會促使學生自主完成任務。
3畢業論文指導情境類型的判別及其表現形式
根據領導生命周期理論,本文將畢業論文指導對象——準畢業生的科研成熟度定義為:學生個體配合教師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對畢業論文撰寫的行為負責任的能力與意愿。
3.1情境判別的權變因素分析
據領導生命周期理論的指導,學生的科研成熟度被進一步分解為工作成熟度與心理成熟度這兩大要素。工作成熟度度量的是學生的知識儲備、寫作能力、綜合技能等方面;心理成熟度指的是學生配合教師指導工作、主動投身畢業論文撰寫的意愿與動機。這兩大要素各有高和低兩個層次,組合形成了以下四種截然不同的學生成熟度階段(即四種領導情境),具體如圖1的下半部分所示。
3.2畢業論文指導對象科研成熟度的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不成熟階段,M1)。M1階段學生主要特征為低工作成熟度與低心理成熟度,這部分學生尚不具備畢業論文撰寫所需的能力,同時在主動配合教師指導和畢業論文撰寫意愿方面觀念較為薄弱。第一,能力欠缺,這類學生在基礎理論知識儲備、數據的搜集與處理、科技論文寫作技巧、綜合素質方面可能有所偏失;第二,依賴心理強,這類學生容易將畢業論文責任與風險向指導老師轉移,出現問題時傾向于推諉教師;第三,存在短視投機隱患,少數學生可能會出現抄襲、數據造假、論文等學術不端傾向。(2)第二階段(初步成熟階段,M2)。M2階段的學生雖然不充分具備論文寫作所需的綜合能力,但他們飽有學習的熱情,愿意積極配合教師的指導工作,寫作意愿強烈。第一,獨立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由于未接受系統的科技論文寫作訓練,即便有一定學年論文、課程論文、實習報告等鍛煉機會,但反饋機制的缺失使得學生在論文寫作技巧方面尚不成熟;第二,缺乏學術自信,初次接觸規范論文寫作,加上參考文獻與指導教師的“學術光環”產生一定權威效應,使得學生對于接受指導與論文寫作較為拘謹;第三,學習熱情飽滿,愿意并主動向教師尋求幫助并付諸行動。(3)第三階段(比較成熟階段,M3)。學生M3階段初步具備論文寫作的知識、能力等要求,但自主學習與動手的意愿并不強烈。第一,理論基礎較好,這部分學生在本科四年學習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學習基礎較好,理論功底較為扎實;第二,學習能力較強,這類學生通過四年的大學積累,接受課堂與教師的引導,加上自身學習經驗的調整與摸索,已經自發形成一套較優的個性化學習方法;第三,受非論文因素影響,這類學生雖然擁有較好的畢業設計自身能力與素質稟賦,但因考研、求職、公務員考試、實習等緣故,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并不夠。(4)第四階段(成熟階段,M4)。學生M4階段不僅具備一定畢業設計相關的學習能力、知識技能等,而且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指導工作。一方面,具備一定獨立科研能力,這部分學生除知識儲備、學習能力、論文撰寫技能等方面自身條件較好外,甚至部分學生本科階段已經對外公開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第二,對畢業設計的成果質量有一定要求,許多已經成功保送相關院校碩士研究生的學生希望通過畢業設計環節來奠定和適應未來研究工作,部分意向就業的優秀準畢業生也希望在畢業設計這一最后教學環節能有出色表現,對將來求職的理想工作崗位有所助益。
4權變式畢業論文學術水平提升模式的實現路徑
根據領導的生命周期理論,本文提出了四種可供選擇的畢業論文指導方式、據學生成熟度的不同所劃分的四種管理情境。如何將二者有機地加以匹配,即為不同的管理情境選擇相對應有效的指導方式,成為該理論應用中最后、也是最為關鍵的一環,由此形成的畢業論文學術水平提升模式如圖1的上、下部分匹配情況所示。
4.1模式一:對M1階段的學生采取命令型指導方式處于M1不成熟階段的學生,對于畢業設計任務既束手無策又不情愿,此時選取命令型(即高工作—低關系行為)指導方式最為有效。第一,提升學生論文意識,對這部分學生提升科研道德觀,以往屆不合格論文成果為案例,在指導初期打消學生短視投機的心理傾向;第二,確認角色與劃分任務,指導教師要以高工作行為來教導學生文獻的搜集與利用、文獻綜述的撰寫、開題報告的擬定、論文框架的起草與修改等,來彌補學生低工作成熟度的欠缺;第三,明確師生責任界限,指導教師需與學生確認各自的權限與責任范圍,對責任推諉與依賴行為事先預防和事后控制。
4.2模式二:對M2階段的學生采取說服型指導方式對于M2初步成熟階段的學生,他們缺乏能力但愿意執行畢業論文相關任務,此時應選取說服型指導方式(高工作—高關系行為)。教師應做好論文工作的劃分與確認工作,采取高工作行為,比如幫學生指定合適的研究計劃、研究方法的教導、劃分階段任務等;另外,適當情感激勵,對學生暫時的能力欠缺表示理解,教導其學習是一個持續的動態過程等,這種高關系行為的投入會增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并激勵其不斷學習與配合指導教師的工作。
4.3模式三:對M3階段的學生采取參與型指導方式針對M3較為成熟階段的學生,他們有能力,但對教師指導較為懈怠,任務完成較為拖沓與被動,這種情景下應選取參與型(低工作—高關系行為)論文指導方式。第一,提升論文意識,指導工作合理計劃,針對非論文因素,也要根據學生求職、考研、考公務員等時間因素,制定更合理的安排,以取得學生的配合;第二,榜樣激勵,選用歷年畢業設計成功案例,尤其是獲得優秀畢業論文的學生在求職、、考研等方面取得的優勢,使學生明確這樣做對自己的好處。
4.4模式四:對M4階段的學生采取授權型指導方式當學生位于M4成熟階段,他們既有能力又主動配合論文指導工作,實踐較為認真、主動、積極,教師應選擇授權型(低工作—低關系行為)論文指導方式。第一,在原則范圍內給予一定創新余地,對學生創作意愿的充分尊重也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畢業設計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第二,前沿理論與方法的導入,如對M4成熟階段學生適當拔高要求,指導其開展一定基于前沿方法的研究;第三,榜樣與示范作用,指導教師不妨將這部分學生設置為團隊的小組長,將教師的指導理念轉化為學生立場的思想,更利于其他同學在其標桿示范作用下,理解教師的意圖。本文基于領導生命周期理論,根據工作行為與關系行為的高低組合界定了本科畢業論文指導中的四種典型指導方式,針對學生成熟度的不同劃分了四種不同的畢業論文指導情境,建立了四種行之有效的論文學術水平提升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成熟度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學生的學習狀況、主觀意識等內部因素,以及教師的思想教育、學校組織制度等外部環境因素的激發而發生變化的。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與關愛,促使低成熟度的學生向更高階段成熟度方向轉化;另一方面,也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根據學生狀態、管理情境的變化,適時調整指導戰略。
參考文獻:
[1]姜海濱,王嬋.領導生命周期理論視野下大學生干部管理能力培養探索[J].教育探索,2014(7):87~88.
[2]彭規榮,王正平.領導生命周期理論與高校學生管理風格[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5):114~117.
關鍵詞:森林工程,實踐課程,課程體系,人才培養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n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ystem Of Forest Engineering Program (Lifting Transport And Engineering Machiner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Wei ZhanGuo
Abstract:At present, the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nded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 proposed proportion increase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in the teaching system. For studied forest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ability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because the forest project itself is a practical discipline, students in university after graduation can independently complete the enterprise first line design or technical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have goo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and quality, it should not only study the existing successful experience,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sign teaching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our school walk the road of innovation, make our forest engineering gradually catch up with and unique, complete the shift towards engineering machinery professional.
Keywords: forest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curriculum system; personnel training
一、課程教學問題的提出
當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針對大學本科的培養目標提出了在教學體系中增加實踐的課程比重,這是非常正確的,是適應中國的實際現狀的。對于學習森林工程的學生來說,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森林工程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在大學畢業后就能獨立的完成企業第一線設計或技術應用工作。
然而,從我校已畢業和即將畢業的森林工程學生狀況來看,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找工作時表現出信心不足、抱怨自己實踐能力不強、缺乏行業新技術知識面對招聘對象的現象較為嚴重。經過分析,我們覺得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
⑴本專業辦學時間雖然較長,但教學培養方向尚未明確,課程安排趨向于機械工程方向,相關機械設計新理論、新方法課程、機械加工新技術課程安排不足;
⑵招收的學生均是理工生,實踐能力需要入校后臨時培養,留給專業教學的時間不多,有時在上專業課時還要補實踐課程內容,耽誤了完整進行設計課題實踐的時間;
⑶與第二點相聯系的是,由于缺乏實踐和創新能力,造成很強的挫敗感,對森林工程專業形成厭學情緒,于是一部分學生在進入大三后放棄專業課,開始潛心準備考研或出國等等;
⑷各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之間缺乏配合、條理,內容沒有聯系,各自為政,而且沒有統一明確的要求等等。同時因為缺乏配合和條理,學生反映有時實踐課擠在一起,設計與實踐課的作業便會大量積壓;而有時又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實踐課。當積壓的時候,量大造成每一件都無法完整地完成,學生或隨便應付,或厚此薄彼,如此種種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很不利的,沒有好的東西也做不出好的作品集;更為重要的是,沒有統一的思想和合理的理論課與實踐課的配合,學生對課程的認識是混亂的,不知道各門課程的關系和用途。
以上第四點在我國有森林工程專業的學校都普遍存在,教學與實踐相脫離也是當前中國森林工程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而對于像我們這樣一個歷史很長的傳統專業來說,這一問題更是突出。所以我們認為,為了讓學生具有優秀的實踐作業能力和素養,就既要學習國際國內設計教學的已有成功經驗,更應該結合我校特點走創新之路,使我校森林工程專業逐步趕超并獨具特色,順利完成向工程機械專業的轉變。
二、課程教學問題的分析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形成了以下觀點:
⑴順應學校和實際需要,進一步增大新技術課程及實踐教學比重,從2008級學生開始,開設工程機械相關的課程;
⑵根據我校招生特點將實踐課程合理的分為幾個課程群: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群(培養機械設計理論素養、機械設計能力和設計方法應用的素養,包括機械設計基礎、機構設計、外觀設計等等);機械加工技術課程群(包括機械加工技術、機械加工工藝、金屬材料、金屬結構等);工程機械課程群(包括工程機械概論、內燃機理論、工程索道、汽車摩擦學等);專業應用技術課程群(包括幾個方向的專題設計,如林業工程機械設計、路橋工程機械設計、起重運輸機械設計等等);
⑶合理的編排教學內容和課程結構(在我系前兩年的教改過程中已基本完成),將包括理論課在內的各課程有機的編入整個實踐課程群中;
⑷關于第二點,四個不同的課程群之間大體上是串聯遞進的關系,第一個課程群延續的時間最長,大約有四個學期,第二個課程群從第三學期開始,持續到第五學期,第三個課程群從第四學期開始,也持續到第五學期,第四個課程群從第五學期一直到第七學期,因此各課程群之間是串并結合的關系;
⑸對于不同的課程群,相應的制定合理的總的教學目標,將各課程有序的填入到相應的課程群中,使各課程教學有了統一的目標和規范,不再各自為政,也不會出告,這樣從二年級到四年級,每位同學至少有四份具有一定份量的設計作品集與實踐成果;
⑹各課程群可以根據教師的研究方向確定由專人負責該群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現內容、課程要求和實踐設計的重疊,各課程也能合理的組織在一起;每一個課程群在結束后有嚴格統一的要求,如要求做一份課題報告,報告包括的內容對應相應的課程,要求每位學生都完成成型的設計作品(包括從二維設計到三維成型的模型)和報的制定,明確教學目標,督促這一課程群的各教師相互討論、按照統一的目標共同搞好教學,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做到客觀有效。老師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也能出成果。
⑺通過各實踐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涉及進一步深入研究森林工程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具體的培養途徑與方法。
我們相信,如果按照以上想法實施,再結合我校的特點,定能使學生在實踐能力甚至對于專業的認識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三、課程教改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研究基礎
通過對森林工程(起重運輸與工程機械)專業設計課程的實踐課程的科目及內容;各實踐課程之間的聯系以及要求;實踐內容的要求;各實踐課程族群的之間的配合關系;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途徑與方法等方面的分析與研究,最終達到如下研究目標:
首先,通過合理組織實踐課程的研究內容、體系以及統一的要求,使學生更快地理解設計,更明確地了解各課程的作用和相互之間的關系,以使學生形成獨具個性的設計觀念,促使學生沿著實踐體系要求完成幾件具有深度的設計作品。其次,完善健全實踐課程體系,并逐步形成我系在這類課程教學上的指導思想;使學生的設計思想、設計能力與實踐能力與實際需求更接近,以便更快而且自信的適應將來設計第一線的實際工作。最后,探索總結行之有效的實踐的途徑與方法,與對學生的教學結合起來。
參加課題研究的森林工程教研室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其中具有正高職稱1人,副高職稱3人,講師3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4人,在讀1人,碩士學歷1人,另外本專業教學時間10年以上4人,專業教學經驗豐富。
課題參與人員科研能力較強,近三年發表各類學術論文20篇以上,其中EI檢索10篇以上,積極承擔了多項國家、省部、校廳級科研項目。
森林工程本科專業所在二級學院(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有較為完善的實驗環境,擁有一支教學經驗豐富、工作積極認真的教學改革團隊。
四、課程教改的研究方案及具體實施方法
主要實施方案包括:帶學生赴教學已很成熟的國內工程院校交流學習,盡快熟悉一些實踐的內容和目標;考察學習國內外優秀的工程院校,制定實施辦法;邀請專家、學者進行交流與探討;通過計劃和內容組織學生參加實際的設計比賽和設計項目,以最終有形的設計成果呈現出來;舉辦設計成果的交流、展覽與等。
以上研究成果和想法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一定資金的支持,為了保證此研究的實施、實施過程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以及最后研究成果的推廣,學校給予了充足的經費資助。
目前已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企業實踐環境單位數量不多,有時會因為企業自身的因素調整學生實踐的安排,對實踐環節造成一定的影響。
今后將發揮各種渠道優勢,積極爭取更多的合作企業建立教學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選擇機會。
五、研究結論與可行性驗證
森林工程專業設計課程教改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與時俱進,根據目前我校森林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對工程機械設計課程的需求,提出了設計課程體現族群的串并系統研究,使得森林工程專業基礎教學與專業教學緊密地結合一起,真正地為專業服務,為學生著想。
目前在保留部分專業傳統課程的前提下,修改了原有的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已經初步實現了向工程機械方向的傾斜,有一定的教學實踐經驗及理論基礎,在新的教學大綱上已經體現上述改革思想,逐步增設工程機械設計課程,減少無關課程,增加新技術課程的授課課時及實踐教學課時,并有相關的教學改革項目立項及,已經成功組織學生申報獲批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與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兩項,其中一項作為學校代表參加了全省同類項目成果匯報展。另外,森林工程(起重運輸與工程機械)本科畢業生已經連續5年蟬聯全校本科就業率第一的專業。事實證明,本研究的構思具有較大的應用與推廣價值及突出的發展潛力。
參考文獻:
[1] 肖生苓,王立海,董希彬,等.森林工程專業實驗教學平臺建設.[J].森林工程,2013,29(3):157-160.
[2] 肖生苓,王立海,張佩劍,等.國家級森林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5):151-154.
[3] 吳志強,張學洪.全面提高本科實驗條件建設質量之舉措[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6):1-3.
我作為一名普通的林業工作者,像千千萬萬名林業人一樣,勤勤懇懇、盡職盡責的工作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一路走來積累了太多的感悟,也曾彷徨過畏懼過,卻總能在平淡的工作中找到拼搏的熱情,在困苦的逆境中重拾奮斗的希望,在荒漠與綠林中看到最美的風景,實現林業人追逐綠色的夢想。
____年,我從____農林大學研究生畢業分配到市林業局林業勘測設計隊工作。永情,走進了林業大院。這對于經過七年大學生活的畢業生來說,工作、社會是神秘,是期盼,已經牟足了勁遠不會忘記,十年前的3月,(也像今天一樣,春意盎然,陽光明媚,)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要好好地大干一番。
方言障礙語言不通、業務生疏、夫妻兩地分居、親人朋友少等一系列問題給我這個剛入道的外來妹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如何克服眼前的困難,我暗自給自己加油、充氣。我明白要盡快進入工作角色,融入到集體當中,首要任務就是要有順暢的溝通,必須要攻克語言這一關。記得上班第一就參加春季造林安排會議。我拿著本子,走進會議室,領導和同事們在議論著什么,我心里想著一定要認真聽,聽不懂的就把她們說的話一字不落記錄下來,以后再慢慢消化。巴盟話聽得我云里霧里的,我按著聽到的發音記錄下來了。出現頻率就多的就是“三旱區”、“樹木吸地”,我向同事請教,原來是大山的“山”不是一、二、三的“三”,是威脅的“脅”不是吸收的“吸”。還有記得比較深刻的就是和同事們一起搞衛生,我們分工明確,同事說:窗太高,我來擦,你幫我把布子“擺一擺”,我疑惑地說:“是把布子擺整齊?”在場的人不約而同地哈哈大笑起來,巴盟話與普通話的話題仍在繼續.......這也成為拉近我和同事距離的開始。
業務生疏,是我面臨第二個問題,也是最大的一個問題。我是學木材加工專業的,“砍林人”變成了“造林人”,這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告訴我自己,要從頭來過,要以最快的速度熟悉業務。向書本學、向經驗豐富的同事請教,同事們溫暖的鼓勵給了我極大的信心,很快從內業的電腦制圖到外業的規劃、檢查驗收、植樹造林,我都能應用自如。
內業對于女同志來說只要“用心”一定沒問題,外業對于女同志來說,不僅要克服“照顧不上家”的辛苦,還要克服野外的勞苦和生理上的不便。咱們河套地區植樹造林由原來的春季造林變成一年四季造林,跑鄉鎮蹲點指導造林、搞規劃設計,十天半月已成家常便飯,一年下來跑外業平均得兩三個月。對于像沙區和后山的大面積的小班,我們也要像男同志一樣徒步走打點,一早出發,到了傍晚才能回到住地,一個小班就要走上兩三個小時,風吹暴曬,面包、火腿腸、礦泉水成為外業的就餐伴侶。咱們河套地區,風沙大,紫外線強,我們的皮膚總是曬得黑紅黑紅的,有時還起了皮。都說女同志“事多、嬌氣”,旗縣配合我們工作的同志,一看到有女同志跑外業,笑里多少藏著些不情愿。為了改變他們的看法,努力向男同志們看齊。練體能、練毅力,走沙窩子、走戈壁,不落后;記得剛參加工作不久,就接到到磴口沙金套海蘇木搞封山育林作業設計,一個小班就大幾千畝,打界,走樣線調查植被情況,沙窩子里溫度高,沙子灌進鞋里還有些燙,好在幾瓶礦泉水解了我們燃眉之渴。接下來沒有想到的最讓我頭疼的是找廁所,就我一個女同志實在不好意思添亂子,滿頭大汗地憋了一路,吃一塹長一智,這回有了經驗,外業前盡可能地少喝水,減少上廁所的次數。
我的工作得到隊領導和同事們的認可,多次被市局評為 “巾幗建功標兵”;在____年市林業局慶“七一”演講比賽中,我以《無悔的選擇》為題,講述了我作為林業人的親身體驗,抒發了我對工作的熱情和熱愛,榮獲演講比賽一等獎;____年11月被市局選派到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開始為期兩年的鍛煉學習,主要從事濕地與野生動植物以及森林資源監測等方面的學習。這個機會難能可貴,我明白不僅僅是代表我個人,是個人進步的機會,更多的是代表____市林業干部職工的素質和形象,我深知要用“十二分”的努力完成這項工作任務,才能不辜負市林業局領導的重托和期盼。來到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后,我盡快的克服背井離鄉、放下兩歲的孩子等個人困難,一心投入到規劃院的學習和工作當中。學習期間,從力所能及的行政事務工作入手,在干中學、學中干,通過求教、觀察、摸索和實踐鍛煉,很快的融入到業務工作當中,多次獨立或參與完成一些常規和全國性重大項目,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帶動了很多新人,得到院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認可。
在兩年多的鍛煉學習中,我主要參與全國生態建設、易災地區生態治理、三北五期以及全國極小種群野生動植物拯救等7項國家重大項目規劃的編制。其中,所參與編寫的《全國極小種群野生動物保護規劃》獲____年度國家林業局公文寫作技能比賽一等獎。另外獨立完成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6項,保護區、濕地等建設項目可研報告7項。讓我最驕傲的是其中有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成功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
____年初學習歸隊后,響應市委、政府提出了“1359”思路,“實施生態治理工程、建設美麗____”的號召,我積極投同入到建設綠色美麗____的生態建設中來。負責完成了《全市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總體規劃》和《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林業建設工程規
劃》兩項目重點項目的編制;編寫____和烏前旗的黃河濕地保護區的濕地保護工程可研報告,爭取國家投資1440萬元;參與編全市的濕地保護獎勵試點實施方案編制工作,已爭取到項目資金455萬元。填補我市在濕地規劃方面的空白,為全市濕地項目的申報和實施提供更多技術支持。同年底,我被提拔任用為市林勘隊副隊長,負責林業項目規劃、可研和實施方案編制以及規劃設計材料的審核工作。不學習就會落伍,不求上進就會被淘汰,我堅信這一點,一有時間就堅持學習。積極參加各級組織的業務培訓,進一步拓展了知識面,提升了業務能力。先后多次參加了國家林業局組織的全國森林資源監測業務培訓,區林業廳組織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及荒漠化、沙化監測、全區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技術培訓,以及全市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技術培訓等一系列培訓。
____年,我帶隊參與完成____縣造林技術指導工作,帶領隊員走鄉入戶,深入造林地塊科學指導造林,打造精品工程,作好專題報告和技術宣傳,撰寫調度報告及時準確地向市局匯報造林進展和困難,時時為承包旗縣在造林期間分憂解難,確保造林質量和進度。我組織規范了林業規劃設計成果材料的審核流程,從材料的編寫結構、深度、排版到標點符號都進行了嚴格的要求,使得業務材料更加規范,質量明顯提高。我執筆參與了關于近年來全市造林管護的主要問題與對策調研工作。為了保證調研數據的可靠性,也為調研報告更具有指導性,我們多次與當地林業部門座談、走訪造林戶,對近年來全市人工造林及其資金投入等情況進行全面細致調查,針對造林后續撫育管護措施及資金問題進行深入調研分析,總結好的經驗,查找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和建議。所撰寫的專題調研報告獲全市第三屆自然科學學術年會優秀論文貳等獎。我現正又負責執筆編寫全市“十三五”林業發展規劃以及全市退化防護林規劃。
我所取得的一點點成績,與我的家人的支持是分不開的。我與愛人一直臨河、磴口兩地生活,有苦也有甜,由于見面時間少,我們都舍不得吵架。每周往返磴口到臨河的班車上,這樣的生活過了有四年,與班車上的乘務人員成了最陌生的熟悉人,多年的暈車竟然不知不覺的好了。有了孩子后,每周末就變成了我丈夫兩地奔波了。我問一年級的兒子,最高興的事是啥,他不加思索的說——過周末,是為了放假可以玩了吧,他搖搖頭說是因為爸爸又可以回來了。在兩年的北京學習期間,兩歲半的兒子由我的婆婆照看,為了不讓我擔心,讓我安心工作,婆婆和我愛人兩年來從未因孩子生病、幼兒園的哭鬧給我過一次打電話。兩年的幼兒園的生活,我只接過兒子一次,也是老師見過我唯一的一次,兒子燦爛笑容,喊著“媽媽”擁入我懷里那一刻,我至今還記憶猶新。為了讓我專心工作,更為了讓我能陪在兒子身邊,盡可能為他的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去年我爸媽不遠千里,從赤峰來到臨河來幫我帶孩子,切實解決了我的后顧之憂,讓我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當中。
我相信,生活會越來越好,我已經聚集了充足的能量,投入到工作和學習當中來。我一直堅守自己人生信條“學無止境,在工作中感受快樂,體現價值”。只要心中有夢,哪怕天寒地凍、哪怕荊棘叢生,也不能阻擋前進的腳步。要干就要干好,讓自己的人生不斷增值。
關鍵詞:畢業生;就業分析;對策
一、引言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在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如何衡量和評價高等教育的質量,已經成為十分突出的問題。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是高校人才培質量的直接反映形式,也是高校獲取外部有效信息反饋,從而改進教育教學、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
對于高校而言,就業質量是專業發展的主要體現,就業質量不高,說明專業培養模式和效果不好,專業也就難以發展和生存。因此,如何通過對就業質量的評價反映專業建設的水平和質量,從而引導學院調整專業培養模式,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和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方向轉變,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多,就業壓力日益突出,服務學生就業既是高等學校培養學生的出發點,又是就業工作的落腳點,特別是對于中醫藥院校的畢業生來說,醫療單位對他們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中、小醫院,像社區醫院、鄉鎮醫院等更是如此。面對這種問題,我校在針灸推拿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探索出了針灸推拿技能培養5年不斷線、臨床見習“早入手,早鍛煉”、實踐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社團提高培養和針刺競賽大眾化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二、研究方法
為了更好的了解我們培養學生的質量和就業工作的情況,反饋指導我們培養工作內容的設置和改進,本項目對我校針灸推拿專業畢業生進行抽樣調研,以就業質量跟蹤調查問卷分析的方式,對1980到2010屆近30年以來畢業生從網絡發放問卷,收回有效問卷94份,男女各占50%。內容涉及對當前社會的就業形勢和就業質量、畢業后從事針灸推拿專業的學生數量、工作單位、教W、科研、勢和就業質量、畢業后從事針灸推拿專業的學生數量、工作單位、教學、科研、學生工作等方面。通過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得出針灸推拿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報告,反饋指導實踐,研究出適應新形勢下更加合理的培養模式。
三、調研的結果與分析
1、對30年跨度畢業生就業趨勢整體認識情況
表1.1
填寫本次調查問卷的人員中,1980-1985屆共有15人(15.96%),1990-1995屆5人(5.32%),2000-2002屆49人(52.13%),2005屆14人(14.89%),2009屆(11.7%);
目前學歷為學士的有47人(50%),醫學碩士36人(38.3%),醫學博士11人(11.7%);本科畢業后選擇就業的有65人(69.15%),留學的有2人(2.13%),讀研的有27人(28.72%);工作專業為針推專業的有61人(64.89%),醫學相關專業的有28人(29.79%),與醫學無關的有5人(5.32%)。
從表1.1可以看出接近65%的學生從事針灸推拿專業,總體95%的學生從事醫學相關工作,接近70%學生本科畢業后直接進入社會工作,專業所學與社會認可度比較好,在培養方面顯現一定的成效,并且依靠專業技能立足社會。
2、從事針推工作畢業生的工作狀況分析
表2.1工作單位類型
表2.2 綜合醫院工作科室:
表2.3錄用性質
表2.4對目前工作的滿意程度
表2.1和2.2顯示,現工作單位為綜合醫院的有61人(64.89%),所在綜合醫院為三級醫院的有50人(53.19%),均達到總數的50%以上,更有高達73%比例的人群工作性質為臨床型,工作科室在針灸科的有33人(35.11%),推拿科的有7人(7.45%),骨科有2人(2.13%),康復科有14人(14.89%),其他科室有21人(22.34%),說明本專業培養出的畢業生就業趨勢較好,社會需求基本符合專業所學。
表2.3-2.4顯示,有51%學生對現工作單位最滿意的地方依次為單位性質和規模和專業對口,錄用性質為合同制的有28人(29.79%),正式編制的有63人(67.02%);通過職醫考試的有83人(88.3%);一系列的數據表明總體85%的學生對目前工作很滿意,依然對工作單位的規模級別和是否能從事專業相關工作兩方面因素比較關注,能夠從入學選擇專業到畢業就業,通過努力實現自身價值。
此外,參加工作后從未調換過工作的有66人(70.21%),再次說明對于自己所學專業以及從事的工作滿意度。
3、畢業生眼中的專業教育
表3.1認為所學專業的優勢
表3.1顯示,認為所學專業的優勢排前三位的是,專業技能的有44人(46.81%),綜合能力的有24人(25.53%),動手能力的有22人(23.4%),沒有人認為組織能力是其所學專業的優勢。相反,在認為不足之處調查中,排前三位的是創新能力的有35人(37.23%),綜合能力的有25人(26.6%),知識面的有18人(19.15%)。不可否認,對于臨床型工作而言,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是核心競爭力,但是在學校培養過程中,缺乏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有相同比例的人認為綜合能力既是優勢也是不足。
在認為通過學校的培養,自己對所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得很好的有27人(28.72%),掌握較好的有37人(39.36%),掌握一般的有28人(29.79%),掌握得不好有2人(2.13%),幾乎沒有人認為掌握的不好。
表3.2認為母校在教學方面,以下哪些最值得研討和改進
表3.2顯示,認為母校在教學方面,值得探討和改進的地方依次為實踐課程設置(40人,42.55%)、師資力量(38人,40.43%)、實習(36人,38.3%)、教學實施和教材(35人,37.23%)、專業課內容及安排(32人,34.04%)、公共課內容及安排(28人,29.79%)、第二課堂設置(20人,21.28%)、就業時間與教學計劃的沖突(15人,15.96%)、上課與做論文時間的比例(7人,7.45%)、其他(7人,7.45%)、學制(6人,6.38%)。
隨著學生走入社會,知識的積累和對能力認識的變化,接近50%的人群認為自己的專業有優勢,同時優勢在于專業技能的掌握,60%的人群比較滿意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接近70%人群認為技能掌握的好壞離不開系統的培養和實踐。
不同年級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頻次不同,學生在參與創新實踐活動中的態度逐漸由廣泛參與轉變為重點培養。低年級學生更注重實踐能力培養,而高年級同學更注重創新能培養和增加社會競爭意識。
數據分析中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不足之處排在前兩位的為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對自身創新實踐能力不滿意,他們參與創新實踐活動僅限于挑戰杯、日常講座和選修課等,僅有少部分高年級同學參與過老師的科研項目,但僅限于參與,并非承擔重要部分。因此學生們期待有更多,更有針對性的創新實踐活動,為他們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搭建更多的平臺。
4、就業質量請根據在求職中的就業競爭力以及畢業后的工作表現,評價以下各方面能力對就業質量的影響程度
表4.1認為大學教育中哪些素質和能力培養最重要 [矩陣多選題]
表4.1顯示,認為大學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質和能力培養依次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54人,57.45%)、獲取知識的能力(51人,54.26%)、實踐動手能力(49人,52.13%)、業務能力(45人,47.87%)、人際交往能力(44人,46.81%)、團隊合作精神(40人,42.55%)、思想道德(39人,41.49%)、心理素質(36人,38.3%)、人文素質(35人,37.23%)、創新能力(35人,37.23%)、敬業奉獻精神(33人,35.11%)、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能力(26人,27.66%)、組織管理能力(23人,24.47%)、身體素質(23人,24.47%)。
此外,認為對工作幫助最大的環節依次是專業課程(53人,56.38%)、專業實習(53人,56.38%)、基礎課程(52人,55.32%)、教學實踐(50人,53.19%)、擔當學生干部(17人,18.09%)、課外學術活動(10人,10.64%)、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9人,9.57%)、參加公益活動(8人,8.51%)、其他(5人,5.32%)
通過數據看出,影響就業因素是綜合性的,比如教師引導,溝通能力,較強的專業技能,具備多項業務能力以及在就業價值觀念的認識程度等,這些因素提示出,目前在現有的培養模式下,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綜合能力的素質培養,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正_的就業觀和自主擇業觀,從而不斷地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服務意識。
四、對策與反思
提出“一個品牌,兩個結合”這一系統工程培養模式。
1、一個品牌
我們提出專業課前(一、二年級)基本功培養,專業課(三年級)創新思維培養,課后(四年級)實踐培養,畢業實習(五年級)引導促就業為模塊的五年不斷線培養模式,在黨建工作的各項培訓中引入相關的指導思想,對就業創業有很強的推動作用,打造品牌工程。這種創新培養模式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的始終,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以大量的練習操作為基礎,所以只有經過長期不懈的訓練才能達到要求。
2、形成兩個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2.1形成專業技能與社會服務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方面,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通過參與社會服務可以近距離地接觸社會,可以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去解決在實踐上碰到的問題,可以達到完善知識結構、培養敬業精神的效果;另一方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課上學習的理論知識通過社會實踐可以得到檢驗,從而找出自身綜合能力與社會需要的實踐能力間的差距,以便有針對性地完善自己的能力結構。
2.2形成創新能力培養與學術活動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建立和實行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學院黨委頂層設計,鼓勵教師吸收學生參與教師科學研究工作;鼓勵優秀大學生進行創新性實驗與研究,激發大學生的自主創新興趣和潛能,并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協作能力。
此次得出的數據分析,從理論方面講,可以為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后續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借鑒;從實踐方面看,幫助學院對專業進行綜合測評,從而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客觀反映目前專業建設的水平和層次,以此反饋指導實踐,研究出適應新形勢下更加合理的培養模式。
(一)水產養殖專業校內外綜合實踐平臺制度體系的建立水產養殖專業校內外實踐平臺包括學校的實驗平臺、校內漁場、校外教學科研基地等部分。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借學校和學院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隨機評估的東風,整合學校與學院資源,組建全院共享的科研和實踐平臺,即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平臺、水產動物營養實驗教學平臺、水質環境實驗教學平臺、組織胚胎實驗教學平臺、遺傳育種實驗教學平臺、微生物與水產病害實驗教學平臺,并規范了各個實驗教學平臺的各項制度即實驗室教學管理制度,如:實驗室工作規范、實驗人員職責、實驗室安全管理守則、固定資產使用人職責、學生實驗守則、實驗室工作須知、儀器藥品保管領用制度、儀器設備報損賠償制度、實驗室開放工作制度、實驗室畢業實習工作制度、科研教學借用儀器制度、精密儀器使用規則、實驗考評制度等。在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社會實踐制度、基地的制度方面主要是水產系三項實習管理制度、社會實踐制度和實習基地各項制度等。水產系三項實習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水產系三項實習指導委員會職責、水產系三項實習指導教師職責、水產系三項實習學生職責;基地管理方面的制度主要包括基地遴選和基地學生實習管理制度。基地學生實習管理制度則包括了專業基地的建立與管理制度、實習基地指導教師職責、實習基地學生管理制度、實習基地孵化車間值班制度、實習基地住宿制度、實習基地就餐制度、學習學生優惠措施、實習生考勤制度等。另外還有教學實習制度、畢業論文相關制度等。水產專業校內外實踐平臺制度體系基本上包括了水產養殖專業本科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各階段的實踐環節。
(二)課程體系、教學指導團隊體系的構建為了建立水產養殖專業校內外實踐綜合創新平臺,在水產養殖專業原有的生物類課程實驗教學新體系的基礎上,參考劉煥亮、趙文、何潔等人研究,在學院一級開展的工作就是組建水產專業學科課程的教學團隊及構建水產專業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以學科課程為主干,每一學科課程由幾門相關運行課程組成課程體系,如把水產專業相關運行課程整合成11學科課程,如水產增養殖學課程包含:內陸水域增養殖學、池塘養殖學(雙語)、水簇動物養殖學、淡水養殖學、名特水產養殖學、海藻栽培學、海水魚類養殖、淡水觀賞魚養殖;水產疾病學課程包含:水產動物病害學、水產動物疾病學、水簇動物疾病學、魚藥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包含:水產微生物學、水簇動物防疫檢疫、水產動物免疫學、水產品檢疫檢驗;水生生物學課程包含:水生生物學、餌料生物學、水簇觀賞動物學、水簇觀賞植物學;魚類學與魚類生理學課程包含:水產動物組織胚胎學、魚類生理學、魚類學;漁業資源與捕撈課程包含:淡水捕撈學、漁業資源與環境、水生經濟植物栽培魚類行為學;漁業管理課程包含:水族產業經營管理、水產標準化、漁業法規與漁政管理、休閑漁業、漁業經濟管理;生態與景觀工程課程包含:水簇館創意與設計、水簇景觀生態學、水質凈化與處理技術、水產養殖工程、水簇工程設計、魚類生態學;遺傳育種與分子生物學課程包含:魚類遺傳育種學、細胞與分子生物學、水產基因工程;科技論文寫作與專業英語課程包含:科技論文寫作、專業英語;生物統計附實驗設計課程。
每一學科課程由一位老師作為負責人,運行課程則基本上由兩位老師組成,這既加強了該課程的教學力量,也起到了傳、幫、帶的作用,為該課程的持續和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不同老師互相組成教學團隊對教學內容上的融會貫通和避免重復能起到一定作用。教學指導團隊體系的建設除了在課程上組建教學團隊外,另外重要的是實行導師制和校院兩級關工委的組建和運行。導師制是在2008級開始在新生入校時實行,主要是對每一位新生在入學時指定一位導師,從專業思想、學習方面、就業發展、科研實踐等學生可能需要的各個方面給予學生及時幫助和指導,可以讓學生參加導師的科研工作等。而校院兩級關工委主要是由本專業和相近專業退休的有豐富教學經驗且認真負責的教師組成,有一些還是同時擔任學校關工委的專家。這些關工委專家在學校和專業的各個方面進行監督、把關,成為學校開展教書育人的寶貴財富。
(三)水產養殖專業校內外綜合實踐平臺之基地體系建設對于專業綜合實踐平臺之基地體系建設分兩個方面三個層次展開。兩個方面主要是指校內和校外,三個層次主要是指教學實習層次、科研實踐層次、社會實踐層次。校內綜合實踐基地方面,水產養殖專業的校內基地有面積103畝,其中有大的成魚池、親魚池、苗種培育池、科研池,也有孵化環道及實驗室與相關房屋設施,交通方便。近兩年為了更好地開展科研陸續地擴建和添置了許多循環水處理實驗槽。校外綜合實踐基地方面主要有按照學校相關制度正式簽訂協議的水產養殖專業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如:湖南常德湘云生物公司、大通湖天泓漁業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魚類原種場、洞庭水殖公司、東江水庫、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長沙市水產局等。以及多年來科研、教學等各方面有著深淺不同關系的企業和事業單位,如:湘潭水產科學研究所、寧鄉水產局、常德市畜牧水產局等。教學實習層次是在校內基地和校外各實習基地及各實驗平臺內完成的。
科研基地方面主要是由專業老師的科研而建立的合作,如大通湖生態有限公司、益華水產公司等;學校雙百工程基地也是當仁不讓的成為專業教學、科研創新基地,如安化柞系溪水庫等,每年基地都會安排專業學生到基地開展實習、科研等活動;科技特派員基地是近兩年出現的新事物,為加速科技下鄉和對貧困地區的扶持,湖南省及市、縣都開始在學校和科研院所等機構挑選科技人員作為特派員的形式,進駐比較貧困或有一定發展實力的企業,來推動和加速其發展,目前水產養殖專業共有六位成員成為省市科技特派員(有三位湖南省省級特派員,三位長沙市科技特派員),這樣他們所聯系的基地同樣成為專業的教學科研基地,為專業學生的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科研提供了新的平臺。社會實踐層次主要是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進行在學校安排的地點、科研實習基地及家鄉進行。每年寒暑假開展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則根據情況的變化,主題和形式有一定的變化,如有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的和雙百工程基地為主題的等等,都很好地為專業水產養殖學生提供了創新實踐的平臺。
(四)創新實踐體系的建設創新實踐體系建設方面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開展大學生創新科研項目、以各種知名專業企業贊助和命名的創新班。大學生創新科研項目學校每年都進行,學院和水產養殖專業的學生都會積極申報和投入,并每年都有一定項目獲得學校立項;而以各種知名專業企業贊助和命名的創新班由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首創,一直都獲得學校、企業和學生的好評。
(五)水產養殖專業本科學生實踐創新實踐能力考核評價體系的建立水產養殖專業本科學生實踐創新實踐能力考核評價體系方面目前實行了畢業論文的考核細則,在專業技能和創新綜合能力方面的考核評價體系由于涉及的部門和環節很多,目前還處于調查和討論之中。
二、水產養殖專業校內外實踐平臺綜合創新體系的創新和管理的初步成效
(一)教學生產實習在生產實習中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和創新事跡。例如,2012年2009級水產養殖學生李偉在湖南澧縣竹天湖漁場進行生產實習,在實習期間把漁場的衛星地圖、地形圖、漁場的進排水系統畫出來,一一進行了優劣對比分析,并對魚苗的孵化培育程序進行剖析;另外在同升湖實習的學生將匙吻鱘胚胎發育全過程制成標本,做成ppt材料;還有幾位學生一畢業就自己籌集資金,在長沙城邊黃金鄉一水庫下方承包40多畝水面,進行觀賞魚繁殖開發、經營工作,目前進展相當不錯;另外許多同學畢業實習期間由于專業技術掌握到位,每月可以獲得2000-4000元不等的薪水,并得到所在實習公司領導的好評。
(二)專業技能教材建設水產養殖專業為建立校內外實踐平臺綜合創新體系,針對每門專業課程都加重或重新設計了創新和綜合實驗,并在此基礎上編輯出版了《水產養殖技能學》一書。
(三)考研率、免推生近3年來水產養殖專業的考研成功率達33%以上,2013年考研率達52%。自2007年學校開始實行推薦優秀本科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政策以來,水產養殖專業已有11位本科生獲得這樣的機會。而報考其他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學生,只要上了分數線都會被錄取,因為往屆湖南農業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的學生以其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高而被認同。
(四)大學生創新項目近幾年來,水產養殖專業學生都會積極地申報學校的大學生創新項目,而且由于選題多與專業切合很好,并有很強的針對性,因此成功申報的多。
(五)企業調查學院在2007、2008年對用人企業的隨機調查中對畢業生專業知識和綜合業務能力也展開了調查。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水產養殖專業對專業素質的要求較高,畢業生必須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也需要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調查結果顯示,在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掌握程度方面,用人單位對我院水產養殖專業畢業生很滿意,評價很高,在知識面和知識自我更新能力方面總體評價也較高。在文化素養的各項調查中,素養較好的畢業生均超過90%,其中專業基礎知識掌握扎實的畢業生更是達到了100%。近年來,水產養殖畢業生的綜合業務素質有了明顯提高,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較高,在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上達到良好以上的畢業生均超過了90%,其它各項指標也大多超過80%。
(六)畢業學生調查與發展1.畢業生認為現工作崗位能否發揮畢業生的才能如圖1所示,絕大多數畢業生認為自己能在工作崗位上發揮自己的才能,只有極少數畢業生(6.7%)認為不能完全發揮自己的才能。其原因可能跟畢業生定位、所處崗位有關。很多畢業生都認為可以通過現工作崗位合理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充分發揮好自己的才能,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同時,部分畢業生已經進入相關科研單位、事業單位從事科研、管理工作,但大多數畢業生還是就職于企業,從事工作主要還是以營銷、生產為主。這種就業狀況與社會人才需求和相關企業的項目分布規律及學生所學專業特點相聯系的。2.畢業生對學校專業建設的評價從圖2可看出,畢業生普遍對我院專業建設評價較高,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方法都較合理。畢業生對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方法的評價為合理或較合理的分別占97.8%、93.4%、95.6%和93.3%。只有6.7%的同學認為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不合理。3.畢業生對學校教學改革的效果的評價從圖3可知,有95.6%的畢業生認為學校教學的改革措施比較得力,能夠適應發展的需要,僅有4.4%的同學認為學校教學改革措施不得力,不能夠適應發展的需要。
(七)就業率盡管這幾年來大學生分配日趨困難,但我校的水產養殖專業的就業率都在97%-100%間,一般每一個同學都有3-5個就業選擇機會。有的學生甚至在簽訂畢業實習協議時就基本落實了就業單位,在畢業實習時就已經獲得了較高的工資,開始了正式的上班生活,即便有沒立即就業的,那也是因為要繼續考研、手里已經有多個選擇的單位拿不定主意或者期待有更好的選擇。
三、存在問題
盡管我校的水產養殖專業校內外實踐平臺綜合創新體系的建立與管理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離目標的達成還有一定距離,而其中主要在政策、資金和觀念等方面更需要花大力氣和進一步深入開展工作。
(一)政策方面政策方面來說,主要是在目前的學校教學管理等過程中,政策的制定和人事、財權等集中在學校層面,學院的政策、人事和財權等比較少,更不用說一個專業了。因此,許多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新和綜合能力與素質的措施和方法都難以開展。一個很現實的例子就是,學生畢業前怎樣來綜合考核學生的創新和綜合素質,并且這個考核的方法和成績對學生有怎樣的影響,怎樣與學生的畢業評價和成績聯系等,這些都需要政策的支持。一個值得欣慰的事就是目前學校正在試行校、院二級管理,學院的自要比以前更大,這對后續的改革和試驗很有益。
(二)資金方面在改革中許多措施和方法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有時候即使有政策支持而沒有資金的配套,那么政策也就不能被執行,只能被束之高閣。如水產養殖專業在生產實習中,因為不同的魚繁殖和孵化時間不一致,在實習中實習內容比較難兼顧,一個實習小組一般只能開展一類魚的實習環節;實習時間的安排盡管已經考慮到了氣候、季節因素,但實際操作中仍然還會出現需要進行課程調整等情況。目前,我校在實踐環節一個不容忽視的事情就是,生產實習經費和畢業實習經費近20年來都沒有變化,生產實習經費為80元/人,畢業實習為110元/人,分配到每位學生身上時還要扣除學院和系一級的管理費用、教師指導等費用,到學生身上所剩無幾。這樣數目的費用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是適合的,但目前物價已經上漲了十幾倍以上,由此可見,資金方面的缺乏是相當嚴重的。當然這種情況在同類院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三)觀念方面一些學校領導的辦學理念還是值得商榷的。他們的觀念中認為辦學就像辦產業一樣,辦學中投入的費用要在短期內獲得實實在在的產出,最好是低投入高產出,就像文科類專業一樣,新辦一個專業并不需要多少投入就可以獲得很好的回報。而傳統的農業類專業要很大投入,產出也并不能在短期內見效。
四、對策與建議
針對目前水產養殖專業校內外實踐平臺綜合創新體系建立教學改革項目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政策方面學校甚至教育部可以考慮給予一些專業在培養目標、質量要求等重要事情上確保的前提下,對如何達到這些目標和質量要求的教育過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給予一定的自由和權限,就像目前部分學校可以采取自主招生一樣。
(二)資金方面學校應與時俱進,增加在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方面的投入,這樣像水產養殖專業這類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可以在內容和時間上更充裕地進行安排。如學校和實習地的指導教師在生產實習過程中可以進行一些相關專題的講座和交流,實習學生或小組應該帶著一些調查報告、觀察和小實驗等項目進入實習單位等。
(三)觀念方面在辦學觀念方面,像水產養殖專業這類實踐性很強的農學類專業,是學校的特色專業,理應給予重點扶持和投入,而且其投入產出不能僅僅計算其學生在學校期間的投入產出,更要考慮學生畢業后在工作崗位上發揮的作用與價值。